教师之友网

标题: 苏轼与宋代士人审美心态浅识 [打印本页]

作者: 遥看天河    时间: 2008-10-6 20:25
标题: 苏轼与宋代士人审美心态浅识
苏轼与宋代士人审美心态浅识
       对于苏轼,不知道是用了解还是不了解来说明我对他的认识程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其书法,我是作过一些研究的,但对于他的诗词,虽然读过一些,却不能品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写起苏词的赏析文章,难免有些吃力。
我一直都坚持这样一个事实,即写赏析文章并不是写所谓的论文。论文是要有明确的论点的,它是理性的逻辑分析。而赏析则应该归属为感性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散文式的、经验式的。其中当然也应有逻辑分析的成分,但作为文章的主导,愚以为还是应该以作者的体验和情感为先。
       苏东坡生活在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时期,掌握意识形态的士人阶层对转型的感受和思考,以及转型自身的自然发展,影响了宋代哲思和观念的总体格局。我认为,在影响宋代社会转型的几个主要因素中,有两个是我必须指出重点说明的。第一是市民文化的兴起。自中唐、盛唐以来,政治军事型城市开始大大地增长商业的因素。而到宋代,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宋代在这些制度上作了些改革。“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经营,同时也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太平日久,人物繁华”。如果看过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人,一定会有着深刻的感受。第二是士人阶层作为社会整合力量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达到了及至。然而,也正是对文人士大夫的极端重视,使宋代一直都没有解决对强悍的西夏、辽和金的统领。同时,可卑的是,宋人士大夫在整体上也没有真正认清强大的商品经济和市民俗气所产生的历史动因。即便是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大艺术家、政治家,也未能超越这样的思想束缚。于是,整个宋代仍是继续高构道德主体、内心情操,大肆提倡文人的雅趣、文人的韵味。程朱理学的建立和宋代文人画的产生就是典型的见证。苏东坡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终没有彻底的超越时代。
       无论是读苏东坡的《赤壁赋》、《黄州寒食诗》,还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无论是解读李清照,还是辛弃疾。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宋人整体上是非常讲究平淡尚意的。诗文追求平淡,书法贵在淡泊,文人画崇尚逸趣,以神写形。宋人的审美理想是平淡,在审美心态上则追求“悟”。这是相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观”和唐人的“味”而言的。宋人的平淡后面是有着很多矛盾的。对于宋人来讲,虽然对于美的或善的或真的审美对象,审美之心从观到味到悟并获得最高的愉快,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面对一个不美或不善或不真的审美对象,人应该如何?士大夫面对市民社会和市民趣味的压力,应该如何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也就是说士大夫从远离都市的山水园林进入都市之中的中隐园林之后,怎样才能保持一个高洁的心态?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宋人审美心态的多质特性。前几年学过的那篇《爱莲说》可能
就是一种时代审美宣言罢。
追忆和审视了宋人在审美上的总体特点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东坡及

其艺术实践,是有理可寻,有据可案的。
       苏东坡的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寓意于物,借物抒情,其平淡的语言中所反映出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豁达胸襟正是宋人“以物观物”审美心态的召示。亦即是谓既要言纳万物,又不为物累。《赤壁赋》是在逆境中抒发出来的真切感受,这最能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和物我观。有时我在想,是不是作为艺术家来讲,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创造出优秀深刻的作品呢?难道真的是生活太安逸就会被生活所累?
       《赤壁赋》的一开篇就反映出了作者尚意求淡的价值取向。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作者与客泛舟于此,举酒属客,诉说衷肠,寄情山水,对月诵诗,把酒作赋,是何等的闲散平淡!这样的一任自然,无为之为,是老庄哲学的真实反映。逍遥之游谓何也?愚以为此境是最佳者。我作为一个在现代都市中求学的人,每每读到这里,都会对古人产生些许羡慕。有时甚至会在白日梦迁赤壁,泛舟江渚。当然,我的泛舟和寄情与苏东坡相比是有很大层次的区别的。他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对朝廷的眷眷不忘所产生的矛盾,非我等能体会得出。说到此,我也似乎有些不快。对于俗世社会的虚假面,让我不得不隐退于喧嚣嘲杂的人群,在书斋暗角,独自经营着笔墨游戏的乐趣。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东坡的感叹中夹着对自己境遇的无可奈何,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哀,而消极颓废。在渲泄政治苦闷中探讨着人生哲理,寄情山水皓月以歌咏平生心态。虽然身处逆境,但能胸怀旷达,实为君子风范。在品味苏词的豪放旷达中,我们有时也能体验得出其“十年生死两茫茫”,“何事偏向别时圆”的淡淡怀伤。当然了,就算是伤,就算是叹,也来得痛快,来得直接,顶多是“肴核散尽 ,杯盘狼籍”之余,愁思已去,“东方既白”。
        另外,在苏文中尤其是被贬时作的一些诗词散赋里,我们不难读出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内涵。从《黄州寒食诗二首》的纸本墨迹来看,其书写时的时聚时散,大开大合,也算是他心迹律动的见证了。
诚如前文所言,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复杂矛盾的士人心理同样也是其艺术审美趣味的印证。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不仅有其自身的个体价值,他全面多能的知识结构、审美取向在美学史和宋代思想史上,也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正基于这样的复杂性,要解读赏析苏轼及其诗词散赋的艺术魅力,以我的能力是远不能及的。据此,本文就姑且至此停笔,作个浅浅的认识,隐匿于书斋稿丛中罢了。
                                                                                                                                                 王      景  浅识
                                                                                                                                      二00二年三月三十日于隐逸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