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国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 开始去标签化努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1 13:20
标题:
我国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 开始去标签化努力
我国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 开始去标签化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新民周刊
新民周刊201144期封面
90后对于喜爱的明星力挺到底
90后总被灌上叛逆、大胆、早熟的称号。
90后 来了
只要听听一群人聊的是什么,闭着眼睛就能给他们贴上标签。
补习班、钢琴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一个劲唠叨孩子的肯定是70后。
拐点、限购、降价——如果三句话不离房子,那是焦灼的80后。
实习、招聘、面试、起薪——讲来讲去都是“位子”,一定是雄心勃勃的社会新鲜人,90后。
今明两年,第一批90后的大学毕业生将走出象牙塔,登上大舞台。全球萧条,中国经济走势也是扑朔迷离,对于90后而言,他们出场亮相的背景还真是有些惨淡。就像那个热热闹闹的抢座位游戏,10个人却只有9个凳子,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暗暗算计着自己的吨位、身段和步伐。
似乎就在不久前,人们还在为80后走上社会而忧心忡忡,对这一代人的种种弱点议论纷纷;转眼之间,90后也开始冲上前台了。他们是“小康一代”,是“网络一代”,也是从未亲身经历任何政治风波的“玻璃一代”。
每次新生代登上舞台,总有人“看不懂”。90后,你懂不懂他们?
候场焦虑
记者/任蕙兰 撰稿/邓昕睿
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他们已经站在舞台边焦急地候场。
上午8点半,上海徐家汇附近某会展中心,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门口人头攒动。
从地铁口出来的毕业生根本不用看方向,跟着人流走就能找到目的地。招聘会尚未开始,门口已经排起了“之”字形长龙,一些西装革履的人向等候者分发公司简介,背面印着招聘会地图。
9点刚过,人群像黑压压的潮水一样涌入会展中心。每个应聘者包里都装着几十份简历,他们挤在塑料板临时搭起的简易展位前,比对用人单位对学历专业的要求和待遇,即使有的人能和招聘者看似老练地应对几个来回,总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成熟外表下的稚嫩。
忙忙碌碌的“招聘季”,网申、面试、实习是永恒主题,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90后。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他们已经站在舞台边焦急地候场。
活在非主流、叛逆、网络生物、脑残等各式各样的标签中,90后终于要落到现实的土地上了。他们学会带着简历去挤菜市场一般的校园宣讲会,学会上午收到拒信下午继续信心满满地去另一家用人单位面试,学会早上穿着运动鞋去挤高峰时段的地铁,到实习公司第一时间奔向洗手间换上高跟鞋和套装,妆容精致地走进办公室。
即将登场的90后,在人们狐疑的眼光中,开始各种“去标签化”的努力。
拼成绩、拼经历、拼爹
上午10点,童小晨刚打开微博页面,就听到背后母亲的咳嗽声,紧接着是一大段她熟能成诵的唠叨。小童关闭页面,百无聊赖地打开应届生求职网、智联招聘等几个网站,漫无目的地浏览昨晚已经过了一遍的信息。
童小晨出生于1990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语系大四学生,她和她的同学们是第一批踏入社会就业的90后。
实习是就业艰辛的前奏,这对从小“养尊处优”的90后是个考验。前一阵子,小童为一家韩国企业的老板做贴身翻译,整天跟着老总到处跑,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7点就要到岗,为了多挤出点睡眠时间,她经常带着牙膏牙刷上班。“韩企特别讲礼仪,你见到每个人,从董事长到清洁工阿姨都要打招呼,一天下来脸都笑僵了。”
朋友们在一起时都会抱怨实习不易,但谁都明白实习经历的重要性。小童的一个朋友在烟草公司实习,因为上班时间和学校课程安排有冲突,翘了很多课,校方下达最后通牒,再翘课就扣发毕业证。“他整天情绪激动地去教务处吵闹,到现在还没解决。但只会乖乖上课,没有实习经历,不接触社会的学生,哪个单位敢用?”
小童很勤奋,大三就开始马不停蹄奔波于各个实习单位。她先在一家物流公司做了2个月韩语翻译,又到一家进口韩国船舶机械的贸易公司上班,负责写订单和联系客户,之后又去了一家韩国化妆品公司,工作内容是翻译产品目录和介绍。“多接触些不同领域,可以早点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小童曾在公司遇到一个大一的实习生,特地从外地赶来上海,她顿时觉得很有危机感,90后的竞争越来越“幼齿化”。
小童说大三那一年过得很辛苦。每天早上7点起床,8点上课,一上午四节课上完,飞速赶去食堂排队占位,打仗似地吃完午餐。午休时间泡在学生会外联部开例会,或者写活动总结。下午从虹口校区坐一个小时地铁赶到世纪大道的一家单位实习,有时会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寝室,却还得开夜车,准备英语六级和韩语中级考试。小童明白,专业课成绩、学生会工作经历、实习、考证,所有这些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出彩,为找个好工作加重砝码。
努力的小童并不特殊,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努力了四年,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焦虑也在升级。
就业在同学之间是一个敏感话题。“哪里有实习机会,哪里在招人,哪里有宣讲会,这些信息没人会跟别人交流,也很少有人会说自己的面试经验。”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共识,“如果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两个学生去应聘一份工作,对方不可能把两个人都留下吧。”
有人落实了工作或找到不错的实习,会收到言不由衷的恭喜,或被详细打听入职“渠道”,不胜其烦,这些人中有的就干脆搬出了寝室,可住在家里又得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
90后这一代的就业焦虑是前人的升级版,因为他们很早就明白,登上这个舞台,除了拼努力和实力,还得拼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小童听说上一届有个学姐,年年拿奖学金,考过了英语专八和韩语高级,还在自学注册会计师,但至今待业在家。“这个社会给优秀但没有关系的学生提供的机会太少了。”
听说平时学业成绩和能力并不出众的同学突然进了“明星企业”,同学们的反应日趋淡定,只评价一句“正常”。“别人问他怎么进去的?他回答:就这样进去的呗。当事人不愿深谈,大家也心照不宣。”90后习惯了“拼爹”的游戏规则。
出生时没含着“金匙”的学生,比前辈们更懂得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为自己的前途“运作”。
小童有个朋友英语六级没过600分,学校规定只能考一次,为了求得刷分机会美化简历,她去学校教务处对着老师软磨硬泡,后来竟然搬了个小椅子在教务处门口“静坐”,终于“金石为开”。
“有些同学经常往办公室跑,帮辅导员打打杂,有空就一起吃饭联络感情,因为辅导员会给同学群发跟韩语专业对口的实习和宣讲会信息,有时会把重要的信息先发给比较熟的学生。”
虽然临毕业是“分手季”,但有一部分人却急着抢搭恋爱末班车。“一些面临留沪压力的外地同学急着在上海找男女朋友,如果对方家里条件好,父母有关系,还能帮自己找份工作。”
“上半年学校有个研究生跳楼,就是因为就业压力大。”在就业焦虑折磨下,一些同学给自己判了个“缓刑”,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甚至是创业。
“有个同学几乎整个大学生涯都花在打魔兽上,他说毕业想开个培训公司,专门训练魔兽高手到国外参加比赛,据说奖金高达几百万。我问他商机从哪里来?他说亚洲人打魔兽比欧美人打得好呗。”但对这样带着浓厚90后色彩的想法,即使同样是90后,也有不少人会投反对票。
对手是“别人家孩子”
再过几天,小睿就能查到自己今年司法考试的成绩,不过她没有想象中那么焦虑,因为她越来越不明白这场考试对自己的意义,尽管她花了整整一个学期和一个暑假的时间准备。
小睿是华东政法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大四学生,也出生在1990年。自从进大学开始,她就在认真考虑以法律为职业,为此她辅修了法学专业,大一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但这份实习让她感受到,律所的生活并非如美剧《波士顿律师》那般精彩,也不适合自己。
不过今年她仍然报名了司法考试,原因是素来优秀的表姐去年通过了司考。
表姐比小睿早一年考入华政,因为在学生会工作,又是辩论队队长,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刚认识的朋友一听说我是某某的妹妹,都会说你姐姐很棒很优秀。有些男生还会托我介绍表姐给他认识。”
姐姐也是家里人聚会时的话题核心。“大家知道我一直比不上姐姐,所以也不会拿我和姐姐作比较。”虽然小睿的父母很开明,从不拿“要像你姐姐一样优秀”的话来激励小睿,但小睿心里总是鞭策自己,不能拉下姐姐太多。
为此小睿度过了忙碌的大三,她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培训协会的部长,每周要组织世博会志愿者的培训;还在一家公关公司实习,为一场“孕妇选美”的公益活动联系参赛者,撰写主持稿。期末那会儿,小睿既要应付本专业和二专的期末考试,又要撰写协会的工作总结,还不敢耽误实习。晚上寝室同学都睡了,她在小书桌微弱的灯光前温书,熬到凌晨一两点。
但当她一步一步扎实地往前迈,为自己的进步欢欣时,一抬头却发现姐姐已经站在更远的地方。当时大四的表姐考上了国际法专业的研究生,又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嘉定区检察院录用,全家人开会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甜蜜的烦恼。
报名司考成为小睿追赶姐姐的途径,她也为此全力以赴。大三下学期,班里不少同学被推荐到电视台《法制天地》栏目实习,但忙于准备司考的小睿只好忍痛放弃。当她听同学津津乐道采访、剪辑等实习趣事,开始怀疑自己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我不是个考试型选手,如果考试失败,意味着这么长时间的努力都白费了。但如果考上又怎么样?我真的适合做这行吗?”小睿可以预见通过司考的下一步,就是按父母要求考公检法系统的公务员。但大二在区政府2个月的挂职锻炼让她认识到,为领导写活动总结,做会议记录,这些琐碎又看不到具体成效的行政工作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和热情。
“这些努力只是为了姐姐吗?”小睿很困惑。
90后从小有一个如影随形的竞争对手,叫做“别人家孩子”,这个对手读书好,又懂事,在家人见人爱,在学校花见花开。这一代人的家长普遍出生在60年代,在改革开放时代迈入社会,对子女的教育贯彻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90后孩子身上延续着父母的未竟心愿,甚至充当了父母在另一个战场较量的武器。在结果导向型的舞台上,他们的出场承载了许多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迷茫的一代
下午3点,韩君蔚结束了一个采访回到单位,漫无目的地打开电脑。她看到一个师妹的MSN签名被改成“你不约会、不喝酒、不逛街、不叛逆、不赶潮、不追星、不撒野、不拽……因为你要学习,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么?”似乎90后都在义正词严地挥霍着青春,但小蔚只能无奈地苦笑,她深知即将入职的90后在过怎样的生活。
小蔚是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她也将是第一批“登场”的90后。今年她从华师大闵行校区搬到中山北路的实习宿舍,离市中心比较近,这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便利,她的同学们每天要奔波于沪上各家媒体单位。
想以考研绕过就业独木桥的学生也不轻松。小蔚有个同学准备考北大的研究生,每天6点起床泡图书馆,晚上10点多赶在关门前回寝室。“她压力太大,睡觉时用不透明的塑料布把床围得严严实实,有一点光就睡不着,都快神经衰弱了。”
毕业生是自习室的常客,不少人在跟中级口译、高级口译、教师资格证书、文化经纪人证等各种考试搏斗,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考这些管什么用,但简历上多几项证书似乎能证明自己是“复合型人才”。
“有些同学既要考雅思又要考研究生,恨不得把时间掰开用,把自己累得够呛。”在临门一脚关键时刻,很多人患上了学习强迫症。当大学四年所学即将面临工作的检验,大家突然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学到了什么,又该如何运用所学。
小蔚大学四年里修过有关导演、编剧、电影等各种理论课程,也没少扛着摄像机去拍片子,还学过摄影暗房技术,会自己冲照片。但当她在电视台看到专业设备,“连怎么玩都不知道”。
和大部分学生一样,她也做过几份实习。大一就在《鲁豫有约》栏目组观摩,但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节目录制时充当观众,大三暑假在家乡电视台的一个选秀节目打工,也只是熟悉了一下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小蔚还考过一些专业资格证书,“有些考试报个培训班花2个月突击一下,背足材料就能过”。这样的证书,难道只为证明记忆力没有缺陷?
小蔚不知道自己这些技能可以在就业市场卖什么样的价钱,也没研究过人才供需曲线。此前她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就业方向,虽然大三下半学期上过几周就业指导课,但只教了如何写简历和面试。
90后看似独立的外表下,很多人缺乏清晰的学业及职业规划,或只有父母意愿的投射,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在重要人生关口,不少90后看不清前进方向,陷入了摇摆。
挣脱身上的木偶线
晚上6点,金骏靠在舞蹈房的窗台上讲电话,过一会儿他的学员们陆续会来上课。金骏是徐汇区一家舞蹈工作室的专职老师,也出生在1990年。今年7月他从上海金融学院专科毕业,比同龄人更早一步迈入社会。
大部分90后还在“候场”时,一部分人已经“登台”。金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同学互相打招呼的方式从“最近在玩什么?”变成“最近在考什么证?”以前大家最大的烦恼不外乎“作业没补完怎么办?”毕业后这半年,聚会的核心话题变成“什么时候转正?转正以后工资多少?谁谁谁又跳槽了……”有些朋友会像父辈那样发几支烟,他们出于“应酬需要”学会了抽烟。
“这半年大家变化很多,想法比以前更加现实。”金骏感觉好像还在昨天,班里一群小女生尖叫着谈论去韩国看Super Junior演唱会的经历,她们用的杯子、手机链上挂着偶像的照片,男生们则在比较各自的手表、皮带和包包,艳羡某个开车来上课的同学。但大家一下子都长大了。金骏所在的国际金融专业班里,不少同学去了银行、保险公司或房地产公司工作,成天挂在嘴上的是这种经济指标。
金骏的职业选择让他显得很“另类”。他大一加入学校的街舞社团,一跳就是三年。大三下学期修完课程,其他同学忙着实习投简历,他辗转于各个舞蹈工作室带课,“生活费赚回来没问题”。大学三年中金骏热衷于参加独立舞蹈工作室举办的小型比赛,大三时还在一场潮人选秀大赛中“一不小心得了冠军”。
今年10月金骏和舞蹈工作室正式签约,这是他独自做的决定,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令他比同龄人更独立,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更自由。现在他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一早起来上网搜索各种各样的街舞视频观摩,剪辑舞蹈的配乐,下午和队员一起练舞,晚上到工作室教白领们跳舞,周末有时一练就是一个通宵。
“大二大三时很多舞蹈社的成员因为要做实习,或忙专升本考试,就退出了社团,人一年比一年少,但我想一直走下去,坚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金骏的选择颇为“90后”,我行我素,但他表示跳舞不是心血来潮,自己一直在做职业规划。“这几年会专心练舞参赛,七八年以后,如果取得成绩会做一些自己的事业,比如创立工作室,未来20年舞蹈都是生活的重心。”他分析道,虽然舞蹈在中国发展的大环境还不成熟,但发展速度很快,以前全上海只有一两家舞蹈工作室,现在每个区都有好几家。
舆论不断放大90后的反叛、非主流、标新立异,但处在在人生重要关口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很多是像木偶一样被无数条线牵着前进的。登上舞台的90后正在挣脱身上的线,认真规划自己的将来,虽然想法未必成熟。
那些同样贴着反叛标签的80后已经回归主流了。90后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在娱乐和体育这一类特殊的舞台上,一些90后已经成为耀眼的明星,一夜成名的周冬雨和曾轶可在追捧和质疑中成长,奥运冠军周洋成名后陷入一个又一个舆论漩涡……如今,每年都会有一大批90后走出校园,和各个年代生人一样,90后的故事也会精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1 13:22
每一代都自叹生不逢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
新民周刊
70,80,90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各自有属于自己的优越感。
80后的偶像韩寒曾是叛逆的代名词。
1984年,夏
每一代都自叹生不逢时
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登上舞台时的大背景,还真是很不一样。这也难怪,谁让咱们常常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奔跑呢。
记者/金 姬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希望能够生活在别人的时代。不过当他们仔细揣度之后,又往往会改变主意。
是的,每个人真正希望的是获取每个时代的福利,又能回避每个时代的无奈。只可惜,这样的“选择性穿越”,难度实在太大。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优劣互现。出发时往往意气风发,收场时大多意兴阑珊。几乎每个人都会慨叹生不逢时。既然如此,大家也就扯平了。
不过,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登上舞台时的大背景,还真是很不一样。这也难怪,谁让咱们常常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奔跑呢。
70后登场:春天的故事
对于第一批踏上社会的70后大学生而言,1992年不仅是他们处子秀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那一年,中国的GDP增速6.7%。那一年,对上海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能拿到500元月薪就让人十分心动了。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1992年的春天,给喜好‘大历史阐述’的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
70后们也许还记得,这一年的春天从1月1日就开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献词》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把主要阐述集中于经济方面。不久,邓小平南方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
全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公司热”。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份执照以解燃眉之急。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冲到了5180家。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的新增公司均比上年倍增。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的创业之路,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时,在复旦毕业后当了3年老师的郭广昌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与复旦的4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并在半年后靠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60后郭广昌的成功,激励了许多70后甚至80后。
1992年,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出现了一个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那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股票开始大热,认购证是70后的一次好机会。
那一年,弥漫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阴霾逐渐散去。跨国公司迫不及待地纷纷加大对华投资——一度搁浅的通用汽车、摩托罗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资陆续恢复;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商讨扩大北京吉普的运营;波音、惠普和通用电气等制造商四面八方展开大规模销售;在比尔·盖茨亲自督导下,微软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杰克·韦尔奇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第一个赶来中国的重量级跨国公司CEO。那年夏天他兴奋地对下属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市场,GE将在80多年后重返中国。
那个年代,外企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工作首选。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的城市职工收入是美国普通人月收入的1/40-1/50,而外资企业执行的基本是母国的工资标准,即使中方职员也不会少太多。1993年拍摄的电视剧《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无疑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对外企的向往。
1992年,本土企业也在成长的路上。
那一年,张瑞敏在青岛的海尔已经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先后兼并了青岛的电镀厂、空调器厂、冷柜厂和冷凝器厂,构筑起了多元化的家电制造格局。柳传志的联想公司正试图从上一年的黑色风暴中缓过气来,当时全国一年的电脑销量只有20万台,主要销售对象是政府和企业用户。柳传志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家庭化的时代好像已经到来了,他委派年轻的杨元庆担任新成立的微机部总经理,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家用电脑品牌“联想1+1”,“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风靡大江南北。
靠贩卖科技器械起家的万科,那时变成了一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同时又无所不做的“集团公司”,王石先后办起了连锁超市、建材工厂、影视文化公司和酒店经营公司等,旗下公司超过50家。任正非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华为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终于在这年研制成功,当时国内的城市通讯设备市场已经被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把持,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的任正非想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到1992年底,华为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回首1992年的中国,这个大舞台上似乎到处喜气洋洋,对于那年毕业的64万70后大学生而言,遍地都是机会。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自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实行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面临改革,结束国家统分,开始了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1992届毕业生还尝到了自主择业的甜头。
1970年出生的上海人卫哲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卫哲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给CEO当助理,不到3年时间就做到了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的位子,为他日后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奠定了基础。有趣的是,卫哲先后给百安居和阿里巴巴打工,然后又回到了金融业——他如今是嘉御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
那个时候,“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广为人知,高校教师是令人心酸的弱势群体,留校绝不是应届生的优先选择。谁也没有想到,多少年后留校会难于登天。
80后登场:拥挤的新世纪
2002年,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11月15日举行的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又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的政治热情已经比70后减少很多。那一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显露威力:当年共有145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与2001年相比,总数增加了27万人,增长23%。因为扩招,2002届毕业生的整体分配形势严峻,平均起薪只有2100多元,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于是,2002年的考研人数创纪录地高达62万人。
这只是开始。80后大学生的考研人数和房价一样,几乎每年都在飙升。
那年最火的国产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大腕》,里面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李成儒在精神病院说的那段:“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想到一语成谶。
2002年的中国房地产业,进入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的第四年。国土资源部在7月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是在这一年开始真正火了起来。2002年《福布斯》所列中国内地百名富豪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达到47人。
那一年,中国住房消费增长30%以上。其中,九成以上的商品住宅为个人购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最为迅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最强的龙头信贷品种。尽管不少人抱怨房价太高,但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往往是新楼盘刚刚落成,就销售一空。那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意识到房价会蹿升得如此之高,当时也没有马上购房的财力,于是80后最经典的哀叹便是:“早知道今天的房价,我大学毕业就该买房了……”
从2002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工作的时间固定下来。再加上这一年国家给公务员普遍加薪,算起来是两年内的第四次加薪,在当年也引发了报考公务员热。和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普遍“下海”相反,除了应届大学生,越来越多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希望捧上这个“铁饭碗”。
那一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左右,GDP总量首次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上海在那年的12月3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成长的又一个醒目抓手。
那一年,中国出口国外的最大“单宗商品”,是一个叫姚明的篮球运动员。这位身高2.26米的亚洲小巨人以选秀冠军的身份到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打球。而姚明老乡刘翔那一年刚满19岁,在瑞士国际田联大奖赛上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了13秒23的世界青年纪录,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这为他两年后在雅典奥运会夺冠埋下了伏笔。
2002年,20岁的韩寒已经在中国作家圈混了4年,他2002年出版的《像少年啦飞驰》畅销300多万册,成为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的第一名。那一年的韩寒不仅是一名畅销作家,也是一个赛车爱好者。
对于韩寒那样的中国车迷而言,2002年是十分难忘的一年。入世第二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争夺这块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几大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如通用、福特、丰田、菲亚特、现代,都在中国合资办厂。国内汽车厂商明显加快了轿车车型更新的步伐,车价也出现大幅下调,这直接刺激了轿车市场的繁荣。2002年也是中国的“手机年”。那一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2亿。那时没有iPhone,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手机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那一年,中国也成全球最大手机生产国。
对于2002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互联网的人应该不会后悔。经历了2000年的阵痛、2001年的徘徊后,那一年的中国互联网开始轻微回暖。仅网游业一项,年收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上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扫除了2001年因财务问题笼罩其身的阴霾。2002年的搜狐、网易和新浪三大门户网站拥有彩信、收费信箱、电子商务和在线游戏等多种盈利模式。
那一年,处于创业低潮期的马云看到了机会。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开始受到追捧,中国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的80种产品,产量已雄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成了年度热词。与此同时,中国网民数量也开始呈爆炸式增长,达到5910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加到了9.8小时。于是,阿里巴巴在2002年与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盈利。60后的马云没有想到,他的电子商务帝国帮助一些 80后摆脱啃老的命运,开网店成为80后一代独有的创业方式。
90后登场:稳定压倒一切
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对于第一批走上社会的近600万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2011,世界真是不太平啊!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纷纷倒台,希腊危机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美国首次被标普调低了信用等级;“占领华尔街”从全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国呢?股市还没走出熊市,几次失守2400点。与此同时,A股所有上市公司在今年共有2117宗高管减持,涉及市值约126亿元。许多高管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溜之大吉,愁煞了散户小股民。多个城市实行楼市限购,到了今年9月,全国70座城市的房价基本停涨。无论是地产商还是购房者,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犹豫、观望甚至恐慌中。房地产企业销售大幅下滑,资金链日趋紧张,部分中小房企已在交易所挂牌出售股权;购房者开始猜未来,而降价促销的楼盘又引发了老业主的退房潮。哪家证券公司、房地产企业或者基金公司会大手笔招聘?想也不要想。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义,也更加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年代,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收入是何等重要。因此,成长阶段衣食无忧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报告,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使得许多90后削尖脑袋想挤进政府的大门。
此外,一些资源类垄断性企业也成了就业热点。在新的通胀时期,“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这些长期拥有资源或政策特权的垄断企业超脱于经济环境之外,一些网上晒出的“垄断国企内部待遇清单”,让大学生对这些企业的职工工资和现金实物福利充满了期待。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会娴熟地利用网络求职,但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多少真正的实惠。“拼爹”这个词汇如此流行, 90后真是焦虑,也顺带把他们的焦虑带给了他们的爹。
风靡于80后的留学潮也会在90后一代中继续,但据说,后者不再“为留学而留学”。追求独立和自由的90后了解自己的兴趣、就业倾向和专业喜好,带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规划其留学道路和职业发展方向。
但愿如此。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