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优秀习作选》早年积极作者大悟黄站中学教师刘继智文选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10:00
标题: 《优秀习作选》早年积极作者大悟黄站中学教师刘继智文选
上网心结

[attach]17640[/attach]
             心灵的叶片之上网心结
    十年前,我就想买一台电脑,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那个愿望一直拖了下去。好在我这个人想得开,无电脑可玩,我便可以一门心思地写我的那几个长篇。长篇写出来之后,因为要打出了,我便和妻商量。妻说:“你什么都不会,上得了吗?”我无言,也就不好再提。暑假之时,上大学的儿子把他的手提电脑带回,等妻和儿子外出之时,我也偷偷地学着试试,这一试,便上了瘾,便着了迷。
    儿子要编文件,写微博,妻子要斗地主,我呢?想看网上的文章,三个人便发生了“争抢战”,战争的结果自然是和平收场,家庭成员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再买一台电脑。
    家里突然有两台电脑,大的战争便烟消云散,小的摩擦却经常发生。儿子占了平面宽的,我则只能用手提,妻子喜欢斗地主,一有闲暇,我便挤不上档,只能在后半夜偷偷摸摸的爬起床,蹑手蹑脚地走进书房,还生怕嘈醒了妻和儿子,夜里凉时,便多裹了几件衣服,战至日出时分方歇,因为夜战,已经感冒了好几次。当然,偶尔也见缝插针,挤上去敲它两把,过把瘾。
    初上网,什么都不会,首先是学打字,学发邮件,不怕见笑,我是在儿子手把手的指导下才学了几招,脑子笨,几次弄错,儿子也气得脸红火辣,怨气声声。我几次发了空邮件,弄得编辑发帖询问,连我自己也感到好笑。
   
    “槐荫树下好凉荫!”我上网也看新闻,也看电影,有时也斗斗地主,但更多的时间,我还是在浏览孝感网,浏览“槐荫论坛”,后来,我发现那上面有一个“文学”和“风情”版,点击一看,还挺喜欢的,于是,在儿子的指导下,我也开始向上发帖。再后来,也想看看别人的跟帖,也跟一跟别人的贴。
    对于网络,我仅仅是个初步者,甚至连新手也算不上,还有许多知识一无所知;还有许多东西一窍不通。
    就在不久前的一天,我偶尔翻看《新华网.文学副刊》,意外发现那上面有我贴在《槐荫文学》上的两篇短文,因而又喜欢上了《新华网副刊》,但副刊发帖很难,编辑只允许一月才能发一帖,而且还很难登。一个月太慢长,我上网时间才仅仅只是一个月呢!于是便找它的论坛,初发不中,原来弄错了位置,贴到了《理论版》,后发《文化版》,果然上了。我的一篇短文贴上不到一天功夫,点击率竟达3524点。这时,我也幡然醒悟,原来我这个穷山沟里的穷教师写的文章也有人读,也有人喜欢看。手头有两部长篇、几个中篇要打出来,可没有时间,白天要上班,夜里下了夜班之后,余下的时间也不多。妻出主意说:“长篇和中篇可暂时放着,先写一点短的文章,看看再说。”我历来把妻的话当作圣旨,每天坚持写一到两篇,尽管这样,写起来也是很苦很累。
    我打字的速度很慢,视力又差,常常出差错,常常弄糊涂了,常常自个笑自己。
    好在有那么多的朋友还关注着文学,还痴爱着文学,文学还有那么一片小天地。我18岁开始写诗发文,整整30年,我几乎都是在那生存的夹缝中孤独地写着,少有朋友,更少有文朋诗友,写了满满几箱子,除了千分之一得以发表外,其余的只有继续躺在箱子里。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近10年没有发一篇作品。我深深地知道,我已经与自己喜爱的文学在渐渐地有了距离。
    网络太杂,也多了太多的应酬,要跟帖,就要占用很多时间。写作既需要静心养性,但又希望有读者的赏识和青睐,这样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我,折磨着我,我不是超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何尝不明白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知心,就多一份共鸣这个简单的道理。
    被人赞了我感激;被人批评我接受;被人骂了我一笑了之。但不管怎么说,上网一个多月,虽然有许多烦忧,也有诸多乐趣,起码可以打发那么多无奈的光阴。
    越来越感觉到现在发表文章太难,越来越觉得自己写出引人注目的作品更难。因此,我对那些发表我文章的编辑大人们总有一种感激之情,只不过那种感激发自心灵,却难以言表。
    写,几乎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几十年都没有轻言放弃,我现在能够轻易放弃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10:29
常忆童年饮茶时     [散文]
                                                    刘继智
                                 一
    家乡是有名的“饮茶之乡”,其饮茶有别,曾被载入《湖北通志.风物卷》中。家乡人对茶有“三好”,一是好种茶树;二是好藏茶叶;三是好饮茶。而且饮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文化。
    我记事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家乡人对茶真是情有独钟。一眼望去,山坡上、地头边、田坝上,无不可见茶树,那一坡坡、一堆堆、一簇簇的茶树,黑黝黝一片,树上全长满翠绿的茶尖儿,鲜嫩可掬,青翠欲滴,生机勃勃,采了又长,长了又掐,似乎总是采不完、掐不尽。茶叶旺盛的生命力常让我喑自惊叹不已。
    家乡人不但种的茶树多,饮茶也多,几乎成嗜好。工余饭后,饮茶品茶成了一种乐趣,连上地下畈也要带上一罐子茶水,累了渴了便双手抱着茶罐畅饮,有时一罐子不够,就带上两三罐,或捎带上一个热水瓶,这几乎成了家乡饮茶的形象写意。记得我小时候,家中再没有钱,另的东西可以不买或少买,但每到春天,茶叶是非买不可的,而且一买就是十几斤或几十斤。茶叶买回来之后,母亲便把它们分成若干小包包好,再把这些小包放进一个大尼龙袋中,外面还套了好几层,包扎实后,母亲就把它悬挂于楼板之上,用时再取出一小包。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能喝到可口香醇的茶。
    那年春天,温暖的春风来得早,湿润的春雨下得及时,清明未过,我家的茶园已是白毫满披,青翠一片。母亲已早早地看过几次,她回来之后,满是欣喜地说:“今年的茶长得可谗人咧!智伢,今儿么事也不做,你跟我到茶园摘茶去!”我心里虽有些不愿意,但还是很勉强地答应了。于是拐了个竹篓,慢吞吞地跟在母亲身后,很不情愿地来到自家的茶园边,乍一看,满园的茶树果然昌出了嫩嫩的尖儿,那茶尖儿如一支支小小的绿箭,直挺挺地竖在茶枝上,使茶树显得丰满而富有韵味。母亲看了满园的青茶,更是喜上眉梢,连忙叮嘱说:“智,还愣着干么?快点摘呀!我从东头摘,你摘西头的。”说完,母亲便自个走向茶园的东面,很轻巧地采起茶来。
    我看见晨光中的母亲,手在茶叶间上下舞动,那动作很娴熟很优美,那神情也特别专注、投入。
    见我还呆在那里,母亲又嘱咐说:“快摘呀!摘一芽一叶,采均匀点。”
    我按照母亲的叮嘱学着采起茶来,采茶是细致活,需要耐力和忍劲,不大一会儿,我便眼花缭乱,视线模糊。再看看母亲,她却全然不知累似的,还是一股劲地采着,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
    茶采回来之后,母亲先把它撒在簸箕上,然后挽了一个稻草把油锅反反复复把打了几次,又把油锅洗了好几遍,再把茶叶倒在锅中。最后母亲挽了一小把柴禾塞进灶中点着,对我说:“智,你看着火,等柴禾快烧完时,再添上一小把,火不要太旺!”说完之后,便快速地走到灶边,用一个高粱扎成的小条帚在锅中翻动着茶叶。
    炒了一会儿,母亲把茶叶又放在簸箕中,凉摊一会儿。等茶叶冷却后,她便用双手使劲地揉搓着半干不干的茶叶,大约揉搓了二十多分钟,母亲又把茶叶重新倒入锅中,轻轻地把叶儿抖开,又用条帚慢慢地搅动着茶叶儿。我好奇,问母亲:“怎么做茶有这么多讲究?”母亲朝我笑了笑,说:“伢,这叫杀青,茶叶的青气不除,喝了就麻口,就不香呢!”
    啊!我懂了,炒茶,杀青,烘烤,茶叶变成茶成品,真是历经千锤百炼啊!
                                    三
    新茶做好之后,母亲喜不自胜,便拈了几索茶叶放在嘴中嚼咀起来,脸上乐开了花,不停地点头说:“嗯,好香好香!伢!你再跑一趟,去叫张婶、李婶、王嬷,还有江大娘、陈大娘......让她们快点来,就说我家做了新茶让她们尝尝。”
    “有不要吗?”我还是有些不情愿。
    “伢,你不懂的,我平日总喝她们家的茶,有礼不还,那还是人吗?你快去就是!”
    我连忙跑出门,逐家逐户地请。不一会儿,张婶、李婶、江大娘、王大娘......一个个笑容满面地来到我家,人未进门声先进,“熊大妹,莫这么客气,有了新茶自家不喝,莫让我们喝光了呢!”“熊大奶,你老人家没喝我家的茶,还倒接起来了,真不好意思呀!”.....
    母亲请来的客人因辈份不同,称呼也不一样,有的是长辈、平辈,便称母亲为大姐、大妹:有的是晚辈,便称母亲为婶子、叔奶、太太......热热闹闹,叽叽嗡嗡,不一会便聚了一满屋子人。母亲喜笑颜开,忙个不停,每来一个邻居,必迎出堂屋门,无论长辈晚辈,都一样的必恭必敬,满脸笑盈盈地给客人让座。等客人们来得差不多时,母亲便叮嘱我:“智,快帮我泡茶。”
    说完,母亲便拿了一个土陶茶壶,托了一个茶盘,让我帮忙拿了十几个茶杯,先去灶间洗净,.然后再把茶壶放在早已升起的火塘边烘烤。不一会儿,那土陶壶便烧了个通红,母亲便把烧红的茶壶倒过来,又吹了吹壶口上的灰,她一边做着这些,一边和堂屋内的客人搭讪。妇家聚在一起,像喜鹊炸窝,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趣闻轶事,无所不晓。谈笑声一声接一声,如潮似浪,一阵高过一阵。那话语很爽朗,那话题很粗俗,谩笑戏谑,谁也不计较,谁也不在乎,谁也不搁在心里,落得个穷快活。
    等烧烘好的茶壶冷却后,母亲便小心翼翼地从梁上挑下那盛茶叶的尼龙袋,解开系了几道的线绳,然后从中抓出一大把新茶,把手掌合拢成半圆形,把掌中的茶叶顺势倒入壶中,掺上开水,塞上用老丝瓜麻布筋做成的塞儿,再把盛满茶水的壶放在火塘边煮烤。母亲后来对我说:“这就叫烧茶,茶水要重新放在火边烧开烧沸,那样的茶水才浓才香。”
    茶杯倒扣于茶盘中,排成几排,很优雅别致。茶烧煮好后,母亲便把茶壶端上桌,然后再把倒扣于盘中的茶杯又重新竖起,用开水烫过几遍之后,嘱咐我说:“你倒茶,我和你婶妈和大姐们聊聊天!”
    倒茶很简单,我之前做过无数次,母亲也叮嘱过无数次:笫一遍倒茶时要杯杯均匀,再掺时亦如此,这样就可以避免浓淡不一,另外,递茶时要顺便说上一句:“顺着来呀!”因来的客人长幼不一,你不这样说,会得罪后到而又长一辈的客人。说了,既尊重了长辈,又不得罪先到的晚辈。遇到客人中有谁手中还拿着空杯子,你得继续掺茶,直到她把杯子主动倒扣盘中为止。
    我当然这样做了,也这样说了,我于是得到了客人们诸多奖赏的话语:“智伢多懂事!”,“智叔好多礼!”等等。我乐,母亲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客人们一边品着我家的新茶,一边谈笑着,都夸我家的茶香,好喝。她们喝茶的样子、姿势、神情、言语,好像不是在品茶,而是在饮仙露玉液、仙水蜜饯,啧啧有声,滋滋上口,喉管微微颤动,嘴唇轻轻歙舒,脸上满是滋润。我见她们饮茶的样子,疑这饮茶是世界上最美的享受,疑这饮茶是人间中最舒坦的情趣。
    又有客人来,母亲忙站了起来,笑盈盈地迎出去。一阵谦道后,母亲让座叫茶,说:“智伢,快泡新茶!”
    我们家乡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你泡的茶掺了几次,每有新客到来,必倒掉原先茶壶中已泡好的茶,再放入新茶叶重泡,看似浪费,实则是对新到客人的一种尊重。
    我做了,新来的客人饮了,原来的客人再接着饮,这样反复了好几次,一直到快要做中午饭时,茶客们才渐渐地陆陆续续地离去。临走时还不忘谢上一两句:“多谢茶呀!”,“多谢熊大妹!”,“多谢熊奶!”......
    客人们走后,母亲已累得直叫腰疼,我呢?洗了茶杯,却舍不得倒掉茶壶里剩余的茶水,也想饮饮这人世间最美的饮料,便把它倒进几个杯子,一口气喝了好几杯。
    可是,到了夜里,我却一整夜没有睡好觉 ,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都是这香茶害苦了我。自此以后,每饮春茶,我都不敢狂饮、足饮。
    但那日的茶,那日饮茶的情景,却永远贮进我的脑中,深藏于我的记忆,直到现在也没有淡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3:05
母爱  【小小说】
                                       刘继智
    那天上午,天阴沉沉的,些微的北风吹刮着,略有些冷意。这初冬的天气,说来也怪,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第一节课恰逢有我的课。现在的学生娃真难得管理,能把一堂课平平安安地上下去,我就准备朝南天门作揖了,菩萨保佑,千万别出啥乱子,要不然我真是吃不了兜着走。我于是镇定了精神,板着面孔,装出一副虎虎生威的样子,慢慢地向教室走去......
     一进教室,我发现教室里异常安静,我的精神也陡然增添了一百倍,马上在讲台上摆好教案,接着拿起书,捏了根粉笔,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教室内突然爆出一阵哄笑,那安宁的气氛一下子被打乱了。我正疑惑时,突然发现许多学生的脸都朝向门口处,于是,我把视线也转向门口。
     门口站着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她的头发蓬松得厉害,身上脏兮兮的,那衣服恐怕十多天没有洗过,那张脸不但缺少粉饰,我还怀疑她早上根本就没有洗过脸,那双眼睛红红的,眼珠突出,目光呆滞。她就傍依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件较厚的秋衣,眼睛直盯着教室的某个位置,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
    我有些恼怒,本来预计好好地一堂课,就让这个不速之客给搅糊了,正想走过去赶她走,班上有学生突然说:“她是班上刘泉的母亲,是个神经病,脑子有问题......”
    我于是马上控制住了自己先前有些失礼的想法和念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喊起刘泉,让他出去问问自己的母亲,到底是来干什么。
    刘泉很不情愿地离开了座位,万般无奈地走了出去,他小声和母亲说了几句,接着又转身喊报告进来坐下。
    我于是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课来,可这次,却丝毫没有一点滔滔不绝地感觉。
    我转身一看:发现那女人仍站在离门口不远的地方,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手里紧捏着那件洗得挺干净的秋衣。呆滞的目光仍紧紧地盯着刘泉坐着的那个位子。
    我摇了摇头,想走出去劝走她,但这个念头只一闪,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于是径直走到刘泉的面前,小声地问他:“你妈来找你有么事,她这样站在外面也不是办法,你问清楚了没有?”
    刘泉阴沉着脸,好像有些生气地说:“莫得么事,她硬要我多添一件衣服,我穿得已经够多的了,不冷,她硬要我添上......”
    我无言,只好把目光转向窗外,看见刘泉的母亲仍站在那里,目光呆呆地望着刘泉,一动也不动。
    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赶她走吧,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有失做老师的形象;不赶她走吧,她这样老呆在教室门口,影响了学生听课不说,也大大减弱了我讲课的兴趣。
    几乎是突然之间,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我马上放下教科书,走下讲台,走到刘泉的面前,小声地对他说:“你妈是怕你冻着,你又不愿意穿,这样僵持着也不是办法,这样吧,你到外面去把你妈妈手中的衣服接过来,当着她的面穿上,等她走了之后,你再脱下来不就得了!”
    刘泉这孩子很懂事,他照着我说的做了。他穿衣服的时候,我看见他的妈妈一边帮他扣扣子,一边歪着头,很欣赏地看着刘泉,直到把衣服完全穿好后,她的脸上才露出一丝隐隐地笑容,然后才依依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教室门口......
    我如释重负,又重新走上讲台,摆好教案,拿起书,准备再一次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可不知为什么,我真的又一次一点滔滔不绝的感觉都没有,脑子里乱糟糟的,刘泉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脑中总是抹也抹不去......
    【432824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中学刘继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3:09
http://xnjyw.5d6d.com/thread-763-1-4.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763-1-4.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763-1-4.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763-1-4.html


渐入初冬   【散文】
                                           刘继智
    也许是年龄一年比一年老了的缘故,我对初冬竟是那么地敏感。
    天气转凉了,再也很少遇到那温暖舒爽的南风了,既而吹刮的都是让人感到有些凉意的北风,那北风吹在人的脸上,总有一股冷冷的感觉。这一冷,身上便会不停地打着寒颤。每次出门前,细心的妻子总是要叮嘱一两句:“多加件衣服,多加件衣服呀!”我回敬她:“我记得了,你也不知说了无数遍了呢!”其实,后来的大多数时间,因为外出匆忙,我仍然忘记多添一件衣服,几次差点冻得感冒了。
    今年的初冬虽然来得迟,但它既然匆匆来了,多少也显示出了冬的样子,除了那些微的北风总在不断地吹刮外,临近入冬的时候,竟然意外地下了一场小雨。一整个秋天下雨的日子屈指可数,可临冬的雨却下了两三天,它下出了一场意外的惊喜。田畈上那些焦喝的野草经雨水一润,有些绿盈盈的感觉,有些生机勃勃,让人见了,倒不觉得此时已进入了初冬,倒怀疑春已来临呢!就是那些枯黄红透的树叶,经雨一洗刷,反倒变得油光发亮,更有色泽、更有韵味了。
    说到树叶,我就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来,此时的大地上并没有临霜,树叶倒红得很可爱,很迷人。你到山野中去走走,便会发现那漫山遍野的树叶儿大部分都熟透了,红的,黄的,紫的,绿的,一片片,一堆堆,一簇簇,弄得满山满谷都是,红如火,黄如金,紫如酱,绿如茵,色彩斑斓、色泽光亮。那些树上的叶子,风吹成绸,雨洒成霞,有时似波簇拥,有时如浪翻滚,那种景致,纵有万般诗情也难以把它述尽道明。
    我的心中,此时除了喜爱,便是不停地摄取......
    初冬的树叶最艳丽的除了乌桕叶、牛荆叶、枫叶外,还有一种叶,我们山里人叫它猪头树叶,就是结五倍子的那种树,它的学名我不知,这种树长得并不很高,也不是正经材料,可它的叶在初冬却红得特别艳丽,特别地有光泽。那种红是深红,那种光泽是油光透亮的。这种很不起眼的树儿也能呈现出如此美丽迷人的色泽,我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和奥妙。
    人说:如果人的年龄一大,怕的就是冬天,怕的就是天寒冷冻,怕的就是大雪纷飞,怕的就是冰天雪地.....我却不然,我虽然对冬天很敏感,但却情有独钟。虽然冬天有些寒冷的风总是吹刮着,但我却喜欢在这个季节到野外去尽情地漫游。冬天天高云淡,意境开阔,眼界也开阔,倘若你站在高处,一眼望去,十里以内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种豪情,这种意境,恐怕其它的季节是无法比拟的。
    我尤其喜欢下雪的日子,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曼舞着,舒缓优雅的样子,它轻轻地飘在地上,落在树枝上.....这个世界便变得异常纯净美丽,少了许多繁纷,失了许多浮躁,我可以在这种情景中静静地凝思,静静地遐想,静静地回味,静静地展望......
    只可惜的是,今年的雪来得迟,仿佛冬天的脚步正姗姗来迟,春天就已经在眼前闪现了。
    衣服加厚了,不要紧;天冷了一点点,不要紧;雪下了一两天,不要紧。冬天自有冬天的风韵,冬天自有冬天的美丽,冬天自有冬天的多情,只要你喜爱,只要你欣赏,只要你珍惜,只要你有一股精神,只要你经常拥有生活的活力和热情......



乡村音乐【散文】
                                       刘继智
    好久没有听到乡村的唢呐声了,我私下里认为,那是乡村音乐最为典型的一种。小时候,每当村里唢呐声响起,每当那哩啦哩哩啦的高低起伏的乐声响起,我便觉得这激昂高亢的声音是那么的吸引人,那么的振奋人心。
    唢呐不仅能吹出高亢的乐声,有时也能吹出低沉而又绵远流长的曲调,在那舒曼而低缓的声乐里,让我们品味出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叹惋。
    当然,乡村音乐远不止这些,还有竹笛,那悠扬婉转的笛声,随清风流水应和着,那乐音是那么的轻盈飘逸,轻快而又明澈,总会带给你清新舒爽的感觉。
    唢呐的高亢和竹笛的清新,代表着乡村音乐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高山流水,一种是风华雪月;一种是大风趋浪,一种是雨洗平沙。这两种音乐把乡村人对生活、对命运、对生死、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融为一体,进行艺术化的诠释。
    还有那锣鼓的声响,锣鼓也是乡村音乐高昂的一种。“咚锵,咚锵,咚咚锵......哐铛、哐铛,哐哐铛..........”震天的锣鼓声响起,顷刻,乡村便沸腾起来了,便喧闹起来了......那是一种让人躁动不安、激昂澎湃的音乐,它拍击着你的心扉,它震撼着你的灵魂,它让你顿悟,它使你觉醒,它催你奋进,它鼓你前行.......
    在乡村,你一旦真正的沉入其中,便会发现还有许多值得你欣赏的乐音,你乐音也很有旋律,也同样蕴含在某些神秘的启示,也引发你诸多的感悟......
    我小时候,经常听村老村妇们唱的山歌、田歌、秧歌、扯草歌、嫁歌、丧歌.......那些歌如涛、似浪、如清风、似流水、如鸟鸣、似蝉声.......也是对生命的咏叹,对爱的赞美,对劳动的吟颂。
    “这山望到那山高,那山有只百灵鸟,百灵鸟喳喳叫,叫得妹妹好心焦.......”这歌词是多么的通俗易懂,但内容却真切地反映了女主人焦急的心理。那些根植于泥土上的歌谣,大都是朴素、自然、灵动的,一咏一叹,像心泉一样汩汩流响......
    那些山歌大都是随心而出,没有严格的曲调,但吟唱自然,有时也随着劳动的节拍变化而变化,随着哼唱人的心情波动而波动,显得朴实、和谐、生动......
    即使没有唢呐、竹笛的声音,锣鼓的喧响,山歌的吟哦,你如果有兴趣,沉入深山老林之中,去听听那山泉流水的声音,听听山风吹动树林草叶的声音,听听雨叮叮当当的声音,你也同样体会到这种自然之声的和谐之美。
    还有那鸟的叫声,蝉的鸣声,虫的叽叽声.......这些似乎也都是乡村音乐的组成部分。
    乡村音乐,一种自然的和弦,一种自然和人的交响曲。只有人与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去品味这种音乐的奥秘无穷。



我生活的那个小镇  【散文】
                                              刘继智
    不知不觉,我从外面的乡镇调回家乡这个小小的山镇已经整整20年了。
    20年太漫长,而我总觉得:那20年就像一阵风,一眨眼的功夫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
这个小小的山镇名叫黄陂栈。我小时候,对这个名字一直存在着疑问。也就在不久前,我偶尔翻看了《红安县志》,才得知它原属于黄陂县,是进入黄陂的第一个客栈,因此而得名。后又划归黄安县,名滠源乡,大概是处于滠水的源头而得此名。1933年1月建礼山县,黄陂栈归于礼山县管辖,即现在的大悟县,我的父辈因此而成为礼山人,我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大悟人了。那个叫黄陂栈的地方如今也已经改成了黄站,所辖的地方一部分属于原黄安县的仙居区吕黄乡,一部分属于河南罗山胜约。
    黄站太小,总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国土面积也只有51平方公里,却有11个村,人口密度属全县首位。
    黄站地处江淮分水上,大部分湾落属淮河水系,即原罗山胜约的一部分,水往北流,入竹竿河,最后流入淮水;而南面的几个村皆属于长江水系,是滠水的源头。因为处在江淮分水岭上,水分南北,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北面的几个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浓;南面的几个村,则属于典型的鄂东风俗带。我的老塆刘家河毗邻红安华河镇秦湾村,与秦湾山水相连田地相接,其风俗、口音是典型的红安系,乃至我每到外地出差,一听口音,别人第一判断:“你是红安人吧?”我只好笑着说:“我不是红安人,但和红安紧挨着........”想想,自个也觉得好笑。
    黄站多山,山地面积约占国土资源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境内临近红安第一高山老君山,西望仙居顶,北耸三角山,境内有大兴寨、响铃寨、喇叭寨等几座名寨,还有铁筋沟、三天门、石门笼子、夜壶石、箱子石、黑门岗、天子岗、九龙崖等几处峡谷和景点。
    因故土在黄站,现在我又在黄站工作,我对这个小小的山镇便有着很深的感情。尽管它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在我心中却占据了异常重要的位置。
    黄站小镇的形成大概追溯于明嘉靖年间,那时,它还属于黄陂县的一部分,到了明后期,这里便形成了古官道的一个重要的驿站。商旅客人过了界岭之后,每遇到天黑,便会在这小站停息,又因为它当时是两省四县的衔接处{即河南的光山、罗山,湖北的黄陂、黄安},自然便形成了商品贸易的集散地。每到双日热集,商旅云集,市场繁荣,甚是热闹。大革命时期,这里属于黄安五区{即仙居区}的一部分,属大悟县最早的红色老区之一。这里出过陈海松、甘原景等著名的红军高级将领;出过张潮夫、祝永新、伍坤山等好几位将军。而且,当时的红四军总医院曾很长一段时间设于此。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何耀榜、张以宽、张家胜等曾无数次在此地与敌战斗过。1947年春,何耀榜、邱进敏等罗礼经光中心县委成员主要藏匿于黄站东边的大兴寨下的山洞中,此洞至今还在。刘邓大军南下时,其后方指挥部曾一度设在黄站北面的王家大湾,1947年12月中旬,前指和后指又在黄站南面的刘家河开始分开行动。大军南下时,四野第40军曾小住黄站街和熊家畈一带,当时,集团军政委洪学智听说甘原景尝在人间,还特地写信托军政委张池明去看望这位老领导。黄站还出了一个国民党的中将、曾一度任北平市长、陕西省长的熊斌。2010年,熊斌的小儿子曾从美国回到阔别70余年的熊家畈,对小时在湾里的生活还历历在目。现任国家政协副主席钱运录的老家就坐落在黄站老街中心。
    这些都是已经过去的历史,常常在茶余饭后被人提起。黄站人朴实善良,纳于言而敏于行,受典型的黄安本土文化的影响,为人实在,待人诚恳,言语少,不浮夸。过去属大悟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
    近二十年来,黄站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色产品:一是茶叶。黄站是有名的“饮茶之乡”。饮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茶文化。大概是因为喜欢饮茶的缘故,黄站的茶产业也是非常有名的。茶园多、面积广、茶产品的名牌也多,有国优的“大悟寿眉”,有省优的“天子毛尖”、“仙居露毫”、“鹭栖鉄观音”等几个名牌。每到春天,黄站的几十个茶叶加工户总是忙个不停,“明前茶”每公斤卖到上千元仍然抢购一空。采茶的人日均几千人。
    黄站第二大特色产品是花生米加工。其实,黄站本地产花生并不多,但每到初秋,黄站街上上百户花生米加工户便从附近十几个县购回大量的花生回来加工,然后转卖到武汉、北京等大市场,花生米加工也让一部分黄站村民率先富裕起来,同时也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黄站的第三大特色产品是红薯粉加工。黄站的粉丝远近有名,尤其是刘河村的粉丝,在县城和武汉市场很俏销,县城滨河市场曾有无数家商户打出了“刘河粉丝”的牌子。秋后,黄站有近百户从事粉丝加工业,户均纯收入达两万元左右。
    除此以外,黄站还有上千亩板栗,有众多的从事水产、牲畜的养殖户......
    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板栗成熟了,到处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机器轰鸣,人来车往,驮的驮,挑的挑,街面上堆着一大堆一大堆酱色的栗子,那是一幅幅让人爽心悦目的丰收图景。
    黄站街处在一个山洼中,东西北都是高山环绕,只有南面是一大片开阔地。街道原来只有一条老街,青石铺成的街面两边尽是店铺,街道弯曲狭小,每逢热集,人如潮涌,人们戏称谓“赶膀集”1994年,新街建成,黄站街更显繁荣,更发生机。
    我深爱这个小小的山镇,我也密切关注着它的每一个变化和前进的脚步,也期待它更加繁荣昌盛。


江大婶   【散文】
                                            刘继智
    江大婶是我本家的一位婶娘,因为是长辈,姓江,便习惯这样称呼她,至于她叫什么名字,我至今无从知晓。
    据我母亲说,江大婶年轻的时候,是本地的美人胚子,上门提亲的人都差点踩断她家的门槛,最后也不知为什么,她竟阴差阳错地嫁给了我们本家的一位叔父。
    我本家的叔父人很文静,寡言少语,但却写得一笔好字,算得一笔好账,是湾里有名的土秀才,他二十多岁当了生产队的会计,家庭也比较殷实。这也可以叫做男才配女貌天造地设吧,小两口和和睦睦地过日子,算不上特别的幸福,但也勉强说得过去。我记事的时候,江大婶已近30岁,但仍长得端庄秀丽、风韵犹存,她纳鞋袜的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特别是她绣的鸳鸯戏水、蜻蜓点荷、秋菊绽放,可谓栩栩如生。村里的婆娘们都夸她心灵手巧、贤淑聪慧。
    江大婶膝下只养了一个女儿,她女儿比我小两岁,没读两年书便辍学在家帮她做农活。后来,江大婶便托人给女儿找了一个婆家,女儿嫁出去没两年,自己的丈夫便突然得病离开了人世。那时,我正在外地读书,放假回家,发现少了这么一个人,问母亲,才知道我的那位远房叔父已离开人世几个月了。
    江大婶女儿的婆家离我们湾有好几十里路,她女婿原来是一位木匠。那时,在我们农村,木匠是八匠之首,是很吃香的。可她这位女婿很不争气,好吃懒做,做活也不舍得出力,虽有手艺,但做门活没人请,做包活又没有太多的本钱,日子过得也不景气,他人脾气古怪,一不顺心就拿自己的妻子出气,诸如这些原因,江大婶的女儿也很少回娘家,江大婶也很少到女儿家,她总是一个人过着孤单的日子。
    中年丧夫,女婿又不争气,这无疑对江大婶是个沉重地打击,她整个人像换了一个模样,以前心直口快、大胆泼辣的她,渐渐地变得寡言少语起来,她整天抑郁寡欢闷闷不乐地,许多心事都压在心底,呈现在那浓黑的眉宇间。生活也每况愈下,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因为家中缺少男人,少了主要的劳动力,也就自然断了经济来源,生活状态便很不如人意。
    后来,江大婶便把自家兄弟的小儿子收在自己名下做养子。我们那里把收养子叫做过继。过继的嗣书都写了,江大婶为此还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双方证人都到了场,都在嗣书上签了字,养子给她养老送终,她家中的一切财产归养子名下。那时,养子才十多岁,过继之后,江大婶把他抚养成人,回来又给养子娶了一房媳妇。但是回来,养子不知什么原因,还是和她分开过了。立嗣的事也就名存实亡了,江大婶至今仍然一个人孤单地过着日子。
    晚年的江大婶开始信佛吃斋了。她一个人常在自家屋里念经诵佛,弄得烟雾缭绕,四邻不安。她也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与别人有什么来往。
    那一次我回老家,在路上恰巧遇到江大婶,她已经苍老了许多,见到我,便拉着我问这问那的,很是热情。她隐隐一笑,说:“你晓得吗,我那儿和他的媳妇吵架,把屋子里的东西都烧了,还差点把自个的麻雀也烧没了呢!......"
    我一惊 ,疑惑地看着江大婶,像不认识她似的...........


乡村音乐【散文】
                                       刘继智
    好久没有听到乡村的唢呐声了,我私下里认为,那是乡村音乐最为典型的一种。小时候,每当村里唢呐声响起,每当那哩啦哩哩啦的高低起伏的乐声响起,我便觉得这激昂高亢的声音是那么的吸引人,那么的振奋人心。
    唢呐不仅能吹出高亢的乐声,有时也能吹出低沉而又绵远流长的曲调,在那舒曼而低缓的声乐里,让我们品味出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叹惋。
    当然,乡村音乐远不止这些,还有竹笛,那悠扬婉转的笛声,随清风流水应和着,那乐音是那么的轻盈飘逸,轻快而又明澈,总会带给你清新舒爽的感觉。
    唢呐的高亢和竹笛的清新,代表着乡村音乐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高山流水,一种是风华雪月;一种是大风趋浪,一种是雨洗平沙。这两种音乐把乡村人对生活、对命运、对生死、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融为一体,进行艺术化的诠释。
    还有那锣鼓的声响,锣鼓也是乡村音乐高昂的一种。“咚锵,咚锵,咚咚锵......哐铛、哐铛,哐哐铛..........”震天的锣鼓声响起,顷刻,乡村便沸腾起来了,便喧闹起来了......那是一种让人躁动不安、激昂澎湃的音乐,它拍击着你的心扉,它震撼着你的灵魂,它让你顿悟,它使你觉醒,它催你奋进,它鼓你前行.......
    在乡村,你一旦真正的沉入其中,便会发现还有许多值得你欣赏的乐音,你乐音也很有旋律,也同样蕴含在某些神秘的启示,也引发你诸多的感悟......
    我小时候,经常听村老村妇们唱的山歌、田歌、秧歌、扯草歌、嫁歌、丧歌.......那些歌如涛、似浪、如清风、似流水、如鸟鸣、似蝉声.......也是对生命的咏叹,对爱的赞美,对劳动的吟颂。
    “这山望到那山高,那山有只百灵鸟,百灵鸟喳喳叫,叫得妹妹好心焦.......”这歌词是多么的通俗易懂,但内容却真切地反映了女主人焦急的心理。那些根植于泥土上的歌谣,大都是朴素、自然、灵动的,一咏一叹,像心泉一样汩汩流响......
    那些山歌大都是随心而出,没有严格的曲调,但吟唱自然,有时也随着劳动的节拍变化而变化,随着哼唱人的心情波动而波动,显得朴实、和谐、生动......
    即使没有唢呐、竹笛的声音,锣鼓的喧响,山歌的吟哦,你如果有兴趣,沉入深山老林之中,去听听那山泉流水的声音,听听山风吹动树林草叶的声音,听听雨叮叮当当的声音,你也同样体会到这种自然之声的和谐之美。
    还有那鸟的叫声,蝉的鸣声,虫的叽叽声.......这些似乎也都是乡村音乐的组成部分。
    乡村音乐,一种自然的和弦,一种自然和人的交响曲。只有人与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去品味这种音乐的奥秘无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3:11
[attach]1724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3:18
《优秀习作选》早年积极作者大悟黄站中学教师刘继智文选

乡村音乐【散文】
                                       刘继智
    好久没有听到乡村的唢呐声了,我私下里认为,那是乡村音乐最为典型的一种。小时候,每当村里唢呐声响起,每当那哩啦哩哩啦的高低起伏的乐声响起,我便觉得这激昂高亢的声音是那么的吸引人,那么的振奋人心。
    唢呐不仅能吹出高亢的乐声,有时也能吹出低沉而又绵远流长的曲调,在那舒曼而低缓的声乐里,让我们品味出一种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叹惋。
    当然,乡村音乐远不止这些,还有竹笛,那悠扬婉转的笛声,随清风流水应和着,那乐音是那么的轻盈飘逸,轻快而又明澈,总会带给你清新舒爽的感觉。
    唢呐的高亢和竹笛的清新,代表着乡村音乐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高山流水,一种是风华雪月;一种是大风趋浪,一种是雨洗平沙。这两种音乐把乡村人对生活、对命运、对生死、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融为一体,进行艺术化的诠释。
    还有那锣鼓的声响,锣鼓也是乡村音乐高昂的一种。“咚锵,咚锵,咚咚锵......哐铛、哐铛,哐哐铛..........”震天的锣鼓声响起,顷刻,乡村便沸腾起来了,便喧闹起来了......那是一种让人躁动不安、激昂澎湃的音乐,它拍击着你的心扉,它震撼着你的灵魂,它让你顿悟,它使你觉醒,它催你奋进,它鼓你前行.......
    在乡村,你一旦真正的沉入其中,便会发现还有许多值得你欣赏的乐音,你乐音也很有旋律,也同样蕴含在某些神秘的启示,也引发你诸多的感悟......
    我小时候,经常听村老村妇们唱的山歌、田歌、秧歌、扯草歌、嫁歌、丧歌.......那些歌如涛、似浪、如清风、似流水、如鸟鸣、似蝉声.......也是对生命的咏叹,对爱的赞美,对劳动的吟颂。
    “这山望到那山高,那山有只百灵鸟,百灵鸟喳喳叫,叫得妹妹好心焦.......”这歌词是多么的通俗易懂,但内容却真切地反映了女主人焦急的心理。那些根植于泥土上的歌谣,大都是朴素、自然、灵动的,一咏一叹,像心泉一样汩汩流响......
    那些山歌大都是随心而出,没有严格的曲调,但吟唱自然,有时也随着劳动的节拍变化而变化,随着哼唱人的心情波动而波动,显得朴实、和谐、生动......
    即使没有唢呐、竹笛的声音,锣鼓的喧响,山歌的吟哦,你如果有兴趣,沉入深山老林之中,去听听那山泉流水的声音,听听山风吹动树林草叶的声音,听听雨叮叮当当的声音,你也同样体会到这种自然之声的和谐之美。
    还有那鸟的叫声,蝉的鸣声,虫的叽叽声.......这些似乎也都是乡村音乐的组成部分。
    乡村音乐,一种自然的和弦,一种自然和人的交响曲。只有人与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去品味这种音乐的奥秘无穷。




我是教师吗?
    我常常暗暗地问自己:我真的是教师吗?我还有资格当一名教师吗?
    曾经无数次发誓:不想写教师,懒得想“教师”这个词,不再写有关教师的一点东西。我一气之下,把自己所有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捆成了几十捆,全部当作废品卖掉;我也曾经发过誓:不再看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让那个在我脸上贴了几十年、在我身上背负了几十年、在我心中搁浅了几十年的固有的概念从此永远地淡去。
    我想说:我其实真的是个不称职的教师,甚至根本就不像个教师,我只是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一个有着深深地忧患意识的普普通通的男人。我的身份够不上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我有愧于这个富有责任感的崇高的职业,真的,每当我在职业这一栏中填上“教师”这一字眼时,我的手就在发抖、我的心就在打颤。
    可是,就在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篇骂教师的帖子时,我几乎愤怒了,我几乎冒火了。我像自己心中有太多的委屈、有太多的泪水无处倾诉一样,我忍无可忍,手颤颤抖抖地打击着键盘,进行猛烈地回击。
    虽然那个帖子骂的并不是我,但我心里明白,真的很明白:我是教师呀!我是一个真真正正地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的什么职位也没有的普普通通的教师呀!他骂的是所有的教师,我不回击,不就等于是白挨了他一骂吗?虽然在我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也曾被人骂过、也曾被人打过,也曾受过许多无端的窝囊气,也曾不知多少次暗暗地流过泪水,甚至气得浑身发抖而又无处发泄,但我都忍了。我总以为那是我自己的过错,我尽力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怨不了那一个个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的家长们,而在论坛上公开的骂所有的教师,我有些受不了,我真的气愤之极。
    我十八岁就做了教师。当初高考分数下来时,也是我的教师郑重地说:“农村娃,能考个学不容易,就全部填师范吧!“我那时很不懂事,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一到七个志愿全都填了师范。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从此做了一名教师。
    这一做就是30年。如梦的30年,漫长而又短暂,犹如一抹云烟,几乎就是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只是我从一个雄心勃勃的毛头小伙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满鬓白发的老头子。回想起来:着30年我又做了什么呢?除了等待还是等待;除了怄气还是怄气;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不能说我没有付出努力;不能说我没有倾心尽力;不能说我不是在认真教书;不能说我不负责任;不能说我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我曾经多年带毕业班的两门主课,也带过多年的班主任。但这又有什么用呢?这种成绩和辉煌只能是聊以自慰罢了!连回想都是有太多的酸楚。
    不能说桃满天下,一听到这个词语我就有些惭愧!我教过的学生无数,如今,哪个学生不必我潇洒自如,哪个学生不比我混得畅快舒坦,我有什么呢?除了落下一身病痛,我还有什么呢?
    如今的教师,不仅仅是学生不理解不尊重,几乎这个社会对教师都是怨声载道、骂声四起,甚至连一些新闻报刊,每遇到校园内发生一丁点事情,便大肆渲染,把一切的责任全部都归咎于教师身上,似乎教师就是神仙,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心里就是揪心的沉痛,为那些蒙冤受屈的教师们鸣冤不平。
    不仅仅是社会上,连教育界内部也不过如此,学生病了,有人去看;教师病了,无人理会。学生出了事,个个惊慌失措;教师有了事,个个避而远之。于此种种,教师的疾苦、教师的安危、教师的身体状况、教师的心里健康又有谁真心地去关心过呢!当我们教育内部都不把教师当一回事的时候,整体社会不尊重教师便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当一个普通的又负责任的教师实在是太难了,教师连上好一堂课都感到吃力的时候,教师面对学生有太多无奈的时候,请不要在教师那刀扎的心上再泼一瓢凉水了,不要再让他们尚未麻木的心灵上再雪上添霜了。
    是的,当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已经免去的时候,有的学校还在收起这样那样的费用的时候,许多人是很想不通,不理解。这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也想不通,我也同样不理解,我也感到很困惑、很无奈。这也许不是学校的问题,更不是教师的问题,说白了,教师只不过是商场里的收银员,当收银员要收你的钱的时候,你说他不该收你的钱,这真是太冤枉了{也许这个比喻很不恰当}。那么,到底为什么要收那么多的钱,作为普通的教师,我实在是说不清楚,我也根本不清楚,我也不想弄清楚。反正,我连自己的正常工资都难以兑现的情况下,我更懒得去弄清楚。
    我还是教师吗?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怎么不像一个教师,我至今还在为生计而苦苦发愁的时候,我在别人随意打骂的时候,我在被别人冤枉的时候,我暗暗地问自己:我是教师吗?我还像个教师吗?我还有资格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吗?
    我是人,我是一个男人,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可是,我仍然怀疑:我怎么连作一个正常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呢?
    “教师”呀!你回来吧!我盼望你有朝一日能端端正正地重新贴在我的脸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