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本站独家首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劳再鸣谱曲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1-11-13 16:54
标题: 【本站独家首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劳再鸣谱曲
本帖最后由 孝高陈材信 于 2014-1-8 10:36 编辑
[attach]17195[/attach]
======================================================
照片来源:我图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39
[attach]1719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2
由王榴芳主编、劳再鸣谱曲的《涉江诗词选唱》已由中国诗词出版社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3
葛立方《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宋词鉴赏
卜算子
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澹澹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这是一幅清新、流丽、色彩淡雅的水墨画。词人通过层层点染,步步铺陈,描绘了夏日雨过天霁时水中莲叶荷花的美景。
上片写雨中荷花。“袅袅水芝红”,红艳艳的荷花在水中亭亭玉立,摇曳多姿。起笔就突出主要形象──水芝(即荷花)。随即,词人从横的深远处拓展开去,使我们看到了婷婷袅袅的碧叶红花被一望无际、朦朦胧胧、含情脉脉、生长在水边的芦荻的背景烘托着。接着,我们的视野又转向纵的高远处,只见荷花的上空淅淅西风轻轻吹掠,一缕缕雾霭的青烟静悄悄地飘拂游动,稀稀疏疏的雨滴落在碧荷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经过一横一纵的点染铺陈,构成了一幅夏日骤雨即将过去时的广阔的空间画面,而荷花的形象生动地突出在主要位置上。
下片写雨后天霁,“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词人巧妙地从外部空间移向欣赏主体所在的小空间──船舱里:桌上简简单单地摆上了酒杯和菜盘,朋友们正举杯畅饮,席间还有美丽多情的女子相伴助兴哩!朋友们相聚以莲叶劝酒,是久别重逢,还是远行饯别?这无需细说。词人很快又将笔锋转向船舱外,继续描会大空间景色,“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这是从船舱内这个特定角度向外望去,只见枝叶叶、层出不穷的莲叶荷花横挡在酒船前面(“红衣”指荷花。贺铸有“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此刻,雨过天晴,细细的五彩流霞从莲荷摇曳攒动的地方冉冉升腾,这是多么绚丽的景色呵!以动态作结,正象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样,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
这首词,通篇都在写景,而情处处融于景中。试想,值此良辰美景,好友雅聚,低吟浅酌,畅叙情怀,这是多么惬意的事。词人正是带着欢娱的情感来描绘景物,所以写得如此飞动、空灵。特别是连用十八个叠字,不仅读来如珠玉落盘,且倍感亲切、生动。这与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是写悲愁,前者是写欢乐。(劳再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3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杜甫和音乐家李龟年相识在盛唐之世。几十年后,经过社会大动乱,他们在暮年又在人生旅途中重逢了。抚今思昔,怎不令人感慨悲怀呢!这首七言绝句正是这种情感的表达。
赵彦端的《点绛唇》,也是写故友重逢与离别。赵彦端生于宣和三年(1121年),是赵王室后代。十七岁中进士,历任县主簿,转运副使,太常少卿,建宁知府等职。五十四去世。几十年从宦生涯,飘泊流离,动荡不安。这首词大概是在晚年旅途上所作。管倅的情况不详,从词中内容看是赵彦端的好友。
上片着重写故友的重逢与别离。“憔悴”是说他们相遇时俩人的形貌已憔悴不堪,早已不象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了。不仅重逢在垂暮之年,且颠沛奔波于天涯海角,这就更令人感慨嘘唏了。然而,友谊却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漠,人虽憔悴,感情友谊并未憔悴。前句抑,后句扬,且重叠两个铿锵作响的“故”字加以强调,通过白描式的叙述,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和对纯真友谊的珍重,在吟咏之中,自然能体味得出。“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这是一个急转。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如今却不能如愿。为了生计,大家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别,怎能不伤怀、悲切呢!情之所至,开怀畅饮,唱一曲《阳关三叠》以遣情怀。然而,唱到动情处,呜呜咽咽,实在无法再唱下去了。这是真情的流露。下片在此基础上,尽情抒发离愁别恨。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在他乡遇故知,俩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过客。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天涯沦落人,聚散苦匆匆。今朝一别后,何日再相逢?一个“更”字道出这是非同一般的送别和愁怨之深。“愁无据,塞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此时俩人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很难用言语尽情表达的。只有在依依惜别,频频回首相望中,看着斜阳在寒蝉鸣叫的树林里降落,天色逐渐黯淡下来,这种感情才体味得更深切。以写景结句,点出时令,渲染离别的环境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
原载:《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李石《临江仙》宋词鉴赏 临江仙
佳人
李石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阑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有约而失约,相期而未遇,给热恋中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惆怅与忧伤。这首词就是通过一组镜头,描绘了一位多情的闺中女子因盼郎夜归,从期待、幻觉、失望、孤独到寻求解脱的生动形象。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夜深人静,轻纱般的雾霭笼罩着庭院里疏疏的杨柳。风从画楼外吹来,是谁还在悠扬地吹笙?这是从女主人的视觉和听觉角度分别描绘庭院内外的两个空间,以画楼外的欢乐来烘托庭院内的静寂、清冷。庭院静而女主人的内心并不平静,她倚着阑干久久地等待,终于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在呼唤着丫头小红,此时女主人的心情可以想见。是心上人真的来到身边了吗?“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里更大的可能是苦苦等待中所产生的幻觉。“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虽闻声而郎终未至,于是怅然回到闺房。闺房中熏香炉吐出缕缕青烟,玉漏的水滴声报夜已三更。玉漏的滴响,飘动的熏香,烘托出闺房更寂静,女主人在失望中更感孤独。“临欲睡”而终未睡──她又怎能安然入睡呢!“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第一句既表明女主人仍将幻觉视为真实,始终没有认定对方压根儿就没来。但也流露出她对负约的心上人淡淡的怨诉。可以想见,她的性格是文静的,平和的。然而,毕竟希冀被完全失望所代替,她不再因焦灼地等待而心旌摇动。此刻,她木然地从闺房向外去,只见明月洒满中庭,凝重的小桥静静地横架在粉樯东畔。这种近于死寂的景物环境,正是女主人绝望心态的写照。“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等待已绝望,安睡又不能,她无法承受令她倍感忧郁、孤独的闺房重压,她百无聊赖,终于再次来到庭院,在花影下用扇子扑飞萤,以求稍稍的解脱。这一句出自杜牧的《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描绘的是宫女的寂寞与孤独,词人在这里以人物动态作结,更令人回味无穷。(劳再鸣)
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宋词鉴赏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古代知识分子在官场失意后,常常归隐乡野,淡泊以明志,歌颂渔父无拘无束的生活,以表白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陶渊明归隐田园;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陆游自我表白:“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辛弃疾高唱:“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洪适曾“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但后来“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晚年“乞休归,家居十八年,以著述吟詠自娱”。归隐后的著述名《盘洲集》,而《渔家傲引》是《盘洲集》的代表作。词前有小序。对渔父生活加以概述。接着用同一词牌写了十二首词,如数家珍一样从一月唱到十二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他泛舟湖上,与眠鸥浴雁为友;他常把渔钱买酒,酒醒后则拈笛咏唱,畅抒情杯;“细雨斜风浑不避,青笠底,三三两两鸣桹起”。渔父们的生活是何等和谐、恬静!他们不避细雨斜风,认定这是捕鱼的好时机。只见青青的斗笠下人头攒动,一声吆喝,拍着船板,他们就三三两两出发了。“半夜系船桥比岸,三杯睡着无人唤。睡觉只疑桥不见,风已变,缆绳吹断船头转。” 这是何等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诙谐的情趣,空灵的意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和谐!
我们要着重赏析的是《渔家傲引》中对十一月渔父生活的描绘。
上片叙述渔父捕鱼不着而空归。在水寒风烈的恶劣环境中苦苦等待,好不容易有巨鱼进网了,旋即又让它漏网而逃,辛辛苦苦地张罗筹划竟成虚设,这是多么令人懊丧啊!但渔父却说:就让巨鱼疲惫不堪地回到自己的乐园吧!(“圉圉:”鱼在水中羸劣之貌;“丙穴”:四川城口有丙穴,春社前嘉鱼出穴,秋社归。)这都怪我自己策划不周,空归就空归吧!我才不管旁人是如何议论呢!这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委心任运,超然物外,不失其为我。
下片是对上片内容的补叙和深层挖掘。“昨夜醉眠”到“今宵独钓”也完全是自然的发展,醉眠月下时决没有想到明朝该做什么,更没有与人相约雪中捕鱼。浮家水上,放舟湖海的生活虽然过得清苦,妻室儿女衣服补丁连补丁,但充满温馨和欢悦。决不象世人为追名逐利而奔波,虽有家而难归,倍受别离之苦。(劳再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5
难忘的班级60岁生日聚会
作者:黄湘蓉 张美美
2010年4月17日,对于周南中学1963级初46班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日子!久雨放晴,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二十四位同学和劳再鸣老师、易松涛老师、陈涤新老师及一位周南校友会的使者王丽青欢聚一堂,隆重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举办了一场以《岁月如歌》为主题的别开生面的集体生日庆典。
会场设在长沙城东的绿城、桂花城小区幼儿园内,大门上方滚动式的欢迎横幅使人感到特别的亲切。当老师和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时,立即感到了一种即热烈又温馨的气氛,会场由高伟、刘小俐、甘梦华、曹玉琴等同学精心布置,显得格外优雅,不经意间,茶话会就自然开始了。久别重逢的喜悦,热烈的问好,亲切的交谈......时间在不经意中流过。草地上合影留念,花红草绿,小溪流水,风景极美,但是,我们这群不年轻的年轻人含着微笑的脸更美。
寿宴在小区的会所酒店举行,菜肴丰盛。席间,大家敬酒,照相,叙旧,话新。这场寿宴,吃得热闹,吃得愉快,也吃得尽兴。
饭后回到会场,会场的屏幕上映出阳光、葵花、《岁月如歌》、庆祝周南中学一九六六届初四十六班同学60寿诞的彩色背景,转而出现同学们与老师四十多年前合影的毕业照,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涌到屏幕前,激动的辨认着当年的自己和同学。接着生日party正式开始,整个议程由为我们提供场地的高伟同学主持。师生相聚,难忘师恩。第一个节目是全体同学参与的诗朗诵;“六十寿诞念师恩”,作者:周南。朗诵毕,同学们给每位老师献上一束美丽的鲜花,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第二个节目是上生日蛋糕。熄灯后,在“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推车上是一盒由湘蓉先生为46班定做的,而且及时送到现场来的,超大罗莎生日蛋糕,上面插着三十支点燃的蜡烛,被缓缓推出,大家许愿,共同吹熄蜡烛。同时我们按照学号(姚苹同学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背出了全班同学的学号)一个一个地依次发表生日感言,每个同学们都是饱含深情地祝福老师,祝福同学,回顾过去,珍惜今天,展望未来......并分享着甜美生日蛋糕。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远在美国的许小榕同学当日发来的近照和祝福,使同学们感到分外亲切和激动。还有在上海的向秋玲和娄英英同学发来了近照捎来了问候,更有北京的刘丽梅同学发来的她为班级寿庆撰写的一幅对联和班志,赢来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联曰;“悠悠天地,茫茫时空,得同生于一世,同学于一窗,同从于一师,今又同庆于一寿,问诸君,你我这是何等缘分? 满脸是霜,满头是雪。忆校园那个淘,课堂那个傻,操场那个笨,更有食堂那个馋。仰天笑,该当今宵醉酒长歌。
彭端阳同学情深意长地朗读完对联,李振文同学又宣读了初46班班志。紧接着劳老师迫不及待拿起话筒,即兴吟唱起来,那声情并茂的咏叹,让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沉醉在作品营造的意境,沉醉在那久远的回忆中……掌声爆发,思绪才回到现场。
自娱自乐开始了,师生同乐。在听音乐分小组pk的节目里,每个同学都上了舞台,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即兴发挥。随后是个人表演,易松涛老师的独唱“长亭外古道边”、钢琴独奏,特别是风趣幽默的打油诗让在座的师生捧腹大笑;劳在鸣老师的诗词吟唱,自弹自演,技艺高超;陈涤新老师的养生保健发言与示范,让人受益非浅;周南把1966年丽梅送给她的诗“无我周南无文章”奉献给了在坐的老师和同学;高伟的 “真情永远”、李振文的“好人一生平安”、卢华和张美南的“让我们生活充满阳光”、黄湘蓉的“陪你一起看草原”、卢华的“牧羊曲”、杨美蓉唱的是劳老师谱曲的杜甫诗词“月夜”,并且劳老师亲自地为她伴奏。刘晓莉的京剧“毛主席诗词·娄山关”等节目精彩纷呈各领风骚;更令人难忘的是伍曼丽的独舞“北风吹”。当喜儿(曼丽扮演)看见父亲杨白劳(劳老师自告奋勇突然登场)给她买了一根红头绳回家时,她那喜出望外神情顿时感动了在座的每一位!父女俩一歌一舞,一唱一和使整个会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可谓宝刀不老啊!陈涤新老师和周南同学的国标舞表演,舞裙翻飞,精彩绝伦,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在“今天是你的生日”一曲大合唱中,这场难忘的生日Party降下帷幕。意犹未尽的同学们,还依依不舍,久久不愿离去, 真是难忘今宵。让我们记住这一天吧!2010年4月17日——我们的六十岁华诞,令人难忘的集体生日!
最后,师生相约,五年后,我们再聚,一同庆贺劳老师的八十大寿!临别时劳老师执意把两百元钱交给了周南同学,请她转交周南校友会,以表达他对周南中学的怀念和热爱!张美美的先生、高西林的女儿主动热情地开车把老师们送回了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5
[attach]1719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6
[attach]1719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8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第一届理事名单
顾问委员会:由支持吟诵工作的政府官员和著名社会人士组成。
委员:
高树茂: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
高占祥: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
李宝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前民政部副部长。
柳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语委主任。
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语言学家,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沈国放: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原外交部发言人、部长助理、驻联合国大使。
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
王登峰: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
文日焕: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院文学学院院长。
杨牧之: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前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张启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郑伯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郑欣淼: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专家:由吟诵传人组成。(略)
专家委员会:由吟诵专家和著名学者组成。
委员:
曹灿: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演员。
陈炳铮:福建技工学校退休教师,吟诵学家,吟诵曲家。
陈新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吟诵家。
陈以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原编审,翻译家,吟诵家,“唐调”传人。
程毅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史馆馆长。
范敬宜: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唐调”传人。
冯其庸: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红学家,“唐调”传人。
冯胜利:哈佛大学中文部主任,语言学家。(美国)
傅万寿: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吟诵家。(台湾)
侯孝琼: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湖北省武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吟诵家。
霍松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姜嘉锵: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金致逵:高丽大学英文科名誉教授,吟诵家。(韩国)
劳再鸣:中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吟诵曲家。
李炳汉:首尔大学中文科名誉教授。(韩国)
李明:香港吟诵学会会长,吟诵曲家。(香港)
李五奎:龙仁大学艺术大学教授,吟诵家。(韩国)
李西安: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李岩:中央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东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闽南语吟诵家。
刘崇德: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刘衍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鲁国尧: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音韵学会会长。
潘悟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吟诵家。
盘石: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国家一级作曲家,吟诵曲家,享受国务院津贴。
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朴锡:祥明大学中文科教授,吟诵家。(韩国)
钱明锵:世界汉文化联合会执行会长,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美国三鼎诗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钱绍武:雕塑家,书法家,吟诵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
秦德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吟诵学者。
秦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评议委员,中国音乐协会会员。
史鹏:原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湖湘派诗人,湘语吟诵家。
苏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原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吟诵家。
苏庆华: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吟诵家。(马来西亚)
唐孝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吟诵家,“唐调”传人。
屠岸: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常州吟诵代表人物。
涂宗涛: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天津市中华诗词学会诗顾问,天津市国学研究会顾问,天津市楹联学会顾问,天津市地方史志学会顾问,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首届学术委员。
王更生: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吟诵家。(台湾)
萧善芗: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吟诵家,“唐调”传人。
叶嘉莹:古典文学学者,吟诵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
周笃文: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吟诵家。
周有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常州吟诵代表人物。
佐藤利行:广岛大学北京研究中心主任,广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日本)
首席专家:
周有光: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常州吟诵代表人物。
理事长:
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副校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常务副理事长: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副理事长:
陈少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吟诵家。
冯哲: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高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厂长。
哈辉:中央民族大学声乐副教授,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形象大使”。
华锋: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吟诵学家。
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主编,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教育部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组长。
吕君忾: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广州诗社副社长,粤语吟诵家。
施榆生: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闽南语吟诵家。
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张本义:大连图书馆馆长,吟诵家。
张庆:光明网副主编。
秘书长:
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吟诵家。
副秘书长:
贺敬夫: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信息中心编辑。
刘奶景: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郑俊蕊: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师。
朱立侠:中山大学研究生。
理事会:由热心推动吟诵工作的人士组成。
理事:
曹琴:长沙培英艺术园园长,湖南省楹联协会副秘书长,湖南省女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南嘤鸣诗社副秘书长,碧湖诗社秘书长兼副主编,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常务理事。
陈琴:华南师大附小语文高级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陈少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吟诵家。
陈岳琴:六艺国学馆董事长,北京陈岳琴律师事务所主任,知名公益律师。
程滨:南开中学一级教师,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吟诵家。
程元:上海市青年语文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
戴建荣: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教师,小学语文名师。
戴学忱: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获得者,中央歌舞团五十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吟诵家。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丁时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吟诵曲家。
杜大鹏:“钧天坊”古琴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杜敏: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冯哲: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四海孔子书院院长。
高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厂长。
高明:知名律师,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松禾成长关爱基金副理事长。
哈辉:中央民族大学声乐副教授,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形象大使”。
韩经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副校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贺敬夫: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信息中心编辑。
胡晓: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部副主任。
华锋: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吟诵学家。
金中: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康定:上海嘉定第一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上海市特级校长。
孔江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音与乐律实验室”负责人。
孔为峰:曲阜市实验小学教师,曲阜公益国学启蒙馆馆主。
李昌集: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吟诵曲家。
李慧敏: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
李瑾华: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
李一信:中华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
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主编,全国“十一五”教育规划教育部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组长。
黎水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林凤慧:上海市位育中学国际部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刘宝坤:航空部退休干部,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
刘晓艳: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陆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上海朗诵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金话筒”获得者。
吕君忾: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广州诗社副社长,粤语吟诵家。
马成立: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教育局副局长,世纪中学校长。
彭世强:上海师范大学附中教师,全国特级教师。
钱茸: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秦燕春:北大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责任编辑。
施榆生: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闽南语吟诵家。
孙海燕: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
孙连兴:北京市朝阳税务学会理事,深圳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税务顾问。
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孙鹏祥:声乐教育博士,男高音歌唱家、歌剧音乐会导演,乌克兰华人华商青年联合会会长,深圳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发起理事。
檀作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汪秀梅:广州市番禺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国家级骨干教师。
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
王振华:湖南平江吟诵调传人,“玉振经声”吟唱班负责人。
王恩保: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教授,吟诵学家。
魏嘉瓒: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苏州市诗词协会会长,吟诵家。
徐冬梅:儿童阅读推广者,小学语文“亲近母语”工程负责人。
徐健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吟诵家。
许石林:《深圳商报》首席记者,中央电视台特约撰稿人,中国咽音学会会员,深圳市杂文学会副会长。
薛瑞萍: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高级教师、合肥市优秀教师。
杨芬:北京大学教师、闽语吟诵家。
杨汝清: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大学IYU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杨建国: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
杨一:客家语吟诵家。
于晓鹏: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刊《诗文与朗诵》执行主编,朗诵家。
曾东:金和泰道影视文化公司摄影师。
曾少立:中华诗词研究院研究员。
曾田力: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传播研究所所长,长城书院负责人。
张本义:大连图书馆馆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学研究理事,大连市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吟诵专家。
张桂兴: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
张华: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比较文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强: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吟诵学家。
张啸龙:深圳奥悦公司董事长,诗人,翻译家。
张庆:光明网副主编,首都青年记者编辑学会常务理事,公益五环观点提出人,全国媒体联盟副秘书长。
张卫东: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张维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教授、科研处处长。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赵永生:北京诗词学会理事、朝阳诗词研究会会长,北京楹联学会副秘书长。
郑俊蕊: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周益民: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朱立侠:中山大学研究生。
朱文君:《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
常务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部分理事组成。
常务理事:
陈琴(广州)陈少松(南京)陈岳琴程滨(天津)戴学忱杜敏 丁时祺(湖南)冯哲高峰
高明哈辉韩经太华锋(开封)李昌集(徐州)李振村(上海) 黎水生(湖北) 吕君忾(广州)彭世强(上海)施榆生(漳州)孙鹏祥(深圳)王德胜王恩保王振华徐健顺<SP </SP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49
吟诵专家相聚北京语言大学 畅谈吟诵艺术之发展
中华吟诵周 2009-10-17
10月14日上午9点,叶嘉莹、傅万寿、王恩保、戴学忱、魏嘉瓒、劳再鸣、李明等多位海内外吟诵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北京语言大学,就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吟诵的关系、吟诵的艺术感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与中外师生互动,现场表演诗文吟诵。本次活动是大型文化活动“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之一。北京语言大学校党委书记王路江出席会议,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理事长韩经太主持。
王路江书记在“吟诵进校园北语专场”活动伊始,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她说,专家们所做的研究吟诵、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与我校的办学宗旨不谋而合。北京语言大学有“小联合国”之称,素以教授汉语、传授中华文化为己任,建校40多年来,已经为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十一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的留学生就有六千多名;我们在国外建有15所孔子学院,有一百多位老师在海外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王书记说,本次“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是吟诵界的一次盛会。吟诵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但能让人领略中国文字独特的音乐美、韵律美,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味作品中所涵蕴的感情,丰厚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诸位专家所研究的吟诵艺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些都与我校的工作紧密相连。所以学校拨出专款,支持本次“中华吟诵周”活动,韩经太教授等同志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的建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我们学校也身体力行,开展了针对教师和中外学生的吟诵培训,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和学习吟诵,也希望中华吟诵能够随着学校的文化教学、随着孔子学院的教学在海外开花结果。
八十六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中心发言,她说中文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单纯靠背诵是难以把握诗歌令人兴发感动的美感的,韵律是诗歌美感生命的一部分,把握住韵律对于诗歌学习非常重要。中国吟诵传统十分悠久,《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便有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我们可以从《周礼》的笺注中考察到太师教育国子时,是强调诗歌的“兴”的,“兴”是人的兴发感动,这种内心情感是作诗的动机。诗歌要引起人的兴发感动,不能仅仅凭借它的意思,还结合了它的声音,“诵”的含义便是以声节之。“言”和“语”强调的是不仅仅情动于中,还要形于言,才能成为诗,成为作者能写出、读者能够感知、并一直流传的好诗。在学习古诗词中,掌握平仄声律的背诵是必要的,背熟了,诵出韵味儿来了,就自然能掌握诗歌的平仄了。叶教授还以自己经历为例,在生活艰辛之时,她以少时背诵过的《论语》中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等人生哲学激励自己,使自己能够安贫而乐道。她说,吟诵是“你把声音给经典,经典以生命酬答你”,吟诵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技巧,而是与我们自身的生命紧密相连的,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叶教授还强调,对吟诵的培养要从小孩子做起,最好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教授孩子们吟诵,加上游戏和舞蹈,以“古诗唱游”的方式进行,提起小孩子的兴趣,自然可以将吟诵推广普及,也会提高国民素质。
来自台湾的傅万寿先生在会上提到台湾现在的国语文教学情形,现在台湾非常排斥文读(文言文),更不谈吟诵了。傅先生希望以吟诵来唤起台湾民众对于古代文化的记忆和认知。他还以闽南调当场即兴吟诵了朱熹的《大学章句序》。
香港吟诵学会会长李明先生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吟诵音乐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不妨也可以当做人生的一个重要兴趣。而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几十年来的音乐教育若仅仅集中于技术教育是非常不够的,要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丰富内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戴学忱先生谈到,在叶嘉莹先生的影响下,她从吟诵诗到吟诵词,深刻地体会到了吟诵对音乐的创作重要性,可以通过吟诵来调整歌词创作的平仄。戴老师当场以她改良的江西调子吟诵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她声情并茂的表演博得了在场专家及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魏嘉瓒先生分别以苏州调、常熟调,以及当年自己在南京大学音韵课上学习到的音调表演了《枫桥夜泊》和自己创作的两首诗歌。
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教授为欢迎叶嘉莹先生的到来,特意作诗一首,北语教授常敬宇先生泼墨题写此诗,劳再鸣先生也为此诗谱曲。会上,王教授和劳先生当场深情吟诵此诗,并将诗卷赠予叶嘉莹先生,令叶先生深为感动。赠诗活动把座谈会推向高潮。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嘉宾还有一位八岁的小朋友杨依玲,她在会议的最后,用童稚的声音高声吟唱了李明先生作曲的《渔歌子》,并与父母合作吟诵了《静夜思》,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整个会议在全场齐诵《静夜思》一诗中圆满结束。
14日下午,李明先生与劳再鸣先生还在北语作了专场的吟诵讲座与吟诵表演。
“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联合主办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吟诵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发起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抢救、研究、传承、宣传、发展、推广中华吟诵而举办的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也是首届以中华吟诵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研究决定,下拨专款,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联合主办。“吟诵进校园活动”是“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在中小学和大学中推广吟诵,10月14日和15日,会议安排多位吟诵专家到学校开展吟诵教学观摩、吟诵教学讲座、吟诵基本方法培训、吟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52
踩着云朵儿漫步的时光
——古远清老师二三事
最美好的岁月,最早消逝……
——薇娜·凯瑟
文【刘中国】
好像还是昨天,我还在踩着云朵儿漫步……那些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还了。
1983年7月的一天,七号台风席卷广州,同学们纷纷离校前往工作单位报到上班,枯枝败叶落了一地。末了,我也离开了康乐园,到湖北财经学院基础课部汉语教研室报到。
行李很简单,累煞人也的是那口装满书的“棺材”。教研室领导韩玉奎、李德华老师,带上“四大金刚”(薛国林、邱衍云、胡胜强、刘振国四位兄长),拖着一架借来的板车,来到武昌火车站,帮我把“棺材”平安运抵学校。后来,每次回武汉聚会,同事们谈起这段往事,我都会情不自禁站起来,恭恭敬敬端起杯子,满上,敬酒。
第一次参加教研室的会议,兴奋得睡不着午觉,结果偏偏睡过了头,居然迟到了!走进会议室,迎接迟到者的,却是一片掌声。那掌声,很热烈,听起来好像刮耳光的声音,让我面红耳赤得厉害。掌声响过后,脸上还有种肿胀的感觉,我就找个角落坐下,听领导逐一介绍各位老师的姓名:年长的有贺绥世、陈慧、李雨放、夏宏琛、戴儒生老师,中年的有韩玉奎、李德华、古远清、劳再鸣、萧庄、曹普钦、符之盛、杨振道、张泽萱、夏志英、辛玉兰、曹秋珍、许龙仙老师,年轻的是帮我拖“棺材”的主力军“四大金刚”,还有,就是和我同年毕业来报到的李道荣老师了。
但是,自从有了那次开会迟到的经验,周四我就不敢睡午觉了。周四下午开会始于何时,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只知道这个习惯延续至今。习惯延续久了,就升格成了某种仪式或传统,至少成了仪式或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寒暑假里,周四下午不开会,我照样睡不着午觉。离开武汉一转眼都快20年了,即使周四下午单位没什么紧急的事要办,午睡时我也是迷糊一下就醒了。
会议室在一楼,逼仄、潮湿而又阴森,每次开会,烟雾缭绕,到会的人却很齐整。陈慧老师来得最早,老先生是我的老校友,解放前毕业,国初有著述行世,他吃过开会迟到的亏,反右那阵子,好像有次开会迟到了,结果戴了20年的“帽子”,1979年才落实问题。他那时都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是个老单身,衣扣却扣得整整齐齐,端坐在角落里,不声不响。戴老师坐在另一个角落,佝偻着腰,神情木然而又落寞,一句话不说,一支接一支的抽烟。不抽烟的中年老师,似乎只有古老师、劳老师两位。我读书时是不抽烟的,工作后很快就抽上了,而且后来者稳居上游,抽得比老同志还要生猛。
那时候,老师们都还年轻,古老师四十刚出头儿,韩老师打篮球时经常和学生叫板,萧庄老师呢还在写诗——“我爱那蓝色的海洋,你为什么要卷起黑色的波澜……”劳老师还在写他的《小鲤鱼》童话呐!有个基础课部的领导同志,工人出身,爱好文学,写旧体诗,尤其擅长写挽联,离休前给手下的人提前每人写了幅挽联,送给大家,作为鼓励,作为劝诫,作为鉴定,作为惜别,作为我们日后盖棺论定的珍贵礼物……
古老师经常跑资料室,骑自行车,大汗淋漓,坐下来看书看报,等候国内外的来信和电报。周四下午开例会,他只是带着双耳朵,听文件,听精神,眼睛盯着面前的书呀报呀刊物呀,嘴巴微微张着,偶尔站起来,在书架上手忙脚乱的捣腾一通(会议室与资料室“二合一”)。会议中途,有人想听听古老师的想法,拍拍肩膀:“汝以为如何,小古同志?”我们亲爱的“小古同志”呢如梦初醒,就像一匹从水底突然浮到水面的河马,面对观众,瞪圆眼睛,张大嘴巴,一副十分吃惊的样子。
古老师的课堂始终很受欢迎,我去听过几次。但是,人们私下里对他的议论似乎也不少:
——“小古这人哪,名利思想太重,只专不红,书一本本出,不就是为了评教授、拿稿费?你们年轻人不能跟他学样儿!”——好像有人这样讲过。
——“古老师这两年有点儿‘自由化’,港台的东西介绍得太多啦,容易产生‘精神污染’,这就影响很不好嘛”——忘了谁这么说过。
——“小古呀,你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我们要教学生怎样写好公文,其次才是让学生欣赏鲁迅”——好像会上有人不止一次的这样提醒过他。
面对雨丝风片,风言风语,古老师笑嘻嘻的点点头,照样我行我素。他有时候憋坏了,气急了,就结结巴巴的放一炮,放罢炮,也不听听动静怎样,骑上自行车,头也不回地走了。哎,大教堂的屋顶上呀,一年四季吹着东南西北的风呀!
我当了多年不可救药的光棍,住在校内的老师,家家户户吃了个遍。李雨放、夏宏琛、符之盛老师尽管住在校外很远的地方,好像也未能幸免。邱老师的红烧排骨,那才叫着怎么一个“香”字了得呀!古老师家的饮食很简单,他吃得快,吃得少,又不喝酒,我蹭饭时不敢吃得太慢,吃得太多。吃罢饭,抹抹油嘴,跟在他后面挤进书房——书太多了,书房太小,只能“挤”进去,看他展示新买来、新收到的书报刊,那模样儿,就像大顽童对邻家小顽童炫耀新玩具。那些书册,很是让我眼花缭乱了好久好久。后来,有个师妹当着古老师和我的面说:“要是再来场‘文革呀’,我一大早晨就到古老师家里抄家的干活!去晚了吧,恐怕就被你们这帮师兄弟们抄走啦!”古老师只是苦笑了一下。那位师妹,似乎忘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句老话。在这里也顺便说说罢,去年桃花盛开的季节,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陌生的蔼然长者持书相赠,实在不知晓梦境寓意何在。好啦!五一节回了趟武汉,萧庄老师果然送了两麻袋书,劳老师呢送了一麻袋,秋天里邱老师又寄来七、八箱……我的老天爷呀,什么时候梦见了美钞、英镑、欧元,我一定立马在网上公布自己的账户。然则,甚矣吾之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阿堵物”。
我到学校工作初期,古老师的家安在“白沙洲”(他太太单位的房子,离校有点儿远,好像只去蹭过一顿),后来学校分房子,就搬到蛇山下正对校门的“炮楼”,再后来又搬到“阅马场”,大约在2000年左右吧,搬到了学校新建的洪山“竹苑小区”。这几十年里,他陪着那些书册搬来搬去,家越搬越大,书册越搬越是多得令人发愁,听说,现在连家里的车库都改造成了书房。把他搬家、居住、执教、生活的空间仔细丈量一下,大约也就是七、八平方公里罢?有时候我很想说上一句:古老师呀,古老师呀,相对于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疆域而言,你的活动半径(两口子经常足不出户)是不是画得太小了一点儿呀?你怎么不搞匹威猛高大的骆驼骑着,沿着丝绸之路一边走一边大声吆喝呀?你为什么不驾一叶红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沐风栉雨、说古道今呀?
有次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因为想起宋玉的《大言赋》:“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剥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至唐勒,曰:‘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晞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至宋玉,曰:‘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玉曰:‘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你看看,为了争上主子钦定(被操纵的现代读者是“上帝”或“雇主”之一)的“排行榜”,争夺主子钦定的“第一名”(“上座”),这一回哎呀他姑奶奶的个腿哟,楚襄王们下的“三剑客”(都是曩日的“文化名流”)牛皮吹得好不热闹呀!吹得时间长了,恐怕最后连牛皮家自己都相信确有其事,开始膨胀起来,“身大四塞,愁不可长”——甲鱼在脚盆里不吃不喝瞎翻腾,原来是感到“发展空间”太狭窄、太局限,容不下自己呀!
文化是根基,文化是灵魂……“文化名流”哭丧着脸,面对一拨拨脸上长满粉刺的粉丝,大肆鼓吹“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有人削了支竹签捅牛皮,“嘭”的一声,牛皮居然爆啦!“吐舌万里唾一世”的牛皮家呢,你想想他能高兴吗?当然高兴不起来啦。古老师就干过一遭“捅牛皮”的勾当,被人家骂了个狗血喷头,被人家告上公堂,被人家说成想借着跟“名人”打官司“出名”拿“稿费”。听听那语气,好像古老师不认识人民币或者只认识人民币什么的。看看那架势,好像古老师害怕无产阶级专政机构似的……你家里又不能私设公堂逼供信,现在的法院可是人民政府的!“东风吹呀战鼓擂,现在世界上到底谁怕谁……”于是,古老师有了一个不争自来请“上座”的机会,终于坐上了“被告席”。
我在这里抄录宋玉的《大言赋》而不是《小言赋》,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一直喜欢“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这么个句子,窃以为颇可“拿来”充当古老师书房的剪影。他当然没有一把削铁如泥的鬼头剑,有的只是一支用顺了手的纲笔,再就是书案上的几叠稿纸。但是,通过他的多年辛勤耕耘,孤悬海外的华语文学与故土拉得很近,与母体脐带血粘得很紧,闭目塞听如我者流,也能够听到如许众多的海外赤子心声……如此,他那支用顺溜的钢笔,也算是“倚天之外”了罢?
十分想念那段踩着云朵儿漫步的日子,非常想回去听听迟到者入门时,刮耳光一样响亮的掌声再次响起……好像那些日子离去的并不遥远,好像走几步就能摸到古老师的“炮楼”里蹭饭,好像走几步就能摸到曹老师的平房里蹭酒,好像走几步就能摸到韩老师家里蹭烟,好像再走几步就能摸到劳老师家里蹭柴可夫斯基,好像再走几步就能摸到“炮校”吴玉兰师妹家蹭一把洗衣机,好像只要“长颈鹿”(“永久”牌自行车)不掉链子的话,骑段路就到“水果湖”唐晓岚师妹家再蹭一顿鱼刺燕窝粥(也可能是猪肝粥)……酒足饭饱百步走,登蛇山,坐轮渡,逛书店,或者秋日里着一袭米黄色风衣,独自坐在江边,顾影自怜,发呆,发昏,发晕,发愁……那些好日子,早就随风而去了,“最美好的岁月,最早消逝”……现如今,我初进学校时的那批老同事,几乎全部离休退休,息影江湖,只有国林兄还站在暨大的讲台上,继续舌灿莲花,只有古老师还在一本本读,一本本写,一本本出……这几十年里,有人老了,有人走了,有人来了,但我对于老同事的记忆,清新如昨,香醇如初。
古老师马上要过70大寿了,遥祝古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听说,学院里届时会发起组织一个朴素的庆祝活动;主事者这一古道热肠之尊师崇道举措,值得钦敬,值得表扬,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古老师小时候因家贫被卖过一次,校方现在为一个儿时被卖过的著名学者庆生,这也许是大学新生写作“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上好题目。但在前几年,看到文化学者在辩论文字里对古老师的“身份问题”说三道四,说是“一个被卖掉的人,连父母是谁都不知道,这种人本身就有心理疾病”(大意)。这几句话,堪称“吐舌万里唾一世”这个句子再恰当不过的脚注呐,但也一不小心暴露了“文化学者”皮袍下面那点儿贫血的“人文情怀”。古老师是梅州客家人,他的“身份”,来自日军侵占华南,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伟大的抗战胜利60多年后,这段民族与个人的痛史,居然被大言者锻造成了一根敲打不幸者的哭丧棒,这就令人不禁想学学阿Q的腔调说话:“记着罢,妈妈的!”“妈妈的!记着罢……”
……
“香远益清”——这是80年代挂在“炮楼”里古家多功能会客厅(餐厅、儿女书房、洗脚房、洗衣房)的条幅,记得是诗人艾青的手书。这几十年里搬了多少次家,那张条幅,古老师应该不会丢掉罢——腆着个福斯塔夫的大肚腩,在远离校园远离家园的改革开放之前沿窗口滩涂阵地“文化松软地带”(加引号者系“文化名流”对深圳文化形态给出的定义)鸭行鹅步,有时候噢,我还会这么庸人自扰的想一想的。
2011年5月4日,星期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55
商经79级校友回母校聚会 |
|
|
|
2009年10月24日,商经79级校友荣归母校,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入校30周年。
上午9:30,79级商经同学相聚在首义校区中南楼的会议室内参加师生座谈会。他们济济一堂,欢声笑语,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之中。工商学院院长陈池波教授和当年授课教师及辅导员也一同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首先,校友代表——当年商经79级班长,留校任教、曾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张新国教授发表了讲话,感谢母校及学院老师们对自己的精心培养,并感谢学校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相聚母校的机会。接下来,由工商学院陈池波院长代表学校向全体校友们表达了对校友同学的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并向校友们介绍了工商管理学院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感谢校友们对学院发展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能够和校友们一起把工商学院发展得更好,共创辉煌。
座谈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会专职副主任温习老师宣读了校友总会的慰问信,并向各位老校友介绍了目前全国各地校友会的情况,希望校友积极参与当地校友会的建设。
各位校友畅谈毕业二十多年以来的人生道路是座谈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短短的时间内大家都不忘对母校、学院及老师当年的辛勤培育表达感激之情。
在座谈会最后,首席座位上的老师们纷纷发表讲话,对校友们如今取得的成就表示欣慰,希望各位同学事业有成,继续为社会为祖国发光发热,做出贡献。辅导员彭腊香老师回顾了当年师生亲如一家人的情景,祝同学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彭星闾老教授向各位校友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与祝福,希望大家谨记“静、净、进”三字, 时刻保持创造力和控制力的统一,以宁静致远的心态不断进步。劳再鸣老师则为大家吟唱了诗词名作《春晓》,用歌声把美好的祝愿献给在座的各位校友,同学们随着老师节拍一起鼓掌,叫好声不绝于耳。
座谈会结束后,各位老校友向老师们赠送精心准备的专程从深圳带来的礼物,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意,并一起合影留念。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1:59
中 华 吟 诵 周 简 报(转帖)
2009年10月13日 第二期
撰稿:中华吟诵周组委会新闻组 编辑:梁艳 校对:刘剑
动态
【 “吟诵与教育”论坛顺利召开】“吟诵与教育”论坛于2009年10月13日上午9:00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开幕,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姚小鸥教授主持该论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作为评议人出席了论坛活动。
论坛首先由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先生发言。傅先生针对台语文读教学与吟诵作了精彩的论述。厦门双十中学高级教师陈水龙先生介绍了厦门小学推广吟诵教学的概况,陈先生将小学的吟诵教学方式生动地概括为“母鸡带小鸡”,并感谢政府对吟诵活动的大力支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苏民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吟诵古文在断句上的收获。华南师大附小语文高级教师陈琴老师把她在小学教学中推行吟诵的尝试与大家分享。来自韩国的李炳汉先生在论坛上用韩语吟诵诗歌,引起了嘉宾们的强烈反响。劳再鸣先生现场吟唱了由他自己谱曲的《春晓》,赢得了在场嘉宾热烈的掌声。最后,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形象大使”哈辉女士从新女性的独特角度,阐释了她对吟诵的认识,她认为女性将会对推广吟诵起到重要作用。
【“吟诵的学理”专场研讨】2009年10月13日14:30 “吟诵的学理”专场探讨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行,大连图书馆馆长张本义先生主持本次讨论,来自台湾的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更生先生为本次讨论作评议。
首先发言的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侯孝琼先生,她针对传统诗文的吟诵方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用湖南话吟诵。张本义先生为吟诵和诵读作了界定,还提出了吟诵应该悦耳的观点。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钱明锵先生对于诗词吟诵提出了断句、咬字等原则,对吟诵有规范性作用。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提倡在用普通话吟诵之外,也应该用方言推广,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先生用四个例子说明了河洛切音与吟唱的关系。广东分春馆门人、粤语吟诵家吕君忾先生认为吟诵要有音乐感,吐字要清晰。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施榆生先生对他在漳州推广吟诵教学的情况作了介绍。韩国祥明大学中文科教授朴锡先生“大巧若拙”的审美观将诗歌概括为朴素美、单纯美、平淡美,并用粗犷豪迈的音色吟诵了汉诗。
第二节由侯孝琼先生主持,钱明锵先生评议。王更生先生提到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扩大诗词曲赋的影响,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林东海先生着重讨论了吟诵与诗的关系问题。最后叶嘉莹先生介绍了诗歌中行发感动的作用与吟诵传统的关系,叶先生认为吟诵是把诗的生命用声音带到内心之中,吟诵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在会上,嘉宾们激烈讨论,各自阐述了对吟诵理论的理解,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了吟诵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吟诵理论的发展。
【“关于吟诵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专场研讨】2009年10月13日14:30,以吟诵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为主题的专场研讨正式开始。本节讨论会的主持人为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孙永忠教授,评议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松教授。
唐调传人陈以鸿先生在发言中回忆了唐文治老先生作文为人轶事,提出应加强传统文体创作,尤其是加强骈文等文言文创作的观点。81岁吟诵曲家陈炳铮先生在其后的发言中呼吁发展我国的吟诵事业,表示应该收集整理传统吟诵调,以达到传承保护的目的。河南大学教授华锋先生则在《谈父亲对吟咏研究的贡献》中,展示了两代人研究吟诵的心血。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姚小鸥教授认为,吟诵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应该把吟诵提高到哲学高度来思考,才能做出更大幅度的改变。来自北京语言大学速成学院的李凤琴老师则认为应从吟诵中继承古文的语言美音乐美,升华古人遗训。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先生则在随后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现在吟诵发掘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吟诵的推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经过简短的休息,第二节讨论开始。第二节讨论由华锋教授主持,陈炳铮先生评议。第一位发言嘉宾、台湾汉语研究会会长傅万寿先生在简单介绍了台湾方面对母语用字方面的颠覆后,声情并茂地用闽南语进行了吟诵。同样来自台湾的孙永仁教授向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了辅仁大学开展吟诵传统的情况,这为大陆吟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后,昆曲教育家张卫东先生提出了官话不可失,入声不可无,以雅代雅,以俗代雅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官话体系为标准,部分普通话的语言为推广。而陈少松先生简要地介绍了南京吟咏的现状。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先生则从上古音律的角度探讨了吟诵的部分原理。
【“吟诵与教育” 专场研讨 】“中华吟诵周”分组讨论活动第三组“吟诵与教育”讨论在2009年10月13日14:30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正式开始,讨论由浙江大学吴洁敏教授主持,广州市番禹小学语文教科员汪秀梅老师评议。
会议第一节首先由上海嘉定第一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康定老师以诵视频的方式介绍了嘉定一中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吟诵活动,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申自强老师指出要让吟诵之音回到教育之中,通过吟诵来传承中国传统的阳刚之气,我们要认真研读经典为吟诵寻找出路。冯哲老师认为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接近吟诵。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田力老师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年轻人应该用一种自然情怀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接着大家针对吟诵与教育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陆澄教授认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务实,提出了朗诵与吟诵在教学中的关系是“主食”与“点心”的关心,吟诵要根据实际条件进学校,针对陆老师的观点劳再鸣教授则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和音乐结合起来,并希望语文老师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作曲。大家针对这些问题都各抒己见,讨论场面非常热烈。
会议第二节由浙江大学教授吴洁敏先生首先发言,他把朗诵分为表层朗诵、节律朗读、情韵朗读三个层次,情韵朗读不仅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之美,还传达了情感信息,更能感染人。朱文君老师认为把吟诵引进校园的关键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汪秀梅老师讲述了她自己的小学语文吟诵教学的经验。杨文华老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发掘古代好的教学方法,吟诵抓住了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黎水生老师认为吟诵教育应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吟诵不应该排斥朗诵吟唱。各位老师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古文适合吟诵,白话文适合朗诵。
【多彩吟诵晚会】“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之“多彩吟诵——中华传统吟诵汇萃”专场表演于2009年10月13日晚上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全国各地吟诵专家和海外吟诵派别代表参加了活动并奉献了精彩演出。
活动由著名吟诵家、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先生主持。活动按照吟诵内容的文体分为古代官话体系的吟诵、楚辞、古体诗乐府、近体诗、词和文赋六个部分。各流派、各方言区的吟诵专家在舞台上进行了声情并茂的吟诵表演。
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和台湾语言学家傅万寿先生分别用上古和中古的音调吟诵了《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蜀派古琴家黄明康先生饱含热情地弹唱《离骚》。此外,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先生也现场吟诵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屠岸先生也奉上了精彩的近体诗吟诵: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吟诵曲家盘石先生为现场观众吟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吟诵了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钱明锵先生吟诵的《前赤壁赋》和来自韩国金致逵的《论语》也受到现场观众的喜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2:01
2009年10月12日上午,以中华吟诵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在京拉开帷幕。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举办,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承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和语言学家、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马庆株、中央精神文明办调研组副组长陈瑞峰和原国家外文局局长范敬宜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吟诵界盛会。在历时一周的活动中,主办方先后举办了5场展示不同流派以及普通话吟诵的高水平演出、4场高层次学术论坛、10多场 “吟诵进校园”公益活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金秋十月,300多位海内外热爱吟诵的同好云集北京,展示不同流派的吟诵风采,研究学理。开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吟诵名家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吟诵演出,吟咏诗词、诵读文赋。由于吟诵没有准谱,没有定调,没有被很好地记录、保存和整理,只是在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口耳相传。一百年前,吟诗就如同写字一样,是每个读书人的基本功,可是如今连听过吟诗的人都很少了。
来自宝岛台湾81岁高龄的王更生老先生颤抖着双手,用流传于河南洛阳一带的河洛音吟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他沉浸在吟诵的意境之中,声音虽然不大,但情感体现了诗词的原意,情调优美,曲调婉转,再现了文人对风吟咏、对酒当歌的潇洒与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多次扮演过伟人邓小平的国家一级演员、朗诵艺术家曹灿先生,与川派古琴传人黄明康女士一起带来了这首《诗经·蒹葭》。一人吟诗,一人抚琴,感情细腻饱满,琴声起伏婉转,声琴合一,错落有致,听得嘉宾们如沐春风。
开幕式上还有一个特别的来宾———北京语言大学的外籍教师任盛福。他用唐调的吟诵方式吟了一首诗。任盛福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古代文学“发烧友”,他说,三年前他的汉语水平还比较低,在老师的帮助和熏陶下,他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然后试着背诵古文名篇。“背诵很难,但是背诵之后能够更深地了解每篇古文的意义。再后来我开始朗诵,朗诵也是很美妙的一个传统,去年我听大家在吟诵,我觉得吟诵比朗诵更美妙。”台下一片欢笑,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唐调”的跨时空洋弟子。
“中华吟诵周”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联合主办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吟诵界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发起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而举办的。
吟咏之美
“诗文之美——音乐美。在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称“弦歌”。《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因此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均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如今,吟诵仍然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10月12日晚,传统吟诵代表流派唐调专场“唐调儒风”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活动在专题片“大儒大学之音——唐文治先生与唐调”中拉开帷幕,回顾了唐文治先生的吟诵技艺、办学理念,展示了唐调吟诵的特殊魅力和唐文治先生的贡献。
10月13日晚,“多彩吟诵——中华传统吟诵荟萃”专场表演于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全国各地吟诵专家和海外吟诵派别代表参加了活动。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先生、台湾语言学家傅万寿先生、蜀派古琴家黄明康先生古琴弹唱《离骚》、南开大学教授叶嘉莹先生、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屠岸先生、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先生、世界汉诗联合会执行主席钱明锵先生、以及来自韩国金致逵先生在舞台上进行了声情并茂的吟诵表演。
10月15日下午,“国内传统吟诵雅集”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专家们分别用粤语、北方话(北京)、吴语(常州)、北方话(官话)、赣语、吴语(无锡)、北方话(河洛)、北方话(东北)、白话(白族)和客家话进行了吟诵。雅集展现了中国不同方言区域丰富多彩的吟诵方式,或悲怆凄婉,或雄壮开阔。
10月16日下午,“韩日吟诵传统雅集”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的吟诵专家及演员献上了精彩绝伦的表演,展现了韩日独特的吟诵风格。汉诗文吟诵是汉文化圈的共同文化遗产,很早就流传海外。这些吟诵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本国语,有的是用本国语的转读音,缤纷多姿。日本和韩国吟诵代表团,分别集中了本国最优秀的各种流派的吟诵专家。节目丰富多彩,而且伴奏伴舞美仑美奂。韩日代表团的演出完美结合了中国与韩日吟诵文化,展现了吟诵的另一种风貌和魅力。
10月16日晚,“普通话吟诵专场演出暨 “中华吟诵周”闭幕式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嘉言堂正式开演。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马凯、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教授等出席。演出荟萃了精华和普通话吟诵,有现代创作的诗词吟唱曲目,如黄明康女士作曲的《离骚》古琴弹唱,她以独特的嗓音阐释古代诗人屈原的伟大作品。香港吟诵学会的李明先生作曲的《静夜思》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北京语言大学任盛福和留学生天宇所吟诵的长诗《木兰辞》,吐字清晰,吟诵流畅,晚会的成功,为 “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拉上了帷幕。
在这些演出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叶嘉莹、陈以鸿、陈炳铮、冯其庸、侯孝琼、屠岸、钱绍武、王更生、苏民这些吟诵大家,他们都已年届八十以上,但是仍然积极地参加每一场活动,在每一次吟诵中都倾情表演,有时还主动加演节目。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赤诚之心。他们自幼或是由于家学或是出自师承学习了诗文吟诵,深谙吟诵之美。吟咏之间,诗文的音韵之美与经典的精神内涵伴随了他们的一生,当吟诵濒临失传之时,他们感到义不容辞,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吟诵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吟诵进校园
“吟诵进校园”活动于10月14、15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四中、采育中学、清华附小、崇文小学等学校举办,专家们在各所学校进行了学术讲座、吟诵表演、互动教学、学生联欢等,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吟诵进校园”活动把校园作为寻求吟诵发展的沃土,激发、培养青年学子对吟诵、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扩大了吟诵的影响力。
在“吟诵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北京语言大学、首师大等活动引人注目。10月14日上午,叶嘉莹、傅万寿、王恩保、戴学忱、魏嘉瓒、劳再鸣、李明等多位海内外吟诵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北语,就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吟诵的关系、吟诵的艺术感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与中外师生互动,现场表演诗文吟诵。
八十六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中心发言,她说,中国吟诵传统十分悠久,《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便有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诗歌要引起人的兴发感动,不能仅仅凭借它的意思,还要结合它的声音,“诵”的含义便是以声节之。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说,吟诵是“你把声音给经典,经典以生命酬答你”。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与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
反响与回音
這次盛會吸引了中国内地各省市的吟诵专家、学者、从事吟诵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自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的吟诵代表团。有德高望重的学者、艺术家、教育家,有关心吟诵事业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地方政府代表。韩国姜求律先生吟出诗句“云开万国同看月”。叶嘉莹教授说:“喜见中华吟诵周举办成功,希望宝贵的吟诵传统得到传承。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
20年代,唐文治先生、赵元任先生为大力保存和推广吟诵呕心沥血。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为解决台湾推行国语之难,北大中文系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发起“吟诵与教育”研讨会。80年代许多学者聚会常有吟诵,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吟诵保留比较系统的地区有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河北河间、北京等地。
專家在“吟诵学理”研讨论坛上,针对传统诗文的吟诵方式、断句、咬字、普通话、方言、、音乐感,吐字清晰。韩国祥明大学中文科教授朴锡先生以“大巧若拙”的审美观将诗歌概括为朴素美、单纯美、平淡美,并用粗犷豪迈的音色吟诵了汉诗。王更生先生提到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扩大诗词曲赋的影响,,叶嘉莹先生介绍了诗歌中兴发感动的作用与吟诵传统的关系,指出吟诵是把诗的生命用声音带到内心之中。
在“吟诵与教育”的论坛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苏民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吟诵古文在断句上的收获。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形象大使”哈辉女士从新女性的独特角度,指出女性将会对推广吟诵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的曾田力老师说,年轻人应该用一种自然情怀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最后达成共识:古文适合吟诵,白话文适合朗诵。在“关于吟诵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论坛上唐调传人陈以鸿先生在发言中回忆了唐文治老先生作文为人轶事,提出应加强传统文体创作,尤其是加强骈文等文言文创作的观点。
吟誦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校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2:03
吟诵专家相聚北京语言大学 畅谈吟诵艺术之发展2009年10月14日上午9点,叶嘉莹、傅万寿、王恩保、戴学忱、魏嘉瓒、劳再鸣、李明等多位海内外吟诵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北京语言大学,就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与吟诵的关系、吟诵的艺术感与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与中外师生互动,现场表演诗文吟诵。本次活动是大型文化活动“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之一。北京语言大学校党委书记王路江出席会议,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理事长韩经太主持。
王路江书记在“吟诵进校园北语专场”活动伊始,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她说,专家们所做的研究吟诵、传承中华文化的工作与我校的办学宗旨不谋而合。北京语言大学有“小联合国”之称,素以教授汉语、传授中华文化为己任,建校40多年来,已经为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十一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留学生,目前在校的留学生就有六千多名;我们在国外建有15所孔子学院,有一百多位老师在海外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王书记说,本次“中华吟诵周”大型文化活动是吟诵界的一次盛会。吟诵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但能让人领略中国文字独特的音乐美、韵律美,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体味作品中所涵蕴的感情,丰厚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诸位专家所研究的吟诵艺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些都与我校的工作紧密相连。所以学校拨出专款,支持本次“中华吟诵周”活动,韩经太教授等同志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的建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我们学校也身体力行,开展了针对教师和中外学生的吟诵培训,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和学习吟诵,也希望中华吟诵能够随着学校的文化教学、随着孔子学院的教学在海外开花结果。
八十六岁高龄的知名学者叶嘉莹女士在会议上做了精彩的中心发言,她说中文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单纯靠背诵是难以把握诗歌令人兴发感动的美感的,韵律是诗歌美感生命的一部分,把握住韵律对于诗歌学习非常重要。中国吟诵传统十分悠久,《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便有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我们可以从《周礼》的笺注中考察到太师教育国子时,是强调诗歌的“兴”的,“兴”是人的兴发感动,这种内心情感是作诗的动机。诗歌要引起人的兴发感动,不能仅仅凭借它的意思,还结合了它的声音,“诵”的含义便是以声节之。“言”和“语”强调的是不仅仅情动于中,还要形于言,才能成为诗,成为作者能写出、读者能够感知、并一直流传的好诗。在学习古诗词中,掌握平仄声律的背诵是必要的,背熟了,诵出韵味儿来了,就自然能掌握诗歌的平仄了。叶教授还以自己经历为例,在生活艰辛之时,她以少时背诵过的《论语》中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等人生哲学激励自己,使自己能够安贫而乐道。她说,吟诵是“你把声音给经典,经典以生命酬答你”,吟诵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技巧,而是与我们自身的生命紧密相连的,吟诵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思,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就会融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境界也会像古人一样博大深沉。叶教授还强调,对吟诵的培养要从小孩子做起,最好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始教授孩子们吟诵,加上游戏和舞蹈,以“古诗唱游”的方式进行,提起小孩子的兴趣,自然可以将吟诵推广普及,也会提高国民素质。
来自台湾的傅万寿先生在会上提到台湾现在的国语文教学情形,现在台湾非常排斥文读(文言文),更不谈吟诵了。傅先生希望以吟诵来唤起台湾民众对于古代文化的记忆和认知。他还以闽南调当场即兴吟诵了朱熹的《大学章句序》。
香港吟诵学会会长李明先生提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吟诵音乐能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不妨也可以当做人生的一个重要兴趣。而读书的目的是做人,几十年来的音乐教育若仅仅集中于技术教育是非常不够的,要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丰富内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戴学忱先生谈到,在叶嘉莹先生的影响下,她从吟诵诗到吟诵词,深刻地体会到了吟诵对音乐的创作重要性,可以通过吟诵来调整歌词创作的平仄。戴老师当场以她改良的江西调子吟诵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她声情并茂的表演博得了在场专家及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魏嘉瓒先生分别以苏州调、常熟调,以及当年自己在南京大学音韵课上学习到的音调表演了《枫桥夜泊》和自己创作的两首诗歌。
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教授为欢迎叶嘉莹先生的到来,特意作诗一首,北语教授常敬宇先生泼墨题写此诗,劳再鸣先生也为此诗谱曲。会上,王教授和劳先生当场深情吟诵此诗,并将诗卷赠予叶嘉莹先生,令叶先生深为感动。赠诗活动把座谈会推向高潮。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嘉宾还有一位八岁的小朋友杨依玲,她在会议的最后,用童稚的声音高声吟唱了李明先生作曲的《渔歌子》,并与父母合作吟诵了《静夜思》,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整个会议在全场齐诵《静夜思》一诗中圆满结束。
14日下午,李明先生与劳再鸣先生还在北语作了专场的吟诵讲座与吟诵表演。
“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联合主办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之一,是中国吟诵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响应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部、民政部联合发起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抢救、研究、传承、宣传、发展、推广中华吟诵而举办的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也是首届以中华吟诵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研究决定,下拨专款,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筹)联合主办。“吟诵进校园活动”是“中华吟诵周”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在中小学和大学中推广吟诵,10月14日和15日,会议安排多位吟诵专家到学校开展吟诵教学观摩、吟诵教学讲座、吟诵基本方法培训、吟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01:50
[attach]17222[/attach]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