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当下儿歌为何“荡不起双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7 12:56
标题: 当下儿歌为何“荡不起双桨”?
当下儿歌为何“荡不起双桨”?
周宁 王海鹰 张琴
  “天上星啦斗,地下鸡啦狗,园里葱啦韭,河里鱼啦藕…… ”
  这样童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相信每个人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儿歌几乎与每个人的童年回忆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每个人的心灵史中,儿歌就是那些散布在清澈湖水的点点星斗,是凝结在稚嫩心田的颗颗露珠。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何时才能让儿歌“荡起双桨”的老话题又开始被人们议论起来。
  目前在市场上热卖的儿歌光碟收录的主要是经典儿歌,鲜见新创作的儿歌。

1当下好儿歌寥寥无几
  36岁的黄林林有个4岁的女儿,关注儿童教育的她平时从一些低幼儿画报上给孩子找儿歌读,“说实话,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儿歌。很多作品粗制滥造,缺乏美感,缺乏音乐感。不知道精品的儿歌都在哪儿?”
  “孩子们普遍‘吃不饱’,目前有艺术性的儿歌远远不够。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很少遇到优秀的作品,家长更不了解了。”济南幼师幼儿园教师郭冠玉说,老师们平时会把一些日常知识编成儿歌,教给中、小班的孩子,但这也只是知识性儿歌,“孩子们更需要那些有文学营养、有音乐美感的好儿歌。”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方卫平教授认为,儿歌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文学形式,它可以给孩子语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让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形式美。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对于韵律的敏感和爱好期,他们对于语音的节奏、韵律会产生迷恋,这个时期让他们接触一些优秀的儿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也说过,儿歌是孩子接触最早的文学样式。儿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文学的启蒙、学习语言、训练音乐感受力及最初的审美趣味的培养,都离不开儿歌。
  然而,当下的孩子们很少能得到来自儿歌的丰富营养了:传统儿歌面临传承断层,新创作儿歌繁荣之下也难掩浮躁和苍白,这种现状着实令人忧虑。有人说,“当下好儿歌的缺失是因为学校教育出了问题。”有人说,“当下儿歌创作的粗制滥造导致它很难推广。”也有人说,“由于儿歌的传播平台太少”……
  “都不完全是。儿歌‘荡不起双桨’的根儿在于它缺乏完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从事儿歌创作、推广的多位老专家异口同声地表示。

  2儿歌创作经济回报偏低
  近年来,优秀少儿歌曲匮乏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为此,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中国音协等7部门自2006年起,全面启动为期5年的《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宏对记者说:“三年多来,我们共征集近2万首少儿歌曲,出版并免费发放近10万张少儿歌曲CD,先后举办‘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CCTV少儿歌曲电视演唱大赛’等大型活动,还组织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0余名文化馆(站)的音乐专业人员及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少儿歌曲创作培训辅导。”
  “尽管这些举措大有裨益,然而,儿歌推广依然举步维艰。”中国音协副秘书长韩新安说,“关键是我国缺乏儿歌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儿歌的词曲创作、编曲配器、演员演出包装到传播平台、衍生品开发等多个环节,都缺乏统一的调配与整合,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儿歌推广陷入了仅由政府‘埋单’的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韩新安说:“原来,我国的少儿歌曲成品后,评一个奖,搞一台演唱会,电台一播,儿歌很容易推广出去,成本低、见效快。而现在,市场化程度高了,儿歌成品后不但要有好的配器、好的录音制作,而且要有知名演员演唱演奏、要有广泛的传播载体,才能推广出去,这就造成门槛很高,成本很高,回报又少,使少儿歌曲推广遭遇瓶颈。”
  韩新安进一步分析道,市场化机制首先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对词曲作者的著作权保护仍不够细化,词曲作者还不能从含有自己作品的每张CD、每场演出以及媒体播放的每次节目中提取一定比例费用,创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告诉记者:“发表一首儿歌的稿酬通常只有几十元,和动辄数十万元卖价的流行歌曲、小说、影视剧本相比,创作儿歌的经济回报低得可怜。”
  3儿歌创作应当作文化立国项目
  “少儿歌曲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对它的衍生品开发。”从事多年少儿歌曲创作的音乐教育家蒋雄达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将少儿歌曲创作当作文化立国的项目来抓,非常重视儿歌作品中人物的商品开发(如米老鼠、阿童木等)、广告配乐的使用、CD等音像制品的制作,从儿歌包装的频度、推广的力度和投资方回报的程度都远远高于我国。”
  “除此之外,儿歌的推广还需要市场化的传播方式。”中国音协驻会副主席徐沛东说,“当前,网络等信息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化,而课堂音乐教材与少儿歌曲创作的衔接又相对滞后、更新较慢,传播载体大多被流行音乐、小说等艺术形式占领,儿歌的生存空间已变得更小,《双截棍》《老鼠爱大米》之类的流行歌曲被大多数少儿广为传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有些媒体完全“唯市场化”,“4个歌星唱一首歌曲,究竟是为了推广歌曲,还是为了推广歌星?是为了社会影响,还是为追求明星效应?到头来,歌曲没记住,歌星一大堆。”在这样的氛围中,以“非明星品牌”主打的少儿歌曲推广当然是难上加难。
  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说,老一辈词曲作家谷建芬、李幼容等人凭着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少儿歌曲创作。但是,“依然难掩儿歌创作队伍匮乏、题材严重老化、缺少经费支持、推广力度不够的事实。”少儿歌曲的创作与推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支持。
  “少儿歌曲推广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实施。”韩新安说,“少儿歌曲进教材,要教育部门配合;组织音乐家进校园‘送歌’需要文化部门配合;少儿歌曲的传播需要媒体合作,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在少儿歌曲创作方面,徐沛东建议,要尽可能多地创作合唱形式的儿歌,或将独唱的儿歌改编成合唱形式,由个体演唱向合唱演唱转变,以扩大推广面。“此外,要多组织中小学合唱指挥培训班,在他们中首先推广少儿歌曲的创作、指挥技能,以带动全国中小学少儿歌曲的全面推广。”
  还有部分专家建议,可以整合、借助并支持诸如“北京太阳青少年乐团”“中国国交附属少年女子合唱团”等有影响、有实力、市场化运作程度相对较高的我国知名少儿音乐团体来推广少儿歌曲。“他们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比较健全,每年的国内外市场化演出有数十场,比单纯‘送儿歌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力要大得多。”
  4当下儿歌作家不乏其人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儿歌作家不乏其人,形成了一个儿歌创作群体,一些出版社也编辑出版了众多儿歌选本。
  从事了十多年儿歌编辑的黄玮介绍,目前比较活跃的儿歌作者,除了堪称双璧的“北张南徐”(天津张春明和湖北徐焕云),还有圣野、郑春华、赵家瑶、张继楼、蒲华清等等。“千根线 万根线,甩到鱼塘水里面,雨姑姑来钓鱼,没有鱼钩光有线”这样轻灵清新的儿歌即出自“怀揣一颗童心”的“儿歌大王”张春明,而徐焕云的作品更具传统童谣的韵致,“沐浴过月光,沾了荷花香气”。
  除了专业的儿歌作家,我国还有大量业余的儿歌创作者。“家乡变化真是大,爸爸回乡迷路啦。忙给爷爷打手机,哪是我们新的家?”这首儿歌的作者是重庆界石中心小学四年级的游妍晗。素有“儿歌镇”之称的界石镇有一支老、中、青、少相结合的儿歌创作队伍,不少中小学还建立了儿歌基地,举办儿歌创作培训辅导。
  已经退休的徐平老师一直热心儿歌创作,2004年9月开办了第一个儿歌创作培训班。徐平说,孩子们会根据最近发生的时事创作贴近生活的儿歌。他们根据所看所听到的素材去进一步思考创作,所以这些作品的内容就包括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事件本身的看法和理解。
  游妍晗告诉记者,学习写儿歌让她快乐。她喜欢那些充满了童真童趣的儿歌。她说:“写儿歌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很多变化写进来,这充满了乐趣。”
  5搭起好儿歌与孩子间的桥梁
  然而,毋庸讳言,文学创作上的浮躁之风,也刮到了儿歌这片纯净土壤。“尽管儿歌创作数量一直呈现蓬勃之态,但让人击节称叹的精品有如凤毛麟角。有的作家一次出手十几首、二十几首儿歌,但没有一首可用。不求精、不求美、粗制滥造的创作态度正在侵害儿歌这一文体的纯美。”《幼教园地》编辑黄玮说。
  方卫平认为,当代创作儿歌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相比传统儿歌,无论是审美趣味还是艺术质量,都没有完成对传统儿歌的传承和超越,内容偏向了教育的功用,文化内涵越来越苍白,缺少了传统儿歌那种天然的、蓬勃的生命力,缺少了游戏性、娱乐性、谐趣性。此外,创作儿歌的形式相对单一,许多儿歌的形式如连锁调、问答歌、颠倒歌、绕口令等没有得到传承和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搭起好儿歌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把优秀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这既需要媒体、出版机构的播火传薪,还需要一些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人直接进幼儿园、学校,为教师和家长推荐优秀作品。“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那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民间智慧和民族审美趣味的优秀童谣,也要给他们新创作的满溢着童真、童趣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美的浸润和陶冶。”方卫平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