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outh.cn 2010-03-16 14:38:00 中国青年网 |
共和国五十年书法创作理论的探索 胡湛 书法创作理论的探索和突破是书法获得发展的根本性标志。特别是在作为观念艺术的当代艺术,思维理论更是一种最为活跃的创作创新发展的动力。传统书法理论多为滞后于创作的总结概括并反馈于创作,近现代以来,书法的发展更多地体现为书家对书法的自觉探索追求和理论先行的特点。如清代碑学的兴起导致了北碑等民间书法于近现代的复兴;民国于右任倡导探索标准草书,从而有标准草书一派的产生发展。建国后书法的发展总体上也体现了理论先行的特征。建国初期,文艺界推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与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主题的写实主义相对应,书法艺术的复苏表现为注重笔法的晋唐古典主义蔚成风气。无论是上海的沈尹默、潘伯鹰、邓散木、白蕉,还是北京的郑诵先等,其书论著述的中心都是用笔、结字的阐述。其出发点虽更多地是出于普及教育性质,但以沈尹默著《二王书法管窥》、潘伯鹰著《试论欧书》、《褚书何以能继右军》、《颜真卿书法简论》、郭风惠著《颜字的特点和它的书写方法》、郑诵先著《怎样学习柳公权的书法》、朱建新著《孙过庭书谱笺证》、甄予著《谈孙过庭书法理论艺术》等,从总体上反映的是一个相对于清代、民国碑学独尊的以晋唐古典书法研究和复兴为特征的“新”书学创作时代风潮的兴起。其中沈尹默对“内”“外拓”笔法及其关系和甄予关于“执、使、转”“平正、险绝、平正”等的探讨都具有很强的创作理论学术性和创作实践指导意义。如果说以古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思潮是“新古典主义”的话,那么,这种主义在建国初即已滥觞。郑诵先《各种书体源流浅说》、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启功《古代字体论稿》、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等,从更广远的史学层面提供了创作创新依据。另外,宗白华对书法美学的探讨,陆维钊“所谓美术的书法”书法教育观念的提出都为书法创作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惜一切都尚未展开,文化艺术的灾难“十年浩劫”来临,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探索遭到阻滞。其再一次的探索展开要到“文革”后“改革开放”文艺全面复兴发展的新时期。 有趣的是,新时期书法复兴发展的第一声号角是由1977年上海《书法》专业杂志的创刊吹响的。1979年《书法研究》、《中国书画》,1981年《书法丛刊》,1982年《中国书法》、《书与画》,1983年《书法报》、《书法导报》,1985年《青少年书法报》,1986年《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如雨后春笋相继创刊,这不仅满足了书法“十年浩劫”压抑后的暴发---迅猛全面复兴发展的需要,织构了兹后新时期书法在现代信息媒介交流体格上更为社会化的现代文化艺术特征,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渠道,而且为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创新探索提供了阵地,奠定了当代书法的发展必然主要地表现为首先是在理论观念的争鸣探索交流碰撞中进行。而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出版的《历代书论文选》、《当代书法论文选》等,《中国书学丛书》、《书家史料丛书》、《书法知识丛书》、《书法理论丛书》为书法理论研究的开展和书法创作创新发展的探索提供和创造了丰富的资料和条件。 以复兴为特征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首先表现为对技法的讨论。《书法》、《书法报》先后就“书法基本功”、“笔笔中锋”、“赵孟‘用笔千古不易’”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辩驳质疑,论辩结果使人们不再把“基本功”机械地理解为把楷书写好,而是从用笔、用墨等基本技能更广义的层面理解;“笔笔中锋”、“用笔千古不易”并非金科玉律,用笔不但应有多种,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而发展。这种技法讨论完全不同于建国初对传统书法技法理论的肯定性挖掘和现代阐释,而是一种开放的批判性辩析。值得一提的是,邱振中《关于笔法的演变》运用现代物理运动、空间几何学方法分析传统的书法用笔,不仅新颖严密科学,为书法现代研究开拓了一种新途径和典范,而且,对书法用笔结字可能具有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科学的揭示。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