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范迪安:取用與創造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0 14:00
标题: 范迪安:取用與創造
范迪安:取用與創造
--簡論潘魯生的繪畫藝術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2007年05月16日16:18

·

·

    在當代中國,做精彩的當代藝術談何容易。

    背負著偉大而沉重的藝術傳統,懷揣著創新的信念與使命,在繼承與借鑒之間顧盼,在舊文人情懷和新文化理念之間徘徊。當代的中國藝術家一旦立志尋找一種稱得上獨特的“言語”方式,就必須具備格外的勇氣、才華、力量、積澱和對藝術的情結。

    任何時代新生藝術的成長,都一定伴隨著對“過去樣式”的揚棄,守住傳統藝術的“形”是很重要的,但是留住傳統藝術的“基因”,讓它們的神韻成為今日的生機才是更重要的。真正有生命的藝術每次出現的面目也許不同,但其本質長存。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民間美術就是這種有生命力的傳統。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美術在今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就是因為社會各界認識到這份遺產的存在、活化乃至新生,都事關文化薪火的傳續與今日精神家園的建設。看到一些藝術遺產的晚境和危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搶救、整理和保護的隊伍,還有一些人以學者兼藝術家的身份,努力將這些寶貴的基因進入我們的當代藝術,實現民族傳統藝術進入當代文化的輪回,使它們的精神得以重生。在我所了解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中,潘魯生先生就是這樣一位。

    潘魯生致力民間藝術研究二十多年,他確實是“沉”到這片“海”裡去了。像不少文化人或知識分子一樣,在這些年裡,他具備了相當的積澱,神遇了民間藝術的精髓。也許別人也能“神遇”,但是他雙管齊下,還進行轉換和再創造的工作,使對民間藝術的“神遇”變為自己創作的“神啟”。經過許多年的積累,尤其是近年旺盛的創作,他的作品呈現在這裡,堪稱蔚為大觀,足值道賀。

    依筆者淺識,潘魯生的繪畫植根於他所涉獵的民間美術資源,他的形象思維因此離不開民間美術的基本母題和形式特征,甚至可以說,他的藝術運思就在民間美術廣闊的空間之中。但是,他又深諳作為一個當代畫家,乃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將孕化於心的資源變為新的形式語言。在信手拈來的創作時刻,他的感覺一方面聯系著豐富的民間美術語言,一方面駐落在表達生命情懷這個主題中,這種牽涉傳統資源和當代感受的創作方式,使他的藝術具有一種可以稱為觀念性民間風格的面貌。他的許多作品具有鮮明的平面化結構,在對稱的形式中進行符號的重組,在強烈的色彩中注入感興的意味,尤其承襲了民間美術直接的、朴素的審美特性,營造出一片充滿生命和生機的世界。

    在他的新作中出現了撒滴手法,很值得玩味。粗通藝術史的人可以聯想到抽象表現主義,聯想到行動繪畫等等現代、后現代的藝術潮流。這種方式可以使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更加隨心所欲,把沉積在內心深處的感受暢快淋漓地揮洒出來。在民間美術中找不到直接的來源,但民間美術自由的形式美感、講究過程的藝術體驗等等因素,卻足以支持他的行動。在他的畫面上,積墨般的效果傳達出雄渾的結構,點的重疊構成了畫面的充實之美。時而沉重時而輕盈,充滿畫面的點具備了文人水墨畫的玄妙,仿佛光影的抖動,但裹挾著淳朴民風的色彩,使這樣的作品在閱讀上並不晦澀,氣韻貫通。借用一句古語,“氣韻既高,生動不得不至。”“氣韻”與“生動”在他的畫中相依相伴。

    潘魯生的又一類作品是更加觀念的,他選取了意味深長的傳統中國人物形象母題,使用特殊材料,運用現代技法,形成了與今日現實生活景觀相映照的圖式,或者說,為今日現實生活增添了一方帶有吉祥、幸運、祈願意涵的民間新圖像。通過線的拙朴風格與平面化的視覺營造,體現出當代文化趣味與審美取向,每幅畫都同時具有再現性、抽象性和裝飾性。這些借鑒年畫的“現代門神”,通過勾勒出的人物和紅、黃、藍、紫等顏色的線條,形成強烈的形象和獨特的意境。歲月一樣匆匆的痕跡,劃過凝固的古老人物造型,別具了一種裝飾味道,也再現了生與再生這個民間藝術的永恆主題。

    用各種可能的方式,沖破所有舊的束縛,潘魯生先生努力地使古老的藝術進入新的、更新的世界,達到了民間藝術與現代精神交融的境界。通觀其諸多心血之作,新奇的觀念包裹著古老的寓言,精彩的畫面分割著時空的轉換,浪漫的生靈之歌交織成生命的暢想。

    2007年5月於中國美術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