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范迪安談中國美術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0 14:05
标题:
范迪安談中國美術館
范迪安談中國美術館
時間:2009-02-20 來源:中國網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接受“中國網藝術中國”採訪
藝術中國:2005年底到現在(2009年2月),就任官長以來,您認為中國美術館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范迪安:我想在中國任何一個文化機構本身的變化,都是這個社會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其實中國美術館也是這樣。近三年來,中國美術館首先在年度的觀眾量上有一個疾速地上升。2006年是38萬人,2007年是80萬人,2008年超過了105萬人。這個觀眾量的急劇上升,我想無論是對於我這個當館長的,還是我的全部同仁們,可以説都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同時,我也認為這個數字有一點象徵性。因為它體現了今天的老百姓對美術生活的一種更高的期待和更熱烈的參與,這是中國社會文化生活正在發生變化的一個數字縮影。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
因為我們講國家美術館也好,包括國家其他的文化設施也好,首先是要讓這些設施發揮作用,不能説建立了這個機構,有了這個館舍,甚至還投入了很多財力、物力,就僅僅是把這個單位養起來,把這個機構養住,這是不行的。國家的文化機構要使人民群眾能夠獲得最大的文化享受,這可以説是現在政府重民生、講民生,在文化上也要講民生的一個重要尺規。所以國家的文化設施如何能夠發揮它的最大價值和作用,就要看它能不能為最多的受眾去服務。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觀眾量,不管是舞臺藝術還是美術館、博物館的藝術,它都是一個衡量的重要尺規。雖然它不是唯一的尺規,但它是一個重要的尺規。我們的戲、我們的展覽,如果沒有觀眾的話,如果無人喝彩或者是少有人喝彩的話,實際上國家的投入就是一種浪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觀眾的數量是衡量一個文化機構的文化設施能否産生重大價值的一個重要尺規。
當然,美術館的觀眾量與舞臺藝術的觀眾量又有所不同,因為美術館的觀眾量是需要更多地培養人們在美術上的審美習慣來形成的。可以説過去三年來,美術館在如何能夠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如何能夠逐步廣泛地培養起老百姓的美術審美習慣這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果説有什麼變化,我想這是一個重要變化,這種重要變化是反映了雙向的狀況。一方面是我們的老百姓更多地願意到美術館感受藝術最新的創造,包括在審美的認知上能夠獲得更多的提升。另一方面,美術館也在緊緊抓住這種形式,抓住這種機遇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工作,獲得了這樣的觀眾量。
藝術中國:如果讓您用一些關鍵詞來描述中國美術館,您會用哪些?
范迪安:我想如何描述中國美術館可能不在於我如何來描述它,我倒是覺得中國美術館的存在是從它的歷史發展到當代的過程中,被社會、被藝術界所共同描述的一些形像是值得我們今天在這裡幹事的人們特別珍惜,要特別地予以加倍保護和為它繼續增添光彩的。大家可能都知道,首先是在中國的藝術界,大家都把中國美術館稱作“最高美術殿堂”。我認為這六個字裏面,一個“最高”、一個“殿堂”,是非常具有象徵性的。不僅是藝術界這麼講,美術界這麼講,其實老百姓那裏也這麼講。一講到中國美術館,就會説那裏是“最高美術殿堂”。當然從它的實際工作中又加了六個字“對外交流窗口”。一個“最高美術殿堂”,一個“對外交流窗口”,我想大概就是中國美術館從建築到今天是50年,從開館到今天也是40多年,這是歷史對它的定評。但這個定評能不能名副其實,在新的時代下能不能名副其實?那這就需要做工作。所以我根本不敢能對美術館説出幾個新的定位來,但是我想我們如何使得歷史的定位在今天的形勢下還仍然名副其實,這是國立的機構、國家的機構一個特別重的課題。因為我們有著歷史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在市場經濟之前,我們整個的社會組織是在一种經濟模式下運作的。隨著我們進入市場經濟,整個社會生活的秩序、方式都隨著經濟秩序、經濟體制的變革而産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原來一些堪稱為歷史優勢的名牌、品牌,能不能在今天仍然具有魅力,這個魅力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你過去是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當然地拿到了“國家……”這個銜頭,而今天是大家共同都能夠來做一種事業的情況下,那就面臨著競爭了。所以我經常想,國有的文化單位和文化機構就像國有企業一樣,它要面對市場的競爭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乃至於威信。更何況今天的中國社會文化又是在國際化的網路時代、全球時代,文化交流的全球時代,這方面自然而然就更增加了難度。回過頭來,我們剛剛講,如何使得美術館真正是一個殿堂,這個殿堂不僅使得在這裡展出的藝術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品質,而且這個殿堂是能夠放下架子讓老百姓都能走進來的,是一個人民共用的殿堂,這就需要為這個殿堂做一種新的要求,所以這個要求,在這幾年來,我們就把它放到了更廣泛的公共教育的層面上進行思考。也就是美術館整個系統要著眼于提升社會的審美水準,要著眼于把美術館建造成一個大家都能夠有所收穫的審美的教育園地,要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才能夠使得這個殿堂不是遠離大家的心靈,而是更加貼近大家的文化需求。比如説,能不能使得美術館仍然具有比較高的,甚至是能夠在整個美術發展這樣一個動態過程中有所引領,或者説有所體現。我們講的文化主流,或者説文化的主導思想,這方面也是一個挑戰。因為今天藝術創作,毫無疑問是一個多種多樣的,多種藝術觀念相互並存,更不用説多種樣式同時在生長的一個時代。作為國家美術館,如何在這麼一個藝術創造繁榮蓬勃,同時也有點雜亂的態勢下,能夠形成比較高的學術水準。在這裡面能夠給大家對藝術,特別是對視覺藝術創造中的紛繁的現象,還能夠有一些可以帶著主導性的,或者是方向性的認知。否則人們今天就會説審美已經沒有標準了,因為藝術創作已經沒有標準了。當然,藝術創作不能有恒定的標準,但是它要有能夠體現這個時期、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的特徵,同時能夠表現出一種高水準的藝術品質。這個東西在大家的心目中是需要去尋找的一些好的作品、好的方向的。我想,美術館就需要在這個方面,在“最高”上面做一些文章,這就涉及到我們如何提升展覽的水準,如何提升展覽的品質的問題。所以在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的更多的是對國立的、公立的、老牌的機構來説,都有一個如何使歷史的光榮變成今天的光彩。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0 14:05
藝術中國:您剛才提到“提高公眾的審美水準”,您覺得,近年來,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哪些方面是最有成效的?有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范迪安:這些年我們政府出臺了很多措施來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力圖使公共的文化設施能夠發揮它最大的作用,為社會提供比較豐富的文化食糧,這也是我們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政府高度注重到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平衡,要使我們中國整個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能夠取得更好的平衡的發展。我想,這是政府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具體到美術館、博物館來説,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説:興建一批美術館、博物館的設施;增加有關的投入,使得美術館、博物館能夠達到一定的專業水準,同時也在2008年出臺了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博物館能夠免費開放的舉措。我想這些都是從政府層面要不斷推動公共文化設施能夠産生社會效益的舉措。但對我們具體的專業機構來説,如何在這種形勢下思考問題,比如説:美術館如何能夠在原來沒有免費的情況下,逐步地擴大免費的範圍。這就需要我們來做一些考量。所以從2008年開始,我們就開始逐步擴大了免票和免費的範圍,比如原來是70歲以上的老人是免費的,現在改為60歲以上的觀眾是免費的,以往只有兒童才是免費的,現在是17歲以下都免費了。17歲以下都免費,就意味著美術館已經向中學生完全打開了大門。此外還設立了一些涉及農民工,以及博物館日、非物質文化遺産日等這些節慶日的免費。這是一些舉措,給公眾一個信號,美術館是最大限度地為觀眾的參觀提供便利。
我想把美術館、博物館的發展的火熱放在免費、免票上,那肯定是不夠的。這裡面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我們的社會培養出一種進博物館、進美術館,作為文化生活的習慣。這是一種文化生活的習慣,如何能夠培養起來這需要做比較長期的工作。我想,我們可以比照西方的一些國家。西方一些國家重要的藝術博物館,真的是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乃至於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空間,也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文化認知。比如説我們到巴黎去,沒有人到巴黎不去看盧浮宮的,沒有人到巴黎不再看看像奧塞、蓬皮杜這些博物館。為什麼一個博物館,特別是藝術的博物館能夠産生這樣一種文化的魅力呢?我想對於本國觀眾來説,他有長期積累起來的一種文化生活習慣,對世界來説它建立了一種文化認知。所以,我覺得美術館可能就是要在這個方面去做工作。一個是對本地觀眾來説,要建立、培養一種文化生活習慣。對於國際來説,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效應。如果這兩個東西做了,那麼這個美術館、博物館就能夠真正體現出重要性。如果僅僅想依靠免費的打開大門,老百姓就走進來了,我想事實還不是這麼簡單。
那麼,怎麼做呢?我想,我們要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全年的展覽計劃。大家可能對美術館都會有這樣一個感受,認為:“美術館嘛,我去過……”,“我曾經去過……”好像一個地方去過一次就夠了。但是美術館不是風景名勝之地,不是去過一次,就能夠通過回憶、回味來獲得永久的感受。美術館、博物館的特點就在於要不斷地打造引人入勝的項目,力圖要做到好戲連臺,大家每次走進來要常進常新。這樣大家才知道美術館是一個終身可以選擇的去處,而不是像一般的風景名勝地,“我曾經去過……”就夠了。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對每年的展覽規劃,中期、短期的規劃要做到更加科學。以往好像都認為美術館一年只有一兩次值得看的展覽,我想現在我們每年是有比較多次值得看的展覽。所以我們首先要在在專業上練練內功,要把展覽的規劃做的比較科學,讓人們經常想起,美術館有什麼好的展覽值得去看一看。
第二方面,要更多地增加學術上的策劃和組織。我不得不説到,中國的美術館,不僅是中國美術館,包括各地的美術館,在很長的時間裏沒有完全達到美術博物館的功能,有點停留在展覽館的格局上。所謂展覽館就是我提供應該有的展覽方面的服務,但是展覽的主人不是美術館的,而是其他單位、個體前來辦的。但一個真正的美術館,它是一個視覺藝術的博物館,所以它應該有更多從自己角度出發進行學術組織、學術展開的活動。所以這些年美術館開始在這方面做了比較大的調整,調動了更多的學術力量來策劃展覽,包括自己策劃展覽,也包括與許多學術單位、學術機構進行合作策劃一些展覽。我們都知道這些年在藝術界,“策劃”是一個很響亮的名字,可是,以往“策劃”這個詞好像跟美術館沒有什麼“緣份”,現在,在美術館裏面,建立策劃機制,能夠積極培養策劃的人才,這就為我們走出一般的接納展覽的歷史時段做的一種準備,我不敢説現在全部都到位了,但至少這個方向是這樣的,逐步地朝著美術館能夠更多地建立自己的學術準則、學術方向做努力。當然這有一些外部條件包括經濟支援,包括美術館整個體系能夠更加健全,還有待一些條件的完備。
第三方面,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要盡可能下大力氣實施公共教育的內容。現在美術館常年有專家的學術講座,有一批志願者朋友能夠長期在我們一些重點項目上提供服務,同時也有大量的大學生、兒童的美術活動在這裡開展。全年在我們的觀眾量裏,應該説超過10%是得到教育的直接服務的對象。比如説,我們每年有將近10萬左右的觀眾是肯定獲得美術館提供的兒童美術教育、大學生美術教育、學術講座等方面的直接交流。不僅是一種展覽的欣賞,而且獲得了由展覽為中心展開的外延的教育。這樣就使得觀眾覺得走進美術館,不僅是看到幾件作品,而且是獲得更多的知識,他也就更願意參加到這種交流和對話中來。其中我覺得志願者的服務是美術館這些年探索的一個很重要、很有效的方面。因為志願者這個概念,大家都知道,本身在中國社會,也就是這幾年越來越成為人們在價值上特別認同的一個概念,如何把這個概念引用到美術館來呢?我們近三年做出了一些努力,我們通過開放式的徵詢志願者,到逐步培訓志願者能夠掌握基礎的美術史的知識,對他要服務的觀眾群的一種文化心理,也有一些專業上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他們每一個所需要承擔講解、導覽、介紹的項目做比較有深度的消化和理解,通過他們把藝術創造的一些最精彩的地方能夠向觀眾傳遞。事實證明這個效果很好。因為美術在許多觀眾那裏一直被認為是比較高深的,對美術的欣賞,好像沒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不容易看出它裏面的奧妙,所以通過志願者這個橋梁,我覺得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之間搭建了非常好的關係。這些都是通過公眾教育的實施等等,能夠擴大美術館文化的一種影響力。
藝術中國:你提到“加強自主策劃的展覽”,現在中國美術館“自主策劃”和“外展”的比例是多少?2009年有什麼新的計劃?
范迪安:應該説到2008年,從時間的總量和空間的總量上來看,自主策劃達到了30%以上,應該是接近40%。因為2008年有一些大的展覽的時間都很長,所佔的空間也比較大。因為我覺得美術館每年還是應該有若干個大型的展覽,以鮮明的形象,也通過比較長時間的實施,能夠讓更多的受眾了解這個展覽。所以2008年以《敦煌藝術大展》和《新媒體藝術大展》為例,它很好地説明瞭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中國美術館可能跟其他的美術館,特別是跟私立的美術館或畫廊等其他機構不一樣的,我們還是希望爭取面比較廣的觀眾。比如説我們知道,畫廊完全可以針對他非常特定性的客戶性觀眾,私立的美術館或者小型的美術館也可以培養某個年齡層面的,或者是某個社會階層的觀眾為他的主要目標,但是對於中國美術館在這個時期而言,我們著重還是要面向社會整體。希望觀眾不僅數量上要比較多,而且它的層次也涵蓋了社會的不同方面,它有社會的不同界別,也有不同的年齡層。所以我就在今年的敦煌藝術大展中和新媒體藝術大展中看到了這種增厚。敦煌藝術嚴格來説是一個古典藝術,是中國自己的民族藝術。以往都認為民族藝術,可能年長的觀眾會比較喜歡,年輕的或者是年幼的觀眾可能不太理解,但實際上情況不同,在《敦煌藝術大展》,我想每天的觀眾達到2萬人的時候,那絕對不只是老人。可能來趕早班參觀的是年長的觀眾,但是年輕的觀眾,包括國外的觀眾還非常多。同樣,《新媒體藝術展》也是這樣,當然新媒體藝術著重吸引大學生和青少年,但是也有一些社會各個界別的觀眾對這個展覽非常喜歡。所以這就啟發我們對美術館的項目要盡可能多考慮到觀眾的接受面。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是內容的選擇,內容的選擇往往又受到藝術創作條件的規定,所以就更需要在展覽設計、展覽的展廳氛圍的營造方面做一些文章,使得整個展覽能有更大的適應性。既有它一些新意,同時又能夠提供給觀眾比如在展覽的流線、展覽的介紹上深入淺出地進入展覽,這方面也是在做的一些工作。所以,我想如果要舉例子的話,大概是這兩個。
藝術中國:感謝您接受藝術中國的採訪。
范迪安:謝謝。
(供稿:藝術中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