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朮十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0 14:51
标题: 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朮十年
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朮十年
     

  ■展覽時間:2002年11月18日──2003年1月19日

    ■展覽地點:廣東美朮館

    ■主策划:巫鴻 ■策划:黃專 馮博一 王璜生

    ■主辦單位:廣東美朮館

    ■媒體協辦:中央電視台、《北京青年報》等

    ■[背景]:1990年至2000年的中國當代藝朮,尤其是實驗性的當代藝朮,不僅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并且產生著日益廣泛和深入的國際影響,成為全球當代文化和藝朮的重要部分。但長期以來,對這一重要的藝朮現象卻一直缺乏系統、全面和學科性的闡釋,因此,利用本土藝朮制度、藝朮批評和史學研究資源對在中國發生的實驗藝朮進行系統的文獻回顧和史學清理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文化課題。

    ■[展覽]:作為近十年國內最重要的當代藝朮展示活動,該展集中了來自海內外137位中國藝朮家創作的179件作品。該展旨在從學朮的高度綜合回顧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朮的發展,展示這十年創作的一批最具意義的實驗藝朮作品,并通過這個展覽的組織、研討和圖錄出版,擴大中國當代藝朮在世界上的影響。“重新解讀”是在不斷變化的藝朮、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下對實驗藝朮作品進行系統性的重新解讀。

    展覽包括回顧專題展:“回憶與現實”、“人與環境”、“本土與全球”及“繼續實驗”展,以作為對回顧內容的補充,展示了16位特邀藝朮家的新作,這一部分是對21世紀對中國當代藝朮發展的展望。

    嚴格地說,“實驗藝朮”這個詞與嚴格意義的西方概念是有區別的,在20世紀90年代,這個詞應該指中國當代藝朮中的實驗性。這種實驗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藝朮:(1)指媒介和美學實驗:包括裝置、錄像、攝影和網絡媒體等媒介實驗﹔抽象繪畫的實驗和寫實繪畫中的攝影性的模仿﹔文本、裝置、繪畫、表演和攝影中的觀念性﹔19世紀以前圖像美學的現代性改造和對歷史攝影的模仿﹔電子藝朮、Flash動畫和計算機視覺的影像實驗。(2)變化反應的自我變異:包括對知識分子自我主體性、對商業文化和后殖民文化、對當代藝朮體制批判性或者反諷性的表達。(3)邊緣美學的探索:包括女性主義、身體和表演在藝朮中的人性極限的表現等。

    ■[點評]: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實驗藝朮,是一個藝朮思潮和文化主題逐漸具有全球視野的時期,各種媒介、美學和主題的實驗都開始和國際藝朮新潮具有呼應性。但是,它尚沒有完整地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自我主體性和文化、藝朮觀念。

    ■[鏈接一]:本報美朮編輯、攝影記者王友身、朱加、劉韋華、王衛的作品參加了回顧部分的展覽。同時,本報作為媒體協辦單位參與了展示活動。

    ■[鏈接二]:以兩年或三年為期舉辦的藝朮“雙年展”、“三年展”是當今國際流行的最重要的展覽形式,它們的成功舉辦往往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國際的重要文化品牌及形象,也為該地區帶來重大的文化影響和經濟活力。較著名的有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里昂雙年展(法國)、亞太藝朮三年展(澳大利亞)等。

    ■主策划:巫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如何策划“首屆廣州當代藝朮三年展”

    目前國內外的“雙年展”、“三年展”很多。但現在我們做的這個展覽有自己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想比較系統地梳理一下中國實驗藝朮在1989年“現代藝朮大展”以后的發展情況,選出一批比較有代表性、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也希望展示這個藝朮目前的一些狀態。當我開始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我腦子里的模式并不是目前流行的那種聚合型的大型國際“群展”,而是“當代藝朮館”這個概念。與“現代美朮館”不同,“當代藝朮館”更重視“當代性”,時間的跨度要短,對當代問題的敏感也要強得多。國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這類以“當代藝朮”為主題的美朮館,里面的作品當然要經過挑選,挑選者也必須提出一套經過慎重考慮的選擇角度和標准。這個“廣州三年展”可以說是基本按照這個思路去設計的。因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調查藝朮家們的作品,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編輯一本配合展覽的大型學朮性出版物,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分兩卷同時出版,希望能成為世界上了解和研究近年來中國實驗藝朮的重要文獻。

    ■陳少峰作品/《河北省定興縣天公寺鄉村民社會形象與藝朮形象的調查報告》/行為、裝置/1993年

    ■陳少平、王魯炎、顧德新作品/《新刻度小組作品3》/文本及1995年在德國展出現場

    ■徐冰作品/《方塊字書法入門》/

    裝置/1994─1996年

    ■吳山專作品/《今天下午加水管》/裝置/2002年

    ■馮夢波作品/《阿Q》(死亡之鏡、Q4U之舞墊版)/PC機、跳舞毯、音響系統/2002年

    ■王廣義作品/《唯物主義者》/雕塑/2002年  在這些新的“雕塑”作品中,我試圖除掉顯而易見的文化對立,將其自身的那種帶有模糊性的朴素力量,或者說,我想重新組建社會主義經驗化的視覺因素所具有的力量及意義。這種力量和意義與我的生存經驗有直接的關系,而且和構成我們文化最基本的某些東西是一致的。──王廣義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11月28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0 14:52
實驗藝術:走在學院與社會之間

2011年04月12日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織手紙NO.2 (裝置)王雷
  作品將低廉的手紙變成一件藝術品,讓觀者重新看待身邊事物,從而獲得獨特的精神陶冶和審美享受。
  本報記者 李百靈
  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開始將實驗藝術引入當代學院教育,最初是在造型學院成立了實驗藝術工作室,如今實驗藝術系已單獨設立。隨後,全國各大高等藝術學院也陸續成立了實驗藝術相關專業。4月8日至5月2日,“和而不同——第二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中國學院實驗藝術教育大會也將於展覽期間召開。
  此次展覽攜手全國近20所有代表性的專業美術學院及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學院,共同展示近些年來中國實驗藝術教學、研究與創作的進程。與其他架上藝術的展覽相比,此次文獻展有何特別之處?在中國藝術教育的改革逐步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此次展覽的意義何在?中國實驗藝術的發展有哪些趨勢?
  實驗藝術齊聚一堂
  實驗藝術,是以思想觀念與主題表達為出發點,以建立藝術社會性與公共性立場為目標,不斷尋找材質與技術語言相適應的的一種藝術。其中,對於新媒介形式與新視覺經驗的探索是其實驗性的重要表現。
  此次展覽共7個組成部分:常態眼睛與異樣視覺、物質化生與技術新知、傳統語言的現代轉換、大眾立場與社會與延伸、身體體驗與自我表達、文化標本的學術採集以及學院風尚的實驗課堂。“其中前六部分的展品為學生的藝術創作,囊括了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表演、文本採集等藝術形式。第七部分選擇全國各學院實驗藝術專業中12個優秀課程與教學項目的案例,每一個案例都相當於一個主題的群展。”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呂勝中教授介紹說,展覽匯集了學院實驗藝術教育幾年來的成果,儘管有些內容偶爾露臉,但是這麼集中展出還是第一次。
  此次展出的104件作品,佔據了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地上5個展廳和美術館旁的地下展廳、多功能展廳。由於整個展覽過於龐大,到展覽開幕時,還有個別展品尚未佈置妥當。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介紹,為在短時間內把展覽完美呈現給觀眾,“策展團隊已經工作了幾個通宵。”
  在開幕式現場,呂勝中一臉倦意,但談起展覽來卻難掩興奮。他向記者介紹說,展覽定位為“和而不同”,意在揭示實驗藝術這一新的教學部分與學院精神的一致性,以及教學上、理念上的獨特性。與以往大多數學院展覽不同,此次展覽棄“院校聯展”而採用了策展人的方式,作品也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作品(包括畢業作品),以充分展現學校課堂教學的面貌。
  實驗藝術是聯通學院與社會的橋梁
  在有些人看來,實驗藝術與學院是矛盾的,甚至學院裏不該有實驗藝術學科。呂勝中則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學院從來不是培養保守藝術家的地方,美術學院成立實驗藝術相關專業,就是為了要培養站在藝術前沿的創造性人才,同時也是為了在學院與社會文化之間搭建一座橋梁。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贊同地說,“學院保留和發展最傳統的、最古典的或者最經典的藝術,也發展最前沿的、最具有實驗性的、惟此地才有可能出現的一種藝術,這是我們的理想。”
  目前多數的美術學院在實驗藝術教學中設立了社會考察課程,這在過去的美術院校教學史中是沒有的。“過去是下鄉寫生、體驗生活,到實驗藝術這裡變成了一種社會考察,實際上也是在學院和社會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我覺得這也是實驗藝術教育的一個興奮點。”呂勝中說,藝術不是陽春白雪,不是金字塔的頂尖,藝術應有更大的覆蓋面。
  實驗藝術不僅力求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也力求與觀眾更好地互動交流,這是此次展覽的又一獨特之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介紹,該展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展示實驗與研究之間關係的展覽,將全國的美術學院思考的問題,從學科和研究的角度用作品歸納、呈現出來。“透過這種歸納和呈現,我們希望普通公眾能更好地理解實驗藝術,了解實驗藝術可能在研究、面對、提示什麼問題。”
  由於實驗藝術作品與架上繪畫大不相同,其解讀方式也與普通藝術品迥異。為了讓觀眾能夠很好地解讀作品,此次展覽的每件作品都配有文字說明。“我們力求提示到位,但又不能說得太直白。”呂勝中親自為每件作品撰寫了文字說明。
  “實驗中的”實驗藝術教學
  中國學院實驗藝術教育大會將在4月底于中央美術學院召開。呂勝中表示,作為一個較新的教學體系,實驗藝術雖然有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如何使之課程化、學院化,如何讓理念更清晰更合理,依然需要探索。“我們希望通過全國性會議來討論怎麼使這個學科建設更加協調統一,因為這是關乎整個中國美術教育的事情。”
  此前,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師生選擇有代表性的專業美術學院、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分院等近20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中國高等美術院校實驗藝術專業教學現狀的考察”項目。“通過網路考察、文獻考察和實地考察三種方式,對近30年來藝術教育中的重要話題,比如裝飾變形、抽象與表現、材料、新媒體等進行考察研究。”呂勝仲介紹說。
  潘公凱也表示,中國的實驗藝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了近30年的歷史,在經過了一段摸索、學習、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以後,“把實驗藝術教學也向前推進,使之更為系統,非常重要。”
  此次會議還將邀請國際知名的策展人、藝術家參與,呂勝中認為,中國比西方在實驗藝術教學上做得更有條理,“我們對現當代藝術實踐中還沒有形成很嚴謹的學術概念的問題進行了梳理,把工作方法、思想方法變成課堂上的可以實施的課程。中國與國際上的藝術同仁討論這些,也許會互相促進,也許能夠帶動歐美藝術教育的新進程,因為他們也充滿了困惑。”他表示。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