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西汉竹木简书法特征浅析与临摹札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遥看天河
时间:
2008-10-9 21:52
标题:
西汉竹木简书法特征浅析与临摹札记
西汉竹木简书法特征浅析与临摹札记
汉代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如几种书体的出现和臻于成熟、书法理论文章和书赋的出现、大量的简牍、碑刻、摩崖书的出现、书法家的出现等等,都以无声的方式标榜着汉代不愧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镇。从总体而言,汉代主要是隶书走向成熟和达到鼎盛的时期,汉代隶书的蔚为大观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于是,有人干脆给了它一个“隶书时代”的称誉。纵观汉代隶书,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类,即秦末和西汉初的古隶、西汉中后期和东汉初期的草隶,以及东汉中后期全面成熟的标准隶书。草隶以竹木帛为代表,标准隶书以碑刻和摩崖为代表,而古隶则主要以简帛木牍为代表,这是我们大致的认识,因为古代社会,尤其是三国以前,文字发展较为复杂,所以这种分析的目的旨在便于我们行文。
我所说的汉简,即主要指古隶系统中的文字书法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字是篆书向标准隶书过渡时期的字体,亦可以看成是古文向今文的过渡字体,尤以西汉出土的最为宏富。上世纪初,在新疆和敦煌一带出土了汉代《流沙坠简》。之后193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出土了汉代木简约1万余枚,部分实物在1959年结集为《居延汉简甲编》,同年在甘肃武威汉墓中出土了竹木简459枚,于1964年结集为《武威汉简》。在1971年、1972年,在甘肃甘谷和武威旱滩波墓分别有少量出土,之后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竹简4400余枚,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400余枚,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600余枚,真可以说20世纪是一个汉代竹简大会师的一个世纪。这些得益于考古发现而出土的木简群为文字学和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至少我们可以说在书法史上,汉代的木简的出现填补了西汉无书体的空白,而《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的结集,则又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书法范本。
汉简其实是对秦隶的发展,属于西汉隶书的草创时期,这当然不是说它像东汉《永元器物薄》那样是草体隶书,而应该理解为隶书成熟的前期孕育,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有利于我们分析和理解汉简的笔法和结构体势。我们认为,汉简直接继承秦简发展。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是在本于秦简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和创新。用笔率意天真,颇具天然趣味。笔画粗者特粗,细者极细,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不觉有丝毫不适。相反,这样的对比所产生的节奏,极具空灵质朴之韵格,是汉代庶民们为我们留下的无上佳品,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从出土的众多西汉简书,尤其是《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上看,我们能很清楚的感受到其结字之法虽引源秦隶,但已趋于成熟。所谓的“蚕头护尾”的波画已经初见端倪,只不过此时的波画还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的波画那般规范和个性化。而是依然保留着过渡时期的某种随意性,从《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的临习和鉴赏中,我们能深切体会到这种草创隶书在书法形态与表现上的如下几个特点,我将它们用几个“自由”来阐释。
汉简书法特点的第一个“自由”,表现在其线条上。前面说过,汉简是草创的隶书字体,既是草创,就有些许的“不规范”、“不标准”,而这正是其自由特点之所在。在线条上,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后世所称的藏锋也好,回锋也好,在西汉简书中均无定法,非常灵活。在作临摹书写的时候,我们所取的态度也应如此,不能刻板的一味描摹,这样即是违背了简书的自然天性。尤其是有一定书写经验的人。书写汉简,最易体会到古代碑刻用笔之真谛。当我们在专心于《曹全》、《张迁》的时候,不妨拜访一下汉简,它将让你感觉到一种与汉碑迥异的用笔挥运之法,这对于全面理解隶书笔法和汉代书法特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另外,汉简的线条变化一般较大,而且节奏感非常强,在临摹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两种节奏变化,第一个是线条本身的轻重粗细带来的节奏变化,一画之内,起伏跌宕,如何让其在起伏中寓稳健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是不同粗细的线条组合之后,字势节奏的变化,大小如何搭配、丝线与墨块如何相安谐调,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只有以这种带有理性的临摹方式去认识与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个“自由”是指汉简体势的自由,汉简的结体与笔画,有许多于我们今天来看,是非常难以接受,或者说从未敢想到的。我将这些笔画称之为汉简中的另类笔画,这主要表现在长横、长竖、长波和长捺,以及少数重复性笔画,如三点水、四点底等笔画中表现得最多。这本来是笔画表达的自由,但因为其属于另类型笔画,其影响直接对准了文字的体势,如《居延纪年简》中的“年”、“刻”和“建”等字之末画,即是最好的实例,一画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然而,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装饰性、戏剧性的笔画,我们才能看到西汉简书的自然灵活、丰富多变、潇洒自如。从书法技法史来看,这些长竖、巨捺的出现,还对后世书法之技法的创造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
西汉隶书的最后一个“自由”,就是章法上表现出的潇洒风度。原本一枚竹简只写一行(大多数竹简都成此状态)文字,但当人们无意中在较宽的竹木简上作两行、三行书写的时候,人们发现,字势发展的空间变大了,文字表达的自由度也更强了。于是,就产生了布局的概念,产生了空间的遐想。体现在汉简上,则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序列,此刻,我们说,对比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对比要产生节奏,要调和对比与节奏,务使和谐。这样,就到了艺术的高度上,就有了近乎专业的思考。而西汉简书,正因具备了这些潜在的美学要素与艺术水准,提高了自身的美学价值、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境界。当然,所有的这些也都使得我们的临摹更具难度与挑战!
王 景
二零零四年八月五日于愫雅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