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与众学子谈治学与做人 |
2008年12月12日晚,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先霈,做客本报与武汉新东方学校联合主办的“高校大讲堂”。本期大讲堂由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团委、南湖风文学社及该校大学生社团联合承办,在华农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王先霈面对数百学子畅谈他的大学,他接触的大师,以及他的文学梦。 (编者注:该活动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论坛系列讲座之一) 说选择:受老师感染爱上中文 52年前,江西九江二中(原名同文中学)的王先霈,正安然进行着考前复习。“同文中学是美国人在1867年创建的教会学校,校园里有几十棵两人合抱粗的香樟,条件好到什么程度呢?几百台分析天平、显微镜,科教电影片作为教学辅助,几十台优质钢琴,丰富的藏书……”回忆起自己的母校,王先霈充满眷恋。新中国成立之初处处欣欣向荣,王先霈和同窗们热血沸腾,想的都是去学工科,找矿产、修铁路、建工厂,为祖国建设效力。但一次体检却断了他学工科的路。“我至今记得体检结果:‘右上一肋间有条状阴影’。”王先霈呵呵笑着,“50多年了,我没感到任何不适。我怀疑那是一起‘历史冤案’。” 就这样,王先霈选择了华中师大中文专业。背着行囊跨入大学校门时,失落感再一次笼罩了他。“当时桂子山条件简陋,环境与九江二中相差甚远。一起风,校园里黄土扑面,有一次看露天电影,看到一半,风把电影幕布给吹掉了。” “大一学的是什么呢?汉语拼音。从a、b、c、d,声母韵母开始学起。”事隔多年,王先霈仍然难忘恩师,比如出身燕京大学的高庆赐。“高老师学养深厚,看似简单的拼音字母,音调变化,他能讲得文化内涵十足。他教我们体会律诗的平仄变化,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在那之前,我从没发现,中国的语言原来有如此大的魅力。” 大学的第一年,王先霈已彻底爱上了中文专业。 论逆境:锤石头也能有所收获 然而,这种氛围只持续了一年。大二开始,“反右”、“大跃进”运动兴起,高校也不能幸免。王先霈被派到江夏纸坊的一个采石场打石头,又曾被分到武钢跟工人一起干活。忆及那段岁月,王先霈仍觉得自己有收获:“跟农民、工人同吃同住,结下了真挚的感情,跟他们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事。直到现在,我还有许多一字不识的农民和工人朋友。还有体质好起来了,体力劳动真是一种锻炼。” 折腾了一年后,狂热的气氛开始降温,学术上的“大跃进”却没有停歇,按照学校安排,王先霈和一些学生参与到了中国当代与古代文学史相关教材的编写中来。“那时治学作风很草率,一个还没毕业的学生,就参与编写文学史。” 不过,这段治学经历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在编写《古代文学史》,王先霈负责《庄子》那一节。“基调是批判,但批判也得先读原著啊,这一读,反而喜欢上它了,后来一直非常喜欢。” 念恩师:做人治学要有赤子之心 对自己治学和育人的累累硕果,王先霈只是说,自己是被“选择”着“做了一点点事”。在不同的场合,王先霈都会谈到同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他最深刻地懂得治学与做人之要义。 1963年,王先霈被选派至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进修班,教他们的老师中,就有当时的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何其芳先生。在一门课上,王先霈与何其芳的观点发生分歧,课后王先霈写了一篇7000多字的小论文,但可能是因为工作太忙,何其芳一直没有回应。王先霈随后借调到了中国作协从事研究工作,便将该论文再度寄给何其芳。 几天后王先霈接到了何其芳打来的电话,让他到自己的寓所一趟,说是要与他讨论。“我非常吃惊,寄信只是为了让何老师知道自己的观点,根本没想到他会要我到他家里讨论。”当天晚上,何其芳与他激辩一个多小时,说到激动处,何其芳随手拿起桌上的《参考消息》,援引其中的报道,但几分钟后,又说,不对,这不能作为论据。看看时间已晚,王先霈起身告辞,何其芳送到家门口,停住脚步对他说:“王先霈,今晚我没有说服你,但你也没有说服我。”“我当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教师,何老师是文学界泰斗,我怎么会想到能说服他呢?”王先霈很感慨,“一个身居要位的大师级学者,能如此平等地与一个不知名的青年教师对话,在他的眼里,只有纯粹的学术,没有所谓身份、地位的世俗之见,足见其赤子之心。” “王爷爷”妙解学子困惑 王先霈的讲座平和如家常,数百学子好像在听爷爷讲当年的故事。讲座结束后,他们围在王先霈身边不愿离去,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期待解惑。问:您所处的时代非常纯朴,但现在我刚读大一就在想就业的事,心态浮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王先霈:每天我们可能都会接触到一些消极的信息,但焦急有什么用呢?你应该想到长远的社会需求,做多种准备适应社会的需要,人生不可能一次定位,最重要的是自我调整的能力——心态和专业的调整能力。 问:您的文学梦是什么? 王先霈:我以前教过一个叫皮特的留学生,他给我念了一首德文诗,我不懂德文,但我翻出歌德的一首名诗给他看,就是这一首,这种共鸣是很奇妙的。文学能把美好的东西凝固在一个形式里代代相传,如果说我有什么文学梦,那就是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片天地留给文学艺术。(编者注:王先生所讲的是他教皮特唐诗时发生的一件事,这足于说明文学是超出所有言辞之外的艺术境界。一天,王先生用中文给皮特教《鸟鸣涧》,在讲解了几分钟后,皮特很激动的用德文吟诵了一首歌德的诗歌。王先生并不懂德文,但他在书架中抽出歌德的书,翻到《漫游者夜歌》,这正是皮特吟诵的那一首。歌德的诗歌中文翻译如下:一切山峰上/是寂静,/一切树杪中/感不到/些微的风;/森林中众鸟无音。/等着罢,/你不久/也将得到安宁。) 问:听您说话就像我自己的爷爷一样,您会给上学的孙子叮嘱什么? 王先霈:我们曾生活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时代,很多事无法自己选择。现在则希望你们做好自己的选择,我要求我的孩子做个实实在在的人,我就很满足了。 嘉宾简介 王先霈,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曾任华中师大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出版社总编等职,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 推荐书目: 李泽厚:《美的历程》 理查德·费曼:《别闹了,费曼先生》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精彩语录 ●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很自觉地奋斗的人,他会在很重要的关头有很明确的选择。 ●别人选择你,让你去干一个事,你就老老实实从头学,老老实实和同事合作,虽然你的能力很有限,知识有欠缺,但还是可以做出一点小小的事情,大的才能有大的发挥,这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 ●一个真正热爱诗、并懂得诗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粗暴的人,因为懂诗的人,需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