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兵戈铁马般的《封龙山颂》 [打印本页]

作者: 遥看天河    时间: 2008-10-10 20:36
标题: 兵戈铁马般的《封龙山颂》
  兵戈铁马般的《封龙山颂》
      《封龙山颂》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十月立于今河北元氏县西北王村之封龙山下,是为祀山颂神之物,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南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据载,在搬运过程中,因搬运工嫌重,原本想自碑阴凿分两段,不料竟裂为三段。此碑隶书,凡16行,行26字,其书法风格雄强豪放,结体方正,字势宽博,笔意遒劲且极富涩感。据清人陆增祥《八穷室金石补正》记:“高汉尺六尺七寸四分,广三尺八寸五分”、“字径二寸馀”,有翻本。因此碑发现较晚,所以其名较其它稍次,但它的确是汉碑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力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书家的重视。清代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亦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评:“(其)雄伟劲健,《鲁峻》尚不可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而康有为更是有“骏爽则有《景君》、《封龙山》”的赞叹,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此碑在汉碑书法序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我们用“兵戈铁马”之势来形容《封龙山颂》的巍然之貌,实在不为之过,不论是从风格上作整体感知,还是去对其用笔构字做细节上的体察,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雄伟和古雅的契合。与其它碑相比,《封龙山颂》用笔较为圆润,有似《石门颂》,但字形方硬险峻,又仿若《礼器碑》,可谓兼《石门》之雄放和《礼器》之典雅而自成方正古健、气势宏大的艺术体格。
       先论其用笔。一直以来,我都坚持着一个观念,就是在考察碑刻书法作品的用笔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艺术理解能力。因为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于碑刻作品的学习是用纸笔来完成的,而纸笔和碑刻之间又确乎存在着“用笔”的差异性。在《封龙山颂》中,我们会发现,每一种笔法意识显之于点画形态上时,都能给人以激情,都能感知到强烈的力感与动感,这种积点成形的书法技巧我们在书法美学中称之为点画挥运时的蓄势与留势,这种审美感受就是“涩感”,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涩感,才能真实的反映作品的生动与活力。
        从书法美的形态上看。这种极富涩感的线条,与《石门颂》有颇多相似处。从时间上讲,其挥运的速度并不是激情抑扬的,相反的是相对静态,或者说均匀,这种静中的均匀之动,饱藏在每一个点画之中,所以我们才能在浑厚沉着中见激情。静观线条,我们几乎可以进入书者的情境之中,其线条或紧或松,或张或驰,给人极强的节奏感,这样的线条,不仅充满着弹性,而且也充满了张力。在《石门颂》中,我们看到的线条是起伏十分明显的,是外显形的博大,而在《封龙山颂》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平静的线条所体现出的内敛的博大。这种利用线条的张力、质感来构成富有生气的空间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封龙山颂》在线条运用与传达上迥异于它种碑刻的一大特点。
       接下来,我们要从结字上去领略一下《封龙山颂》的独特风貌。整体观之,此碑的结字非常平正,乍一看,并未有多少独特之处,似乎平直得有些单调,但如果你选几个字作细细的分析,你定会惊叹其中的不凡之处。的确,在笔画的安排上,此碑处理得相对均匀,动势不强,但从“封”、“龙”字左边的“立”与“月”、“名”、“与”、“音”等字铺开看,此碑在结字上多是采取重心上移的方式,重心一上移,下部则时见散开,有时上下两

部分,或左右两部分就会发生视觉上的偏移,这是第一处平处见奇的例子。再比如横点,有时以上斜之势,有时以平直之势,或者还以下倾之势为之,尽管变化不大,但正是这些细节处,正是这种“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之天趣,才使得其特点不再是简单的平直方正可以概括得了。
        就单字来讲,《封龙山颂》在字的外形上,没有强烈的大小变化,而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对点画采取较为均匀的分布。而正是这些均匀的分布,流溢出了微妙的差异,这种变化与差异其实以画外之形来比较,最有说服力,即不是考察线条本身,而是去比较线条以外的形象,或者用“计白当黑”一言以述之。诚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则更能加深我们对单字各部分之间的关照,即各部分相互牵制、相互支撑,共同演绎着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另外,有些字中的笔画亦能打破常规,生出些险势,然而总览全篇,用笔也好,结体也罢,能将所有的动与静、放与敛、雄与秀、张与驰,作完美的统一,便能足以向我们昭示其作为经典的意义。

                                                                                                                                     王    景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四日于堰逸轩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