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教研工作--失败案例--存真》子栏2011年11月30日开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7:06
标题: ★★★★《管季超教研工作--失败案例--存真》子栏2011年11月30日开出★★★★
★★本站今日起在《管季超工作室》栏目下附设:

[attach]18176[/attach][attach]18176[/attach][attach]18176[/attach]




  【管季超教研工作--失败案例--存真】子栏。


http://xnjyw.5d6d.com/forum-185-1.html
http://xnjyw.5d6d.com/forum-185-1.html



     将陆续上传管季超自撰1996.10---2011.10月间管季超工作失败案例。


      实录一切工作失败经历


     敬请业务工作合作者、一线教师朋友审稿。





[attach]1820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7:37
===现将已经想到的管季超教研工作--失败案例--开列如下:
[attach]18170[/attach]




1,一次极不成功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将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叙失败全过程】;
http://xnjyw.5d6d.com/thread-75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754-1-1.html



2,一次不成功的《学科发展规划》撰写设想;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74-1-1.html





3,一次自己对自己都极不满意的现场作文教学尝试;

http://xnjyw.5d6d.com/thread-39831-1-1.html






4,2008年3月10日----今日,企图通过公益服务网站《教师之友网》推动网络教研的失败案例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7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811-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80052-fpage-11-page-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80052-fpage-11-page-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80052-fpage-11-page-1.html



5,试卷编制【审稿】的失误案例;






6,企图策划组织一个【教师读书小组】的失败案例;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27960.html




7,区教研员【以管季超为例】参与【1十8】城乡结对工作的效果不佳案例;
http://xnjyw.5d6d.com/thread-28846-1-3.html




8,本兼四科,精力分散,劳而无功的失败案例;
http://xnjyw.5d6d.com/thread-1651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6742-1-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93143.html

。。。。。。。。。。。


===本栏的惟一目的,是:

             记录失败案例。
[attach]18168[/attach]
仅以以上开列的8个题材来说,一时半刻写不完。请容我慢慢写,陆续上传。



                                               管季超 2011.11.30

[attach]1819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11
要重视“失败研究”
2009年01月14日  来源:北京日报

  



    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而要想从灾难尤其是错误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就要认真研究错误,研究失败。  



 失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失败的领域千差万别,失败的现象千姿百态,但失败的规律却
     有很多是共同的,是可以寻找到的,研究失败就要用严密的逻辑和系统的实验手段去剖析失败。这是失败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闻名的索桥技术、金属疲劳和焊接三大创新技术的发明证实了严密的逻辑和系统的实验手段是支撑失败研究必须确立的科学理念。     1940年,美国华盛顿州的塔克马新建成了一座索桥,但建成才4个月就被每秒19米的横风所摧毁。为了揭开这个失败的原因,美国华盛顿州组织大批专家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反复实验,终于弄清桥梁被毁是由于横风引起的自感应震动造成的。这一原理弄清以后,带动了索桥技术的飞跃发展。日本将塔克马索桥的教训引以为戒,建造的明石海峡大桥能承受每秒80米的狂风。     1952年,德哈维兰·彗星式喷气式飞机问世后名噪一时,但在其后不久连续发生飞行坠落事故。研究后发现是当时并不知晓的金属疲劳的原理在作怪,波音公司汲取了教训,把高空中的金属疲劳知识应用于新飞机的开发,结果波音公司的产品席卷了世界飞机市场。     二战时期美国制造的“解放”号万吨运输船接连受到破坏,调查发现是由于钢在零摄氏度以下失去伸缩性,出现“冷脆”现象造成的,这一失败研究的结果是促进了钢铁利用技术,特别是焊接技术的飞跃提高。     失败研究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其一,从失败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往往能开拓人类未知的新领域;其二,全面分析失败,有助于建立防止失败的预警机制。

   失败学研究中的“海因里希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认为:在一件重大事故的背后有29件轻度事故,还有300件有惊无险的体验。这一法则在失败研究上表明:一件重大失败事故的背后有29件轻度的能看得到的隐患,有300件潜在的不能轻易看得到的隐患。可怕的往往不是轻度的能看得到的隐患,而是潜在的不能轻易看得到的隐患。对潜在的失败隐患毫无觉察,麻木不仁,就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失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一批失败的著名企业,就是没有对潜在的,不能轻易看得到的隐患失去警觉而导致了重大失败。譬如:陷入多元化陷阱,产生重大投资失误的“巨人”;热衷于广告轰炸却又最终引发市场信誉危机的“三株”;因财务危机而突发崩盘的“爱多”,都属于这一类。

  “好的失败”和“不好的失败”

    失败研究是在说自己不好,是在揭自己的伤痕,失败的责任者要有经得起研究,经得起分析的胸襟,全社会要营造宽容失败、研究失败的良好氛围。失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学科的人员进行艰苦细致的探索,外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失败的研究在方法和价值取向上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日本科技厅有“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专门从事搜集事故案例、获取经验的研究,以开发新的“知识资源”。日本失败研究学者认为,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失败原因的多重性。在金字塔的底层是日常生活中重复着的小失败:无知、不注意、考虑不周、不遵守秩序,这是由个人责任导致的失败;从底层越往上走,越是带有社会性,如因经营者战略失误引起的组织运营上的失败;由于组织结构上的问题,造成上下信息不畅所导致的失败;因行政管理机制、价值观滞后,对新的社会机制不适应所引起的失败。因此,日本将失败分为“好的失败”和“不好的失败”。“好的失败”是指在遭遇未知之事时,即使充分注意也难以避免的失败,如果能从这种失败中认真总结经验,往往能开拓人类未知的新领域;“不好的失败”是指不该失败的失败,如不负责任、玩忽职守所导致的失败。对“不好的失败”必须严惩,但要把追查原因和追究责任这两者区分开来,善意对待当事人,帮助他鼓足勇气战胜失败,不再重犯。

    建造失败博物馆正在国外悄然流行   


  失败博物馆,即专门陈列失败物品供人观赏的地方。用建造失败博物馆这种正视失败,展览失败,警示人们避免重蹈覆辙再次失败的做法,正在国际上悄然流行。     在美国纽约就有一个失败博物馆,展出了八万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美国每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有五千四百多种,而真正受到顾客欢迎和青睐的仅占20%。这些失败产品专门向人们昭示:此举不可仿效。     在瑞典有一座“瓦萨”号沉船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着十七世纪的木制战舰“瓦萨”号,这艘战舰在海底沉睡了三百年,被打捞起来之后陈列于此。它向世人昭示沉船的教训:违背科学、盲目决策,必将受到惩罚,甚至酿成巨大的灾难!     我国目前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个目标,在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上,需要以大量的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其中就包括对失败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失败是汲取历史教训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了起来。”是的,我们从不太聪明到比较聪明已经花费了很大的代价,要紧的是不能反复地花费这个代价。失败研究正是防止这个反复发生的最好办法。在失败研究方面,国外学界已走在了我们的前头,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迎头赶上。(王占魁/国家行政学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22
http://www.shibaixue.com/Index.html
http://www.shibaixue.com/Index.html
http://www.shibaixue.com/Index.html

===这个网站办得好。
       管季超有活生生的、绝对保真的-失败案例-向《失败学网》投送。



       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可以卖钱;讲清楚了管季超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失败案例,肯定可以‘管’中窥豹,部分说清楚【教研】工作的未尽人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23
美军重视 失败研究


魏岳江 史伟光




  据美国《失败》杂志近日报道,针对伊拉克安全局势不稳的情况,美国白宫责令驻伊美军有关部门加强“失败研究”,从频繁遭受袭击的事件中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改变不利局面。
  目前,不少国家和军队都十分重视对失败的研究,甚至有的还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失败学》,如美国专门出了《失败》杂志,日本新成立了“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俄罗斯也将建立“失败纪念馆”……失败研究也是军事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作战理论研究方面,美军主要从现实抗争和未来作战需要的角度去研究失败理论,作战思想表现出较强的务实性与创造性。在战例研究方面,美军着眼于先寻找失误,再总结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国防部几十年来一直对越南战争的失败进行总结,他们反复研究当初强大的美军为什么会在小小的越南战场吃尽了苦头,以至于最后陷入战争的泥潭,并把越战的失败研究作为军校学员的必修课。海湾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纷纷总结多国部队的成功经验,而美军却把主要精力用在总结教训和发展理论上。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美军出台了《科索沃战争内幕和教训》一书,总结了战争中为什么会发生平民误炸事件和战略指导失误等方面的原因,而对成功的经验却很少谈起。美军打击阿富汗塔利班之前,预先对苏军当年陷入阿富汗的泥潭进行专门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成功之策。
  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时,美国陆军就先总结伊拉克战争中的不足,并出台了伊战研究报告。评估伊战中,美军“先发制人”战略的风险也暴露无遗,如陆军给养部队没有跟上向巴格达快速推进的部队。有时部队不得不到处搜寻食物、燃料和医疗用品。有的情况下,他们还要向其他部队借。研究报告还指出美军在城市战中暴露出来的训练和装备方面的弱点。
  美军强化“失败研究”的另一举措是善于在演习中求败。演习是最贴近实战的训练,在演习中,美军往往把敌情和战场情况设置复杂些,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得更充分些。前几天,美韩搞联合演习,美军之前的“失败对策方案”就有好几套,足见其对“失败研究”的重视程度。▲


    《环球时报》 (2005年03月28日 第十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24
研究失败
顾旦  朱玉轩
http://www.jsbpzx.net.cn/zxm/yjsb.htm
总结成功的经验,自然应该研究,那么失败了是否应该好好研究?528日《中国教育报》报导了两个花季少年涉世未深,竟然都选择了自杀这条可怕的路。文章除哀叹悔之晚矣。也发人深省地提出了谁是“杀手”的严肃问题。正当人们为此扼腕长叹,悲愤不已之时,《扬子晚报》64日又报导了武汉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周超于“六一”前夕,只因参加比赛获得的是二等奖,竞在第二天早晨服农药自杀身亡。据报导,比赛前孩子表示这次比赛一定要获一等奖,当得知比赛结果是二等奖时孩子就哭了,担心老师会批评他,嫌他没用,孩子对他奶奶说,明天这一关我可怎么过呀?第二天早晨上学走到半途又返身折回。小周超的死,只因为比赛没有获得第一名。12岁的李某在人生的花季用红领巾挽成圈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当今社会都在为教育呼唤呐喊之时,学校教育中上演的一幕幕的悲剧是不是失败?该不该研究这种失败?
事出有因

卢梭指出:我们从来也没有设身处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卢梭著《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点错了,所以愈走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同样在《爱弥儿》里卢梭指出:儿童的第一个特点是发育不成熟,从孩子的本身来看孩子就可以看出,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生物比他更柔弱,更可怜,更受他周围一切的摆布,而且会如此需要怜惜、关心和保护呢?而我们家长除了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了解孩子的思想吗?现实生活中种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仍然在社会、家庭、学校中频频出现,而学校里的诸多问题成了促使学生铤而走险的催化剂。
谁人之过

由于目前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因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往往局限在教学领域,使素质教育赋予的改革目标不能充分实现。对于教师,“教书”仍被强化,“育人”却未被摆上应有的位置;对于学生,“读书升不”仍被强化,“学会做人”未能成为教育常规。基础教育在升学教育的短期行为中,缺少“人格教育”的风骨。请洗耳恭听一下前面几位高中生的呐喊吧:我们这一代将是最没主见、最没有分析能力、最没有探索精神、最没出息、最没有尊严、最没有骨气的一代!
事实上,目前不少教师为了应付过多、过滥、过难的练习、测验、考试,常常对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违心从命,学科教育越来越走进死胡同,应该就这种状况首先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系密切。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已经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后果,陷入空前的恶性循环,厌学、恐学、弃学的孩子仍在增加。在这个问题上,恐怕社会方方面面许多人,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主管“在责难逃”。
研究失败

当然如果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说起来忧愤不已,做起来依然故我,那么,诸如此类的不幸事件将仍会继续发生。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成长的土壤。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人格更多是在学校的生活中形成的,可就是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上正在上演一幕又一幕悲剧。勿容置疑,我们的教育本身一定是出了问题。
学校里许多奇怪现象令人深思,有时候明明是儿童天性和潜能的自然表现,应予以引导和鼓励,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和“胡作非为”,而加以阻止和压抑;明明是幼稚的错误和偶然的失误,应予以教育和宽恕,却被认为是“恶习不改”,加以指责。
许多专家的研究证明、高创造性的孩子常对老师或大人的观点表示怀疑。我们的教育难道不该给这样的孩子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他们在顺应优势的方向上充分发展吗?
学生正当的差异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影响下,学校教育有意无意之中压抑了个性,扼杀了创造力,毁灭了天才。
教学改革,千头万绪,其中有许多理论需要探讨,作为学校和教师首先应该搞清教育的基本含义。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我们的教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仅就学校教育而言,其问题的实质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路在脚下

学校和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好习惯,避免各种悲剧再发生?笔者积数十年教学经验特别是做班主任工作之经验,认为在千头万绪的教学改革中,学校和教师在目前情况下所能且必须马上做到的是:
一、
实施无为教育

学校应尽量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启迪智慧。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他们,宽容他们,有时对他们的一些幼稚甚至是缺点和错误也应给予一定的宽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是:学生犯了错误,不写检讨,写思想过程。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无为教育就是不做违背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的事,实施因势利导,“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
二、
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教师都是心理辅导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1、生活心理辅导
所谓生活心理辅导就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心理的辅导,也就是对学生做人的辅导。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理解生活的意义,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交往,并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自我发展。
2、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利用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其学习效果,发挥其潜能的过程。学习心理辅导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辅导的重点不是矫治性,而是放在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层面上。通过学校辅导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们今天这样的转型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不足为怪,可十几岁的孩子,人生的花季才刚刚开始就走上不归路,这怎能不使我们每个人悲思不已。中国有句格言“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想成功又怎能不研究失败?孩子走上死路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我们又怎能不研究这种失败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25
http://wenku.baidu.com/view/7e4baf3083c4bb4cf7ecd1ec.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7e4baf3083c4bb4cf7ecd1ec.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7e4baf3083c4bb4cf7ecd1ec.html

[attach]1819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26
研究失败者,你能看到生死的命门 [zt]    死人不会说话----很重要的逻辑观念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统计学 家沃德 教授(Abraham Wald)
  遇到了一个意外的访客, 那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作战指挥官。
  他说:「 沃德教授,每次飞行员出发去执行轰炸任务,
  我们最怕听到的回报是: 『呼叫总部,我中弹了!』
  请协助我们改善这个攸关飞行员生死的难题吧!」
  
  沃德接下这个紧急研究案,他受委托分析德国地面炮火击中联军轰炸机的资料,并且以统计专业,建议机体装甲应该如何加强,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机会。但依照当时的 航空技术,机体装甲只能局部加强,否则机体过重,会导致起飞困难及操控迟钝。
  沃德将联军轰炸机的弹着点资料,描绘成两张比较表,沃德的研究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而飞行员的座舱与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部位。 沃德详尽的资料分析,令英国皇家空军十分满意。
  
  但在研究成果报告的会议上,却发生一场激辩。
  
  负责该项目的作战指挥官说:「沃德 教授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联军轰炸机的机翼,弹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弹。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
  沃德客气但坚定地说: 「将军,我尊敬你在飞行上的专业,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加强飞行员座舱与机尾发动机部位的装甲,因为那儿最少发现弹孔。」
  在全场错愕怀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释说:「我所分析的样本中,只包含顺利返回基地的轰炸机。
  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 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而飞机很少发现弹着点的部位,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根本就无法返航。」指挥官反驳说:「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没有任何飞行经验,就敢做这么大胆的推论,就我个人而言,过去在执行任务时,也曾多次机翼中弹严重受创,要不是我飞行技术老到,运气也不错,早就机毁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强烈主张应该加强机翼的装甲。」这两种意见僵持不下,皇家空军部部长陷入苦思。
  
  他到底要相信这个作战经验丰富的飞将军, 还是要相信一个独排众议的统计学家?由于战况紧急,无法做更进一步的研究,部长决定接受沃德的建议,立刻加强驾驶舱与机尾发动机的防御装甲。不久之后,联军轰炸机被击落的比例,果然显著降低。为了确认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一段时间后,英国军方动用了敌后工作人员,搜集了部份坠毁 在德国境内的联军飞机残骸,他们中弹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预料,主要集中在驾驶舱与发动机的位置。

  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战指挥官加强机翼装甲的决定十分合理, 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弹着点的分布,是一种严重偏误的资料。
  因为最关键的资料,其实是在被击落的飞机身上,
  但这些飞机却无法被观察到,因此,布满了弹痕的机翼,反而是飞机最强韧的部位。
  空军作战指挥官差点因为太重视「看得见」的弹痕,反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个案例有两个特别值得警惕的地方。

  死掉或被俘的人无法发表意见
  第一, 搜集更多资料,并不会改善决策品质。 由于弹痕资料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努力搜集更多的资料,恐怕只会更加深原有的误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来提供专业意见,也不能改善决策品质,因为这些飞行员,正是产生偏误资料过程中的一环。他们都是安全回航的飞行员,虽然可能 有机翼中弹的经验,但都不是驾驶舱或发动机中弹的「烈士」。
  
  简单的说, 当他们愈认真凝视那些「看得到」的弹痕,他们离真相就愈远。
  
  信息界有所谓「Garbage In, Garbage Out」,
  前提(或假设)若是错误,再漂亮的统计算式或方法、再多的资料,也不能让后面的推论变得正确。
  在管理实务与日常生活中,许多关键的资料, 也像上述轰炸机的个案一样,会因为 「失败」而观察不到。
  
  台大 刘顺仁 教授在著作《决胜》一书中, 对「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举例说明,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生动贴切又清楚的一个。如果有一位70岁的老人在电视上说,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烟、嚼一包槟榔才能长寿, 请想起「死人没法上电视说话」这件事。
  同样的道理,不是那个地方长寿的老人家吃或喝某东西, 某东西就是养生圣品。
  
  再看一个骗钱的例子(这已经进化到E-mail版)
  1月2日你接到一封匿名信, 向你表示,这个月市场会上涨,结果市场果然上涨,但你不以为意,因为大家都知道有元月效应这回事
  (历年来一月间股价涨多跌少)。
  到了 2月1日,你又接到另一封信,向你表示,市场将下跌。这一次,又给那封信说中了。
  3月1日再接到一封信,情形一样。7月,你对那位匿名人士的先见之明很感兴趣,对方邀你投资某个海外基金。
  于是你把全部的储蓄拿出来投资, 两个月以后,那些钱有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你伏在邻居的肩膀上嚎啕大哭,他告诉你,他也接过两封这种神秘信,但寄到第二封就停了。
  他说,第一封信的预测正确,但第二封不正确。
  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些骗子玩的把戏是,他们从电话簿找出一万个人名,寄出后市看涨的信给其中一半的人, 后市看跌的信给另一半的人。
  一个月后,将有五千人接到的信预测正确, 然后再针对这五千人如法炮制。
  再一个月后,剩下二千五百人接到的信预测正确, 如此直到名单上剩下五百人,其中会有两百人受骗上当,因此骗子只要花几千美元的邮资,便可赚进数百万美元。
  把手法作些改变。
  某骗子假装投顾老师招收会员,跟你说你可以先加入一般会员,等你觉得准了再加入VIP会员。这改变更巧妙的地方在于,骗子一开始就能赚到钱,此外VIP会员还会帮骗子 建立口碑,证明骗子有多准:存活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只要信息不流通, 其它人不知道这假的投顾老师有多么(不)准。
  
  
  ————————————————————————————————————————————
  在我们的思维逻辑里,成功企业总有成功的原因的,于是将其归纳总结。
  但我们往往不会去关注那些,和成功企业在同一年代成长,最后相继消亡的那些,为什么会消亡。
  研究成功者,你能看到美艳的皮肤。
  研究失败者,你能看到生死的命门。

[attach]1817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28
美军为何还在研究越战?

金一南
    美军战史教学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比较注重研究失败。至今他们还在反复研究越战,对海湾战争的研究却着力不多。
    越南战争是美军战史中最惨痛的一笔,虽已过去20多年,但一堆高级军官还扎在那里,反复探讨美军当初怎么一步步深陷泥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世人以为其最耀眼的海湾战争,却放在一边至今未列入教案,即便讲课中偶然提到,也有用心良苦的安排。例如美国家军事学院的“突袭、蒙骗、预警和战争”一课列举5个战例,其中出现了海湾战争,与之并列的却是1968年越军的新春攻势。听课学员在领略“沙漠风暴”行动前一天,美军有能力把精确制导炸弹扔到萨达姆头顶上的同时,也领略到越南人民军能够在新春佳节的凌晨,突然把攻势推进到美国驻西贡大使馆和驻越美军司令部门前。
    人们常说失败是警钟。美军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研究越战,无非想从失败中获取胜道。现在很多美国军官直言不讳,认为海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越战。当年从金兰湾狼狈撤出的第23步兵师两位青年军官克林·鲍威尔少校和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中校,海湾战争时皆以四星上将军衔担任美军指挥作战的首脑。前者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后者是海湾战地美军中央总部司令。
    失败是警钟,胜利又何尝不是警钟。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的军事评论家纷纷指出美军发展历程中那条马鞍形路线:前次胜利往往导致下次失败。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冲昏了美国人的头脑,导致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连续失败。美国人认为,如果被海湾战争的胜利冲昏头脑,也必然会导致在下一场战争中失败。军队内部也不断有人告诫海湾战争局限性很大,对未来作战的指导十分有限。现在他们几乎没有人把海湾战争的胜利看做是单纯高技术兵器的胜利或军事胜利,而越来越强调取胜过程中的地缘政治因素。参联会主席鲍威尔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说:“沙漠风暴行动是与理想的敌人进行的一场理想的战争。……我们获得了理想的联盟、理想的设施和理想的战场。我们在总结战争经验时应该格外当心。”
    对失败揪住不放、对胜利格外当心的心态推动了下列现象的出现:冷战时期美军组织的对抗演习一般是扮演“己方”的美军获胜;海湾战争后多数对抗演习的结果则是“敌方”胜,“己方”败。1994年罗得岛州纽波特海军军事学院举行的大规模海上对抗演习最为典型。在这场有8名海军将军、40名海军上校和一批政策分析家参加,设想下个世纪初在西太平洋沿岸与某大国发生对抗的演习中,美国海军遭到沉重打击,实施有效防御之前第7舰队的航空母舰被巡航导弹击沉,海上编队铩羽而归。"这种一次又一次置自己于败军位置的作法,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美军一种更加急切的求胜心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30
从失败中学习 [zt]   
[attach]18178[/attach]


    有人说,胜利者书写历史。也就是说,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录都带有偏见,替当时获胜的军队或思想说好话。而经理人往往力求找出经营成功的动因,这样,也犯了类似的错误。
    但是,只着眼于做得好的方面,人们就无法精确指出取得上佳业绩的关键所在。只有对出错的事情另加研究,才能揭示出突破性业绩产生的奥秘。
    系统地从失败中学习的企业,仍然会要求员工对业绩负责,仍然会毫不留情地根除愚蠢的错误和含糊不清的思想。但同时,它们给予员工自由,允许他们“智慧性”地失败。近期,范德堡大学教授马克·凯农(Mark D. Cannon)与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Amy C. Edmondson)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正如几家优秀企业所显示的那样,组织学习源自于协调三个相互关联的流程:明辨失败、分析并讨论失败、开展试验。
失败研究的障碍    忽视对失败的研究会付出代价。“经理人只关注业绩超乎行业标准的企业,这样,他们往往就把这些企业的共同做法认定为成功的原因。这导致企业‘对有效管理产生错误认识’。”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克尔·邓雷耳(Jerker Denrell)认为。
    邓雷耳解释道,失败的企业采取许多跟行业领袖相同的战略与实践。如果你并未就某个特定战略在业绩优异及业绩糟糕的企业中表现如何进行两厢考察,又怎么能确信该战略是真正的成功动因呢?
    宝洁公司多年积累的企业智慧印证了邓雷耳的论断。“观看一场你在比赛中把对手打得一败涂地的影片,不会让你学到多少东西。”宝洁首席执行官雷富礼说,“你或许很开心,但不会学到任何东西。只有观看你在比赛中被打得惨败,或在比赛中自以为会赢,结果却失败的影片,你才会真正学到很多东西。在宝洁公司,我们真正深入了解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开会时,讨论重点是描述自己怎么会搞砸,在哪个方面搞砸了以及为什么会搞砸,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下次准备做出什么改变。当人们刚加入公司时,这样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因为人的天性是希望谈论哪些事情做得好。”
    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看,研究失败的论点都是如此有价值,那企业为何不这样做呢?有时候,是因为存在技术障碍。凯农和埃德蒙森写道,例如,由于缺乏诊断问题、设计试验、定量或定性分析以及控制统计流程方面的专长,企业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便会大打折扣。
    同样,如果不能广泛了解潜在的相互关联,并由此对跨职能工作加以管理,要认识到事物何时出错也比较困难。通过培训,可以相对较为容易地克服技术障碍。  
    当你应对从失败中学习的技术与心理障碍时,必须培养起主动而及时地辨识失败的能力。凯农和埃德蒙森援引了放射医学界的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做到这一点。在放射医学界,读乳房透视片本来就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即便是X光读片专家,也会出现10%~15%的预期失误率。所以,未能分辨出几个肿瘤的放射师,可能并不感到有多大动力要从此类失败中学习——毕竟,失误是预料之中的事。但是,当金·阿德考克(Kim Adcock)医生担任科罗拉多州凯撒·培门南特(Kaiser Permanente)医院首席放射师的时候,他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通过利用其病员记录中的纵向数据,该医院能够为每个读片者提供详细的反馈,从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表现在何时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外。
    仅仅明辨失败还不够——你必须用富有见解的分析和讨论加以跟进。在凯撒·培门南特医院,仅仅向X光读片者说明他们的失误多得不可接受是不够的,读片者还必须能够发现“自己读片失误中的规律,或觉察可以加以纠正的特定弱点”。凯农和埃德蒙森写道。阿德考克让读片者有可能重新审查误读的X光片,这样,他们就正好能做到这一点。
分析和讨论    需要有正式流程来管理从失败中搜集的点滴知识,以便克服人们对失败退避三舍的心理。在明尼苏达州的儿童医院,首席运营官朱丽·莫拉斯(Julie Morath)通过做出结构性变革来消除该机构对失败研究的厌恶,以“创建可以明辨、分析失败并从中学习的环境”。莫拉斯建立的“病员安全指导委员会”决定,所有失败要加以分析,这样,不仅是严重医疗事故,在发生小规模失误或“毫厘之差”之后,都要开展“专题案例研究”。这种正式评审的结果,是在临床医疗小组中自发组建起了安全行动团队,帮助医护单位更好地了解并减少医疗失误。
    像儿童医院实施的那种正式流程,需要先建立信任关系,人们才会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如果人们相信讨论失败会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产生促进作用,他们就会很愿意这样做。但许多企业还学会了创建信任关系,让交流错误成为可能。例如拿英国石油公司的“同侪协助”计划来说,通过这种计划,面临具体问题的经理人可利用英国石油公司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从曾面临相似问题的其他部门人员那里汲取知识与经验。这种“咨询”通常持续一到两天,四到五名同事跟“东道主团队” 会面。这种小群体的安排,加之日程中还安排了联谊时间,有助于参与者营建信任关系。谈话的议题固然针对失败,但重点不在于追悔或沉浸于过去的错误,而是探讨一个经理人可以如何帮助另一个同事避免他已经犯下的错误。“同侪协助”的架构利用员工希望改善公司业绩的共同心愿,创建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分享丰富的知识。
开展试验    从失败中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流程——有意识的试验,“或许最不易为人理解,同时又是最刺激的。”凯农和埃德蒙森写道,因为这不仅需要明辨并分析失败,而且要积极寻求造成失败的原因。
    在IBM公司的“首次采用”计划中,可以找到这种故意试验的事例。该计划力图将某客户跟当前IBM公司某项研究出现的特定前沿问题对应起来。其中一个项目,是把IBM公司当时对所谓“快速查找算法”的研究跟某家试图精简其药品设计流程的制药公司配对。
    “最初,我们希望协作带来产品的方案,IBM公司可以向制药业市场推出此产品方案。”该项目研究方面的负责人莎伦·纽恩斯说,“但是,我们最终得出结论,我们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机会:技术过于复杂,而其应用范围则过于狭小。但该项技术的核心匹配算法,在正处成长的安全保卫市场找到了立足之地,应用于某个大范围的指纹匹配产品。”
    “理想化地来说,我们希望自己的所有研究都转化为项目。”“首次应用”计划销售方面的负责人玛丽·乔·弗莱德里希说,“但假如我们这方面的成功率是100%,我们就知道自己设计的研究项目风险不足。
    当美洲银行于2000年推出项目,学习如何让银行业务随客户财富同步增长的时候,主管们预计采用的失败率为30%。但新服务概念的实际失败率为10%,这表明,员工在尝试新产品方案方面做得还不够大胆。主管们很快确定,问题出在奖励体制,该体制的做法跟倡导试验的目标格格不入。在对新服务概念加以试验的25家分行中,员工的薪酬却是按照销售额而定的。事实上,员工说服客户开设支票账户会得到奖励,而让客户尝试应用更为创新的服务概念却得不到奖励,因为这跟销售额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把奖励跟创新目标相结合,员工就更有可能尝试风险更大的试验,并在此类试验失败时获取知识。
翻译/连青松
附文1:综合运用“智慧性”失败的三个层面    总部位于匹兹堡的钢材生产商阿尔格尼(Allegheny Ludlum)公司必须迅速而“有智慧”地失败,以便应对一笔不期而至购买“双加固”钢材的订单。双加固钢材用于制造高抛光度的罐子和盘子,它有两层不锈钢,中间有一层碳钢,需要退火或软化,这样客户才能更容易地加以塑型。用于给双加固钢材退火的生产线没有多余的产能;满足订单期限要求的惟一办法,是启用被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的另一条生产线。   
    阿尔格尼公司不得不进行若干快速试验(其中有些失败了),才能让生产线满足客户的需要。由于在对“智慧性”失败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该公司都有过人表现,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
    1. 明辨      阿尔格尼公司细致的衡量体系,让经理人能够将各种等级钢材和各种等级设备的当前运行结果跟公司曾经取得过的最佳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相比较,这样做,就更容易发现失败,并找出开展试验的领域。  
    2. 分析和讨论     该公司用简单、统一的格式记录试验,这有助于确保试验的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所应用的评估标准都已经过精心考虑,从根本上保证了试验结果(不管结果是否合乎预期)得到细心分析。
    3. 试验     所有经过批准的试验,得到运营预算之外资金的援助。对于按照运营利润取得奖酬的运营经理来说,这给了他们试验新方法的动力。总而言之,创建试验的整个过程,将妨碍从失败中学习的因素减至最少,并确保试验成为有意识、经常性的行动。

附文2: 从问题中学习 问题  
    “组织学习的一个可悲之处是:出现灾难性失败之前,往往会有较小的失败,但人们不将其判定为(值得研究的)失败。”范德堡大学教授马克·凯农与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人际系统障碍往往是此类问题的关键因素。人们往往宁可否认失败,歪曲现实或掩盖真相,也不愿意承认并应对小失败。”群体和组织则倾向于压制人们对失败的觉察。
解决办法  
    须克服“明辨失败的必要资料无从获取”的问题。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在其卡车司机的每周日程中加入30分钟时间,让他们能聆听客户对服务提出的反馈意见。

问题
研究失败,往往会消磨个人的自信;难怪,大多数人宁可把错误抛在脑后,也不愿细加反思。
解决办法    要“通过本地经理人的态度和行动”,“一个工作小组接一个工作小组地”建立心理安全感,专门指定时间和地点开展讨论,并利用训练有素的辅导员引导可能产生冲突的对话,提高企业分析失败的能力。


[attach]1819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31
大陆蒋介石研究:如何正确看待一个失败者[zt]

    时间在我们身边轻轻滑过。去世三十年后,当年曾经如此强势的蒋介石转瞬已成过眼云烟。作为一个曾占据中国最高权力层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人物,一个和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荣辱兴衰紧紧连结在一起的名字,蒋介石在现实世界里的渐行渐远确切无疑地指示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蒋介石活跃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大转折、大变动、大分化的时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会像20世纪那样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难题,又负荷着如此之重的任务。在这样一个空前未有的大时期中,蒋介石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乎是接踵而来,又接踵而去,他们所代表的时代,注定会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话题。
大时代往往意味着大变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共两党一代领袖的相继离去,如此激烈地展开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又以如此令人眩目的速度迅速成为历史。潮起潮落,此消彼长,随着蒋介石庞大身影在现实世界里的日渐消淡,他却逐渐成为历史学者关注的焦点。19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历史学界关于蒋介石研究的进展,事实上成为大陆民国史研究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蒋介石研究真正在大陆历史学界展开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当时,随着学术研究的整体推进及两岸关系出现转机迹象,蒋介石研究开始受到学界注意。80年代中后期的一段时间内,关于蒋介石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多,研究范围虽集中在早期,但已涉及到蒋介石一生的多个方面。研究者讨论了蒋介石与江浙财阀、共产国际、孙中山、法西斯主义等的关系;考察了其在东征、中山舰事件、1927年访日、“两广事变”、“围剿”红军等历史事件中的所作所为;研究了1924—1927年间蒋介石由革命阵营中的重要一员逐渐走上反共道路的蜕变历程。通过蒋介石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对蒋的早年生涯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和定位,指出蒋早年作为革命党中的一员,加入同盟会,长期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武装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革命斗争;陈炯明叛乱时,坚定地与孙中山站在一起,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研究者强调:从孙、蒋相识到共患难的十余年,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向积极方面发展时期。总的来说蒋介石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虽曾几度消极,但经孙中山的教导,终能继续奋起,以至在关键时刻,做出革命的选择。孙中山则把蒋介石视为难得的革命人才,苦心引导,逐步委以重任,从而使这个后起者成为自己晚年所倚重的“干城”。国民党改组,加速联俄步伐后,蒋介石作为孙中山晚年所倚重的重要助手之一,在许多重大事件中承担了关键的使命,他与孙中山的关系,是“一个领袖与一个革命者、一个助手的关系”[1]。总体上看,蒋介石早年“选择了符合历史潮流的立业道路”[2]。不过在此期间,他曾受陈其美指使,参与革命党人的内部争斗,指挥刺杀革命领袖陶成章,是他早年历史不光彩的一页。郭绪印对蒋介石早年与帮会的关系作了客观分析,强调:蒋早年和帮会发生关系大都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有关。这期间,蒋介石与帮会的关系不具反动性。以后随着历史条件的演变和蒋介石的政治态度的变化,蒋介石与帮会的关系就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帮会成为他进行反共活动的一种“资本”。另一方面,蒋介石通过与帮会的接触,对帮会政治上的不稳定性、帮会分子的冒险性有所认识,这使他在利用帮会维护统治地位的同时,又注意限制帮会势力的发展。[3]
对蒋介石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中的作用,这一时期研究给予了较多注意,曾庆榴通过对两次东征过程的具体考察,分析了蒋介石作为东征指挥官在战役指挥、政治动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蒋介石是“两次东征的主要领导者,主要战役、战斗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两次东征的历史,客观上是同蒋介石的名字连在一起的。[4]他和谢鹏飞在另文中还对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的政治态度作了具体研究,指出其当时既具有致力国民革命、反对军阀、反帝的进步一面,又具有反共的落后一面。[5] 
和有关蒋介石早年历史的研究相比,这一阶段对蒋介石中、后期的研究明显较少,不多的几篇论文,主要集中在蒋介石的对日立场上。蒋介石1927年秋访日在蒋介石与日本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郭曦晓经过对相关史料的鉴别、分析,指出:蒋介石1927年秋访日是其亲日外交路线的体现,由于日本政府决意实行扶植奉系军阀、分离满蒙的侵华方针,蒋介石访日未能和日方达成谅解,以失败告终。济南惨案更直接宣示了其亲日外交路线的破产。[6]谢树坤、陈瑾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长期执行对日妥协方针,华北事变后其对日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总体上看,其对日本侵略的态度,表现出对妥协、退让的不满和抵制:对亲日派由合作联盟到宣告破裂;对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由反对和镇压到默认和不管;对苏联由反对到趋向联合;对中共由全力“围剿”,到一面“围剿”一面谈判。[7]王  林具体研究了蒋介石的抗日态度,强调:“武汉失守以前国民党政府抗战比较积极。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政府仍在抗战。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点一直是肯定的。即使在国民党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国共关系恶化情况下,中共中央也没有把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等同起来。蒋介石集团既然抗日,就应包括在人民之内。”[8]另外,何友良研究了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的总体战略,分析了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期间实施的“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具体内容,认为这一新方略虽然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但仍可称得上是蒋介石军事生涯中“少有的一次‘佳作’”[9]。陈鸣钟则对两广事变中蒋介石的应对方略作了分析,指出蒋当时的基本方针是以非武力的途径来解决两广事件。这一是由于红军和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威胁,蒋当时的着眼点在陕北,不愿对两广轻易用兵;二是蒋认为可用“中央”名义在政治上对两广施加压力;三是可通过收买陈济棠所部,以陈部的反陈力量驱陈。陈济棠既倒,广西陷于孤立,李、白也就易于就范了。[10]
从当时研究范围集中在蒋介石早期可以看出,处于起步阶段的大陆蒋介石研究还存在研究范围偏狭、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总量单薄的种种不足,学术水平,尤其是政治及学术环境的制约使这一阶段的研究还难以深入,不少研究文章保留着政治批判的痕迹,高水平的研究专著更是难觅。[11]
作为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论著,杨天石的《“中山舰事件”之谜》在大陆蒋介石研究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研究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作者遵循历史的客观原则,通过对有关档案的深入挖掘和细致分析,对国共关系上的重大敏感事件——中山舰事件作了全面研究,提供了关于这一事件迄今看来最为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明。文章一方面指出以往关于蒋介石蓄意制造中山舰事件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和原始档案材料提供的真相不相符合,事件起源确属偶然;同时又索隐发微,通过对事件前后蒋介石的心态、广东国民政府的内部环境、蒋介石对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嫉视等诸多因素的深入分析,驳斥了蒋介石集团关于中山舰调动为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蓄谋的种种说法,道出了中山舰事件由偶然转向必然的内在原因。指出:“蒋介石和左派力量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必不可免,即使没有右派的造谣和挑拨,蒋介石迟早也会制造出另一个事件来的。”[12]。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更多的蒋介石有关档案史料的公布,随着更多研究者的介入,大陆蒋介石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入。这一时期明显特征是研究范围的拓展,研究内容涉及到包括台湾时期在内的蒋介石一生的各个时期,以往基本没有触及的蒋介石在经济、外交、社会、思想文化诸领域的活动均有专论论及,一批有关蒋介石的传记、专著纷纷出版。[13]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向实事求是的科学性方向发展。
蒋介石当政的时代,正是日本侵华和中国民族存亡绝续、艰苦奋斗的关键时期,蒋的对日态度、方针及其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肯定:“国民党最高领导人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抗日战争,是对国家民族立了一个大功。”[14]刘大年则明确指出:“有蒋介石、国民党的参加,才有了全民族的抗战,否则全民族的抗战就无从实现,一时实现了也无法坚持下去”[15];国共两党“都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作出了载诸史册的贡献”。[16]这都从原则上肯定了蒋在中国人民走向抗战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段异常丰富的历史现象,研究者还作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力图更为完整、真实地展现这段无论对蒋个人,还是对中华民族而言,都不容忘却的历史。
蒋介石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内政外交政策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在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轻易沦陷。这一结果,过去一般认为是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但始终没有确实史料可以证明蒋在九一八事变时给张下过不抵抗命令,用以阐述蒋下令不抵抗的证据,均为其处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的方针,而不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命令。俞辛焞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指出:张学良、蒋介石在不抵抗问题上态度基本相同,不抵抗政策为张学良自觉自主奉行。从蒋张关系看,如张不同意蒋的方针,张可以不听蒋的命令奋起抵抗。后来防守锦州时,蒋与南京数次令张抵抗,他却悄悄撤兵就是一个证明。[17]关志钢具体分析了张学良下令不抵抗的内在原因:对日军行动的判断有明显的失误,对事件的严重性掉以轻心;不愿单独对日开战,具有一定的恐日心理;保存实力,以放弃东北保住他自己占据的华北。其执行不抵抗政策是主动的,对这一政策的实行及后果,应负主要责任。[18]随着张学良自身对不抵抗责任的明确承担,这一问题已基本水落石出。不过,应该指出:肯定张学良应对九一八不抵抗承担主要责任,并不意味着否定张学良的爱国情操;而客观界定蒋介石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不是说蒋无须担责。关键是,我们应该进入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具体情境,了解为什么张学良会作出那样的举动,必须直面张学良当时的呼声:“欲抵制日本,则中国必统一。”[19]
事实上,无论是张学良抑或蒋介石,面对当时的历史情境,他们的选择都绝非轻松,毕竟,中国人已经在近百年的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而1930年代初的内政外交都还没有让人欣慰的进步。在此形势下,当政者有着难以承担之重,张学良的统一呼吁和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其实可谓异曲同工。1990年代以来,当时的历史情境更多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安内攘外”政策成为研究重点,有关专论达十数篇之多。这些文章讨论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提出时间、内容、性质,对这一政策的分析、把握呈不断深入、全面的趋势。贺新城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近代以来最严重民族危机这一角度出发,阐发了中国的统一问题。强调当时社会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必须首先实现国内统一,才有可能发动对日抗战,统一是发动全面抗战抵御外侮的必要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蒋介石将安内(统一)视为攘外(抗日)的首要前提,和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是相似的。[20]
统一方能御侮,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点其实也深信不疑。问题是这种统一应该如何达成。有研究者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要实现全民族的一致抗日,首先就要处于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蒋介石停止内战政策。在国民党、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政策的背景下,“统一”往往成为其打击异己的武器,是其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的借口。在民族危机急迫情况下,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外妥协,对内反共,这是一个极端反动的祸国政策,应完全否定。[21]也有研究者注意将这一政策纳入当时中国内外整体环境中加以考察。黄道炫探讨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安内、攘外的具体内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对日抵抗“最后关头”提法与先安内后攘外判断的相反相成,“安内攘外”政策的走向等问题。强调:“攘外必先安内”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它违背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写下了极为沉重而痛苦的一段;同时又是内外交困局面下,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应付时局的一种复杂无奈的抉择。[22]杨天石通过系统研读馆藏蒋介石日记,结合当时的历史发展现实,阐述了蒋介石战前对日方针的主旨及其演变过程。指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仍以妥协、退让为特征。蒋之所以如此,一由于他的兴奋中心在剿共,二是对日本的军事实力估计过高,三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勾践故事及老子等思想的某些影响。蒋介石实行这一政策,有其错误的,应予批评、谴责的方面;同时也有弱国面对强国时的无奈与不得已。它是一种政策,也是一种谋略。[23]

在1930年代蒋介石由妥协走向抗战过程中,绥远抗战是表明其对日态度的重要一环。余子道考察了绥远抗战的全过程,指出其所体现的显著特点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三位一体的抗战局面,晋绥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和晋绥军(傅作义)是这一格局的基础,蒋介石支持这一抗战,中央军是这次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24]杨奎松根据台湾蒋中正、阎锡山档案得出的结论则是绥远抗战就其主要作战而言,并无中央军参与,但此一抗战从始至终都在蒋的主导之下进行。正是由于蒋的一再督促,才有阎锡山、傅作义的主动出击,而其中途停止,和阎锡山的动摇及蒋对之无力控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25]由此可以看出,到绥远抗战时,蒋介石的抗战决心和准备已到相当程度。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的对日态度颇值研究。杨天石揭示了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和日本民间人士小川平吉、萱野长知之间的暧昧关系,详尽考察了双方开展的所谓“和平”工作的来龙去脉。认为:抗战前期,蒋一面进行对日作战,同时又维持谈判,准备妥协。其之所以最终没有接受日方诱降,既和日本政府愚蠢、僵硬的“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策有关,也和中共及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存在有关。同时谈判本身也有虚虚实实、兵不厌诈的成份。[26]日军攻占武汉、广州后,急于向中国方面“诱和”,展开所谓“桐工作”。 杨天石指出,这一谈判就中方而言,只不过是军统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代表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许多中方意见都是假的。而日方为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谈判桌前,也曾巧言哄骗中方。蒋最初以“先行解决汪逆”为谈判条件,其后逐渐认识到日方的欺诱,主张严拒,下令审查参与谈判的军统人员,但为阻挠日本对汪伪政权的外交承认,未立即关闭和日方的秘密谈判之门。[27]蔡德金也具体考察了抗战初期蒋介石的议和活动,认为交战双方在不分胜负情况下通过交涉达成妥协,促使战争结束是允许的。交涉只是一种手段。既然是交涉,必然有妥协,妥协不等于投降。蒋虽对日本侵占东北采取默认态度,但“在国力和国际环境不足以达到实现收复东北的情况下,也只能以如此有限度的要求为恰当”[28]。杨奎松则全面探讨了抗战前期陶德曼“调停”等中日秘密交涉。强调:就目前所知,几乎所有与蒋直接有关的议和之举,均为日方主动。蒋接受议和,除受内外形势压迫以外,通常都是消息传递不确或对日方妥协意图估计过高所致。蒋抗战态度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持久作战的足够思想准备,没有及早提出收复东北的抗战目标。[29]沈予也探讨了抗战前期蒋介石的对日议和活动,认为蒋以“恢复七七事变以前原状”作为对日议和条件,实际上是放弃收复东北四省的要求,是其把全民族抗战引向倒退的大暴露。蒋的对日议和,虽有运用策略进行外交周旋的一面,但其以民族大义所不容的重大退让谋求妥协,是军事失利后政治上的严重动摇。[30]王建朗从1940年夏胎死腹中的中日交涉计划“张季鸾活动”有关档案入手,剖析蒋介石对于中日议和的基本立场。指出,对关内,蒋坚持日本应干净、彻底撤军,恢复七七事变前的状态,有时更进一步要求日军退到长城线以北。对东北,蒋表现出较大的妥协性,准备以特殊方法处理,但也不能简单以“出卖”东北名之。其指导思想是尽量拖延时日,以待国际局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31]
1938年,汪精卫离开抗战阵营投靠日本,蒋介石在汪出走前后所作所为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有所谓蒋、汪双簧的说法。张生、柴林不同意蒋、汪双簧说,指出蒋在汪精卫出走后,保持沉默、克制,直到1939年10月才公开严厉谴责,这样做一是在日本加强引诱,国民党内形势不明情况下,保持党内团结,避免为渊驱鱼;二是避免刺激地方实力派,防止地方实力派与汪合作;三是出于对当时国际复杂形势的考虑,不希望因为汪精卫问题,给对日绥靖的列强造成中国关闭和平之门的印象。蒋这一做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32]
作为曾被周恩来评价为“常以相当好的韬略来全面策划战役”[33]的军事指挥者,蒋介石的军事战略引起颇多研究者的注意。杨天石全面考察了蒋介石北伐时期在战略制定、发展、贯彻中的作用,认为蒋指挥北伐既有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不为遥制的成功经验,也有围城强攻的教训。[34] 曾业英对1929年蒋桂战争中蒋介石的军事谋略作了深入研究。指出战争爆发前,蒋坚持后发制人,留出和平斡旋空间,制造被迫应战印象,为军事行动赢得时间和人心;战争将发未发之际,蒋政治与军事措施并举,在争取友军、瓦解敌军等方面做了极其周密的准备;战争爆发后,蒋又灵活运用攻防结合的战略战术,成功瓦解桂系抵抗,并遏制冯玉祥进军两湖的决心,最终在讨桂战争中轻松获胜。[35]1930年前后蒋与各地方实力派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研究难度较大,该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个成功尝试。
抗战初期,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攸关抗战全局。1990年代中期,围绕着淞沪战役指导中,蒋有无引敌南下改变日军进攻方向战略企图问题,学术界展开过争论。孟彭兴、黄新田认为蒋介石发动淞沪战役,包含着“改变日军沿平汉线俯攻南下为溯长江仰攻西上之趋势,阻止日军遮断平汉线及将中国作东西纵向切割”[36]的作战目标,战役的结果在改变日军进攻方向这一战略目标上是成功的。余子道不同意上述说法,强调当时中方并无改变日军进攻方向的战略意图,淞沪战场形成为中日战争的主战场的结果,也未使日本进攻方向改为由东向西。日本向西进攻武汉是在徐州会战之后。[37]黄道炫既不赞成对蒋介石淞沪战略“先见之明”的过高估计,也不同意完全否认淞沪战役前后中国统帅部战略指导上的良苦用心,强调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互动关系,淞沪战役战略的制定是战场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38]徐勇从日本方面的进攻计划着手,判断日本原定由北向南进攻的战略轴线并不存在,蒋介石固然担心日本的南下方案,但其基本判断是日本以上海、南京和长江为主攻方向,并由此作出相应部署。[39]从现在可以看到的双方档案看,日本在战争初期没有完整的侵华战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必要依据基本的战略原则对日本可能的进攻方向作出部署,以有战略对付无战略,不应认为是有战略的多余,而应体察其掌握主动的用心,事实上,抗日战争的走向,和中日双方的战略较量也是不无关系的。  
抗战初期蒋介石在几个重要战役指挥中的成败得失也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曾景忠具体研究了徐州战役中蒋的作战指挥,认为太原、南京失守后,为尽可能推迟日军向武汉进攻,保障武汉这一中国东西重心大转移中轴,蒋决定在徐州奋力抵抗,这一决策是正确的。战役指挥中,虽然具体问题不无可訾议之处,但其攻势防御、以运动战游击战配合阵地防守的战略方针,基本思路是恰当的。[40]敖文蔚肯定了武汉抗战时期蒋的战略战术方针,认为其战略上贯彻尽力展开进攻、节节抵抗和外线牵制的作战原则;战术上注意运用机动战、运动战、游击战和对敌侧击等作战方式,积极防御特点较为明显,这是武汉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取得较大成功的关键。[41]刘五书则全方位研究了抗战相持阶段的蒋介石,指出:外交上这是蒋最活跃、最有建树的时期,在争取外援、维护国家主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一定成绩;军事上坚持抗战,同时调整战略战术,抵抗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消极抗战;后方建设继续投入很大精力,在发展工农业、开发建设后方交通运输及保护、促进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做了不少难能可贵的工作。[42]

无人会予否认,蒋介石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关于其政治理念、政治运作的具体研究却并不多,这可能和多年来把蒋的政治定性当作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有关。近年,随着蒋政治影响的不断淡化,开始有论者在这方面作出探索。刘会军、郑率讨论了蒋介石大陆时期权力运用中的制约因素,指出作为一个权力欲极强的政治人物,蒋一直在争取绝对的权力,但大陆时期其权力仍是受到限制的,纵贯始终的是国民党实施宪政的政治理念,同时,国民党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挑战也使蒋独揽大权难以实现。[43]从蒋权力制约因素看,政治因素固然重要,但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因素,其实对蒋介石集权的企图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郑率进一步具体研究了蒋介石1928年前后的政治运筹。指出1928年统一前后,蒋对外面临着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的很大压力,对内受到军阀势力的挑战,处境艰难。在这一民国政治转折重要关头,蒋在外交上成功抵制了日本对华统一的干涉;对内则急功近利,以裁兵削夺异己势力,忽视了利益调整与政治妥协,终至统一良机丧失,成为其政治败笔。[44]1927年反共是蒋介石政治路径的一个重要拐点,而他的反共,和其对苏联的态度大有关联。以往研究者普遍认为,蒋对苏联看法分为1923年赴苏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同情、后期反对),而这种变化标志着蒋反共立场的确立。杨奎松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强调除了1924年致廖仲恺信外,直至1926年“三二0”事件之前,看不到蒋有任何反对或怀疑联俄容共政策的其他言论。“三二0”事件的发生和蒋独特性格、当时环境及一些偶然因素有着重要关系,不能因为这一事件的发生便得出蒋早有反共蓄谋反共结论,历史人物的思想发展与其行为有时未必总会保持同一取向。[45]根据这一判断,作者另文中对蒋从“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也作了新的解读。[46]
长期来,在蒋介石与其政敌的斗争中,蒋通常被视作无疑义的过错一方,其实,这其中往往源流复杂、是非纠缠,需要研究者耐心、客观地加以解读。杨天石梳理了1931年蒋、胡约法之争,指出:在约法之争中,蒋重视约法,力图“刷新”政治,争取人心,尽管其目的是“阏绝乱源”、巩固统治,但毕竟是在向着现代民主和法治前进;而胡汉民将孙中山“遗教”绝对化,反对制定约法,说明其并不懂得现代的民主和法治。但胡力图运用现代多权分立制度来反对蒋的个人独裁,又符合了反专制的要求;而蒋专制成性,在向着制定约法前进的道路上,一旦遭遇反对,即用粗暴的办法践踏了现代民主的原则。[47]金以林以1931年底的宁粤和谈为中心,对国民党最高领导层内部围绕着最高权力进行的复杂分化组合作了具体研究。蒋介石在为解决宁粤对峙举行的宁粤和谈中,利用所掌握的政治资源,最大限度地稳定了自己的权力结构,并不断分化各派反蒋势力的联盟,使因地缘关系形成的国民党粤籍领袖联盟分化于无形,从而在内部政争中牢牢掌握着主导权。[48]
王彦民的《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49]是大陆唯一一部研究蒋介石政治统治的专著。作者从政权运作角度对蒋的社会政治政策作了初步的批评,强调蒋介石、国民党在政治上专制独裁,是其政治腐败的关键所在。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及其后面隐藏的深刻社会、历史、政治原因,的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朱宗震通过对国民党革命动员方式的考察,触及到国民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指出,早期的国民党人是第一代现代社会体制变革者,他们刚刚开始摆脱士大夫思维模式,还难以把握到中国社会变革脉搏,“向现代化方向前进的区区成就,满足不了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这是中国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复杂的矛盾运动中被历史淘汰的一个基本原因”[50]。应该说,国民党动员方式和动员能力的缺陷,背后体现的又是当时中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痼疾,这是研究者尚有充分挖掘空间的课题。张海鹏提出:民国时期基本上是近代中国的上升期,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近代中国上升的起点;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促成了近代中国上升时期政治力量的形成;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虽然由于代表上升方向的政治力量的分裂,影响了上升力度,但社会的上升方向仍然得到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空前调动了全民族的救亡意识,标志着近代中国上升趋势的形成。抗战胜利后的短暂内战,最终完成了辛亥革命以来的上升趋势,完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51]这一描述,对进一步把握民国历史发展脉络、准确定位蒋介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上世纪90年代迄今,出现了一些讨论蒋介石经济活动、外交活动、社会政策、文化思想等方面内容的论著,这和蒋作为一个时代的国家领导者,触角广泛是相对应的。孙修福考察了蒋介石设立中国农民银行的过程、动机,指出农行的设立、人事变更完全为蒋一手操纵,农行是其用于反共内战的金融工具,蒋操纵农行进行大量违法活动:直接参与鸦片贩卖,承做特货押款、押汇业务,经营商业、投机倒把等。[52]作为蒋统治时代重要金融机构之一,农行作用当然不仅于此,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对农村合作表现出很大兴趣。张士杰研究发现,当时蒋将合作社当作强化对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控制的途径,在土地、农村金融、合作教育、地方自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合作制度的措施。不过,由于其合作计划尤其是在土地整理上既不想过多损害地主利益,又不能不考虑贫苦农民生存,导致其政策难免于调和、妥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53]张庆军考察了1935年中国银行改组事件。这次改组,原总经理张嘉璈去职,标志着当时中国金融界最大的商办机构被政府控制,这既是国民党控制金融政策的一部分,又是个人恩怨的暴露。张嘉璈与国民党人有着重要联系,但蒋介石上台后,着重于财政收入而不是资本家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这就使蒋与民族资产阶级间扞格不断,终使蒋下重手排除张嘉璈。[54]正如文章所分析的,蒋张的冲突反映着蒋与张嘉璈代表的江浙财团间并不处于和谐状态,事实上,包括蒋介石对合作社的重视,都显示出蒋介石政权的利益倾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远非传统的政治定性所能简单概括,大有进一步认真研究、挖掘的必要。
蒋介石大陆当政时期,以国家元首身份的首次出访是1942年访问印度。陈谦平认为,蒋这次出访旨在调停、缓和英印关系,稳定亚太政局,保持中国的国际补给线,这对中国坚持抗战十分重要。访问未能弥合英国殖民政府与印度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英国顽固的殖民政策和印度内部的严重政派、种族冲突及印度国大党人坚持不让步所致,蒋过高估计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举措失当也不无关系。蒋出访目标虽未完全实现,但访问对中英军事合作及中印关系有较大促进。[55]蒋介石与希特勒的关系是民国外交中一个颇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陈红民认为蒋与希特勒私人间关系,不应早于1935年底,双方的合作主要围绕着两国易货贸易、经济互助及德国军事顾问问题进行,希特勒在此前中国出现的法西斯运动中,没有推波助澜。日本全面侵华尤其是陶德曼调停失败后,中德关系日趋淡化,蒋与希特勒联系即告断绝。[56]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牵涉甚广,杨奎松运用档案材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该事件是张学良藉南京国民政府推动“革命外交”之机在东北挑起的,旨在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铁路经营管理上应享之权。此举得到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鼎力支持,蒋并试图藉机收回全部路权。对此,苏联方面以1924年中俄及奉俄条约为依据,不惜武力相向,东北边防军损失惨重,而蒋及南京政府又不具备动员全国抗战的能力乃至公信力,最终张学良被迫单独与苏联订立了城下之盟。[57]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韩国爱国志士展开独立运动。杨天石总结了蒋介石在这一运动中作出的贡献:积极促进韩国流亡人士的团结;支持韩国义勇队和光复军在中国土地上活动;促进韩国临时政府改组;经济上积极支持;开罗会议上仗义陈词,确立保证“韩国战后独立”的基本原则。同时,蒋和中国政府不谋民族私利,尊重韩国流亡者的民族感情,妥善处理双方间的矛盾和摩擦,与当时其他国家的大国强权政策构成鲜明对照。[58]1944年11月新疆爆发三区革命,对这样一个牵涉很广,背景复杂的事件,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处置颇费思量,以往研究对此几无注意。黄建华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具体分析,指出蒋对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采取了谈、打、抚等不同手法对付,并取得一定效果。[59]
陈铁健、黄道炫通过对蒋介石与王学关系的考察,对蒋与传统思想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王(阳明)学有很强的开放性,既玄虚又实用。作为王学在现代中国最有力的推行者,蒋没有传承王学玄虚的一面,而更多看中其力行特质,这体现在力行哲学上;同时他又接受王门后学的研几、慎独工夫,使其思想方式呈现出相当的保守性。王学在他这里,不仅是经世致用的工具,更是维护儒学道统的思想武器。[60]另外,秦英君对蒋与传统文化的关系[61],马振犊对蒋的政治思想[62],关志刚、黄道炫对力行哲学[63]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总体看,对蒋介石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

台湾是蒋介石政治生命的重要一站。1945年伴随着中国抗战胜利,台湾实现回归。褚静涛研究了蒋介石一生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指出蒋青年时代即关注台湾问题,对日本强占台湾义愤填膺。国民政府建立后,屈从于日本占领台湾的现状,设立台北领事馆,对台胞在大陆进行的反日活动予以限制。抗战爆发后,公开提出收复台湾的目标,支持台胞的抗日活动,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美、英承诺战争获胜后将台湾归还中国。随后,成立台湾资源调查委员会,筹划收复台湾,为台湾回归祖国作出了值得肯定的努力。[64]1949年大陆失败退据台湾后,蒋介石痛定思痛,推行了一系列和大陆时期有别的政策,李松林指出,这一时期蒋在政治上继续坚持专制统治同时,开始推行地方自治,开展“改造运动”和“革命实践运动”,经济上推展土地改革与新经济政策,为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站稳脚跟发挥了不应忽视的作用。[65]同时,蒋介石在台时期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抵制岛内外分裂中国的种种言行,这一点,也为研究者所注意。张春英考察了19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台海处于激烈动荡的十年中,蒋介石在依赖美国庇护偏安台湾同时,对美国分离台湾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先后反对和抵制美国提出的“联合国托管论”、“台湾地位未定论”、“外岛停火论”及两次“金马撤军论”,使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未能得逞。[66]
 


 

总体看,1980年代以来,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下,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大陆学界对蒋介石的认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作为透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研究客体,蒋介石越来越以其本真面目为研究者所把握、认识。无论是对蒋介石的宏观把握还是微观研究,在客观回溯那段历史时,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原则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要求研究者应实事求是,排除成见,摆脱历史恩怨,一方面,努力在那个时代的环境、背景、语境下去面对历史人物,力图了解当事者的思路、动机、目标;另一方面,站到现时代的高度来审视那个被跨越的时代,保持严格、独立的清醒批判。正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丰富起来的蒋介石形象:他一度纵情声色,有着江湖浪人的恶习,但又以道学自持,立身綦严;他参加过反清民主革命,却以威权统治而为世人所知;他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却曾长期执行对日妥协政策,最终又顺应潮流,起而抵抗外敌入侵;他在两次国共合作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中共党员的献身精神有很深印象,却又两次成为反共旗手;他曾经站在国民革命的前列,最终却被人民革命的滚滚洪流冲垮;他影响了一个时代,又无情地被前进着的时代所抛弃。
当然,面对20世纪中国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及活跃于其间的历史人物,历史研究者可以做和应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作为一个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庞大人物,对蒋介石研究的深入、客观、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华民国史、中国革命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入进展,影响到我们对历史与现实中许多问题的客观、全面认知。二十多年来,研究者似乎更多把精力集中在对以往有关蒋介石一些片面认识的澄清上,对具体史实的关注较多,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对蒋介石及近代中国历史认识的加深,主动从近代中国发展角度对蒋介石进行深入解剖、审视已属必要,但这样的论著还鲜见。对蒋介石这样一个统治者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面临巨大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遭遇的挑战及他对这些挑战应对的成败,全面综合的研究还较缺乏。在诸如蒋介石政治统治方式的特征,他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他和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政权被毛泽东及中共取代的历史逻辑,大陆时期国民党政权统治基础等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上,取得的成绩也还有限。要进一步全面、深入认识蒋介石乃至中华民国的历史,除继续在历史事实的研究上挖掘外,如下几方面的展开和继续深入似应更多得到重视:
其一,在1920年代的中国,蒋介石的出现、上升绝非偶然,在20世纪中国前半期,不可否认,蒋介石和他所代表的政治团体曾经承担着重要使命,留下的也并不都是失败的记录,他们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但是,历史是无情的,20世纪中国空前繁重的历史使命造成了巨大的历史变动,在剧烈变化的时代中,蒋介石和他所代表的政治集团没有最终把握时代的需求,在重压下败下阵来。从天之骄子到明日黄花,成败利钝,变化之速,凸显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快速多变。对蒋介石和国民党而言,他们都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享受到了把握时代带来的荣光,也体味到了时代变化遗下的辛酸。蒋介石、国民党失去大陆,其间的原由、包含的内容、体现的道理,值得后世人们长久品味,也是历史学者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
其二,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飞跃式的变化,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蒋介石早年参加民主革命,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中也是重要领袖,虽然终其一生他都自矢革命,但却在1927年后成为中共革命的对象,并最终在革命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历史发展的主流轨道。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在蒋介石身上得到了十分充分的体现。客观分析其在这一革命进程中的地位、身份,其自我判断与客观现实间的距离及其原因,对于理清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路、脉络,了解革命在20世纪中国各社会政治集团及社会思想中的地位、作用,有着独特的意义。

其三,作为一个剧烈变动时代的产物,蒋介石身上混合着传统与现代的多种成份,面对的问题也是传统与现代互现。在中国思想传统剧烈分化的时代,他在思想观念上难以与时俱进,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中应付维艰;而经济窳败、社会失范、外敌入侵、内部纷争的现实,更时时影响着他统治的稳定。面对百年来中国积贫积弱带来的种种问题,蒋介石和他所代表的国民党集团既不拥有强大的政治控制力量,又无法通过社会重组实现社会再造,政治控制和社会组织的双重腐败极大蚕食了其统治的活力。当中共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实现广泛的社会、思想动员,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组织力量时,蒋介石曾经有过的努力和成绩不能不黯然失色。
的确,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看,蒋介石是一个过渡者,也是一个失败者,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历史的结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深入剖析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中国民族危机下人们的艰难缔造、理解社会危机背景下贯串20世纪大半世纪的中国革命线索、理解20世纪中国最终作出的历史选择,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民族统一、华人团结,摆脱国共历史纠结、理清两岸关系也有相当作用。不管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人和这一段历史,蒋介石和民国史的研究都是一个不应忘却也不会忘却的话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32

http://www.shibaixue.com/Index.html
http://www.shibaixue.com/Index.html
http://www.shibaixue.com/Index.html

===这个网站办得好。
       管季超有活生生的、绝对保真的-失败案例-向《失败学网》投送。


[attach]18172[/attach]

       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可以卖钱;讲清楚了管季超为何有如此之多的-失败案例,肯定可以‘管’中窥豹,部分说清楚【教研】工作的未尽人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8:34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297-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297-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297-1-1.html



====【教研员】的工作就是【干具体的活儿】;干活儿就免不了出错、事倍功半、言而因各种原因失度失信。。。 。假如我们不敢正视【失败】,一个劲儿颂扬【成功】,也蛮乏味儿。
         老管俺转换思路,卸下负担,毫不留情地自揭【失败】之【短】,也挺有趣。
         呵呵-------                                                                       [attach]18192[/attach]            
作者: 杨本成    时间: 2011-12-2 19:23
管季超先生:

     很佩服您严于解剖自己、直面失败的勇气。

     我们常见的工作总结,总是‘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没人会自曝其短、自责己过的。

     我支持您开这个栏目,并期待着您的‘拿手术刀往自己身上划’的保真文字。

      假如以‘设想很好,但受制于客观条件没能实现’为失败的一个标准,我就记起了一件:

-------2008年3月10日《教师之友网》开通时,您曾开设过《乡镇场街教研员在线》专栏。您说:‘这是方便与业务合作者进行交流,也专为乡镇场街教研员提供一个发表业务性图文,发布相关信息的专区。’但,您在半年后,就删掉了这个专栏。
      您的设想并未实现啊??
      这,是个小小的失败。您以为呢??
      接到您的电话,挺高兴。
      常联系。
      握手。

                                                                               本成应邀跟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19:32
[attach]1817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 23:06
===管季超教研工作的--失败案例:




1,一次极不成功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将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叙失败全过程】;




2,一次不成功的《学科发展规划》撰写设想;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74-1-1.html







4,2008年3月10日----今日,企图通过公益服务网站《教师之友网》推动网络教研的失败案例http://xnjyw.5d6d.com/thread-2137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811-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8,本兼四科,精力分散,劳而无功的失败案例;
http://xnjyw.5d6d.com/thread-1651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6742-1-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93143.html

。。。。。。。。。。。


===本栏的惟一目的,是:

             记录失败案例。


从以上开列的4个题材开始实录,陆续上传。



                                               管季超 2011.11.30



[attach]1819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3 00:42
管季超对【管季超教研工作失败案例】的初步反思

[attach]18195[/attach]
一,管季超在什么情况下,工作最容易失败???

-----对客观环境过于乐观时;
------对工作效果作过于理想化时追求时;
-----对现状试图作较明显的改变时;
-----工作效果的达成较多依赖外部条件时;
-----超越了自身能力所及范围时;
-----谋未定,对困难缺少预估而又抱成功的指望时;
-----数件工作同时要处理事冗力疲精力不济焦头乱额时。。。。。。
等等。



二,似乎大家并不在乎教研员的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因此,虽不敢说因此【释然】,但过于自责,也亏对确曾付出努力的自己了。



-------在教研室工作16年,管季超教研工作上的失败案例举不胜举。
        但,幸而【教研室】这个单位整体学术威信在逐年降低,又不是管人管财的权力部门,只是完成极具体极具体琐细的教研工作的纯业务部门,影响力极为有限且将有可能不断减弱。因此即或【失败案例】多,对教育整体工作带来的【负效应】也并不太剧烈。
     凡事皆可同存利弊。正因如此,追悔抱憾中,倒是万幸也。

[attach]18193[/attach]
[attach]18193[/attach][attach]1819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3 01:37
====管季超开开心心把【失败】装进箩筐慢慢回味,越品越有趣:
[attach]18194[/attach]



1,《教师之友网》2008年3月10日开通时,俺曾理想化的开出了《乡镇场街教研员在线》专栏,想为业务合作者提供网际交流发布教研信息的方便。
      结果:失败。
      按现状,弄不起来。
      现已:撤掉此栏。





2,《教师之友网》曾为我区最大的农村初中--肖港初中开出过【在线】专栏,因长期无帖子更新,现已撤除。
       【该校网站,也曾在《槐坛》广作宣传。但,至今仍未起到真正的作用,也搜不到】








3,这个设想,也是理想化的,一线教师并不领情,少有应和。也【失败】了。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76-1-1.html






4,这件工作,确有必要。但,也极有可能【失败】http://xnjyw.5d6d.com/thread-32394-1-1.html








5,管季超数年前曾进行过《孝南区艺教现状调研》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56859.html
    但,目前的实况是:当时所言的【现状】,改变不大。我区大部分学校音美教师仍配不齐,【开齐开足上好】难以保证。
    这样说来,俺费劲儿整个《调研报告》,纯属作无用功,也是【失败案例】。







6,全区性的统一测试工作,非常重要,领导要求我们‘慎之又慎’,这个要求是很必要的。

    管季超多少次设想过:将每次的《测试卷》放到《教师之友网》上,请老师们实名评议讨论。但此设想,一次也未实现过。

    老师们假如对《测试卷》有异议,宁可选择背后抱怨或向杨副局长‘投诉’。而杨副局似乎特别热心听闻有关老管的【负面反应】。

    乖乖咚滴咚,咧样儿,基于学术性改进的网际业务研究,就无法开展。






。。。。。。。。。
[attach]18253[/attach]
管季超教研工作的失败案例】,实在太多。


俺保证得空就敲, 据实记录,不说假话。


您这样想撒:管季超即或每件工作都很完美,也没什么了不得。有必要讲假话吗??



人嘎外国作家罗梭,专门写本‘作检讨’的《忏悔录》,反而成了文学名著。光写‘大家一致认为’和‘取得了圆满成功’或‘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好评’,也没人真信啊。


假如有俺忘记了的,您不妨实名跟帖提醒。   

俺不能保证‘闻过则喜’。但绝对保证:只要属实,绝不赖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4 19:23
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重要
作者:刘建位    2009-10-15   
  初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巴菲特认为,这次股票投资初吻,也是他一中最重要的事之一。
  我们经常回忆我们的恋爱初吻,巴菲特却经常回忆他的股票投资初吻。他反思,反思,再反思,想了很多年,最后总结出三个教训:
  第一个教训是不要过于关注买入成本,否则你会过于关注你赚了多少,亏了多少,而忘记关注股票本身基本面如何,而这才是最根本的。
  第二个教训是不要太贪小便宜。他38.75美元买入,涨到40美元,一看赚了一点小钱,想也不想,就赶紧卖出,只赚5美元。如果更耐心一些,涨到每股202美元才卖出,就能赚到492美元。
  492美元啊!我从6岁开始,干了5年活,大热的天,抱着冰镇可乐到处卖,跑来跑去捡打飞的高尔夫球,在棒球场大声吆喝卖爆米花和花生米,辛辛苦苦才攒下120美元。可这一次我就少赚了487美元,按照过去赚钱的速度,我得多干上20年,才能弥补这次少赚的“损失”。20年啊。噢,我的天!我将永远、永远、永远记住这个教训。
  第三个教训不要轻易用别人的钱来做投资。如果你出现投资失误,别人就会不停埋怨你。除非你非常确信自己会投资成功,否则千万不要轻易管理别人的资金。
  初恋失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大部分人初恋都失败,原因很简单,初恋时我们并不懂爱情。大多数人初次投资股票都会失败,原因很简单,一开始不懂、不会、不熟练。第一次买股票赚钱,和第一次打麻将赚钱差不多,手气好,绝不是水平高。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且人生中受到的打击越早越好。一开始非常顺利非常成功的人,往往最后成不了大事,因为他总觉得是自己厉害,而不承认是运气好。成就大事的反而是那些一败再败,却一忍再忍,一练再练的,他们最终成为真正的高手。巴菲特本人第一次投资股票失败,第一次约会失败,第一次恋爱失败,第一次考研失败,第一次求职也失败,一败再败,却最终成为世界首富。
  聪明人不但反思自己的失败,还大量研究别人的失败,不需付出失败的代价,就能汲取教训,
  每次队里练习新动作,世界体操冠军李宁不会先试,而是呆在一边看,看那些师哥们尝试时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新动作,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他汲取了别人很多失败的教训,看够了,记牢了,很快做出合格的动作来。往往一个新动作别人要失败很多次才能成功,而李宁只失败一两次就能掌握住要领。
  其实巴菲特也是如此,他大量阅读企业家的传记,大量阅读过去几十年的报纸杂志,仔细研究企业经营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是巴菲特成功的最大原因。
  但巴菲特研究最多的不是成功,而是失败:“我总是觉得,研究经营失败比研究经营成功更有益。可是大学的商学院习惯上只研究企业的成功案例。我的合作伙伴芒格说,他最想知道的是他将会死在哪里,一旦知道他就永远不去那里。”
  要长寿,很简单,只要避免死亡就行了。要成功,很简单,只要避免失败就行了。
  巴菲特说:“只要能够尽量避免犯重大的错误,投资人只需要做很少几件正确的事情就足可以保证盈利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4 19:25
“失败学”值得一学
作者:徐殿龙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9-10-3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也是企业要时刻面临的一道难解方程。
  失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不少国家十分重视对失败的研究,美国创办了专业的《失败》杂志,军方将失败学列为必修课,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前后投入极大精力研究以往的失败案例;科索沃战争结束后,出版了《科索沃战争内幕和教训》一书;打击阿富汗塔利班之前,预先对苏军当年陷入阿富汗的泥潭进行专门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成功之策;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就先总结其中的不足,并撰写了伊战研究报告。日本科技厅设立了新机构“活用失败知识研究会”。吸收了科技、法律、心理学以及企业质量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成员,从事“失败学”的研究,把科技领域里发生的事故和失败等搜集起来作为“知识资源”,制成数据库,以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俄罗斯和瑞典等国还创建了失败学纪念馆。“失败学”以其显著的实效性和指导性给这些国家减少了巨大的损失和降低了风险。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个必然过程。日本失败学会会长、美国全球竞争力研究院外国研究员、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火田村洋太郎说,人们挑战未知领域时,由于现有知识的局限,经常会遇到挫折,但认真加以总结,失败就会成为通往胜利的里程碑;如果汲取教训,可避免重犯错误,普及活用失败知识,模拟体验失败,可使人少走弯路。
  据了解,美国每年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有5400多种,而真正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仅占20%,可见,市场上出现一些失败产品在所难免。报载,美国纽约有一个失败产品博物馆,展出8万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这些产品或因质量低劣,或因价格昂贵,或因品牌不响,或因款式不新,被消费者冷落、抛弃。令人感动的是,生产失败产品的厂家不怕家丑外扬,而是真诚地向参观者征询投诉、建议和要求。
  面对失败,生产厂家是文过饰非、遮短护丑?还是吸取教训,找准“病根”,吃一堑,长一智呢?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泾渭分明的两种道德观念、市场观念,结果必定大相径庭。如果一个企业一味地遮丑、不敢言败,必然陷入失败的泥坑而不能自拔。正视失败,对症下药,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成功。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企业不可能永远成功,但在错误面前认真反思,避免重犯错误,会逐渐走向成熟;一个企业从失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避风险,就会大大提高成功概率;一个社会把失败个案作为教材,在社会上加以推广,让所有人从中汲取教训,会带来无法估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对待失败比正确对待胜利更有意义。
  实践证明,“从成功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偏重对成功经验的吸取,而疏于对失败教训的探寻。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不应该讳言失败的。企业应该学会把失败当作学习的过程,创造一个容忍失败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员工大胆创新,奋发进取,这样,企业才会活力四射,长盛不衰。须知,失败是进步的契机,是成功的前奏。在失败的土壤中,才能长出希望之树,结出成功之果。
  失败就是做了而没有成功,也就是人们参与了一个行动后出现了不希望见到的结果,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失败学”就是提倡从失败中学习、研究如何与失败相处,寻找自己的成功之路,并不是劝人习惯失败,而是教人如何成功。一定意义上讲,“失败学”也是“成功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4 19:27
失败学学科介绍
作者:张晓斌        2009-9-17   
    失败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管理学科;以管理学为基础、综合企业管理、经济学、社会公共管理、心理学、社会学、预警学、危机管理学的一门科学。
    失败学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的子学科,是研究相关失败为主的管理科学。失败学是以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案例研究为重点,从而形成理论。并以此作为决策、预测的工具,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增进企业成功率。 狭义失败学指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广义的失败学除总结企业管理案例、经济学、社会公共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范畴内的相关失败经验之外,还包括“逆商学、误区学、预警学、危机管理学”等相关研究工作。












“失败学”自2001年,日本、美国、中国、欧洲等学者从事研究工作以来,逐渐形成体系。但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完善的过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4 21:25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441-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441-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441-1-1.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