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熊梅博士与学生们交流 作为我国现今规模最大的小学,10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下简称东北师大附小)一直在致力于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矛头,直指我国现行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固定教室,固定45分钟课长,各科教师轮番上阵,在台上讲得密不透风;孩子们手背手坐得溜直,在台下听得鸦雀无声;封闭式管理、填鸭式课堂、沉重的书包、写不完的作业…… 针对以上种种弊端,2001年8月,从接掌东北师大附小帅印那天起,校长熊梅便秉承该校50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立足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从而带领全校教师开启了一段意义深远的破冰之旅。 “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而提出的,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后迅速推广到欧洲各国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地,并成为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范式。简言之,其主要体现在五个“打开”——打开空间的墙壁,实现空间的开放性;打开时间的墙壁,实行弹性化时间制度;打开学科间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打开人员间的墙壁,促进教学的合作性;打开学校和社区间的墙壁,创建学习化社区。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日,在对东北师大附小“开放式、个性化”教育进行评估时,有关专家指出,该校10年来的不懈探索,已为同仁提供了大量可咨借鉴的鲜活经验,成为我国小学教改领域的一面旗帜。 打开空间的墙壁 开放式环境让教与学更自由 “教育环境”作为潜在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开放式学校教育,最初就是从改变教育环境开始的。从2002年起,东北师大附小分别在本校和分校陆续新建了我国第一批开放式教学楼,为改变教学方式奠定了环境基础,也全面拉开了实践“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序幕。 走进这些新教学楼,很快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比如,各教室间的隔断是灵活、可挪移的;再比如,楼内开放式走廊宽达8米,每个班级所占走廊面积达80,走廊不仅可供学生摆放学习用具,还可随时被拓展为教室的一部分。 教室的通透性设计与走廊扩展式格局,使东北师大附小的教学活动得以更加纵横捭阖。由于各教室与走廊间的墙壁可以随时打通,从而使教与学获得更充裕的空间,就像国外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在东北师大附小,学生灵活摆放课桌,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成为常见一景。同时,这种开放式格局,也为TT合作提供了足够的施展空间——在该校,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师可以同时为一个班级学生上课,一位担任主讲,一位协作指导,让学生共享优师资源。 通过打破空间上的壁垒,东北师大附小每个班级的平均占地面积达到200,生均占地约4,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活动、休息和娱乐的需要。此外,新教学楼内还配置有美术、音乐、体育、生活、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教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多功能角、养殖角、自主阅读区等,“趣、雅、活、美”的环境特色,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乐园,同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乐园。 打开空间的墙壁,还体现在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与社会。几年来,该校不断广泛而深入地引导与组织学生到南湖公园、动植物园、企业、部队、敬老院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