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作文写作中如何创新?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6 00:31
标题: 作文写作中如何创新?
作文写作中如何创新?网友/时代先锋
文美首先在于意美,意美则基于创新美。齐白石曾这样告诫他的弟子:“学我者在,似我者死。”作文同作画一样,要做到“学”而不“似”,“生”而不“死”,关键在于角度的新、奇、怪。许多学生常为自己的作文落入俗套、千人一面而苦恼,有些家长、老师一味地推荐多读作文书、课外书等,效果甚微。那么有没有通向“创新”立竿见影的捷径呢?下面与大家共同来探讨几种作文创新的“小妙招”:
一、 移植间接的经验
多数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告诫学生写文章要真实、亲历。的确,“真实就是文章的灵魂”,可是,同龄学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受着同类型的教育和社会、家庭熏陶,所选的亲历材料必然相似而有限,我们又怎能责怪他们的千篇一律。因而,不妨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移植间接的经验,可以超年龄、超时间、超空间……有一中考生在感悟亲情这一主题上,撇开大家常见的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而把《新民晚报》中的一则“伊朗连体姐妹欲做分头手术,姐妹俩都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可不幸的是双双飞向了天堂”报道,植入文中。本文读之,不由眼前一亮,不是因为小作者的语言如何出彩,而是因为他以一颗善良易感的心发现了健康人之外的丰富内心:连体姐妹互爱的真情、她们渴望生命完整的勇气、她们短暂却闪亮的人生、她们义无返顾的追求……所有这些都值得同学们为之歌唱。看来要使文章美丽动人,还得注重选材角度的创新,尤其应多涉猎一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多读多看一些使自己动情的东西,记住它,并在自己的作文中植入间接而新鲜的经验。
二、 感觉况味的变异
假如源头只有死水,我们也可以用“魔术棒”点出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如果你所选材料很平常、毫无创新,那你只需变化你的感觉,写出你反常的亲历。我班曾有一为学生在写《当我想哭的时候》这一命题作文时,在感觉上反弹琵琶:当一次考试失败后,“我”本该痛哭,却忍住了泪;而当一次演讲成功或在手捧着胜利的鲜花时,应喜笑颜开,“我”却泪流满面。看似反常的举动,这也正是理智地对待人生得失的集中体现,读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妙!感受真实而有新意。这招“起死回生”之术,同学们不妨试试,定能“铁树开花”、“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 追求人物自身的不和谐美
随着时代潮流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的更换。现在的人们已慢慢厌倦了和谐美,而标新立异地追求另类的、不伦不类的、呛眼的不和谐美。经常表现在:时装、家具、挂件……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把它们迁移到学生的作文中来。在挖掘、讽刺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们可以故意把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堆放在一块儿,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唤起读者对其更深入地思考。还记得契诃夫的《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挺晴朗的天气,也套上雨鞋,带着雨伞,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就曾有这么一篇新颖的作文被选登在报刊上,题目是《13岁,我却“老”了》,13岁,本是绚丽多彩的春季,但小作者却以一颗苍老心 “慧眼识本质,荒诞落满纸,抨然来醒世。”她选取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片段,来凸现当今中学生学习生活枯燥、紧张的现实,呼吁广大家长、老师、社会的同情与关注。其中一片段写道:看,学校体育活动大多是让初二初三的学生慢跑步,只让我们初一的练练身子、活动活动筋骨,这不是老年人的“健康体操”吗?
四、 展现你创新的空间――比喻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不可能每篇作文都写光怪陆离的题材,这时该如何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呢?比喻的运用就给你提供了一个展现创意的空间,使行文不至于太过枯燥,也使作品不落入俗套。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而非一般人通用的即可。它可使你的语句更加形象、逼真,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人们所熟知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场景,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宋代词人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把具体可感的“淅淅沥沥的春雨”比作看不见、摸不着的“千丝万缕的愁绪 ”,情景交融,可谓自出心裁、别具一格。
因而适度而贴切的比喻是作文的“利器”,当然本人更鼓励向创新挺进的同学能想出“鲜活”的比喻,它绝对会使你的文章增值、加新、添彩……但凡事要适可而止,理想的做法是在一篇作文中 “布置”三五个比喻,使它有喘气的空间,不可运用太多,免得哗众取宠,掩饰了文章的主题。
作文中创新的招数还很多,但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方法也有它不适宜表现的地方。“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使文章的内容达到“意”“理”皆佳的效果,则都可以拿来作为手段。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