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邱学华:一生只做一件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9 08:40
标题:
邱学华:一生只做一件事
邱学华:一生只做一件事
记者 方 芳
“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此献身,才能有所成就。”这是著名教育家、尝试教学理论的创始人邱学华在《我的尝试人生》一文中写到的一句话,这既是邱学华自己一生的体会,也是对邱学华成功之路的最好总结。
已是古稀之年的邱学华将他50多年的时光交给了教育,而现在他依旧奔波于全国各地孜孜不倦地把尝试教学法的光泽播撒到更多的地区,让更多的人受惠。对他来讲,前期的研究是一个坎一个坎艰难地走过来的,而后期的推广则幸福的多。一天24个小时,在他看来怎么都不够用。
永不放弃的尝试人生
很多人喜欢用“尝试”两个字来总结邱学华的人生,而邱学华也笑言自己的一生同“尝试”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一个又一个的“尝试”组成的。他没有读过师范却要当小学教师,高中才读半年却要考大学,还是个大学生却要编写大学教材,没有读过数学系却要当中学教师,教育理论界崇洋之风盛行之时他却搞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理论……这些大胆的尝试也让他的教师生涯变得与众不同,他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大学教师,除幼儿园教师外,什么教师都当过了。
16岁那年,邱学华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尝试:当小学教师。那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已经考取省立常州中学高中部的邱学华不得不辍学,进入会计训练班学习,准备经过几个月的速成,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有一天晚上,姐姐的好友想介绍姐姐去他们学校去代课,因为姐姐胆怯不敢前去应聘,邱学华壮大胆子说了一句:“能不能让我去试一试?”就是这句话,让他与教育结下了几十年的缘。第二天,校长看到满脸稚气的他很不高兴,觉得嘴上还没长毛的孩子怎么能当老师呢,但因为当时紧缺老师,就答应下来了。
一年过去了,这位和学生同龄的老师的表现让校长赞叹不已:“别看小邱同志年龄不大,拿学生倒蛮有办法的。”20岁那年,老校长调离,县文教局任命邱学华为塾村中心小学校长。在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里,他在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教导主任、校长等角色转换中游刃有余,不管当什么他都非常用心,各项工作都有工作笔记。而这5年的教育生涯,是邱学华尝试人生的起点,确定了他一生的追求,也让邱学华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尽管我的人生道路没有别人平坦,但只要我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一定会达到目的。
正当别人羡慕他成为全县最年轻的中心小学校长时,他却在心里酝酿新的目标——他决定到大学里深造,来弥补自己理论水平的不足。可是对于一个高中只读了半年的人来说,考大学是异想天开的事。但这些都没有使邱学华退却,他决定试试。那时还没有进修补习的机会,只能靠自学。他借来了整套高中课本,白天忙着学校工作,晚上备课批改完作业后,开始自学高中课本,在煤油灯下苦读到深夜。
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邱学华在报名表上的三个自愿选项上都填上了教育系。他的目标十分明确——为了研究小学教育。至今邱学华还清楚地记得他等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幕:他在学校里焦急地等,孩子们也跑到学校担心地等。他希望被录取,孩子们不希望他录取。当他拿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所有在场学生都“哇”的一声哭了。临走那天,孩子们成群结队到轮船码头为他送行,那个场景令邱学华永生难忘。让邱学华感到欣慰的是,他带过的学生后来都非常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听过他讲学的人纷纷对他说:“邱老师,以后我就是您的学生了。”
考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是邱学华一生的转折点,一个乡村教师能进入大学读书是不容易的,邱学华深知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早早起来晨读,中午从不睡午觉,总是一吃完午饭就到教室啃书;星期天常常从早到晚躲进图书馆一个人静悄悄看书,中午有时就啃个馒头充饥。这股读书的热情劲儿感动了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为他开了“小灶”,让他享受到教师那样的待遇,每次可外借10本书。那几年里,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有关小学教育方面的藏书以及许多世界教育名著。而这些书对丰盈他的理论知识起到关键作用,也为他尝试教学法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尝试仅仅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他去做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他也去做了。在邱学华的眼中,大胆尝试是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不放弃,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矢志不渝的职业理想
一个有成就的人,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他成功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他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艰辛、彷徨。有人对邱学华的评价是,他这一生太顺利了,尝试什么就能做成什么,从来没有失败过。每当听到这些话,邱学华总是笑笑,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人生的每一步飞跃都是在跨越一个难以迈过的坎。
邱学华的父亲是磨豆腐出身,没有文化,为了全家的生计,在邱学华小的时候就从从苏州来到常州火车站做清洁工,后来当了检票员。抗战期间,沦落到上海在旅馆做茶房,这在旧社会是很低下的工作。虽然邱学华十分羡慕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但家里人拿不出钱让他进学校读书。后来,他想了个办法进入基督教青年会办的义务夜校。这个学校不收学费,还送课本,在晚上上课。来这里上学的都是穷苦孩子,教师都是年轻的大学生,这对他幼小的心灵触动很大,当时他就暗下决心,将来长大当一名校长,办一个学校,让穷人读书不要钱。
邱学华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受的磨难太多了。文革期间,刮起上山下乡风,原在常州市当小学教师的妻子带着老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被下放到农村去“闹革命”。为了家庭,他不得不离开工作十多年的华东师范大学,离开小学数学研究,到一所农村中学去当老师。在中学教书的日子里,邱学华并不“安分守己”,当时小学数学教学中正在搞“三算”结合教学实验,他就偷偷地跑到附近小学搞实验,写了很多有影响的文章。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反而说他自讨苦吃,既没有钱,还可能犯错误挨批,有的人甚至说他“发疯”了。现在回忆往事时,邱学华感慨万分:“文革”期间,许多人怨天尤人,意志消沉,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了,而自己却在溧阳农村找到一方乐土继续数学教学研究,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初期,在一次全国性上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上,一位小学数学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公开指责说:“不要提这个法那个法,小学生还能自学?”大家心里明白他指的是尝试学习法。一时间尝试教学法受批判了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地实验纷纷下马。有人说:邱学华犯错误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部分报纸杂志都不敢发这类文章了。
1988年,为了集中精力搞实验,邱学华主动辞去了师范学校校长的职务,心甘情愿到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当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他的这一举动又受到了非议。许多人说他是傻子,“有官不做,有权不要”。 这些非议的确使邱学华感到难过,辛辛苦苦、努力工作还要受冤枉气。可他觉得人的生命有限,应该把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教科所当一名普通的教研员,为他换来更多的宝贵时间进行研究。
正所谓“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1994年7月1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的长篇报道,全面介绍尝试教学法的艰苦产生过程,尝试教学法的实质特征和效果,以及在教育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久,他的一篇论文在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发表,这项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至此,尝试教育法走出来了困境,得到了教育行政部分和教育理论界的认可,迎来了光明的春天。
邱学华一直把曾经帮助、支持过他的人记在心里,他感谢塾村中心小学的许汉璋校长,因为他给予的信任,才逼得自己奋进;他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的刘佛年教授,因为他的关心和指导,让自己走上了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道路;他感谢《中国教育报》的张玉文记者,正是由于她的知遇,全国才开始意识到还有一种叫“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方法……这些人让他永生难忘。邱学华的一本册子里,记满了很多“第一个”,第一个用尝试教学法的小学、第一个用尝试教学法的中学,第一个出版《尝试教学法》的出版社等等,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恩人,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他的尝试教学理论才不断地发展壮大。
邱学华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孩子。他相信一个人只要有志气,有远大的理想,就能够干出一番事业,重要的是要不断地树立新目标,时时自勉,不断奋进。
追求卓越的教育信念
刚踏上小学讲台,邱学华就立下志愿,要当一名好老师;为了研究小学数学,他立下志愿,一定要考取师范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留下当助教,他立下志愿,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成绩,争取做小学数学教育专家;文革后,大胆进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他立下志愿,向陶行知学习,在教育理论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些明确的目标就是他奋进的方向,在每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中,邱学华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
邱学华当小学老师时,看到苏联普乔柯《小学算术教学法》书上介绍的口算练习条,特别感兴趣,就照此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并不方便,于是他便尝试改进。为了编制口算表,他废寝忘食地每天钻研到深夜,从一张口算表到设计每个年级配套的口算表。进大学后,他对口算表进行了系统整理,“文化大革命”后再进行修改,才正式出版。这本仅有20多页的小册子,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修改。
20世纪70时代末,邱学华开始研究小学生口算能力测定。为了制定口算能力的标准,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对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广泛的调查测验,测验学生达72000多人次。当时没有计算机,几万人数据都是用算盘进行统计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为了调查尝试教学法的应用范围以及数据,他进行了三次全国性调查,每次都印发一两千份表格,那时他没有助手,从发信、收信到统计数据,都要自己亲自干,每次都要用几个月时间。
1980年,国门打开,邱学华非常幸运地成为江苏省普通教育考察团的一员,到日本访问,成为第一批出国考察的教师。这次出国访问对他的触动很大,邱学华更加坚定了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的信念。经过他20多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尝试教学法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几十万个班级,从小学发展到中学大学,从数学单门学科发展到各个学科,从普教发展到幼教、职教、特教,没有靠国家的红头文件,没有国家的专门研究经费。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认为这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奇迹,有人称之为“邱学华现象”。 伴随着尝试教学法的深入发展而出现的一次又一次群众性教学研究热潮,构成了现代中国小学教坛上的一大奇观。朱永新先生称他为“教育的光明使者”;汪刘生先生称他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其实,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在这20多年里,邱学华跋山涉水,走过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给师生做讲座700多场,听课人次达50多万;编著和主编的著作多达200多本。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基地1800多个,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10万多篇,公开出版的著作有20多部,已成为当代著名教育流派之一。
尤为可贵的是,邱学华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始终没有离开过讲台,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萌发出新方法、新思想。当很多教改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的时候,尝试教学的研究队伍却越来越壮大,经久不衰。
现在,邱学华每天依旧忙忙碌碌,采访期间陆续有电话打来,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邱学华的心里,小时候读的书少一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他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为求学的孩子们多做些事,这不,过两天,他又要去淮安了讲学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