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11 10:22
标题: 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
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
——记罗田县骆驼坳中学语文教师 徐金奎


黄冈师范学院  覃敏
      


  
  
      徐金奎,男,1962年出生,本科学历,
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副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两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9年又被评为省“中学语文学科优秀教师”,并被《中国教师报》誉为“阳光教师”。全国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会员,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国家、省、市三级会员,湖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徐金奎承担国家级、省级多项研究课题且成果颇丰。其中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结题,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课题“主体性教学过程研究”于09年结题,并获优秀课题奖;省级课题“语文活动及兴趣特长培养” 获省级一等奖;主持国家级课题“文学教育研究”子课题《校园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正在研究中;参与湖北省课题“作文教学与考试评价研究”研究,是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他主编、参编教学辅导书8本;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德育报》、《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教师教育》、《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教育周刊》、《写作》、《中国体育报》、《浙江工人日报》、《师道》、《湖北教育(教学)》、《湖北教育(资讯)》、《湖北教育科学》、《教书育人·校长参考》、《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阅读与作文》、《阅读与鉴赏》、《江西教育》、《内蒙古教育》、《语文学习报·教师版》等二十余种国家、省级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市级报刊发表70余篇。2008年秋被省级刊物《阅读与作文》聘为兼职编辑。
      其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课件等获县级以上奖励三十余次;辅导学生竞赛获县级以上奖励百余人次,辅导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五十余篇。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获县级优胜奖。
在平凡而艰苦,忙碌而充实的日子里,他坚持学习,笔耕不辍,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学者型教师。他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整体导课堂——兴趣贯课堂——活动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受到语文界同仁的高度评价。   
  

心系学子:为爱而执着   

      
      在三十年教师生涯中,要是说有什么能让徐金奎感到痛心或者说感伤的,莫过于看到一个个正当好年华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每当面临此情此景,徐金奎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他甚至不敢面对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睛。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再咬咬牙,再多跑两趟路,再做做工作,哪怕是能多挽留住一个孩子。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97年,大年正月初十,徐金奎徒步翻越几座大山来到一个名叫徐丽霞的学生家里,希望做做家长的工作让其继续学业。当日登门因家中无人无功而返。次日再访,人是碰上了,可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再送女儿去学校。通过徐老师本人出钱凑生活费、暂缓缴纳学费以及减免部分学费的“三管齐下”,好说歹说,徐丽霞的父母总算答应了。不料事与愿违,开学后依然不见徐丽霞的身影。他决定再去徐家一探究竟。当他第三次走进徐丽霞的家,父母却说孩子已经买好车票准备外出打工了,再劝也没有用。他急忙骑自行车赶到罗田车站,硬是追回了徐丽霞。“这辈子就没见过你这样的老师,对农民的娃像对待自己的娃一样,我能不答应吗?”徐丽霞的父母终于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骆驼坳中学则成为其中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徐金奎所在的罗田县的初中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了50%,而农村中学则远远高出这个比例。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叛逆心理。没有家庭的庇护,他们就像暴风雨摧残下的小草,左摇右摆,飘忽不定。留守儿童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徐金奎,他想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化解这一社会问题作出努力。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张力是一位缺乏亲情呵护的的留守学生。初中三年张力没有回过一次家,在学校不善于打理生活,性格自卑孤僻。作为张力的语文老师,徐金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小心“呵护”着孩子那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同时,又以严父之爱,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在实践中砥砺他的坚强意志,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令人高兴地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张力学习特别刻苦,成绩突飞猛进。2003年秋,张力在学校的“语数外三科赛”中表现突出、力拔头筹,且被选派参加黄冈市的“三科赛”。徐金奎高兴地亲自带着他来到黄冈参加比赛。头一回住宾馆,张力东瞄西瞧、兴奋不已。可是,没过一会儿,张力就像变了一个人儿似的,眉头紧缩,眼光中全是慌乱的神情,一句话也不说。在徐金奎一再追问下,张力终于怯生生地说出了他的忧虑。原来,房间只有一张床,张力怕自己脚臭“熏”了老师,不好意思。徐金奎听后乐了,“今晚我们不仅要同床睡,而且要共枕。”“为什么?”张力低声问到。“各睡一头,想用你的臭脚‘熏’死我?”徐金奎摸摸张力的头,调侃了一下。师徒二人会心地笑了。
      在徐金奎期盼的目光中,张力自信乐观、自立自强,一路昂扬前行。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高中——黄冈中学,后又顺利就读于武大大学。今年5月,特地回母校来拜谢恩师。目前,他正在新加坡留学深造。
      近年来,通过调研和学习,徐金奎发表了《让心灵之水愉快地流淌——也谈关注留守儿童》和《为留守儿童创建一片美丽的天空》等系列文章,希望借此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文章中,他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大胆地提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纠正“孩子中心论”、“过分民主论”和“充分满足论”等,建设性地提出了减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七点建议。
      让关爱洒满心田,让孩子绽放笑脸。徐金奎身体力行,倾力培养留守孩子的精神情操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砥砺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他注重与“留守孩子”的心理沟通,适时地给他们的心田注入清泉活水,催开他们的理想信念之花,健全他们独立的人格,让他们与所有的孩子一样沐浴着关爱的阳光,在全面发展的沃土中健康茁壮成长。   语文教师: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   
      徐金奎说: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让课堂闪耀灵动之光。为了实现这样的追求,他倾心投入课堂教学,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苦心设计开头语,拉动学生心绪。如何打开学生思想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一环。徐金奎的每一篇教案都精心地设计了导语,简明而恰当,在第一时间便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如学习鲁迅的《故乡》,他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晚上响起。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归宿。那么,一旦回到故乡,那份美丽会依然存在吗?让我们看看鲁迅小说《故乡》,看看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是否一样。”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感悟文本的兴趣。
      情感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学生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提供的意境。他在教授课文《春》的时候,开始时以充满*****的语言导入新课。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教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大脑,使学生脑海里出现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画面,以拓展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学生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跃跃欲试,兴奋不已。这样,春天那美丽的画面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完全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那一次课后,学生告诉徐金奎,他的朗读让人陶醉。
      创设情境,激发共鸣。“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徐金奎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沁园春·雪》《岳阳楼记》《黄河颂》这些描摹祖国壮丽河山或名胜古迹的课文时,他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在学习《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传权学》等写人叙事的课文时,他用图片和视频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变色龙》时,他让学生事先预习后写好剧本,再当堂进行课本剧表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字斟句酌,体验作者情怀。语文教学,教师要认真理解文本中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要善于指导学生对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既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达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本来是很普通的副词,在这里却有了深厚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泪流不止,一流再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与学生都热泪盈眶”。徐金奎动容地说。
      从枯燥的文本到课堂上生动的情景,徐金奎总能把最难教的语文课上得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学生们都说,尤其是徐老师的诵读,每一句话从他嘴里吐出来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抑扬顿挫;他的鬓角、他的眼睛、他的腮帮子都随着文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着。这些,总是让学生如痴如醉,进而抱怨他的课总是那么快就结束了。语文教学:要敢于突破常规
徐金奎说:语文教学要敢于突破常规,变狭隘的封闭式教学为多元的开放式教学,致力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他大胆地推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积极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
      推行讨论、辩论式教学。徐金奎认为,语文课堂必须要“活”起来,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契机,搭起思维的跳板,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进步。讨论的内容、辩论的命题都与课文、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品质培养等密切关联。他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培养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要时组织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凝练真知。辩论没有绝对的输赢,双方都拓展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赢得了“道理”。
      提供平台,让学生走上讲台。他常常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篇课文,经过一周时间的充分准备,组织语言和思路,在晚自习课上讲给其他同学听。“讲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备讲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说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学生自己能上台表现自己,锻炼了胆量,提升了临场心理素质,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难处。
      开卷有益,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他要求学生常看新闻,关心身边的事情。他鼓励学生订阅杂志报纸,拓展课外知识量。他给学生开推荐书目,让学生多读经典;而且,他班上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都买了三本以上的名著,大家交换着看,效果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爱上读书,徐金奎挖空心思,变着花样地引导学生。在他所上课教室的黑板一角,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语文小贴士。刚开始的时候,他自己写,从蒙学课本《三字经》到《大学》,从《论语》到《史记》,到后来由学生写,讲且分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的学生由此迷上了阅读,有的学生能背《三字经》《千家诗》等。每天他都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知识。学生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爱上了读书,爱上了语文,爱上了国学。
      拿着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徐金奎的学生李祖成道出了一个“秘密”:“我是理科生,本可以上武汉大学的生物系,但是,由于中学阶段受到您的影响,所以我改报了武汉大学的中文系”。听了这样的话,徐金奎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欣慰与快乐。
      挑战权威,倡导开放的文本观。小树苗养在花盆里,它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地,学生被教师束缚在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中,自然也不可能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这就不仅要求老师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根据时代的步伐来革新自己的教学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如何指引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徐金奎认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学生反思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关键要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徐金奎的语文课堂上从来没有过“千人一面”、“百语同声”的情景。如,在阅读教学中,他常会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如果你写你会怎么写;也会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还会利用教材进行情节补充训练或主题改变的训练。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轻松自由的氛围作支撑。迫于升学的压力,毕业班的学生没日没夜地做练习,查漏补缺,在这种压力之下,学生的天性受到了老师教学计划的影响。或许他们之中有人有着活跃的艺术细胞,钟情于文学或艺术创作,但是在老师的“魔鬼式”练习之下,他们往往不可能进行创作或享受这些禀赋带给他们的快乐。徐金奎却敢于打破常规,提倡让学生包括毕业班的学生从大自然中去领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正是他解放了学生的手,解放了学生的眼,解放了学生时间、空间,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学生才能自己动手收集材料、观察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他让学生表演走过春夏秋冬的活动、七嘴八舌谈自己看到的美丽山川的感受,锻炼了学生的表演、交流、发现和探索自然美的能力。通过大胆想象、联想,不仅展示了春风、夏雨、秋收、冬藏的特点,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风雨的洗礼和历练,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再回到课堂上,回到经典的文学文本当中,作品中的情与境,真善美与假丑恶,无需赘述,不证自明。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