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比喻成清新淡雅的玉兰花,是非常贴切的。玉兰宁静、淡泊中却显出坚定的性格;吉老师娇小的身躯却担当起“言语学习”型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作为吉老师的徒弟,我更为能向吉老师学习语文教学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我轻轻走进吉老师的课堂,就被她诗一样的语言所感染,被她浓浓的语文味所陶醉,被她精到的讲解、巧妙的设计所折服。当我静静地聆听吉老师的指导与点拨,才慢慢悟出了“创新、高效、诗意”这六个字的深刻含义。 一.轭其要害、开拓创新 吉老师的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新,这个“新”,绝不是那种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新”,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新”,而是在对当前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冷静思考后的“新”。时下,大江南北的小语教学可以说是百花吐艳、异彩纷呈,吉老师却坚信:只有言语,才是语文教学的共轭点,言语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于是,她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语文教学进行大胆改革。 首先,创造性使用教材。人教版教材是按专题来编排的,凸现了浓浓的人文性,吉老师发现它并不完全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于是对现有教材按自己的训练思路重新编组教学,哪些课文用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哪些课文用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哪些课文重点培养朗读技巧,哪些课文传授背诵方法,各自编为一组。在同一组中,哪些课文重点指导,哪些课文用于学生训练,她都心中有数。例如: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吉老师以这一课为例子,教给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学生在老师不断引导和启发下悟出了阅读方法。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吉老师以这一课为例,训练学生快速背诵的能力。背诵的方法也不是生硬地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一步步体验中习得背诵的诀窍,还带动了另一篇选读课文的学习,立竿见影、效果明显。除了教好本册教材,她还适当补充了苏教版、浙江版教材的一些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加强了教学的横向联系。这样做不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吗? 其次,教学内容创新。吉老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特点,创编了很多形式新颖的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趣识对联》的教学是把祖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对联文化巧妙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浓浓的人文氛围的熏陶。课一开始,吉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打着拍子诵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高对低,左对右,前沿对后方;高山对流水,花草对树木……那响亮的掌声,整齐的诵读声,很快把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学生在饶有趣味的诵读和“对对子”游戏中知道了什么是“对仗”和“押韵”,更品尝到了“初试牛刀”(即尝试对对子)后的乐趣。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欢?老师怎能不爱听?还有《名字作诗》,老师先以自己的名字作了一首小诗,引导学生在品诗中渗透了写作的技巧,然后是学生自己根据名字作诗,老师当堂改诗。课上得游刃有余、驾轻就熟,表现了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学素养。也表现了老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舍末求本、凸现高效 我们的语文课本承载着太多的人文积淀,而北京小学每一堂课只有35分钟,怎样使学生在短短的35分钟之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语文学习,是吉老师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于是,在他的课堂上,抓住“言语学习”,大胆删去了与语文关系不大内容,省下时间集中精力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与此同时,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效果。 首先,突出训练意识。这种训练,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应塞入一些诸如扩词、造句、分段、归纳中心等,把阅读教学过程搞得支离破碎,而是深入挖掘教材的训练点,设计巧妙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既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又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还要促使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这三者水乳交融的训练模式。例如,吉老师在执教《猫》一课时,学生已经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吉老师说:“我已经感受到老舍先生在夸耀猫古怪的性格时,在一组古怪性格之间,都用了两个词,就是——”“说它……可是……”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你们能用上这个句式,把后面的温柔可亲、胆小等性格说一说吗?” 这种训练设计,是把全文有联系的知识看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整体理解,也使学所生对所学内容再思考。在说的过程中,又加入了自己对课文的一些理解,对猫的喜爱之情,生成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能力,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可以说是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即使在古诗教学中,她也创设情境、设计练习 “老师指导我们写作文时,夸奖我们的作文真是(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可算是独树一帜。 其次,简化了教学形式。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教师都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回顾旧知、默读思考、汇报交流、集体感悟、读写结合。无论是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抒情的、说明的文章,不管适合不适合,一律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僵化模式。吉老师的课堂教学简化了教学环节,摒弃了繁琐的提问追问,形式简单、明快流畅。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首先播放了一段大榕树的录像,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说到“这棵榕树镇大啊!”你能从书上找到描写榕树大的句子读一读吗?当学生读得不够到位时,吉老师没有追问,而是说:“从你的朗读中,我觉得榕树还不够大。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吗?”这里没有朗读技巧的灌输,没有情感的强加于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一些细节的处理也同样令人称道,比如学生心中有感受,但是表达不清楚时,教师会用一个词帮他搭一个桥,学生再接着往下说;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时,老师说:“我在这里给你点个逗号,请你继续说下去。”这些处理,都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润物无声、诗情画意 吉老师的任何一节课,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亲切舒服之感。仿佛阵阵清风,吹动着我的思绪,犹如涓涓细流,沁入每个听者的心田。而这种感觉,不是稍纵即逝,而是愈回味,愈感味正情浓,真可谓浮华汰尽显本色,诗情画意在其中。 首先,挖掘情感因素。吉老师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的突出特点就是诗意,训练不是机械操作,应是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情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在学生的心灵感动中进行……例如,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吉老师设计以感动作为教学主线。上课伊始,吉老师饱含深情地说:“2003年、2004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感动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有感动中国的人。有一个人,虽然离我们很远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就是詹天佑!”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调动了学生情绪,把学生带到一百年前京张铁路的建设工地上。在学习课文中,老师又深入挖掘文本,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继续感动。“1905年的一天,在京张铁路的开工典礼上,詹天佑慷慨激昂地演讲,可是却招来外国人的一阵阵嘲笑。如果你在詹天佑身边,会对他说什么?”“詹天佑你鼓起勇气,一定会成功的!”“詹天佑,你真是好样的!”“詹天佑,你大胆去做吧,我们支持你!”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鼓励,相信学生已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深深感染,融入到课文角色中,同詹天佑同呼吸、共命运。吉老师通过深入挖掘课文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的语文学习,记忆是深刻的,效果是明显的。 其次,润物无声渗人文。吉老师重视语言文字训练,但并不忽视情感的熏陶感染。请看《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学生为鸟儿和树的功劳争论不休时,老师说:“鸟和榕树是形影不离的,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可以说树是因为鸟而年轻,鸟因为树而快乐互相欣赏才是一种美!让我们站在欣赏对方的角度再一次表白心声。”“感谢你,大榕树。你能让我们鸟儿筑窝栖息;你能为我们鸟儿挡风遮雨。你是我们小鸟美好的家。”“鸟儿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有了鸟儿,我们大树才会更有生气,更有情趣。”“感谢小鸟,歌,感谢小鸟每天飞来飞去,给我们带来生命的活力。” 从学生的话语里感受到鸟与树是那样和谐相处在一起,“互相欣赏才是一种美!和谐才是一种美!”这些话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这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品格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渗透。 再次,诗意语言促诗情。凡是听过吉老师讲课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吉老师的语言像诗一样美。例如:“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 “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诗人的智慧和哲人的思考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你美好的语言,让老师深深感动。”“吉老师陶醉在你语言的敏感性中!”“刚才是一枝独秀,现在是满园春色了!”……当这诗一样的语言在教室里回荡时,学生和老师怎能不被这种浓浓的诗意所感染呢?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吉老师的成功,得益于父母的教诲,得益于名师的指点,更得益于她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愿这朵玉兰花越开越美,为语文教育界带来一股清新淡雅的香气。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