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仇宗远: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观电影《泰坦尼克号》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19 19:23
标题: 仇宗远: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观电影《泰坦尼克号》
仇宗远: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观电影《泰坦尼克号》


作者:仇宗远



1997年,一部电影的上映,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纽约,在莫斯科,在巴黎,在迪拜,在北京……这部影片卖座于每一个上映它的电影院。当影片结束时,无数的人为发生在85年前的这段往事而泪流满面,唏嘘不已。更有人反复观看,只为不断重复着心中的感动。
尽管在上映之前,这部投资令人震惊——高达两亿美元的奢华之作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甚至有人扬言这将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继《埃及艳后》之后的更大的一部败笔;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一个“烧钱”的疯子。但最终,奥斯卡奖的评委认可了它:它获得 14项提名并最终斩获其中的11个;观众更是认可了它:它赚得了高达1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将这一纪录保持了12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打破这一纪录的是卡梅隆的另一部开启了3D电影时代的大作《阿凡达》。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泰坦尼克号》。

1909年3月31日,一艘巨大的轮船开始在北爱尔兰的哈南德• 沃尔夫造船厂进行建造,一年后完工。它全长约269米,宽约28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超过18米,注册吨位46000多吨,排水量更是达到了规模空前的66000吨,拥有891名船员,可以运载2200名以上乘客。除了吨位和运量,新船在豪华上的领先程度也令人吃惊。它拥有高度跨三层甲板的头等餐厅,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图书馆、升降机和一个壁球室。头等舱中尽是高级家具和各种高级装饰。就连二等舱甚至是三等舱的装潢都可以和其它客轮的头等舱相比。而矗立在甲板上的4个硕大无比的烟囱中,只有3个真正用于排出煤烟——剩下那个是个陪衬,实际是主厨房的烟囱和用于通风。

这艘如传说一般的巨轮自然要有一个和它相配的名字,故它的拥有者白星轮船公司将它命名为:RMS Titanic,中文翻译为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除了“皇家邮船”缩写为RMS外,它的本名Titanic中的“Titan”是希腊神话中的泰坦神,许是为表明这艘船是绝不会沉没的。  
1912年4月10日,“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驶离南安普顿海洋码头,前往美国纽约,开始了它的处女航。要说到永不沉没,还真不是白星轮船公司自卖自夸,因为泰坦尼克号最津津乐道的便是它的安全性:两层船底由15道水密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来防止沉没。即便其中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也仍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更自信:“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然而,上帝虽然没来,泰坦尼克号却还是在首航中就沉没了。启程四天后的晚上,海面风平浪静,没有一丝风。这一年是冷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可没有望远镜的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时近午夜,瞭望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短短37秒之后,泰坦尼克号便和冰山发生了死亡之吻,船的右舷和冰山底部碰撞,右舷前部被划出了一个93米长的大口子,海水迅速涌入。无奈之下,史密斯船长下令弃船并准备放救生艇。  

人性的善与恶,在从弃船令下达后到整船沉没的过程中被揭露无遗。这些情节,在电影当中也被还原了出来。面对生死抉择,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庄严宣布让妇女儿童首先离船,随后平静地与泰坦尼克号一同沉没;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将她送上救生艇,星光之下泪流满面;一个老富翁穿上夜礼服,选择象绅士一样地死去;一位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带着孩子的母亲;船上的乐队共8人在指挥的带领下继续演奏,直到最后一刻——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则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了救生艇,而正是他要求船长超速行驶,这是灾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在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后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可以说,它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统治世界梦想的化身。而它的沉没,正是大自然对当时人们这种极度膨胀的自信心的一种警告。因为这场海难并非天灾,实乃人祸。人类的狂妄直接导致了惨剧的发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救生艇数量严重不足。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认为,在这艘“永不沉没”之船上面配置救生艇本身都没必要,自然也不必按照标准配足。并且根据当时的规定,每艘轮船上配置的救生艇只须可搭乘全员三分之二——在这次的事故之后,规则便被修订为“救生艇必须能够搭载轮船全员”。由于事出紧急,大家都手忙脚乱,因此救生艇边的工作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状态下就被放了下去。可这不能怪船员,他们对船上的这些救生艇并不熟悉——尽管数量严重不足,但它们却设计得很结实,可以满员之后再放下而不至于倾覆。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这其中还包括跳海之后被救上的人。

其次,泰坦尼克号航速过快。事故发生前,这艘巨轮正以22.3节——接近极限航速24节的速度航行,相当于时速40多千米/小时。在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的年代,这个速度已经称得上惊人了。也正由于这“惊人”的速度,导致在37秒——这个一切躲避的努力都未能完全展开的短暂时间当中,就经历了发现冰山到相撞的过程。而之所以会这么快的航行的原因,只是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想要尽早赶到纽约耀武扬威,让泰坦尼克号“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讽刺的是,这一点的确实现了,却是用这样一种令人无限悲伤的方式。

第三,事故发生之后救援不力。弃船令下达后,泰坦尼克号发出了呼救信号,包括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很多大西洋上的船只都收到了求救电报:加拿大的圣殿山号、卡佩西亚号,俄国货船缅甸号,还有法兰克福号、弗吉尼亚号、奥林匹克号……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而唯一例外的是距出事地点仅有18海里,咫尺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因为它没有收到求救信号。当时加利福尼亚号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好像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所以发报员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此船如果在收到电报后全速救援,完全可以赶在沉船前到达现场,可惜它没有。  

泰坦尼克号,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处女航中就沉没了。它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它让人们永远牢记自己的傲慢自负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  

于是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正常的发展状态中,遵循正常的发展模式,人类才能取得持久的进步。任何试图超越事物发展规律、挑战自然极限的行为,终会酿成让我们不得不自行吞下的苦果。只有稳步前进,才能走的更远、更顺利。历史上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能成为人类在历史的茫茫大海上航行,而不至于倾覆沉没的宝贵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泰坦尼克号仍然在航行,并将永不沉没,一直航行下去——并通过一部电影,一个故事,航行到人们的心中。

电影《泰坦尼克号》是一部传奇,不仅体现在作为电影它得到的经济利益本身,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那一段令人无限回忆,无限感慨的历史。在那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在惊叹之余奇妙地发现: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本文系作者提交杨玉圣主讲“电影中的历史”选修课的影评报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