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5 18:57
标题: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古诗结构章法鉴赏指导
                                                  林承雄

本文已发表于《考试指南报》(高考阅读专刊第16期(总第4132期)第2版)(有删节)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    CN 42-0094
邮发代号:37-667
【知识梳理】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为文,其思维的展开是有轨迹可循的,读者读文须循着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意。解读古典诗歌结构章法,就是寻找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
特定的体裁决定着诗歌的章法结构的模式。要熟练快捷地解读古诗的章法结构,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体裁的基本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按音律特点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此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又称“今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近体诗中的律诗、绝句的四联、四句的安排,通常有一定法则。前人多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这种法则。起,即开端,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点明题旨,统领前诗,奠定基调;或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或状物叙事,写景铺陈,提供背景。承,即承起,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联(句),连贯自然。转,即转折,是思路转换、发展、深化的关键所在,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的形式多样,或由实转虚,或有正到反,或此及彼,或自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合,即收束,是全诗的结尾,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或婉曲蕴藉;或直述心境;或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或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其篇章结构由词牌、标题、正文组成。词牌是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格式要求。标题是对词的内容的概括。词的结构多数是分段的,上下阕之间有过片,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全词关键所在。
曲,是配乐歌唱的诗,分散曲、剧曲两类。散曲又分小令、套数两种。曲在体制上有曲牌、宫调、押韵的约束。
其次,解读古诗结构章法,要了解结构分析的常见切入点。分析古的结构章法,通常可从情景关系、标题与正文、起首与收尾、诗眼与全篇、层次架构、过渡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线索、转折、繁简、疏密、正侧、正反、抑扬、宾主、开合、张弛、虚实等角度入手。
结构是服务于内容的。从作者来说,结构的变化一定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从读者来说,研究一首词的结构变化,可以更好地探索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匠心,因此解读诗歌的结构章法,还要注意结构的常规与变格。
以下选择部分常见的结构分析切入点试予以图表解说。
结构
例诗
简析
解读要领
一句一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吴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第一句黄鹂鸣于翠柳之间,第二句白鹭飞向青天之上,第三句窗里望着西边雪岭的千秋积雪,第四句门前万里桥边泊着吴船。四句诗一句一景,看似互不相关,却表现出一种思归不得的心情。
理解各句之景,把握整体联系,领会景中之情。
触景
生情
(先景后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前四句写洞庭湖、岳阳楼的壮丽奇伟的景观,气势磅礴,境界壮阔。“欲济无舟楫”以下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浩浩湖水生发出怀才失遇,企盼得到张丞相赏识、举用的感怀。

理清层次,体察写景与抒情的关联,领会作者因景触发之情的内涵。
以景结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尾句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理解末句所写景象,分析前后联系,领会景中之情。
照应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从题与文、首与尾、上下句(联、阕)等角度看照应关系。
对比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怀古》)
前三句极写当日越王勾践的赫赫声威,尾句极写今日之荒凉冷落,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悼古伤今之悲。
从诗句的内涵、诗歌内部层次,看前后对比关系,进而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宾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从景物的主次关系看其结构的意图,理解铺垫、烘托笔法的安排。
抑扬
先抑后扬: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前两句写少妇“不知愁”,凝妆上高楼,洋溢着满怀期待、美好憧憬之情;后两句着笔于“悔”字,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触景而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从诗歌前后层次内容分析入手,看诗歌感情褒贬、抑扬的关系。
先扬后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前两句正面着笔,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之举,表达对贾生才华的赞叹。后两句,揭开悬念,原来皇上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典例分析】
例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天津卷)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问题: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考点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律诗首联在全诗篇章结构中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设题别致,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鉴赏的认知进行不同方向的解答,体现了对读者个性的尊重。
【错解举例】不好。诗歌要求开篇直接点题,五、六句写牧童牧牛的场景,放在首联位置,与诗题“骤雨”毫不相干,明显离题了。
【错解分析】该答案虽然能从诗歌标题与篇首关系来分析,但观点显得片面,开篇直接点题只是诗歌开头技巧之一种,并非绝对,不可以偏盖全。除了从标题与篇首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之外,还应该关注篇首与下文的照应关系。这一点,该答案显然是忽视了。
【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例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问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考点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文本思路脉络的理解,这需要从诗歌篇章的整体感知入手,梳理各联内容,看清其前后联系。
【错解举例】全诗围绕“忆”字展开,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才情、清新俊逸的诗风,抒发了对李白的思念,表达了渴望与李白再会的愿望。
【错解分析】该答案虽然能根据诗题来梳理、概括诗歌的内容要点,但未能解析其思路的衔接转换。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应在把握诗意要点的基础上指出其起、承、转、合的关系。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例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湖北卷)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问题: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考点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绝句的“转”句在诗篇结构中的作用的理解,这需要从绝句的起、承、转、合的关系来分析。
【错解举例】刘诗第三句描写美丽山色,为下文作铺垫;苏诗第三句雨过潮平时的江海美景,给人以静态美,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
【错解分析】该答案对“转”句在诗篇结构中的作用的分析不够具体全面,有的语言失之笼统,如“为下文作铺垫”。分析“转”句作用,应该从它与前两句、与尾句的衔接与照应的关系来分析。
【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尾句描写雷电蓄势。
【模拟训练】
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远
【唐】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问题:前人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或用“感慨悲歌”四字赞誉前四句。请分析本诗首联与颔联在结构中的作用。
答:

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三首(其三)【唐】张籍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注解: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后失守沦陷于吐蕃异族。
问题:请简要分析三、四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⒈首联上句描绘了一幅遍地皆兵的战乱景象,下句用自我设问句式(为什么在兵乱连天这样的时刻“远行”?)扣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领起下文告别孤城、亲人送行的悲痛景象。颔联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一哭,是因为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默默独自登上鞍马远去。颔联扣住诗题中的“送”字,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前四句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渲染了伤感悲凉的气氛。
⒉第三句在诗歌的结构是起“转”的作用。“边将皆惩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铁蹄下,这是为什么?第四句是“合(结)”,卒章显志。它道出边地长期失守的真相,是边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辜负朝廷重托、长期失职。前后两句一抑一扬,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的愤懑和忧患之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