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百年西泠 守望“精神孤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6 15:26
标题: 百年西泠 守望“精神孤岛”
百年西泠 守望“精神孤岛”——访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

2011年12月15日来源:深圳特区报 梁婷
今日西泠
  陈振濂
  号颐斋,原籍浙江鄞县,1956年2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承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大师。1993年起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调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艺术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振濂同时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主要著作有:《中国书画篆刻品鉴》、《日本现代书法大典》、《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百年图史》等。
  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誉的西泠印社已有107年历史,一直以来,它都为延续传统文化香火而默默耕耘,与烦嚣的都市生活鲜有“交集”。但最近,饶宗颐成为其第七任社长的新闻却将这个低调的文人社团拉入人们的眼帘。
  为何第七届社长的位置空缺了这么多年?饶公担任社长会履行什么职责?在新时代西泠印社如何发展?记者昨日连线采访了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请他对读者好奇的问题一一释疑。
  饶公当选:空缺六年为等君
  自启功先生2005年逝世后,西泠印社社长之职一直空缺至今。为此,杭州市和西泠印社多方征求意见,寻找合适人选,最终虚席以待饶宗颐。
  “之所以空缺这么多年,是因为社员们对社长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人,所以在有成熟的机会出现前,我们宁缺毋滥。”陈振濂说。他介绍,要成为西泠印社的社长必须满足三点条件:第一是艺术大师(书、画、印方面),第二是学术泰斗(有理论著述),第三是文化名人,也就是必须要有社会影响。以往几届的社长如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他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书法界以外。“这样的人来当社长,才能反映出西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以刻章为业的社团组织。”
  事实上,社长缺位在西泠印社史上并不鲜见,在西泠走过的107年里,有近半时间社长之位空缺。每一次空缺之后的选择,都给西泠印社带来新的飞跃。
  “早在几年前我们的理事就提出请饶公担任我们的社长,我们也与饶公接洽过几次。”陈振濂说,“西泠印社之前的几任社长如沙孟海、赵朴初和启功等都与饶公私交甚笃,饶公对西泠印社并不陌生,他也清楚西泠印社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因此今年10月,西泠印社派专人前往香港拜访,饶老欣然接受提名。
  但也有人关心饶公的身体状况。饶公已是95岁高龄,他担任社长或许是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对此,陈振濂解释,是否参与管理社务,他们会遵从饶公的意愿。“饶公也跟我们说:‘我年纪大了,需要仰仗各位。’这也是事实,如果他不希望被社务牵绊精力,我们一定会尊重他的意见。但他毕竟是我们全体社员心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果他愿意过问社里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肯定是非常大的鼓舞。我们希望饶公的到来能为我们树起一杆学界的标杆,但我们绝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象征’。”
  他还表示,由于西泠印社内部已经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机制,因此社团的日常运作并不会因为饶公当选而发生改变。
  新时代发展:愿做“精神孤岛”
  西泠印社成立于清代末年的1904年,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混乱,并且正是西学涌入中国的时候。“当时的创立者完全出于一种非功利的目的,创立了西泠印社,来关心这些当时被看作是迂腐不堪的金石篆刻。在那时,他们的价值观是与众不同的,做的是一种抱残守缺的工作。”陈振濂说。而经过一代代掌门人的传承与发展,西泠印社精神实质一直没有发生改变,陈振濂将其总结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陈振濂认为,这一百多年来,兼通书、画、篆刻综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少。现在由于分科教育,书、画、印分家,而他们大多数又都不懂中国古典文学。在这样的情形下,西泠印社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工作:它还在不断提倡诗、书、画、印一体化。“这样的综合型人才,目前包括高校、美协、书协,都很难来完成培养。西泠印社不直接培养人才,但它在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来引导艺术人才往这个方向发展。”
  在新时代之下,人们与传统文化的隔阂越来越大,西泠印社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也策划了一些时尚的活动,比如奥运期间的篆刻海选、世博会期间的孤山文化行等,这让西泠印社的社会关注度急速提升。“但我们并不是要降低西泠的门槛。相反,这种形式只是我们根据时代特点所寻求的方式,其目的还是传播我们的文化坚守。这个时代太功利,太烦嚣,而西泠印社依然保持一种超脱,保持着孤岛一样的精神。我们也为能成为‘精神孤岛’而自豪。”陈振濂表示。
  据了解,创立百余年来,西泠印社至今仍上承“西泠八家”的余绪,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延续着创社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庆典和社员不定期聚会的社团运行模式。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现代文化环境下,依然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
  队伍壮大:宁缺毋滥
  陈振濂表示,目前西泠印社的会员只有420余名,分布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基本囊括了海内外金石篆刻界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当代金石篆刻艺术传承发展的重任。它也是国内少数会吸收海外会员的艺术团体。目前大陆的会员有300多位。
  虽然“420”这个数字跟国内其他“国字号”艺术团体相比,已经是“少数派”,但陈振濂表示,这还是近年来发展壮大的结果。据了解,西泠印社历史上一直遵循由社员推荐入社的原则,因此能进入西泠印社往往意味着你的印刻水准受学界认可,这也成为西泠印社维持高学术水准的根基。但这种推荐制也存在弊端:它造成了有才之人难被发掘、本身社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从2005年开始,西泠印社开始推广考试纳贤制度吸收年轻会员。
  陈振濂表示,这些针对年轻人的考试既要考创作能力,也要考文化知识。“虽说是壮大队伍,但我们的发展是有序的、高标准的,每年吸收的新会员只有10-20个。我们对会员甄选的原则依然是‘宁缺毋滥’。而针对中老年名家,我们依然以推荐入会为主。”陈振濂说。
  西泠印社记
  吴昌硕
  西泠山水清淑,人多才艺,书画之外,以篆刻名者丁钝丁至赵数十馀人,流风馀韵,被于来叶,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盦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社地与梅屿、柏堂近,风景幽绝。集资规画,创于甲辰,成于癸丑。堂舍花木,宜。于是丁君辅之、王君维季、吴君石潜、叶君品三,修启立约,招揽同志,入社者日益众。于甲寅九月开社,彬彬秩秩,觞咏流连,洵雅集盛事也。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有官印、私印之别。刓玉笵金,间以犀角象齿。逮元时始有花乳石之制,各以意奏刀,而派亦遂分。钝丁诸人,尤为浙派领袖。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盖有由来矣。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玺汉章,与夫吉金乐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资博览考证,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龙藏,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之概。尝观古人之印,用以昭信,故日印信。上而诏令文移,下至契约笺牍,罔不重之。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无印,辄疑为伪。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书画既有社,印社之设,又曷可少哉。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同人谬重予,社既成,予备员曷敢长诸君(社)子,惟与诸君子商略山水间,得以进德修为,不仅以印人终焉,是则予之私幸耳。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