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狼 | 2011-07-04 09:37 | 重读宋襄公之泓水之战
《一群奇怪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宋人是被其他各诸侯国普遍被视的异类,以致成为愚蠢的代名词。
《一个与众不同的诸侯国》
周武王打败商朝,并没有对商进行灭绝性的打击,而是继续尊重并保留了商朝原来的贵族和特权。
宋是商纣王同母长兄微子启的封国,称宋公,续殷祀,以公爵立诸侯国,建都于商之发祥地商丘,继续延续商的宗祀,管理商的遗民。
在宋国保留了浓厚的殷商文化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信鬼神、好祭祀,与周人存在着文化差异。
《国王和诗人的儿子》
宋襄公的名字叫兹父,是宋桓公的嫡长子,也是太子,为宋桓夫人所出。
《诗经》中的《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王子和宋国的理想》
梦想与宿命。
宋襄公有一个理想,目标远大的光荣理想。
这个理想就是继承先祖商汤的仁义,重现殷商文化的辉煌。
因此就宋襄公的立场,大有“商朝在宋国”之意。
《推位让国》
《左传纪事本末》说: 僖公八年冬(前652年),宋(桓)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曰:“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公命子鱼。子鱼辞曰:“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
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襄公以公子目夷为司马,子鱼相宋。
子鱼:子姓,宋氏,名目夷,字子鱼。就是在宋襄公当初继位之时要禅让的庶兄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人称公子目夷。
让王位可不是像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让一个梨那么简单那么好玩,弄不好就是你死我亡,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之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
条约规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通过葵丘的盛会,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齐桓公的遗嘱执行人》
宋襄公率领着曹国、卫国、邾国攻齐,以助吕昭归国争位。
这些历来被人轻视的小诸侯国将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改变春秋时期第一个超级大国――齐国的政局。
《杀死一个国王来祭祀神》
《左传•僖公十九年》
(经)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己酉,邾人执郐子,用之。秋,宋人围曹。卫人伐邢。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梁亡。
《乘车之会和兵车之会》
《春秋公羊传》:
宋公与楚子期于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为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隳之,不可。”约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
在阿瑟•史密斯著名的《中国人气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是史密斯引用基德教授谈中国人的“信”这一做人教条说的:
假如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选择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与他们现有的实际处世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在实践中遭到蔑视,那么这一美德一定是“信”。中国人公开或者私下表现的品质与信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他们的敌人讽刺他们的地方。虚伪、不真诚、口是心非和趋炎附势是这个民族的显著特征。
《从国王到囚徒》
目夷亲自来到卫国请兹父回去继续领导国家,并说:“国为君守之,君何为不入?”楚成王把宋襄公释放回宋国,是对宋襄公和目夷兄弟的一个检测,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宋国已经有了一个代理国王,因为,楚成王的王位就是杀了自己的哥哥抢来的。
只是这次,楚成王又失望,他没有看到兄弟想让,宋国很平静的解决了两个国王的问题。
《泓水之战》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
泓水之战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的《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子鱼论战》选自《左卷》
《子鱼论战》入选中国一本著名的文选《古文观止》
教科书对于《子鱼论战》的解读是: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
是否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
《左传》中有一条凡例,叫“皆阵曰战”,即只有双方都摆好阵势,这样的战斗才能叫“战”。如果敌人没有摆好阵势,只能叫“败某师”,不配叫“战”。
“战”都是双方摆好阵势,不用“权诡变诈”,“坚而又备,各得其所,成败决于志力”(《左传》撞公十一年、僖公二十二年极其注疏)。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说:
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宋国的客人》
宋和楚都接待的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晋国流亡王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
宋襄公:送车二十乘。
楚成王:你拿什么回报我。
《是不是春秋五霸》
孟子:齐、晋、楚、宋、秦。
荀子:齐、晋、楚、吴、越。
孟子讲究仁义,所以评定标准不以成败,而以其为人来界定,荀子注重现实,因此从成败的角度上主张吴越。
荀子终究没有成为儒家正朔,因此后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说为准。
《史记》、《左传》、《汉书》这些史学专著中的春秋五霸里都有宋襄公。
而我们现行的教科书对春秋五霸的排列取舍是取自墨子和荀子的说法。
现行历史教科书取前一种说法。把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作为备注,和宋襄公一起被开出的五霸还有秦穆公。
《晋楚城濮之战》
“宋以其善于晋侯也,叛楚即晋”[22]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
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攻其必救。
楚成王引古代兵书《军志》内容:“有德不可敌。”
狐偃对“退避三舍”原因的解释:“师直为壮,曲为老”,“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
《左传》评价城濮之战中的晋:“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上述三条记载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略思想:以德服人。
《楚成王之死》
据《左传》:
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不够意思的齐孝公》
楚成王在会盟上与乘车之会的宋襄公兵车相见,并且绑架囚禁了宋襄公,和齐孝公的不到场大有关系。
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也。夏,宋襄公卒。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夏,鲁国大饥,齐孝公趁机攻鲁。鲁大夫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遭遇孝公,以牛羊、酒食犒劳齐国军队。
《小说中的宋襄公》
《东周列国志》中,中国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为宋襄公编了另外一套说辞,说是宋襄公于战前在车上预竖了一面大旗,上绣“仁义”二字,待得此时便道:“汝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
中国的小说家无疑缺乏古希腊戏剧家们的悲剧意识,把一出悲壮的情节描述成了一出滑稽的闹剧。
宋襄公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实在是太势利了,我们太习惯以成败来论英雄了。
《宋襄身后说》
《史记•宋世家》在最后就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
《左传》,记载了公子目夷与公孙固的反对意见,对宋襄公持批评态度,但仅限于批评宋襄公的食古不化和顽固守旧。
《公羊传》对宋襄公与泓之战大唱赞歌,给出了一个肯定的评价: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盛赞宋襄公泓之战可比于周文王,并相信他本来应该像文王一样取得成功,可他最终失败了。
同为《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对宋襄公的评价就不这么好了,给出了一个否定的评价:
郑君释之曰:“教民习战而不用,是亦不教也。诈战谓不期也。既期矣,当观敌为策,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今宋襄公于泓之战违之,又不用其臣之谋而败,故徒善不用贤良,不足以兴霸主之功,徒言不知权谲之谋,不足不足以交邻国、会远疆。
《韩非子•难一》:
“繁礼君子,不厌忠信;兵阵之间,不厌诈伪。”
苏轼《宋襄公论》:
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 番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论持久战》: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淮南子》: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
泓水之战标志着自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的“礼义之兵”退出历史舞台,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的崛起。
《司马法和孙子兵法》
两军交战,宋襄公学的是《司马法》,别人学的都是《孙子兵法》。
这就如同两支上场踢球的球队,一个球队拿着一本比赛规则,这不许,那也不能,不能背后铲人,不能用用手触球,一个队拿着另一本规则,这个规则说啥也别管,把球弄进球门就行了。
《司马法》认为,要“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这个战争观包括以下三个核心内容:
其一,“杀人而安人,杀之可也”。
其二,“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其三,“以战止战,战之可也”。
《孙子兵法》认为:兵以诈立。
李零在解读《孙子》时说:
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看这句话,让我感到恐惧,严重的没有安全感了。
生活中,人,不能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
战场上,军队,也不能只是为了胜利而丧失人性。
这就是诚实的仁义。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和信念,宋襄公不惜舍生不惜失败不惜亡国也要维护的仁义。
《宋襄公之后的宋国》
《左传•宣公二年》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半入,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见叔佯,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孔子和子路之死》
公元前479年,一生致力于“仁义”和“克己复礼”的孔子死了。
孔子死前告诉他的弟子端木赐说自己就要死了,说他做了一个梦,棺木停在两个柱子之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七天之后,孔子死了。
孔子至死都是把自己视为殷商后人的。
在孔子死前的一年,孔子的弟子死在了商人后裔的另一个国家,卫国。
子路之死,也非常奇怪。当时卫国发生内乱,所有的人都往外跑,子路却往城内跑,大家都很奇怪,这么个赶着送死的家伙却告诉人家说:吃人家的俸禄,就要管人家的灾祸。
和叛党决斗的时候,子路帽子上的缨子被人给砍掉了,帽子也掉在了地上,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君子死的时候,帽子不能落在地上。
子路捡起帽子的缨子,戴上,打好结,“遂结缨而死”,叛党就把他给砍死了,后来被剁成了肉酱。
宋襄公说:我们可以亡国(已经亡过一次国),但不可以去攻打没有列队的军队。
子路说:我可以死,但我死的时候不能没有戴好帽子。
司马迁有句名言,大家都会背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终有一死,最好能够死得有尊严。
《结束语》
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召集各国在宋召开了第一次弭兵会盟。575年的晋楚鄢陵之战导致会盟破裂。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奔走于晋楚齐秦及其他的小国,导致十余个国家的大夫在宋国达成了“弭兵”之约。
事在《左传•襄公二十年》。
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晋楚两个大国休战达十四年之久,战争的中心开始转向吴国和楚国,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