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他妈的十杜郎口 !!!!!!!!!!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0:10
标题: 他妈的十杜郎口 !!!!!!!!!!
[转]多用“他妈的”可以减少歧义增强语言的准确性



1、考虑这个句子:“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一样”。这就有歧义了——是说今年的考题真的用了作业里的题呢,还是仅仅是比喻这次考题简单得像作业题?这时,“他妈的”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在句子间加入“他妈的”来区别:
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他妈的一样 (指与作业题相同)
今年的考题跟他妈的作业题一样 (暗指考题太简单)

2、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说,“这个解释不清楚”也有歧义。它有两个意思,解释本身不清晰,或者问题很难解释。但是,加上“他妈的”之后,歧义立即消失了:
这个解释他妈的不清楚 (这个解释不太明确)
这个他妈的解释不清楚 (这个问题难以解释)

3、又如,“没有一次看完”有两种意思,没有哪一次是看完了的,或者说没有一口气看完。在不同的位置插入“他妈的”,歧义同样可以消解:
没有他妈的一次看完 (没有一口气看完)
没有一次他妈的看完 (没有哪次看完过)

因此,他妈的最后结论是,应该提倡他妈的在句中大量插入“他妈的”,这他妈的
很有助于明晰他妈的句子结构,减少他妈的句子歧义,实现他妈的无障碍沟通。

在翻看现代汉语笔记时,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在语言文字中大量使用“他妈的”能够非常有效地避免歧义现象,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今年的考题跟去年一样”。假设你想要在这句话里面加一个“他妈的”,在通常情况下(不强调句中的任何成份时),你应该加在哪里?嗯,不错,大家通常都会说,“今年的考题跟去年他妈的一样”。但是,再看看这个句子:“他很狡猾,跟狐狸一样”。同样在这里插入一句“他妈的”,你又会加在哪里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他很狡猾,跟他妈的狐狸一样”。同样是“跟……一样”的结构,为什么“他妈的”插入的位置就不一样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个句子看似相同,但具体结构是不一样的。当表示A和B完全相同时,说“跟B一样”指的是“和B是一个样”,其结构是“跟B”加上“一样”;当表示A与B具有相似性时,说“跟B一样”指的是“好像B的样子”,其结构是“跟”加上“B一样”。因此,在这两个划分不同的结构间插入“他妈的”,位置也理所当然的不一样了。当“A跟B一样”表示相同时,我们往往说“A跟B他妈的一样”,重音在“一样”上;但当“A跟B一样”表示相似时,我们往往说“A跟他妈的B一样”,重音在B上。
    现在,考虑这个句子:“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一样”。这就有歧义了——是说今年的考题真的用了作业里的题呢,还是仅仅是比喻这次考题简单得像作业题?这时,“他妈的”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在句子间加入“他妈的”来区别:
      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他妈的一样(指与作业题相同)
      今年的考题跟他妈的作业题一样(暗指考题太简单)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说,“这个解释不清楚”也有歧义。它有两个意思,解释本身不清晰,或者问题很难解释。但是,加上“他妈的”之后,歧义立即消失了:
      这个解释他妈的不清楚(这个解释不太明确)
      这个他妈的解释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解释)
    又如,“没有一次看完”有两种意思,没有哪一次是看完了的,或者说没有一口气看完。在不同的位置插入“他妈的”,歧义同样可以消解:
      没有他妈的一次看完(没有一口气看完)
      没有一次他妈的看完(没有哪次看完过)
    “他妈的”不但应该随口带,白纸黑字上也不能省。中文里的多音字有时能害死人。假如你借了人家100万元,然后还了人家90万。现在你不是还差10万元没还吗?于是你写下欠条注明“还欠债10万元”。当你攒够了剩下的10万元,打算把债还清时,人家突然把你欠条拿出来,非说你只“还欠债10万元”,还差90万元没还,咋办?你会大骂自己,要是当初写的是“还他妈的欠债10万元”,不就没事儿了吗?
    利用“他妈的”消除歧义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随便再举些例子:
      经济困难(经济有困难/经济上的困难)
      经济他妈的困难(经济有困难)
      明天再去(明天又去一次/今天别去明天再去)
      明天他妈的再去(明天又去一次)
      两天就看了一本书(看少了/看得快)
      两天就看了他妈的一本书(看少了)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不认识所有人/所有人都不认识这个人)
      这个人谁他妈的都不认识(这个人不认识所有人)
    因此,他妈的最后结论是,应该提倡他妈的在句中大量插入“他妈的”,这他妈的很有助于明晰他妈的句子结构,减少他妈的句子歧义,实现他妈的无障碍沟通。
    (注:本文纯属搞笑,请勿当真;文中部份分析具有语言学意义,相关现象的更深刻的原因有待挖掘,因此该话题具有成为汉语语言学“民间课题”供“地下研究”的潜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0:12
杜郎口,你在忽悠中国教育!
作者:晓妍


【博主的话】在全中国都相信神话的时代,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世上没有万能药,否则秦始皇还在统治中国,浮夸风将刮得更加猛烈,广大博友,无论您来自那个行业,请放下神话的梦,走进现实,世界没有捷径可以走,即使有,也是别人留下,您真好赶上。读一读下面的文章,相信您的收获一定很多,择校热、孩奴、补课热、特长班一定会没有市场,……
杜郎口,你在忽悠中国教育!
   在去杜郎口中学以前,听曾经去那里考察学习过的老师们讲述杜郎口中学的传奇故事,我就有很多不解和疑问。曾很有冲动想去实地看看,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他们的每一步教育教学细节是如何操作的。
   2009年4月,我非常有幸参加了我校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考察活动,和同校21名老师一起对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实地学习。终于可以有机会一睹杜郎口中学的真面目,我下定决心要解开心中无数的疑问。
   在杜郎口中学里为期一天的考察学习,让我从对它充满疑惑走到了对它的鄙视和愤怒,最终又走到了震撼和赞叹。那里太多的人和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他们提升了我的认识,震撼了我的心灵。尤其是杜郎口中学教科研室李文君老师的那句“当‘作秀’成为一种习惯,便是优秀了”,使我至今每天都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话,深深品味其中的味道。
   考察学习结束,一定是要写总结的。但这次,我不想简单地总结出自己最深刻的某个感悟,而是想以纪实的方式真实再现我在杜郎口中学的所见所闻。我觉得,只有用最原始、最真实的情景再现,才能让我们从细节中更深切地体会杜郎口中学,了解杜郎口中学;也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最全面地表达出我的所有感悟。
   也许,在这篇纪实中,你会得到与众不同的收获,得到比我更多的感悟。
疑惑篇 ——他们隐藏了什么?
   在上一批从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回来的老师对我们进行经验交流时,我就深深地感到,杜郎口中学只是把他们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而在这“美丽”景象的前一刻,或者前一段时间,又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了“美丽”景象的诞生?我们到底要向他们学什么?如果只学他们教学方式的外在表现:表扬、鼓励、微笑、学生主宰课堂、自主学习……
   难道我们就真的能达到杜郎口中学的那种教学效果吗?杜郎口中学一步步走到今天,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过程,其细节到底是怎样的?
   太多的疑问萦绕在我心中,我很想探其究竟。
   4月16日早上8点,经过了很多绿色的田野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杜郎口中学校门口。带着无数疑惑,我走进了杜郎口中学。
   打眼望去,杜郎口中学的校园还不错,至少有楼房,有花园,有塑胶操场,还有很多挂有大牌子(《中国教师报》)的宣传海报。这里比我想象中的农村中学好了很多。
   虽然考察学习当天室外风很大,也很冷,但渴望解开心中迷的力量使我忘却了寒冷,一心只想快点找到答案。
   在通向教学楼的路上,每个墙报、每个标语牌我都不想放过,都希望能从中看到点什么。遗憾的是,我看到的内容与其他学校的教育内容大同小异。
   我是最后一个走进教学楼的,是从教学楼东侧的小门进去的。一进教学楼,我立刻听到学生嘈杂的声音。
   寻声而去,我走进了初一(1)班教室。刚一进教室,我就被一股浓浓的刺鼻的味道推了出来。那是长时间不洗澡、不换衣服所特有的味道,这大概就是上一批老师们说的“浓浓的乡土气息”吧。虽然不习惯,但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就咬牙又进去了。
   教室里很乱,不知道学生们在做什么,有的在读书,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交流。教室里还有来自各地的老师们,有的手持相机拍照,有的在看墙报,有的在听学生交流,有的也在相互讨论。总之,我的第一感觉是,教室不像教室,倒像个集贸市场,人人可以为所欲为。顿时,我没有了目标,不知道该从哪下手去解开心中的谜团。
   走出教室,看到很多人向一层的中部赶去,我也跟着凑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发现,大约25平米的空间里挤满了人,还有很多人被挤到了大厅两侧的走廊里。大约估算了一下,至少150人,小小空间简直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人虽然多,但很安静,每个人都神情严肃,统一看向大厅的西侧。
   我被人群挡住了视线,但我可以听到一个声音在说:“AAA老师,你今天的表现非常不好,语言组织不到位,板书也不整齐,你要向BBB老师学习,看看他是怎样组织教学语言,怎样板书的……CCC老师,你今天上课时表现得还没有学生有自信,看看学生都是怎样做的,你得多向学生学习啊,要放开了去说……”
   由此情形推测,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杜郎口中学的“自省会”吧。教师自我反省自己今天的得失,领导点评教师工作的成败。可是这位貌似领导的女人说话也太不客气了吧?怎么能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点名道姓地批评老师呢?他们也太不懂得尊重老师了吧?……
   旧的疑问还没有找到答案,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
   因为心里对他们“点名批评”的方式有些抵触,所以便无心继续听她叨叨。于是抬眼看看周围墙上的字画。大厅东西两侧墙壁的上方悬挂着很多老师的头像,从头像下面的文字介绍来看,这些老师应该都是杜郎口中学的骨干教师。
   但是,他们的个人简介真的是不敢细琢磨。学法律的,是语文教研组长;学计算机的,是英语教学能手;甚至还有老师只写个“中专”,也没说学什么的,竟然是数学学科带头人……
   在我诧异万分的时刻,我耳边出现了一个带有南方口音的声音:“我们这些大学本科生,各学科都是科班出身的人被这样的一群人忽悠着。”循声看去,这个人也在看墙上的照片,一副很不满的神情。我也被他说得心里不是滋味了。
   这些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的脑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很奇怪,也很可笑的想法:他们是一个诈骗团伙,他们先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创办一种完全与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相悖的新的教学模式,然后不知道利用什么样的关系,为他们吹捧,给他们扬名,再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和好的知名度吸引很多人来参观学习,他们就可以坐收渔利,正大光明地收考察费、学习费……
   也许是我看诈骗案看多了,也许是社会现实让我学会了警惕。虽然对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到有些可笑,但心里还是很不舒畅,一种说不出来的不爽的感觉。继续看墙。
   目光从大厅西侧的墙壁继续向西移动,看到了一层走廊的天花板。天花板上有很多横梁,每个横梁上都有一个标语牌,每个标语牌上都写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仔细一看落款,居然都是学生的名字。虽然标语牌上的装饰画有些花哨土气,但这种文化气息,这种教育方式,我还是从心底里赞同的。自己的话语能被挂在人流量这么大的走廊里,自己的名字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和记录着,说这句话的学生将会何等自豪,何等自信!
   随着一声“散会!”,瞬时间我身边人来人往,各种各样的说话声此起彼伏。接下来我该去哪里呢?我有点迷茫。
   既然来学人家的教学方式,那还是去课堂吧。
   从大厅又走回走廊,这次我打算到西边的教室去看看。因为人潮迅速退去,所以我立即就看到了走廊里刚才藏在人们脚下的,立在墙边的小白板,还有墙壁上被人们挡住了的各类墙报。从小白板上的内容来看,一个老师一个小白板,每个老师都要在自己的小白板上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听课感悟等,有的写得还挺深刻,有的也挺浅显,但字迹都很工整,至少看起来态度都很端正。墙报上展示的是各学科的优秀教案,学生的优秀练习题等。总之,墙壁上下随处都能看到他们对自己的展示。
   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时而在墙边伫立,忙着拍照,忙着摄像,忙着抄写,时而又忙着去听课。眼前人们的忙碌景象,突然让我又回想起了前一天的一位山东导游对杜郎口中学的评价:“他们很会作秀的,就会吸引你们外省人来看,挣你们的参观费,而且他们只认钱,不认人,不买票,谁都进不了学校大门。而在我们这里,很少有人知道杜郎口中学的。”
   也许是这位导游给我了先入为主的误导,所以我的心里才一直不爽吧。导游说他们在作秀,我还真想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在作秀,怎么作秀。上课铃响了,一段很欢快的音乐声。此时的我还在走廊里看教师的个人反思。
   将他们的个人反思个个细读了一遍,感觉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也许就是他们真正的水平吧。只是这种写反思的形式和习惯,的确能帮助人增强自我认识,及时提升自我。
   我看的最后一个个人反思板正好立在初一年级组办公室门口的墙边,我也就顺便从门缝向里看了看。因为视角有限,看不全面,但能感觉到教师办公室里非常拥挤,有的老师在看书,有的老师在写东西,每个人都在专心做着自己的事情。退了一步,眼睛瞥见了办公室门上贴的两张纸条。从这纸条来看,每天来杜郎口中学参观的人肯定不少,不然他们也不会贴此告示。
   教师办公室隔壁是初一(3)班的教室。虽然已经上课了,但教室的前后门都是大敞着的,任参观的人自由出入。我从教室后门进去,也顺便看到了教室后门上贴的方纸条。此时,这个班的学生们都跑到了教室前半部分去看学生展示了。所以我就近先看了看教室后墙壁上挂的留言本,有人夸奖,有人讽刺,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再看看教室的布置,教室东侧墙壁是后黑板,但上面没有板报,而是学生曾做过的习题,黑板两侧是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教室南侧是三个大窗户;教室北侧墙壁完全是黑板,上面还有学生留下的笔迹;教室西侧墙壁中间是黑板,黑板南边是班徽,黑板北边是值日分配表。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值日分配采取自愿原则,谁愿意负责做哪些值日内容,谁就一直只做这项内容,责任完全落实到人;再从分配的内容上来看,全班36人,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值日内容,可见教室卫生的打扫被分配得多么细致。
   在我准备听课的时候,下课铃响了,又是一段欢快的音乐。随着人流从初一(3)班的前门走出教室,看到了教室外墙壁上的白板,上面依然是学生做习题的痕迹。
   向左拐,一个上楼的通道出现在眼前,于是便转身上楼去看看。刚准备迈上第一个台阶,却被每个台阶侧面贴着的标语条所吸引。很有创意的设计——每个台阶的侧面都贴着一副标语条,上面写着一个地理或历史学科方面的知识点或世界之最。这种设计不正是利用了记忆技巧里的“反复”原理吗?虽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每个台阶上的知识点或常识都背会,但学生每次上楼都会不经意地看到这些知识,不经意地想一次,不经意地重复一次,不经意间便进行了多次“反复”。反复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印象就深了,再学这些知识时很容易就记住了。让每个楼梯会说话,让每个楼梯都能成为一个学习工具,这的确是一种创新。真的不敢想象,这个创意真的是他们这些老师想出来的?在赞叹的同时,我仍然不由自主地产生着疑问。
   沿楼梯向上走,到两层楼的拐弯处,正对楼梯的墙壁被一张写满了数学公式的墙报占据了60%的面积。看来,杜郎口中学里,学习无处不在啊。
   再向上走,二层楼上正对楼梯的墙壁上是进步学生的展示橱窗。每个学生一张照片,一个短小的个人简介,一句自我激励的话语。
   看着橱窗里每张照片上的笑脸,我似乎感受到了学生的幸福。但这是真的,还是摆设呢?我不禁对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质疑,我为什么总是在怀疑他们?是我自己心里不服气,这样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学竟然能吸引全国各地的老师们来学习,还是我心中的那么多疑惑没有得到回答不舒服?
   带着依然不爽的感觉,甚至是抵触的情绪走进了二楼初一的一个班(没看是几班)。正好上课铃响了,我顺便听一节课吧。虽然去年在学校里看过几个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但还没亲身体会过。
   一上课,学生们就已经不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全部都围在教室的前半部分,但没有一个学生说话,很安静。这时,一个女老师站在讲桌旁开始说话了:“今天这节课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几张关于南极的照片,然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位女老师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但声音很洪亮,充满了热情。她的话音刚落,讲台上的学生便操作着电脑,开始播放南极照片。不到10张照片,很快一一闪过。女老师让学生谈感受。没有学生举手,自动有学生走到讲台前,面向大家开始谈自己的感受,一切是那样从容自然。没有学生乱抢乱喊,一个学生说完,一个学生紧接着上去再说,井然有序。
   学生的这种表现的确让我佩服,想想自己的学生们,回答问题时,要么是抢着说,谁也不让谁,结果谁的答案都听不清;要么是谁也不说,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一副“打死我也不说”的样子,好像自己是课堂的旁观者。正在佩服学生的表现,这位女老师的一段话又把我打回了质疑的深渊。
   学生们谈感受时,一开始学生们都说得很好,说感觉南极很美,企鹅很可爱,南极很冷,世界的温室效应让南极受损了等等,后来有一个学生说,他看到南极的企鹅就想吃企鹅,因为感觉南极很冷,吃了企鹅就不冷了,接着就有学生立刻上去反驳他,说他残忍等等,然后又有学生解释为什么吃企鹅,怎样吃企鹅,虽然学生的观点针锋相对,但并不乱,依然是一个学生说完了,另一个学生再说。很快,关于南极的讨论,变成了吃不吃企鹅和怎样吃企鹅的讨论。这位女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好似一个局外人在看热闹。当她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她的问题时,她迅速把话截了过去:“同学们讨论得都很好,从南极的寒冷谈到南极的企鹅。南极的景色的确很美,但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也会发生一些悲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的一课,《悲惨的……》(没听懂她说的内容)”
   晕!这位老师居然这样导课?!一没有点评学生的回答,二没有发现学生答案中的问题,三没有联系学生答案的实际,全然不顾学生般地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和语言开始了这一课。很明显,新课程要求的“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知识、情感、价值观’相结合”这一原则,在此时此刻显得多么重要,但她却忽视了学生在谈感受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价值观存在的偏差。
   在这个高举“以学生为本”旗帜的学校里,这位女老师自顾自的演说,很快受到教室里参观者们的质疑。有老师悄悄走出了教室,有老师在窃窃私语,还有老师皱起了眉头。
   导课都如此,后面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说句心里话,我觉得我们学校最年轻的语文老师都不会像她这样讲课。
   我也没有兴趣再听她讲下去了,再换个教室听听吧。
   隔壁班正在上数学课,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展示环节。一个学生在他们组的小黑板前正讲解他们的例题,全班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都在投入地聆听、思考。我认真地观察了每一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后,我被他们感动了。每个学生都是那么认真地听讲,那么专注地思考,无视周围参观者的存在。这个学生讲解完后,立即就有一个学生向他提出了问题,他耐心地回答着,每个学生也随着同学的提问和回答开始思考,继而又有学生提问,他继续回答,直到没有人提问为止。这种场面,这种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态度,这种学习精神,这种学习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不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追求的吗?
   我很诧异这些学生是怎样被他们训练成这个样子的。我越来越想知道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转变过程是怎样的,他们都经历了哪些训练?他们是前一天排练后演出来给我们参观者看的,还是他们的确有本事改变了学生,真的就是这样上课的?
   多看几个班也许能看出点什么。
   带着这个想法,我又走进了一个班。这个班上的是英语课,学生正在用非常不标准的英语进行对话练习,表演情景剧。虽然语音语调都很怪异,但学生们依然很认真,很投入,没有半点羞怯。
   再走进一个班,上的是数学课。一个学生正在边打竹板,边朗诵自己编写的快板书,即将该知识点概括总结为快板唱词。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学生阵阵掌声,老师及时给予该生口头表扬,并煽动学生让他再表演一遍。在老师和学生的喝彩声中,这个学生又表演了一遍,掌声、欢呼声更加热烈。
   很赞叹那个学生有这样精彩的表演。想想自己的学生,如果他们也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也许会比这个学生表现得更精彩,更有创意,因为我们的学生才艺基础远远高于他们。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正是他们所拥有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正是他们所具备的主动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正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下课铃在掌声中响起。我觉得这么听课也不是个办法,这和在学校里看录像没什么质的区别。既然来到现场了,我必须要主动出击了,主动寻找心中那些疑问的答案。
   我首先选择以学生为突破口,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单纯的,应该能说点实话出来吧。准备好录音设备,找到一个坐在课桌前看书的女生。先赞扬她写了一笔好字,因为她胸前别了一个“书法之星”的红牌子。她笑了笑。我以询问她这个牌子的来历为由,开始了我对她的提问。
   这个女生告诉我,每个班会有8个学生带这样的牌子,牌子的内容由班里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商定,选出这个方面表现最优秀的学生佩戴这个牌子。这也算是一种激励的手段,树立榜样的教育方式。
   当我问及她刚刚入校时,如何转变学习习惯来适应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式时,她很谨慎地看了我一眼,很简单地说了两句:“先让我们看初二、初三的同学怎么上课,然后让我们也这样上课。”当我再问她晚自习时做什么(因为杜郎口中学不让我们参观他们的晚自习),是否在写作业,或老师讲课?这个女生立刻转头看周围的同学,其他学生又立刻把头拧到别的方向不看她。她不再回答我的问题,也没有跟我打招呼,站起身来径直走了。
   学生的举动让我产生了更大的怀疑——他们难道对学生的言行都有所控制?让学生和他们一起撒谎、作秀?不行,不问出个所以然来我就不回西安,我绝不罢休!
   我又找到一个女生,她正在吃药。我很关心地问她怎么了,她说她感冒了,因为长期住校,自己稍微照顾不周,就很容易生病。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没错,这里初一孩子的身体远没有我的初一学生看起来健康、壮实、高大。
   为了节约时间,我这次开门见山地直接问她,初一刚开学时她是怎样适应这里的教学方式的。她的回答是:“老师先让我们去看初二、初三的学生怎么上课,然后也让我们这样上课。一开始我们也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挺好的,至少有不会的题可以问同学,不怕去问老师的时候被老师骂。但后来我们发现,这里的老师也挺好的,问老师题老师也不会骂我们,现在我们也敢问老师了。”
   我:“听说你们上课前都要自己自学、预习的,那如果预习时有了问题怎么办?”
   她:“我们有‘一帮一’小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搭档’,而且我们要和自己的搭档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形影不离。当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不会的问题时,最先求助于自己的搭档,如果他也解决不了,再求助于其他同学或老师。” 这个学生回答得如此滴水不漏,和刚才那个女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知道该相信谁,不知道该相信自己看到的,还是相信自己听到的。
   越问,怎么越困惑了?换个班学生问问。我以看他们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为由,找一个女生搭话。这个女生说她没带书,忘在宿舍了,她给我去借别的同学的书。但她一去不复返,转眼间不见了。
   又找了一个男生问话。问及他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感受时,他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展示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我又问:“没错,你们在课堂上的确表现得很出色,一个个都很有信心。可是我发现你们下课的时候,几乎没有同学高兴地笑,甚至我问了好几个同学问题,他们表现得很害羞,完全没有课堂上的那种大方、自信。难道自信就只是在课堂上才有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男生腼腆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看来我从学生身上找不到答案了,我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辗转于各教室的途中,也遇到了很多同行的我校教师,我向他们提出了我的困惑,他们也同样给我说出了他们困惑。大家都想知道,在这精彩的展示背后他们曾做过哪些基础性的工作?疑惑、困惑、迷惑……
   我要继续去寻找答案!
   在教室里找不到我想要的答案,我走出了教学楼。
   教学楼外,风很大,并不粗壮的树干几乎快要被风吹倒了。我想在校园里到处走走,也许我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学校,了解这个学校。
   教学楼的西面是塑胶操场,因为大风的原因,学校停上了体育课。顺着教学楼西侧出口外的道路,我向北走去,首先看到的是一排宣传栏,仔细一看,是学生们做的黑板报。说实话,他们做的黑板报真的不如我的学生做的,没有一点艺术感,更没有德育教育的渗透。黑板上除了粉笔的颜色是彩色的之外,内容是清一色的知识总结,各科的学习内容或方法。
   再向北走一点,又是一栋教学楼。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但立刻就被门口坐着的中年妇女挡住了,说我戴的参观牌是蓝色的,进这个楼需要戴绿色的参观牌,因为这栋楼里全是初三的学生,为了避免太多的人进来影响他们学习,才特此规定。既然人家说得头头是道,我也不好强求什么,便退了出来。
   再向北似乎没有什么建筑物了,于是我转向东走去。
   走了20米,我的左手边出现了一个大报告厅,听起来里面有人在讲课。我的右手边是杜郎口中学的办公楼。我决定先去报告厅听听课。
   报告厅里大约有近千个座位,听报告的人大约有600多。报告厅的主席台上,一位看起来有30多岁的男老师在讲语文课,学生分两列面对面也都坐在主席台上,但学生没有桌子。我迅速找个中间靠后的座位坐了下来。因为我进去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课题了,所以听了一会儿也没听出什么门道。只是在主席台上方悬挂的横幅很吸引我的眼球,好像写的是什么全国校长及骨干教师体验式课程培训,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貌似杜郎口中学很厉害!
   仔细看看下面听课的老师们,真正认真听的没有几个,要么看报纸,要么发短信,要么睡觉,要么悄声聊天,可见这个课堂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引人入胜。当然,也有认真在听的老师,不过他们的表情很奇怪,不像是在欣赏这节课,而是皱着眉头在思考。也许是我理解有偏差,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算了,还是不听了,听了也白听。抓紧时间,从其他途径找答案吧。
   出了报告厅,我并不想进他们的办公楼。在我的想象当中,办公楼里都是中层及以上的领导们待的地方,我进去也没什么大用。
   于是继续向东走。又看到两个建筑物,左手边好像是学生宿舍,所有的门都是紧缩着的,右手边好像还是教学楼,但楼里好像没有人,也没有房间亮灯。出于好奇,我很快便走进了这个被人们冷落了的地方。
   果然是教学楼,也的确很冷清。一层有四个教室,分别挂着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地理实验室的牌,但里面没有人,大大的锁子显得很刺眼。再看看楼里的装修,显然没有刚才大家都去的那个教学楼那样精致,白色的墙面上一尘不染,什么也没有,没有优秀教师的照片,没有优秀教案的展示,没有优秀学生的标语。
   找到上楼的通道,准备到二层再去看看。台阶的侧面也很干净,没有地理知识的展示,没有任何装饰。楼梯通道的墙面也是洁白如雪,什么也没有。
   到了二层,我才发现楼里太安静了,安静得让我觉得有点得可怕。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参观二楼。也是四间教室,最东边教室的前门口挂着“语音室”的牌子,但是后门上却贴着“考务办公室”的纸条。杜郎口中学不是不考试吗?怎么会有考务办公室呢?而且还贴在紧靠墙根的后门上。先把这个怪异的现象照下来再说,突然感觉自己像个侦探了。再往西分别是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最西边的教室我忘了挂的是什么牌子了。不管哪个教室,里面都没有人,很安静。
   从最西边的楼梯通道向三楼走去,因为楼里太安静了,以至于我也不敢大声上楼梯,自己的脚步也越加轻柔,每一根神经都紧张起来,警惕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当我的脑袋刚刚从三楼的楼梯通道里冒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两名男生正在撬一个双开门的门锁。因为惯性,我想立刻停下来,但没刹住车,整个人出现在了三层的走廊里。那两个正在撬锁的男生感觉到了我的出现,立刻转过来,警惕地看着我,很紧张。
   他们左胸前的校徽上清晰地写着“杜郎口中学”。为了缓和气氛,我装作很无辜的样子,笑着问他们:“我想听课,怎么没找到你们在哪里上课啊?你们放假了吗?”听我这么说,两个男生放松了警惕,但还是显得很紧张,其中一个用颤抖的手指着西边,快速回答道:“在那边那个楼里听课,你赶快去那边吧。”
   我微笑着谢谢他们。但我不想立刻离开,于是没话找话地又问他们问题。
   我说:“听说你们这里的老师教得很好,你们觉得呢?” 两个男生笑了笑,没有人回答我。
   我又说:“听说你们都要住校,你们家都离这里很远吗?” 刚才给我指楼的那个男生小声地说:“我家离这里不远,他家远。”而另一个男生已经做好了要离开这里的姿势。
   我看了一眼双开门上的“阅读室”的牌子,继续问道:“你们的阅读室好大呀,里面的书多吗?怎么这里没有人呢?” 他们似乎都不想回答我的问题了,相互使了个眼色,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我身后的楼梯通道里有了学生的声音。回头一看,三个女生分别端着自己的饭盒正向上走来。待我再转向那两个男生的方向时,他俩已经跑到三层的另一端,很快就转弯下楼不见了。
   因为平时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所影响,见的问题学生比较多。根据经验判断,刚才那两个男生从表情、眼神和行为上来看,肯定是问题学生,很可能是逃课出来的。但他们俩为什么要撬锁?他们想做什么?让我很诧异。
   眨眼间,三个女生已经上到了三层,面对楼梯口的我,她们显得很吃惊,每个人都怔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她们原有的表情,对我视而不见,继续说笑。其中一个女生从口袋里拿出钥匙,打开了三层最西边的门,门上的牌也写的“阅读室”。另外两个女生尾随进去。
   终于看到这个楼里有学生了,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机会。因为这栋楼给我的感觉太不一样了,它很真实,很干净。
   我也跟进了阅读室,三个女生看我进去了,表现出了很不高兴的样子,显然和刚才那栋教学楼里的学生的表现不一样。后进去的两个女生放下饭盒,立刻又出去了。
   我没有立刻和阅读室里留下的那个女生对话,而是先观察这个房间。房间里没有任何装饰,房间正中央只有两排能面对面坐着的桌椅。
   留下的这个女生正在最东边的一张桌子旁找书,桌子上有30多本书,她好像在挑书。我走了过去,问她了几个很简单的问题。她告诉我了这样几个信息:她是初二的学生,她是她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因为下节要在这里上作文课,所以她提前来这里找几本与写作有关的书,到上课时可以拿出来给大家作为范本参考。我问她每天这么多老师来听他们上课,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她得意地说,一开始会有影响,但时间长了,每天都来这么多人就习惯了,而且渐渐地喜欢上了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参观听课的老师越多,他们的表现欲就越强,就越投入其中,给参观者最精彩的一面。从她的话语和表情来看,说好听点,他们的表现欲很强,集体荣誉感很强;说不好听了,这些学生有点“人来疯”了,她们把课堂当作舞台在表演了。虽然她和我说话的时候显得很漫不经心,但脸上压抑不住那得意的表情。她越是这样表现,越是和那栋热闹的教学楼里的学生有反差,我就越想听听下面的这节作文课。
   很快,这个班的学生陆续来了,每个进来的学生一看见我,都会有一连串表情上的突变,自然——惊讶——警惕——恢复自然。每个学生表情的变化,更加强了我对这个教学楼、对这间阅读室、对接下来的作文课的好奇与疑惑。
   当学生快坐满的时候,一位个子不高的,戴着深度眼镜的男老师走了进来。因为我站在教室的角落里,而且身边的学生个子很高,正好掩饰了我的存在,这位老师没有看见我。他径直走到南边的窗户边,准备眺望远方,一个小男生立刻跑到他的身边,不知道跟他在说什么。原本低下头听学生说话的老师,很快就抬起头来,准确无误地看向我所在的地方。当他看到我后,他没有像学生那样将吃惊写在脸上,只是腰身向后直了一下。很显然,我的出现让他也非常意外。
   上课铃响了,那位语文课代表拿着她挑好的书走到老师跟前,还没等她开口,老师先说了几句,但我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只见那个语文课代表很不高兴地又把书放回了原处。只有两三个学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坐在座位上开始阅读,其余学生都坐等老师发话。
   很不巧,那位男老师的手机响了。放在任何一个学校,这可能都是不被允许的。但这位老师,不仅没有及时地挂掉手机,反而肆无忌惮地接起了手机。他右手叉腰,左手接电话,全心投入在他的通话中。我不失时机地给他留了个影,希望他能喜欢。
   3分钟后,他挂掉电话,对学生说:“今天这节阅读课,咱们以看记叙事件的内容为主,看的时候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最好能动笔把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他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都起身去角落的那张桌子上找书,一人拿一本,回到座位上开始阅读。
   语文课代表不是说是作文课吗?怎么突然变成阅读课了?
   刹那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涌上心头。如果真的有欺骗,我就要揭开这个骗局。但愿我的感觉是错的,是我多心了。
   忽然,门被从外面推开了,一位挂着参观牌的女老师轻轻地走了进来。看来还有和我一样喜欢当侦探的人啊。她轻轻地走到学生背后,看学生们在做什么。我很想与她分享我刚刚看到的一些景象,但又不便在这里开口。于是,我也开始观察学生们在如何阅读。
   先仔细看看学生们手中的书,实在是没有什么阅读质量可言,有的书根本就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简直就是在凑数。再看看学生们的阅读习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阅读,很多人都是前翻翻,后翻翻,没有几个人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摘抄。我问一个男生,他们就这么些书吗?没想到,那个男生口气好大,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好几房子书呢,这里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是别的班学生拿出来的。他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文课代表和我说话时的表情如出一辙,都是那样骄傲,得意。
   突然,那位男老师冲着学生大声喊道:“给你们说了多少遍了,看书的时候要及时摘抄,都把笔拿在手上,看到好词好句子都给我抄下来!”他的语气是那样强硬,完全没有那栋教学楼里老师们的温柔与热情。很真实的感觉!
   杜郎口中学不是号称以鼓励和赞扬学生为特长吗?他们不是高举“以学生为本”的旗帜吗?这位老师短短10几分钟的表现,完全与杜郎口中学对外宣传的形象背道而驰。
   被欺骗的感觉又多了一点。
   后来进来的那位女老师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后,轻轻打开门准备出去,我立刻尾随过去,也跟着出了房门。我俩快步离开那个门口,然后相视一笑,似乎找到了同感。
   她说:“他们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吗?都初二了,我怎么看那些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读书笔记,连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都不懂。我问一个女生要她的本子,想看看她们以前的读书笔记,那个女生说她的本子忘在宿舍了,没带。其他孩子的本子看起来也很干净,一问,有的说是刚换的新本子,原来的本子用完了,有的就不理我……”她叨叨了几分钟,字字句句都表现出了她的怀疑,她的不满,她的愤怒。因为她看到的和她曾听说的不一样,她也有种被骗的感觉。
   看她那样愤愤不平,我不想跟她火上加油。听她说完,我也笑着点点头,表示同感。我说我还想去三层东边看看,她说她不想看了。我们便分道扬镳了。
   三层东边的教室好像是舞蹈室,但里面依然没有人。
   没有人可看,我自然也就要离开了。从东边的楼梯通道下到了二层,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没有继续下楼,鬼使神差地又走到二层的走廊里。
   因为对那个“考务办公室”很感兴趣,不自觉地又多看了那个门一眼。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刚才我上楼的时候,那个门还是紧锁着的,怎么现在是半掩着的了?我立刻走了过去,从半掩着的门向里看进去。
   往教室里乍一看,里面的摆设的确如前门的牌子所示,这里是语音室。但仔细一看,只有桌子像是语音室用的桌子,里面没有任何语音设备。
   我理直气壮地走了进去,但脚步很轻。因为教室里面所有的学生都在低头学习,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坐在我的对角线方向,也低头在看书。
   我轻轻地走到最后一排的学生身边,仔细一看,他在看一份英语试卷,而且是一份已经答过了,也用红笔改过了的试卷,卷子上的错号多于对号。这个学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立刻把用书盖住试卷。我只好离开他,向教室前方轻轻走去。
   我看到每个学生都在看那样的英语试卷,而且大部分试卷上都是错号多于对号。他们不是号称不考试吗?这个试卷是什么呢?
   令我更奇怪的是,所有学生都不拿笔,两手空空的,只是盯着试卷看,好像要把卷子上的内容看进脑子里,甚至要把卷子看穿一样。我走到一名很文静的女生跟前,轻轻地问她:“请问你们这节课是在做什么?” 这个看起来很文静的女生,转过脸来对我凶巴巴地说:“我们正在上课,别打扰我!” 我无奈地说了声“对不起”。
   也许是我们的动静有点大了,那位女老师抬头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反应地又低下了头。
   突然,我看到两个女生在说悄悄话,越说越高兴,其中一个笑得趴到了桌子上;我又看到两个男生的手在桌子底下玩着什么,接着一个纸飞机露出了桌面,其中一个男生将飞机扔向另一组的一个男生;被飞机砸到的男生,立刻搓了一个纸弹,又扔向丢飞机的男生……
   场面看似激烈,但他们居然没有弄出一点声音,无论是说笑的还是打闹的,都不会制造出任何声音。所以,那位年轻的女老师依然低头看自己的书。说笑、打闹的学生也看到我在看他们,但都没有任何收敛的意思,也许他们能如此放肆的机会太少了。
   我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很难受。我知道,这是被骗的感觉再次加深的。我眼前的景象太真实了,真实得让我有点受不了。
   也许这才是他们真正的课堂,一个和中国大部分中学课堂一样的课堂,有试卷,有考试,有上课说话的学生,有上课做小动作的学生。而那栋楼里的课堂,展示的是精彩,宣扬的是高尚,好似他们的学生真的就一直是在那样的课堂里学习成长的。其实,美丽的外衣之下不过也是普通的身躯。
   杜郎口中学的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到底是在哪个课堂里获得的呢?
   我走出教室,站在楼道最东边的窗户边,脑海里不断闪现两栋楼里截然不同的画面。一边热闹非凡,一边冷清寂静;一边装饰过度,一边毫无遮掩;一边自主学习,一边不懂阅读;一边鼓励赞扬,一边严声厉喝;一边精彩表演,一边凝视试卷;一边掌声不断,一边安静压抑;一边认真听讲,一边说笑打闹……再想着一些学生不会掩饰的眼神和表情,被问时哑口无言的无奈表现,我越来越觉得学生也被学校利用了。
   越想越气愤,越想越觉得被骗了。
   其实他们和每一个应试教育的学校一样,只不过他们太会表演了,太会利用这样独特的颠覆中国传统教学方式的表演来谋名谋利了。善良的人们只看到了他们华丽的外衣,殊不知在这栋冷清寂静的教学楼里隐藏着他们最真实的秘密。想着那么多人千里迢迢前来虚心求学,我有点愤怒了。
   我突然想找杜郎口中学的校长聊聊了,我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样操纵这个骗局的。
   我立刻下楼,跑进那栋原本不想进去的办公楼。
   办公楼一层大厅的东西两侧各放着一张桌子,打眼一看就知道是在卖书的,不用看都知道是在卖宣传杜郎口中学的书。我无心顾及这些,只向西边的售书者询问了一下该办公楼的情况。据他所言,办公楼一层是空的,二楼是校长办公室,三楼是教科研室、计生办公室等。
   我道谢之后,便直奔二楼。
   校长办公室在楼梯右手边,一上楼就看到了。我连想都没想,也没做任何思想准备就敲门了。
   很快,有人打开门了,一位很年轻的眼镜男子,问我找谁,我说我是外省前来学习的一名老师,我很欣赏贵校的教学风格,我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想请教一下校长。他说,校长不在,出去开会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我边听他说,边从他身旁的缝隙里向里看,里面有三四个中年男子,都抽着烟,表情严肃,好像在商量着什么。不管校长是否真的不在,人家都已经这样回复我了,我也只好作罢。说了声“不好意思,打扰了”,便准备离开。
   当校长办公室的门关上后,我并不想走。我又看见楼梯左边第二个门上挂着“副校长办公室”的牌子。我兴奋地跑过去,敲门。没有人回应。
   再抬头看,隔壁房门上也挂着“副校长办公室”的牌子。我似乎隐约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走到隔壁房门跟前,发现房门虽然关着,但没有锁,里面有说话的声音传出来。我立刻又敲门。
   我没去过杜郎口,知道的都比你多,这事还用访,看看他们的视频就知道了,学生都会的话还用老师干啥,有那么聪明的学生吗,低智商的校长就那样,没有学过很多知识,他就会认为知识都容易学,学生一看就会,谁让他没知识呢、谁让有知识的人都当不上领导呢我们这些大学本科生,各学科都是科班出身的人被这样一群低智商的人忽悠着,风,共馋风,乐进风,课改风,那时不刮风,吹吧,让他吹吧,看牛逼吹半了还吹啥。
来开门的是个30多岁的男子,看起来挺文气。他问我找谁,我又把刚才的介绍重复了一遍。这时,放在他办公桌上的手机响了,我示意他先去接电话,我在办公室外面等他。于是,在他进去接电话的同时,我帮他关上了办公室的门。
   因为他接电话时的声音有点大,我在外面时不时不经意间就能听到他的话语,都是关于经济方面的。这就让我更质疑这个骗局了。这位副校长接完电话,立刻打开房门请我进去谈话。也许是我的礼貌让他感动,所以他这次什么问题也没问就直接让我进去说话了。
   可能是受当记者的老公影响,我在进门的同时,按下了录音设备上的录音键,为今后回顾这段谈话做好记录。
   虽然让我进去谈话,但在我们坐定之后,他还是很警惕地先问了我这样一句话:“你在你们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普通教师,因为普通,所以来学习先进的东西。然后我用很多很好听、很崇拜、很欣赏、很感动的话语把他们的学校、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学风格夸得天花乱坠,让他得意得合不拢嘴,我要让他感到和我谈话他很开心。
   接下来,我就要开始连珠炮式的发问了,他肯定会有问必答的。因为我总是显得那样无知,那样谦虚,那样崇拜他们,他对我已经毫无戒心了。为了将我们谈话的重点内容清晰化,多余的、不必要的提问和回答内容就不叙述了。
   我问:“我很好奇你们的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是怎样贯彻下去的,老师们怎么可能完全接受你们的理念呢?他们又是怎样将你们的理念变成行动的呢?”
   副校长:“作为领导,你想要贯彻实施一种教育理念,那就必须强行让所有教师完全按照这个理念去做,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要么罚钱,要么走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你的教育理念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中去。”
    感悟:刚听完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很诧异,也很受伤——真没想到在一个宣传“以学生为本”的学校里,居然还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教师,这似乎与他们所宣扬和倡导的“尊重、鼓励”的教育背道而驰。
   后来,回忆他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毛爷爷的经典语录“枪杆子里出政权”。因为当时时间有限,我想问的问题太多,对于此没有深究,特别是对于他所说的“强行”是怎样的。
   如果这种教育理念,不被教师所认可和接受,强行要求教师这样去做,很可能有抵触情绪,效果不一定很好,当然,他们也想到了这一心理反应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影响,所以用经济制裁来消除这种影响。虽然很不人性化,但很现实,也很实用。
   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更加迂回一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让教师认识到这种教育理念的优势,然后和教师共同定出制度来执行这一理念,违者按约定好的制度来处罚。
   当然,从短期来看,我的这种管理方法的收效要比他们的方法的收效慢一些,但从长期来看,我这种方法对教师的心理伤害小一些。
   也许,他们这样是在做“经验的原始积累”,就如同资本家在做“经济的原始积累”,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考虑到人性的问题,考虑到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难怪我们大学的教授总是说,心理学是一门奢侈的学科,只有当人吃饱穿暖后才会有心理学方面的需求。
   我问:“你们对老师的这种惩罚(要么罚钱,要么走人)也太严厉了吧?老师们能受得了吗?”
   副校长:“不严厉就出不了成绩。当领导的要是总顾忌这个,顾忌那个,前怕狼后怕虎,没有魄力什么事都做不成。军事化管理才是最根本的。”
   感悟:军事化管理?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太狭隘。
   在我的概念和印象里,军队和军人是国家机器,在军事化管理中,好像是在进行人对机器的管理,是一种几乎没有人性化的管理。而我们的老师,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用军事化管理来管理老师,是否会束缚或打击老师们的积极性呢?
   当然,我也承认,军事化管也有其优势,至少它可以让老师们也有规矩意识,也能按部就班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和工作制度做事情,铁的纪律是发展的保障。
   也许现实中,我们应该将军事化管理的优势很好地与教师这个“人”结合起来,进行军事化且人性化的综合管理,在该严的时候一丝不苟,在该人性化的时候也要有尊重和关爱,这样才能使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快乐地工作和生活,这种状态下的创造力和成就动机才是最强的,潜能才能被最大化地开发出来。所谓“刚柔并济”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我问:“那学生要是不配合你们的教学方式,你们也军事化管理吗?”
   副校长:“军事化管理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让他们养成好习惯,遵守规矩配合我们的教学方式。一旦他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受益了,就自觉了。”
   感悟:对学生来说,军事化管理的优势是能帮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规矩意识,渐渐将其行动自觉化,自动化。但如果太过于军事化,而忽略了人性化,学生也许成绩有所提高,但并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问:“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很优秀的学生,也会有问题学生。咱们学校有问题学生吗?如果学生犯错了,学校一般怎么处理?”
   副校长:“学生犯错了,我们学校从不直接处罚学生,而是处罚教师。因为学生出现了问题,肯定是教师教育的失误。我们一般根据学生犯错的情节轻重,对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处罚,处罚起点为100元。先由教师自己在‘反省会’上自觉检讨,自觉掏罚金,如果自我处罚的罚金与学生犯错严重程度不符,学校再出面干预……经济处罚是底线,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处罚方式。”
   感悟:第一大感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么经典的话是谁说的?我从这位校长的话语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学校没有采取任何智慧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套用一句流行语,“他们的处罚方式很没有技术含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最行之有效的处罚方式。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跟钱过不去,谁都希望自己的钱越多越好,一方面是自己能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为了不被罚钱或者少被罚钱,教师就必须动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解决学生的问题,甚至还要学会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问题。方法虽然原始,但看起来效果不错。先进的管理理念始终将尊重和人性化放在首位,是为了满足人的“尊重的需要”,对于犯错的员工也要采取人性的管理,鼓励其改进、成长和发展,进而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但这种管理方法受到管理者本身性格特点、文化水平、谈话技巧、管理艺术和被管理者本身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性格特点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作起来略显麻烦,虽然见效慢,但其收效持久、意义深远;而经济处罚直接影响的是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没有足够的钱,立刻就可能吃不好,穿不好,用不好了,这比“尊重的需要”更重要,更根本,但它忽略了教师本身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似乎是为了钱而做这些事情,使得教师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充分体现。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管理方法呢?能否取二者之长来实施管理呢?
   第二大感悟——管理制度及方式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我们是否也应该从管理方面进行深入改革,然后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自然而然的改革?
   我问:“咱们学校的老师进步这么快,现在都如此优秀,你们是怎么对他们培训的?他们如何提升和发展自己的呢?我很想好好向他们学习学习。”
   副校长:“我们没怎么对他们进行培训,就是开始实施这种教育理念的时候,我们把理念和要求说得很具体,教师们按照要求去做就行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成长。现在我们的教师每周都有机会出去做讲座,他要想做好这个讲座,不倒自己的牌子,讲座前就必须认真备课,充实讲座内容,这是他们提高自我的最主要方式。”
   感悟:靠实践中的反思来成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靠做讲座来进行自我提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他说话的口气和表情是那样的洋洋得意,充满了骄傲和自满。我很反感。而且他的回答很明显不真诚,不坦诚,如果只有这两条途径来发展教师的话,教师的成长速度不会像现实这样快,特别是第二条途径也未必是人人都有机会。后来我又追问是否有其他培养教师的方法和途径,他的回答是没有,很坚决。我的被骗感继续递增。
   我问:“咱们学校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现在表现得如此自如,如此精彩,我很想知道你们是用什么方法使他们发生改变的呢?我回去面对我的学生,我该如何去做呢?”
   副校长:“其实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你强行让他接受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一开始他肯定会不适应,但是当他看到这个学校里的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上课的,他也就会渐渐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当他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他就会喜欢上这种教学方式,因为他会感到受益匪浅。所以,学生所在的这个‘场’很重要,新的教学环境会让他有新的学习方式。”
   我问:“那有没有学生一直都适应不了这种教学方式呢?对于适应慢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副校长:“至今为止,我们学校里还没有学生一直适应不了。要想促进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非常重要。学生中总会有外向一点的孩子,当他们看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有想试试看的冲动,当他们开始尝试和表现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要紧紧抓好这个教育时机,不断地鼓励他们,使劲在班里表扬他们,树立起榜样来。然后他们一个带一个,一个影响一个,渐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敢站起来说,每当这个时候,老师必须及时给予大力表扬,在鼓励他们的同时,继续给其他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即使再内向的学生,通过定阶段性目标,最多适应一个月,就能够大胆在课堂上发言了。”
   感悟:这是他在谈话过程中,让我听得比较顺耳的一段话,至少这段话让我觉得他们还懂点教育,知道初中生有可塑性,知道同伴教育的优势,知道“场”对个体的影响,知道抓最佳教育时机,知道鼓励和榜样的力量等。但怀疑的种子已经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我对这段顺耳的话也表示质疑,他们为了演得更像教育者,还真看了教育方面的书,背了一些教育理论,不容易啊。
   后来,在结束考察学习,走出杜郎口中学校门口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这个想法表示惭愧。
   我问:“咱们学校的课堂大部分是学生在讲,学生讨论交流。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即使他在预习的时候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只是扩展了知识的广度,而知识的深度怎么把握呢?一个知识点,讨论到怎样的难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咱们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副校长:“学生的讨论交流就是知识广度的扩展,至于知识的深度,老师点拨一下就可以了。”
   感悟:老师点拨一下就可以了?他们的学生智商那么高,领悟力那么强?当我追问老师如何点拨的时候,他支吾着,含含糊糊地说老师点一下,学生再讨论交流,就能达到一定深度了。对于他的这种回答,我真的很无奈,说了跟没说一样,再仔细追问他还是这句话。是因为他当领导不懂具体点拨方式,还是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深刻领悟其内涵?
   总之,当时感觉很不爽,总觉得那栋没有装饰的教学楼才是老师点拨的真正场所,在那里老师教会他们,他们再在课堂里精彩展示。后来,我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点拨”的方式方法,我再次为自己的质疑表示惭愧。
   我问:“初中孩子处于青春期,都容易冲动,莽撞,以至于每个学校都会有学生出现打架现象。请问咱们学校的学生是否有打架现象?你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副校长:“我们学校最近三年没有出现过一起打架事件,学生没有时间去考虑那些事情。”
   感悟:我真的无法相信他说的这句话,我没有理由相信。吹牛也不能没个界限啊,我依然觉得被欺骗着。
   我问:“如果学生犯错了,他的老师因此受牵连被罚了,老师事后也努力开导和教育学生了,但这个学生还是继续犯错,咱们学校怎么做?”
   副校长:“如果有学生犯错了,教师首先自己跟学生交流,若还继续犯错,就叫家长来共同交流,若依然屡教不改,那就令其转校。我们这里屡教不改的学生往往是外来学生,本辖区内的学生都很听话的。”
   感悟:说到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还是空谈。屡教不改的学生被迫转学,这怎么可能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以为他们有什么高招呢,我以为他们的每个学生都如同他所宣传的那样自觉、优秀,我还期待着能学到点什么,或受到点什么启发,这个结果真令我失望!
   我:“时间不早了,听说现在报告厅里有个交流会,我想去听听,刚才跟您学了很多,非常感谢。最后,您能给我提出一点建议吗,我们想改进教学方式,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副校长:“你们那里的学生和我们这里的不一样,他们见多识广,有的被家长宠得有很多坏毛病,要想适应并配合我们的教学方式可能得多下点功夫。所以,你们来我们这里学习,一定不要把我们的一切做法都照搬回去,一定要根据你们学校和学生的现实,将我们一些好的教学理念切合实际地运用到你们的学生身上,最好能研究出属于你们本土的教学方式。”
   感悟:这段话还说得有点水平。带着怀疑的心态来听的话,八成也是因为来这里交流的老师太多了,都问过类似问题,他们已经组织好了一套听起来很专业,也很有水平的答语。如果这是他们真诚的回答,我真的该感谢他,提醒我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做事。
   40多分钟的谈话,在20分钟的时候,不争气的录音设备没电自动关机了。
   从副校长办公室出来,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气愤多于收获。他的话语使我对杜郎口中学是这样的认识:对教师,他们采用简单、原始的经济制裁;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他们采用三次教育无效后劝其转学的方式;对于其他方面,他们简单应对。
   当老师和学生被这样管理后,他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不得不配合学校工作,在威逼利诱下展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精彩画面。(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威逼利诱下”就能“展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精彩画面”,那每个校长都来试试,看能否达到这种效果。)而我们来参观学习的人,往往只在教室里听课,看表演,欣赏着,并为之赞叹,很少去探求和追问其发展过程,正好也让他们有漏洞可钻,什么都可以不多考虑,只要在课堂上表演好了,就能保证继续有参观学习费可收。
   思想中的总结还没完全结束,我已移步至办公楼一层。
   大厅西侧,那个售书的服务人员依然笑逐颜开,熟练地报价、点钱、开票,乐此不疲。
   大厅东侧,也是类似的售书台,但明显冷清很多。仔细一看,哦,原来不是杜郎口中学主办的售书活动,而是由《中国教师报》的工作人员在那里卖有关杜郎口中学经验交流的书籍和光碟,同时还有一个醒目的“体验式教学培训班”招生简章。
   一看到“培训班”两个字,再一想到刚才自己对杜郎口中学的总结,更是觉得窝火。真没心思仔细看招生简章的具体内容,只看到招生的报名地点:办公楼三层《中国教师报》驻杜郎口中学办事处。那位销售人员并不用招呼人们来看有什么书,有什么碟,从他的表情和动作来看,他很自信《中国教育报》几个大字就能吸引来人们的目光,吸引着人们驻足,然后购买。
   他与杜郎口中学的售书人员所不同的是,他多了几分冷淡与不屑。怪不得小小的农村中学,搞了这么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就能引来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来学习,就能在教育界得到那么多的赞扬和荣誉,原来有这么一个玄机在里面。
   《中国教育报》的宣传力度和权威效应是中国每个教师心知肚明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的教育界起到思想导向作用。杜郎口中学和他们的关系如此密切,真的不由得人不去想,杜郎口中学到底是怎么出名的?
   我很不想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因为被骗的感觉很令人厌恶,特别是为了赚钱而拿学生,拿教育当摇钱树,但那位副校长的言语就是让我这么理解的,这位为《中国教育报》工作的销售人员就是让我这么认识的。
   愤慨在心中不断增长,脚步也一直没有停歇,很快,我进入了报告厅。报告厅里的人数比刚才讲课时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看来大家都希望通过互动的形式来了解杜郎口中学。
   我进去的时候交流会已经进行一半了,我看到有老师提问,主席台上有个领导在回答。找了个中间靠南一点的座位坐下,与同事相邻。听了几个老师的提问以及台上领导的回答,发现这个领导经常所答非所问,不知道他是故意隐瞒什么,还是他真的就是这个水平,反正很多提问教师对他的回答表现出不满。
   当主持人问还有谁要提问时,我毫不犹豫举起手,因为我听到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教学有关的,还没有老师注意到心理方面的内容。主持人不是很情愿地将话筒给我,轻声说,你不是我们培训班的吧?我这才意识到,这是人家培训班的一项交流活动,而非面对全体参观者的。也许是我的微笑打动了她,主持人还是把话筒给我了。
   我是这样说的:“您好,我是外地的一名教师,很高兴能有机会来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上午对对贵校的考察学习让我开了眼界,也让我很震撼。由于我是一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以我更加关注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我们都知道,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人生阅历不足,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请问咱们学校是如何应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其次,据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日益下降,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请问,咱们学校又是如何应对出现心理问题的老师的?”  
   当这位领导回答完我的问题后,我真的很后悔自己向他提问了,因为他压根儿就没听懂我问什么。
   他是这样回答的:“老师的心理有问题,那是你老师自己的事情,只能怪你自己不会调节,心态不端正。有什么想不开的?……我们这里的学生不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这样封闭式的生活,紧张忙碌的学习,他们的精力都在如何学习上,课堂上有那么多老师的鼓励和嘉奖,而且他们还能不断地展现自我,怎么可能会有心理问题?”
   对他的回答很无奈,我也看到了周围老师脸上和眼中无奈的表情。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问题,什么是心理辅导。
   对话不在一个层次上,等于对牛弹琴,我自找没趣。 原本的愤慨,再加上现在的无奈,等于气愤。
   难道从头到尾我的所见所闻都是虚假的?这样一群不懂教育、不懂心理学的人在进行“示范性教育”,在进行全国骨干教师培训,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交流会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更多老师对他们产生了质疑,从那些提问老师的问题中就能听得出来。
   不管怎样,这个程序和形式还是要走的,也是会结束的。
   会后立刻就进入了午餐时间。还是在报告厅,所有参观者被按照学校分配在指定地点就坐,然后按顺序到主席台下打饭,自助餐,但也有人说像监狱里犯人的用餐方式。
   用餐结束,无处可去。教室门虽然开着,但没什么吸引我的了。我很想去宿舍看看,但怕影响学生午休,我还是没有去打扰。因为学生真的好累,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着的,讨论和展示时动静也很大,一上午的课上下来,体力也有相当的消耗。还是让他们好好睡个午觉吧。
   回到我们自己的大巴上,与同事们交流感受,大家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再听了我对副校长的访谈,人人都有了强烈的被骗感,为之愤怒。
   我们在大巴里开始了对杜郎口中学的声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0:13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孝南教研网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5-1-1.html
==常用网址请收藏!!!!
http://gjczwjxf.30edu.com/


网络互动 名单:
滦县雷庄镇解各庄小学河北省磁县路村营乡中学
巨鹿县育红小学巨鹿张王疃乡南花窝小学
威县赵庄人才中学河北威县高公庄中学
望都县城内小学河北省满城县满城镇中学
保定市望都县张庄学校望都县教师研修中心幼教部
双峰寺镇中学冀州市信都学校小学部
冀州市信都学校北校区河北省冀州市第四中学
冀州市信都学校初中部冀州市周村镇南午照学校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平泉第一小学校大同市矿区育才中学
天镇县三十里铺中学左云县管家堡中学
山西省潞城市第一中学校山西省左权县麻田中学校
芮城县北关示范小学山西省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山西省忻州市第十一中学校山西省河曲县巡镇小学
吉县车城中心小学离石区南关小学
岚县红旗小学交口县川口中心校
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一小学清水河县第一中学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矿区中学松山区穆家营子学校
林东第四中学巴林左旗林东一小
巴林左旗林东镇总校翁牛特旗乌丹第五中学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第二中学内蒙古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
科左中旗珠日河民族学校库伦旗扣河子镇中心校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十一中学扎兰屯市第七中学
额尔古纳市第四中学内蒙古根河市金河二小
内蒙古根河市阿龙山第二小学满归林业局中学校
临河区第十中学凉城二中教研室
内蒙古察右中旗大滩中心校兴安盟科右中旗好腰苏木学校
科右中旗坤都冷学校科右中旗高力板中学
扎赉特旗音德尔四中兴安盟突泉县工农小学
法库县法库镇中心校普兰店市实验小学
普兰店市元台镇中心小学普兰店市太平中心小学
大连市金州区龙王小学瓦房店市第四初级中学
普兰店市久寿小学普兰店市城子坦镇中心小学
辽宁省岫岩县三家子镇中学辽宁省岫岩县岫光小学
鞍山市台安实验小学鞍山市台安第三中学
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中心校岫岩满族自治县实验小学
海城市东四中学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初级中学
辽宁省海城市温香中心校抚顺县救兵乡小东初级中学
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大和睦学校凤城市鸡冠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大石桥市石佛中学大石桥市虎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辽宁省大石桥市北街小学辽阳县沙岭镇中心小学
盘锦市盘山县羊圈子学校盘山县陈家学校
辽宁省大洼县田家中学辽宁省大洼县清水小学
二十家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吉林省九台市第十六中学
吉林省九台市军民小学吉林省九台市兴隆镇春阳中心校
吉林省九台市苇子沟镇中心校吉林省九台市卡伦镇中心小学
九台市东湖镇中心学校吉林省九台市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省九台市南山小学吉林省九台市第十一中学
吉林省九台市第十中学吉林省九台市九郊中心学校
吉林省九台市土们岭镇中心学校吉林省九台市第二十二中学
吉林省九台市营城第三初级中学吉林省九台市加工河中心学校
吉林省九台市兴华小学九台市二道沟中心学校
九台市莽卡满族中心学校吉林省九台市胡家回族学校
九台市工农小学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
吉林省双辽市第五中学吉林省柳河县胜利小学
梅河口市小杨学校吉林省白山市第十中学
靖宇县靖宇镇保安希望小学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中学
吉林省乾安县实验中学前郭县查干花蒙中
乾安县道字乡中心校乾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乾安县实验小学汪清县职业教育中心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
吉林省安图县松江中学五常市安家镇中学校
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子弟校黑龙江省军川农场中学
黑龙江省绥滨县北山乡中心校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八五二农场南横林子小学
红旗岭农场中学红旗岭农场小学
南横林子中学黑龙江省大庆市景园中学
大庆市肇源县国学教育黑龙江省建三江分局勤得利农场学校
青龙山农场学校建三江鸭绿河农场学校
黑龙江省建三江欣然心理学校黑龙江省建三江分局洪河子弟校
黑龙江省桦南县土龙山镇中心校江川农场学校
黑龙江建三江二道河小学黑龙江省富锦市铁路小学
黑龙江省富锦市富民中心校黑龙江省富锦市砚山小学
黑龙江省富锦市宏胜小学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第二高级中学
黑龙江省富锦市择林小学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三小学
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中学黑龙江省富锦市第六中学
黑龙江省富锦市第六小学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道岗小学
柴河林业局初级中学大海林林业局第三小学
海林市第二中学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
宁安市石岩镇中心学校黑龙江省穆棱市民主小学
黑龙江省穆棱市实验小学黑龙江省北安农管局逊克农场学校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学校江苏省丰县民族中学
滨海县玉龙初级中学肥东县王铁乡初级中学
肥东县元疃学区中心学校奚滩镇初级中学
安徽省当涂县新博初级中学淮北市朱庄实验小学
歙县桂林中心学校黄山市歙县新安学校
安徽省歙县璜田中学黄山市歙县富堨中心学校
歙县小川中心学校黄山市歙县杞梓里中心学校
黄山市歙县昌溪学校歙县上丰中心学校
歙县霞坑中心学校太和县高庙镇初级中学
安徽省界首市西城中心学校安徽省界首市东城中心学校
界首市任寨中心学校界首市逸夫第一小学
作文新星网校安徽省庐江县柯坦镇陈埠小学
无为县开城中心学校舒城县城关镇马河口中心小学
金寨县南溪镇中心学校金寨县长岭乡中心学校
金寨县燕子河中心学校福建省宁化县秋实中学
福建省永春县汤城中学德化县盖德初级中学
福建省晋江市三民中学福建省晋江市丰光中学
南昌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小学赣县湖江中学
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西省上高县敖阳小学
章丘市垛庄镇垛庄中学西王庄乡郭里集中心小学
滕州市东沙河镇中心小学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小学教研室
滕州市界河镇界河中学滕州市界河镇徐营小学
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中心小学高密市瑞发学校
泗水县第一中学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小学教育
肥城市边院镇过村中学肥城市石横镇第三初级中学
山东省莘县观城高级中学山东省莘县实验小学
滨北办事处北城实验小学惠民县胡集镇中心小学
胡集镇教委月杨小学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乡明德小学
山东省鄄城县麻寨中学山东省单县李新庄镇初级中学
山东省鄄城县大埝乡中学荥阳一中校园网
宝丰县周庄镇陈营小学宝丰县马川移民小学
宝丰县周庄镇余西小学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六中
淇县西岗乡实验小学淇县桥盟乡初级中学
原阳县祝楼乡宋楼完全小学辉县市文昌高级中学
河南省辉县市职工子弟学校元村镇后什固小学
襄城县实验学校长葛市古桥乡第七初级中学
漯河台陈镇第四初级中学三门峡市卢氏县东城学校
三门峡市卢氏县实验中学卢氏县育才中学分校
三门峡市卢氏县育才中学灵宝市西闫乡第一初级中学
商丘市睢阳区临河店大侯小学宁陵县华堡乡初级中学
虞城县店集乡中心学校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中心学校
浉河港乡中心学校平桥区明港镇一中
河南省罗山县灵山初级中学罗山县周党高级中学
河南省罗山县教体局教研室河南省罗山县定远初级中学
商城县上石桥镇第三小学信阳市商城县观庙高中
河南省汝南双语学校黄石市下陆第三中学
阳新县龙港镇星潭初级中学郧西县羊尾镇初级中学
枝江市董市镇第二初级中学襄樊市襄阳区第四中学
湖北省枣阳市第八中学孝感市孝南区西河中学
孝感市孝南区新铺镇新铺初级中学湖北省孝昌县八一中学
大悟县中职校楚才高中湖北省大悟县第三中学
湖北省应城市东马坊初中安陆市实验小学
红安县实验中学罗田县白庙河中学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胜利中学英山县长冲高级中学
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中心学校蕲春县桐梓宝洁希望小学
湖北省黄梅县新开一中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
湖北省嘉鱼县官桥中学巴东县溪丘湾初级中学
溪丘湾乡中心小学咸丰县忠堡镇民族中学
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仙桃市三伏潭镇第二中学
新邵县坪上镇洪溪中学新邵县坪上镇初级中学
邵阳县金称市镇罗家完小湖南平江县昌江中学
汨罗市高家坊镇初级中学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
湖南省沅陵县楠木铺九校树德中学
冷水江市沙塘湾中学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
广西上林县三里中学融水县民族中学
广西灌阳县新圩初级中学梧州永恒教育
合浦县常乐中学平南县思旺镇三江小学
博白县文地二中广西贺州市黄姚中学
广西昭平县凤凰中学重庆市万州区高峰初级中学
重庆市朝阳中学重庆市悦来初级中学
重庆市渝北区龙安小学校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
重庆市长寿区新市镇初级中学校重庆綦江羊叉学校
潼南县独柏小学校潼南县寿桥乡小学校
潼南县卧佛镇初级中学校潼南县卧佛镇长兴小学校
潼南县惠光小学校潼南县玉溪镇初级中学校
潼南县玉溪镇小学校潼南县康乐九年一贯制学校
重庆市潼南柏梓中学校潼南县田家九年一贯制学校
重庆市铜梁巴川中学校忠县官坝镇初级中学校
开县临江镇临东中心小学校重庆市巫山县龙溪小学
重庆市石柱县坡口小学石柱县上坝小学校
重庆市农行石流希望小学彭水县棣棠中心校
四川省什邡市国人小学苍溪县彭店乡初级中学校
威远县两河镇沙湾小学校资中县苏家湾镇报恩小学
四川省沐川县底堡乡中心学校犍为县孝姑镇中心小学
犍为县定文中心小学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
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下溪乡中心校桃坪乡义务教育学校
水城县南开中学贵州省盘县石桥镇中学
遵义市汇川区新桥小学贵州省余庆县龙家小学
贵州省余庆县松烟中学遵义县沙湾小学
贵州省桐梓县第五中学乐俭乡中学
贵州省正安县中观中学正安县谢坝乡中心小学
正安县第二完全小学贵州省正安县格林中学
道真自治县曙光小学道真县阳溪小学
贵州省余庆县松烟小学印江自治县第三中学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小学贵州省沿河县甘溪中学
贵州省思南县瓮溪小学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印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贵州省黑水乡初级中学
贵州省望谟县第三中学贵州省望谟民族中学
织金县白泥中学贵州黔西县天坪学校
威宁县草海镇旭光小学贵州凯里市第九中学
施秉县双井镇中心小学贵州省三穗县第二中学
福泉市地松初级中学寻甸县第三中学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第二中学云南省宣威市东山镇中学
云南省龙陵县第四中学凤庆县大寺中心校
镇康县南伞中学耿马县耿马镇允捧中学
陕西金穗国际汽车学院长安区灵沼乡中心小学
蓝田县洩湖中学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三中学
周至县哑柏中学户县苍游乡野口村小学
宜君县城关一小渭滨区党家村小学
马营镇朴西小学宝鸡市陇县中学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兴平市店张初级中学
临渭区阎村镇初级中学大荔县下寨镇初级中学
陕西省富平县莲湖小学陕西省华阴市罗山初级中学
富县沙梁中学富县城关小学
洋县溢水初级中学镇巴县城关小学
镇巴县碾子镇中心小学留坝中学化学
陕西留坝中学数学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三小学
汉阴县双乳镇三同小学丹凤县峦庄镇中心小学
丹凤县棣花镇中心小学柞水县曹坪中学
柞水县职业教育中心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
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庆阳市实验小学
西峰区齐家楼初级中学教育教学研究网安定区新集初级中学
欣欣教育科研中心甘肃省通渭县职教中心
甘肃省通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临洮县连湾初级中学西堡镇羊圈初级中学
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中学湟中县多巴中学
湟中县第二小学湟中县田家寨中学
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初级中学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中学
湟中县西堡镇两旗小学青海省互助县五峰中学
青海省循化县积石小学祁连县第一完全小学
青海茫崖石棉矿中学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一小学
银川市西夏区南梁小学西夏区第十三小学
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回民一小银川市西夏区第二小学
宁夏灵武市崇兴小学宁夏银川市灵武三小
平罗县城关四小大武口区隆湖六站小学
宁夏平罗小学语文教研网宁夏平罗县陶乐第一小学
宁夏石嘴山市第七中学宁夏平罗县崇岗九年制学校
宁夏平罗县渠口九年制学校宁夏平罗县头闸镇裕民小学
宁夏惠农区燕子墩乡中心小学宁夏平罗县第四中学
宁夏平罗县前进九年制学校宁夏同心县实验小学
宁夏盐池县第一小学宁夏同心县海如女子中学
宁夏同心县教学研究室盐池县第三小学
宁夏同心县第五小学宁夏同心县石狮中心学校
宁夏同心县第二小学宁夏同心县第四小学
同心县预旺镇中心学校青铜峡市第六中学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中学固原市原州区第五中学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隆德县杨河中心小学
宁夏隆德县城关镇中心小学固原县回民中学
宁夏隆德县温堡中学宁夏彭阳县第三中学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好水中学中宁县第一小学
宁夏中宁县第三小学宁夏中卫市第六小学
宁夏中宁县中宁二小宁夏海原县海城镇教委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学区宁夏中卫市宣和小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2:45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8005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3:03

原文地址:
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制令人发指作者:唐建新

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制令人发指
唐建新


    昨天上午到一所学校观课,看到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复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教师先是介绍了作者范仲淹的简单情况,接下来就分配任务,一共五段,而班上早就按照六个学习小组围堆而坐,老师灵机一动,将其中一个组分配来负责全文的生字的注音,其余的一个小组一个自然段。每一个人则在组里面再次细分,一位同学负责一个句子的翻译,并将原句以及翻译的句子写在本小组的黑板上。
    大约高八十厘米宽一米的小黑板在学生的手里成了这一节课的等候展示的载体。有两个小组将小黑板竖在窗台上写,有一个小组放在地上写,有两个小组放在课桌上写,有一个小组一会儿放在课桌上写,一会儿两个人抬着写。最好玩的是有一个组四个人同时写,两个正下方,一个左方,一个右方写。在两侧的写也动了些脑筋,将字旋转了九十度来写,如“三”就写成“川”……
    课堂热闹嬉闹非常,学生大都很亢奋高兴,只有少数的几位面有痛苦状。有的在催促,有的在推搡,有的在起哄,有的在书写,有的在更改,有两三个男生兴奋得比划打拳,见到有人观课,又一笑收敛了起来,有的则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去写写画画。小组的课桌是围在一起的,上面放了小黑板之后,也都不能够在坐下来学习了,各自的课桌都被挡住了。
    下课前几分钟,大多数小组基本上完成了每人一句的翻译的粉笔字书写,教师要求大家坐回原位,表扬了做生字小组等的认真,布置了一下下去的作业,准备下一堂课开始逐一要求学生来讲讲自己的翻译。
这样的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复制么?除了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条件下扩大了相对落后的小黑板粉笔生产之内需外,除了让学生写了几个粉笔字之外,除了满足让参观者看到了所谓的课程改革的分小组学习之外,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是锻造和强化了学生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与学习需要的宁静以致远相违背。学生初二了都还在吵吵闹闹之中,一辈子还能够静下心来看书静下心来学什么东西?
    其次是学习内容上抓小放大,丢失了最主要的学习任务。一篇《岳阳楼记》,一堂课,学生就关注了分配给自己的那一句的翻译,离对全文的学习掌握还有多么遥远的距离,典型的少慢差费,害得学生课后的负担无限加重。不仅是语文,就是兖州一中来表演的其他学科,都存在此问题:学生及时在小组里认真学习,也就学习了应该掌握的六小组八小组的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其余的学习任务用什么时间去弥补回来。
    再次是学生几乎每一堂课都侧坐侧对教师,对身体发育,对礼仪形成都是极为不利的。
    教育也太不被重视,因此才会长时间被一些贪念政绩居心叵测之流胡作非为,恣意糟蹋,戕害孩子!
    胡锦涛所说的“不折腾”,有几个在领导职位上的共产党员在听从,在执行,还是以一己一时的泡沫政绩为第一要务,受害的自然是孩子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3:35
师应是思想者■程红兵
检讨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无论怎样,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价值思想。
思想是一根香烟,是一杯浓茶,是一杯咖啡,是一支雪茄,是一个教学行为,是一本教科书,是黑板上的板书,是一次暑假作业。但一根香烟不是思想,一杯浓茶不是思想,一杯咖啡不是思想,一个教学行为不是思想,一本教科书不是思想,黑板上的板书不是思想,一次暑假作业不是思想。
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形而上的,思想关乎价值,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内在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东西。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
教育也罢,语文教学也罢,都要有思想,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习得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核心就是思想,抽去了思想,我们还有文化吗?但是我们有思想吗?我们似乎有思想,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但又不是思想,当这句话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含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句话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随处张贴、随时呼喊,那它就不是思想。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操作层面的变化,一期课改我们说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二期课改我们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是否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取而代之的理由何在?其生存的条件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原本是以体裁组元的,现在改为题材组元,原本是课文与思考练习合在一起的,现在拆分为二。对此,我们同样要问:为谁而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为什么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课文有的有思想,有的未必有思想。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有思想,何为最美?朴素最美。为什么朴素最美?朴素的背后是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这里蕴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
任何改革的背后都有理性,有的是工具理性,有的是价值理性。
任何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性,或者是工具理性,或者是价值理性。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我们太多地沉浸在热潮中。一种热潮来了,往往就是思想的缺席,因为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种话语,只有一种热情,从众固然不孤独,但是没有了自己,没有了思想。我们都在大家的、时尚的思潮中淹没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这是我们话语能力丧失的一个显现。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讲网络技术,讲教学方法,讲研究性学习,讲课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于是思想的缺席便自然而然了。
我有一个直觉,语文教学以前是教学论的附庸,现在是课程论的附庸,以前的话语系统是教学论的话语系统,现在又是课程论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学这门学科始终没有独立性,也不知何时能够独立。
思想的缺席,使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
(本文摘自《从“被教师”到名校长——一个特级教师的成长故事》,程红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3:39
别让学案弱化了学生能力
王培龙(山东青岛胶南市第五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案已经作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被广泛认同。但有些学案却损害了认知的自然本真,其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别让学案弱化了学生的能力。
  别让学案成为题案。为了提高课堂容量,许多学案里塞满了习题,如果是复习课或习题课倒也没什么不妥,但新授课也这样就不太合适了。为了在课堂上多做题目,教师往往只讲是什么而不讲为什么。学生只是接受,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探索,当堂照着葫芦也能画瓢,但如果换一下瓢就可能画不出葫芦来。
  笔者看到,在教高一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知识点时,有的教师干脆把知识点的推导过程省略,直接告诉学生结果,然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会用。看似学生会用了,课堂效率很高,但其实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与能力已经被大大弱化。如果撇开学案,直接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探究明白其缘由,给学生思维的成长留足时间,那么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很好地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别让学案成为课本的翻版。在地理、历史等偏向于记忆的学科中,有的教师经常把文本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做成填空式的学案,删去那些教师认为没用的引文、注释、旁批和插图,然后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也许教师认为,学生会先详细阅读文本后再找相关知识点填空,但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许多学生都只是粗浅地翻阅了文本,目的只是为了找到答案而已。这样,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的学案初衷就被破坏了。虽然学生抓住了重点,背诵得更快,但这样学到的知识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撇开学案,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相互交流通过文本学到的知识和见解,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能力。虽然这个过程相对于教师直接总结归纳要慢一些,但学生能形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也会记忆得更深刻。
  别让学案抢占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几年的推广和发展,现在的学案变得越来越详细和充实,从对文本的知识梳理、重难点的分析到解题方法归纳总结,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了障碍。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案,就可以找到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方法,然后就只剩记忆和掌握了。但教师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抢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过程失去了基本的味道。教师准备的多了,需要学生思考的就少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学案应重在导学和拓展。一份好的学案不只是知识和习题的累积,更要是巧妙、有层次性的问题设计。要完成这些问题,学生不阅读文本不行,阅读不仔细不行,只阅读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学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教材,更要引导学生用教材学。一份好的学案还应该对文本进行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而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当然,拓展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局限,不能无谓地拔高。
  合理设计学案,给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回归认知的自然本真,多些为什么,少些是什么,让学案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总结、归纳,千万别让学案弱化了学生的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12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07
教育不能缺少质疑精神■深圳市福田区荔轩小学 蒋秀华
  美国的基础教育远非我们以为的那般“不牢固不扎实”,他们只是没有整齐划一地要求每个学生。尽管一些美国教师可能对学科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但他们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对权威提出质疑,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些正是我们所稀缺和急需弥补的。
  20世纪60年代,马立平曾在中国一所村小当数学教师,后来考上大学,并赴美国继续学习。她的著作《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带领读者跳出固有的圈子,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对比和思考中美小学的数学教育。
  在美国,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包班制,即除了艺术和体育之外,其余科目均由同一位教师讲授。由于教师很难做到精通所教的全部科目,当他对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缺乏深刻理解时,必然会给学生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正如马立平的研究结果所显示的:一些美国教师对很多基本的数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公式推演也模糊不清。
  鉴于以上原因,一些学校进行了改革。在低年段实行教师包班制,教学内容很容易,侧重于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到了高年段,则实行走班制,即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按自己的课程表走班上课。这张课程表由学生本人填写,科目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教师给予建议。最后由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定稿,发给每个学生。同一个年级的同一个科目,学校会开设几个不同水平的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水平。
  在教学中,美国教师向来对学生给予高度的关注,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他们甚至对教学参考持怀疑态度,而中国教师重视对教学大纲的解读和对教材的钻研。事实的确如此,对教学大纲,中国教师会认真学习、严格遵守,甚至不越雷池半步。换个角度来看,不会质疑的教师又如何能够教出会质疑的、善于提问的学生呢?因此,尽管中国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比美国学生弱。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在美国的校园里是被尊重和鼓励的。下面这个实例可见一斑。在美国一个学区的中小学生创新研究年度大赛中,有一年4个七年级学生的研究论文获得了金奖。他们研究的课题是海水的冰点是零度。因为教科书上写着海水因为成分复杂,冰点不是零度,可这4个学生偏偏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实验的结果却否定了他们之前的猜想,证明了教科书上结论的正确。他们把这个实验记录下来,写成了实验报告,承认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可是,就是这个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失败的实验,获得了当年的金奖。
  在为这4个学生感动、被评委的评价标准震惊的同时,我不禁联想,如果在中国,此事的结果不难想象。因为在中国教师眼里,教材中已经有了正确的结论,学生们记住就行了,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探究。
  该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基础教育远非我们以为的那般“不牢固不扎实”,他们只是没有整齐划一地要求每个学生,尽管一些美国教师可能对学科内容不具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他们民主,他们关注学生,他们鼓励学生对权威提出质疑、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而这些正是我们教育中所稀缺和急需弥补的。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马立平著,李士锜、吴颖康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08
王栋生: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他是一位语重心长的长者、有着独立思考的教师、敢于不平则鸣的知识分子。他一生以书香为伴,到了退休年龄,即使视力受损,依然勉力阅读,毫无倦怠。
  □有人说,他的《不跪着教书》守护了教师的尊严;有人说,他的《前方是什么》映照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有人说,他的《致青年教师》让无数教师反思教育的核心与意义。
  □在种种丑陋的教育现象前,他是杂文家吴非;面对学生时,他是王栋生,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中学语文教师。
  ■本报记者张贵勇  
  [聚焦名师]
  有人认为,读书的三重境界,一为读知识,长学问,从而高雅;二为读智慧,把知识变为觉悟、动力、谋略;三为读出人品,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
  王栋生的读书经历让人感觉,读书不只是长知识、学谋略,更多的是跳出书本,形成一种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与众不同的读书习惯,使他积蓄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成为中学教师中为数不多的“荆棘鸟”、中国教育界自由地飞来飞去的“牛虻”。
  “我至今难忘虽清苦却有书读的幸福感”
  “‘文革’十年,我的青春被打了对折。记得那时大家好像只想着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读起书来近乎痴狂。这也使此后的我无比珍惜讲台,珍惜每一节课,珍惜自由思想的机会。”
  王栋生坦言,是外国文学名著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
  18岁下乡插队,26岁返城,在图书稀缺的8年里,王栋生不停地找书读。1967年,在南京城东遇到一收购废品的老汉,他发现老汉的筐里有两本繁体竖排的《静静的顿河》,如获至宝,花3毛钱买了下来。后来,他又花了1毛5分买了《普希金诗文集》。当时根本没有文学作品可读,农村的知青朋友知道他有好书,都过来借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快速看书的习惯。
  1971年,王栋生弄到一本没头没尾的书,是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写的《叶尔绍夫兄弟》。龚桐、荣如德翻译得特别好,他看了很多遍,感慨于故事情节的丰富与震撼,也一直想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可是这本书后面缺页,结局不得而知。1980年上大学时,他终于找到了书的全本。结果令他很失望——原来只差半页,主人公的命运就定格在几百字里,却令他琢磨多年。那一瞬间,他对人的命运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而类似的感受在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中也有过。
  “许多外国文学名作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栋生说,他很遗憾28岁才读到雨果的《悲惨世界》,这类书如果更早看到,他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对人性予以深刻发掘,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促使人思考宏大的人生和世界问题。我总是想,20年之后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其实,哲学家说得对,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谈及对自己读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王栋生首推他的忘年交,写过《岁寒图》、《升官图》等剧本的陈白尘先生。两人因陈白尘先生的女儿陈虹的引荐相识,那一年王栋生23岁,在农村插队已5年。陈白尘家里有十多箱被查封的“禁书”,由于造反派笨,只封了纸箱的上部,忘记可以从下面打开,王栋生遂得以在陈家借书。在白尘先生的帮助下,他看了大量的历史著作。从1973年至1978年,他们一老一少,交流非常频繁。回忆那段历史,王栋生感慨地说:“那是我人生最困难最苦闷的时期,他成了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陈白尘先生给我最大的影响,一是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他的正直善良。”
  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王栋生考上了南京师大。进入大学校园的他,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正如他本人所说:“‘文革’十年,我的青春被打了对折。读书期间,虽然没有白发童生的悲苦,但和一帮比我小10岁的同学在一起,多少有些不习惯。记得那时,大家好像只想着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读起书来近乎痴狂。这也使此后的我无比珍惜讲台,珍惜每一节课,珍惜自由思想的机会。”一年里,他大概看完了150至200本书,以至于上课时也偷看外国小说。为了省下钱买书,他常常连着十几天不吃荤菜,那种虽然清苦却有书读的幸福感至今难以忘记。
  读书,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知识分子应该思考一切,而不应盲从。一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阅读培养批判意识
  随着读书越来越多,王栋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广,开始涉足其他领域,对史学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他很喜欢威廉·曼切斯特著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该书文笔好,表达也很智慧,对他更清楚地读懂和分析社会现象产生了很大影响。威廉·L.夏伊勒的《第三帝国兴亡》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他曾花了很长时间阅读陶菊隐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那是一本全方位展示当时历史的书,让他一下子打开了视野。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看了一些史料,王栋生知道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培养了他细心观察、比对反思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书读多了,就能站在高点上,不被人愚弄,能发现事情的真相,因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从这一点来看,王栋生觉得,许多历史事件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简单。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得越多越好,要能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力争做一名学者型教师。”王栋生看重教师的博学,更看重教师的独立思考,因为知识分子应该思考一切,而不应盲从。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王栋生一直强调,教育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
  即使过了60岁,他还在思考一些在其他人看来很可笑的问题。例如,学生作业和测验成绩要家长签字,入团入党为什么无须家长签字?中学为什么没有劳动课?学科到底有没有主副之分?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说: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王栋生离开教学一线之后,仍然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作讲座,以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如何做学生、如何读书。他劝诫学生多读名著,从名著中汲取力量。他说:“鲁迅的《药》,我10岁就读过,61岁重读时还有新的发现。因为经典是一个历史时期语文与人文的最高成就。年少时一旦读过这些人文名著,这个人就坏不到哪里去。”
  王栋生也希望学生多读诗,生命中有诗,精神世界会充满阳光。他很喜欢巴尔蒙特的那句诗: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即使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每每读出来,总会热泪盈眶。
  “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   “如果不读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而且,我越来越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越觉得自己可怜,就越要读书”
  如今,每天早晨起床,王栋生依然和以前一样看看时事新闻,读读喜欢的书。他参加编写的初高中教材,今天仍然不断地看。虽然目力严重受损,但依然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如果不读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我不知道怎么活下去”。
  王栋生读书,喜欢在书上做记号,自由地画,很多书都做笔记。笔记内容积累下来,便成了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反思的依据。他身边的同事发现,王栋生每节课在25分钟至30分钟时,就会“打个岔”,像是无意地和学生说一下天气或引导学生关注另一件事。这是他的教学习惯,也是阅读受到的启发,因为他早年便从教育心理学书上看到,青少年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保持在30分钟左右,要想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有必要“打个岔”,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来。这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常识,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王栋生现在很爱读儿童图画书。2002年,他在广州开会时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同住一室,方卫平给小学老师作报告,他给高中老师讲话,两人各忙各的。一天晚上,他看到方卫平床边放着一捆台湾出版的儿童图画书,随手拿起一本翻看,这一看让他很惊讶,世上竟有这么好看的绘本!在大卫·威斯纳的那本《疯狂的星期二》中,夜间驾着荷叶悄悄降临城市的青蛙们给了他无尽的想象。后来,方老师为他介绍这些书的编绘与流传,让王栋生知道在阅读世界还有这样一种了不起的杰作。
  王栋生告诉记者,看图画书的时候,他常常一边看一边流泪。他感慨,那么美好的东西为何过了50多岁才读到。图画书让他重新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让他能以幸福的眼神看待今天的世界,也让他明白,很多原来非常在意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图画书让他知道,儿童永远是正确的,无论如何不能低估儿童的智慧。因为常怀一颗关爱之心,王栋生看不得伤害儿童的事情发生,他也在著作中呼吁,爱所有的孩子。
  1982年1月,已经32岁的王栋生大学毕业。他去南师大附中报到那天,看到办公楼前的两排水杉,最大的一棵直径只有20多厘米。如今,这两排水杉高大伟岸,最大的一棵已经粗得须两人合抱了。时间总是不经意地在指间溜走,在王栋生看来,能让光阴不虚度的,唯有读书。
  [对话名师]
  学校能否成为名校,教师的学养是决定因素。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
  “爱读书才是真正的教师”
  ■本报记者 张贵勇
  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能靠自觉
  记者:您觉得是什么阻碍了教师阅读?引导教师阅读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王栋生:阻碍教师阅读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观念。教师不爱读书,与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教学任务比较重、缺乏读书习惯等都有关,但内在原因主要是教师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然,必须承认,现在整个社会的读书环境不是很好,一些学校在引领教师读书上做得还不够。一些校长不学无术,也不支持教师读书,我就听到过有校长训斥教师:“读什么书?把你的书教好就行了!”我也知道,有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读书相对比较多,爱分析各种问题,可谓聪明人群体,然而却经常被学校领导认为是“不大好管理的群体”,因为他们爱读书,见多识广,能敏感地发现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学校能否成为名校,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方针,教师的学养是决定因素。中国不缺想做官的教师,缺的是爱读书的教师;中国不缺搞应试的教师,缺的是有思想的教师。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如果教育行政领导把教师“听话”当作教改的优势,那简直是无可拯救的愚蠢。
  读书之于我,是一种基本需要
  记者:教师读书需要坚守,有时候爱读书的教师被看成另类,请问您坚守的力量来自哪里?
  王栋生:我不认为自己是在“坚守”。“坚守”给人的感觉是在忍受痛苦,有点悲壮,何乐之有?其实,读书的时候,我很快乐。读书之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
  我患病后,很多师友都劝我,别读书了,别写作了,保护眼睛。我只休息了一两天,没法坚持。不读书,我不知道每天早晨起来干什么。一个人不能阅读,活着能有什么意思。这么多年来,我在读书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交到了很多朋友。同时,我也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越觉得自己可怜,就越想读书。
  我的阅读范围很广,我想知道的太多,我觉得我应当知道更多。前些年,我开始对儿童读物感兴趣,也开始关注民国以来的儿童文学。有人认为,复归婴孩是老年的征兆,我想可能不完全。我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读这些书的,我们那一代人受的教育不全,在儿童时代该读的许多书当年是禁区,现在应该重读。
  当然,也有许多同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失去自由阅读的环境,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那些读书多、思虑深的教师被看成另类,或者被其他人怀疑、警惕,在现实中是存在的。我觉得,对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挡住他的目光。虽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教师的志趣都统一在一个方向上,但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审视自己的生活志趣。所以,我希望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回到书中。
  全国教师都读书不是乌托邦
  记者:我有时候想,如果全国的教师都爱读书,那么中国的孩子就幸福了,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您是否觉得这是一种乌托邦?
  王栋生:这不是一种乌托邦,是可能实现的,也是我的期望。当然,“全国的教师都爱读书”,在当下的可能性还不是很大。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读书必要性的认识,也取决于整个社会读书环境的改变。
  如果教师认识到读书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好处,能发自内心地去读书,这最好;或者,我们建立了某种有关教师资格的淘汰机制,教师读书状况就会好转,虽然不一定都是因为“爱”。应当看到,教师爱读书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引领。
  不久前,我在一所学校回答教师提问时说到,现在的教育有时也在“反智”,教师禁止学生阅读考试范围之外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这种教师的作用,就是企图把学生教得比他还要愚蠢。老师们都大笑起来。虽然有无奈的成分,我毕竟从他们的笑声中看到了一些希望。
  ■王栋生简介
  王栋生,笔名吴非,1950年生于南京,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等。
  △“如果不看书,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而且,我越来越发现,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可怜。”  
  △“许多外国文学名著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一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不读书,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始终像儿童那样,睁大眼睛看世界,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10
呵护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渤海大学杜永强  
  该书描述了朝永振一郎的成长之路,更揭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对学者而言,在研究领域有所建树,除了需要始终拥有一颗旺盛的好奇心、一个好的引路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氛围。
  
  朝永振一郎,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是,也许大家想不到,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爱哭鼻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缺课,即使进入大学后也是充满自卑。可是,这么一个病殃殃的孩子最终拿到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一书中,朝永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求学经历以及科研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字里行间既充满着对家人、同学和老师的深厚感情,也透露出对物理研究的无限热爱。在轻松而幽默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热爱自然并葆有童真的可爱老者、一位念念不忘提携后学的亲切师长、一位将深奥的理论物理娓娓道来的科学家。
  朝永在学术上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在他的同事看来,他小时候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户外玩耍,所以很早就养成了善于观察和实验的良好习惯。而朝永则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他早期受到的家庭教育、中小学老师对学生探究欲的激发以及大学里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等。这些都将他引向物理的花园,为他的诺贝尔奖之路一步步铺下基石,并最终帮助他获得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例如,开篇《父亲》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在我眼里,父亲总是在读书”。朝永记忆中的父亲总是靠在午休的长椅上,一遍又一遍地出声朗读着他听不懂的内容。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岁月里,朝永时不时地溜进父亲的书房看梅耶的百科全书,其中的动植物图片、火车和电车以及各种机器的图片,激发了朝永对科学的好奇心。
  朝永在书中还回忆了开始爱上理科的中学时代。在一节氧气实验的化学课上,老师把点燃的火柴棍吹灭,送到氧气管里后啪的一声又燃烧起来,以及在氧气中燃烧细铁针时,就像烟花一样啪啪直响的情景,让朝永一生难忘。实验后,老师向橡胶气球里充满氢气,让大家拿到操场上放飞。朝永回忆,“腾空之际,学生们高声欢呼,兴奋异常。因为这些,我非常喜欢理科”。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打开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之门,这是朝永老师的魅力之处,其实也是我国教育者应常反思之处。
  如今,我国学术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成名成家之后的学者后劲不足,很难再出新的成果,学术生命力短暂。在朝永看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好奇心的衰退。“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深深地植根于人性里。但如何做才能满足它,或者说如何做才能刺激它,这个问题不仅仅限于幼儿教育,大学教师也是如此”。正是葆有一颗不断发问的好奇之心,朝永在理论物理领域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超越了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并把这种探索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在大学教书期间,朝永鼓励学生提问,即使是十分无聊的问题,他也不厌其烦地予以解答。在他看来,如何防止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变得迟钝,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学校教育里,若强行施教,就会打消学生们所具有的宝贵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尤其如此。
  相对来说,将朝永推向科研顶点的,是他所谓的“科学家的自由乐园”——东京理化研究所。在这里,他和其他研究者紧跟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一起辛勤研究、吃喝玩乐,轻松自在的氛围激发了每个人的研究欲望,也造就了一大批物理界名人。朝永喜欢这里自由自在的气氛,除了研究之外,没有任何附加义务和规定。而且,这里的老师和年轻学者讨论时,相互之间毫无芥蒂,完全忽视形式和礼仪,思维活跃、群情激昂、成果显著。
  朝永举了一个例子。一次学术会议上,京都大学的木村教授在会议上作报告。他的报告遭到年轻学者的质疑,而且他们说话的方式十分放肆:“教授,刚才你说的内容毫无道理啊!”并加以反驳。当时年轻人敢对教授说这种话,在日本除此之外没无别处,而这种不唯职务和职称、允许自由表达观点的方式在朝永看来才是真正的科研。
  这一情形很像青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索洛文、哈比希特等组织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不同领域的年轻学者在一起碰撞思想,带来了更多的新观点和新视角,讨论的范围更大,对问题探讨得也更深。爱因斯坦曾回忆,他们学习和研究高斯的几何,讨论卢瑟福关于原子蜕变的最新理论,还有普朗克提出的能量的量子化假说等,因为大家观点不一致,常常会引发激烈的争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非正式的,由年轻人自发组织的学习、研究团体会同世界其他著名科学院一道,永远载入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史册。
  而放眼当下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这种肆无忌惮地热烈辩论一个话题的场景真的很少见了。实际上,激发大学的创新精神,需要物质投入,更需要一种不唯职务和职称、只唯真理的学术环境。这种学术环境不仅有助于思维的迸发,更会促进年轻学者迅速成长,当然,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一种真正的科研精神,而这是我国教育界非常缺乏的,也是我们需要从这本书中深入反思和学习的。
  《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日]朝永振一郎著,孙英英译,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19
给教育找一个方向
——读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有感
■常生龙
 不少教师受制于排名的“竞争压力”,将教育简化为教书,所有的课堂都沦为习题课。课后的作业更是多如牛毛,让孩子们深陷其中。大部分作业都是机械记忆类、重复操练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作业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使得孩子没有一点闲暇的空间,更不用说创新和冒险了。
  【深度阅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学习最主要的动因是学习者心灵所固有的能动性。——马里坦   
  《教育在十字路口》刊发于1943年,是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根据在美国耶鲁大学主持“特里讲座”期间的演讲整理而成的。67年过去了,书中揭示的教育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着。
  教育的任务是树人,而非“争先”、“夺冠”
  一个孩子,无论是出生于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天资聪慧还是愚钝,都是人类的后代,在不久的将来,都要承担起传承世界文明、增进民族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对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事比成为一个人更重要、更困难的了。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使他成为一个人的动力。
  谁来承担这样的教育任务?当然是家庭和学校。针对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现状,马里坦指出:“家庭是首要的、基本的教育领域,但它在完成其教育任务的同时,却常常使儿童的心灵受到创伤,成为不良榜样或成人偏见下的牺牲品;学校在完成其教育任务的同时,常常使年轻人成为过量作业或专业化的牺牲品。此外,学校还经常熄灭了学生的天赋之火,靠虚假的知识骗取学生对真正理解力的渴望。”
  2010年的今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表现是否比70年前“进步”了呢?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多数的家庭给孩子灌输的都是“争先”、“夺冠”的思想,孩子的每一个荣誉,都会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意愿,给孩子择校,报名上各种类型的提高班、补习班,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好。不少教师受制于排名的“竞争压力”,将教育简化为教书,所有的课堂都沦落为习题课。课后的作业更是多如牛毛,让孩子们深陷其中。大部分作业都是机械记忆类、重复操练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作业几乎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使得孩子没有一点闲暇的空间,更不用说创新和冒险了。
  问题是,孩子如此努力,难道只是为家长、为学校争取荣誉吗?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吗?我们的教育,是否正走在迷途之中呢?
  教育是提升学生心灵层次的艺术
  马里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内在的和精神的自由。换言之,借助于知识、智慧、善良意志和爱使个体获得解放,并以此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提升学生的心灵层次。
  人的生命机能的动力系统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异性。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会对病人的生理特征进行诊断,找出偏离平衡的若干指标,然后帮助他趋于维持生理平衡。换言之,医学是一门生命和谐的艺术,是一种从属于生命自然的艺术。
  教育也是如此。要唤醒和释放学生本性中的精神渴望,首先要求家长、教师能与孩子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能进行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家长、教师才能够像医生那样,较为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和精神需求,从而精心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流程,让孩子们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强化道德观念、逐渐获得思想解放和精神上的自由。
  作为家长或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并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以便在形成儿童的意志和情感上少走弯路。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应对孩子道德的养成有正确的理解,避免用说教的方式宣讲道德。最重要的是要以此避免孩子被教育上的重大失误所伤害。
  令人失望的是,我们普遍看到的是那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家长和教师都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要多”,小孩子什么都不要想,按照我给你设计好的路去走就可以了。这样的教育,根本就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锻造工具。我们的教育,是否走在迷途之中?
  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之火越燃越旺
  马里坦认为:学习最主要的动因或者说推动力,是学习者心灵所固有的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智力引导是第二位的,也非常重要。某些教师将教育上的失败归结为主动力因素——学生的内驱力不足,而不承认自己教育上的失误。事实上,将人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需要借助知识和爱来完善自我,并能够奉献自我;要实现理性和自由,人就必须拥有通过教育而获得的知识和纪律的约束,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事关重大。
  作为一个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爱、对善与正义的爱、对生存的纯朴和坦诚、出色完成任务的意识以及合作感。这五个方面是人类本性的基础。
  教师应当解放受教育者。释放受教育者的有益能量是抑制不良能量的最佳途径。真正的艺术在于使儿童注意到自身追求善行之美的资源和潜能。对人类心灵的发展来说,最丰富的物质条件,最完备的方法、信息、博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唤醒人类的内在才智和创造力。在学生刚接触数学、物理或哲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使他在实际中把握最简单的数学演算的每一步骤,而不要在意这个过程会多么缓慢。还要使他在实验室里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在实验中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内在统一性。人的智力不但存在于大脑,也体现在双手上。教育和教学永远不要忽视其要使脑力与体力有机统一的任务,不要忽视心灵在统一中求得自由的基本需要和渴望的有机统一。教学的结果是通过使学生把握所学内容的理性达到心灵解放的。必须让学生通过理解把信息主动地转变为心灵的生活,并且这样来强化心灵生活。
  反思一下当下的教育,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在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则方面做得如何?我们的教育,是否走在迷途之中?
  教育应当坚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总是试图把一些成年人的观念塞进儿童的头脑,而这些观念如果不是变成教条,遭到照本宣科式的阉割,就是被弄得过于浅显进而化为乌有。
  儿童的体格构造不是成人体格构造的缩小和简单化。在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注意到儿童、青年的心理特征和体格构造特点。
  教给儿童的知识不同于成人的知识,它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它不是像成人心灵所拥有的那种处于科学状态的知识,而是与加速并完善少年儿童初始思维世界的发展相适应的具体知识。比如说在儿童阶段,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想象力的世界——这种想象力能够逐步发展成为理性。教给儿童的知识就应该是一种存在于故事情境内的知识,是对世界事物和价值在想象中的把握。
  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教师所提供的具体知识,都必须适应于学习者。随着学段的提升,这种具体知识会不间断地以同一方式发展,进而成为成人的科学,而且也只有到那时,这种知识才能臻于至善。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的知识到科学的知识,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科学、发展理性的。
  我们的教育是如此进行的吗?刚上高一没多久,老师就开始给学生布置高考的练习题了。将高考的难度和要求前移到平时的教学环节中,是大多数高中教育习以为常的做法。彼时,我们思考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吗?我们的教育,是否正走在迷途之中?
  《教育在十字路口》,(法)雅克·马里坦著,高旭平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20
一所杰出学校的教育神话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评介
《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美]爱德华·休姆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龙云  
  我们也不乏学业成绩顶尖的学校,但优异学生表现较多的是相互竞争。如何营造一个接纳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惠尼中学给了我们不错的答案  
  读《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惠尼中学成长纪实》这本书,你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所学校的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和升学压力,一点儿也不逊于我们现在的高中。每个人都想考出高分,以便申请著名大学。要在这样的学校里生活6年,学生会不会度日如年?作者爱德华·休姆斯用一年的时间在这所学校里实地考察,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惠尼中学有十分独特的亲密气氛和家庭归属感。学生在学校里努力用功,放学后没有人急着冲出校门,而是聚在一块儿,跟老师沟通。那么,学校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本书里其实没有专门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几点我感受很深:一是对学生的高期待。每一个七年级的新生,在进入学校的时候,都被告知有很大的潜能,一定可以考取自己喜爱的常青藤大学。这样的一种高期待,给了孩子很大的动力和信心。二是平衡成绩好和学习好的矛盾。惠尼中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面临着一个难题,但解决得很好:一方面给学生真实的学习与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考试分数、高级选修科目、平均成绩上表现优秀。三是给学生明确的使命感。把学生当作成熟的、思虑周详的独立个体,认为他们不但能拿高分,也能做大事。
  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你怎样看学生,学生就会变成怎样的人。”给学生高期待,他就能够飞得更高。但这样的高期待,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措施跟进才行。我们的很多高中,关注比较多的可能还是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原本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往往被学校、教师和家长分担了,学生只需成为一个会做题的工具就可以。如此,我们培养不出拔尖人才,是否与此有关呢?
  教师的教育信念。历史教师戴夫,年复一年地引导孩子从生活里、从切身体验的事情中找到与被迫学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联系。他认为,课本上的历史事件对孩子来说,只是枯燥乏味、遥不可及的东西,就课本讲历史的做法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极具历史才华,常常通过一个问题将过往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结合起来,将课堂演变成生动的讨论,让孩子们沉浸其中。
  从惠尼中学的教师身上,我看到教师要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在互动中体悟知识的魅力。教师要坚守职业操守,宁愿自掏腰包也要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无论外界如何看待这一学科。教师要始终挑战自己,在确定性的教学、结论已知的教学内容之外,给学生提供深刻的学习体验……
接纳的学校文化。每个生活在惠尼中学的学生,都要承担非常沉重的学习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不同的学生表现各不相同。亨利的考试能力极强,但总是不能沉下心来学习,经常逃课。教师多次劝说都不见效。有一次被逼急了,当着几个人的面,亨利威胁要杀了劝说的老师。这下闯了大祸,在“9·11”阴影未散之际,这样的话语给老师带来了威胁,因此被开除了。亨利多次偷偷跑到学校,希望能再给他一次机会,都未获允。几个月之后,亨利又来到了学校,在惠尼中学的升学资料中心担任助理。学生塞西莉亚说:“有一件事情在惠尼中学是可能的:无条件信赖一个人,而且不会被倒打一耙……惠尼中学给了我一样东西,别的地方始终不曾真正给过我:接纳。”
  教师接纳走进自己教室的每一名学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和接纳,在这个每名学生都拼命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学校里,彼此信任和接纳表现得非常明显。其实,我们也不乏学业成绩顶尖的学校,但如何营造一个接纳的、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孩子在其中健康成长,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22
教育不能只为争第一 ■[日]Yasuo Tanaka


  对于非常在意“第一”,如果没争到第一就会生气或者哭闹,并产生恐慌和不安的孩子,大人调整价值观同样很重要
  有一些孩子非常在意“第一”,如果没争到第一就会生气或者哭闹,并产生恐慌和不安。对于教师来说,要分清“第一”是对排名的偏执,还是对场所的偏执。
  对于执著于第一名的孩子,应该告诉他们,并不是所有时候第一名都是最好的。当有孩子把第一名让给其他同学时,可以马上表扬“谢谢你把第一名让给其他同学”。对让出第一名的孩子给予更多的正面评价,让孩子们了解到并不是只有得第一才能受到表扬。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日常教育中不要过高评价得了“第一”的孩子。
  对于第二种情况,孩子所关注的不是得了第一名可以得到表扬,而是某个他认为最佳的场所或位置。因此采用第一种情况中的对策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首先判断,对这个孩子来说哪个位置才是他认为最好的位置。在排列摆放物品时,可以在这个孩子最喜欢的那个位置贴上他的标志和姓名,把那里变成他的专用位置。
  本案例中的小K属于第二种情况。在我们为他保留了他所喜欢的那个位置后,他与同学间的矛盾就减少了。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让小K如愿以偿,我们还必须认真地告诉他,有时候他也不一定能得偿所愿。如果我们不跟孩子明确这一点,那将来遇到与自己意愿不一致的情况时,孩子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样就容易被人误解为他是个“任性的孩子”。在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对于孩子的偏执,我们必须考虑哪些是能为他做的,哪些是不能为他做的,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对于不能为他做的部分,所有教师都必须统一口径,以相同的态度明确地告诉孩子。
  医学观点:
  调整大人的价值观很重要
  孩子们对“第一”存在偏执,很可能是因为大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对“第一”这个词表达出了“好”、“优秀”这样的价值取向。当然,原因可能不仅限于此,但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标准。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孩子,评价一个事物存在多个不同的标准,除了“敏捷、拿手、实惠”之外,“闲适、踏实、朴实无华”同样也是一种价值标准。如果大人自身不具备这些价值观,那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们说出“已经完成了?好厉害!”这样的话。
  对小K来说,相比上述的价值观,他更大的问题可能在于“非这个位置不可”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与吃饭时候从什么开始吃起的行为模式具有类似性。因此,与其强迫孩子改变行为模式,不如展示给他看,其实“这样也不错,那样也可以”,有时候不同模式的展示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就像上面学校所采取的对策那样,在那些容易产生争抢的地方摆上贴了孩子名字或者标记的椅子,也可以根据日期或者星期等一定的规律轮换座位,让孩子在明确了解规则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模式。
  另外,如果把孩子“希望如愿所偿”的心情理解为“不能如我所想就会感到不安”,那孩子们那些看上去“很任性”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拼命争取”。虽然我们没必要去强化他们的偏执,但如果把他们的所有偏执全部剥夺了的话,可能就会使孩子的不安与恐惧急增。我们必须要知道,剥夺孩子的偏执可能会同时剥夺孩子的安全感。
  (本文摘自《儿童问题行为实例解析与对策集》,[日]Yasuo Tanaka著,陈涵石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0:20
导学案,真的很重要吗?  2011年12月22日  作者:范通战  来源:教育时报
  随着新一轮课改热潮的兴起,“导学案”似乎成了一线中小学教师口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有人说,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在此,笔者不禁想问:导学案,真的这样重要吗?
  撇开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在心中这样问一下自己: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或是学习一节文本的时候,有谁事先为我们设计了导学案呢?再想想学生,等他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步入社会,拿起一篇文本要读的时候,有没有人会去为他设计一篇导学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有靠着导学案才会学习的学生,是没有发展潜力的!真正的课改要培养的是没有导学案,也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人!
  笔者在此丝毫没有贬低导学案的意思,事实上,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将那些传统的教师从滔滔不绝的讲堂上拉了下来,同时做到了将每一节教学任务的具体化、显性化。但是,不加甄别地无端放大导学案的作用,不讲实际地滥用导学案的行为,笔者认为,是不足取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
  我们不妨来看三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导学案绑架了教师,绑架了学生,绑架了课堂。试想,我们使用导学案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落实课标精神、变“教”为“学”、激活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沉睡的生命状态吗?不就是为了打破“知识本位”、摆脱“机械式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吗?……可这样做下来的结果呢?学生好像是不受老师控制了,而是受导学案控制。有了导学案,伴之而来的就是“落实预习”,于是,课堂学习过程向课前延伸,每个学科都要预习,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师生围着导学案转,一节课处理了几道题,这样做,好像是看不到“机械训练”了,但伴随而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却着实令老师头疼。
  第二种现象: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反而成了配角。在当前的课堂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理科课堂。导学案,本来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工具,可一到课堂上,教材、文本却大多退居二线,只有导学案在主唱主角了。教材上精选的文本,应当可以称得上是“优质的学习资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紧紧围绕其来有效展开,不能引导学生围绕其去深入探究、合作研讨,岂不是入宝山而空返?
  第三种现象:导学案的印制,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咬咬牙,这个经济负担学校也得背着。可问题是——这个负担真有背着的必要吗?
  事实上,没有导学案,教师照样可以实现有效导学。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几位老师来听我的课,可是我的课在上午就上完了,但是盛情难却,所以我就和其他老师调了一节课,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导学案例。
  师:今天这节课,因事出突然,老师没有备课,同学们也没有预习,面对这样一篇新课文,大家说说,咱们第一步该怎样来学习?
  生:(纷纷回答)先读一读。
  师:好,咱就先来读一读。请大家拿起笔,一边默读,一边把文中的生字词画下来,并思考解决,同时揣摩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学生很快投入了学习状态,其间,我也投入了对文本的阅读,同时兼顾查看学生的阅读批注情况)
  师:大家在默读的过程中,读得很认真、很仔细,现在咱再来朗读一遍,看看读音、情感把握得怎么样。(在学生自告奋勇的朗读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对“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句中“结实”一词没有理解到位,于是就围绕这一词语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这里的“结实”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回答)是树长得很结实,树显得很强壮、很牢固的意思……(我知道,孩子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
  师:先别忙着下结论,俗话说“文读百遍——”(我说到这儿,学生就把后半句接过去了)“其意自见!”(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可爱)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结果,孩子们再读就发现自己错了,纷纷说道:“是结了果实”的意思)
  师:学习到这儿,接下来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大家说说,咱接下来干什么?
  生:思考处理课后题。(接下来,课堂教学自然而然进入了阅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学用结合的流程中)
  课后,听课教师说:“这是一节原生态的本真课!”在这节课上,我没有使用导学案,同样收获了无限的精彩!由此可见,决定课堂走向的,绝对不是“导学案”,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行走方式。在这节课上,我就坚守了两个原则:一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二是以学定教,该怎样学,就怎样引导,循着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去做。
  合理地运用导学案,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理性地去对待,不能“出格”。
  (作者单位:武陟县实验中学 范通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0:21
教学切不可为创新而创新  2011年12月20日  作者:屈太侠  来源:教育时报
  上学期,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父亲要求“我”把好不容易才钓到的一条大鲈鱼放回湖中。当时的“我”,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长大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那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正是因为父亲当年的严格教育,才让“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应该说,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钓鱼——放鱼——启示。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感受“我”在这件事情中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触摸人物内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课文,寻找我(不放)和父亲(放)的理由,并想一想“哪个理由是最重要的”。4.理解重点句: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上完课后,语文组教师进行评课。大部分教师认为,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课上得真实、扎实、朴实。不过,也有位年轻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教学效果也不错,就是觉得这堂课四平八稳、缺乏创意。如果让他来上,他会从本文的中心句“道德认识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入手,先让学生谈谈对这一句话的初步理解。然后追问学生,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简单”,又从哪些地方发现“很难”。这样就自然地回归到前面钓鱼、放鱼的部分。最后,再回到这一句话结束全课、首尾呼应。
  另一位老师受他的启发,认为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在“鱼”上。因此,教学可以在“鱼”字上下工夫:1.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鱼?2.我为什么不愿意放掉这条鱼?3.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放掉不可?4.我后来的成功和这条鱼有什么关系?
  不可否认,两位老师的想法,的确都很有新意,至少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未曾想过的。即便是想到了,我也不会这样去做。因为我觉得,文章的思路本来就非常清晰,按照文本的顺序学习,简捷明快、省时高效,何必要煞费心机去折腾一番?
  当然,我不是要否认创新的价值。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才有活力。如果教师不懂得创新,上课都是一种表情、一个模式,那将是多么枯燥的事情!相反,如果在课堂上多一些新鲜的元素,带给学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对于缓解疲劳、激发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好的?是不是越新奇越好呢?非也!我们不妨看看上面两位老师的想法。第一位老师要求从所谓的“中心句”入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不难想象,没有具体事实作参照、没有客观原因作铺垫,空洞地谈一个抽象的道理,学生怎能谈出有价值的观点来?另一方面,这个句子本身并不能作为本文的中心句。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道德认识很简单、道德实践很难,而是“只有从小要接受严格的教育,以后才能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再看第二环节,让学生去寻找“简单”和“很难”的内容,教师指向不明、难度不小,让学生很难受。换作我们自己,你能分出哪儿“简单”,哪儿又“很难”吗?
  第二位老师让我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到这一个“鱼”的身上,而忽略叙事过程中的细节描写以及细腻心理活动的揣摩,不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我们再看看课文题目——《钓鱼的启示》,定语是作为事情的“钓鱼”,而不是作为特定事物的“鱼”。教师之所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是对文章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我们必须弄明白,自己的创新是为了什么?究竟应该为谁而创新?很明显,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为展示自己,也不是为取悦听课老师,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所面对的是知识和能力都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我们的教学必须照顾到学生实际,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梳理思路,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说得简单点,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扎实牢靠但苦不堪言的创意,不值得提倡;活泼生动但肤浅潦草的创意,要坚决抵制。
  一言以蔽之,教学要以生为本,切不可为了创新而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 屈太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0:21
思与学同样重要  2011年12月20日  作者:李舒文  来源:教育时报
  近日,我到另外一所学校给八年级学生上语文公开课,讲授的是《大道之行也》。课前我了解到,这班学生已经在一个多星期前学过这篇课文,想必不会太陌生。在经过“熟读课文”环节之后,进行到“感知课文”时,我不假思索,就向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第一层的内容说下来。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听到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发问,全班同学竟无人举手,并且无一例外地低头伏案。我刚进教室时,那一个个充满好奇与热情、昂首挺胸听讲的神态,一下子荡然无存,整个教室就像洪水过后的玉米地,尽是倒伏的青棵儿。尽管我极力改变方式、转换教学节奏,同学们也很快活跃起来,但我一直感觉这气氛与开始时的轻松、欢快和和谐不同,师生之间似乎有了“距离”。一节课下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学过的课文都应该烂熟于心、随问随答,最起码应该有较深的印象;教师提问,学生答不出就应该是学生之过,我当时就存在着这样的潜意识。听起来这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学生能不分场合和心理情绪状态,都一定能做到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吗?且不说学的程度、学后遗忘,就算是全学会了,再现学过的内容,他们也需要有个回想的过程。另外,就这节课而言,学生正处于听讲的状态,他们所期待的是教师会带来什么新方法、新内容,心理上更倾向于吸收和接纳,而教师突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除应有再现、回味甚至尝试的过程外,学生还需要完成心理的转换,由吸纳变为“输出”和“挥发”。如果不给学生“转换”的时间,势必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从而影响教学进程,也影响师生情绪。这应该是教师未能充分把握课堂学习心理、顺应学生学习规律所致。
  如果问题止于此,似乎并不多么严重,但在非公开的平时教学中,类似的情况常常有更复杂的根源。一种是有意地抛出跨度较大、答案复杂且固定的问题,来加重学生的思考,达到震慑甚至惩戒的目的;另一种是把学生本可静思、联想、想象、创意的时间,用来记忆、再现、强化大量知识要点和标准化知识。这样就会使思考变得沉重起来,使学生不堪其重而畏惧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同等重要,思使学生在学中克服迷惘,更加清晰明了;思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思考,本来是最需要心理安全和情绪自如的事情,却成了被动接受者的心理负担,成为挤占心灵空间的巨大压力;思考,本来是多维联系、放飞心灵的事情,却系上沉重的现成知识和标准答案的铅块,总是难以起飞。如果那样的话,学生怎能乐于思考,并由思考收获感悟?思考过于沉重,学生就会逃避和疏远思考,而习惯于接受和被动,不会想象,缺失仰望星空的情趣和情怀,浅薄地对待自己和周围世界。
  让学生思考,就要归还学生思考本真的状态,让思考自由、安全、愉悦,多一些激励、少一些压力,多一些宽松、少一些排挤。在课堂上,不管教师采用哪种诱思探究的方式,学生在思考时都依然昂首远望、心驰神往,没有畏缩,没有自卑,没有伏案的躲避和自责,我想,此时学生也就真正进入到思考的境界了。
  (作者单位:济源市大峪镇中心学校 李舒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0:26
这样的语文课改,是不是要值得我们警惕?  2011年12月13日  作者:苗蔚林 
  听了这样一节语文课:
  1.教师前一天就把准备好的“学案”就发给了学生;
  2.临近上课的课间,安排几个学生把选择好的重点问题抄写在黑板上;
  3.课堂上由学生点名不同的学生起来,照着人手一份的“学案”讲课,教师在旁边点评;
  4.读完教案再看黑板上的重点,学生互动提问。
  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课吗?
  第一、学案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无可厚非,可是,一堂课上就这样的让学生读学案、讲学案,绝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黑板上抄满了学案重点,也绝不是“以学定教”。学案的作用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应该是学生在家学习、预习的纲要,是起到引领学生开外学习的一种纲领性的东西,但在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却常常是学案的重复学习,或者是学案的照搬照抄,似乎,学案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这似乎很值得商榷。
  第二、课间时间是学生抄学案的时间吗?课间时间由学生抄写的方式值得研究,课间本来是学生休息的时间,我们看到的是四五个学生在前后黑板前龙飞凤舞,急忙着抄写学案内容,假如,我们的语文课每天就是这样上的,那么,语文课还有生命力吗?45分钟的课堂已经变成了5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课堂,这样的语文于新课程似乎是南辕北辙了。
  第三、学生讲课的教育学依据是什么?不仅仅在这节课上,以前也听过一节课,是学生站在讲台前讲课,教师和其他学生一样是听众。似乎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新不该是彻底的革掉老师的命!新课程不是完全颠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这个主体地位以从属于教师主导地位为前提。但是,当我们看到一节语文课全部由学生来执教,教师在那里正襟危坐,或者是偶尔几句点拨,或者是仅仅课堂教学纪律的维持者时,作为听课者的我们,心里涌起的是一种悲哀:如此理解新课程,还不如不懂新课程啊。
  语文课堂的教师主导地位不容剥夺,主导地位的体现需要一定的外显形式,比如:提纲挈领的讲课,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创造课堂生成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探究等等,但是在几堂由学生主导执教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这样深入挖掘语文的影子。
  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课吗?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故乡》里的一段描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在我们语文教学的家园里,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少年还在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不是也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呢?
  语文教学的课堂改革,首先是拓展语文课堂内涵的改革,是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改革,可是,我们看到诸多的一些语文课堂,常常令我们失望,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只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忽略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忽略了对语文内涵的真正探究,忽略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课改,是不是要值得我们警惕?
  希望看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的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绿的西瓜还有那英姿飒爽的少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0:28
警惕语文课堂教学的“伪繁荣”  2011年11月28日  作者:沈华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
  在语文公开课上,我们不难见到以下景象:学生四人一小组开展讨论,争论不断,思维的碰撞十分激烈;学生沉醉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前呼后应,应答之声此起彼伏;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心有灵犀,众口一词,“大快师心”……凡此种种,日渐蔓延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面对如是的“伪热闹”“假繁荣”,语文教学的隐忧已不言而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一下这些热闹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语文教师都爱给语文课穿上时髦的外衣,抑或贴上时尚的标签,以此表明自身是引领先进教学理念的“范儿”。这些语文教师都追求“标新立异”的课堂,唯恐因“落伍”而为人所诟病。
  笔者曾经参加地区优质课《石壕吏》教学的观摩活动。参赛教师在课堂中,无一例外地设计了要求学生合作对课文进行补白,要求一人扮演差役,一人饰演老妪,尽量惟妙惟肖地展现差役逼问老妪的情景。教师似乎想让学生活跃起来,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于是鼓励学生可以交流,甚至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交流。确实,那一刻起课堂热闹非凡。但是,我留意到学生的表情,他们都灿烂地笑着!他们的内心有一点“沉重”的感受吗?“苦”和“死”可以如此地轻松演绎吗?原本凝重的氛围就这样消散了。我在听课本的一角写下一时的感受:这样的热闹有何价值呢?课堂氛围宜动或宜静应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
  这样的语文教师并不在少数。他们在课堂中热衷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创新活动;他们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视“合作活动”为“金科玉律”;他们固执地认为没有“合作、探究”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他们一节课中少则三五次小组讨论,多则七八次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合作探究更无从谈起,多是“动动嘴皮子,走走热闹场”。更有甚者,小组讨论成了学生“闲聊”的契机。课堂的热闹氛围是授课者和听课者都“喜闻乐见”的,然而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还剩下多少呢?
  语文教师面对热闹纷繁的课堂时,往往只在意学生参与的程度,却忽视了学生有多少收获。如有位教师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针对第一段文字,抛出两个问题:(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2)安陵君答应了吗?理由是什么呢?课堂上的这两个问题犹如投石于平静的水面,激起朵朵飞舞的浪花。瞬间,学生均作沉思状,既而纷纷举手,竞相回答,教师分别予以肯定和表扬。整节课像这样的呼应很多,学生的参与面显得很广,思维貌似被激活,然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究竟学到了什么?
  学者王晓春在《什么是一堂好课?》中说:“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而在这堂课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在重复着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无非是这些知识需要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来而已,没有多少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作为共同学习体的师生,不可能藉此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这样的课,尽管课堂氛围活跃,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叶澜教授认为:“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更多热闹的课堂还存有从表面到表面滑行的弊病。如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多数教师常围绕老王的善良和杨绛一家的善良展开教学,最后在屏幕上升华为一个“爱”。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争着发言,课堂气氛很热烈:有高举手臂争抢发言权的,有脱口而出先说而后快的。发言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说老王善良的,有说老王老实忠厚的,也有说老王知恩图报的。同时,学生还都能找出文本中的只言片语作为依据。教学流程进行得顺风顺水,没有任何阻碍,课堂在热闹的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我们的教师或听课者常沉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鸣得意或大加褒奖。殊不知,《老王》的主题并不是用“善良”或“爱”就能诠释的。如果学生长期进行这样的平面化阅读,那么很容易自以为是,接触新作品时就没有了沉入作品的字里行间的耐心,容易简单而幼稚地作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当出现这种假热闹的阅读现象时,教师既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又必须积极干预,通过点拨引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就很难有什么作为,阅读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好的课堂氛围有不同的评价维度,但无论怎样评判,一堂好课,对全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是有效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文澜中学 沈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0:39
名校要有敢于“露短”的气度 2010年07月09日  作者:符礼科  来源:中国教师报
  前不久,笔者随县教育局组织的考察团一行赴重庆綦江考察学习,第四天来到了该县一所农村初中隆盛中学,这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曾经在《中国教师报》等媒体报道,在全国较有名气。
  我们到达该校时,上午第二节课快要结束了,参观了校园环境后,就是该校的大课间活动。学生整齐有序地下教学楼到操场进行“阳光体育”活动,做广播体操、表演配乐舞蹈和齐呼励志口号。活动完毕,我们正在啧啧称赞,学校广播开始总结日常工作:首先是宿舍清洁问题,总体情况较好,但七年级某班某生的被子已连续两天未叠。听到这里,我心里有些吃惊,当着全校学生点名批评,该生能接受得了吗?但是接下来我就释然了。广播继续说,我们相信她能改正缺点,下次叠被叠得最好。接下来是食堂问题,有的同学将饭盒带回教室吃,污染了环境卫生,从今天起一律在食堂吃,到时有学生会干部督查。第三是吃瓜子问题,经学校检查,有的同学甚至在中午自习课都在吃,一不小心,瓜子壳弄得教室、走廊上到处都是,甚至新建的塑胶操场都有,严重影响了校园卫生,希各班干部认真管理……
  我更加惊讶,当着这么多外县来的领导和教师,这岂不是该校自己在“露短”吗?我们来时,并没有在操场上和校园内发现瓜子壳之类的垃圾。一般情况下,有人来检查或参观时,很多学校都很在意自身的形象,之前的清洁卫生是全校总动员,对学生也是千叮万嘱,要注意言行,等检查完了就好了。
  该校与我们的做法正好相反,那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注重清洁卫生、注重纪律表现是该校的一种常态,平常是怎么做的今天也怎么做,这已经成了习惯。再仔细揣摩就更明白了,名校也好名师也罢,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方能“名”得更久,“名”得更远。比如古代雅典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有一次,他因忘掉演说辞而汗流浃背,口吃与耸肩的毛病卷土重来,以至于被听众毫不客气地轰下台,甚至有人侮辱他,让他跟妈妈学会说话再来。面对这些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打击,他毫不气馁,强化针对性的训练,付出了艰巨的努力,终于克服了这些缺点,成为一代演讲大师。
  后来在座谈会上,该校校长在介绍新课改成功经验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学校的课堂模式有一部分是从外地外校“学习”和“吸收”来的,有些理论依据来自于“互联网”。校长的坦诚反而赢得了我们的亲近与尊重,能把一个在2002年只有28个教师46个学生的学校,发展到现在26个班、93个教职工、1400多名学生的规模,而且让学校成为全国各地农村初中学习的典范,怎是一个“学习和吸收”了得?该校的很多观点和做法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我们最欣赏的是这所学校敢于“露短”的气度。(符礼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14:28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40699.html?flag=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4 10:41
静,语文课堂活动永恒的风景
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戴贤泽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知识容器”的“满堂静”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时下的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浅”思考,满堂“动”了。课堂上“蜂飞蝶舞”,煞是热闹。主要表现在:课堂活动过频、课件充斥课堂、教师主导意识太强、问题设计过多、讨论流于形式等等。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的现象,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深度不够,效率低下。课堂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揽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动积极的思维,往往是在静态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去体味、领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接受语文的滋养。
静读
“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和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
首先,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首先就要了解文本。了解文本的最根本的方式应该是默读;其次,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能让学生较快地默读一篇文章,迅速掌握文章的大意;再次,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通过读,学生会排除字词和断句的障碍,大致熟悉课文内容,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些常规问题,发现文章中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为后来的动态的读和其他活动做准备,这样和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默读是最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习惯于从大声诵读课文这种模式开始,开课就大声诵读,容易受学生的影响,不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上《沉船之前》一课时,乔老师大胆地花了四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在这一过程中,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老师静静地巡视,及时了解学情,除了进行一两句的阅读方法指导外,不说一句话,有些听课的老师都感到有点不耐烦了。等到学生静读得差不多了,才让两位学生分别概括三个画面的内容和最感动的镜头。在经过充分的静读之后,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聍听
聍听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的心完全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声音介质,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
静态的倾听更能让人进入文本的内在世界,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学生经过预习,心中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再给学生创设一个宁谧的氛围,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
王秀娟老师在上《散步》,导入后,以满文军的《懂你》为背景音乐,老师把全文朗读一遍,温厚绵长的中低音加上声情并茂的演读,深深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震撼了学生的灵魂。课堂很安静,学生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受,有些学生眼角都湿润了。一旦学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语言学习与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了。
潜思
潜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在提问后留下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作任何提示。因为,很多的提示都是教者对学生的直接暗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少能有机会能在被提示的条件进行阅读,提示还可能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浅阅读的坏习惯。学生暂时的沉寂,是产生课堂高潮前的酝酿、蓄势阶段。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到突然灵光一闪,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多么的幸福!
余映潮老师在东台上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文意理解”板块中,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接着让学生沉思默想,“请同学们沉思默想找答案,然后再三人一组讨论。”余老师给了学生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静静的看书,课堂静悄悄的,总共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四分钟时间显得很长很长,老师们都为余老师捏了一把汗:这样不会导致冷场吧?事实证明,老师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看完了课文之后,余老师让开始让学生讨论,交流,阐述,争辩,学生们开始还有点害羞,但是在余老师的诚恳的引导下,渐渐放开胆子,大声回答。一时间,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和刚才的“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自然形成了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静写
写是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思考的过程。写,可以是组织问题答案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想不清楚时,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来理顺思维,并且使思维走向深入;写,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课本是语言训练的蓝本,是一座语言的宝藏,好的老师会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上课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要耐得住课堂的“沉闷”,学生还没有写好,决不提问。
胡秀华老师教《夏》,第四个板块是“我积我写”,教师示范着从课文中撷取了一些词语,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了一首诗:夏,是金黄的/你看那火红的太阳/你瞧那翻滚的麦浪/你闻那诱人的香味/承载着收获的希望。然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这首诗第一句先写夏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说夏是(紧张的、蓬勃的、热烈的……),后面三句具体描写夏景,基本上要来自课文。这些景物要与特点相吻合,最后一句总结全诗,点出主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领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利用课上积累的一些美词佳句,练习写诗。老师安排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很静,老师耐心地巡视,不时与学生低语。学生安静地写,思维的泉水汩汩地在纸上流淌……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生1:夏,是热烈的/你看那密密的厚发/你瞧那黛色的长墙/你听那长吟的蝉鸣/积蓄成磅礴之势。生2:/夏,是蓬勃的/你看那挑着绿叶的棉苗/你瞧那匍匐前进的瓜秧/你摸那举着喇叭筒的玉米、高粱/托起金秋的臂膀。生3:夏,是急促的/你看那弯腰挥镰的农民/你瞧那浇水施肥的身影/你听那 “快打、快打”的催促/换来黄金的季节。
一个短小精悍的写的活动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感悟、仿写的能力。
默想
“默想”这里的“想”主要是联想和想象,是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无声的意蕴探求。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留出“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神游万仞”,充分的联想想象。语文是形象的艺术,特别是散文阅读,我们一定要给学生营造“片刻的宁静”,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让平面的文字符号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抽象的语文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进行再加工,再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形成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更深入地鉴赏文本的写作艺术,更深刻地领会冰冷的文字后面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王秀娟老师上《沁园春·雪》时,课堂第二板块“品壮美雪景”的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师:诗人动用各种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板书:自然画卷)可谓“诗中有画”,现在就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给我们描绘的画面。要说明的是,描绘不等同于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反映成画面,必须生动形象。
生闭眼默想,师巡视。
生1:雪染白了大树,染白了长城。看那蜿蜒起伏的长城仿佛在那洁白的棉被中睡着了,又好像是一只银龙准备随时起飞。黄河也失去了往日的汹涌,被这迷人的景色给陶醉了。
师: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尤其把长城比喻成了随时起飞的银龙,富有气势呀!
生2:北方的雪景,多么美,多么奇特呀!你看,大地到处都被坚冰封冻。万里长空飘舞着雪花,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了白茫茫的一片,整条黄河顿时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群山像一条条舞动的蛇,高原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妙、奇特呀!
师:你的结构处理得很好,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生3:好一场漫天大雪!天地被风雪改变了容貌,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黄河也被大雪冰封不再奔流。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山野蜡象。整个世界又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间充盈着无数生机。风雪不是天空所赐,苦难成了历史的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师:好美的排比句!好精彩的文笔!好壮阔的景色!
师:诗人的视野在空间上纵横千万里,于是这景物显得大气磅礴。(板书:纵横千万里)
师: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景中有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和联想诗中的画面,达到体悟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与其用优美的课件来展示文本中的画面,还不如启发学生想象联想,放手让学生透过的抽象的文字,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语言文字的丰富的意蕴和情味是不能够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在形象面前都是十分苍白的。
静悟
静悟是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师生、生生、个体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最终都要回归到个体对文本的对话上来。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老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冷静地咀嚼、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且适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静地巡视,让学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时最忌暗示式的引导。
余映潮老师《游记的几种基本构思技巧》这堂课上,精选了《颐和园》、《观潮》、《山海关》和《三亚落日》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学习写作游记的技巧,他不是直接演译游记的写法,而是让学生读美文,学作文,对四则游记文本材料的研读提炼。余老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语言训练的状态。每看一个材料,他都是先让学生在动态的“发现”中“顿悟”,如果学生还是不能发现,他微笑:“再回过头看看例文,体会这篇游记的方法技巧。”这时,课堂很静,老师巡视,学生反复研读例文后,纷纷举手回答。就是在这反复的研读与体悟中,学生领会了从“整体构思”到“段落写作”等方面的游记写作的技巧。
当然,这些过程有时交融在一起,我们在设计静态的课堂活动时,既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又要融会贯通,有所侧重。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6:06
互联网时代,怎样讲好真话
2011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18期 作者:赵振宇




  如今,新媒体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广泛和通畅的讲话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新近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4.85亿,中国微博用户数量更是以208.9%爆涨的增幅达到1.95亿。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难的不是讲真话,而是怎样把真话讲好。

  所谓讲真话,就是讲心里话,讲自己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意见和建议),讲自己愿意讲的话,讲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真话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经过实践检验它是正确和基本正确的话;二是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它可能是不正确、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话。公民能心情舒畅地讲真话,是人权的基本要求,保障公民讲真话的权利,是国家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通畅公民讲真话的渠道、掌握民情,是领导行政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正确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时局,认清形势,科学决策;片面或错误的话,也有利于掌握动态,分析原因,从另一面或反面检查改进工作。

  当然,真话不是真理,真话不是政策,真话不一定正确、全面,要全盘接受,真话有时也是错误的。但是,真话却是良好人际沟通、高效社会运行的基础与润滑剂。

  面对新形势,笔者以为,政府要把真话讲好,应加强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问责制度。截至2011年7月19日,98个中央部门中,只有45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距国务院规定的最后期限过了20天。而且,已经公开的这些信息,质与量还不够、一些公开的信息看不懂、公开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公开条例》从2008年5月1日实施至今三年多,全国还没有一个按此条例接受处罚的官员,这是不正常的。政府应该加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公众讲真话提供更通畅、方便的渠道和方式,它是建立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

  新闻媒体要讲好真话,应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和真实的信息,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环境规范自己的行为。媒体要特别重视弱势群体意见、少数人意见和不同意见。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特别要研究在新媒体的挑战面前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时代性、创造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和担当。

  对于广大民众而言,也需要提高讲好真话的本领,“发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优势。笔者以为,把真话讲好是一门学问,至少需研究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说者谁,即明确传播者自己的身份,社会角色不同,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二是对谁说,即研究说话的对象,针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确定自己的传播方向和策略。三是说什么,即研究听话者的需求,确定传播内容。四是怎么说,即研究描述和评论方式,提高说真话的效果。

  现在很多人都敢于讲真话,但笔者以为,要利用大众传媒讲真话、在岗位上讲真话、对当事人当面讲真话、合法规并合情理地讲真话。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想到就说”,而是要“想好了再说”。人们意见的表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向社会传播,这既是负责任公民的义务,也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6:17
高考试卷下载
http://dl.dbank.com/c04nmczv7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7 01:32
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时的作息表



学生6点起床
7点30早餐;
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
下午3点30以后,教师锁门,学生一律从事课外活动,去图书馆、上操场、唱歌跳舞
晚上6点晚餐,
7点到9点晚自习,
9点30熄灯。
每周上5天半课,其余时间全由学生自主支配。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