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数千年史萃三点菁华最夺目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4:23
标题: 数千年史萃三点菁华最夺目
数千年史萃三点菁华最夺目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株有强大生命力的常青树。古代教育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袁金香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三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延续至今的不朽观念。
  自求自得
  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士人自学史。古代教育家很重视学生的自学,强调学习要有所获,必须自求自得。孟子主张深造自得,要求学习者深入钻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方能融会贯通。朱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他人替代不得,只能凭借自己的自觉主动、刻苦勤奋,才能有所收获。王阳明则继承了孟子的良知说,主张自求自得的学习方法。
  自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当注意如下诸点:首先是勤学,为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积涓涓细流汇成大海。韩愈自己就做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进学解》),他以亲身经历告诉读书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其次是置疑问难。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指出学习者要有怀疑精神。王充生活在谶纬神学盛行的时代,他对神学化儒学提出质疑,在《问孔》篇中提出了数十个问题。北宋的教育家张载主张要带着疑问去学习,“学则须疑”,疑问的解决,就是学有所获,并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疑,不仅要在无疑处生疑,更要在可疑处生疑。他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经学理窟·学大原下》)。朱熹提出了学习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过程的见解。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晦翁学案》)。最后是精思,即反思、反省、内化。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关于学思结合的名言警句,教导我们自学要与思考紧密结合,光是努力自学不反思,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孟子进一步提出思考的重要性,“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告子上》)。他认为学习者只有思考了,才会有收获;不思考,不仅一无所获,相反会受到蒙蔽,“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荀子强调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具体提出了一些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一而静”(《荀子·解蔽》)。
  一个人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够接受最好的最需要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揭示的自求自得的学习方式,彰显了学习者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仅重视知识的接收,同样重视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
  因材施教
  教育理念之精髓
  古代教育家针对材质迥异的生徒,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顺势而成。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教学规律,为资质不同的学生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孟子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墨子也强调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教育,他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育观点。《学记》里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其优点得到发扬,缺点得到克服。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在长期使用“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观察言行。孔子通过对学生的言行细致的观察而达到了解他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孔子告诉我们,观察学生要贯彻言行结合的原则,不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王夫之也重视施教前对学生材性资禀的深入了解,主张对学生“始则视其质,继则问其志,又进而观其所勉与其所至”,在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因人而进”的教育方法。其次为倾听心声。在《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孔子仅通过寥寥数语便让弟子们一个个说出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从而对学生们的性情有了很真切的了解和把握。
  因材施教由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并实践,虽然其时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与之相适应的个别教学,但因材施教揭示了教育的根本规律,是教育原则与方法的精髓。即使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班级授课制时代,它的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资质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的理念,到任何时候都有强大的生命力。
  顺应儿童天性
  把握儿童时期的特点
  最后要把握儿童时期的特点。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儿童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喜好性情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明代教育家王阳明分析儿童的性情时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童“跳号呼啸”,要减轻儿童的学业负担,教学要“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从而“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