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课程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4 10:42
标题: 语文课程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语文课程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严华银



       省厅的年度培训工作总结会议之后,带团赴福建考察学习。一早打开电脑,发现一封陌生邮件,是一位参与过省级培训听过我讲课的老师发来的。是他写的一篇文章,而且是在不知什么刊物上看到批评我的文章后有感而发的文字。行文匆忙,言辞慷慨,既表达了他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也有对我的语文教育观的维护的。很是感动。因为旅行途中,无法看到据说是一位博士的大作,便无从置喙。待我回到南京,终于辗转设法找到这样一份杂志,也是当年我曾经很认真读过的语文好刊,估计现在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有所变化了;读罢这位名为金立群博士的文章,我真的很感动,他真的读过了我的很多文字,而且做过梳理,他的对于语文的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很多与我似乎没什么矛盾,只是角度的差异罢了。或者说他对于我的部分文字的解读不很符合我的原意。我觉得很是没有什么,需要的倒是感谢,感谢金博士的关注和耐心,也感谢那一位听过我的课,看过我的文的同行老师对我的爱护。这些都让我这样一个已经离开一线教学多年的语文人感动和激动。语文教育和教学恰恰需要我们这些热爱者的关切和讨论甚至是不同意见的争鸣。为表达我这样一层意思,依然把我最近的一段话发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语文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段的课程体系中,每一课程的设计和设置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语文当然也是如此,尽管不排除它与其他学科的相通、交融、交叉的地方。近些年来的一种倾向是,在所谓“人文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旗帜下,弃“工具”而务“人文”(实际不过是思想和政治,不是真的“人文”),成为时髦。最近看到多篇文章以孔子的教育为例,以古代书院的教育为例,大谈特谈古代语文教学重视思想道德教化的传统。也有作者以某些国家的母语教育为例,论及语文教育必须将品德思想和人文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追求。在作者的眼里,古代的庠序之教、太学之教、书院之教,就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是要继承这样的传统。某些国家的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正宗,我们的语文课程就是要以传统和国外的典型为榜样,就是要弘扬人文,彰显思想和道德。于是现实中,语文课程已然演化为与思想品德等量齐观、争夺领地的一门课程,语文老师俨然变成了与孔子宣讲儒学、文革中教师宣传领袖语录和思想的一类。但常识和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和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都教育家代表着一种哲学观在传经布道,是一种思想教育、哲学教育,都不是语文教育;即使是国外,冠以母语教育的那一类课程实际是与思想品德、公民教育柔和之后的一门综合课,它也不是语文课;而且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再也不会出现如我们思想品德课程一类的设计了。
面对如今语文学科的本体价值和主体地位在逐渐衰落的局面,总有专家戏言,语文教育,这是“种了人家的自留地,荒了自家的责任田”;如此下去,要么是语文课程取代思品课程,要么是思品课程兼并语文课程,如果是前者,那样的语文课程还是语文课程吗?如果实后者,在课业负担异常烦苦的今天,对学生而言倒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是母语教育课程独有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又如何实现呢?
语文课程需要改革,语文教学必须进步,但是总不必以否定传统和打倒过去的方式来实现。
语文课程不可能取消,必将永远存在,语文教育的两性统一,还是要坚持工具价值为基础,人文价值是方向。也就是说,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一定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实现,语文课程教育的终极价值也是教育的价值,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而切实的教育教学则必须从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工具的学习掌握入手。假如这是语文教育的入口的话,那它的出口则应该是人文素质的提升。问题是,我们不能总是把进口当出口,把地当成天,把策略当手段,把过程当结果。现实中的我们很多被彻底的颠覆了。
把教育、学校和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完成的学生发展总体目标强加到一门学科以为这门学科可以包打天下的认识和做法是荒唐的,表明看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高抬,实际上是戕害甚至要葬送掉语文学科。语文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高度的警惕,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口号上的胜利和便宜冲昏了头脑。否则有一天你我都会找不着北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