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们写了多少垃圾文章(董正亚)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3:25
标题: 我们写了多少垃圾文章(董正亚)
我们写了多少垃圾文章(董正亚)—— 记吴奇院士在大连化物所的讲座
作者:董正亚时间:2011-09-28来源:科学网博客117次阅读

  9月26日,吴奇院士在我们所做了一个报告,和我们讲了他对做研究的一些见解。听完报告,感觉自己收获很多,对做研究的理解更清晰了。现在把昨天作的笔记在这里简要整理一下,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报告一开始,吴老师就提了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什么是研究”(what is research?)。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吴老师自己的答案是“解决问题”,做研究就是寻找和解决重要的问题。从这个解释出发,他认为研究生的任务就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有没有解决、有没有发文章,相对来说都不那么重要。对于研究生导师,他们有双重身份和职责。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者,要解决科学问题。吴老师觉得国内有不少老师都没尽到教育者的职责。对于这种现象,他说:“作为老师最大的贡献不是你的成就或者荣誉,而是自己的学生。因为荣誉只在有限时间存在,而你的学生会一直延续下去”。
  之后,吴老师讲了一些做研究时的经验。首先是要勤思考。他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颇如一朝分娩”。思考时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不能人云亦云。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是不适合做研究的。他讲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国家重大项目的评审会(忘了是评审会还是答辩会了),这个项目是关于“动态自组装”(dynamic self-assembly)的。吴老师一看这个词就想:什么是动态自组装,什么又是静态自组装。吴老师就问旁边的首席科学家:“什么是静态自组装?”在场的专家都答不出来。后来弄明白了,原来他们想说的是加外场力的“active self-assembly”,所谓“dynamic self-assembly”完全是胡扯。吴老师告诫我们,凡事要多问为什么。做研究的过程中是没有权威的。关于做研究的兴趣,吴老师引用古人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希望大家都能做乐知者,至少要做好之者。吴老师觉得国内的研究生最缺的是写作能力。这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都是考试做题,没有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关于师生关系,吴老师觉得,导师不是老板,你的课题不是老板的,而是你自己的;你不是work for你的导师,而是work with你的导师。另外,他不建议把老师当朋友,要公私分开。
  在报告结尾,吴老师的一张PPT让我印象深刻。PPT上并排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图书馆的书架,一张是超市的货架。吴老师说,书架和货架之间,如果用5-10年的时间来看,会有各种荣誉、金钱、甚至有院士;但如果用50-100年的时间来看,中间什么都没有,只有两边的知识或者产品。
  最后,吴老师引用一篇有趣的文章《
On the Impact of a 0.12 kg Apple with the Head》来结束报告。这篇文章定量研究了当一个人坐在苹果树下所遇到的风险,并做了一个测量 0.12 kg 的苹果撞击人的头的疼痛的实验。文章综述了苹果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前人对苹果兴趣和研究。而且最近发现苹果有很多技术应用,但关于人经过苹果树下被苹果撞击的风险这个重要问题还研究较少。所以作者做了非常严谨的实验来研究苹果掉下对人的头的影响(实验示意图和实验数据表格略,编者注)。文章还分析了实验数据,得到了结论。并展望说以后要进一步研究不同质量的苹果以及梨子下落对人头的影响。
  很明显,这是一篇调侃的文章。吴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场下一片热闹的笑声。但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笑声立马消失,只剩下静静的思考。他说:“我们写了多少这样的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8812&do=blog&id=491099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