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童年学:童年研究的新可能空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6 05:17
标题: 童年学:童年研究的新可能空间
童年学:童年研究的新可能空间
2011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8期 作者:郑素华







  近20年来,有关儿童、童年的议题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社会学领域,与传统社会学侧重于儿童社会化问题不同的是,新童年社会学视儿童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关注童年动态的、结构的、关系的等特征,对儿童、童年问题有着新的认识。在国内,有的学者则更是将“童年”上升到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的高度。相关议题的理论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当代社会变迁导致的童年生态剧变亦亟待探索,呼唤着“童年学”的创建。

  童年学创建的学术契机

  在国外,历史学的“童年发现”、社会学的“童年反思”等,给童年研究带来不少新的思路。20世纪,人们对儿童、童年问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通常,人们认为菲利普·阿里耶斯(Philippe Ariès)的研究最早意识到童年历史的独特性,他认为独特意义上的童年概念建构可追溯到17—20世纪间,此观点影响深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理论思潮促进了社会学对童年的重构和反思。艾伦·普劳特(Alan Prout)、克瑞斯·詹克斯(Chris Jenks)等学者认为传统的“童年”概念是成问题的,在解释社会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社会学现象学等影响下,他们试图反思童年被社会建构的方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童年研究已从单一的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扩展到传播学、文化消费、身份认同、意识形态批判等众多相关问题域。

  随着当代人类发展生态学、文化发展心理学、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等领域的进展,童年研究的可能空间日渐扩大。基于“人的发展与环境”的研究线索,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建立了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把人的行为和发展放在一个与各种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中加以考察,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受环境影响的动态过程,其思想为童年研究铺设了新的基础。强调人类发展和文化关系的文化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类心理技能的性质是文化的,人类心理发展受到文化的引导和个人的建构。这一认识特别适合于童年早期“进行主体性发展的研究”。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进展则使我们意识到文化丰富性的同时,也应关注不同社会文化童年的多样性。

  近年来,国内青少年工作、儿童权益保护、儿童教育与文学等领域对儿童、童年问题的关切程度日渐提高。当下,有关青少年、儿童及其工作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儿童政策的探讨已成为学者们的关注中心。20世纪以来,儿童权益运动、儿童权利话语则强调儿童主体权利,指出童年不是成年期的附庸或生活准备期,而具有本身的价值。当下儿童教育与文学领域的学者,更是呼吁我们尊重和呵护“童年”这块日益沙化的绿洲。

  多向建构童年学研究框架

  童年的历史生成、观念形态、现实存在,可构成童年学独特的研究面目。当下,童年学可在传统的儿童成长和发展、社会化、儿童保护等议题外,凸显童年现象的特殊性、童年观念的变迁性、童年生态的复杂性等。

  童年学或可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童年史研究。侧重于探索童年的历史生成,回答童年如何出现、何以存在等问题;收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相关童年的各类史料,探索童年的历史面貌;研究某一时段的童年史等。方法上可包括人类童年史的宏观研究、个体童年史的微观研究等。二是童年观研究。既可探求童年的知识来源,也可探索观念和现实的相互作用,涉及童年的本体论、认识论的探讨。三是童年文化研究。童年文化是“为儿童创造”或“儿童自己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的总和,包括童年精神、审美等层面的研究,也包括童年实践层面的研究。历时上,可致力于还原和探索历史上的童年文化状况,考察童年文化的时代流变和当代面貌;共时上,可进行童年文化比较探索,研究不同地区、区域的童年文化。四是童年社会研究。童年议题的呈现与社会结构、阶层、家庭、教育变革、社会政策等有关。童年社会或童年社会学研究,可既关注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代际关系、同辈交往、身份认同等,也可重视童年的社会变迁、建构模式、社会功能等研究。五是童年生态研究。可聚焦于童年的现实生态,关注童年精神生态的建构,为儿童营造健康、积极的童年成长空间。相关研究可涉及童年与社会文化生态关系、童年生态建构与教育介入、童年空间与新媒介、童年与儿童健康发展等问题。六是童年批评研究。可关注、分析各种童年现象,如童工、儿童士兵、童年剥夺、童年成人化、童年消费等,从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获取思想资源,基于童年本位立场,创建童年批评理论,促进童年理想的建立和形成。相关研究可包括童年美学批评、童年政策批评、童年福利批评等,反思“成人主义”视野下童年面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探求童年重构的可能。

  注重跨学科和综合式的研究策略

  在研究策略上,童年学可找一个具体的切入口,并涉及其他,形成既有侧重又相对完备的童年学研究格局。

  童年学是以童年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学、生态批评、社会政策等各学术领域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传统学科关于儿童、童年问题的研究,可作为童年学建构的理论来源。童年学的开创将使以往各个学科领域中的童年研究成果体系化、理论化。童年学应坚持历史视野和现实关怀相结合,倡导跨学科和综合式的研究策略,将童年的现实存在、历史生成与童年的哲学思索、生态构建整合在一起,探索童年现象的人文奥秘,解析童年的普遍意义和永恒魅力。

  推动童年学研究,目前的任务主要有:一是总结和梳理国内外童年研究的理论经验。从国内看,有关儿童、童年的思想纷繁复杂,亟须梳理,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尤值得关注。从国外看,不仅童年研究成果众多,而且时间久远,如专门的童年研究刊物早已出现,有挪威儿童研究中心的《童年:全球儿童研究杂志》、美国俄亥俄大学非洲儿童研究所的《非洲童年:跨学科杂志》等。二是从学理上深入探讨童年学的基本问题、核心概念。如“童年”,有的论者将它看做一个意义体系,有的则视之为一种文化和历史建构。“社会化”、“发展阶段”、“脆弱性”等相关的核心概念,亦须加以批判性审视。三是在学术期刊、报纸媒体上开辟童年学的学术园地,既方便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和争鸣,也利于集中、及时展示童年学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9 14:51
站在童年的面前

——(第五届)中国二十一世纪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深圳宣言



朱永新按:在深圳参加了21世纪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结束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推广人梅子涵老师朗诵了他自己撰写的宣言,让大家无不为之动容,把会议的气氛推向高潮。我第一时间要来了梅老师的讲稿,并且请他签名留念。我也成为“追星族”了。现在把梅老师的演讲稿与各位分享,题目是我所加。



当我们站在童年面前的时候,我们是谁呢?我们是自己童年的回忆者。我们在各自的城市和村庄,在各自的爱心树下捡过叶子,吃过果子,把自己装扮成假想的森林之王,我们都会欢跃地说,我们的童年真有趣!



可是如果我们继续地追忆,像那位杰出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一样,他想他的小饼干,而我们想,那时,我们读童话了吗?读了几个,听了几个呢?或者并没有读过,并没有听过,那么就是说,原来,童年,我们都是很缺少文学生活的!。



于是我们就开始惋惜了。我们那时是应该多读一些童话,听一些童话的,可是我们怎么没有呢?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城市和村庄没有安排我们,没有布置我们,没有指导和落实我们。我们的那个时代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尽到!要不然,我们今天的这一棵棵树一定会更高大些,更粗壮,我们生命枝叶的摇曳里有有很多的诗意的声音,我们给这个世界的爱的浓荫会更覆盖,一定会更覆盖!



当我们站在童年面前的时候,我们是谁呢?我们是童年的欣赏者,我们不只是欣赏他们的天真和滑稽,更欣赏他们幼稚生命里还有那么多空场地,他们就像那树大树下的小孩一样,使劲踮起脚接住那些不能卖钱的片片树叶,还没有学会说,我想要一幢房子,我想要一艘船。



于是我们就开始留神了。想赶紧给他们许多美好的东西,给他们足够的童话,让他们童年空白的场地里有丰富、优良的早春栽种。我们知道无论等到夏天还是等到冬天都太迟了,都只会重复我们现在的惋惜。土地会有下一个早春,生命不会有。忘记了种植那就只能空荡。只能荒漠到尽头。



我们看看那个在秋天和冬天里的孩子,他那样地坐着,手里没有书,没有童话,弯曲的身体苟延残喘,如果他的爱心树在给他叶子和果子的时候,也给过他很多美丽的童话,那么爱心树就不会只剩下这样一个矮矮的树墩了,因为那个孩子不会砍。所有的树啊,我们对树下的孩子是有责任的,我们不但要把安全的绿颜色给他们,还必须给他们诗意的大红,尊贵的金黄,开阔的湛蓝。我们不要等到夏天和秋天才惋惜,那么夏天和秋天就一定会有火红的收成。我们站在童年的面前,是盼望他们都能火红的!



当我们站在童年面前的时候,我们是谁呢?在童年面前,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是童话,就应该当是好文学,好故事!我们坐在餐桌的这头,童年在餐桌的那头;我们在讲台这头,他们在座位的那头。我们说着,他们听着;渐渐地,他们也说了,那么我们也听着。我们听着听着,那么我们听见什么了呢?我们听见了我们的栽种,听见了那些种子的长大,听见他们的树上每一声鸟儿的歌都很好听,听见他们长成森林了,听见他们说,我可以当高高的旗杆了,于是我们真正地看见,中国高高飘扬了!



当我们站在童年面前的时候,我们是谁呢?



当童年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是谁呢?



我们是骄傲!

他们是希望!

我们一起飘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2dvsf.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9 14:54
从教的重要之道是研究人

/逝者如斯

世界报业大亨鲁帕特·默多克,1931 年3 月11 日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1952 年其父去世后继承了阿德莱德的小报《新闻报》,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将其发展为跨越欧、美、亚、澳几大洲,涉足广播、影视、报业诸领域的传播媒介帝国。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80 年代初,默多克的国际新闻集团的年营业额即已达到12 亿澳元,他本人也成为新闻界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成为国际报业大王,人称报业怪杰默多克。沃而夫认为,默多克之所以能够闷声发大财,其秘诀在于他自己的人际关系手腕。其他商人经营企业注重的是数字,而默多克的注意力则放在研究人的性格上。他的从商之道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生意本身。默多克的这句话,对教师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影响效果的因素很多,学生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教书育人效果的差异,往往是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研究的差异。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英国的教育家M·布朗说:“回顾数十年的教育生涯,我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是:很少倾听学生!我更多的是教,而很少了解我的学生在想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如果不了解你的学生,不知道你的学生在想什么,你的教学又何从下手,又谈何教书育人呢?作为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心,而且是正在不断变化,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学生。实践证明,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必须从了解和研究学生着手。在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学生是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真研究学生,才能让教师从“传道授业”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只有认真研究学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思考学生要学什么,学生要怎么学,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改变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只有认真研究学生,才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在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中,虽然也能看到学情的分析,但那往往是作为计划的一部分,是学校的硬性要求,而不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形,也不是教师认真分析的结果。换句话说,是形式多于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课堂的安排完全是教师事先的安排,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教师都会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至于学生是否接受,则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时间,小组讨论的安排等,都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师生的两厢情愿。
教师研究学生,内容十分广泛。就大的方面而言,至少包括研究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对于集体的研究,在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中都有了基本的概述,而对于学生个体的研究,才能充分显示教师的真才实学。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内容同样非常广泛,包括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等。其中,重要的是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一要研究如何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心声,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注重关爱学困生与家庭受过挫折及病残的学生,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中,教师要面带微笑,将满面春光送给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让情感融入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使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道,静心倾听,时常加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二要研究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必须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其内在的需求,让新知的探索,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三要研究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教育中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本应该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深深,原来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情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在改善自身的教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
教师怎样研究学生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充满爱心和信任。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如果教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二要熟悉每个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就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顺利地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三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注意目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性,切忌主观臆断。四要与学生交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教师与学生交心要善于选择方式、技巧以及态度,使学生倾吐真实的思想感情。五要重视学生的书面材料。学生日常的作业与日记最能反映学生情况的书面材料。教师可根据这些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说服和感化学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学生的书面材料要建立在对学生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六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要对学生家长、社会群众做调查了解,争取各方面的配合,找到恰当的教育学生的办法。
http://jijiaoke.eduol.cn/archives/2011/1067523.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