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贾平凹-----二月河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7 00:01
标题: 贾平凹-----二月河
《文摘报》



    每年的两会,我们都会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有一些世外高人如作家贾平凹,一脸莫测高深地来了,留下一句话就走。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贾老师用一句话概括之,“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语惊四座,也让人一头雾水。
    贾平凹是政协委员,二月河是人大代表,都是以著名作家身份参会。接受记者采访时二月河说,应该鼓励原创文学,建议设立国家级文学大奖,类似斯大林文学奖那样,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
    很显然,二月河又着了记者的道,“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一语惊人。二月河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国家应该用这种重奖的形式,表达对原始创作的尊重。举个例子,前苏联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设立了国家级的斯大林文学奖,对文学创作绝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提议无可厚非,但被精心提炼之后,二月河就成了“给长城贴瓷砖”的小丑,他看到了周围人在窃笑,却茫茫然不知其然。
    在二月河看来,中国有了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还远远不够,这些奖都还不够大,达不到“国家科技最高奖”那样的地位。此想法的谬误有二:文学不是搞导弹,不是863计划,国家投入越大,成果就会越多;文学不是GDP,把文学创作当成了种庄稼和炼钢铁,以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家日子过好了就能写出牛作品。
    所谓国家万能,所谓作协体制,养着大批作家的根本目的,不外乎两个字:听话。但听话的作家从来不是好作家,唱赞歌的文学从来不是好文学,作家的价值在于独立思想,在于不合时宜地发言,文学的价值在于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性描写。贾平凹的高明在于他“阳奉阴违”,所以有《废都》那样的好作品,二月河的不高明在于他“身心合一”。
    茅盾文学奖有点矛盾,鲁迅文学奖不像鲁迅,这不是奖的级别问题,而是因为这块贫瘠的文学土地上缺少收成。
    (《贰时代: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潘采夫著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2月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