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中学生的摄影特刊(一) |
2011-02-16 赵俊毅 |
自我国实施近代学制以来,中小学校开始设立了唱歌、图画、劳作等美育课程,摄影作为美育课程,还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江苏省松江女子中学首任校长江学珠 1923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江学珠, 于1927年任江苏省松江女子中学首任校长。已度过女性青春时期的江学珠,深知女学生的特点与弱点,她认为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针对女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与美育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女生一旦毕业踏出校门,嵌在她内心的美育潜质,将会陪伴和影响着她的人生,这种深远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应试教育。自江校长上任的第二年起,漫画大师丰子恺被聘为美术、音乐教师,《图画时报》摄影记者的郎静山被聘为摄影教师,还有几位国内知名的教育家均接到了江校长的聘书。摄影班每周开设一次,郎静山除给学生传授摄影知识外,他还利用自己的记者之便,把校园家事班上课的场景拍成照片,以及他学生姬莲英的摄影习作,刊发在1929年12月1日的《图画时报》上,此举在松江女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由此同学们对摄影的兴趣大大增强。松江女中郎静山高足姬莲英之作品 松江女中家事班上课 沪江大学校长兼沪大附中校长刘湛恩 上世纪20年代,摄影在上海各所大学校园乃至中学校园普及开来,以上海沪江大学为例,在刘湛恩校长的指导下,大学成立了沪江大学摄影学会,沪大一年两期在大学校园内举办摄影展览,部分作品还刊载在《良友》画报上。1930年春季,被摄影大环境包围着的沪江附中,也成立了自己的银鸥摄影学会,由于沪大附中是在沪江大学校园之内,沪大影展与银鸥影展又同期举办,所以两个展览如同两枝奇葩相互辉映,大、中学师生们穿梭于两个影展之间,有比较的影展是缔造摄影评论家的摇篮,一时间摄影评论不绝于耳。两个影展难分伯仲,两个摄影学会也暗暗较劲,沪大的摄影作品刊发在画报上了,沪江附中则出版一本《沪大附中银鸥摄影学会特刊》,对外公开销售。1928年第29期《良友》画报 照片最右侧的楼房叫思雷堂 原为沪江大学附属中学校址 建于1922年 1934年,银鸥摄影学会完成了换届工作,新一届的银鸥顾问是段仁德,会长是吴世禄,会员共14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会长吴世禄同学提议,为了充分展示银鸥的工作成就,向支持银鸥的全校师生做个交代,将银鸥会员的摄影佳作汇编成集。特刊的筹划工作吴世禄同学的带领下,历经半年多的时间,在银鸥会员100余幅摄影作品之中,筛选出38幅佳作编入特刊。为了提升特刊的整体艺术水准,前银鸥会员沈仲桓同学拍摄的《崇楼在瞻》,陈维堯同学拍摄的《明媚》,均被收录在刊中。沪江大学校长兼沪大附中校长刘湛恩为特刊题词,沪江附中教务主任李好善为特刊题词,银鸥顾问段仁德为特刊作序,1935年4月,《沪大附中银鸥摄影学会特刊》面世。 |
左图《前程渺茫》右图《虎视》 何一镇摄 左图《瓜哇风光》右图《西湖夕照》何一镇摄 上图《待渡》下图《远眺》叶惟本摄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家江学珠、刘湛恩把摄影引入美育教育之中,当时的中学生有幸接受了摄影美育教育。 而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国的美育教育却很少听说含有摄影课程,八十年代以后,美育教育改称为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还是缺少摄影课程,摄影教育只局限在少年宫,所以我们大部分摄影者,是缺失了中学时代的摄影美育教育的摄影者。《崇楼在瞻》沈中恒摄 《孩子们》叶宝生摄 《暮秋时节》郑际凯摄 左图《摩天楼》右图《浮家泛宅》杨士骧摄 《智识之路》郭璠孙摄 《明媚》陈维荛摄 《影》吴世禄摄 《读》陈亚良摄 《白渡桥》陈亚良摄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