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什么是糖水片?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1 20:30
标题: 什么是糖水片?
什么是糖水片?

◎萧沉


何谓"糖水片"?这个名词虽已在摄影界喊烂,但我曾认真问过不少摄影人,却没人能全面系统地说清。不过,我首先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无论自然风光-风景-人像-静物-民俗-纪实-观念等类别,"唯美"风格的照片并不是糖水片,因为"唯美"毕竟是美之一种,风格之一种。而我以往之所以毫不留情地狠批过,针对的其实是摄影人群起而追之的千人一面现象;尤其是"自然风光"类,不仅表现在严重的同质化上,也还存在着所谓几个"风光大师"之类的意见领袖只认定"唯美"是至高境界的错误认识与引导,由此而成为影响中国摄影向全方位多维度发展的巨大障碍。


但究竟什么样的照片才算"糖水片"呢?这问题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所谓复杂----主要是因为拍糖水片的人并非一点想法或追求也没有,也不可能象"植物人"或"机器人"那样去拍,所以对一般观看者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分辨清楚。而所谓简单----其实只需抓住照片乃至拍摄者的几条特征,便可一目了然。以下我想开列主要的三条,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只有技术/没有艺术

许多糖水片都是很讲摄影技术性的,比如光圈-焦距-白平衡-感光度-曝光-色彩-色温-饱和度-明暗-虚实-景深-层次-反差等等,甚至也讲究所用的相机-镜头-胶卷及其它设备之类。他们对"美"的理解,更多其实就是技术;同时也把这些通过各种技术所拍出来的片子误以为就是艺术了。

我以前讲过,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模仿现实/提炼现实/超越现实",三阶段缺一不可;而更高的层次则是"思想就是艺术"。糖水片多半只停留在"模仿现实"的阶段上,虽有少部分可达到"提炼现实"这一层,但绝无"超越现实"的思想高度。许多糖水片往往还把"美化现实"误解为就是"美"乃至"超越现实",这其实是糖水片最大的症结所在。 "美化"绝不是美,只是虚假粉饰,像糖衣炮弹,是骗人的东西。

城市"写真照相馆"所拍出来的照片就是这种"美化"出来的典型糖水片。这种写真并不是将某人的优点进行艺术性的放大或夸张表现,而是全力掩盖某人的缺点,比如用描眉或画眼影的化妆手段把小眼睛变大,用拍摄时的柔光镜效果来掩盖某人脸上的皱纹之类。那人的眼睛虽大了,但不是她了;那人脸上的皱纹虽没了,但那张有血有肉的脸也没了......而照片反映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那人的一张假脸!

2:只有构图/没有意图

凡是平面视觉的东西就有构图,诸如对角线-平行线-三角形-梯形-对称-不对称-面积-体积-颜色比例-深浅比例-远近关系-虚实关系-主次关系-轻重关系等等。但这些只是视觉素养问题,是一张好照片所包含的一部分因素,并不是全部或者重点。重要的是你的这张照片想干什么?想表达什么?倘若摄影人只把构图看作是一张照片顶顶要紧的事,其构图就是拍这张照片的意图的话,同样是把构图误认作了"美",其充其量只是"形式美"而已,除此之外,你在那张照片里就再也看不出什么东西了。

比如花卉类的照片,绝大多数只有色彩-光晕-造型-构图。再比如自然风光类的照片,那山-那水-那云-那月-那树-那石等等,体现的也仅是构图与光影技术;许多画面效果虽不乏"清新剔透"或"烟雨朦胧",有的甚而也"美化"了那个自然风光,所谓色彩艳丽-画面干净之类,并以此认为"美",这也正是我下边要讲的"只有感官美/没有心灵美"的问题。

3:只有感官美/没有心灵美

给人的感官造成一种表相的"美",其实很容易达成。这就如同让你看见一位"美女",无非是一张漂亮脸蛋和魔鬼身材而已,三陪小姐就能办到。至于那位"美女"的心灵是否美,有无文化修养-伦理道德-丰富气质等等,其实稍有人生阅历者,也能从她的言谈举止中一眼看个八九不离十。这也正所谓"大家闺秀"与"小姐身子丫环命"之类女子间的区别。

举个例子(或许不恰当),我们看梁思成的夫人林徽音、苏步青的夫人米子,就看出了气质的高级,修养的高级,就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表相之美,更是其内在所散发出的丰富魅力。即使同样看照片上的"美女",她们二人的"美"在无数美女中也是凤毛麟角,正所谓"才貌双全"。如果依此再对应"糖水片"来说,那糖水片就是----只有皮相的貌,没有内在的气质-修养-才华!记得我曾在《摄影审什么美》一文中引过古希腊思想家普洛丁的观点,他早就认为美是有等级之分的----感官是低级,心灵才高级。

当然,这里我其实还可罗列几条诸如"只有惯性/没有心性"-"只有假相/没有真相"-"只有冲动/没有感动"-"只有糖水/没有泉水"之类说词,恕不多论了。此文旨在抛砖引玉,大家或许还能谈出比我更多的认识与判断标准,谢谢!

2007年4月20日于天津


再谈糖水片

◎萧沉

糖水二字其实很好理解,它是两种东西的结合物,一是水,一是糖;而在水中放糖,便是糖水。就摄影乃至文艺而言,那"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的就是最普通的东西,在文艺品评中也早已引伸为"一般化"。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某幅作品(或某篇文章)"太水了"的意思;"太水了"就是太一般化了,没什么嚼头或看头,没什么味道。那"糖"呢?就是甜,就是美化,就是想让它看上去不一般,就是想给水加点味道,就是作者为了不让人觉得自己的某幅作品"太水了"才添加进来的"修饰"。但我们不要忘了,即使你再怎样修饰,也无法改变那作品"太水了"的底子。

而"底子"又是什么呢?就是作品的主题与立意。这个主题与立意当然不是那种拿"水"当"酒"的主题与立意。前面已讲过,"水"是一般化,而"酒"则不同,是作者在内心经过长时间发酵(也就是认识/思考/再认识/再思考)最终转化成令人无比激动乃至忘掉世俗世界的新的精神产品。古希腊神话中之所以将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象征为狂欢之神与艺术之神,就是因为"酒"可以调动与激发人的精神情感,使人的思想能够升华,摆脱世俗的理性伪装,真正找到自我乃至人类本性。

当然,"底子"也并不仅限于非要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性,布列松那幅著名的《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就没什么深刻的思想性,但那个双脚瞬间离地并在水面上跳跃的人,却具有令观看者产生无限想像的可能性与趣味性,同时也是对照相机乃至摄影所能完成的表现属性(尤其是对抓取运动中的瞬间)给予最到位的体现。这其实也是照片的"主题与立意"之一种,是能给人们带来诸多启示的。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那就是对"水"或"一般化"的理解。比如摄影师为某个老年人拍一幅人像,如果摄影师认为如实地表现那个老年人脸上真实的皱纹就是"一般化",且体现不出摄影师的本领的话,那他势必就会对老人脸上的皱纹加以遮蔽,这也就促成了"写真照相馆"的摄影师几乎都会采取化妆或加装柔光镜等手段把老年人拍得很年轻的"不一般"结果。但事实是,这种"不一般"并非那个老年人本身存在的本质性的"不一般",而是"美化"出来的,是虚假的!

许多情况很可能是----那个老年人本身并不"水",只是摄影师对"水"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他永远发现不了"不水之处",且始终以为那虚假的美化的"修饰"就是"不水",就是更高层次的"美"。这种对"不水"乃至"美"的认识是直接违背"真/善/美"原则的,不真何谈善与美!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还只是表相所呈现出来的虚假,比较容易辨认。更隐蔽的则是"内心与思想与情感"等等的虚假。比如一些"观念摄影"作品,其拍摄手段与方式等等虽然允许主观"制作/造假",允许对拍摄对象化装-修饰-扮演等,允许PS......但我们别忘了-- --"观念摄影"其实是通过影像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究竟是什么,而非一幅貌似观念的"影像空壳"!

此方面案例我不想具体指出,只想点一下:高等美术院校摄影专业的学生多半有此案例。而此方面"作品"不仅作者本人根本讲不出究竟自己在表达什么观念,连策展人或批评家甚至也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摄影家莫毅说得好----"主要是指那种作品中只看见了‘修辞'却找不见话语和话义的、做作的、弄巧的、不是以表达和传播为目的的东西" ......

所以,我们看这样的"观念摄影",没什么思想观念或自己根本不清楚有何思想观念的便是"水",只有对图像的异样修饰并仅以这种异样修饰为最终目的的便是"糖"。

2007年7月8日于天津



糖水片的危害

◎萧沉

糖水片并非如某些评论者所说的是什么"无害审美"。因为我们在谈论糖水片时,不是在谈"抽屉里的照片",而是那些公开拿到公共展览空间进行展示的、拿到大众媒体上发表出来的、送到各类摄影比赛去获奖的、以及赢利性商业摄影场所的照片。这些照片一俟进入公众视野并与公众发生关系,其危害性也就显现出来了。而这种危害性,正是"审美"的有害,而不是无害!

我还是先举"写真照相馆"拍人像的例子,如果摄影师认为把某位女人眼角的皱纹或某位老人脸上的皱纹进行遮蔽才"更美"的话,这种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审美标准与趣味,就构成了对缺乏审美经验的大众的误导。这里当然有个前提,那就是:在大众心目中,摄影师毕竟比他们更"专业",这也就促使摄影师在大众中理所当然地成为摄影审美标准与趣味的"意见领袖"。当摄影师的这种崇尚虚假的审美标准与趣味广泛而又久而久之地灌输给大众之后,大众的审美标准与趣味显然就被"教育"成了这些拍摄糖水片摄影师的审美标准与趣味。如此一来,大众的审美意趣怎能不低俗!

而大众媒体其实也不例外。尤其是摄影专业的大众媒体,其编辑如果对以虚假为审美标准与趣味的糖水片认识不清的话,就会大量发表这些照片。但读者或发烧友们可是很看重媒体所发表的这些糖水片的,他们对"发表"的认识,其实无异于认为媒体已对这些糖水片予以"肯定和提倡"了,当然更认为经由媒体发表的作品也是热爱摄影的广大爱好者应该学习或效仿的榜样。这样一来,经常发表糖水片的媒体,无疑也就成了推崇这种"有害审美"的传播者。如果从"意见领袖"的角色上讲,大众摄影媒体所起到的传播与影响的负作用,远要比"写真照相馆"里的摄影师大出无数倍!

而某些各级摄协、各类影赛、各种讲座、各色创作团等等对糖水片的推崇与传播,则更是推波助澜,用"助纣为孽"这个词我看并不为过。这些代表着中国摄影最高权威与最高审美标准意趣的组织、比赛、教育、活动等等,直接对广大摄影爱好者或发烧友的审美旨向造成误导乃至危害,甚至也直接阻碍了中国摄影整体审美标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步伐与速度。所以,对这种虚假"审美"标准的引导与传播,怎么会是无害的呢!

文艺作品的高低,说到底就是审美标准与趣味的高低!记得我曾对一位朋友说过----"无论做什么/层次的高低是个前提/因为八楼的人只能跟八楼的人说话/若非要与一楼的人说/就费劲/就得喊/可即使喊破了嗓子/那一楼的人也未必听明白/所以干脆一盆花砸下去/废了他算了"......

2007年7月9日于天津


我看"糖水片"之一

(根据今年5月临沂座谈会上我的发言增改)

◎莫毅

"糖水片"不要以是不是风景来区分,它在各个摄影类别里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风景和花卉领域呈现了一个比较集中的态势。而即使当代的观念摄影里其实也有很多,只是因为披着一层看似严肃、看似思想、看似社会批判的外衣,而更容易蒙蔽观看者。相反,有很多好的风景片却并不属于糖水片,而且它们的艺术和人文价值也非常高。

另外,刚才有人提到"唯美",真正"唯美"的东西,不是"糖水片"。 "唯美"一词来自文学和美术,是指语言中自身存在的能愉悦人的生理的东西,是语言自身的"美",而不是指语言描绘的好看的对象的美。

美是分层次的,有很表面的、表像的、偶然的、很多非常态的、不揭示本质的......它们虽然也是美的,但肯定是浅的那一部分。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美,是更本质、更深沉、更久远的,能使你陶醉其中时间比较长的,而不是只美几秒钟。 "糖水片"往往让你美的时间特别短,不用别人来强迫,你自己可能就把它放弃了。真正的美应该是本质上的,是大美。我们应该去追求这些大美、本质美,这种美才是我们应该去表达去追寻的。

我非常推崇亚当斯,中国的摄影批评对亚当斯一直有相当多的误解。亚当斯照片的真正价值绝不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也不是只因为他的技术达到了某种难以企及的难度--这些技术性问题其实很多人也能解决,在当时就能解决。可为什么只有亚当斯以生命的力量去把他的暗房做到完美极致? ? ?因为他觉得他照片里有些东西是必须淋漓尽致展现的,那些东西是他话语中的重要一部分,所以他才这么做,是他思想和审美的使然!他并不是去追求技术或要求这个技术如何精致,而是这个技术的结果在他表达的思想里是必须存在的。大自然从石头到山脉,所有这一切的质感资讯他认为都必须有,必须体现出来。而且亚当斯的风景里,对拍摄对象有一种尊重,一种敬畏,这很重要。

看看我们现在大量的风光摄影师,他们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给遮盖了,表现的只是一种"非常态",而那风光更多时候并不是那个样子的。他们却专门等待那个偶然性,拍下来说----这一时刻是真实的,辩解说某朵云不是他加上的,他没有用暗房做处理,那个光影也是自然而然的,是他等到了那一刻......等等。但我要说,这一刻不是"常态"的,你用一种"非常态",遮盖了事物本来的面目。

反之,我们看亚当斯的东西,就没有任何遮盖,他不会等某个光影出现把事物弄得面目不清、面目全非时再去按快门!所有镜头里的一切他都如实的再现,这种对自然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尊重和敬畏。正是这种尊重和敬畏形成了亚当斯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

你不尊重和敬畏你对像的面目,你只是拿他来造一个子虚乌有的、红口白牙说是自己内心里的"画境",用你虚假的"画境"遮盖了你本应该尊重的对象,--你想要造"美",却背离了美的本质中的真和善!

上面很多话是针对专业创作者说的。而对大量的发烧友和爱好者来说,也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常听见很多摄影人在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被看好时,就反复辩解,一再说自己就是喜欢看轻松的照片,就是拍着玩,就是如何如何的不当回事。 。 。 。 。但当他们战战兢兢的把去外地拍回的照片给别人看时,我发现他们自己的内心里其实也渴望着被承认--那么,问题出现了:当你渴望着被承认的时候,就该想想----你渴望别人承认你什么呢?

这就遇上了我说的"摄影行为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你怎么玩痛快你就怎么去做就行了。我什至还能告诉你怎么样更能玩得好。问题产生在第二个阶段,就是你回来以后整理照片的快感能不能从你的第一阶段的结果里获得?在第二阶段里面也获得快感,这很重要。

还有一个概念要弄清:

1/什么是轻松的照片,轻松的照片能让你轻松吗?

2/不成功的作品、没有营养资讯的"糖水",是不是"轻松的照片"?

那么,到底什么是"糖水片"呢?我觉得应该从传播和资讯学的角度来做一个定义:第1/你的照片是不是真的在传播话语?因为有可能你只是在炫艺,只是在炫耀你的"修辞"。第2/信息量有多少。第3/是照片资讯的品质和价值。 (注意,我们平时对资讯这两个字的认定,是指有意义的资讯!而没有意义的资讯是没有人把它看作资讯的。)

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糖水片",是那种滥用了大量"修辞"并遮盖了更有价值的资讯的东西。这是判断一张照片是不是"糖水片"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这种"糖水"最严重呢?举个例子,如同生活中的评判:你对我说话但全为的是炫耀的废话--你浪费我的时间;我正在饿着,你给我吃毫无营养的"色素""糖精"-- --如同你遏杀我的健康。

最后我想补充一句: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一个精神营养匮乏的年代!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供应什么?这是我们拿相机的人应该考虑的。比如说你的孩子缺乏营养,你绝对不会说只给孩子喝白糖水,更不能给他喝"糖精水"。超市卖的"果冻"孩子们最爱吃,可人们都怕他们吃多!更何况有的还不具有"糖"的营养,而是"糖精"和"色素"!

2007年7月8日改动成文


我看"糖水片"之二

"糖水片"恰恰不是"视觉俗套"

◎莫毅

在"糖水片"讨论的诸多观点中,有一种理论家观点的错误令我不能不说,一是太开玩笑了,二是可能有代表性,三是有时间说深说开的话,也很有意思。当然,我不是有时间的,我只说一点点。

他们说:"糖水片"是什么呢?就是"视觉俗套"。并且还将此作为评判的定义。他们还希望广大的影友去"反俗套",去把作品"陌生化"。先解读一下"视觉俗套"四个字。就是看上去早被人们看的用的习以为常了的老样式、老方法。 "套"不就是外套、外观或外部样式的意思吗! "糖水片"就是"视觉俗套"吗?我的观点正相反:"糖水片"恰恰是意在"修辞",过分"修辞",追求"陌生化"的必然结果。

80年代"影楼写真"进入中国,其化妆、背景、摆布、拍摄、制作一概创新,与我们常识中的摄影完全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可算是绝对的"非视觉俗套",但是,它在诞生的一刻--80年代就属于典型意义的"糖水片"。很多"大师风光片"里,大面积的阴影遮盖自然景貌只露一点金黄的山尖,超出人们惯常的想像和经验,可算是绝对的"非视觉俗套"吧?它正是"糖水片"!

下雨,积水的马路上,一个骑车人因暗井倒楣地前翻出去的照片,画面想不可想,遇不可遇,惊世骇俗,不是"视觉俗套"吧!可他正是因为追求"非视觉俗套"的"修辞",而导致的"糖水"恶变成为"癌"性的肿瘤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

反面的例子也有很多:吕楠的《四季》是在西藏拍过照片的万千摄影师作品中最平凡朴素的,他用的方法全在最老最传统的"巢臼"之中,照片不仅毫不"陌生化"甚至让人感觉像是见过(当然,不是在眼睛里,是在心理)。 --吕楠作品的外观就有一层俗之又俗的"俗套"。但吕楠的《四季》却是百年不遇的优秀经典!

徐勇90年的《胡同》,姜健的《主人》......都是"视觉俗套",但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能说"糖水片就是视觉俗套"吗? ! ! !

2007年6月


我看"糖水片"之三

◎莫毅

1/界定

"糖水片"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风光和花卉摄影的题材中,所有题材似乎都存在着,即使"观念摄影"里也不鲜见。因此仅就"糖水"说历史、说原因、说现象、说"应该理解"、说"没必要说",其实都是没有看到它背后存在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加"糖"?注意:我所说的"糖",不是单指甜的、好看的,而是特别指那种作品中只看见了"修辞"却找不见话语和话义的,做作的、弄巧的,不是以表达和传播为目的的东西。

是否存在大量的"不是以表达和传播为目的"修辞","是我界定"糖水片"的重要尺度。也就是说"去掉不该有的修辞,既是说话人应该有的德行,也是说话人的一大进步"。这也是讨论"糖水片"的意义之一。

2/目的和意义

如果只对广大摄影爱好者说"糖水"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他们加"糖"的目的是单纯的。真正"有害的糖"是为作品进入当代市场买卖而加进去的"糖",这种"糖"披着一层看似严肃、看似思想、看似社会批判、看似艺术创化的外衣,而更容易蒙蔽观看者。比如那些原本空洞简单的照片,PS后本来更加失败但却在市场上诱获了大钱和名誉。当关心文化的人问我为什么时,我难以回答。而抨击"糖水片"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就正在这里。

3/不同的"糖水片"的生产

A/把好看的景物直接拍下来,并直接拿出来。

B/对不是很满意的照片作后期(暗房或电脑)加工,令其好看或有味儿。

C/拍摄中通过"摄影的语法"(构成关系)和"摄影的修辞"(角度/光线/透视/对比......)达到非"视觉俗套"的效果。

4/我的评价

1的"糖水"是真糖,这种"糖水"是健康的糖水。只存在一个问题:你给我的糖是否比你取材的原景物更好,更有回味儿。 2的问题是:1.加工是否必要。 2.会不会过度,反而遮盖了你的原材料和你的原意的真味道。 3的"修辞"和"润色"是语义表达的必须?还是只增加了话语的华丽?前二者"善",因为他们的目的还是多因为感叹和想要表达。

5/只向第三者开炮

第三者"不善"。他假借说话的名义,实际却是在炫耀自己操控"语法"运用"修辞"的能力!这些人面对景物,却不象亚当斯般对大自然敬畏和尊重,他们更象美发师、美容师----他们绝不会为你的先天美丽所动,他端详你就是为了修改你(此为不善)。

他们说的意境不是来源于对象给他的感动,而是对象在他的技艺之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此为不真)。以此造出的"美境/意境"不过是"语法/修辞"的眩艺之象,远离真情、远离感动,远离对象的本质。他们没有象亚当斯等,从自然景物中抽取天然的营养"糖份"给我们,而是生产了超市里卖的"果冻"----好吃但已经毫无营养的"果冻"。

6/区别对待,但前途堪忧

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基本都属于第一种,他们的快门是和惊喜、感叹、想要赞美的情绪和心情同步的,其行为发自内心而且真实,行为中的自由、忘我和愉悦性很强,体现了艺术活动中的精神意义和取向。其行为是朴素的高层次。

但他们正在被教科书被媒体被"大师"们加速地误导着,以为玩弄"语法"或"修辞"多寡才是摄影水准的好坏标准。他们按此标准要求自己的时间越长就越丧失对摄影原有的兴趣,他们从有激情、想说话而变得愚钝木讷,心情矛盾。他们在面对大自然时的愉悦心情也在减少。我碰到了太多这样的人,有的甚至大学四年后反倒不会思考懒得碰相机了。真正恶虐的是第三种,因为其创作是虚假和功利的,并且事后还虚伪和矫情。

以上文字可能有些激烈,但都出自我的真正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来源于二十多年对摄影的全力实践和探究,也来源于这几年我有幸因缘分而将困顿在摄影泥潭中找不到路的几个朋友引领出来,使他们有的已成为,有的即将成为兴趣盎然的优秀摄影者----而这其中的奥妙和过程又并不艰深和复杂--教科书和大师们把原本简单的"道"弄悬了弄乱了,于是,心生厌恶。

(注:我大量借用的"修辞/语法"的概念,是我个人在涉及理解和说明摄影语言现象时候的一种方法,有效而贴切。这里不多赘诉和解释,因为那是另一个不小的论题了)

2007年7月8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