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解读简庆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 21:03
标题: 解读简庆福
解读简庆福
作者:杨恩璞    来源:广东省摄影家协会   



香港摄影大师简庆福的大名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传到祖国内地, 当时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 老师拿他拍摄的作品作为范例, 让我们领悟其高超的技巧。说实在, 当时我们年轻并不真正理解简先生的摄影艺术成就, 有时还感到似乎“缺乏点政治”。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 同香港摄影界交流逐渐增多, 我和简老成了忘年知交,发现自己原来的看法太肤浅。藉此《简庆福摄影艺术》影集的问世, 我欣然向广大读者介绍今天对简老其人其艺的解读。


打破洋人独占鳌头, 尽力为国争光
在上世纪20年代前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已有华裔同胞从事摄影,但那里的影坛基本还是由洋人主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在50年代后)港澳和东南亚的影坛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变,华人摄影脱颖而出,以特有的东方神韵,高品质制作扬威四海,其中以香港陈复礼,简庆福和黄贵权等为代表的作品最为突出,应特别指出的是, 其中第一个打破洋人独占香港影坛鳌头的是简庆福。
简庆福(1921出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达港澳,经商之余从事摄影。他的早期拍摄的《水波的旋律》以极其娴熟的光影语言和出众的表现技巧,1954年获得香港摄影沙龙的金牌,这是华人在该影赛上首次夺冠。在此同时,他拍摄的《海恋》等又在国内外多次摘金捧银,他的作品连续四年获得香港摄影学会推选为最佳照片奖; 1953-1956年他被国际沙龙列为世界十杰,从此“四连冠”的美誉蜚声影坛。由于简老等的引领, 海外华人摄影日趋繁荣, 以特有的中国风格屹立于世界摄影界。
目击现实讲究光影  铸造黑白经典
在影集中,简庆福先生20世纪40—50年代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显得尤为夺目,被堪称为经典。它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之所以仍为影坛传颂,其原因有二:
一是,它们是上世纪香港、澳门历史的见证,不可再得图像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澳门百废待兴,正处于医治战争创伤,复苏经济的转折时期,触目惊心的现实,使简先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镜头对向了民间生活,拍摄了港澳的世象百态,在这些作品既揭示出老百姓的疾苦,又反映了他们向往和平生活的希冀。从中我们可以形象地见到当年港澳的历史真相和民众心态。
二是,这批作品标志着简先生摄影艺术的成熟,是他摄影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波的旋律》、《海恋》、《渔光曲》、《奔向自由之路》和《两修女》等均出自这个阶段。原先简老只是移居港澳后才开始参加摄影沙龙活动,但由于他勤恳钻研又有美术基础,很快就谙熟摄影特性和其表现技巧,成为香港摄影界的佼佼者。这个时期的作品在摄影造型上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六十多年过去,我今天重温简老这批黑白摄影作品有个意外感受,过去年轻时对港澳摄影沙龙有种偏见,认为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内容空洞,玩弄形式,是白领票友的光影戏作。简老是香港摄影沙龙的中坚,而他的大作与我们心目中的沙龙概念甚为不一,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艺术现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2 21:04
博采中西绘画之长, 追求中国气派
中国摄影人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苦苦钻研如何使摄影具有民族风格和东方神韵? 刘半农的理论和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等他们一直在倡导中国摄影家创作有别于他国的作品。在此基础上,40年代后简庆福和陈复礼等一大批海外华人摄影家又继续进行了探索和实验,与前辈相比他们更善于结合摄影特性发展画意摄影。
简老早年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虽学习西画起家,但他的摄影创作却讲究民族绘画所提倡的“经营位置,气韵生动”,他作品博采中西之长,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意境深远,极具东方美学的神韵,但又不食古不化,简单摹仿国画。如果说,陈复礼作品“画中有诗”含蓄隽永,像唐朝诗人王维;黄贵权应该是摄影界的张大千, 他不拘泥于物像模写,充分发挥摄影器具潜力来简约和抽象被摄体,追求 “出神入化”的意象境界;那么简庆福作品具有“大江东去” 、“惊涛拍岸”的气派,像宋朝苏轼词赋那样,讲究作品的整体气势和魂魄。如本影集刊载的《光明在望》、《新生》、《雪山盟》和《心有千千结》等, 有的是寄情山水表达了中国的人文精神, 有的是借鉴了民族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还有的是直接受唐宋古诗词的启迪, 获得的灵感。
敢冒艺术探索风险, 一生大胆创新
回顾简庆福的摄影道路,还有一个可贵的品质, 就是: 敢冒艺术探索风险,一生坚持大胆创新。在50年前, 简先生已是功成名就、享誉四海, 特别是他的黑白摄影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他并没有抱着金牌而自满, 几十年来在创作上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走遍五湖四海,尝试探索新手法,开掘新主题。当今简老年逾耄耋,还饶有兴趣地采用电脑进行新的创作。
开始探索画意摄影和电脑数码技巧结合,难免有的不成熟被人议论,我曾问简老:您不怕万一搞不好?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他听了泰然地说:任何艺术家不可能每张作品都是杰作,一生能有一、两张被历史肯定,让老百姓喜欢就足以高兴。同时又说:我不能停留在原来成绩上不前进,为了保住过去的荣誉而不拍摄新作品。正是由于他有这股闯劲,所以在从影七十多年来他一直新作不断。
影集专设《探索创新》栏目,读者从中可以看到简老丰富的想象力,多彩的表现力,以及与众不同的破格行为。正因为是探索,对于他的“反常规”作品总会有人欣赏,有人不解。我认为这很正常,见仁见智不管有何评介, 简老的创新意识对我们深入认识摄影的多样性,具有启示作用。
            #        #        #       #
简老和许多海外华人摄影家一样, 大部分精力从事画意摄影, 活动在沙龙艺术圈内,研究他的摄影道路,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地评估中国沙龙摄影的功过是非。
众所周知, 摄影的本体美学特性是纪实性, 但不能以此画地为牢,把纪实摄影和沙龙摄影绝然对立起来就片面了。在世界摄影界从19世纪60年代后,就又有纪实派和画意派的美学竞争,但它们的竞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而是通过碰撞各自都获得了提高。我认为,艺术本应“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纪实派和画意派沙龙摄影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生活, 以及满足广大人民的不同需要, 我们都不应排斥。同时沙龙摄影随着时代发展,也是不断在变革。从这个视角来考察香港简庆福等沙龙摄影的艺术价值, 就应给予赞赏,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地革新和发展画意摄影,开创了海外华人摄影的新风格,应该说他们是画意摄影的“中国学派”。(注:本文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华光摄影艺术学院院长)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