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浅析“妻子”称谓的嬗变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4 13:04
标题: 浅析“妻子”称谓的嬗变
浅析“妻子”称谓的嬗变
学校:重庆师范大学
专业:对外汉语
年级:2007级
姓名:袁青阳
指导教师:邱光华
摘要语言直接反映生活,称谓语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女性作为“妻子”这个角色在历代的称谓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也可以找寻到女性的社会角色不断拓宽,社会地位总体不断提高的轨迹。
关键词】:“妻子”称谓 女性 地位 社会角色
Abstract:Language reflects
life. A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appellation has a strong national culture. Women
as "wives"
role in the
history
,we can see the women's status.
We also can
look
to
broaden
women's
social roles,
social status,
increasing
the overall
trajectory.
Key wordsthe appellation of wife;women; status; social role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1、母系社会——女性居于主导地位。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先民的愚昧,他们将人类的繁衍完全归功于女性,从而对她们产生了生殖崇拜,同时也因为女性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地位,女性成为了主导力量,从而出现了母系社会。女性是氏族内部事务管理的主导者,他们实行不同氏族通婚,氏族内部禁婚的制度。又由于女性的主导地位造就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在社会中需要区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从而作为共同血缘的识别称号——姓,便出现了。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起源于母系社会的姓,其中有许多古老的姓也都是“女”字偏旁,比如“好”、“姚”、“姬”、“赢”、“姜”、“姑”、“妫”、“姒”等。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属于主导地位。“妻”是最古老的基本词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它大概就与早期的母系社会有关。与“妻”对称的“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用来指男性配偶。据丁崇明、陈绂的《女性配偶称呼语的历时及共时考察分析》一文考证,“丈夫”的“老公”义最早出现在南宋;指称丈夫的较早称谓“良人”最初也是夫妻互称,而非丈夫的专称。由此可见,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会,“妻”的命名远比“夫”重要。
2、父系社会——女性被置于从属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最家庭出现而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袭随父系计算。由此,人们由原始社会渐渐进入封建社会,母系社会也被父系社会所取代。封建社会妇女的生存价值仅限于家庭,对妇女的要求“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没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关系,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作为男性的从属关系而存在的。

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还处于朦胧阶段,宗法社会结构对其的控制力还十分有限。又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奉行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政策,对民间的旧俗干预很少。在平民百姓中,女性也是要参加劳动的,夫权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弱。由此,在民间,年轻女子对自己所爱男子的称呼就很大胆,在《诗经》中就出现过“狂童”、“狡童”等。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礼记》)过去的几千年中,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只有形态的改变,而无质的突破。汉语“妻子”称谓也相应地有改变,内里所体现的东西却没有质的改变。“丈夫”和“妻子”称谓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封建社会中,“夫”的地位和身份是“上”而“贵”,在称谓中也大多是尊称、敬称。借用官爵称谓来尊称丈夫也流行了几千年。先秦是借用的有“君”,汉唐时有“卿”、“郎”,宋元明清借用的称谓进一步壮大,如“相公”、“官人”等。将这一类称谓借用做丈夫的尊称都没有脱离权利的影子。而相对的,妻子的称谓则是“下”而“贱”的,只有谦称或者是贱称。最早出现于先秦的称谓“妾”,以及宋以后的奴、奴家、妾身等,其实它们原来都是用来指称奴隶的。而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就更加体现了女性“义同卑幼”的实际地位。先秦和汉唐时代,这一类称谓不算太多,宋以后则显著增加,比如像“贱内”、“拙荆”、“山妻”、“寡妻”等。这些称谓都包含歧视性的语素,男性的优越以及女性地位低下已经表现地淋漓尽致。而在一夫多妻制度之下,男子的多个配偶的称谓也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春秋时代盛行“媵妾制”,正妻是“嫡”夫人,陪嫁而来的女子被称谓“媵”,比“媵”地位更低的是“妾”。被称为“媵”和“妾”的女子和她们的“丈夫”实质上是奴婢与主人的关系。女子进入婚姻之后,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她们的称号也随着男子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异。在盛行宗法制的周代,男子的社会身份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别,天子的配偶被称为“妃”,诸侯的配偶被称为“夫人”,卿的配偶被授以“内子”,大夫的授以“命妇”,士庶人的则称作“妻”。
我国最早的一部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尔雅·释亲》,里面的就有一些对女性带有歧视性的词。如“考”和“妣”。“父为考,木为妣”,“考”为“成”之意。指一生德行有成,“妣”则是与“考”匹配之意。这样看似乎女性只是男性的一个陪衬。这时夏商周三代男娶女嫁,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映。女性在每个时期也都有特定的称谓,女孩称“婴”,逐渐长成人,但未出嫁,称“女”,婚后称“妇”,有子称“母”,老年称“媪”,死后称“妣”。其中对已婚女子的称谓“妇“其字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它的繁体字入手。其繁体字“婦”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一个扫帚的“帚”字,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女子拿扫帚跪着打扫卫生。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所谓“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易经》)。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汉字是象形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十分直接,像“妻”这个字,它的甲骨文像用手抓取一长发妇女型,“上古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世以为配偶之称。”汉代人以音释义的原则对“妻”进行的新的解释,为另一个谐音“齐”,所谓“妻与夫齐,与夫齐体”(《白虎通义·释姓名章》)。这样的解释就显得十分牵强,其实,能这样解释的更多的是以为汉代流行的伦理道德——夫为妻纲。像这样的词还有“夫”、“妇”等。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开始添加含有褒义语素的语素,如“仁妻”、“贤妻”、“良妻”、“娇妻”等。
宋元明清,规范夫妻关系的伦理日益苛严。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个时候,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加的语素大都是以贬低女性为目的,如“山妻”、“荆妻”、“贱内”“舍妻”等。
在宋以后,出现过社会等级观念不是很强的夫妻称谓,其中就有“娘子”和“太太”。“娘子”其实在唐朝是就已经出现,但是在宋代之前专指未婚的少女。唐代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一直到元代才正式成为指称“妻子”的常用称谓。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的“娘子”: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太太”,源于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太”和“大”,在古代是音义相同的,所以“太”就是用于说长辈和地位最高的人。汉哀帝尊祖母(大母、太母)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是对其辈分和地位的尊崇。非帝后之家不能称“帝”称“皇”称“后”,但是却将中间的“太太”两字提出来以此为贵,所以到了明朝,“太太”一般用来尊称官员之夫人。到了清代,它在普通家庭中被运用得越来越广了,“凡为人妇可以家居坐食者,亦无不称之矣。”(《清稗类钞·称谓类》)。然而,这两个称谓词并没有将平民化的脚步一直走到底,社会上所谓的下等的体力劳动者还是很少使用这些称呼。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和个少数民族的融合,促使思想领域与春秋战国之后再度出现争鸣,儒术的独尊地位也由此被撼动。伦理道德的极强控制力在这时也有松动的时候,夫妻称谓也比两汉时期开放得多。“卿”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世说新语》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日:‘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日:‘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后来,“卿卿”二字连用,成为夫妻间的爱称。到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弱化,导致了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化,世俗文化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公”“老婆”这一类代表俗称也开始出现。

三、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之社会
现代社会,社会大大发展,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女性不再是男性的从属角色,大都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一夫多妻制度的废除,许多例如“嫡妻”、“庶妻”、“妾”、“姨太太”等称谓称谓历史;而男尊女卑观念的改观,也让一些明显带有卑贱色彩的称谓消失,如“贱”、“荆”、“室”等。而像“太太”“夫人”等象征高贵的称谓开始进入平常老百姓的家庭,表明了对妻子的尊敬。“爱人”一词的出现更加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爱”古有恋爱之意,形容男女间有情。“爱人”一词却是在近代才出现,意为互为爱恋的情侣,进而指代夫妻两人。最早使用它的是瞿秋白,他在《乱弹·忏悔》中说:“落拓的学生青年,常常会被这种甜蜜的幻梦,将来找到相当的职业,不一定太阔,甚至于很清苦的,可是有一个爱人在怀里,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现代女性早已走出家庭,不再是那个拿着扫帚跪着打扫的“妇”了,她们的足迹开始遍及社会各个领域,这在之前都是男人的天下。所以许多称谓在前面都标出“女”字,如:女书记、女市长、女作家、女兵等。“先生”一词也用来称呼集大成的女性学者。如杨绛先生,冰心先生。还有所谓“女强人”一词。与其对等的是“强人”,这也是几千年的男权社会长期以来的影响。
纵观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妻子”称谓的嬗变,背后所反映的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可见称谓其超越语言本义的意义。
经过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之后,我们正在一步步追求男女的平等。虽然封建社会的影响深远,在现代社会仍然有歧视女性的称谓,但在这个文明、开放的年代,男女都有自主表达的权利。女性不再仅仅是作为男性的妻子而存在,都是独立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从女性称谓看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地位》毕劲松 邢燕萍 梁兴莉
[2] 《从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看现代女性时代特征》(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9月 伦茜
[3] 《从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月 郝媛媛
[4] 《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 马丽
[5] 《夫妻称谓语演变之探究》(信仰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6月) 钱倩
[6] 《古代夫妻称谓演变》刘斌
[7] 《汉英文化关照下的女性称谓探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3月)孙雪波
[8] 《汉语夫妻称谓的古今嬗变》(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5年5月)吉凤娥 赵利伟
[9] 《汉语夫妻称谓研究》(科技创新导报 2009 NO.07)许之所张文娟
[10] 《两汉至隋唐女性称谓词汇系统浅探》(语文学刊 2009年第8期)周凤娱
[11] 《女部字及女性称谓》(语言文字修辞)王梅
[12] 《女性头衔称谓和社会地位》黄莺
[13] 《女性配偶称谓义场的古代历史概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1月)唐雷
[14] 《歧视女性的汉语称谓词语》(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7月)周纯梅 伍迪恒
[15] 《浅析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2月)张军
[16] 《谈汉语女性称谓的社会阶级性》(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7月)宋燕
[17] 《称谓语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现象》(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4月)刘彬
[18] 《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9月)戴云
[19] 《从两性称谓管窥女性地位的提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3月)程饶枝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