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作协发言人回应质疑:仅200余作家享津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6 11:19
标题: 中国作协发言人回应质疑:仅200余作家享津贴
中国作协发言人回应质疑:仅200余作家享津贴

2009年8月3日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真的没养多少作家—— 中国作协发言人细说作协体制

  “韩寒在网上说,金庸先生加入作协肯定是不了解中国作协的情况,那么我可以说,韩寒先生也未必了解中国作协是个什么情况”



  “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和郑渊洁退出(北京市作协)没有必然联系,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希望大家不要联系在一起。作协章程规定,(作家)有入会和退会的自由,一进一出我们认为很正常,都是作家自己的选择。”陈崎嵘说。

  2009年6月,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几乎同时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声明退出北京市作协,两件事情再次引起公众对作协的热议。近几年,韩寒的批评言论、郭敬明抄袭案、网络作家和80后作家加入作协等事件,一次次把作协推到舆论前沿。

  作协为什么遭到如此多的质疑?对此,《瞭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新闻发言人陈崎嵘。

  扶持主旋律创作每年数百万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作协总是被人诟病?金庸加入中国作协也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崎嵘:社会上或者网络上对作协的批评、嘲讽,甚至谩骂,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作协不了解,不知道作协的性质,做哪些工作,所以产生一些误解,也怪我们以前宣传不够。所以我们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

  也不能否认,有个别人对作协有成见,有偏见。

  应该说中国作协的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架构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不是需要一个组织把方方面面的作家团结起来?答案是肯定的。不然很容易变成一盘散沙。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主要做哪些工作?有哪些职能?

  陈崎嵘:在成立之初,有一个概括的说法,就是联络协调服务(作家);现在来说,作协最大的职能还是服务,服务作家,服务文学。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工作有哪些?

  陈崎嵘:首先,在思想政治上,有五年一次的(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次的全委会,一年两次的主席团会。此外还有很多其他会议、座谈、调研,通过会议,把各种思想、精神和对作家的希望及要求,传递给作家。

  评奖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作协在全国一流的奖项有四个:鲁迅文学奖,三年一次;茅盾文学奖,四年一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三年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三年一次。

  作协还组织作家采风,让作家了解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奥运工程,我们都派作家到第一线去过。女作家孙晶岩写奥运题材的报告文学《五环旗下的中国》,就是我们派的;女作家徐坤写“鸟巢”的《八月狂想曲》,是北京市作协派的。

  《瞭望东方周刊》:是作家组团去,还是有作家需要去,作协中间联系?

  陈崎嵘:多数是一批一批去的,一次一二十人。“非典”的时候,我们组织一个作家采访团,到地坛医院采访。汶川地震以后,我们组织了4个作家团,受灾的重点县市都去了。我带了一个团去了甘肃陇南。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我是一个要加入作协的人,加入之后会有哪些好处?

  陈崎嵘:优秀作品可以得到推荐,作协每年都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开研讨会,还可以推荐到作协所属的报纸杂志发表;组织作家到国外交流;每年还会扶持一批重要作品创作,以作协主导的方式,鼓励一部分作家创作主旋律作品。会员个人申报,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作家比较符合要求,比如反映改革开放的,或者反映老百姓生活变化的,就纳入作协扶持范围,给他一部分经费,他就可以专心写作。

  《瞭望东方周刊》:扶持作家进行主旋律创作,这一项每年需要多少经费?

  陈崎嵘:每年大概有几百万。比如报告文学,采访量大,费用高,就给两万,如果是小说,一万,有些作品容量小一点的,就给5000。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确定资助金额。之后,还可以讨论帮助修改作品,联系出版社。一整套的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写不出作品来怎么办呢?

  陈崎嵘:一定要写出来,不然,钱就收回。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让这个扶持更有实效,出平庸的作品太容易了,要出力作,要从题材开始把关。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把关?

  陈崎嵘:我们把题材分为几类,比如反映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写国家重大建设,描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反映新时代英雄模范人物等,都是现代主旋律题材。正是因为要提倡,我们才会给钱。如果写一些小情感,自说自话,自言自语的,不会资助。

  吃“皇粮”的只有200多人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从中央到地方,有多少级?共有多少会员?

  陈崎嵘:中央一级是中国作协,下面有各省作协,再下面地级市都有作协,有些发达的县也有。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也有作协组织。

  现在中国作协会员有8900多名,到省一级有5万多人。地级市和县里的没有算,那就太多了。

  《瞭望东方周刊》:有些作家加入作协后,再也写不出东西,作协怎么处理?

  陈崎嵘:也有一些作家写出来了,怎么没有人看到呢?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秦腔》等,都是加入作协之后写的呀。一个人能否写出好作品,由很多因素决定。有些作家加入作协,确实没有超过前面作品,或者写不出作品,都是正常的。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种说法,“作协养了一窝不下蛋的鸡”。

  陈崎嵘:我们真的没养多少作家,这是一种误解。在全国所有的作协会员中,专业作家只有200多人,是有“皇粮 ”的,有工资津贴,其中还有一些是担任作协的行政职务的,还有的是作协所属报刊的编辑。

  《瞭望东方周刊》:其中包括驻会作家吗?

  陈崎嵘:包括一部分驻会作家,还有一部分签约作家。签约作家就是签约后有工资,搞创作,几年后,不签约,也就没有工资了。

  200多专业作家,是我们普查过的数字,这个数字还在逐步减少。(因为)我们不再发展驻会作家了,(同时)很多老作家逐渐去世了。

  绝大部分作协会员都是业余的,他们有自己工作岗位的收入,加入作协只是一个认证,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关系。网上说,我们养着几万名作家,没有这回事情。

  《瞭望东方周刊》:郑渊洁认为,作协不应该用国家,也就是纳税人的钱。

  陈崎嵘:要看这个钱,投入产出的效益如何,如果我们白用了,浪费了,没有任何效益,那样的批评是对的。国家每年给中国作协几千万元,(记者:仅中国作协?)对,不包括地方。这些钱,基本用于扶持文学作品,办文学报刊,组织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馆运行,鲁迅文学院培训作家等,包括组织作家到国外去参观交流,这些工作对文学发展作用是很明显和直接的。国家用几千万元把整个作家队伍组织起来,很好地运转,出好作品,这个投入难道不是很有效益吗?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国家出钱会滋生腐败,采风变成旅游,吃喝玩乐,住高级宾馆。作品研讨会没有实际价值,互相吹捧,拿红包,变成“红包会”。

  陈崎嵘:应该说这些现象一定程度存在,但这不是由作协本身的职能和性质决定的,而是工作作风问题,管理问题。

  作家采风,应该从长远来看,不能要求去看了哪个地方,马上就出优秀作品,(可能采风的收获)以后会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现象是有的,接待方面,有些地方经济条件比较好,吃住也会好一点。我觉得作家当中,看重享受的还是不多,他们比较看重精神方面。

  作品研讨会,确实有不同程度的红包、互相吹捧现象,这不是作协单独的问题,现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学术成果的评定方面,包括职务、职称的竞争,说好话的,带人情的,比较普遍,这种现象不能不影响到文学批评,文学不是真空。我们坚决反对这种“人情批评”,但是从社会环境方面怎么来改变这个现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还有一个原因,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出版社需要评论说好话,书才好卖,评论家即使说了批评的话,有时在媒体上也发不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好人主义、人情、面子、为尊者讳,这种社会文化也有影响。原因是很多的。



  韩寒是一个特例,金庸没有搞特殊化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团结作家,但现在年轻作家对作协越来越陌生。

  陈崎嵘:作协也在培养年轻作家,选拔一些优秀者到鲁迅文学院深造,提高他们知识素养和文学创作水平。至今已经有11期了,每期四五十人,请中央各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一流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讲课,很受欢迎。鲁迅文学院已经成了文学界的黄埔军校。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现在好像很注意吸收“80后”和网络作家。

  陈崎嵘:作协要正视现实,看到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学如果拒绝青年,就没有未来,拒绝网络,就会被历史淘汰。

  现在青年作家如雨后春笋,网络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盛大文学下面有三个网站,每天点击量3亿人次,在他们那边签约的作家、写手,有18万人,定期上网浏览的读者有3000万人。网络文学发展才10年,但是创作总量已经超过过去 60年纸媒创作的总量。

  作协不关注这些不行。要对他们进行研究,组织座谈会,听他们对作协的意见,吸收安妮宝贝、张悦然、春树等入会。现在,我们还在办网络作家培训班,全部免费,和盛大文学合办,在他们的签约作家中选出唐家三少、红娘子,请中央领导部门负责同志、作家、文学评论家和一些学者,给他们做讲座,引导他们。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吸收他们加入作协?

  陈崎嵘:向他们介绍宣传,作协是做什么的,加入进来会有哪些有利的地方。

  中国作协是中国最大的作家组织,只此一家,没有分店。(笑)现在很多人对我们不满意,这也很正常,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加入中国作协,是对创作水平和创作身份的认定,不能否认,几乎中国最优秀的作家都是中国作协成员。

  《瞭望东方周刊》:是不是也有不愿意加入作协的?

  陈崎嵘:从老一代作家,邓友梅、玛拉沁夫、王蒙,到“80后”、网络作家,知名的几乎都是中国作协成员,只有极个别年轻人没有加入,韩寒是个特例。他在网上说,金庸先生加入作协肯定是不了解中国作协的情况,那么我可以说,韩寒先生也真的未必了解作协是个什么情况。

  加入作协之后,对作家不会有影响,只有帮助,我们不会去干预作家的创作。

  《瞭望东方周刊》: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判抄袭,但他还是加入了作协,这个事情怎么处理呢?

  陈崎嵘:我们对抄袭剽窃行为的态度是很明朗的。今年,加入中国作协就添加了一个公示程序,希望能避免类似情况,结果在公示名单中,就有一个人被举报有抄袭行为,我们还没有认定,暂时把他“挂”起来,没有同意他入会,查清楚以后再说。

  《瞭望东方周刊》:好像有些公务员、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也加入了作协?

  陈崎嵘: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加入作协的很少。宣传部的文艺处长或者分管文艺的副部长,每年大概都有几个加入作协,他们属于文学组织工作者,为作协义务工作,不是作家。

  《瞭望东方周刊》:能不能说一下金庸加入作协的过程?

  陈崎嵘:我们第一个考虑,是要不要吸收港澳作家加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作协曾经吸收过25名港澳作家加入,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暂停。20年后,我们认为现在时机成熟,所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汇报,恢复吸收港澳作家入会。

  之前,中国作协与金庸先生曾经有来往,他参加过作协的“六代会”,也参加过我们组织的一些文学活动。所以,我们通过香港文学界的朋友向金庸先生传达了信息,可以吸收港澳台作家入会了。他很主动地表达想加入中国作协的愿望。我们当然很欢迎了。

  《瞭望东方周刊》:金庸加入作协的介绍人是谁?

  陈崎嵘:一个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邓友梅,另一个是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陈祖芬。我们也严格按照程序,他提出了申请,经过审查,书记处讨论,公示。从这个过程看,金庸先生并没有搞特殊化。

  《瞭望东方周刊》:网友猜测会安排他任职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崎嵘:现在先解决他入会的问题,下一步,他担任什么职务,现在还没有定论。以后可能会考虑,不过,也会按照作协章程规定和程序办,到时候大家就会知道。

  选作协主席不是搞文学奖

  《瞭望东方周刊》:能否介绍一下中国作协的组织架构?

  陈崎嵘:由作协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全国委员会,全委会现在有199人,主要是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各地作协的主要负责人。全委会之上再产生一个主席团,由最拔尖的作家和中国作协的书记处书记组成。主席团包括一名作协主席,若干副主席(现有14位)。

  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和文联一样,全国各地的作家代表参加,大概有六七百人。全委会一年一次,主席团会一年两次。

  《瞭望东方周刊》:作协主席是有官职的,中国作协主席属于正部级,省作协主席是正厅级。2003年山西省作协原副主席李锐、张石山退出中国作协时,曾表示主席团选举变成了权力追逐的游戏。选择作协主席有什么标准?

  陈崎嵘:作协主席的选举,和我们国家的干部任用体制是一致的,群众推荐,组织考察,通过民主程序,然后提名,投票。我们作协另搞一套,不可能。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作家也是人才的一部分。

  全国有十多个省的作协主席是正厅级,有些是副厅级,也有处级的,不一样。选作协主席当然有一个标准,大的标准就是我们党提倡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协主席要人品好,而且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家,未必是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选作协主席不是搞文学奖。他还要有一定的服务意识,要有领导能力,有群众基础。

  事实证明,铁凝主席上来后,反映很好。大家很认可,跟我们党组相处得也很好。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作协是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的,一定时期在团结作家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有人认为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作协是不是需要改革?

  陈崎嵘:历史上作协曾经发挥了很好作用,很多红色经典都是当时的专业作家创作的。

  (作协自身)改革的问题我们很早就考虑过了,比如作协原来强调管理,现在把“管理”变成了“服务”,(工作的 )内容、形式和方法上要大大改革和拓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6 11:34
从作家到商人 韩寒郭敬明10年对决2010-11-22 来源: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韩寒郭敬明10年对决

  从作家到商人
  现在的韩寒与郭敬明更像是两个以自身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符号:只要一出现,总会有人埋单。他们在文学圈里持续了10年的博弈,会以商人这种身份继续下去。
  2010年9月21日,曾在《独唱团》上露了一小面的韩寒最新长篇小说《1988》正式与全国读者见面,这部韩寒28岁的生日大礼,也有了它自己的精装限量版全球100本,每本988元。
  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跌破眼镜”:这到底是韩寒,还是郭敬明?
  近千元的高售价不禁让人联想到80后另一位明星作者郭敬明前不久发售的《爵迹》,限量珍藏版4万套,每本定价268元。虽然还不明确《1988》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惊喜,但很明显,韩寒这次已经先在价格战上赢过了他的“老对手”。
  郭敬明或许不以为意,这位身材纤瘦的作家,早不是10年前那个黄毛小子,他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如何在争议声中成长。
  “过去几年的业绩证明,我做的决定都是对的”。
  “他眼睛里弥漫着经年不散的雾气。”多年前,在以自身为原型的小说《夏至未至》中,郭敬明将自己描写成了一个帅气、温柔的唯美男孩。同时,他因抄袭事件成为众矢之的,亦因钟爱名牌而引发责骂,在一片追捧与质疑声中,他却悄然成长为一位成绩斐然的商人。
  如今,“商人”这一标签已成为郭敬明身上最醒目、最有代表性的标签。
  2009年,他的柯艾公司创造出3亿多元的财富。根据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统计,郭敬明在2009年有1700万元进账,比2008年要多赚400万元。他成名7年,只要出书,当年一定排在国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如今,投身出版业的郭敬明常看的是财经类读物,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常年放弃休息日,在他看,出版是一个可称之为事业的东西。既然选了,就一定要把事业经营到最好。“商业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冷酷的东西,它有法则有规定,你要在这个规定的范围里玩得精彩,战胜对手。”
  从2004年成立“岛”工作室开始,到2006年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资设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青春文学杂志《最小说》,郭敬明所表达出来的文字一直在内容上饱受争议,并被评价为浅薄、空洞、炫富。但是,对于《小时代2.0》上市仅7天便售出120万册这样一个惊人的成绩,外界还是不得不承认他在内容上找到了一个庞大群体的需求点。
  郭敬明非常明白自己的长项:作为一个青春偶像作家,他更善于把握年轻读者群的心理,并把自己所掌握的理念铺开在出版这个传统产业上,从而去征服一直被出版业忽略的青少年读物市场。
  在市场定位中,以写作成名的郭敬明显示的却是一个商人的敏锐气质,从《最小说》的封面包装到内容阐述,他都以极为精致的方式展现:华美夺目的画面,明媚忧伤的辞藻,惆怅多感的情怀这些无一不戳中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所喜爱的点,并受其群体疯狂追捧。
  即便主攻年轻读者群,但郭敬明觉得,自己公司旗下的写手风格并不统一,“要让不同口味的人都找到他喜欢的东西。” “笛安走严肃文学路线,像我就是非常流行的,落落就是特别女性,安东尼则怪得不得了,连文章标点都没有,如果是传统出版人,看到他这样违反常规的写作绝对不会出,但事实证明他非常受白领女性欢迎。”
  在郭敬明的合作伙伴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畅销书推手金丽红看来,郭敬明无疑非常聪明。“每一步他都能尽力找到最好的策划点子和最符合自己风格的作者。”
  只是,聪明背后是那些曾经付出的代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6 11:35
 首先给郭敬明上了一课的就是,2007年由于意见不合,郭敬明独自决定扣减了最早的创业伙伴、《最小说》美术总监李学健的版税收入。随后,李学健与其他编辑集体负气出走,并创办了与《最小说》同类的竞争杂志《花与爱丽丝》。  一次“出走事件”,让郭敬明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8月,郭敬明以《最小说》为平台开启了文学界的选秀“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吸引了6万多名参赛选手的前后近15万篇参赛稿件。
  郭敬明的柯艾公司在其中选出具有潜质的选手签约,并对其进行商业化包装。“现在跟郭敬明签约的作家至少有四十个以上。”金丽红说,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文学之新”比赛的优胜者。这样精挑细选的选拔方式除了给《最小说》物色到一批优秀的作者外,在那些同样怀有文学梦的年轻人中也引发了不可小视的品牌认同感。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作家在《最小说》上发表自己的处女作,集结成册,然后创作出很好的长篇作品,再出书。“这就成了一个生产线。”金丽红说,毫无疑问,这条运营生产线非常完备。
  很快,这些新人迅速与以郭敬明为首,笛安、落落、安东尼为辅的主力军结合,建成了《最小说》坚固的“作家堡垒”。
  如今,第1届“文学之新”大赛优秀签约作者已经为“柯艾文化”创造出了2045万元人民币。这种打造、包装、宣传新人的模式有点类似演艺娱乐公司的运营体制。
  “不管文化产业还是娱乐产业,它的内核都是一样的。”郭敬明坦言他和天娱传媒总经理龙丹妮有着多年甚好的私交,“我们经常聊一些商业性的话题,包括在商业项目上也是互相渗透,互相参考。”他说,柯艾与其他娱乐经纪公司的区别只在于,前者代理的是作家,后者代理的则是艺人。
  “我们现在很多新人,出道一年,就达到了我当年花三四年时间才有的高度。”说这些时,郭敬明有种特别的满足感。但帮助别人实现文学梦并不简单,“重量级的作者我会亲自参与他们出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发布会、宣传模式等,我都会提供意见。”“意见不统一呢?”记者问。“我有我权威性的话语权。”郭敬明说,“我会用过去几年的业绩证明,我做的决定都是对的。”
  “作为一个商人,郭敬明很成功。”不管韩寒乐不乐意,同样作为80后作家代表的他,虽从文字到性格都与郭敬明截然不同,却总被与郭敬明“捆绑”在一起。
  今年7月6日,韩寒那本一拖再拖的杂志《独唱团》终于与读者见面。此后,这位出名比郭敬明更早的第1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冠军,多了一个与郭敬明共同的身份:主编。只不过,对于媒体关于《独唱团》与《小时代》的追问,韩寒总结道:“除了都是印刷品外,完全是两本没有可比性的杂志,我们志向不同。”
  《独唱团》的工作室在上海远郊,松江区的一个社区里。韩寒在这里租了一个公寓作为办公地,这里有舒适的沙发,宽大的阳台,小小的会议间。12个人中,一半以上的编辑都住在同一个小区。
  《独唱团》只设一个主笔,没有自己的记者,主要的稿件来源是约稿和开放征稿。文字编辑把所有稿件甄选一遍后,再交给作为主编的韩寒来做最后抉择。韩寒会提自己的看法,但在一些意见不集中的问题上,仍以集体投票的方式解决。意见出现胶着的时候,大家会到阳台休息,看楼下的猫和狗。
  作为作家,韩寒可以肆意张扬个性,但是作为主编,韩寒就不得不为他的杂志和团队精打细算。起码,他需要设法养活整个团队。
  于是,2009年作为赛车手的韩寒频繁参赛,赚来奖金和年薪共120万元。韩寒在博客里透露,《独唱团》每个月的运营投入需10万多元。赛车收入全部砸进去,仍有亏空。而后,他又在博客里表示,为了给杂志预留足够的运营资金,他以个人名义接受了商业活动。
  于是,在地铁里、公交站到处可以看到韩寒为凡客网上购物频道做的冷酷广告。有细心的网友甚至发现,韩寒在2010年1月前后的至少五六个公开场合的外套居然没有变过。“也许是办杂志把韩寒搞穷了。”网友们猜测。
  不过,运营杂志上的拮据没有改变韩寒对稿费的慷慨大方。
  2009年5月1日,韩寒在自己的博客里为新杂志征稿,给出的是高出国内其他杂志几倍到几十倍的稿费,原创文章每千字2000元,摘录文章每千字500元。他还在博客中写道:“虽然我们的杂志暂时不能让你致富,但是希望可以改善一下供稿者的生活。”
  如此之高的稿费,一公布就被众人质疑杂志的运营模式能否持续。而对于这个问题,韩寒曾当着媒体的面,当场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他把杂志定价16元,印刷成本每本5元,渠道费用每本5元。这样,即便每期稿费拨掉50万元和行政费用10万元,也只要卖掉10万册就能持平。
  韩寒的这份自信,据说是来自于他十年来出书的经验。韩寒的好友兼出版人路金波亦对韩寒很有信心,在他看来,韩寒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市场。他是独一无二的。
  好在,《独唱团》没有辜负韩寒从经验中得来的信心。这本以书号代刊号的杂志,因为印上了韩寒的烙印,在许多地区几乎上市第三天就全部售罄。据杂志出版方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提供的官方数据,《独唱团》第一辑首印50万册平装,而在面世的前一天,卓越网就已经开始了《独唱团》的预售,预售上线不到10小时,《独唱团》就凭借惊人的预售量登上了销售总榜的第一位。
  面对《独唱团》火爆的销售情况,韩寒虽也低调感慨过:“说不准大家有起哄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独唱团》还是《最小说》都已然不是“小孩圈”里互相斗气的产物。10年间,韩寒、郭敬明这两个从“新概念”走出的青年,在经历过从作家到商人这条相似的成长模式后,他们已经成功蜕变成了具有号召力的文化符号只要一出现,就会有人埋单。而他们之间始终持续的博弈,也将会以商人这种身份继续下去。(据《小康》)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