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4日,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八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第一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学者与会,其中有美国波莫那学院白亚仁(Allan H. Barr)教授,日本福冈教育大学鹤成久章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三浦秀一教授,日本琉球大学教育学部水上雅晴教授,韩国国立Hanbat大学中文系金惠经教授,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所丁克顺教授,新加坡国立图书馆馆长沈俊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学术顾问邓绍基先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张希清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世愉教授,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执行主席刘海峰教授,教育部考试研究中心主任胡平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李弘祺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詹杭伦教授等。武汉大学副校长黄泰岩教授、主办单位代表刘海峰教授、来宾代表白亚仁、邓绍基、金惠经、李弘祺等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主编、文学院陈文新教授主持。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包括:域外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近三十年来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大进展;唐前“选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唐宋辽金元明清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从提交的近百篇论文来看,四个方面的议题都有涉及。其中对于科举文献的考证、考辨的论文最多,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在科举研究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科举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是近十年来科举研究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何在对科举的研究中实现借古鉴今、学以致用,则是教育界人士的一个共识。域外科举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已经渐渐提上日程,韩国与越南的科举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已然成为域外科举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此外科举与民俗、传说的结合,也使研讨会增加了新的侧面。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分而述之。
对科举废除前后晚清民初的关注主要聚焦在科举的废除与社会转型的探讨中。美国圣心大学柯任达(Thomas D. Curran)《精英流动与中国引入近代教育的首次尝试》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都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巨大阻碍”,“朝廷一旦选择了近代学校就别无选择,只能放弃科举制度。”沈登苗、牛翠萍《民国高等教育——评估废科举是否适时、成功的关键》认为科举的废除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而民国高等教育的成功恰可以反证废除科举的正确性与必要性。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一文指出,民国文官制度期望以考试实现两官分途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考试选官维护社会稳定反而达到了目的。王日根在《光绪十九年(1893)广东乡试弊端表现与治理举措》论及科举废除前清廷曾经做过的挽回补救工作。日本东北大学水盛凉一的《科举正途官员与杂途官员——通过同乡会馆的建立看清末官僚社会的变革》则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对清末官僚的变革进行了分析与透视。顾瑞雪《论科举废止前后张之洞对国粹的保存与拯救》从晚清士人对传统儒学的态度出发,在与维新派和国粹派的比较中,凸现了洋务派改革家张之洞为救亡存种而做出的努力。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导致农村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也致使乡村士绅的劣质化,造成传统宗族制度的衰落。这使得乡村、乡村文化、乡村经济急剧衰落,城乡差别、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