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影像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35
标题: 影像艺术
http://wenku.baidu.com/view/8e07283710661ed9ad51f32e.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8e07283710661ed9ad51f32e.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8e07283710661ed9ad51f32e.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8e07283710661ed9ad51f32e.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37
记忆·寻找·重构
中国当代风景中的摄影和影像艺术
鲍昆

       自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诸多方面。作为现代表现媒介的摄影,也积极参与了这场深刻而且广阔的社会变革。这种参与表现在两个方向:一个是作为艺术媒介的本体性发展;一个是作为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公众媒介的发展。这两个方向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构成了中国当代视觉艺术整体发展面貌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摄影也经历了文革之后来自多方面的震荡,经历了初始襁褓期的振奋,和成长过渡期的阵痛,以及成熟之际暂时的迷茫。回望反思这近30年近似于蜕变的摄影之程,梳理其间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嬗变,探讨它与社会历史生活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于今日所面临的咄咄逼人的全球化景观,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从文革后期开始清理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有一个大致的历史分期作为时间纵轴之上的坐标,以便我们能够逻辑性地梳理这一历史。根据此期间的各种现象的时间逻辑关系,我们大致可以按如下时期划分,它们是:1,文革末期--四五摄影运动(1972-1976);2,后文革时期--前卫的四月影会(1977-1981);3,多元发展时期--"现代主义"的崛起(1982-1989);4,纪实摄影和沙龙娱乐摄影并起发展时期(1990-2000);5,观念摄影和摄影的市场化时期(2000-)。下面我们就从这一时间顺序开始检索和分析中国当代的摄影史。

文革末期--四五摄影运动(1972-1976
     这一个时期本来超出本文探讨的重点,但摄影是一个和工业文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现象,它建立在工业、科技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基础之上,而且和其形成荣衰共生的线性关系。这是摄影与其它任何艺术媒介都非常不同的一种特殊性。因为文革中中国的摄影工业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并且为之后中国的一系列摄影运动提供了民间人才的准备,所以我们探讨新时期的摄影现象,必须从这一阶段开始。
     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于1956年,但当时只是属于试验阶段的小批量生产,没有市场化。1958年,一些生产厂家的产品开始投放市场。囿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照相机属于生活的奢侈品,所以普及程度非常低。进入1960年代以后,上海的照相机工业开始形成较具规模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国产的照相机才开始较大规模的进入市场。因为当时国际对中国封闭的环境,中国的照相机工业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国内市场机遇,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将这一机遇阻断了。度过暂时的社会混乱,在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鼓励下,照相机工业很快开始复苏发展, 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生产量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中国的感光材料工业也迅猛发展,国产感光材料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价格低廉。这一切为摄影的社会消费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
     进入文革末期,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收入较高的干部、知识分子家庭拥有照相机的已不鲜见。在灰色的文化禁忌年代,一些年轻的城市民间小知识分子[1]的摄影沙龙开始萌芽。这些姑且称之为沙龙的摄影爱好者的自由聚汇,兴趣还停留在摄影技术的研讨交流上,但却是民间摄影的萌芽。他们的摄影视场,是郊外野足的山水留影和公园游览纪念照,还不具备对社会生活的更自觉的观看意识。只有极少数的人,具有一定的造型艺术意识,尝试拍摄一些静物和肖像,但其趣味也局限在构图和光线的技艺追求上。
     1976年的政治波澜才真正将摄影以运动的方式推上了中国的当代历史。这一年的4月,对周恩来逝世的群众悼念活动,酿成了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一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四五运动。这场完全自发的群众运动,实际上是当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群众悼念活动的继续。那年1月8日,为中国革命奉献了毕生的周恩来总理,在病魔的折磨和四人帮的迫害下,含冤辞世。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的勤勉,是人民敬仰的道德楷模。在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之时,还受到四人帮多方面的攻忤,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义愤,加之人们对文革倒行逆施的愤慨,这场抗议运动于是在4月5日清明节之前爆发。
     这场运动以遭到四人帮惨无人道的镇压而失败,但却导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伤害的文革,在半年后以四人帮被抓捕而告终。从这个角度上说,四五运动是彻底胜利的。四五也因此走入光荣的中国革命现代史。四五运动的影响力不但是它的结果,还有它独特的非暴力斗争形式。人民群众在这场奇特的斗争中,运用了诗歌、摄影和花圈作为抗议和斗争的武器。人们以诗歌来喻讽申斥当权者,以花圈来表达真诚的愿望,以摄影来造声势和传播、鼓动。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摄影--这一现代性的媒介不但充当见证这场斗争的角色,更是以一种奇特的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与极左势力进行斗争的武器。无数的人们从家中拿出、从朋友处借到各种各样的照相机,用按动快门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那个场面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照相景观。自达盖尔摄影术传入中国,摄影除了在民间承担着身份照相和少数有闲文人吟风弄月之外,一直是辅佐政治权力的宣传工具,直到在丙辰清明这场以悼念伟人名义的群众运动中,才成了民众争取表达自己话语权利的工具。那一时,北京的胶卷脱销,一些照相馆的冲洗业务排起了长队。人们在显影后的影像中,重温了呐喊的惊喜和自己力量的发现。这场摄影运动于是也成了后来新时期中国摄影展开的前奏。一些优秀的摄影人也是从这次运动中走进了摄影,成为后来的大家。

后文革时期--前卫的四月影会(1977-1981
     随着1976年10月四人帮极左集团的被粉碎,长达10年之久的文革终于结束,国家生活也终于恢复正常的状态。在紧接着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这次会议期间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的主张。中国当代思想史上的新时期开始了。
     1979年1月,因四五运动汇聚的摄影人们,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将四五运动的摄影编辑出版了《人民的悼念》一书。这本书籍的出版之刻,正是三中全会闭幕不久,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新时期开始的兴奋之中。四五摄影中的王志平意识到思想春天的突然来临,他于是结伴另一位四五摄影的主要人物李晓斌向其他四五影人发出呼吁,筹谋举办一个自由独立的艺术摄影展览。他们的呼吁得到大家的赞同,并在同年4月3日成功地在北京中山公园兰室举办了第一届《自然·社会·人》摄影展。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成功举办的民间影展和民间摄影团体,它引起了轰动。展览在20天里,竟接待了7万观众,一时成为北京市民的热门话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按照摄影本体规律来展现摄影魅力的展览。51位参展人近300幅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异常,无论从题材视角到表现方式,都完全迥异于以往的官方式的宣传摄影。这样的摄影,终于告别了权力,脱离了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回到了正常的反映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生活的应有位置。它与当时在思想界、文学界、美术界都正在兴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步展开了动作,是和民间的文学杂志《今天》与美术界的两个民间独立展览"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共同构成那段难忘历史景观的现象。四月影会的前后三回展,开启了中国摄影当代性的格局,为后来的各种摄影走向挑开了脉头线路,影响可谓深远。
     四月影会在1980年和1981年继续举行了第二、三届《自然·社会·人》展,展览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最后一届在具有官方身份的中国美术馆举行。连续3年的展览,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后文革时期社会快速进步的过程状态。它的第一次展显得最为质朴,具有鲜明的民间原生性,展出方式也随意,全部作品在狭小的兰室空间内庞杂地错落悬挂,像是一个自由展示的民间沙龙聚会。所有作品一律不是统一制作,大小宽窄不一。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手法题材也无拘无束。没有官样的说教,全是摄影者在生活中有感而看,甚至不乏亲友之间的合影留念,一些睹物伤情的小品流泻着人们在时光中细腻的情感,让整个展览充满了人间温暖的气息。第二次展览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画舫斋举行,延续了第一届展览的氛围,显得更为丰富和完美。第三次展因是在正规的殿堂展出,则显得有些华丽有余,缺少了来自草根观看的平朴。而且所谓的"专业"色彩大幅提升,开始显示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独特的位置。
     三届《自然·社会·人》,开启了文革后从专制走出的自由快感和宣泄的混沌,到恢复艺术理性的完整过程。当代的中国摄影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突变、整理,和初步秩序化的转变。一些后来越来越分明的摄影走向都在这3届展览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像对中国传统画意摄影的继承、纪实摄影的尝试、在摄影中进行现代观念艺术的粗浅尝试等。它是在当时整个社会人道主义回归大气氛下的文化表现,是整个社会告别单一政治化走向多元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今天回看三届《自然·社会·人》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整个新时期摄影滥觞的源头。此外,四月影会还是一个非常民主的民间艺术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体制化的色彩,没有严格的评审制度,作品的展出是在协商机制下的结果,个人的意志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尊重。这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史上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记忆的现象。四月影会探索式的实践,在当时一切尚待开拓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具有先锋前卫的历史姿态。这种前卫,是中国独特语境的前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历史系统中发展变革的先锋。
多元发展时期--"现代主义"的崛起(1982-1989
       三届《自然·社会·人》之后,四月影会因为面临体制化的威胁和主要人物均已转换身份成为专业摄影师,并且他们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已完结,于是宣告自行解体。这些骨干人物在四月影会期间和之后,纷纷被社会各专业机构所接纳,成为这些机构的新鲜摄影血液。他们多数进入出版传媒和通讯社成为专业的摄影师,彻底改变了过去自由创作的摄影爱好者的身份,其摄影工作条件也大为改观。他们因为各自工作性质的不同,摄影的取向也开始更为深入的探索。
       四月影会的3次展览,在全国也获得很大的影响。一些省市也相应成立了类似四月影会的民间摄影团体,像广东的人人影会、北京的广角摄影学会等。这些民间艺术团体都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多年形成的摄影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与此同时,思想解放成为中国各个层面领域的全面运动。在文学艺术领域,现代主义和现代派的呼声甚嚣尘上。但现代主义和现代派到底是什么?除开一些极少数专门研究的学者略知一二外,绝大多数的人对这些概念则是云里雾里,只是一个雾里看花的大乌龙意向。
       在上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小百年的历史而早就进入了后现代时期。它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在艺术上是个庞大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下,包含着众多的主义、流派和现象,是和整个西方社会现代性转型对应的文化变革。中国也曾在晚清以来开始现代性的转折,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持续进行了几十年的向现代蜕变。政治上的几次大规模革命,文化上的五四运动都是这场痛苦蜕变的过程高潮节点。中国在文化上的现代性高潮,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上海半殖民地的特殊位置,是西方现代文化和制度在中国登陆的桥头堡。彼时的上海,已经逐步开始接替北京的文化中心位置,一时成为中国最摩登的风景,是新的现代文学艺术最耀眼的舞台,各种文化思潮、艺术观点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流,一场现代艺术运动也适时兴起。上海的各文艺社团组织,像庞薰琴等人发起的决澜杜,都积极引入介绍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想。可悲的是,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中断了这一脉络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中国艺术的现代主义进展,因为战争的需要转为高度政治化的,带有工具论色彩的革命现实主义路向。最后彻底归依在"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下宣传艺术。这一过程长达40年。40年中,除了在1949年以后全面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对世界艺术的潮流几乎毫不了解。"现代主义"一词不在苏联和中国的革命艺术体系之内,而且它往往和西方的艺术资讯一起出现,于是一个想象中的"现代主义"渐渐在中国公众中形成。
       40多年中外文化之间的隔阂,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彻底阻断,让中国的艺术家积蓄了对现代性更强烈的渴望。在文革之后解放思想口号之下的文化解禁,以中青年为首的艺术家们纷纷开始向现代进军的"创新"启程。因为没有一个依历史逻辑完整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于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照猫画虎地模仿。有限的外来资讯给了中国艺术家一个大致的现代艺术的图景,而且是碎片式的,那些本来具体的西方现代主义的流派现象,在国人眼中都是以三个字的"现代派"大而化之。不过,中国艺术家也从这些碎片中大致看出了一些端倪,看到百年多来西方绘画从现实主义的到"现代主义"由繁及简的表象的变化。因为没有相应艺术发展史的解读之道,于是中国艺术家就开始从早年黑格尔和康德那里学来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方法来解读,认为现代艺术的走向就是形式化的过程。中国美术界在80年代由吴冠中发起的一场关于"形式美"的讨论,就最能代表这种倾向。这场讨论最后变成激烈的争论,它的真正焦点是在于是否重建艺术的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地建构"创新"的价值态度。但形式问题则是这场争论的起始点和贯穿始终的话题。虽然吴冠中的"形式主义"还不能说是纯粹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他还没有离开古典美学的范畴,但这只是他和他所代表的人们对于现代学术理论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所致,并不影响他们对现代艺术走向的认识直觉。形式主义暂时就成了期冀"创新"的艺术家们走向现代的武器和法宝。
       这种状况在摄影界的表现,就是提倡"形式"的呼声高扬。1979年四月影会第一届《自然·社会·人》展览,由王志平撰写前言。他说,"新闻图片不能代替摄影艺术。内容不等于形式。"显然,这句话中的"形式",也是指的是与内容相对立的造型法则一类。而且,也强烈地表达了去内容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80年代前期是整个中国摄影界普遍的现象。这一时期的青年摄影家们,热衷于摄影抽象的物象,强调作品含蓄的表达。"构成"、"作品×号"是作品标题时髦的标注方式。至于所谓作品的现代式视觉表达,或是大面积留白的空间挤压某一符号性的物体;或是强调线条韵律的抽象排列;或是某些带有装饰性的块面结构。这些都特意营造了一种空灵、疏远的意象,并普遍强调作品的所谓哲学思辨意识。其实这不过是对西方上世纪前期一些现代主义时期各种新画派主义的皮相模仿,并未具有相应的思想理论支撑。阅读这一时期的许多摄影理论文章,可以看到一些要求避除摄影的真实性的文字,比如:"超越真实,摄影才能走向艺术的高层次" [2]、"这是一种新的审美意识。一种纯粹的‘画面行动',要把视觉从非审美的价值中解放出来的行动。在‘纯粹性视觉构造'中,摄影家可以无限自由、扩展地去完成一次充满活力的行动;创造单纯,创造复杂,创造张力结构......" [3]。摄影的纪实性此刻是遭到鄙夷的,认为是艺术想象力的障碍。当时相当多的文章在探讨视觉艺术的同一性的结构问题,在一个视框内寻找所谓的艺术突破。一时"点、线、块、面"之间的视觉力学结构,成了美学的追求。摄影在刚刚苏醒的现代艺术启蒙中,几乎可以说全方位地向绘画靠拢了。至于对作品的形上思考,则多是在语焉不详的哲理上打转。这些哲理也不外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观念再现"、"时空意识"等这些超越语境,没有下文的新八股词语汇集,而且其中几乎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美"字。这种浅层次的艺术哲学氛围,包裹了整个那一时期的摄影家们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们在挣脱政治权力压迫时充满激情却又混沌的艺术主张。
       整个80年代弥漫着崇尚现代主义的气氛,但却绝对谈不上是"国际化"的现代主义,只是中国自身语境内的一种态度和姿态。因为所有现代主义应该具备的客观条件在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一个从农业社会走向城市化的工业社会之路只是刚刚启程。这一时期的一些摄影现象在今天我们还是必须回味的。他们是代表了抽象表达的北京"裂变群体"和向摄影本体逼近的上海"北河盟"。从这两个群体的作品现象看,他们都能较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倾向。前者以比较彻底的姿态表明了艺术的现代性主张,强调艺术家彻底的自我表现主张;后者则宣示了摄影媒介本体性的现代意义。在此之前的一些探索现象,则是在这二者之间游移的,二者兼备的模糊性主张,像凌飞、鲍昆等人的82年展览和后来的福建"五个一"群体现象,都是夹杂着伸张个性和向摄影本体性靠拢的中国式的摄影现代性诉求。
       还有另外一条更为接近现代性摄影的道路,就是重新回到摄影本体价值走向的纪实主义摄影的探索。这一脉络是以四月影会后期的李晓斌、稍后广州的安哥,和以80年代中期陕西的侯登科、胡武功为首的"陕西群体"的摄影,以及1986年北京"十年一瞬间"和1988年的"艰巨历程"现实主义摄影展为大致顺序的一个时间逻辑。这条道路不但能彰显摄影的现代性特征,更能体现摄影媒介的社会功能,凸显比较全面意义的摄影现代性。这个方向的摄影,比较紧密地参与到整个中国的现代性转折,以摄影独特的镜子作用,利用传播媒介对社会历史生活加以影响。同时,它也是更深意义上的对长期权力控制下的宣传摄影的反拨。自从摄影术进入中国,摄影一直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掌控,一个是有闲文人的以传统明清绘画意识的吟花弄月;一个是因激烈政治斗争统辖下的政治宣传摄影。在这两个方向的挤压下,摄影从未获得真正独立的,能够返回作为社会个体观看、记录的本体身份。所以,80年代纪实主义摄影的萌芽,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整个80年代是个文化苏醒的年代,摄影亦如是。在以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摄影走向之外,传媒的摄影和娱乐的摄影都在快速发展。服务于传媒的摄影以人文地理报道摄影为主,兼杂新闻报道摄影和广告摄影;娱乐的摄影则依托各种专业摄影团体的比赛开始愈演愈烈。娱乐摄影随着社会物质化迅速提升,成为大众越来越广泛参与的大众文化,而且大有成为摄影主流文化的趋势。这在其后的90年代得到证明。纵观整个80年代,中国的摄影获得了从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后真正本体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展示了它作为现代媒介的各种可能和特征。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口号标榜自己的"现代",它充满活力的前行,就是中国现代性转折的一部分,是中国本土语境之内的"现代主义"摄影运动。
纪实摄影和沙龙娱乐摄影并起发展时期(1990-2000)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摄影的现代性起步渐渐深化,前10年积聚的能量由于继续改革开放的国策和获得国际资讯的激励而推动。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经济,也让整个社会的物质化程度得到全面的提升,物质化色彩极浓的摄影开始迅速普及。与此同时获得发展的传媒业,也为摄影提供了巨大的展示平台,影像也成为媒体的资源。这样,中国的摄影渐渐走到了时代文化的前台。
1,纪实摄影
       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崛起。80年代萌芽的纪实摄影,因为缺少理论的指导,一直懵懵懂懂地在一群希望为中国摄影走出一条新路的摄影人中探索,但却基本是以现实主义和朴素的人道、人本主义作为思想依托,对纪实摄影的样式和思想内涵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该说,地处西北的"陕西群体"是这场未来可以说是形成运动的纪实摄影的先行者。他们集体性地拍摄了许多关中黄土之上的人类生存景观,从日常生活到季节性生产出现的"麦客",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1989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丛书(2),对纪实摄影的样式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确认了纪实摄影巨大的社会价值,是摄影人"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4]。在这一期专辑中,主要编辑人李媚和杨小彦还编辑了6组中外纪实摄影家的作品与法国纪实摄影大家马克·里布《中国所见》一书的作品节选。全书第一次在中国全面地呈现了纪实摄影的理念思想和作品范例,对于中国纪实摄影走上规范的道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之后,中国的纪实摄影逐渐形成真正的气象。
       90年代的中国,在邓小平继续坚定地推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国策之下,中国进入现代性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在社会生产力全面释放,社会物质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首先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变化,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快速拉大,无数的农民离开土地,贫富差距出现。恒定千年以上的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在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现代性改革中,面临瓦解。中国的环境资源,社会利益分配格局都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其中的问题在疯狂发展经济思想的遮蔽下,很长时间并未引起社会各界应有的关注,也缺少作为制衡社会发展的媒体舆论声音监督。作为社会生活镜子的纪实摄影,这时显示了它独特的作用。一些摄影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将许多被遮蔽的现实问题通过影像的作用,形象地提醒了全社会要注意发展的平衡性。这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面世后,引起了社会对落后的教育状况的认识,切实地改变了许多青少年就学的条件。这是中国摄影第一次和社会生活发生实质意义上的互动,显示了纪实摄影的力量。再一个就是民间自由摄影师卢广的《河南艾滋病村》摄影纪实报道。开放后的中国,世界性的疾病也快速蔓延,中国政府对这一极具威胁社会安全的疾病反应迟钝,没有进行积极有效地整治预防,甚至地方官员为了政绩采取信息封闭的政策,导致这种危险的疾病有迅速蔓延之势。卢广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独立完成了对河南上蔡等地艾滋病的摄影调查,并通过各种渠道将真实的情况散播出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卢广的摄影,也引起中国政府开始正视问题,采取积极地补救措施,让病区的百姓获得救助,让蔓延的趋势得以控制。卢广的自由摄影师身份,也进一步让中国的纪实摄影获得纯粹意义上的独立社会观看的品格,彰显了它社会公器的作用。宁夏摄影师王征的纪实摄影《西海固》,则以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对西海固地区的回族生存状态进行了完整细致的介绍,让人们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获得完整深入的认识。王征的西海固摄影,是中国纪实摄影走向深化成熟的标志,在方法和操作的层面上堪称中国纪实摄影的一个路碑。侯登科80年代就开始摄影的陕西关中"麦客"现象,由李媚在90年代重新编辑整理出版,成功地从文本意义上诠释和丰富了侯登科镜头中的"麦客"现象,将其升华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纪实摄影范例。
       90年代的纪实摄影是中国摄影最重要的成就,它基本完成了中国摄影在文化和功能性上的现代性转折。它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摄影运动。它无论从题材的广泛性和社会的参与性上都可圈可点。而且从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人和作品群。像安哥的《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张新民的《股疯》、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赵铁林的《她们》、陈锦的《四川茶铺》、晋永全的《傩》、黄一鸣的《海南故事》、杨延康的《乡村天主教》、袁东平的《精神病院》、林永惠的《东北人》、余全兴的《贫困母亲》等等。这批摄影人和作品,让中国的摄影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巨变的中国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身影。
2,沙龙摄影
       沙龙摄影是欧洲100多年前的一种摄影展览制度,是由欧洲文艺复兴后官方色彩的绘画展览制度移植过来的。沙龙的主要的内容是指艺术家参展,评委会审评的评选机制。沙龙的官办色彩和相对利益平均的选拔规则,让沙龙的美学标准显得保守,甚至有些媚俗。19世纪末,欧洲摄影家们移植沙龙展览体制时,曾经短暂起到过提升摄影社会地位的积极作用,但很快即陷入唯美保守的沼泽,并迅速就被新摄影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新摄影流派边缘化。沙龙于是成为一种摄影爱好者自娱自乐的,一种借名衔等级晋升吸引人参与的游戏,但其唯美的特征则一直保持。
       沙龙摄影对中国的摄影一直具有深刻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当摄影成为中国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艺术消费之时,其中的许多人就开始积极参加国际上的沙龙摄影比赛,而且在各种比赛中所获得的成绩也十分可观。像郎静山从1931年起至1948年,17年中他"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千幅之上"[5]。中国摄影师在国际沙龙上所向披靡的法宝是以中国的古典水墨画意取胜,也符合西方沙龙一贯的模仿绘画的美学传统,因而获得慨然接纳。"打龙"一词,成为当时中国摄影师参与沙龙评选的行话。郎静山等人"打龙"的骄人成绩,也进一步鼓励了中国摄影师原本就属意的画意美学选择,后来进而形成中国摄影几十年来的一条传统脉络。这一传统后来因抗日战争和国内解放战争的社会动荡有所衰落,直到1949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变化而基本终结。但移师台湾的郎静山,仍然继续延续这一传统。另外,在大陆政治域外的香港也没有中断这一传统,甚至在1950至1980年代之间高度繁荣。
    文革之前的大陆是革命政治宣传摄影的一统天下,原有的沙龙画意摄影则假以宣传祖国大好河山之名义低调存在,像黄翔的《黄山雨后》等。1976年的文革结束,文艺禁忌解禁,沙龙美学风格的摄影假反制政治化迅速出现。1979年7月,香港的沙龙摄影大师陈复礼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览。这个展览对刚刚复苏的大陆摄影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长期饥渴的内地摄影界对外面的世界孤陋寡闻,陈复礼的香港身份也是"国际"身份,代表了一种"国际"的象征,而"国际"对当时的大陆中国人来说就是现代的同义词,于是让内地的摄影师认定就是效法的榜样。陈复礼的摄影确实也是当时沙龙风格摄影的最高成就,而且和旧式的中国画意摄影有所不同。他以精良的色彩质感表现,和具有摄影本体美感的光影效果,区别了与郎静山等完全平面感的旧式画意。这些都表达了一种时代感,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同。
       沙龙美学风格的摄影经过80年代的培育期,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摄影社会普及化的迅速扩大,和以官方主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为代表的类似沙龙评选制度的引导,开始成为大陆摄影的大气象。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摄影比赛此伏彼起,并随着各地区招商引资需要文化搭台的策略,成为这种策略前戏的主要方式内容。另外,迅速致富的第一代中产阶级(因为过去没有),则需回填曾经贫穷的记忆和实践想象中的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开始以各种现代消费的器物和方式来武装自己。旅游、自驾车、音响和照相机都是这系列符号的必选之项。摄影,还可添加上艺术身份的色彩,满足虚荣,于是一场全民性的摄影开始迅速普及。这种现象在东方的日本70年代出现过,在同期的香港也如是。对于摆脱贫困的社会和人来说,摄影是现代生活的标志,是一种高尚的娱乐。也因此,沙龙唯美风格的摄影由于其要求不高的艺术标准和大众乐于接受的唯美趣味,就和现代的日益增长的大众娱乐生活需求十分合拍了。这种娱乐性摄影的美学标准,在90年代的中国也一度成为主流摄影比赛的评判标准,并在传媒的鼓噪下标榜为高雅的"艺术",是体制性的美学选择。一时,无数的花卉照片,自然景观照片充斥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摄影比赛和专业摄影杂志,成为现实中国人们视觉审美趣味最显著的景观,也折射出90年代在严密的政治意识形态管治之下,和整个社会物质享乐主义氛围下双向构建的独特的中国文化风景。
    值得指出的是,整个90年代中国摄影的两条并行的脉络走向,也是不同体制的产物。沙龙风格的摄影,呈现的平台基本是官方体制的刊物和组织系统,因而确实具备老"沙龙"艺术运动的各项基本特征,称其为"沙龙摄影",倒颇符合原意。而纪实摄影则因其部分人员的自由身份,显示了对体制的游离性。
观念摄影和摄影的市场化时期(2000-
1,观念摄影和当代影像艺术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艺术融入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在首都北京,经历过89现代艺术展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居住创作,形成当代中国艺术史上有名的"西村"、"东村"现象。北京相对全国来说的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前瞻性,给了这些在原居住地根本无法展现自我的年轻艺术家们极大的发展空间。但生存的压力也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寻找生存之路。他们需要出卖自己的艺术来糊口,来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时,他们作品的第一批买主出现了,是驻北京的西方外交和国际机构人员。这些西方人购买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动机比较复杂,有的是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潜意识,支持中国艺术家向"国际"靠拢的现代意识;有的是出于对中国艺术的爱好;有的则是为买一些便宜的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居所;有的纯粹是出于慈善似的援助。他们以一两百美金的价格购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对他们的收入来说并非是巨大的支出,但对当时窘迫的艺术家和当时中国社会的收入水平来说,其实都是一笔不小的金额。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就这样开始出现了。这个信号的发出,吸引了更多的希望以自己的艺术换取生活的艺术家从全国各地向北京聚集,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现象也顺势而生。也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在89现代艺术展之后不久即被市场的因素包裹。在这个微小的交易市场中,购买者的口味和趣向就通过交易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红卫兵运动",中国的文革及"毛泽东主义"的影响,西方目前成功的中产阶级人士对中国的文革记忆深刻,所有关于那时的符号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于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买家的需求中迅速出现"政治波普"的高潮。"政治波普"其实早在80年代出现,当时具有对原专制意识形态颠覆的积极意义,但随着西方买家在90年代的大批购买,则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失去了它原来的批判精神,成为一种媚俗的商业产品。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因是多维度的,市场的因素一直是一个主要的推手,如果回避这一现实,只谈它的文化成因,把它描述成是一个自足的发展系统,显然是不负责任和回避历史真实的。
       本身就无边界的当代艺术,在90年代后期出现以摄影手法为媒介的当代影像艺术,而且有越来越普遍之势。这种方式最早源于对于行为艺术的纪录,如张洹的《无名山增高1米》。后来一些艺术家在这种完全单纯的纪录中,发现摄影媒介可以产生独立的艺术效果,强化原创行为艺术纪录的视觉效果。于是一些行为艺术家在创意伊始,就开始考虑最后结果的视觉呈现效果,如苍鑫《病毒系列:平反的极致》。还有一些艺术家,则本身就把摄影放进自己的创作,如马六明的一些自拍作品。渐渐,摄影成为部分艺术家越来越多使用的手段,也开始从手段向方式转变,最终导致纯粹的当代影像艺术出现。这一艺术的最大特征是作品在前期的素材准备和后期的呈现媒介上,都使用摄影手段和摄影材料,但却绝不遵守摄影的客观纪实要求。作品的内容完全是导演、摆布、化妆,和装置并用的共同结果,类似戏剧导演舞美设计,但不考虑时间向度。所以它的艺术思维绝对不是戏剧式的,而是架上油画式的,摄影不过是像绘画完成时的最后一笔。数字电脑影像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其中,艺术家利用它来拼接、构成一次摄影所无法完成的超现实场景和效果,所以当代影像艺术是一个多媒体的合成艺术,和原来意义上的摄影并无工艺上必然的逻辑关系。一些艺术家因为一时找不到完整定位自己作品工艺属性的相应语言,于是就说自己的作品是摄影,甚至是"新摄影"、"先锋摄影"、"前卫摄影"等这些乌龙模糊的称谓,结果给相当长时间的批评造成误会。这里不厌其烦地廓清这种现象的意义,是因为市场已将这种艺术和摄影紧紧地绑在一起,导致公众也如此认为,非常不利于批评家对该类艺术的解读和分析。由于这种艺术带有强烈的观念特征,目前大家约定俗成的称谓是"观念摄影",但多数人理解仍有模糊不清之处。需要指出,如果摒除其中的数字电脑合成技术,只是设计、摆布、化妆和装置,然后摄影并直接呈现的,这个称谓还具有比较科学定义的合法性;如果其间掺杂后期的数字电脑拼接、置换背景和修改原始影像等系列动作,还是称其为"当代影像艺术"更为准确。之所以强调"影像"二字,是因为所有的技术改动都是建立在最早由照相机所获取的原始影像基础上的。这是根本区别于绘画的基准点。
       "当代影像艺术"和"观念摄影"从艺术发展的创新性要求看,是最具当代性的艺术样式。但当代性的意义应该更多地指其思想性。从这一维度来审视这两种艺术现象,答案似乎并不妙。多数艺术家的作品,把思想资源建立在对传统专制政治意识形态和所谓的"国民性"的颠覆批判上。但那基本是一具腐尸,有些老生常谈了。尤其是后者,一些影像艺术家以西方文明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同胞,许多作品中的国人形象猥琐丑陋,动物性十足。这种对文化主体的疏离感和反窥感,曾经成为部分当代艺术的时髦,好像充满批判性。许多艺术家热衷于各种各样肉体和性器的裸露,好像隐喻权力对生命的蹂躏,其实是一种毫无想象力的无能。艺术如果不能勇敢地回应现实,以丰富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生活进行参与,那么这种艺术是不配真正的当代性的。当然,作为美学的艺术发展具有自足的内部方法嬗变要求,但如果它失去历史现实生活的依托,则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其方法的当代性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还会掉进工具学的陷阱。现在,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符号,如文革的记忆,毛泽东的偶像,中山装、红卫兵和其程式化动作、做沉思状或灵魂出窍的呆滞人物表情......,等等。一种新的陈词滥调在市场的推动下快速地形成。对于中国所面临的因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全球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等,此类样式的当代艺术都缺少应有的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这些都暴露了所谓当代影像艺术和观念摄影的贫血状态和畸形的市场特征。
2,疯狂和泡沫的市场
       当代艺术的市场化是世纪之交以来的最新动向,现在已然成为燎原的烈火之势。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出现大批的经营艺术品的商业机构,一些画廊集中的区域也纷纷以创意产业基地的概念出现,如北京的大山子798艺术区。这些早期的艺术家聚集地,现在越来越染上资本的色彩,那里的日常话题早就从艺术转移到价格和行情。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一个充满掘金色彩的"中国概念"也在全球形成。一些对中国有所了解的西方艺术商人,在新世纪以来开始炒作中国当代艺术。他们把目前低廉的中国艺术当作原始股票,期望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全面成功取得类似欧美一样的话语权时增值获利。他们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最早启动者,而且带动了中国国内以获利为主要诉求目的的艺术品收藏市场。由于中国个人财富的增长,一些暴富人的闲置资本也青睐艺术品的收藏,作为他们资本保值的最安全库存。在投资收藏中国水墨绘画和油画两个高潮过后,当代影像艺术和摄影作品成为他们目前收藏投资的新一轮目标。显示这一状况的是越来越炙热的此起彼伏的国内外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它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它提升了中国艺术的地位和价值,为中国扩大了国际影响和刺激启动了中国艺术品的市场;一方面它将中国当代艺术彻底的商业化了。而且,这些在拍卖会上的业绩有虚高泡沫化的嫌疑,因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并未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没有一个真正从社会基层产生的艺术品收藏需求群体,也就是并未有一个在拍卖会这样的二级市场之下的,以经济代理人方式的画廊的一级市场。没有基础支撑的天价拍卖会,必然是少数人之间的财富游戏,它所激励的不是一个以文化作为价值依据的艺术品市场,而是投资人牟利暴富的渴望。这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更为负面,让他们忘记艺术创作的精神追求,成为以投机的心理不断制造赝品和工艺品的商品生产者。无穷无尽的"政治波普"艺术和专门寻找西方买家感兴趣的"中国"场景的纪实摄影作品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文化的自主性也必然相应的有所回归。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则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要高度警惕的趋向。如果我们放弃应保持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文化立场,未来将不会乐观。
结语
       我们大致回顾了中国当代摄影和影像艺术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时期的摄影和影像艺术与历史之间是一个相对不长不短的对话过程。在这短暂的30年中,中国的摄影从开始的对专制政治意识形态的背叛,到蜕变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像艺术和高度市场化的现实,可以从中折射出当代中国的剧烈变化。摄影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当代文化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本身的变化,也凝聚了近四代中国摄影人和艺术家的文化变异。既有的传统在痛苦的蜕变中,在全球一体化的挤压下,到底路向何方?一个有着独立文化身份的中国影像艺术如何面对创新和发展,如何紧密地和社会进步一起向前,这恐怕是一个长久的话题......。
2007年4月24日

注:[1]  指当时在城市就业的知识青年和插队回城的知识青年
[2]  孙文宪,《现代摄影》1986年第1期,第53页。
[3] 《现代摄影》1986年第1期,第3页。
[4]  黄少华《纪实摄影是一种独立的摄影形式》,1989年《摄影》丛书(2)第79页。
[5]《摄影大师郎静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100页,陈申《郎静山和集锦摄影》

参考文献:
    1,《中国摄影史1840-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 1987年8月
    2,《中国摄影史1937-1949》,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8年6月
    3,《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12月
    4,《永远的四月》香港中国书局1999年4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38
影像收藏:29个外国摄影师的中国印象[图]
2007年 11月 05日 深圳新闻网

    总前言
    中国是主角,他们是旁观者。
    中国是古老的新鲜国度,他们是世界各国的顶级职业摄影师。
    中国是他们的摄影新大陆,令他们好奇、兴奋、受诱惑、目眩神迷、灵感四溢,狂摁快门。
    如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所言“那些有矛盾、有变化、存在进步和革新的国家才能产生出好电影”,那些有矛盾、有变化、存在进步和革新的国家才能产生出好照片。比如中国。
    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拍下现存最早的中国照片(60年后,中国才有了刊登照片的《东方杂志》)。
    抗战时期,以《时代》周刊、《生活》杂志为首的职业摄影师进入中国,罗伯特·卡帕拍下中国抗战士兵坚毅的脸庞,布勒松拍下民国物价飞涨时民众抢购黄金的场景,杰克·伯恩斯拍下国民党乘船离开大陆去台湾的一瞬。
    新中国成立后,布勒松、马克·吕布等人朴素平和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建设和老百姓生活,随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摄影师德克·哈斯坦德记录了珍贵的历史性时刻。
    1978年至今,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是怎样的?酝酿半年的这份摄影特辑,涵盖了欧洲、亚洲、澳洲、美洲13国29位当代著名外国摄影师的中国作品,从1万多幅图片中遴选出200多幅,附录了20位中国摄影师看外国摄影师的调查采访。在特辑采访中,拍了中国50年的马克·吕布自认是中国的老朋友,第一时间回复了图片和采访要求。德克·哈斯坦德在飞机上笔答。而那些行踪飘忽不定的摄影师一旦联系上,了解意图后也十分爽快地接受采访和提供图片。有的摄影师还热心提供最佳人选。
    玛格南图片社主席斯图亚特·富兰克林在受访时说:“任何一个喜欢记录历史的摄影师都会对中国感兴趣”。
    今天的中国正在创造历史,社会变革之丰富,远不止大国崛起这么简单。他者的目光是一种有意义的回响、有角度的发现、有文化厚度的对话、有个性的赞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这里,外国摄影师是主角,你是旁观者,在那一张张照片当中,你能听到一声声:“China, Wow!”
 美国摄影师詹姆斯·维特娄·德拉诺作品:1997年,三峡蒸汽船上的人们。



    法国摄影师伊夫·吉列作品:2006年,青海西宁,正在拆除的旧城区。



    法国摄影师阎雷作品:1993年,云南元阳哈尼族的梯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39
意大利摄影师亚历山德罗·迪盖塔诺作品:2006年9月,北京天安门。



    英国摄影师斯图亚特·弗兰克林作品:1993年,上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39
 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作品:2005-2006年,上海。



    德国摄影师塞风作品:2000年,上海浦东/杨浦大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0
法国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作品:1995年,苏州,巩俐在《风月》拍摄现场。



    德国摄影师麦克·沃尔夫作品:2003年3月,浙江乡村新年,人们喜欢穿红衣服以期好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0
    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作品:1965年,北京。

    英国摄影师马克·亨利作品:1999年,大连开发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2
http://cnian.com/Index.html
http://cnian.com/Index.html
http://cnian.com/Index.html
中国影像艺术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2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O6LW9wTiFI/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O6LW9wTiFI/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O6LW9wTiFI/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9O6LW9wTiFI/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3
第八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由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人民摄影报社、晋城市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本届大展秉承“坚<--ADV_CONTENT-->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影像记录历史、反映生活、感悟自然,倡导贴近实际,鼓励艺术创新,推动和促进中国摄影事业的繁荣,充分发挥摄影艺术服务社会的功效。”为宗旨。体现摄影记录历史、服务社会的功能,丰富摄影的创作题材,拓展摄影艺术的创作领域,使人们于记录历史并观赏影像之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体味生活百味,感受影像艺术的魅力。
    一.大展主题与作品分类

    本届大展是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及旅美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的大型专题摄影展。

    1.社会记录类(民俗风情)

    以记录生存生活状态为基本内容、以形成历史文献为目标的摄影形式。作品分设单幅、组照分别评选(组照:4幅-8幅/组)。彩色、黑白不限。

    2.靓丽晋城类

    重点反映晋城宜居、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及美丽山水风光。彩色、黑白不限。

    3.艺术类:以情感表达和审美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摄影形式,题材包括自然、生态、人像、静物、建筑等。彩色、黑白不限。

    二.参展规则及作品要求

    1.网络作品投稿:作者必须在晋城在线网站点击“《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征稿专用收集系统(http://jcsmsy.jconline.cn/goindex.action?playId=52)进行网上投稿。 在第八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专题网页中注册时,作者必须填写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作品一律采用jpg格式,要求以原始大小作品参赛,最小作品不小于3M,附简要说明为txt格式。主办方不对参赛作品进行实质性修改。

    2.鼓励摄影者用原始精品作品参赛,不限制非写实类照片进行源于真实的创作,无论参赛者用何种相机拍摄的照片均可参赛。参赛者要妥善保存参赛的原始照片,根据主办方需要(RAW格式)适时予以提供。参赛作品不能查看拍摄时间的要以文字予以注明。

    3.将自己的参赛作品在投稿参赛的同时,网友可在摄影大展中进行投票,组委会将以作品主题、拍摄技能为主要依据,以网友投票参与度为参数依据进行评选。

    4.本届大展将全部入围作品在晋城在线网站上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确认。

    5.参加本届大展的作品之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纠纷问题,由作者承担法律责任。

    6.主办方有权在相关活动(专题影视节目、专题展览、专题出版物专题网站等)中使用本届大展入选作品,稿酬不再另付。

    7.所有来稿题材、体裁不限;在历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已经入选及其它赛事获奖的摄影作品谢绝参加。

    8.社会记录类作品请勿进行后期制作,一经发现将取消参展资格。

    9.同一作者获入选作品数量不限,获同一类收藏作品的作者不得重复。个人所得税由主办单位代扣代缴。

    10.本届大展将对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授予“《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优秀组织工作奖”;对支持本届大展成功举办做出贡献的单位授予“《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特别贡献奖”。

    11.第八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解释权归《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组委会。

    三.奖项设置

    1. 社会记录类:共52幅(组)

    其中单幅:36幅

    一级收藏1幅,稿酬10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

    二级收藏2幅 稿酬各5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三级收藏3幅 稿酬各2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优秀奖30幅 稿酬各200元,证书各一册

    组照:16件

    一级收藏1件 稿酬10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

    二级收藏2件 稿酬各5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三级收藏3件 稿酬各2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优秀奖10件 稿酬各200元,证书各一册

    2.靓丽晋城类36幅

    一级收藏1幅 稿酬10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

    二级收藏2幅 稿酬各5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三级收藏3幅 稿酬各2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优秀奖30幅 稿酬各200元,证书各一册

    3.艺术类:共36幅

    一级收藏1幅 稿酬10000元,奖杯一座,证书一册

    二级收藏2幅 稿酬各5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三级收藏3幅 稿酬各2000元,奖杯各一座,证书各一册

    优秀奖30幅 稿酬各200元,证书各一册

    四.组织机构

    组委会

    主 任:刘 茜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郭长青 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主任:李树峰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主编

    霍 玮 人民摄影报社长、总编辑

    郭宗泽 晋城市信息中心主任

    委 员:黑 明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

    刘 伟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

    李 涛 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

    蔡焕松 《中国摄影家》杂志艺术总监

    李满红 晋城市信息中心副主任

    秘书长:刘 伟 《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副社长(兼)

    李 涛 人民摄影报副总编辑(兼)

    姜 毅 晋城市信息中心新闻部、信息科科长

    评委会

    聘请著名摄影专家七名组成评委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作品评选。复评全过程通过网络直播。

    办公室

    《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办公室设在晋城市信息中心,负责征稿、咨询等组织工作。

    五.大展时间安排

    征稿时间:2010年5月15日

    截稿时间:2010年10月31日

    评选时间:2010年11月上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4
重庆摄影艺术家傅文俊“世博”主题摄影展在北京举行 艺术影像穿越百年中国2010-07-08
 来源:华语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记者张意)重庆知名摄影艺术家傅文俊先生“世博主题艺术观念摄影展”,于本月6日至1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傅文俊先生运用造影的创作手法,对摄影作品进行喷绘创作,以《十二生肖》和《万国园记》命名的20余幅作品将圆明园废墟与世博场馆进行历史对比,将今日中国的成就展现出来,傅文俊先生用古今对照的艺术手段,强调了历史的场域观念和他的家国感慨、历史情怀。
  傅文俊是坚持用摄影镜头来陈述自己艺术观念的艺术家。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是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成员,曾多次担任各类艺术摄影比赛评委。现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推动与“摄影-造影”理念的实践。是“大印图片”与“独立映像”两家艺术机构的创办者。   当代的影像创作在今天中国、包括世界范围,都出现了这种自觉地运用电脑技术、摄影技术,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视觉方式。它们为今天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意味着更加的主观和主动。傅文俊用具体的实践来表达一种姿态,也是进一步推动传统摄影和当代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不仅仅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当代的文化、社会、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表达的结合。   “铺满青苔和历史尘土的圆明园遗址,遭遇最现代的笔记本电脑和2010年世博会。”这场以“历史”与“思考”作为创作的基调和线索的历史观念摄影展布置得格外简洁,也加入了不少现代化理念:除了墙上的20幅画作外,主办方还特别准备了两台ipad循环放映作品,令参观者感觉格外新奇。   傅文俊在现场为参观者解释,尽管每幅作品都有通常所说的PS(PHOTOSHOP软件处理),但“这不是简单的剪贴。作品中的笔记本都是自己带到现场去实景拍摄,再和背景图片剪贴到一起的。目的就在于传递自己的观念。”   《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闻丹青在影展现场表示,傅文俊的作品透出来的思想性是最难能可贵的。   此次艺术展由《新周刊》主笔、艺术评论人胡赳赳策办,由《新周刊》华亚艺术基金会协办。
  傅文俊艺术摄影作品:万国园记?英国馆
  傅文俊艺术摄影作品:万国园记?俄罗斯馆
  傅文俊作品:十二生肖
  傅文俊先生(左)向本台记者张意介绍其世博主题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46
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影像艺术品
    2011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PhotoLA 2011)于1月中旬在洛杉矶的圣塔莫尼卡会议中心举行。这个已经举办了20届、美国西部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影像艺术品展销会,为了凸显当代艺术领域采用影像媒介创作的趋势,联合了洛杉矶国际艺术展销会(A rt L A ),为藏家和艺术博物馆机构低价成套收藏有潜力的当代后起之秀的精彩作品提供了机会。
    去年美国照片交易业界由于经典照片的支撑,未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数目有限的经典名作因物以稀为贵,而呈现日益走俏的态势。
    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的创办者兼组织者的史蒂芬·科恩说,本届展会各个方面都收到了超过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国际画廊参展的数量上。中国摄影收藏起步较晚,国际业界对此不了解,这次有三家来自中国的摄影画廊共襄盛举。他们是北京的大河画廊、上海的全摄影画廊和郑州的全视画廊,成为本次展销会最大亮点。在参展的60家画廊和机构中,英国和德国各有两家画廊,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各有一家。
    去年北京大河画廊作为惟一的中国画廊,参加了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而且收效不菲。今年大河画廊主打了桔多琪、阿音、胡力和程玉扬四位新生代艺术家,展现了四种风格迥异之当代摄影作品。
    上海的全摄影画廊展出了以上海为基地从事当代影像创作的罗永进、马康、刘月、储楚、周宏斌等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几乎清一色的黑白照片展现着颇为独到的中国当代观念影像艺术创作形态。
    而郑州的全视画廊则“专注于中国中部影像艺术”,展出的作品主要出自河南的几代功成名就的摄影家,如王世龙、魏德中和闫新法等人时间跨度从1950至1990年代的纪实摄影作品。其博物馆专题展示的方式成为此展销会独出心裁的另类,不仅令观众观赏异域摄影作品,而且了解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
    参展的三家中国影廊来自不同城市,展出的影像艺术品恰到好处地不谋而分,既有上海的前卫,又有郑州的纪实,更有北京的综合,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现状。
    世界著名盖蒂摄影博物馆现任馆长茱蒂·凯乐女士认真参观了三家中国影廊,仔细了解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并邀请中国的参展商,到盖蒂博物馆参观正在展出的中国早期摄影原作展和当代中国影像展,并洽谈照片收藏的合作意向。
    有趣的是,首次参展的惟一的法国摄影画廊G alerie D IX 9,带到美国展销的也是中国当代影像新锐崔岫闻、杨益和袁岩武的作品,看去俨然就是一家中国画廊。其主打的崔岫闻采用传统彩色放大工艺、限量8张的“天使”系列之一,标价为1.6万美元。杨益的作品为反映老家被淹入三峡库底的观念影像“没-故里”系列,限量5张,标价1.2万美元。G alerieD IX 9画廊主介绍说,中国新锐影像艺术品在法国销路很好,这次他们是第一次来美国市场探路,也见成效。外国画廊以其在业界的眼光和经验,选择中国影像作品作为主打产品,可见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和市场。
    此外在一外国画廊的经销图录里,还有出自张桓的中国当代行为艺术名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张拍摄于1995年、制作于2006年,限量15张的40X 60英寸照片,标价7.5万美元。
    中国影廊和影像艺术品的集体亮相,构成了第20届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的一道靓丽景观,给有30年历史的国际照片市场,注入了一股来自古老中国的新鲜活力。主办者史蒂芬·科恩喜不自胜地说,是来自中国的摄影艺术为PhotoLA开启了世纪的新气象,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画廊光临洛杉矶国际照片展销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0
张元镜头下的一个时代--《影像透视中国》摄影展今在上海M画廊隆重开幕
  2007年12月10日   
    张元镜头下的一个时代--《影像透视中国》摄影展今在上海M画廊隆重开幕。这次是张元首次举办个人摄影展。
   
    张元,1963年10月生于江苏,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平奖;1999年其作品《过年回家》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次张元将影片中《广场》、《金星小姐》、《疯狂英语》、《撒点野》的摄影作品正是从他所拍摄的影片中以“切片”的形式截取下来的。正是通过这样的截取而留下的“切片”,张元完成了他的“二度创作”,完成了一次新的飞跃。《广场》这里曾经是一个帝国“九五之尊”的象征。一百年来她又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当把1919.1949. 1966.1989.1999这一数字串联起来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什么?是这里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疯狂英语》当李阳登高振臂一呼“要让三亿中国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时候,他象一个竭竿而起的起义者,应者如潮,几近扭曲的人们疯狂到了极致。他把“英语”给颠覆了,同时也颠覆了人的认知度。《金星小姐》“命”是人的根本。”性命”是人存在的价值。当金星小姐感觉自己的“性”是那样模糊的时候,同样感到”命”没有了价值。所以她要对自己的”性”作”彻底”的革命,痛苦的革命得到了”性”的升华,从此”性命”变得那样的珣丽多彩!《撒点野》压抑多久了?被遗忘多久了?是否也想来“撒点野”?当振聋发聩的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们内心的狂野在开始萌动,在爆发!
   
    作为“新纪录片运动”和“第六代”导演群体重要代表的张元,早已确立了他的以独具个性的“纪实性”为标识的艺术风格。《广场》、《金星小姐》、《疯狂英语》和《北京杂种》等影片,即是体现他这种纪实风格的代表作。透过张元的作品不难发现,他所持有的那种对于现实生活强烈介入的先锋姿态,对于社会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件极度敏锐的价值判断力,以及呼之欲出的、热切而执着的表达愿望充盈在他的作品中。从电影、戏剧到摄影,张元在诸多艺术领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是一位当之无愧、独具个性的当代艺术家。所谓“独具个性”并非是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的精神操守和美学原则,即使是在被迫的情势下被推向边缘的位置也在所不辞。其实,即以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张元虽置身其间,也始终坚持着他独立特行、宠辱不惊的艺术品格,这也正是张元的难能可贵之处。
   
   
     
M画廊主持开幕
     
M画廊主持开幕
     
艺术家张元致答谢词
     
     
     
     
     
张元作品《金星小姐》
     
张元作品《疯狂英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1
影像收藏:国外摄影师眼中色彩斑斓的中国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信息时报
  
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街景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一个吸引全世界摄影师前来的地方。急速的变化、新旧共存、全球化和传统之间的对应等文化差异,让中国这块土地,显现出令人惊奇的面貌,由此成为摄影师的热土。
  有意思的是,国外摄影师镜头中的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现实犹如梦境,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却无不在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国。
  从某中程度来说,这些照片所呈现的中国,是我们的生活、更是一些未曾察觉的现实。
  梦境的街巷
  来自法国摄影师 Michael Roulier 的一组作品,拍摄于中国。Michael Roulier 非常善于对光进行处理,让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出现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犹如梦境,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又仿佛进入了一些童年或关于故乡的记忆,同时又隐隐有种不真实的现实感。
  留住关于土地的记忆
  摄影师Ben Sandler的作品非常感伤,浓烈的色彩,整体泛黄的调子,非常情绪化,拍摄的内容也集中在人的生存状态中。在作品的背后,他表现了深重的忧虑,担心急速的改变,会导致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活环境。这一失去不仅仅是土地的消失,也包括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Ben Sandler为自己的拍摄内容特地建了一个网站,www.holdingground.com/。“所有的眼睛都如此专心地望着这条河流。望它最后一眼留住记忆。”
  悲伤的工业景观
  加拿大摄影家Edward Burtynsky(爱德华·博廷斯基)自幼生长在加拿大韦兰运河边上,目睹港口的无数集装箱与流淌的河水之间的奇异景观,人如此渺小,却在自然面前制造了巨大的工业景观。为此,Edward Burtynsky的拍摄角度多集中在“人类对世界的改变”上。他使用大片幅相机,采取直接、正面的角度,拍摄的是矿山、油田、工业垃圾、工地等工业积累所形成的壮丽景观。
  2002年,摄影师在加拿大看到一个巨大的废弃计算机垃圾堆,进行拍摄后的两年,他发现这个垃圾堆消失了,人们告诉他,这些垃圾都运到中国做工业回收。于是,Edward Burtynsky跟着这个线索来到中国。几年间,他来过中国5次,去过包括长江、三峡、香港、厦门、上海等地。
  三峡的拆迁、厦门的厂房、香港的楼群密度和上海的城市改造工程都让他很吃惊,他的摄影作品表现了这种中国正在出现的巨大场景。他在中国拍摄的专题包括:老工厂、中国制造、废物回收、造船厂、煤矿和钢铁、城市景观以及三峡。Edward Burtynsky拍摄三峡的故事刚刚被制作成一个纪录片——《人造景观》(MANUFACTURED LANDSCAPES)。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也成为国外摄影师最热衷的表现主题。摄影师Linda Butler,从1992年开始,反复7次来到长江进行拍摄。让她着迷的是,长江两岸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建造三峡大坝等,一种历史和现代交融的场面,新城和老城交替的过程。
  2005年,Linda Butler出版了摄影集《印象长江》。
  辽阔的中国
  彼得·凡·阿格迈尔(Peter van Agtmael)就读于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依靠奖学金的帮助,前往中国拍摄。从2003年9月到2004年9月,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中国。Peter拍摄三峡使用彩色胶片,他将照片拼贴成长卷的模样,2006年,彼得入选杜克大学纪实研究中心评出的“25岁以下的25位摄影师:美国摄影新希望(15.43,0.20,1.31%)”。
  摄影中的中国山水
  Lois Conner,同样毕业于耶鲁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目前重返耶鲁教书。1984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支持摄影师来到中国,并由此开始了在中国断断续续将近15年的旅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Lois Conner所有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都采用宽幅摄影的手法,她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竟然比中国摄影师还拿捏的恰到好处,她的作品莲花系列,以及中国的河流风光,都好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也难怪摄影师本人曾经在耶鲁学习过中国绘画艺术。赞美自然,充满乡愁别绪,细腻而敏感。“我拍摄了很多风景,但是对隐藏在风景背后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对于我来说,中国,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真实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1
http://shoucang.hexun.com/yingshi/index.html

http://shoucang.hexun.com/yingshi/index.html

http://shoucang.hexun.com/yingshi/index.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3
如何看待影像艺术市场
    自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牛市”。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图片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越股市。
摄影艺术能否改变“非主流”的命运?
错误认知1 :照片是可复制的,所以不可收藏
    也就是说同一底版可以冲印无数张,在这一点上,欧美的市场早就给了我们提示:照片的买卖可以参考版画的方式,同样来控制印量。当然,这也要看艺术家的 职业道德,毕竟照片可出不同的尺寸,最害怕的是——今天一个尺寸卖完了,明天又出了一个新的,永远也没有定数。
错误认知2 :摄影太简单,按下快门就行
    过于肤浅的理解严重阻碍了影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在欧美和日本,影像艺术在市场上早已被接受,2006年纽约苏富比拍卖的王庆松的照片《跟我学》,以超过3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实在是给中国图片艺术家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中国的影像艺术市场,从2001年才开始启动,而当代摄影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时,仅仅只有两件作品。目前,除了传统相纸介质之外,更加入了半透明片、灯箱等新材质的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市场重镇之一的北京798 艺术区中,正在悄悄刮起一股“低价”销售风潮:类似吴冠中这一级别大师作品的版画,越来越多地被推出,数万元的起步价格显然可以被中产们所接受;更低价位的数码输出绘画,也在好几家画廊中被“叫卖”,起步价甚至已经到了几百元;但更多数量的“低价”艺术品,似乎仍集中在摄影作品中,从老照片、文革摄影作品、纪实影像等,销售渠道从画廊已经分布到了书店中。
    这些“低价”艺术品的升值潜力究竟如何呢?能够作为艺术品长久地收藏吗?还是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品的消费行为呢?
收藏中的技术指标
    作为最早在798 区开设专业摄影画廊的陈光俊,最近特别忙,因为找他的人特别多,以至于我们采访的地点不得不最终转移到了画廊二层拐角处。做了整整20年摄影器材生意、本身也是摄影师,又在国外生活了好几年,陈光俊的商业与艺术眼光成就了他的画廊事业。
    仔细翻看陈光俊签约的近30位摄影师,几乎大腕云集:解海龙、杨延康、翁乃强、王世龙、王文澜、吴家林……十几年前,这些大腕中有些其实就是陈光俊的哥们。原本陈光俊和几个合伙人并没指望画廊能够迅速赚钱,5 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就满意了。
    谁知开业后不久,生意就逐渐红火起来了,开业两年后画廊就实现了赢利。陈光俊解释说:画廊前期基本以展出传统纪实类影像作品为主,也许是这些作品很容易看懂的缘故,中外买家们才都比较踊跃。
    陈光俊坦言:相比于影像艺术市场,古玩、书画以及当代油画市场已经很成熟了。“成熟市场”意味着:每件作品的价格都基本达到了历史性的高位,投资者需要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本才能够进入。而摄影市场起步时间较晚,很多收藏家甚至把照片列在收藏品之外的领域,这就为一些眼光超前的藏家和投资者留下了难得的机会。其实,目前已经有许多反应敏锐的投资者早就开始运作了,但现在明白过来“还不晚”。
    “站住传统看当代”——是陈光俊给投资者们的忠告。传统纪实类影像作品,虽然比当代艺术“容易看懂”,起步价往往比较低,但总体投资回报还没有当代影像作品高;但当代艺术需要“好的、更专业的眼光”,投资风险也会比较大。
    那么,什么样的照片值得收藏呢?陈光俊给出了答案:
    1 、技术的规范——作者姓名、拍摄年代和限量编号缺一不可。
如果一张照片的底片可以无限量大批洗印,那么就没有人敢掏钱来收藏它了。一张摄影作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都必须标明它的限量编号——而且,这个限量是指全球艺术品市场范围。
    2 、洗印的规范——和普通家庭常见的照片不同,必须经过专业的流程而且必须有祛酸的过程,这样的照片才能够长时间保存。
    3 、出自有信誉的画廊——能够在专业画廊展出的作品,一般都能符合上述要求,即使对于摄影技术上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也有人替你把了第一道关。
除了以上的专业指导、建议外,陈光俊还提供了一条投资影像作品的捷径:“跟画廊老板混成哥们”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注“高科技”含量的照片
    在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当代艺术市场中,人们对于摄影作品的喜爱程度逐年加深,购买人也越来越多。其实不仅仅是价格较低的原因,当面对一幅油画作品时,如果你之前不具备一定的专业修养,也没有阅读过专业的美术史书籍,你就很难去理解它,更谈不上欣赏和购买了。而一件摄影作品就“简单多了”,几乎每个人都能够看懂它。
    最近,一位荷兰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圈内受到广泛关注。其作品画面基本上都是各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动物之类的传统题材,但当你仔细观看时,就会慢慢发现其中高科技制造出的神奇与不可思议:摄影画面上无论是前景还是后景,所有远近距离的细节都无比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即使再专业的摄影师也不可能将一个焦距对准所有的物体。
    原来这种“高分辨率”的摄影作品,分别是由至少30张照片“拼接、组合”而成的,每一个“清晰的局部”原先都是一张完整的照片。
    艺术家的创作分为大致两个部分:先在同一个地点、同一种焦距之内,采用不同的角度和快门速度,重复拍出至少30-100张照片;然后,将这些同一主题的“局部照片”在电脑中,像进行拼图游戏一般合成一张成品。“高科技”的部分尤其体现在拼接过程中,每两张之间的对接部分,要用全景摄影开发的软件使之“无缝对接”,最终才创造出了目前全球最清晰的摄影作品。
    绘画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画家总是可以给他们画布上的风景和现实一样的广阔轮廓,但摄影师们却局限于广角镜头所能得到的空间来有限地表现,而且往往让画面变得失真。现在,这类“高分辨率”摄影作品,可以让镜头变得和我们的视线一样广阔,呈现出几乎毫不失真的画面。
    据代理画廊透露,目前国内销售这种“高分辨率”照片的价位普遍在一万美元之内,而且它的市场主要在海外,运作更为规范,比较适合中产们收藏。
影像艺术市场源头
    卡罗尔·凯尔斯1997年在《关于摄影收藏市场的调查报告》一文中,曾十分详细地报道了美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变化和近况。文章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以摄影为媒介,使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艺术灵感的艺术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
    确实,美国现在仍有少数不展示摄影作品的现代画廊。但如大都会画廊和杰伊·格尼现代艺术画廊等在纽约许多极有影响的画廊,他们的大多数展品均为摄影作品,美国其他城市也大同小异。 为什么呢?对于有眼光的收藏家来讲,摄影作品是目前最有活力、最实惠的艺术收藏品。
其多年来,经济成功似乎故意躲避着大多数摄影艺术家——认为“摄影不是艺术”的陈旧观念一直困扰着摄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些门类的摄影甚至到90年代初期。 尽管一些精明的收藏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藏19世纪和早期的现代摄影作品,并使其价位逐渐抬升,但对当代摄影作品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开始采用摄影媒体是艺术界转而重视摄影的部分原因。或许可以争辩,并非专业摄影画廊本身,而是更多博物馆和画廊开始展出摄影艺术家作品的时候,才改变了潮流的趋势。
    斯蒂夫·伯洛夫在《收藏摄影作品的回报能有多高?》的文章中,对1987年到1997年间的美国摄影收藏与美国的股市投资进行了对比。他说,让我们这样讲,自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牛市”。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图片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越股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4
影像艺术成下个收藏金矿 一张毛主席照片卖70万
  评奖争议让摄影界处于风口浪尖,奖项与利益相关。最直接体现价值的收藏拍卖市场,却没有如此寸土必争。创立中国影像第一拍的甘学军,将影像收藏比作“晚生幼子”,“经历了四五年迅速成长后,一下子沉着起来”。沉着孕育爆发,业内人士预测,两年内全国影像作品交易额有望从目前的千万元攀升至亿元,尤以老照片、红色照片最受追捧。
  价格涨幅惊人
  影像作品在欧美市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相当成熟,2006年就有作品卖价达到两百多万美元。相比之下,中国起步晚,发展速度却不慢,2007年,一张毛主席照片拍到了70多万元,次年,6张圆明园照片以53万元成交。去年秋拍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胡适作序的摄影集《燕京胜景》在激烈叫价中,从底价2万元升到了10万元。
  与陶瓷、书画不同,影像艺术藏家多来自国内本土。 2002年,全国只有一家 “百年印象”画廊代理照片,如今有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全摄影画廊、M97画廊等数十家机构。华辰拍卖影像部经理李欣介绍行情:“一般名家照片涨幅10%到30%,孤品涨幅100%到300%,2006年单张照片在几百元到一千元,今天都是上千元上万元,甚至突破十万元。 ”
  不是每张照片都值钱
  照片你有,我也有,怎么收藏?摄影理论家曾璜借用书画界的例子解释其中区别——“名家字帖,小学生都有,但真迹才是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影像藏家青睐的是具有视觉艺术价值和包含高科技含量的原作。 ”西部摄影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侯登科英年早逝,曾引起”谁来收藏摄影家”的讨论。曾璜认为强化“摄影是艺术品”的概念,才能带来影像市场的繁荣。
  照片人人都有,价格却有天壤之别。曾璜透露,影像史料的价格一般为百元,原版照片的古董文物价格,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数万元。以中国第一个影像专场第一张拍品《东方红》为例:复制品价格百元级;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原版老照片,价格在几百元到几万元;而一张尺寸为30x36英寸、有摄影师签名的原作的市场价,已经达6万元到8万元。
  独特的保真手法
  藏家对照片日益浓厚的兴趣,在华辰春拍预展得到最生动体现。在郎静山沙龙摄影照、红色中国系列照、老上海照片前,驻足者不绝。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照片可以复制,如何保值?李欣强调,印数限量是收藏照片的游戏规则。摄影师为作品签字,则是限量的保证。国外对成为商品的照片数量有严格限定,画廊发掘摄影家,选择有潜力的作品,形成系列,确认印数后,由摄影师在作品上签字,才开始流通。
  连复杂的书画作品都能作伪,区区签字挡得住造假者吗?李欣一笑,“中国影像艺术尚处于原始股阶段,造假成本与真品价格持平,弄到一张老相纸相当不容易。而且在摄影家的签名上,拍卖行有自己的鉴定方法。 ”
  李欣提醒,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新藏家不妨多关注名家名作,侯波、徐肖冰、孟昭瑞、翁乃强等都是市场认可的当代摄影家。老照片、红色照片尤其受欢迎。不仅是私人藏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十四家机构现身影像拍卖市场,丰富藏品。去年艺术品基金开始涉足这一全新领域。“爆发指日而待”,李欣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5
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市场是支潜力股
2011年03月08日

经济参考报


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收藏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是一个有着特性和规律的完善的艺术收藏门类,但是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很多藏品处于市场的起步价格,也是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价格洼地,是收藏和投资的潜力股。
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价格及走势
收藏纪实类摄影艺术品,应该了解其三种不同的价格:影像史料的价格一般为百元数量级;原版照片的古董文物价格,从百元到万元数量级;影像艺术品的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级。
也就是说实物老照片作为古董文物的价格是影像史料价格的几十倍,而摄影艺术品的价格是影像史料价格的几百倍,是实物古董文物老照片价格的几十倍。
为了帮助藏家更好地理解影像艺术品的价格体系,我们不妨以中国第一个影像专场的第一张拍品———袁毅平的《东方红》为例来说明摄影艺术品的价格体系:使用这张照片影像的费用在百元级;一张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原版老照片,考虑其尺寸大小、品相以及制作的材料和质量等,价格应该为几百元到几万元;而一张尺寸为30 x 36英寸、有艺术家签名的原作的市场估价,目前已经达6-8万元。
在中国影像拍卖出现前,收藏界对影像艺术品的价位基本没有概念,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拿着习作,开口就叫价10万,而一张24英寸博物馆收藏级手工银盐的名作,成交价格常常只是二、三百美元(大约2000元人民币)。
面对外国藏家的收藏要求,很多中国摄影家都不知道怎么报价,常常是对方给多少我们就拿多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美国学者采访著名纪实摄影家李晓斌后,希望购买一张《上访者》,李晓斌当场送了他一张,闹得那位美国人自己都不好意思。2002年的平遥国际摄影节,法国国家摄影中心收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时,收藏的价位也在二、三百美元一张。
2006年《东方红》的拍卖价格对中国摄影作品的定价和价格交易指数的形成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是一张中国摄影史上最著名的纪实类影像艺术品,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色中国“象征主义”摄影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参与策划的各方人士担心中国影像收藏市场能接受什么样的价位。当时参加策划的各方人士慎重讨论、充分协商,可以说是斗胆将其底价和估价定为一万至三万元,拍场上最后以超出了所有人预期的4.4万元成交,为中国的记录类摄影艺术品的收藏开了个“东方红”。
2002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专业摄影画廊“百年印象”,将中国著名摄影家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入市价格一律定为600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一张,其中也包括在2006年拍出30万元价格的“希望工程———大眼睛”。这个价格不仅是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当时的最高价位,这些年来还一直作为参照左右着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是中国摄影艺术品收藏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价位。
近年来,中国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走势一直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上面提到的解海龙“大眼睛”从开盘时的600美元走到了30万元,现在的市场报价可能已达50万元人民币。翁乃强的重要作品从开盘时的2000美元(约1 .5万元人民币),走到20万元人民币,其他的作品也在二万元以上。侯波的代表作从10年前的二、三百美元走到了拥有欧洲大拍卖公司10多万元人民币的成交记录。
据目前市场上公开资讯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纪实摄影家已经出现了“10万元俱乐部”,除了上面提到的解海龙、翁乃强、侯波外,还有徐肖冰、李振盛、刘铮(套)、侯登科(套)、姜建(套)等;拥有5万元以上拍卖纪录的有袁毅平、孟昭瑞、蒋铎、吴家林、鲍乃庸、于德水(套)、韩磊(套)等;3万元左右的有王文澜、袁东平、罗小韵、陈宗烈、刘世昭等等。
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艺术品,目前中国纪实类影像艺术品仍处于艺术品投资和投机的价格洼地。林永惠的《东北人》,王征《西海固》、于全兴的《贫困母亲肖像》等都是中国摄影史上很重要的作品,现在的价格还处于几千元一张。进入了万元俱乐部的王文澜和吴家林的代表作也才一万元左右。解海龙的标志性作品的价格可达几十万元人民币,但其他优秀的照片还在几千元的价位上,都很有市场潜力。有一定收藏知识的人,参考了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价位,都可以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和远景。
收藏纪实类摄影艺术品的注意事项
第一,作品有无摄影家的签名或钤章,签名应包括三项内容:摄影家签名;日期 (拍摄的日期和制作的日期);作品的限量和编号。
注意有些辞世摄影家的作品,如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西域纪实摄影家侯登科,是由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此外,还存在由授权代理机构或权益人签名的作品。而不同级别人士的签名,在市场上的价格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作品的版数和总量。
绝大多数的摄影艺术品具有复数性质,早期的常常不限版数,如侯波、徐肖冰等老艺术家的作品。版数和总量决定着艺术品的价格,版数和总量大,则单价就低,版数和总量少,则单价较高。
第三,作品制作的时间。
目前中国的摄影收藏对艺术品的版数、艺术家签名等因素已经有了成熟的认知,在注重版数和签名外,还可以注意一下制作时间,也就是“原始老照片”的概念(V intagePrint)。
原始老照片指的是拍摄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洗印出的成品照片,它更为完全真实地反映着一个艺术家、一个时代的摄影艺术水平。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摄影界为高档次的国内外展览,制作过一批高质量的展览照片,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是那个年代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摄影艺术代表作,反映着那个年代的中国摄影艺术水平,而且这些照片都不是为市场制作的,因此版数极少,很多只有一张。如照片上还保存有摄影家的签名、参展的标记和印钤,那就是收藏领域的珍品,在价格上会有很好的体现。
第四,影像艺术品的科技标准。
摄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因此博物馆收藏级影像艺术品的制作和装裱有严格的行业标准。作品的材质、装裱和包装,如颜料、添加物、粉墨、卡纸、胶带等,必须使用具有耐久性的无酸材料,而装裱则采用无酸材料,还有银盐纸基相纸制作的黑白照片,必须采用严格的收藏级冲洗工艺。
在摄影收藏领域,采用银盐纸基相纸和收藏级冲洗工艺制作的艺术品,级别最高,市场的价格也相对较高,藏品也会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不过鉴于中国影像收藏出现较晚的现实,在本世纪以前,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上少有采用收藏级冲洗工艺制作的银盐纸基艺术品。
第五,影像收藏的法律问题。
影像收藏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物权、著作权和被摄人物的肖像权。目前困惑藏家的是著作权。比如记录中国行为艺术的著名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相同的事件、相同的构图,参与行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声称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此外,传统的纪实类摄影作品,也因作者和所工作的单位同时拥有影像的权益,而出现有多种版本藏品。
藏家拥有摄影艺术品的物权,一般并不拥有该照片的著作权。此外,需注意照片中的可辨认形象,在收藏和展示层面问题不大,但进入拍卖流程,将可能涉及侵害被拍摄对象的肖像权,最好在收藏艺术品的同时,了解有无被摄者的授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5
谈现代摄影 颠覆影像传统 跨越自身局限
来源:泡泡网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7-10










编辑:mxm
  现代摄影认为,摄影不应该单纯以再现客观现实为主要目的,摄影艺术也不应局限在纪实的表层范围内,他应该跨越自身的局限,从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这正是暗合了西方艺术思想所一直强调的客观向主观思维转变的创作思想。所以我们看到,现代摄影师逐渐开始更多地凭借个人情感和性格,记录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成为了这门艺术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也对摄影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挑战,只有具备了艺术天赋的摄影师才能够通过摄影获得美的艺术形象。正如三星数码所提出的“影像•天赋”主题一样,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天赋并时刻保持着对创新的追求,才能准确及时地将内心世界与现实完美地以影像方式表达出来。
  相信许多摄影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当我们拍摄到一定阶段再去翻阅大师们的作品时,越来越感到无法超越的不是技术,而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内涵与性格。这就是我们穷尽所能也无法模仿到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记录和模仿只会让你和你的照片变得更加矛盾,镜头里的画面应该是特定时刻与心灵的相约,是心随着节奏的律动,只有不断追求这种境界才能把自己的天赋真切的表达出来。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许多摄影家都已经摒弃了传统摄影理论中描述的那些透视、构图及色彩运用等步美术后尘的法则,开始了更加自我,更加自由的创作,他们重视作品中所突显出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也更强调世俗生活的矛盾以及表现手法直率、深沉和个性。如此,摄影这种以“观看”社会和生活、揭示现实矛盾和荒谬的功能在这里到了充分展现。
  当然,不能否认,摄影作为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特殊视觉造型艺术,反映的方式可以是客观再现的、具象的,也可以是主观表现的、抽象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创作和情感表达为目的现代摄影艺术应该是多样化的,它不应局限、束缚于特定的时空,同时也要学会打破现有观念,不断地为摄影艺术注入新鲜的元素。正如当代艺术的进程速度不断提醒我们的,当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风格被人们长期欣赏而感到乏味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样化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与之相适应,这样,艺术便能不断进行创新或抛开程式化的技术规范和固有的审美模式,或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作为一种补充、更新,从而建构起新的样式和新的审美视像,以满足人们新的审美要求。尤其是在艺术观念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横向渗透、吸收,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种途径,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摄影中,应该更加注重思想感情与现实表象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对传统摄影的颠覆。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社会生活,以新的审视角度来研究摄影的表现对象,在摄影创作上表现出形成的多样化,使摄影能够以更加纯粹的艺术形式发展下去。
  事实上,摄影就是一种由于工业文明的进步而出现的对旧文化予以扬弃的新装置,它自身在技术方面的进步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它在艺术方面的进步,并且引发了现代艺术的进步。而每一次新技术、新设备的革新,又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艺术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一个摄影家都无法否认新技术所带来的对于艺术创作的帮助。一如三星数码相机将用户需求放在首位的理念,也同样被应用到其产品的开发之中,为摄影人提供了更加完美的支持。如GX-10这款为满足人们对于艺术更高的追求而设计的便捷、实用且功能强大的数码单反相机。不但在按键设置上突破了传统设计,更加入了OPS光学防抖系统及人性化的一键RAW转换功能,以此来帮助摄影师迅速抓住灵感,在精彩影像出现的一瞬间进行捕捉,同时在影像素质上也进行了细致钻研,令其达到了专业摄影师的要求,以千万像素的标准使影像得以清晰细腻的呈现。
  如今,摄影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作用开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现代文化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它的一次又一次的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也凝聚了无数摄影人和艺术家的文化变异。既有的传统在不断的蜕变中,如何将这门艺术延续并升华,是所有摄影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6
当艺术与科学相遇——“影像科学”摄影挑战赛http://www.dili360.com 2011-08-17 中国国家地理网  

  在伦敦里士满的“河边画廊”正举行着一场“影像科学”的盛会。当科学和艺术相遇,它们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虽然科学是理性的、逻辑的,但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激情。展览囊括了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
  当堤坝崩溃
    (图片来源: Alex Baker)

  Alex Baker是里士满画廊的一名艺术家,他用声音作画。他在墨水中装上橡胶膜,当不同的声音会引起橡胶模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在纸上留下不同的墨迹。
  上面这个墨滴是在蓝调歌曲《当堤坝崩溃》演奏36次之后得到的结果。Baker的作品完成于国家物理实验室。
  混乱
    (图片来源: Pery Burge, 2010)

  艺术家Pery Burge将墨水和颜料混在一起,由分子扩散的不同速率,造就了这幅绮丽的画。
  CH2=CH-COOH
    (图片来源: Sally Hewett)

  分子式CH2=CH-COOH表示的是丙烯酸,是上图的颜料的化学成分。
  Sally Hewett将丙烯酸涂在中密度纤维板上。当颜料与板的表面相遇时,颜料扩散、相互吸引、最后固定就成了上面的图像。
  充电的灯泡和无垠的空间
    (图片来源: Tracey Holland)

  一个静电发生器、一个螺旋星系和一张蜘蛛网一起构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以上照片出于Tracey Holland之手。(中国国家地理网 李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7
打造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平台――甘学军访谈

[日期:2007-05-27]
    2006年秋拍,华辰将推出国内第一场摄影作品拍卖专场,此消息一出,即引起拍卖市场和艺术市场对影像作品的热忱关注,为此, 《东方艺术•财经》杂志采访了华辰拍卖行总经理甘学军先生(以下简称“甘”)。
   《东方艺术•财经》:甘先生,这次摄影作品专场拍卖在国内实属首次,请问您举办此次拍卖会的目的是什么? 将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拿到拍卖行这样的平台上来运作,以前从来都没有这样的专场规模,请问您的初衷又是什么呢?毕竟这在国内是首例。
    甘:举办此次专场拍卖会的目的就是,尝试打造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平台。中国的摄影爱好者以及收藏队伍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但却没有一个交流交易的平台,显得很散乱,广而薄。国际上的影像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与各自国度的影像创作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出于一种对市场建设的自觉,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与道义感,我们觉得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影像艺术作品的交易平台,应该从市场角度供摄影艺术家展出才华的地方。只有有了这种平台,才会真正从市场的角度对中国摄影艺术创作,包括对中国过去旧的影像作品的收藏研究产生促进与引导作用。我们相信,将来中国的影像市场会越来越厚。
    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在几年前,我已经做了一次小的尝试,拍卖过两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是郎静山,一位是洪磊。拍卖结果出乎我们预料,郎静山的作品拍出4万,洪磊拍出一万八。这个价格相当于中国当代年轻国画家的作品价格,这是一个好的兆头。直觉告诉我们,中国的影像艺术,一定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有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回忆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记录下来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多很有价值的作品。中国应该有这样的交易平台,应该有这个市场。影像艺术到现在,我们认为是水到渠成的,只不过,这个渠现在只是一条小溪,但我们相信,这条小溪会成为大河,最后融入世界之海。
   《东方艺术•财经》:的确如您所说,不过国内的影像作品艺术水准良莠不齐,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供参考,那么您选择拍卖品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分类或时间段的限制?选定的拍卖品又该如何定价呢?
甘:我们选择标准就是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记录历史,记录那些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记起的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反映历史真实状况的照片。或者在摄影艺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重要影响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珍选的范围。

   
总得来说,历史上的摄影作品侧重于纪实,而当代的更侧重于艺术水准。至于拍卖品的定价,中国大多数的摄影艺术家,他们的市场定位是不确定的,他们作品价格的定位也是游离的、偶然的、偶发的。因为没有一个正规的交易平台,更多的时候是凭个人的感觉,没有一个价格指数,无从参考。我们给拍卖品定价的标准与选择拍卖的标准是一样的,即根据它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也就是作品以及创作者本人在摄影艺术史上的地位,创作的内容反映历史的状况以及艺术水准的展现。同时参考我们能够了解到的,作品已有或者可能有的收藏价格来定价。

   
这个问题说起来不过几句话,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这直接会影响到对艺术家作品价值的判断,特别是我们是第一个做影品专场拍卖的,可能会对市场有引导作用。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非常慎重。为此我们请了当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担任艺术委员会顾问。让我们非常欣慰的,当我们提出影像作品的专场拍卖的想法时,绝大多数的影像批评家都非常赞成,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给了我们很多学术上的意见与建议。他们都是义务的。这是我们在建立其它传统拍卖活动当中少有的现象,对我们今后是个很好的推动,也是对我们从业者极大的鼓舞,也说明我们做这件事情是顺从民意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8
《东方艺术财经》:拍卖影像作品,针对它不同于传统的书画作品,它的流程与规则是怎样的?对于拍卖成功的作品,如何保证参拍作者之后仍然按照参拍作品一样的尺寸一样的编号往外卖?像这样的不规范行为,影像作品比书画作品更难掌控,倘若出现这样的现象,拍卖行有什么应对的政策么?

甘:流程和规则上,大方面与其它传统拍卖是一样的。只是会特别强调摄影作品可能涉及到的版权与肖像权的问题时,参拍作品的创作者与提供者,特别要声明在肖像权与著作权方面没有争议。


   
  至于你问到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我们建立这个平台的意义所在——对艺术家如何创作的艺术作品有个约束与规范。因为市场本身是对艺术家艺术生命的延续,别人收藏了你的作品,是对你的认可。申明是多少张就应该是这个数。不按照这个做,说严重了就是欺
诈,从道德上就说不过去。我相信只要是对自己的艺术生命负责任的艺术家,都会遵守这个规则。拍卖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进行的,这才会一个公开的监督。如果艺术家对自己负责任的话,就应该接受这种约束,倘若真的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收藏者是有权利追究的。拍卖行只是一个中介,承担不了后续法律上的追究,但是有道义的遣责。拍卖公司对于法律上有暇疵的人可以拒之门外,这也就是常说的黑名单制度。

《东方艺术财经》:甘先生,看来您为这次拍卖已经做了非常详尽和周密的考虑安排,不过据我所知,现在一些画廊也在代理部分摄影师的摄影作品,那么对于这一类的作品,您是如何进行拍卖的呐? 还有,如果此次拍卖的价格很高,但是以后不会再有画廊以如此高的价格来代理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甘:老实讲,我们欢迎从画廊代理的作品进来。从市场的一般原理来讲,应该是这样,拍卖公司最好不直接从艺术家手上征集作品,而应该与代理人或者代理画廊来合作。这是比较成熟的市场做法。中国市场又有中国特色——中国的画廊制度还不是很健全,而且由于某些传统观念,中国的艺术家还不太会处理代理与被代理这些关系,甚至还有一些艺术家不接受市场。其实只有通过市场,作品才能被人广泛认知,同时,市场也是艺术创作赖以生存的一个土壤,是一个检验场,市场的参与者,是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个服务对象。我们做这次拍卖也是为了让更多影像艺术家们认知并且接受市场。我们在做其它类型艺术的拍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拍卖价格过高,而以后不会再有画廊代理的可能,这是很善良的担心(笑)。其实拍卖市场只是反映现场交易实现的价格,它只是一种指数,反映某种行情,但并不反映某一类作品中其它作品的价格。艺术家应该了解的是,参与拍卖的作品是精品,通过专家意见、现实与历史的考查,定了一个价格,但是,最后实现的价格,很多时候是偶然的。比如一幅作品有两个人要,只要没人放弃,价格就会一直上涨。但这并不等于其它作品也是这个价。拍卖实现的价格,只是在市场上你的艺术创作中某一件作品的价值的瞬间认可。

   
当然,因为这件作品的认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也是一种认可,可能会水涨船高。一般来讲,拍卖市场的成功,对于艺术家自身其它的交易是有好处的,而不是阻碍,因为你已有成功的记录,对市场的价格定位是很好的事情。另外,这是第一次国内的摄影作品专场拍卖,谁参加进来都是第一次,这在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甚至中国影像艺术发展史上就是一个记录。

《东方艺术财经》:这次专场拍卖的确实很有意义的。不知道您认为摄影作品的拍卖对摄影收藏市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以后是否会与其它传统拍卖一样成为常规的拍卖项目呢?
   
甘:确是这样。对于摄影收藏市场而言,我认为摄影作品拍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们的定价,对市场的价格产生一种指数式的引导意义第二:对市场收藏取向产生影响,什么样的作品是值钱的,有价值的。第三:同时也会影响到艺术家创作的价值取向,来考虑自己的创作风格,考虑自己的题材的取舍。摄影作品拍卖,如果做的好,对市场就是一种促进,反之是一种破坏。中国的摄影拍卖、收藏市场还在初步发展阶段,对我们来说不光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从这次开始,我们已经把影像作品的拍卖列入常规。这次拍卖就是影像部来操作的。而不是临时的,是长久的。艺术家们应该有所期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1:58
《东方艺术财经》:拍卖行与画廊在影像收藏市场起的作用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在现在的是艺术市场状态下,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您认为中国有足够强大的影像收藏队伍来促进市场的发展吗?

   
通常情况下,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从艺术作品本身的遴选过程来看,拍卖行是拍精品,比画廊更精致一些,从数量上来讲就更少一些。一次拍卖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最多可能只拍几幅,而画廊代理的可能就是这位艺术家全部或者相当部分的作品。

   
同时,拍卖行为艺术家提供的是一个公开的被认知的机会。画廊是靠熟客,每个画廊都是一个圈子,而拍卖行是面对所有人的。对市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拍卖行就是奥运会,画廊就是各个俱乐部或者省队,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就要挑选最好的运动员。大量的艺术创作是要靠在画廊里经营的。拍卖行只是集中展示精品。画廊是市场的中坚。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找更多的影像代理机构合作,这样艺术家就会省去很多事务,更专心于创作。市场由另外一部分人帮他们做,不过市场对他的引导会更清晰。市场建设是艺术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市场建设,艺术创作就缺少一个附着点。

   
中国画的艺术家已经尝到市场的甜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度的艺术家能够像中国的画家那样生活优越,成为社会的优越阶层,只有中国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呢?中国市场太广大了。中国人有收藏的传统,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了,有钱了。任何一个国度都是这样,再国际化的人,首先认知的是本土的艺术。这是血液里的东西。中国市场建设好了,中国的摄影艺术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我们这个平台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视角,还会吸引国外大师的作品,那对中国的艺术家来讲,就是洞察与观察的机会,又会是一种促进。
   
《东方艺术财经》既然有这么广泛的收藏者队伍,那么现在收藏家对影像作品的理解是否能与其它传统拍卖品的鉴赏达到同等水准呢?

   
这是拍卖行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对收藏队伍的培养、引导。通过我们的讲解,推介,能够告诉这些准收藏家们什么是好的,如何鉴赏一张好的影像作品,这在传统收藏市场领域里,我们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做到,现在市场环境与过去不一样,会快一些,我们对影像拍卖试验做了差不多五年的设想,但中国的事情不好预料,会更快。在市场不成熟时,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与批评界的认可,市场认可是后来的事情。批评界的认可是市场认可的前提。正常市场一定反映正常行情,不用担心错位会错到哪去。图录就是培养收藏队伍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要求此次的图录一定要反映中国的影像发展史,反映当代中国影像的基本现状。我们有五年设想,坚信一定成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0
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北京诚轩北京荣宝北京华辰北京歌德长风拍卖北京传是北京九歌西泠拍卖浙江南北浙江长乐浙江一通宁波富邦上海恒利浙江民和上海朵云上海工美上海崇源上海驰翰广州嘉德安华白云山东天承江苏爱涛河南弘润河南金帝北京嘉宝成都金沙四川嘉诚四川大地皇玛抱趣中雅正_辽宁国拍辽宁中正北京中鼎北京佳龙东方艺都北京舍得北京阳光北京中博印千山_北京中嘉北京博观北京大田北京远方海士德_德隆宝_金士德_际华春秋北京嘉禾未来四方国博艺海北京历博广州嘉德中鸿信_太平洋_北京大得中安太平北京大唐北京国拍北京纳高明珠双龙中贸圣佳东方宏润富比富_北京容海山东恒昌天麒阁_山东大成青岛海韵抱趣堂_广东保利深圳艺拍重庆恒升上海富邦上海长城上海信仁上海华星上海泓盛上海大众上海新华上海天衡涵古轩_浙江皓翰浙江联合浙江保利浙江长乐浙江浙商浙江横店江苏爱涛南京正大南京嘉信江苏长江江苏嘉恒无锡广源无锡文苑晋宝斋_安徽艺海云南典藏景薰楼_崇源澳门中国商品鼎丰国际国安五龙中际汉威绍兴翰海广西正槌瀚嘉华宝北京中慈北京康融北京恒丰锦鸿信德汉秦拍卖更乐国际浙江一通北京鸿海河南方迪天工艺苑琴岛瑞昌海南泰达东正拍卖北京康泰宝瑞盈_上海和润中嘉国际上海离原吉林瀚华鼎周国际中拓拍卖东西方_宏展国际卓德国际泉天下_日隆天一济南九鼎日本美协佰利得_安徽艺海浙江骏成文玩天下山东德道永晟拍卖盛世元典上海嘉禾长春金鼎



===管季超:到这里卖照片吧!绝不止20--30元一张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3
刘凡:新叙述摄影——当代影像艺术的另一种生态

摘要:当抽象表现主义淡出西方当代艺术时,艺术便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此时,新叙述摄影在观念摄影的土壤里孕育而生。从虚构的幻想叙述中,新叙述摄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趣味: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将面临的各种问题。新叙述摄影不同于传统摄影,它具有记录性否定、叙述性、技术集成性以及消费美学彰显等四大特征。新叙述摄影在西方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它还仅仅是个开始。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观念摄影、新叙述摄影


一、“仿像”——另一种观念艺术的显影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亲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1]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 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戈多(Abigail 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2](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3]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4]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者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 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 Constructed 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地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高艺术、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三、现实还是未来?——新叙述摄影可能的梦游路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 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森万里子(Mariko Mori)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新形象,给人新的时尚气息,展示出未来高科技背景下和谐的宇宙景象。

下面本文将以美国艺术家克鲁德逊和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为例,分析新叙述摄影在西方的生态景观。

1、玫瑰下的冷漠——克鲁德逊的新叙述摄影

1985年,克鲁德逊于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校区获得学士学位,从师于简•葛汝佛(Jan Groover)以及劳瑞·西蒙斯(Laurie Simmons)学习摄影。1988年,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他从早期的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家庭和朋友系列》,似乎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还未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主题。1992-1998年,他开始迷恋生物学,拍摄了《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在摄影棚里搭建着各种自然景观,营造一个虚假的、超真实的图像。这时,我们已经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他那种对图像控制的能力和追求。之后,克鲁德逊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98-2002年的《微光》(Twilight),2002年的《梦之屋》(Dream House),以及2003-2005年代《玫瑰之下》(Beneath the Roses)。

克鲁德逊是摄影艺术中建造场景和编制事件的高手,他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克鲁德逊在创作之前,没有任何预先设计的目标,他会开着车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很长时间,来寻找场地。当场地确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开始构思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美国郊区景观,他精心的安排着戏剧化的场景,将日常生活表现不安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或者恐怖片中使用的经典道具。克鲁德逊把自己比作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他说,“我对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常但却非常离奇的境遇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寻找一些充满幻想或神秘的事物。我一直着迷于摄影的美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5]他不遗余力的打造着他思维中的日常世界。他更像是一个引用美国文化的制图师,其间带有暴力、忧郁、腐蚀性的孤独。欣赏克鲁德逊的作品,有一股无法释怀的压抑和沉闷,评论家伯格(Stephan Berg)认为,“他的影像世界是在一种显而易见被称为强迫症的力量驱使下创作出来并被细节化,在长镜头的描述下永久的被颠覆。”[6]克鲁德逊将美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像所有噩梦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他将人物肖像与美国郊区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关注人类精神的焦虑,恐惧与欲望。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想到了杰夫•沃尔的作品。不同的是,杰夫•沃尔关注的艺术史题材,而克鲁德逊的现实主义定格于美国的社会冲突和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评论家在论及克鲁德逊的作品时,都会提及爱德华•霍博(Edward Hopper)的作品,克鲁德逊自己也说,“爱德华•霍博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传统,如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7]我们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霍博绘画中出现的气氛、光线、构成和形象的影子。但是,克鲁德逊作品中“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充满了讽刺,甚至到了自我嘲讽的境地,冷漠的爱、诡秘的幽默满布着他的作品。

克鲁德逊非常讲究细节,作品中每一处角落、每一束光线、每一个表情,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主题的阐释。他的作品一般场景宏大,全景式角度,而人物在其中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非常自然的成为视觉的中心。灰暗的场景、死沉的色调、麻木的表情,成为克鲁德逊作品的标志。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神情呆滞的角色让人看到了物质富裕社会下,人类空洞的精神与灵魂。

2、未来世界的“萨满公主”——森万里子的新叙述摄影

森万里子1967年生于东京,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学习和生活。现往返于东京和纽约进行个人创作。森万将高科技、流行文化、时装、科幻小说结合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形式和主题。森万同舍曼一样将自己化妆成各种形象,不过,她自己认为,这些形象都需要观者再创造。观者自己去重新阐释她的作品。

在她的影像作品《萨满女孩的祈祷》[8](The Shaman-Girl's Prayer)中,她将自己装扮成有着白色的头发、玻璃似的瞳孔的未来世界的人造小精灵形象,站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手持水晶球,并不停用日语念着“咒语”。森里将自己作为人间世界和未知精神现实的中介,她奇异的装扮与不断重复的符咒,加之机场尖端的环境使观众也随着她进入冥想的状态。她让自己呆在一个极小的“没有空间”的地方,以此来作为远东精神中的神秘主义与可望高科技的消费主义精神的中介。

森万旅居西方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好奇,她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化,并访问了日本的宗教中心。对于佛教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她90年代的作品《深奥宇宙》(Esoteric Cosmos)中找到端倪。作品分为四幅,描述了由空气、火、水和土壤四要素组成的宇宙。《爱的信息》是关于空气的图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布满远景,中景是一个企图建立自给自足世界的科学实验基地,前景是一个浮动的胶囊结构的物体,它的形状像胚胎,而且一层套一层,里面是森万和她的妹妹,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开始的故事。《镜水》(Mirror of Water)拍摄于法国的一个洞穴中拍摄,画面中心的这个透明体像储存胚胎生命的器皿,水面上还有象征生命的水滴涟漪。森万形象多次出现,好像是在凝听远古和未来的生命故事。《净土》(Pure Land)中,森万受到奈良药师寺佛像的启发,将自己化妆成传统的符号形象,被四周小音乐师包围,这些小音乐师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外星人,不过,他们的形象来自于1000年前日本面具。画面的背景是死海的黎明。在我们的记忆中,人类和外星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打杀,而在森万的作品中,传统和代表未来的外星人和谐的共处于美景中。

森万带着对世界的悲悯之情,将所有宇宙的生命都视作新宇宙的生命循环,超越历史和文化、此岸和彼岸。就如同佛教中的涅磐,一切并非消失而是永生,自然的消解和转化,其间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普爱。森万将这些及其深邃的含义用一种流行的时尚形象来表现,从早期的多重影像处理手法,到后来结合录像、音乐的装置和电影,森万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新奇和惊异。

四、新叙述摄影的表征

新叙述摄影运用“仿像”的手法去拓展艺术的边界以及人们认识的极限视野,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绮丽的人造景观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新叙述摄影习惯于在摄影画面中去讲述故事。这些画面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是通过对现实景观的改造或者制作,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摄影,新叙述摄影有着自身独有的表征。

1、记录性的否定

摄影的记录性是人们对摄影最基本的认识,从家庭相册、新闻报道、档案记录到军事侦察,摄影的记录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新叙述摄影与某些传统的信条相反,认为:“摄影从未被作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媒介,提供未经修改的真实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于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出片过程。甚至,通过视觉控制,镜头可以记录下最暴虐的谎言。”[9]就如同结构主义否定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一样,新叙述摄影将对二元世界的解构运用于摄影中,将艺术家作品中的景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剥离,重新建造着摄影的真实,从而否定了摄影的记录性特征。真实图景和摄影作品中存在着藩篱,它们之间要么产生抗拒的力量,要么两者之间的阻隔被跨越,后者替代前者并产生某些启发性的效应。

2、传统叙事的超越[10]

新叙述摄影的特点是运用图像编撰故事,自成体系,并将时间性融入叙述之中,突破了叙事的自然时间程序,将视角转移到叙述者所处的内心,或者采取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传统摄影的叛离和超越。当观者在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具象的细节所吸引到艺术家所预设的情节里面。传统的叙事摄影是以客观记录性为主导,空间、情节不受叙事者,也就是艺术家的控制,而是被动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叙述摄影打破了传统叙述中叙述意义的预设,而是将叙事者放在观者的语境中,叙事的意义在观者的阐释中绵延。

3、新技术的集成

新叙述摄影虽然秉承了观念艺术的特质,但从不把摄影技术当作简单的记录工具。艺术家精细地营造着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每一处细节。画面的烘托并不是简简单单想法的拼凑,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环扣一环、形而下的摄影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可以为了一个镜头的拍摄,静下心来准备几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选择模特、安排人员、后期制作,最后才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一张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一部电影中的某些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对着画布进行个体户似的创作了。高制作的摄影,必须经过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艺术家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们与技术人员、演员、甚至程序员、科学家一起创作,在这个虚拟与真实交织,充满私人与公共、控制与反控制的领域中,不懈地思索、体验与交流。在克鲁德逊的创作团队中,有灯光、艺术、聚点、运输、演员五个部门,三四十名工作人员。

4、消费美学的彰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广告、电影巨片、电视直播、流行文化包围的消费世界中,这种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上的美学消费,形成了当下崭新的消费文化。身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享受已远远超出其实用性。“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11]我们已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现代家庭的物质世界。森万里子的作品更是将现代的时尚与设计融入其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



五、结语

中国的观念摄影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在当时活跃于体制之外的“先锋艺术”的推动下,艺术家开始尝试各种艺术媒介和手段,以对抗学院写实的阴影和体制的束缚,去寻找新的伊甸园。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国也出现了新叙述摄影。与西方相比,一些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家,过于心高气傲,在没有潜心或不屑研究技术的情况下,一味强调“观念”,而观念在无技术支持的条件下,又显得苍白无力。新叙述摄影在西方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在中国它仅仅是个开始。

注解:

[1] Lisa Dennision, Nancy Spector, and Joan Young, Introduction, in Moving Pictures catalog, Guggenheim Museum, 2002. Pp9-11

[2] “仿像”,英文simulation,又译为“拟像”。在此处特指艺术家通过摄影模仿某些场景或者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历史、宗教、政治、环境等问题的反讽、批判、憧憬等观念。

[3] Abigail Solomon-Godeau,"Photography after Art Photography", in Brian Wallis.ed. Art after Modernism(New York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984) .pp. 75-85

[4] Moving Picture---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nd Vedio from Guggenheim Museum Collections

[5] Jennifer Bayles, GREGORY CREWDSON, Educator for Special Projects,http://www.albrightknox.org/acquisitions/acq_2004/Crewdson.html

[6] Stephan Berg,The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GREGORY CREWDSON, Hatje Cantz ,2005

[7] Russell Banks, GREGORY CREWDSON:BENEATH THE ROSES, P8, ABRAMS, NEW YORK, 2008

[8]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曾兴盛于我国北方各民族以及北亚诸多民族。萨满教非常热爱大自然,对自然非常崇拜。今天,人们对萨满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萨满教的教义是让人们回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萨满技术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每个人去发现自己内在的神话,自己的超个人原型,去寻觅我们自己的梦境。

[9] Lisa Dennision, Nancy Spector, and Joan Young, Introduction, in Moving Pictures catalog, Guggenheim Museum, 2002. Pp9-11

[10] 传统叙事摄影是指为了叙事而叙事,摄影者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人、记录者。

[11] 朱其,《鲍德里亚理论对消费文化研究的意义》,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39721/viewspace-777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4
http://www1.pconline.com.cn/digital/photo/zt/0803img/

http://www1.pconline.com.cn/digital/photo/zt/0803img/

http://www1.pconline.com.cn/digital/photo/zt/0803im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4
专业收藏老照片的民间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
             专业收藏老照片的民间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
    在素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首家,也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收藏老照片的民间组织——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于2010年1月经上海收藏协会正式批准挂牌成立。该组织以抢救和保护我国历史文化为宗旨,挖掘、收藏、鉴定、研究、历史影像,留住历史,留住时光,留住人们逝去的记忆。中国历史影像沙龙(以下简称沙龙)会员由来自上海、北京、江苏、山东、香港等地的多位老照片收藏家组成。他们目光敏锐,藏识丰富,起步早,藏品相对门类齐全,量大品精。为唤起社会对历史影像的收藏意识,沙龙成立之初,组织14名会员,在上海市岚灵聚奇城,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联合义展。共展出自清代、民国到新中国,跨百年的新老照片2000余幅,题材有:历史事件照片、民俗民生照片、名伶明星名人照、婚纱照、儿童照、建筑风景等,如我国第一辆城市有轨电车;青海8、5级地震、汶川地震;民国政府芷江受降(日本投降);新中国开国大典;老上海街道、租界、民国上海市政府;老蒸汽机车、老汽车;民国电影明星周旋、蝴蝶、夏梦、金焰;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民国婚礼;文革批斗、知青上山下乡等。件件精彩,幅幅震撼!为此,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新民晚报》,《古玩商报》等多家媒体对展览作了专题报道,引发了市民对中国历史影像的关注,许多观众还特意从北京、杭州等地赶来参观,轰动一时。展览结束后,一些出版社、展览馆陆续上门洽谈出版书籍,合作办展事宜。日本 Bros《城市兄弟》杂志社派人专程来沪,对沙龙会员刘亚平收藏的儿童专题照片进行了拍摄、、、、、、、
沙龙成立以来集体活动及会员动态札记:
2010年1月  全体沙龙会员在上海市岚灵聚奇城,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联合义展。
2010年4--6月  为使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残损老照片、底片,“还其原貌”而又能得到长期保存,经过沙龙成员的共同努力,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成功制作出收藏级艺术微喷高清照片。这一成果,对于抢救性挖掘和延续历史影像,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2010年6月6日—7日  沙龙成员冯忠宝、刘亚平、于吉星、耿连荣、王建明、林世明、曲晶正一行七人,前往浙江镇海十七房郑氏女祠,参观杭州摄影家王秋杭举办的《收藏女性》老照片展览。同时,“照片寻踪”,游览了我国古代海防重镇镇海古炮台、城防设施等古迹。,通过此行,开阔了会员的视野,增加了沙龙会员之间的友谊。
2010年6月23日  沙龙8名成员前往上海艺术大厦800艺术区,参观2010上海国际摄影周摄影展,听取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影像部经理李欣女士《影像艺术收藏与拍卖》讲座。之后,组织会员为华辰拍卖公司提供秋季大拍老照片拍品百余张。
2010年7月10日  沙龙“官方”博客“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博客”开通,为会员藏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被网友称为“网上老照片展览馆http://blog.sina.com.cn/laozhaopianshalong”。自博客运行至今,访客点击量已达21300余次。
2011年2月20日  在沪沙龙会员在上海云州收藏品市场欢聚一堂,春节团拜。
2011年5月2日  上海收藏家,沙龙主任冯忠宝赴济南,赶在5月3日当天,向济南惨案纪念堂和济南市档案馆捐赠一组“五、三”惨案期间日军航拍济南的老照片。这组照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济南最早的航拍照,为济南人不忘国耻、铭记城殇提供了新的图片资料。此举,济南各媒体争相报道,在泉城济南市民中引起轰动。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主委李德强在捐赠仪式上现场评价说“冯忠宝先生专程从上海赶到济南,捐赠有关济南的历史照片,这无疑是一个义举!”
2011年5月28日—6月15日  沙龙秘书长刘亚平应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邀请,在其新馆开馆之际,举办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老照片展览。
2011年7月18日  沙龙全体会员会议一致同意,于今年10月6日--8日,在上海聚奇古玩城举办“2011年首届全国(上海)老照片及纸质收藏品交流大会”。现大会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刚刚起步,尚处在初级阶段。相信,借这次“交流大会”的东风,广交朋友,广纳新会员,虚心向兄弟省市同行学习,在上海收藏协会的领导下,依靠全体会员的智慧和努力,沙龙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5
2011年首届全国(上海)老照片及纸质收藏品交流大会,于今年10月6日--8日在上海聚奇古玩城举办。详细内容请点击中国历史影像收藏沙龙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laozhaopianshalong观看,或在雅昌艺术论坛“艺术杂谈”、“摄影世界”、“其它交易”栏目查看。
欢迎参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6
2006中国重庆"汽车改变人们生活"影像艺术节
时间:2006年04月10日   

  2006重庆国际车展将举办体现汽车时尚特性的影像艺术节
  为进一步为展商服务,根据多方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2006重庆国际车展组委会将在原汽车改变人们生活摄影展的基础上,扩大活动规模和影响层面,将在重庆城市名片——南滨路与重庆国际车展同期举办2006中国重庆“汽车改变人们生活”影像艺术节。

  本届影像艺术节将以“汽车改变人们生活”为主题,以最时尚的艺术形式,通过表现汽车设计、制造、广告、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影像作品,展示汽车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形态改变轨迹,展示制造之美,挖掘汽车的时尚特性。为汽车生产企业、影像器材厂商、显示设备厂商,以及摄影服务机构等提供与市民沟通的时尚界面、文化界面,通过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创造全新的展示形态,构筑一个文化与经济、专业与市场共赢的文化交流平台。
  这是全国首个连通工业界与艺术界,开启工业制造领域与美丽同行的国际时尚约会,受到蜚声海内外摄影界的中国摄影家协会邵华主席、李前光、解海龙、张国田、王悦等权威专家的高度关注与支持;曾为福特、奔驰、通用、奥迪、丰田、三菱、日产、本田、宝马等诸多知名汽车品牌拍摄平面广告的专业广告摄影师蔡火生也将亲临活动现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共同交流国际汽车广告制作经验等。
  目前,已有近50名中外知名艺术家确认将携其经典作品来渝展示,包括世界著名摄影大师亚当斯、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Robert Van Der Hilst、立木义浩(日本)、吴印咸、沙飞等的作品。除展出国际汽车主题摄影作品和中国汽车广告摄影精品外,还将展出《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历届精品和馆藏作品、英国(Getty Images)格蒂图片社的百年精品图片、国际赛车表演和各类体育赛事等精彩DV片断。此外,组委会将全面开放影像艺术节参与平台,将通过企业和广大市民提供的影像作品,邀请国际知名装置艺术家在南滨路三公里沿线创作极具观赏价值和感染力的装置艺术作品,装置艺术家也能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创作,为广大企业提供高品位、艺术化的品牌传播渠道,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据悉,艺术节还得到华硕电脑、联想电脑、海尔电脑、明基电通、创维、海信、康佳、长虹、厦华等国际电脑巨头和知名显示设备厂商的大力支持;国内外知名手机及影像器材厂商如摩托罗拉、诺基亚、万利达、奥克斯、海信、三星、理光、尼康等在渝机构负责人也纷纷表示将参与影像艺术节;国内著名摄影机构——金夫人婚纱摄影已向组委会预订了较大面积的展位,其负责人确认将在活动期间组织庞大阵容参展;美心集团已确定在南滨路烟雨公园空地上搭建展台,以豪华加长车林肯、悍马、 克莱斯勒等组成的超强阵容进行特装展示,向国内外汽车厂商、游客及全重庆市民展示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一、活动概况活动名称
  2006中国重庆“汽车改变人们生活”影像艺术节(简称:2006重庆影像节 )
  活动主题:汽车改变人们生活
  1、专业展示部分:展览地点: 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二层序厅或南滨路部分商用建筑室内展览时间:2006年5月20日-----24日(9:00—17:00)
  2、公众展示部分:展览地点:重庆市南滨路沿线(三公里长)各室外广场和部分商用建筑室内展览时间:2006年5月1日-----24日(全天)
  二、展会组织目标
  1、 以“汽车改变人们生活”为主题,以最时尚的艺术形式,宣传汽车文化,宣传中国汽车名城的风采。
  2、 为汽车生产厂商、影像设备生产厂商提供与市民沟通的时尚界面、文化界面,创造全新的展示形态。
  3、 展现城市魅力,活跃市民文化生活,进一步扩大重庆国际车展影响。
  三、组织机构支持单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单位:中国重庆国际汽车工业展组委会协办单位:重庆市南滨路管理委员会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委会《人民摄影报》社策划执行:重庆展览中心有限公司重庆青年摄影家协会(筹)
  1、组委会领导
  名誉主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家农
  主 任: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吴冰
  副主任: 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杨林
  重庆市南岸区政府
  领导秘书长: 重庆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伟
  副秘书长:重庆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普全
  重庆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筹) 谢平
  总艺术顾问:邵华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妇联九届执委、 中国文联全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正军职),少将军衔;第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艺术顾问:解海龙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大众摄影》杂志编委。
  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别荣誉奖;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入围中央电视台经济台改革开放20年20人特别节目;获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称号;获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
  朱宪民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
  1988年创办中国摄影杂志,历任《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等职,享受国务院艺术家特殊津贴;2004年被美国艺术摄影家协会聘为高级顾问,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展。
  王悦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现任山西日报摄影部主任、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委员、山西摄影工作...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王玉文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寒窗锦影》、《乌金》、《你追我赶》、《冬天的河》获全国、东三省大奖,并入选国际影展,获辽宁省政府文艺创作奖,编入《中国摄影》作品精选。在日本、芬兰举办个人作品展。发表多篇论文,主持编辑了大型摄影画册《辽宁摄影三十年》、《辽宁摄影五十年》,参与编辑的《中国摄影百年》获全国优秀图书奖……等
  【媒体支持】
  全国性媒体: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重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人民日报重庆
  主流媒体:重庆交通广播电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今日重庆杂志社、重庆青年报、渝报、新女报、热报、
  全国专业媒体: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报、重庆摄影家报、《竞报》、《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摄影之友》杂志、《时尚》杂志、《摄影世界》杂志、《设计在线》杂志、《旅行》杂志、《映像PHOTO》杂志、《艺术世界》杂志、《新旅行》杂志、《文明》杂志、《华夏人文地理》杂志、中国《汽车》杂志
  网站:搜狐、新浪、网易、TOM、蜂鸟、PIP网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在线、中国摄影市场网、中国婚纱摄影网、中国摄影网、计世网、车坛影协网、色影无忌网、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网、蜂鸟网 、中青在线、重庆热线等
  四、专项活动
  1、优秀影像艺术家评选及颁奖典礼
  颁奖时间:2006年5月20日
  颁奖地点:重庆国际车展开幕酒会
  现场作品展示时间:2006年5月20日-24日
  作品展示地点: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二层序厅、南滨路部分商用建筑室内、美心长江风景区
  活动内容:
  (1)围绕“汽车改变人们生活“主题向影像艺术家征集影像作品(附作品文字说明);
  (2)评委会根据评选规则分别评出摄影作品和DV作品的金(6名)、银(12名)、铜奖(12名)并颁发奖金和证书,获奖作品被收入影像节精品集中公开出版发行。
  2、公众及厂商影像作品装置艺术作品展示
  展示时间:2006年5月1日-24日
  展示地点:重庆市南滨路烟雨公园、美心长江风景区
  活动内容和形式:在特定环境中由大众及汽车、影像器材、显示设备厂商提供的影像作品构成的装置
  艺术作品展示
  (1)向广大市民征集摄影图片、DV作品及对这些作品进行装置的方案,所有作品以汽车与人、汽车与自然、探险纪实等为主,在南滨路沿线建立数个装置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如将广大市民提供的摄影图片布置在南滨路三公里长的区域,形成重庆独具特色的“南滨图片长廊”),部分作品可半永久保留,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2)向汽车厂商和影像器材、显示设备厂商、摄像手机企业等征集产品、图片和DV作品,设置主题展区,将商业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展示形态,提高产品推广效率。 3、在展览期间,由知名装置艺术家选择观众现场提交的优秀作品,将其加入到现场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去,以最大限度的加强展览的开放性。
    3、汽车广告创作交流活动时 间:2006年5月20日 地 点: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活动内容:邀请国际知名汽车广告制作机构、汽车设计公司和世界著名汽车广告摄影家参会,由国际国内知名汽车广告制作机构派出策划师、摄影师与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决策人,宣传推广分管副总、市场推广部门经理、品牌经理等进行现场交流,分享汽车广告创作经验和成功广告案例,开启国内首次工业界与艺术界与美丽同行的国际时尚约会。
  五、影像艺术节展示形式及参加范围
  1、展示影像艺术家的摄影作品、DV作品
  2、利用装置艺术展示汽车、影像器材、显示设备厂商及公众的摄影图片和DV作品;
  3、汽车及影视、DVD、VCD、摄像机、照相机、显示设备的生产厂家、代理商的产品展示推广;
  4、摄影机构:如影楼、图片社的企业形象推广;
  5、汽车广告、设计公司
  6、专业媒体及大众媒体的影像专版推广
  六、参与影像艺术节的艺术家及媒体
  (一)国际知名汽车广告摄影家张善夫 专业广告摄影师。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中国第一代数码广告摄影大师。
  蔡火生 台湾人,专业广告摄影师。曾为福特、奔驰、通用、奥迪、丰田、三菱、日产、本田、宝马等诸多知名汽车品牌拍摄平面广告。
  (二)国际知名装置艺术家
  黄 锐 现代艺术家、策划人、大山子艺术区发起人、制作平面绘画,摄影,立体,装置作品,参加行为艺术表演活动。
  主要策划展览会或活动有:星星第一届美展(1979 北京)、星星第二届美展(1980 北京)、马德升、黄锐、王克平三人展(1983 北京)、百年记忆(1999-2001 日本大阪)、越界语言2003 诗/行为艺术的现场;再造798;大山子艺术区联合活动;蓝天不设防-反Sars艺术活动(2003 北京)、“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2003 北京)、DIAF2004,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2004 北京)、DIAF2005,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2005 北京)、亚洲的立体主义绘画展 日本国立近代美术馆(2005 东京)、东京与北纬交叉的聚落 国际当代艺术展 (2005 北京)
  主要出版书籍:“北京798”,2004 、 语言寓言2005 timezone8+思想手设计出版。
  黎 静 著名美术批评家,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第七大学,卢浮宫美术学院,专修东方美术史。
  巴黎市东方艺术博物馆策划助理,大山子艺术节的发起人、合作者之一、策划人。
  主要策划展览会和活动有:DIAF2004,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2004 北京)执行总监、 DIAF2005,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2005 北京)执行总监、2004—2005中法文化年大山子艺术区闭幕式策划人、《南门空间》相关演出总策划、发表文章:《Oriental Art》亚太艺术、《Art Asian Pacific magazine》美国艺术杂志、《Time Out Beijing》《乐》杂志、《越界语言》2005。
  (三)国际知名DV影像艺术家
  朱炯 DV映像艺术家。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艺术系硕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博士、2002年 法国巴黎印象画廊个人摄影展、法国LA ROCHELLE大学及MINI画廊个人摄影展、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展、法国普罗旺斯《今日中国》摄影展、2001年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中法原创艺术展》、1997年 北京电影学院展厅个人摄影展
  李一凡 著名DV艺术家。
  1966年生于重庆。1986-1991年就读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1991-1996年在广州从事策划和广告工作,1996-1999年在重庆写作读书,2000-2001年在重庆《渝州服务导报》任主编,2001年起和鄢雨组建“凡雨工作室”开始纪录片创作。
  2005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奖,入选2005法国真实电影节。
  (四)图片社及全国性摄影媒体
  曾 年 Dragon Image图片社,旅法著名摄影家
  黄庆军 中国《新旅行》杂志社,中国摄影报年度十佳摄影师
  那日松 法国华榭集团、《Photo(映像)》杂志中国总编辑、《摄影之友》原总编辑
  柴选 《中国摄影》报总编辑
  李波、孟 韬 《中国摄影》杂志总编辑、编辑
  崔波 《竞报》图片总监
  高琴 《大众摄影》杂志总编辑
  霍伟、陈淑萍 《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副总编辑
  李永适 《华夏人文地理》杂志总编辑
  罗先勇 《中国画报》杂志总编辑
  傅江 山西电视台《影像世界》总制片人
  陈刚 贵州电视台《光影再现》总制片人
  (五)重庆本地主流媒体
  龙绪明、樊强 《重庆摄影家》报总编辑
  冯健新 重庆广电(集团)副总裁
  刘强 重庆日报
  陆刚 重庆晚报
  田佳 重庆晨报
  晋 毅、李革文 重庆商报
  陈艺丰 重庆时报
  梁鹏 新女报
  袁自强 今日重庆
  张敏杰 重庆青年报
  余奇兵 渝报
  李 骥 热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7
逆势而上的当代影像艺术
2011-08-22 经济参考报   江融  


    伴着难以复苏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今年纽约的冬天仿佛显得格外寒冷漫长。近日,“2011纽约摄影展销会”(AIPAD2011)如同一棵迫不及待的迎春花,在春寒料峭中开放,摄影收藏市场似乎走出谷底,逆势而上。
观众在美国纽约参观2011纽约摄影展销会。 新华社发(吴凯翔 摄)

  纽约摄影展销会不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摄影展销会,也是国际摄影艺术市场的晴雨表,从中可以看到全球摄影艺术品市场的走向。该展会由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协会(TheAssociationofInternationalPhotographyArtDealers)主办,至今已有31年历史,成员主要由美国专门经销摄影作品的画廊组成,每年开春在纽约花园大道军械库举办。

  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的展销会不仅参展画廊增多,而且参观人数也大量增加,气氛活络,买气十足。最为突出的是来自美国本土外的影廊增加,尤其是来自欧洲,特别是德国和英国的画廊为展销会增色不小,还有澳大利亚、以色列、阿根廷、捷克、加拿大、法国和日本的影廊参加。据了解,共有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和盖蒂摄影博物馆在内的82个参展机构参加了这届展销会。

  参展的影廊主要借助展会展销已成名的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兼推出年轻新锐。在这里,观众既能发现反映早期摄影术的博物馆级的稀世珍品,也能看到当代最前沿摄影艺术家的新作。

  从今年的展品可以感到当代影像艺术的魅力和走向。特别是几位美国新锐年轻摄影家十分地抢眼。亚历克斯·普拉格(AlexPrager)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0年度“新摄影”的四位入选者之一。这位1979年出生在洛杉矶的女摄影家,虽然没有学习过摄影,但深受好莱坞默片及恐怖电影和彩色摄影大师威廉·艾格斯顿(WilliamEggleston)的影响。她所创作的三部曲均使用充满焦虑和绝望的女人作为主角,配以饱满的色彩、奇特的角度和令人联想到不安结果的画面,而非常引人瞩目。有评论认为,她是继辛迪·雪曼之后,又一位挪用电影手法摆拍出有趣摄影作品的女艺术家,其每幅作品的价格已近一万美元。

  西格·哈维(CigHarvey)是另一位近年来崭露头角的美国女摄影家,曾入围美国《摄影界新闻》(PDN)“三十位新锐摄影家”和2010年巴黎摄影展销会“BMW奖”。她也采用自编自拍的手法进行创作,观众从作品中看不见画面中人物的脸,需要通过想象来解读人物的肢体语言、环境和道具等,以便猜测人物可能发生的故事。她的作品目前价位为2500美元一张,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间。

  1985年出生在佛罗里达的麦克·布罗迪(MikeBrodie),自称是“宝丽莱小子”,他从2004年起,使用SX-70宝丽莱一次性成像相机,纪录乘坐货运火车流浪美国的年轻人。作品非常真实和诗意地再现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者的状况,而且构图和角度既讲究又显得随意,是一部传统“在路上”题材的新杰作。

  2010年曾到我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作品的美国针孔摄影家阿伯拉多·莫瑞尔(AbelardoMorell)一改过去将窗外的景色倒映在室内墙上的表现手法,在新作品中采用将针孔摄影拍摄的风景与不同的地面合成在一起。

  朱莉?布莱克蒙(JulieBlackmon)专门利用自己的家作为背景摆摄她三个孩子日常生活的作品,如同17世纪荷兰描绘家庭场景的画作,乱中有序,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揭示了现代人存在着“以孩子为中心”与“注重个人生活品质”之间的矛盾。她的新作继续编撰自我的童话。

  以拍摄人体成名的巴西女摄影家莫娜?孔恩(MonaKuhn),采用拍摄人体的手法和风格来拍摄风景,采用大画幅展示作品。其照片价位从原来3000美元一张上涨到了12000美元一张,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来自台湾的摄影艺术家廖健行(JeffLiao)完成了他的成名作《7号地铁生活圈》之后,开始拍摄纽约著名的“康尼岛”系列,目前其作品的价位也涨到8500美元一张。

  展会上最引人关注的当属近年来在美国十分当红的摄影家亚历克·索思(AlecSoth)题为“零散的手册”(BrokenManuel)的作品,该作品由不同尺寸的彩色和黑白作品组成,采用既有肖像和风景、又有静物的混合叙述手法,来表现逃离文明隐居者的生活状态。

  报道摄影大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尚未最终完成的作品《创世纪》(Genesis)也出现在展会上,他拍摄的是世界各地可能消失或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萨尔加多更多地采用了与以往报道新闻不同的艺术摄影的表达手法,让更加唯美的画面适合在博物馆或画廊展出,而不是在传统新闻媒体上发表。为了应对网络和数码技术的挑战,功成名就的摄影大家都在转向影像艺术市场,但像萨尔加多这样的顶级摄影家,居然在如此重要的画廊展示和销售尚未完成的作品,可见影像艺术品市场转向和竞争的惨烈。

  在展销会上,除了来自中国的玉壶画廊展销吕厚明的“红色经典”、胡武功的“西北纪实”和姜一鸣的“当代影像”外,还有来自华盛顿的伽里·爱德华茨(GaryEdwards)画廊展销由新华社陈石林大师制作的毛主席标准像。

  据展销会结束之后的报告预测,明年纽约摄影展销会的势头看涨,他们期待更多的中国画廊和摄影家的到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8
在矛盾中前进的影像艺术市场 出路在哪?
[] 来源: 2009-05-05
    尽管2006年秋季北京华辰的第一场影像拍卖专场,猛烈地搅动了中国影像艺术品的市场。此后,专营影像作品的画廊不断出现,一些艺术博览会也纷纷推出有关影像艺术的专题。然而在热闹之后,目前整个影像艺术市场的情形如何呢?   拍卖:寒冬中的希望   华辰的第一个影像专场取得成功并引起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高度评价和关注之后,国内拍卖公司纷纷跟进,中国嘉德和北京诚轩在此后也陆续开始影像专场,其他拍卖公司
则在其油画雕塑专场中增加了影像类的份量。相关拍卖数据显示,2007年是影像艺术拍卖较为风光的一年,三家公司的影像拍卖都取得了较为不俗的表现,并很快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特点:北京华辰以纪实影像、老照片为主但涵盖了包括当代观念影像在内的所有影像门类的路线;中国嘉德则主打观念摄影,张洹、王庆松等的作品都取得了理想的价位;北京诚轩则在兼顾观念摄影的同时,重点挖掘民国时期的老照片。   但好景不长, 正当中国影像艺术拍卖踏入快速发展的道路之际,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动荡迅速挤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其中对当代艺术品的影响尤为严重,刚刚兴起不久的影像艺术品也无法幸免。在危机爆发之前,北京诚轩在2008年春季拍卖的摄影专场只有28件作品,总成交额仅67万元。到了秋季,则干脆撤销了摄影专场。同样,中国嘉德也在秋拍中取消了摄影专场,尽管该公司当年春拍的“国影像艺术”专场还取得629万的佳绩。只剩华辰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品牌,继续开设影像专场。显然,华辰正在以实际行动兑现当初自己许下的花上几年时间培育中国影像市场的承诺。在08年秋季的这场专场中,华辰依然坚持包括当代影像、记录影像、古董老照片、底片、摄影图书在内的所有影像门类。在整个经济不景的大环境下,其拍卖结果自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全场推出97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拍出53件,成交率为55%。成交总额相较于其春拍有明显的缩水。   近两个月结束的一些国际拍卖会上,中国影像作品的表现也不容乐观,作品上拍数量锐减,在国外颇受欢迎并一直有上佳表现的王庆松、张洹等人的作品纷纷流拍,往日的高价也不复出现。   其实,影像拍卖在08年的调整其实还有其内在的原因。由于目前影像作品价格普遍较低(相对于其他每类艺术品而言),往往一场拍卖会下来,整个专场的影像作品的成交总额还比不上一件其他品类的高价位作品的价格。因此,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影像目前还没很难成为拍卖公司的推介重点,也因此制约了影像拍卖的发展。   即将开始的国内09年春季拍卖,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甚至金融危机有进一步蔓延的可能性的大环境中,各大拍卖公司在拍卖规模和场次的设置上似乎面临调整的压力。各大拍卖公司原来为了市场占有率而在拍卖规模和场次上无限扩张,不但让买家觉得眼花缭乱,有点厌烦,对其本身来说也有巨大的成本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影像专场的开始似乎就只能寄望于华辰一家了。尽管如此,对于关心影像拍卖的人来说,希望依然存在:影像作品真正成规模进入国内拍卖会的时间并不长,近两三年来除了个别自我炒作之外,整个价格体系相对于当代艺术品来说尚较为理性,因此其在金融海啸中所受的冲击也应该相对较小。目前影像作品的价格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相比,具有很大优势。在当前明显低迷的市道中,影像作品的成交可能性更大。长远来说,这种价格优势使其有较大的成长性。而且,影像作品尤其是记事类和老照片,有着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在目前的一些小型拍卖会上,一些老照片依然热卖,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回归画廊   华辰拍卖首场影像专场的成功,不但引起了拍卖公司跟风,也迅速带动了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影像艺术品经营的兴起。   其实,早在06年华辰秋拍的影像专场之前的2003年4月,国内第一家主要经营影像作品的画廊——百年印象画廊(798 Photo Gallery)就已经在798艺术区成立。其艺术总监陈光俊因此也被一些专家称为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该画廊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很高的专业性,设有专业的黑白暗房,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绝大部分展览的照片就是由画廊自己制作的。画廊起初以纪实性的作品为主,后来也引入一些观念性的影像展览。曾代理王世龙、晓庄、解海龙、王文澜、黑明、王彤、李楠等一批国内外摄影家的作品。   华辰拍卖成功之后,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主营影像作品的画廊,至今比较专业的有十几家。这些新成立的影像艺术画廊中有不少是侧重于观念摄影的推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坐落在北京草场地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其于2007年6月开幕,由中国当代摄影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之一荣荣与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女士创办,其4600平方米的园区和2500平方米的景观建筑由著名艺术家、建筑师艾未未设计。三影堂致力于成为展示、推广与交流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最专业、最健全、最高水准的平台。该画廊从2008年开始还每年主办“三影堂摄影奖”。此外,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均有设点的全摄影画廊,其重点也是关注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一些外国人也开始进入国内分一杯羹,如由来自美国人贺思宇(Steve Harris)在上海开设的m97,和法国人花儿(Flore Sassigneux)和陆楠(Romain Oegoul)创立的巴黎·北京摄影空间。   除了专业的影像画廊,不少其他画廊也介入影像作品的推介与经营,如香格纳、索卡等,都有代理影像艺术家的作品。
由于拍卖场次和上拍作品数量的限制,拍卖会的容量显然远远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影像艺术家对市场的需要。而专业影像画廊的兴起却为影像艺术的展览、推广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保障。因此,对于影像艺术家而言,与其挤在拍卖会这一条独木桥上,不如还是回归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加强与画廊的合作。在这一点上,迟鹏的做法是值得大家的重视和借鉴的。   与王庆松、张洹、洪磊等人频频在国内外拍卖会亮相不同,作品同样具有很浓厚的实验性的迟鹏,其作品则很少上拍,他更关注画廊这个一级市场。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仅露过一次面,而且是在国外:在08年9月的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其《MIRAGE》以1.6万美元成交。在一些艺术家纷纷利用拍卖结果的公开性而借着上拍卖会扬名立万以求最大限度的名利双收的今天,迟鹏对于一级市场的专注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作品的信心。   迟鹏的作品在国内拍卖会上从不出现,多多少少影响了他的名气,但却影响不到他在一级市场的表现。   他作品在2004年开始进入市场。那年他第一次到美国完展览,甫一亮相就受到大家的关注,随后前波画廊也帮他做了个展。当时他的作品价位为1,500美金。2005年开始卖得很好,价位逐渐上升,2,000~3,000美金之间,那一年大约卖了接近100多张;后来,北京空白空间、季节画廊都为他做过个展,效果也都非常好,价位一直在保持在30%的递增,目前为7,000~8,000美金。作品一般为10个版,尺寸多数为1.5×1.2M,但尺寸的大小对价格影响不大。他的周围有一批比较固定的朋友和客户,因此,即使在目前相对较为困难的环境中依然有稳定的销售业绩。由此可见,离开了拍卖会,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在画廊中也可以得到稳部的发展,而且这些发展显得更为真实、可靠。   市场在哪?   目前,不论是在拍卖会上,还是在画廊中,影像作品的市场总体上是差强人意。很多影像专业画廊经营困难,举步维艰。因此,拓展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在中国内地,影像艺术品依其各自的特点而拥有不同的市场。一般来说,纪实性的当代作品和老照片,一直较受欢迎。而观念性的作品则有如其他当代艺术一样,能够接受和欣赏的人并不算多。去年参加中国画廊博览会的一些画廊,就普遍反映作品主要靠外国顾客帮衬。目前国内一些当红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也主要在外国拍卖会上拍卖。如王庆松从06年以来有约40件摄影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卖,但其中的30件是在境外的拍卖会;张洹的情况也是如此。又如迟鹏,他的作品虽然主要由国内画廊经销,但其客户群体也以外国人为主。而上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偏向于观念性的。   相反的,以《大眼睛》出名的解海龙,其作品都是在国内拍卖会上拍的。基于这种情况,画廊和艺术家就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去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有效地解决作品的出路问题。   但国内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即使是那些以外国市场为主的当代艺术家,也无法忽视国内市场。那么,出路在哪呢?   首先,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观念性影像作品就像其他当代艺术品一样“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主要取决于国人长期以来养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特点。而要改变这种习惯和特点,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于包括观念性影像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培育国人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一定的群众基础之上,才能建筑当代艺术收藏的网络,从而促进市场的发展。   其次,当代艺术品价格一直颇受诟病。影像作品与其他艺术品相比虽然价格偏低,但相对于大多数国人的收入而言,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因此,近来陆续有专家呼吁降低作品的价格。我们的看法是,影像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毕竟是一个新近才兴起的品种,其在国内的价格应该尽可能适应国情,大家的眼光应该着眼于未来。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放下身段,画廊让利,共同培育市场。若能如此,影像市场的繁荣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来源:《画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09
2001——2003西安独立影像档案报告
撰文:董 钧

2001年年底,也就是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巡回展映时,西安也是其中的一站,那时,西安还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影像作品,而做这样事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也就是那次放映,真正的激发了西安的创作热情,一批人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张献民所说的,“这是个荒漠时期,垃圾也是金子。”而距那时已有三年了,随着设备的普及和技术的简化,许多的人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但决不是标准降低了,“独立”绝对不能成为一个为所欲为的借口。就像相机的普及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摄影家一样,数字摄象机的普及也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电影人。它需要一个标准,无论是于公众的还是私人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元素。“独立电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它源于当时为了对抗好莱坞而产生的非体制机制的电影模式。它采取非常规的资金,制作表达导演个人思想与观念。
西安的独立影像主要由毕业于艺术院校或在读的学生,社会上的自由影像工作者,活跃于当代艺术的独立艺术家,电影电视制作单位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构成。虽然西安的独立影像起步较晚,参与的人数也较少,但几年过去了,还是出现了一批作品,尽管从技术和思想上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它至少代表了西安的独立影像现状,这不可至否。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总结与反思,认真的回顾走过的这三年。今天,我们以档案报告的形式将西安这三年有关独立影像的资料整理出来。
李军虎在四年级时就在陕西电视台实习,一直走的是很正统的纪录片路子,可他却不满足于媒体式批量生产的模块,他在努力寻找着新的可能,他常告诉我他觉得一个二十岁人拍的片子要能看出来是二十岁人拍的,不要拍的老气横秋的.他的作品《生于1977》拍的就是他的中专同学,一对在爱情长跑线上跑了七年的情侣,感性而冲动,里面细腻的情感弥漫着青春躁动的气息,而在这背后则是他冷静的思考.苏晟曾在中国美院进修过新媒体,灰色的都市和百无聊赖的青年是他所关注的。董钧从2001年开始接触影像,《垃圾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很重要的一部作品.之后主要在影像语言上进行探索,组织和策划西安民间的影像活动,现在主要从事纪录片和实验片的创作.周渔2001年从丹麦学习影视毕回国后,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纪录片创作,《黑金》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部纪录片。祖伟民则一直游离在他荒诞而低俗的影像叙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青春的高潮。岳路平以冷静的态度记录着西安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们的生活。




西安独立影像人员介绍:

李军虎 生于1977年,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同年进入陕西电视台国际部&lt;影像&gt;栏目工作.主要作品有:《秦腔》,《生于1977》。

苏 晟 河南人,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作品《枪击事件》。

杨卫平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现供职于版画系摄影教研室。作品有《鱼》等。

董 钧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200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近年来主要组织和策划西安的民间影像交流活动.主要作品有《垃圾车》,《无烟煤店》等。

岳路平 生于1975年,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同年留校在史论系任教.近年来主要策划参与西安当代艺术活动。主要作品有《晓胜传》,《刘翔杰》。

周 渔 生于1981年,2001年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影视学院,现回国从事纪录片创作.独立影像制片人.完成纪录片《黑金》,实验片《楼》。

王 栋 甘肃人,200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主要从事影像创作。

刘 佳 199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附中,2002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影视摄影专业,薪火影视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完成作品《矢车草》,《红气球》。

邬梦华 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自由影像工作者.作品有《大棉袄》。

祖伟民 200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主要从事影像创作. 曾参加《枪击事件》的制作,现独立完成作品《壳子的早上》。

何刚伟 2001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主要从事影像创作。完成作品有《going》。

胡 胡 生于吉林,长于山东,2004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影视专业.主要作品有《石头记》。

徐 立 1983年6月15日生于山东菏泽 2000年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影视艺术,
2004年考上本专业研究生并留校任教。主要作品有《四分之二》,《距离》。

任 仁 生于1980年,自由工作者,主要从事视频,CG创作,曾参与部分西安独立影像的后期制作。

薪火影视工作室 2003年年底由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影视摄影专业2002级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主要进行影视,多媒体创作。


西安独立影像作品资料:

纪录片(DOCUMENTARY):

《生于1977》(2002—2004)DV 30分钟 彩色 李军虎
《秦腔》(2004)DV 30分钟 彩色 李军虎
《无烟煤店》(2004)DV 24分钟 彩色 董 钧
《黑金》(2003)DV 45分钟 黑白/彩色 周 渔
《垃圾场的故事》(2003)Camera 5分钟 彩色 董 钧
《太爷》(2004)DV 12分钟 彩色 周 渔
《sars 进行时》(2003)DV 11分钟 彩色 董 钧
《大棉袄》(2004)DV 20分钟 彩色 邬梦华
《晓胜传》(2001)DV 45分钟 彩色 岳路平
《刘翔捷》(2003)DV 50分钟 彩色 岳路平
《看千家饭,看万人脸》(2003)DV 11分钟 彩色 刘彩霞
《老赵》(2003)DV 10分钟 彩色 李小岗


实验片(EXPERIMENTAL):

《手的异化》(2004)DV 2分钟 彩色 董 钧
《垃圾车》(2001) Hi8 5分钟 彩色 董 钧
《阳光下的鱼》(2003)DV 3分21秒 彩色 董 钧
《楼》(2003)DV 12分钟 彩色 周 渔
《逛街》(2003)DV 3分钟 彩色 周 渔
《鱼》(2002)DV 11分钟 彩色 杨卫平+秦晓琳
《非典时刻》(2003)DV 11分钟 彩色 王 恺
《非典时刻》(2003)DV 11分钟 黑白 于晓阳+贾海峰+程幕海
《石头记》(2003)DV 8分钟30秒 彩色 胡 胡
《四分之二》(2003)DV 7分钟30秒 彩色 徐 立
《距离》(2003)DV 3分钟 彩色 徐 立
《舞者》(2004)DV 10分钟 彩色 徐 立+徐 巍


剧情片(FICTION):

《枪击事件》(2003)DV 10分钟 彩色 苏 晟
《going》(2003)DV 10分钟 彩色 何刚伟+柯 伟
《壳子的早上》(2004)DV 33分钟 彩色 祖伟民


动画片(ANIMATION):

《过去》(2002)Flash 4分钟 彩色 李 思
《今天没回家》(2003)Flash 4分钟 彩色 肖 瞳
《苍蝇》(2003)Flash 5分钟 彩色 王尚峰
《那个》(2004)黏土动画 7分钟24秒 彩色/黑白 杨 荣



薪火影视工作室部分成员作品汇报:

《矢车草》(2004) 彩色 DV 剧情片 33分钟 刘 佳
《红气球》(2004) 黑白/彩色 动画片 2分40秒 刘 佳
《这事儿》(2003) 彩色 DV 剧情片 15分钟 王 英
《失》(2003) 彩色 DV 实验片 10分钟 费宇拓
《圈》(2003) 彩色 DV 实验片 8分钟13秒 费宇拓
《水平,你好,再见》(2004) 彩色 DV 纪录片 25分钟 李 飞
《1 1》(2004) 彩色DV 实验片 5分种 赵 于
《?!》(2004) 彩色DV 实验片 10分钟 苗晓梅
《矢量》(2004) 彩色DV 实验片 4分25秒 徐德盛



黑金的多彩世界

文:周渔



认识黑金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其实早就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终于在那年夏天和朋友下乡采风时碰见了他。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这里时常干旱缺水,村民们都是靠庄浪河里的水来维持生活.而黑金就是在这条庄浪河边上长大的一个农民。五岁时由于一场大病而导致双目失明,然而他却用自己一颗炙热的心,不断的在生活中前行。第一次见到他时让我感到很吃惊,如果别人不告诉我还真看不出来他是一位盲人。大花格衬衫(这一点和别的村民有着本质区别)四六开后背头,外加一幅黑色石头墨镜,显得很有派头,俨然一幅国家领导人的尊容。村里人告诉我他平时出门都是一个人,从来不带任何保护措施,如果不知道肯定以为是一个正常人走过。之前也听说过很多盲人性格都是很孤僻冷漠的,所以我们刚开始接触还是比较小心,但相处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和他聊天能感觉到他发自内心的淳朴和善良,没有半点虚假。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并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以至后来我们无话不说。那时我决定拍他,并向他说明了我的拍摄意图,他爽快答应。我的拍摄计划很顺利的开始了。
黑金每天都要给村里的人义务按摩,村里老少爷们谁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都来找他,他都会热情接待。有些年迈的大爷大妈他会主动上门探访。每当我看到他给那些村民按摩时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我想起了老毛的那句话“把无限的热情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黑金每天都要按时听广播,按他的话说就是每天得“充电”如果哪天没有“充电”他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村里的年轻人经常会来找他聊天,听他讲故事,四大名著、天文地理、时事政治他都能讲的头头道道,还经常帮年轻人解决一些生活和情感问题,当他们的心理医生。
黑金没有读过一天书,可是村里人说起他来都觉得他很有学问,所以他也算村里响当当的“文化”人,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有文化没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他每天坚持听广播的功劳。正是他这些热情豪放的优点,黑金和很多人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其实黑金的世界是多彩的。愿黑金自己的天空更精彩!


关于《石头记》

文:胡胡

世间万物也许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欲望的,即使如坚硬冰冷的石头。我一直以为,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当中都独守着一份仅属于自我的天空,享受着自我的阳光与雨露,而其他任何个体的侵入都可以成为一场战争的导火索。在这场战争中,每个个体都因为摧残着他人而骄傲,而每个个体也正在成为他人的骄傲……直到你也碎了,我也破了,谁曾知道那战争也许仅仅是因了一个小小的水滴。龟来龟去,沧海桑田也许只是一瞬间。烟散了,灰去了,冥冥之中,谁依然是谁。



夢·红色记忆

文:董 钧


中国人都喜欢红颜色,记得小时候有很多的孩子都叫小红,蒋志也拍过一个片子叫《小红》,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小红的记忆.童年的一切都充满了红色,特别是女孩子,红色的手绢,红色的小皮鞋,红色的花儿,红色的气球……它很多时候存在于我们各自的童年时代.而气球则代表着愿望和幻想,在这部短小的片子中,导演的《红气球》用稚拙的绘画手法描述了一个小女孩在繁华的都市里放飞着自己心爱的气球,可一阵大风过后,气球从她手中滑向了天空.画面配以的是略带淡淡哀伤的很舒缓的钢琴曲,一种忧伤的少女情怀.红气球越飞越远,它带着我们儿时的梦想.而手中的金鱼还在鱼缸里缓缓的游着,仿佛这个世界跟它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它又何尝不想打碎这透明的壳子,游向本属于它的河里. 这是一个有关儿时红色的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0
影像艺术成收藏新宠2011-12-15来源:中国古玩网

  近年来,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影像专场,从最初规模小、成交率低到现在的逐渐繁荣,影像艺术收藏正在变得炙手可热,有业内人士放言,内地影像市场将在五年内走向成熟。
华辰2011年秋拍于近日结束,影像专场以727万元的成交额完美收官。
  其中 ,摄影《周璇:影像中的人生》拍出218万元高价,将中国影像拍卖的最高纪录整整翻了一倍。这个新纪录的产生,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影像,这个在中国拍卖行业里仅仅走过5年历程的新兴项目,正在被更多更广泛的收藏家所认知与认可。
  价格涨幅惊人
  在国际艺术市场上,影像作品的收藏热历经30余年,平均回报率高达40%。尤其近几年来,影像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在海外更是达到了高潮。然而,影像作品作为一个投资门类,在中国刚刚起步。随着中国摄影家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大眼睛》以30.8万元成交;翁乃强的《回放之一》以22.55万元成交,影像收藏随即变成了热点话题。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影像市场起步晚,发展速度却不慢:2007年,一张毛主席照片拍到70多万元,次年,6张圆明园照片以53万元成交。2010年秋拍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胡适作序的摄影集《燕京胜景》在激烈叫价中,从底价2万元升到了10万元。
  与陶瓷、书画不同,影像艺术藏家多来自国内本土。 2002年,全国只有一家“百年印象”画廊代理照片,如今有爱普生影艺坊、上海全摄影画廊、M97画廊等数十家机构。
  不是每张照片都值钱
  照片你有我也有,怎么收藏?摄影理论家曾璜借用书画界的例子解释其中区别“名家字帖,小学生都有,但真迹才是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影像藏家青睐的是具有视觉艺术价值和包含高科技含量的原作。”曾璜认为强化“摄影是艺术品”的概念,才能带来影像市场的繁荣。
  照片价格有天壤之别。曾璜透露,影像史料的价格一般为百元;原版照片的古董文物价格,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影像艺术品的价格数万元。以中国第一个影像专场第一张拍品《东方红》为例:复制品价格百元级;制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原版老照片,价格在几百元到几万元;而一张尺寸为30x36英寸、有摄影师签名的原作的市场价,已达6万~8万元。
  北京798艺术区画廊经营者陈光俊称,虽然影像作品比当代绘画艺术“容易看懂”,起步价较低,但影像艺术需要“好的、更专业的眼光”,投资风险也会比较大。那么,什么样的照片值得收藏呢?陈光俊表示:首先,照片的技术要规范,作者姓名、拍摄年代和限量编号缺一不可;其次,洗印也要规范,必须经过专业的流程而且必须有祛酸的过程,这样的照片才能够长时间保存;其次,照片最好出自有信誉的画廊,能够在专业画廊展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纪实摄影家已形成了“10万元俱乐部”,除了大家熟悉的解海龙、侯波等名家外,还有徐肖冰、李振盛、刘铮、侯登科、姜建等;作品价格突破5万元拍卖纪录的有袁毅平、孟昭瑞、吴家林、蒋铎、鲍乃庸、韩磊等摄影家。
  下一个“潜力股”
  从市场角度来说,尚不成熟的模式、价值与价格间的差异通常意味着升值潜力与机会。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负责人李欣介绍,目前一般名家摄影作品市场涨幅约在10~30%,孤品涨幅100~300%,2006年几百元的单张摄影,如今大都已进万元级,甚至突破十万元。2010年北京华辰影像拍卖中,纪实摄影占成交额的60%,一张作品被拍卖一次,其价格就呈现10~30%的增长态势。
  但相比当代艺术的其他品类,影像艺术品整体价格依然相距甚远。
  “中国影像收藏确实目前的门槛不是很高,也有很好的作品还在艺术家或者代理画廊的手中。而影像创作却是当代艺术中最活跃和有可能性的领域,也是年轻一代艺术家越来越投入力量的领域,未来的可能性很多。”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表示。
  香格纳画廊的劳伦斯·何浦林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化的“新富”们进入市场,影像和技术的捆绑特征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参照西方艺术发展,影像艺术的多媒体化趋势已明朗,在所有艺术品门类中影像是最有发展和前瞻性的艺术形式。
  如今,当国内藏家还在以几近疯狂的价格抢购那些大多是西方藏家在几十年前低价买进的中国绘画作品时,国际艺术收藏大腕们,似乎又开始静静地吸纳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下一个“蓝筹股”。这个基本上由海外市场推动下形成并成长的新兴市场,随着近年海外市场实力减弱,国内藏家正面临更多机会。
  以拍卖界的观点来说“现在是收"货"的季节,建仓的时候,投资影像的最好时机”。
  玩家认识有误区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投资者对于影像收藏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值钱,认为已经过世的作者哪怕是佚名的作品都比还活着的人的作品值钱,于是去花大价钱买些老照片,哪怕是一张合影。对此,摄影艺术家魏壁的解释是,不是说那些作品不具有价值,而是说如果它不具备艺术魅力,那它顶多是一件史料考证物品,与艺术无关。
  误区二,影像作品可复制,如同印刷。业内人士指出,影像作品存在相关收藏的技术指标:作品有限量、非限量之分,尺幅大小之分。限量多少取决于作者,多则便宜,少则贵,作者根据诸多因素决定限量多少。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会严格限制作品的版数,藏家通过画廊或通过作者买到他的作品是有合约的,照片上的编号和合同上的编号是一致的,违约要负法律责任。非限量的形式目前并不被国人认可,但在欧美市场已悄然兴起,为的是让更多人能欣赏到由作者签名但并不昂贵的艺术真品。至于尺幅,一般不会超过三款,尺幅大则贵,小则便宜。
  误区三,照片不易保存。而技术指标显示,使用银盐纸基纸手工放大和艺术微喷这两种工艺来保存照片,保存二百年不是问题。当然,艺术品仍然是娇贵的,它需要在无酸空间中保存,空气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都会有损其寿命。简单说,照片存放标准与国画、油画作品无异。
  收藏有风险
  专家劝告投资者,不要以为影像收藏就意味着遍地是黄金。收藏也要讲级别、作品的完好性和稀有性,更要有学术品质、材质要求、技术水平等,收藏者需要综合考虑,并“修行”自身,提高鉴赏能力。此外,影像收藏还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影像作品的易复制性使收藏有其特殊难点。这要求艺术家自己要自律;画廊或者经纪公司有真实的承诺,还要有技术上的保障,比如防伪技术的运用等。
  在著名摄影家柏雨果看来,摄影家缺乏经营意识,公众对影像价值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在收藏家姜琦眼里,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同样导致影像作品收藏市场“危机重重”。
  西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宋艳刚表示,在国外,一组照片定什么价,基本上有据可依。而在交易完成后,也有一系列的规则需要遵守,“在国外,交易完成,就意味着版权已经买断,在商定制作多少张照片,作者签名之后,底片一般都需要公开销毁。但在国内,却很少人会这样做,缺乏规范。”
  姜琦则表示,收藏市场一向“水深、路滑、坑多”,影像作品收藏市场也一样。因为相比书画、瓷器等作品,影像造假,包括模仿名家签名太容易了。真假难辨之下,收藏价值就下降了,“要形成一个成熟的影像作品交易市场,至少需要30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1
打造影像艺术的未来
“全摄影”负责人黄云鹤专访


“全摄影”画廊负责人黄云鹤
  成立于2006年9月的“全摄影”画廊,位于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艺术园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共成功举办了近40个展览,合作艺术家达40多位,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专业摄影艺术画廊。在本期“城市负风景”摄影专题中,我们特别挑选“全摄影”作为研究个案,与其负责人黄云鹤先生探讨中国专业摄影艺术画廊在目前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画廊》:您缘何在2006年建立这个以摄影为主的画廊?从成立到现在的发展情况怎样?

  黄云鹤(以下简称“黄”):“全摄影”是上海最早的并且现在还在继续运作的摄影画廊。我们认为上海需要一个专业的空间来展示摄影作品,也需要一个摄影艺术市场,这样艺术家可以通过销售作品来维持生存。刚开始,我们做了一个摄影工作室,一半的空间是画廊,以工作室赚的钱养活画廊。现在,画廊已能自给自足,并发展成为两部分:一是“全摄影”, 全部展示摄影作品;另一部分是上个月成立的“一个艺术”,展示摄影以外的其他艺术作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1
  《画廊》:就目前国内现状而言,纯粹的摄影画廊并不多,经营这样一家画廊有什么优点,又面临怎样的困难?

  黄:的确,国内专业的摄影画廊寥寥无几。我们开一家摄影画廊希望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摄影画廊存在很多特殊性,就我们目前的经营来说,除了艺术家和画廊合作展览,我们还要开展大量的摄影艺术交流活动,包括一些普及教育工作等。艺术品要进入市场是一个系统工作,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摄影艺术的市场就更加混乱了,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摄影印数的问题,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使艺术家失去了诚信,收藏家失去了信心,作品失去了收藏价值。这就需要创作者和画廊共同遵守规则控制既定印数。比如说艺术家和多个画廊合作的问题,这在其他种类的艺术品中是很普遍的,但是因为摄影有它的可拷贝性,这样就造成很多画廊在卖相同的作品,这对销售十分不利。画廊一般也不会投入很多力量对这类艺术家进行推广。总之,通过专业的画廊,将摄影作品市场化,能够有效地控制质量和印数,协调各方关系,达到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三方共赢。

  另外,摄影有多种制作工艺,科技发展使得摄影媒介更加丰富,现在有银盐、铂金、数码冲印、艺术微喷等等。媒介的材质是否能长期保存,对收藏来说至关重要。总之,经营这样一家专业摄影画廊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画廊》:那您是如何定位“全摄影”的?

  黄:全摄影关注的作品并不局限于纪实摄影、观念的、当代的摄影,或者数码影像,我们不会苛刻地区分作品到底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我们的摄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关注那些在观念和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的年轻艺术家,并帮助这些人在艺术道路上走下去,和画廊共同成长。

  《画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取得一定的发展,也涌现了一批出色的艺术家,您是如何选择合作的艺术家的?

  黄:最早的合作艺术家主要是圈内的朋友,随着画廊的成长,越来越多人知道我们这个品牌。我们也加强画廊自身的对外展示,参加了像连州摄影节、平遥摄影节、影像北京这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节和博览会,认识了更多的摄影师。我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一定要独特,要么作品好,要么想法特别。而且要了解艺术家多方面的情况,看他的发展趋势,以及自身的潜质。我们一般不会选择那些已经特别成功的艺术家,而是以年轻艺术家为主,和我们合作的艺术家当中,差不多80%都在40岁以下,甚至包括一些80后的艺术家。

  《画廊》:年轻的艺术家将摄影作为维生的方式面临着多重困难,“全摄影”会为他们提供哪些的帮助或支持?

  黄:除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画廊展览和对外宣传外,我们还出资为一些艺术家提供在国内外其他艺术机构、画廊合作展览和交流的机会,从而鼓励年轻的摄影师有信心做下去。我们还会通过自身或者客户等渠道,资助一些艺术家完成创作。

  《画廊》:培养年轻艺术家以及参加博览会、艺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摄影”如何处理经营方面的这一问题?

  黄:主要依靠销售作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就目前来说,仅靠作品销售来支撑整个画廊的运作还是比较艰难的,我们尽量利用地域和人脉资源,扩大推广渠道和合作范围。利用有限的资金,增加客户数量,扩大画廊影响力,提升展览的规模、档次和数量。

  《画廊》:长期经营摄影艺术的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摄影市场的?

  黄:前两年艺术市场非常火爆的时候,金钱衡量艺术家是否成功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大量中国商人投资炒作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作品也很少有人问津。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市场对你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你的作品要好,你的服务要专业,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就我们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我们有60~70%的客户是外国人,剩下的国内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最近,我们统计出2009年的销售情况,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并不是很大。

  《画廊》:您认为摄影画廊需要通过哪些努力来留住藏家?

  黄: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保持展览的高艺术水准,把好的作品推荐给藏家;第二,要保证作品的制作质量,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第三,要将作品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盲目跟风炒作。此外,还要不断提升专业的服务水平。我们除了维护好老客户以外,也在积极地培养新的藏家,特别是中国的年轻藏家。希望有更多的中产、白领、文化人都能关注摄影艺术、消费摄影艺术品。

  《画廊》:多年来您一直关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可谓是这一行业的见证人。您对摄影艺术未来发展态势有什么看法?

  黄:我个人对摄影艺术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现在处于读图时代,几乎人手一部甚至多部照相机,喜欢摄影、读懂摄影的人群在迅猛扩大。随着艺术教育的扩大和深入,摄影艺术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2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 聚焦中国城市变装
[td=3,1]begin
  摄影及录像艺术已经脱离纯粹的纪录意义,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关注焦点。在本地展出的“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是难得机会检阅过去10年的一些标志性作品,也看看镜头下中国城市的改变。

  有西方艺评家说,这一两年来,来自中国的摄影及录像艺术作品,似乎取代了激进的行为艺术及大型的装置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关注焦点。

  不管你是否同意这看法,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艺术,现在有个绝好机会,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属下的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ICA)正在举行“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介绍中国影像艺术家陈劭雄、翁奋、向利庆、徐震、杨振忠、杨福东、余友涵和郑国谷的作品。

  中国艺术家近年来在国际艺术展上锋芒毕露,除了绘画、装置艺术艺术家之外,影像艺术家也是国际艺术展中常见的脸孔,像陈劭雄、徐震、杨振忠、余友涵、郑国谷等都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而这次展出的一些作品,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影像作品中的标志性之作。

  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陈维德博士说,展出30件作品的创作年代约是从1995年到2003年,主要表现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代表性的影像收藏

  这次的展品来自美国收藏家浩德斯查尔德夫妇(Chris and Eloise Haudenschild)的收藏品。他们在四五年前开始专门收集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作品。相对于绘画,这算是较冷门的收藏对象,尤其在中国,收藏家们会花巨款买下画作,却很少愿意花钱买影像作品。也因为这样,浩德斯查尔德这些年所累积的百出件作品,可说是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最大及代表性的单项收藏。

  配合影像展开幕,伊莱莎·浩德斯查尔德特别到新加坡来。她在接受访问时说:“对我来说,收藏艺术品不仅是欣赏而已,还包括参与及见证这项艺术的发展,所以我所收集的作品,那些艺术家我都认识,有的还是好朋友,我们经常交换意见,这是最难得的经验。”

  她的名片上印有中文名:贺亦风。她说那是中国艺术界朋友帮她起的中文名。她也知道“亦风”的意思是“像风一样”。

  贺亦风之前收藏拉丁美术艺术,2001年她在上海一家画廊看到一批中国当代摄影及录像作品后,有惊艳之感,觉得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最精彩的,于是一口气买下10多件。

北京展出全部收藏

  回去后她开始阅读有关中国影像艺术的资料,一方面也在艺术圈中开始认识中国艺评家及艺术家,增加第一手了解。现在她每三四个月都到中国走一趟,因为她觉得,中国现在像个少年人一样,不断在长大,几个月不见就改变许多。

  “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目前在世界各地作巡回展览,已经在美国圣迭戈、中国上海及墨西哥展出,在新加坡展出后将续程到北京展出。据贺亦风说,北京的展出将会是规模最大,几乎包括她所收藏的百多件作品。

  去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美术馆曾如此介绍“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集中展现当今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批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中最精彩、最具标志性的作品都是近几年艺术家们在中国——这个正在以惊人速度发展和成长的国度里创作的。飞速变化着的中国文化景观正在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中国当代都市的文化生活,充满着感性和智慧,在有着充分预见性的同时又洋溢着怀旧色彩。”

  看看这展览,你会深切体会,当代影像艺术已脱离摄影或录像的纪录意义,变成像画布一样让艺术家任意挥洒对社会现状的议论。

向利庆的《住宅》

  向利庆的《住宅》,把城市住宅拼接起来成巨大的“建筑”,夸张的形式和浓艳的色彩,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人说,这图像折射出的是从每个窗口看出去的相同的呆板及机械式“风景”,这也呈现个体与群体在城市中相互邻接、相互干扰又相互依存的独特生存形态。

翁奋的《骑墙》

  翁奋一直敏感地捕捉急剧变化的中国现实。近几年来,他拍摄了一批名为《骑墙》的作品,画面上总有一个少女骑在一堵作为新旧交界的墙上,观看着新城市的风景。这些城市形象来自不同中国城市,冒起的新建筑,看起来充满蓬勃生机。城市不断变迁,青春期少女的复杂心理意绪,新旧对照巧妙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叙说了一个今天的故事。

杨振忠的《快乐家庭》

  杨振忠的《快乐家庭》是系列作品,第一幅是公鸡与母鸡“结婚”,第二幅是它们中间加上一只小鸡,第三幅则是有两只小鸡,第四幅则是公鸡与母鸡周围排列了好多小鸡的全家福照片。采用家庭照的形式,让人对家庭制度的改变有会心的微笑。

  他还展出另一个录像作品《我吹!》,两面墙上不同的录像互动画面,一边是女孩,另一边是街景。当女孩用口大力吹气时,街景就会像被吹开一样拉远去。真实的城市风景在一个时尚女孩面前变成了虚拟的游戏道具,显露出杨振忠的特殊幽默。

陈劭雄的《反恐》

  陈劭雄的录像装置《反恐》,通过录像技术制造飞机撞向高建筑的各种可能结果,有时候是飞机被建筑物弹开,有时候是飞机被建筑物顶着,卡在半空;也有建筑物“弯腰”让飞机飞过等等。这是对大家所熟悉的“九一一”飞机撞击大楼电视影像的颠覆思考。

  1997年开始创作并延续至今的《街景》系列,是陈劭雄对生活经验与现实材料的重新整合。照片前景的“街景”,其实是把照片剪下后组成街道装置,与背后的现实街景形成有趣对位。街景中的“街景”,照片中的“照片”,这不仅是现实与现实的叠加,而且是现实时空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的多重再现。

“聚焦: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展”

 /将展出至9月11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

 /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的卢明德画廊(90 Goodman Road)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3
独家专访影像艺术家缪晓春:变革中的社会需要摄影
http://blog.QQ.com  2009年09月08日




独家专访缪晓春:变革中的社会需要摄影

主持人:非常感谢缪晓春先生接受腾讯的独家专访,参与腾讯——中国2009艺术人物年鉴系列访谈。请问您最近有没有创造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和之前的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缪晓春:3月份的展览刚结束,是一个新作品展览。这个系列的作品,是由三维电脑动画加上一些静态的影像作品,加上一些素描、刺绣等组成的。跟以前不同的就是媒介多样化。以前是动画作品加上一些静态的影像。这次加入了其他的媒介。
9月份做的展览,就是索引,用一套360度相继拍出来的作品,是2007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也是第一次展览。

主持人:您现在也是美院的老师,您的作品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您在时间上是怎么平衡的?

缪晓春:我觉得这个时间基本上没有矛盾,美院一直有这个传统,强调每个老师有自己的创造成果。所以,这两个几乎是不矛盾的,我自己创造当中的一些新的东西很快可以用到教学当中来。这是我很深的体会。其他的,美院那边我主要是上课,上完课也没有什么事情了。

主持人:在您的一些作品当中,包括您自己的一些访谈也曾经谈过,你个人比较喜欢国画,自己的作品中多少有一些传统绘画的影子。您为什么对国画情有独钟?

缪晓春:从骨子里就流淌着这些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你肯定会在什么时候在你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无论是什么媒介,比如摄影也好。我最近的有一组作品里完全也是这样。我对这个还是很感兴趣的。


主持人:您也曾经说过,之前油画的创造一直没有断过,您为什么当初转型到摄影这一块?

缪晓春:我从这个媒介转到另一个媒介,甚至现在是几个媒介并行的,我对媒介的转换是抱着一种很自然的态度的,我觉得只要适合的话,我就采用它。这一点没有任何障碍。另外,我们学生的时候学习的就是造型艺术,这些都包括的,没有说你只是学绘画,不学其他的东西。而且我自己的兴趣也很广,哪怕我对一些媒介不熟悉,我也会去用。比如说三维电脑动画在六年之前,就开始用它,一边用一边学,把一些技术问题解决了,我就成立了团队,我觉得它可以表达很多的东西。我并不是觉得这是一个什么特别的地方,我只是觉得只要是合适的媒介,都会去用。

主持人: 最初学油画转变到摄影是什么样的动力?

缪晓春:我一开始学美术史,后来转到油画,我觉得还是兴趣不停的在转变。

主持人:缪老师对艺术是非常热爱的,但是,之前看您的一次访谈,说您当初搞艺术创造就是动力是对于名利的热爱。

缪晓春:其实,你说出来也没什么,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会想着艺术。而且,你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摆得很正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很多艺术家在谈到名利的时候都是比较回避的。

缪晓春:我一直这样想的,这个东西根本不用多想,你如果做得非常好的话。针对媒体采访,也完全可以说得好玩一点。你说我对名利不感兴趣,其实也不是那么回事。

主持人:你还是关注了一些都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革。您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是艺术加的创作跟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这一块,如何平衡?



缪晓春:我的作品里面有两部分,一部分用摄影这样的媒介来做的作品,它其实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你知道摄影肯定要拍一个东西,肯定要面对一个现实当中的东西。这个时候肯定会是变革中的社会。
另外一部分,像用商业软件做的作品,那就完全是个人的一种想象,个人的一种梦境。这些东西跟现实稍微脱离一点,可能更抽象一些,更个人化一些。所以我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跟现实特别有关事,就是摄影作品。有一部分跟现实没有多大关系,就完全是个人内心的经历有关的。

主持人:现在好多摄影家他们自己做的作品很多都是非常唯美的。

缪晓春:我现在分得很清楚的,比如我要面对现实我就要用摄影媒介。这也是它对有利的地方,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反映这个变革中的社会。如果我想做刚才你说唯美的东西,我完全可以用电脑虚拟来做,不需要用摄影来做。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那么多媒介的原因。

评论:你如何理解影像艺术家缪晓春说变革中的社会需要摄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3

主持人:刚才你也说到了,一些经典的历史绘画做出来的影像作品,会不会有一个模仿的问题?

缪晓春:这个我觉得一点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把我做的作品跟艺术史上的作品放在一起,我编画册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展览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原作的旁边就是我的作品,你可以看一看,原作是什么因的,我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做的一个《人间乐园》,我做了这件作品,正好今年也在马德里展出。马德里的观众就在这两个作品之间来来回回走了两个小时,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什么是我的东西,什么是原作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主持人:您是用另外一个媒介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人间乐园》和《最后的审判》。

缪晓春:既然我们可以拿现实世界的素材做作品,为什么不可以用艺术作品中作为素材来做。它是一个艺术现实,完成可以给艺术家灵感。

主持人:缪老师以后您会不会继续用经典的绘画来做作品?

缪晓春:可以。你就可以真正回答了那些问题,为什么可以用艺术史上的作品来做,他到底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而且我一直拿西方的艺术史上的作品来做的。我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有一个交待,所以我还会继续地做下去。

并不是说拿它来做东西就,可能我慢慢地自己也要看,别人也要看到底这个作品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主持人:经常跟朋友一起探讨,我们讲到艺术品的时候,好莱坞经典电影中的一些场景,我们截取下来,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东西。但是,很多时候大家不把它称之为艺术品,现在我们一些摄影家的一些作品反而不如那些作品,放在画廊里的时候,人们却称之为艺术。

缪晓春:这个我们只能泛泛而论,可能就不太确切。我想好莱坞刚才像你说的,截取一个影像,可能对他整部电影来说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因为它的意义是在两三个小时的情节当中。


主持人:摄影被不同的摄影者用不同的形式诠释着,您怎么看待?

缪晓春: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不同的艺术家手里用不同的方式展现。这就说明它的可能性在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人挖掘,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它的可能性很多,不仅仅用来记录,也可以用来表现。

主持人:我看了一下您的展览,基本上您的展览在国外,国内的画廊很少。您觉得目前摄影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怎么样?

缪晓春:我觉得很好的。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有大有小。

主持人:您的作品在去年的展览上是被划为新媒体吗?

缪晓春:对。其实,我一直要跟很多人解释的,我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不是摄影,有一部分是摄影,比如说用三维软件来做的作品就不是摄影。因为,很多人就是在我2005年以前做了一段摄影,可能别人就觉得我是摄影的。2005年以后用三维软件做的,他就觉得这也是摄影,但是这不是。我现在郑重地声明这不是摄影。这是三维软件做的,可以说是数码作品,但是不是摄影。它表现上来看有点像摄影,但是它只是在什么意义上看像摄影呢,就是先在电脑地虚拟一个世界,然后再用虚拟的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照片,然后经过渲染然后打印出来,到了后面有点像摄影了,但是从它的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不是摄影。因为它跟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它跟传统的照相机也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用三维软件虚拟出来的。所以,这样部分不是摄影,最起码跟传统意义上的摄影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我们如果用一个术语定义的话,怎么说呢?

缪晓春:这个我没有想太多。我可能是想这些问题的时间要远远少于用这些工具的时间。我是先做了作品再说,具体怎么定义它,可能有一部分很专业的做理论的做艺术史的会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4
主持人:我记得您曾经说过,现在的一些艺术品,展览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学的问题。很多艺术家非常注重作品的品质问题地不仅注重画面,它的装裱,它的尺寸都很重视。

缪晓春:我能控制的部分,我一定非常重视。比如说怎么想这件作品,怎么做出来,我会很注重,到后面的装裱陈列,我会比较注重。因为,很多原因不是由我决定的,是由装裱人员决定的,他的水平有多高,就是多高。当然,我也会相当计较。

主持人:我记得缪老师曾经说过,自己对一些器材方面的讲究,哪怕是有最后的一点钱也会买最好的机器来做。

缪晓春:这个是肯定的。很简单的,如果你用最好的器材做出来,后面就不会抱怨了。


主持人:现在环保是全球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环保理念,这一次腾讯也是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独家网络媒体高级赞助商。我想问一下缪老师,作为一个艺术家,您的创造会不会考虑到环保这些问题?

缪晓春:多多少少也会考虑一些了。你比如说,以前我们做相片就是要用药水,那个确实不太环保。现在都变成喷墨了,那个也许要好一些。传统的照片不知道要用多少药水。


主持人:我记得您的一些作品,有一些人说,可能在50年前的一些艺术家已经做过了。比如说你做一个文人士大夫的形象,这种形式以前早就有人做过了。

缪晓春:可能要说具体的人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其实每一个艺术家跟上一个艺术家的区别不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区别。我们一直有一种概念后面一个艺术家跟前面的艺术家截然不同,完全不一样,其实不是这样。每个艺术家有这样一点不同,有那样一点不同,慢慢地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艺术有时代性,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他可能会想到相类似的问题,用相类似的办法来表达。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现象。




主持人:很多人说现在中国经济发达了,中国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重视了。您有没有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缪晓春: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这一阶段也是挺努力的。在前一阶段中国的经济还没有开始发展,那个时候非常艰难的,又没有工作室,又没有展览画廊,什么都没有,在那个阶段,中国的艺术家还都是非常努力的。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就是当中国的经济起来的时候,他们能够怎么样怎么样。没有前面的积累,我觉得也是不行的。
第二,如果有了这样一个经济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个支撑,其实对艺术来说,我觉得更好。因为在艺术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艺术的黄金时代是处在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阶段的。像法国的19世纪,那都是社会非常繁荣经济非常发达的时候,美国的60年代。我觉得这个肯定没有问题。肯定一个国家要慢慢地富足,才有更多余力做文化事业。

主持人:影像收藏的规格问题,在这方面您怎么看?

缪晓春:按照那些规格去做就行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4

主持人:缪老师您每天的个人生活安排是怎样的呢?

我个人的生活很简单,每天早晨9点到这儿,不是,我可能很早,7点半到8点到这儿。吃完早饭,然后9点开始正式工作,11点半吃午饭,然后休息一会儿开始工作。我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所以,我可能上下班的规律生活可能不太像艺术家,可能更像上班族。
我们星期六、星期天不上班的,如果上班就等于是加班。因为你必须一周要两天休息。非常规律。而且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这样。因为我们这个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你不这样干的话,是干不出活的。因为我干活的方式跟外面的数字动画的方式完全一样的。而且,我做的跟外面的不太一样,他们做一个动画有脚本有分镜头等,都是很详细的,然后让那些员工来做。我是既没有母本,也没有分镜头。

我更像一个组织者。我必须在这儿,在这儿每天9点以后就像一个艺术家了,其他的一些动画公司需要有一些脚本和分镜头,然后才能做。我只是在一张纸上给出一些草图,然后让他们做,到下午如果觉得不很,就再改。我船小掉头也容易。不像好莱坞,那个是不允许这样做的,因为那么多的人,那么大的成本。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完全可以不停地修改,不停地变动。
而且我可以不按照一个规定的时间来做,我可以说我们还没做完,我们再多做半年吧,或者多做一年吧。不是像电影公司说好了明年什么什么时候上映,这个就完全不一样的。当然,有时候要上展览也会有压力的。总的说来,是我自己能够控制的。


主持人:现在您的工作室有多少人工作?

缪晓春:有10个人左右。展览还是挺多的,虽然是金融危机之后,展览还是挺多的,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另外,我个人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那个时候大环境那么差,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做,我觉得那个是很可贵的。

主持人:因为今年经济危机的缘故,好多艺术家工作室也不要了,也不打算继续创作了。经济危机对您有什么影响?

缪晓春:我根本不会想这件事情。这么说吧,我第一个展览做完以后,那是20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是什么也没有的,那是1988年以后,这20多年,你是靠什么支撑的?那肯定不是靠钱来支撑的。因为这20多年,中国真正有市场也就是这么四五年,前面十多年你都过来了,许多市场那肯定是另外一种东西支撑的。这就不仅仅是名和利的,到了最后五年才有名和利的。

主持人:现在读书的时间怎么样?会不会因为创作的关系读的很少?

缪晓春:难道我们上学的时候你就天天读书?肯定也在做别的事情,也不是一天到晚捧着一本书的。



主持人:有没有对现在年轻人,从事艺术方面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建议?他们也是非常迷茫,不论是学摄影也好,学油画也好。您有什么建议?

缪晓春:我没有什么。只要他真正热爱这件事情,他会想到一切办法做的。

主持人:您觉得是必须要科班出身吗?

缪晓春:我自己就不是科班出身了。当然我不科班出身,是因为我没有考取美院。所以,我不得不都那么长的弯路。但是,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喜欢。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缪老师接受腾讯的独家专访,谢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6
视觉专访——新锐独立影像艺术家黄剑波[来 源] 视觉中国[作 者] 初七[发表时间] 2006/12/31
黄剑波

籍贯:湖南湘潭
2006年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新媒介艺术专业

参加展览:
<<Infinity>> “全国影像新生代展”“珠三角影像展”(北京,上海,广州)
<<lost  city>>2004年英国电影周短片竞赛单元(广州)
<<大学厂>>“珠三角影像展”(北京,上海,广州),
<<大学厂>>“边界线影像新媒介展”展览(北京,站台中国)
<<大学厂>>参加2006年shadows 中国独立电影节(巴黎)
<<乐人>>瞬间加瞬间混合媒介展(广州,LOST345)
<<乐人>>The PRD(2006---2007)  德国(威斯巴登)波兰(华沙)立陶宛(维尔纽斯)德国(汉堡)

现居广州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泰路22号楼601室
邮政编码:510000
联系电话:13751834594
Email:bobo.19830701@163.com



受访嘉宾:新锐独立影像艺术家 黄剑波
采访记者:视觉中国编辑周佩
采访时间:2006年12月
视觉中国:你好!很高兴能代表视觉中国采访你。
黄剑波:你好,很高兴接受你的采访。

视觉中国:请问你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独立影像的呢?这个过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黄剑波:在刚读大学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以前在电视里或者在影院看不到的电影,对我触动很大。后来看得多了,积累了很多想法,就想尝试去“制作”一些短片。后来学习了摄影,就想尝试在摄影的时候加入一些“电影感”。这两年又接触了当代艺术,启发很大,目前正在实验把当代艺术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独立影象和摄影里。

视觉中国:你的创作媒介主要有那些呢?
黄剑波:
VIDEO ART和PHOTOS。

视觉中国:你对自己的作品风格有一个定位吗?
黄剑波:
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一些很极端很个人化的东西,但是我做作品的时候一般不考虑风格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按照直觉来做,感觉这个题材应该这样做就做了。

视觉中国:这种风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还是从开始自己一直所追求的?
黄剑波:
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但是中间也有段挺长的过程。我很喜欢一位导演说的:“其实拍什么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去拍。”

视觉中国:你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导演或摄影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黄剑波:
金基德,朴赞旭,三池崇史,寺山修思,费里尼,荒木经惟,JosefKoudelka。我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很极端很个人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6
视觉中国:你目前正在进行的艺术工作是什么?
黄剑波:
拍一个系列短片,主要是表达一种中国式的残酷。

视觉中国:为什么这样选材?是不是有所谓的灵感?它们具体来源于哪里?
黄剑波:
之前有一个影评人问我,觉得什么是中国式的残酷?我觉得中国式的残酷其实是一种归属感的缺失,感觉随时会失去一切,这让整个社会充斥着戾气。


视觉中国:你的作品和你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吗?
黄剑波:
不确定,是两个极端也说不定。

视觉中国:做艺术一直提倡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那你如何看待创新在你作品中的意义?
黄剑波:
我觉得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有了这个前提,你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是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有了对事物的独到的观点,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这种特点和创新的意义不仅是区别和其他艺术家的标签,更可以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种新视角的冲击。

视觉中国:你一辑作品要拍摄多久,其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黄剑波:
时间的有快有短,快的从构思到拍摄完成只用了几十分钟,慢的都有做大半年的。其间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资金,场地,人员,器材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果断的决心来决定做还是不做?怎样做?有没有第二种方法?

视觉中国:你怎么看待摄影器材技术对于作品的重要性?
黄剑波:
技术是很重要的,可以解放自己的思路。

视觉中国:你的作品的寓意能被观众读懂吗?观众和你作品之间的互动是依靠什么?
黄剑波:
寓意不一定能被观众读懂,更多的时候作品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作品。观众和我的作品之间的互动主要还是依靠我的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状态吧。

视觉中国:你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它如何和现实生活接轨?
黄剑波:
感觉我的作品还可以更极端一些。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悟后的咆哮,一种安静的咆哮。

视觉中国: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今后打算要拍摄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黄剑波:
现在比较满意自己的职业,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今后打算拍一些可以反映问题可以思考的作品。

视觉中国:再次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黄剑波:
谢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7
2007中国摄影投资典藏年会在北京召开
中广网    07-01-10
     中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记者 刘笑梅) 2007年1月9日,由影像国际集团,法国驻华大使馆,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SIG(美国海纳创投基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共同举办的“2007中国摄影投资典藏年会” 在北京昆仑饭店召开,三百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摄影家、投资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等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本次年会。
著名摄影艺术家吕厚民等在年会现场与影像国际签约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会嘉宾围绕“挖掘影像藏品、名家名作推介、塑造名品名典、弘扬藏家典范、活跃收藏市场、引导投资消费”等主题畅所欲言,展开了一系列专题讨论和专家对话。
进入二十一世纪,摄影收藏已成为国内外投资商、收藏家的目光焦点。2002年,一组拍摄于民国时期的青藏高原照片在中国嘉德拍卖行以4.4万元成交,近期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于1904年摄于长岛的《池塘月光》 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创下了292.8万美元的照片拍卖世界纪录。而中国观念艺术家张洹、马六明、洪磊等人的摄影作品也于近年在国际市场创造了不俗的业绩,这都进一步表明,中国影像收藏市场日渐成熟。当今,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看好的情况下,摄影收藏已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专家预测,国内摄影作品的广阔升值空间正悄然萌动,中国影像投资收藏市场即将迎来春暖花开。

                          中国著名艺术品收藏家、鉴赏家、影像国际艺术投资首席顾问官马未都

著名摄影活动家、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刘雷

  “2007中国摄影投资典藏年会”主办方――影像国际集团为美资控股机构,由全球著名风险投资商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SIG(美国海纳投资基金)等国际一流的投资人联合投资。影像国际集团利用其多年来在国际间从事东方艺术品投资、收藏、经纪的丰富经验和渠道,联合全球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奥本海默基金 、美国Accel Partner基金 、美国Millennium Partner基金、美国影像博物馆 、美国Tartt影像艺术馆 、美国Photofind影像艺术馆 、美国Howard Greenberg 影像艺术馆 、法国VU影像艺术馆  、Sotheby's拍卖公司 、Christie's拍卖公司 、Phillips拍卖公司、法国Artcurial拍卖公司、美国Allen & Ovary 律师事务所等)一起共同启动和促进中国影像投资收藏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
会上,影像国际集团总裁邵元元先生、首席营运长官饶洪先生就影像国际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规划及运营模式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宣布全球最大的中国影像艺术投资收藏门户网站——影像典藏(www.chinapicture.com)正式开通。

  主办方联手开启中国影像艺术投资收藏门户网站——影像典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8
http://www.hxnart.com/conference/view.aspx?id=593

http://www.hxnart.com/conference/view.aspx?id=593

http://www.hxnart.com/conference/view.aspx?id=59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8
中国首场影像艺术拍卖会举行《大眼睛》《虔诚者》拍出高价
http://www.sdci.com.cn2006-11-25
作者:臧文涛
来源:济南时报
   
  时报讯(见习记者 臧文涛)记者昨日获悉,中国首场影像艺术拍卖会前天在北京举行。解海龙著名的摄影作品《大眼睛》以28万元落槌,成为全场拍出的最高价。山东籍著名摄影家李振盛的《虔诚者》也拍出了18万元的高价。
   
  记者昨天下午电话采访了李振盛,他表示,这场拍卖会是中国第一场影像艺术拍卖会,意义重大,将载入摄影史和拍卖史。他对记者介绍说,这次拍卖会非常成功,130多幅摄影作品最后成交的约有六成。解海龙反映希望工程题材的著名作品《大眼睛》以28万元高价落槌,加上10%的拍卖佣金,以30.8万元成交,成为全场的最高价。而李振盛的作品《虔诚者》也拍出了18万元的高价,位居全场第三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19
法国三代著名影像艺术家 2007年07月13日
来源:国际在线




  在过去的五十年间,法国产生了几位当今最伟大的摄影家,如布拉萨伊(Brassa),杜瓦诺(Doisneau),卡尔提埃——布勒松(Cartier-Bresson),里布(Riboud),等等。
  在全世界看来,这一代人文主义艺术家象征着法国的摄影艺术。杜瓦诺的《七月十四日的华尔兹》,爱德华•布巴(Edouard Boubat)的《卢森堡公园》,马克•里布(Marc Riboud)的《艾菲尔铁塔油漆工》等作品变成了圣像。这些图片一版再版,印量达几千份。它们通过海报、明信片等形式传遍了世界。
  然而,法国的摄影艺术不只是拥有这一代著名摄影家。因为,在八十年代,摄影艺术进入博物馆,一批战后出生的新生代摄影家,应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画面和色彩,为博物馆墙壁制作摄影作品。
  作为造型艺术家,他们给自己的作品上编上号码,限量发行。帕特里克•托扎尼(Patrick Tosani)、乔治•卢斯(Georges Rousse)、阿兰•弗雷谢尔(Alain Fleischer)、皮埃尔(Pierre)和吉尔(Gilles)、贝蒂娜•兰斯(Bettina Rheims)、贝尔纳尔•富孔(Bernard Faucon)等名不见经传的新一代摄影家赫然出现在克里斯蒂安•博尔汤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阿奈特•美萨热(Annette Messager)、索菲•卡尔(Sophie Calle)、让——马克•布斯塔芒特(Jean-Marc Bustamantc)等名家身边,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在他们看来,摄影不应该记录真实,而应该是编导真实,创造真实。摄影不再是资料性的、新闻性的,而是艺术创造。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诸如轻型摄像机、数字艺术、喷绘等新技术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一新生代艺术家,既使用摄影和巨幅画,也运用现代艺术布置手法和电脑,并以此打破艺术界限,发明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一代摄影家在法国为数众多,而瓦蕾丽•贝兰(Valérie Belin)、菲利浦•拉美特(Philippe Ramette)、纪尧姆•巴黎(Guillaume Paris)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第一代摄影家
  所谓人文主义摄影家,其作品的特点是捕捉生活的生动瞬间,比如,一个悠闲的油漆工在埃菲尔铁塔上轻轻地吹着口哨或一个匆忙的巴黎人跳过马路上的水洼等等。
  这些摄影家,有法国土生土长的,也有来自于东欧国家的。他们于二十年代末相继来到展开双臂迎接他们的光影之都——巴黎。他们喜欢到处游逛,用他们自己的工具——照相机,记录这个在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城市。他们是孤独的漫步者,一双眼睛窥视着一切,不让任何有意义的瞬间从眼前溜过。布拉萨伊(Brassa?)、杜瓦诺(Doisneau)…等等,日夜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其作品的背景或是石块铺就的狭窄而潮湿的街道,或是街头小酒店的露天排档,或是公园以及赛纳河畔。他们主动地去接触巴黎人,以便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巴黎人的生活习惯和小小的生活乐趣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街头巷尾的大嫂大妈他们不会错过,骄傲地抱着葡萄酒瓶的小顽童也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是孤独的,他们孜孜寻求的是一个目光。他们总是尽力和拍摄对象之间建立一种爱的默契。
  他们投向人们的目光是温柔的、大方的,但风格却各不相同。凯尔特兹(Kertesz)是匈牙利人... ...(Carter-Bresson)是一位法国摄影家,他拍摄照片如同画家作画。为构思一幅画面,他会围着拍摄对象不停地转。一架莱卡相机是他的工具,是其眼睛的自然延伸,忠实可靠,时刻准备着捕捉“决定性的瞬间"。布巴(Boubat)极富耐心,他等待着与落叶嬉戏的小女孩接受他。杜瓦诺温柔却狡黠,一个小市民斜睨画上的女人光屁股的目光是他的杰作。摄影家的作品与摄影报道不同,他们用单幅面画概括爱和相遇的故事。他们用照片叙述精彩的生活片断。这些效果强烈而洞察入微的黑白照片为后来马尔塞尔•卡尔奈(Marcel Carné)和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写实主义电影所采用。
  二战的结束向全世界揭示了纳粹集中营的恐怖和几百万人的惨遭屠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文主义摄影家变成了记者,他们组成图片社,?(Saymour)及罗德热(Rodger)于1947年成立的玛尼奥姆(Magnum)图片社。而另外一些摄影家,如杜瓦诺,则一如既往地用温柔(但略带怀旧)的目光关注巴黎人的巴黎。与此同时,一代新的外国摄影家来到巴黎。与战前的人文主义摄影家相反,这些新来者不是把作品发在装祯考究的画册里,而是发表在绚丽多彩的时尚杂志上,如Harper's Bazaar或《时尚》(Vogue)。战前的巴黎变成了匈牙利裔美国人威廉姆•克莱恩(William Klein)或意大利人富兰克•豪尔瓦特(Frank Horvat)的细腻的舞台背景。在他们平静的镜头下,巴黎人慢慢地变成了无名的配角。
  而玛尔蒂娜•弗兰克(Martine Franck)所拍摄的是三个小舞蹈演员绷直身体朝向命运的绳索。在照片中,她们如超越时空的天使。与此同时,马克•里布(Marc Riboud)拍摄的艾菲尔铁塔油漆工却高悬空中,俯瞰巴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20
第二代摄影家
  八十年代初,法国摄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一批才华横溢的新人开始崭露头角。与摄影有关的政府机构陆续创立,新的私营摄影画廊也相继出现。为了弥补与美国的巨大差距,巴黎的博物馆开始向摄影开放,尤其是在始创于1980年的“摄影月”期间,争相举办大型的摄影展览。摄影从简单的资料文献慢慢地变成了艺术作品。
  而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同两个不同的世界,彼此交错、混合,有时又相互对立。出身造型艺术的摄影师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彩色冲印技术的进步和改善以及大幅画面的出现),为博物馆制作摄影作品;而摄影记者则大多组成图片社,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一如既往地为画册和杂志拍摄作品。
  这种变化可以用两种相伴的因素来解释。其一是摄影媒体为许多艺术家所使用。从六十年代开始,摄影媒体称为通俗艺术(尤其是安迪•维奥[Andy Warhol])的追随者以及概念艺术家或维也纳行为艺术家的首选材料。其二是时尚和广告摄影的大量出现。阿夫东(Avedon)、布尔丹(Bourdin)、牛顿(Newton)等开始打破禁忌和常规。他们敢于冲破小画面,以一种新的方式看世界:在这个曾被哲学家让•博德里亚尔(Jean Baudrillard)精彩描写过的消费社会里,他们不再记录真实,而是制造梦想和幻觉。
  八十年代的摄影家勇于摆脱前辈的窠臼,拍摄真实,或质疑真实。尽管他们并不人人自称造型艺术家,但是他们都力求创造自己的作品。
  贝尔纳尔•富孔(Bernard Faucom)、皮埃尔(Pierre)和吉尔(Gilles)以及贝蒂娜•兰斯(Bettina Rheims)的作品即属此例。他们都在制造影像。贝尔纳尔•富孔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童年的回忆。他把人体模型和真实的青少年人物放在一起,编制一些小小的独幕剧。而贯穿于这些想象照片的主题多是宗教,节日,游戏,还有流逝的时间。
  皮埃尔和吉尔则是创造一个人造的世界。他们一个拍,一个画。他们的作品如彩色石印画片,给大众图片业以新的面目,愉快地将我们带入一个表演的社会,到处是闪光片、广告、漫画以及摇摆舞和电子合成音乐。
  贝蒂娜•兰斯像皮埃尔和吉尔一样,也拍麦当娜,但其目的是为了制作一个扭曲的肖像。照片的背景、色彩,以及人物的姿态与过去好莱坞的摄影棚所作的照片无任何相同之处。在兰斯摄制的照片上,麦当娜看起来像一个妓女,她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既让人产生欲望,本身又充满欲望,并且显得自暴自弃。这种拍摄照片的方式像盗贼跳梁入室(诗人曾形容曰:“用光强奸人的快门儿”),用光毫不留情地将人剥光衣服。这种撩人的作品,其主要的原动力是模糊不清的性和欲望。
  戈乔(Gotscho)的作品也同样令人困惑不安。他的朋友、美国摄影家南•戈尔丁(Nan Goldin)在健身房里给他拍摄了一些与他本人同等大小的肖像,他把这些肖像和一些时装设计大师设计的衣服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系列作品《穿着衣服的片》。其中每件衣服的设计都是为了直接缝制在照片上,并与其构成一体。高强度的健身运动逐步改变了戈乔的体形,也给时装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形状,供其探索、研究。通过对这来自不同领域的材料的组合,戈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既属于雕塑又属于摄影的混合空间。
  帕特里克•托扎尼(Patrick Tosani)的拍摄对象大多是一些常见的物体:鞋跟儿,勺子,鼓面等。它们体积小,形状简洁。这些物体,通过照片的放大,变成了纪念性的雕塑。这样,一个物体在获得惊人体积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新的含义成为模糊的源泉。
  乔治•卢斯(Georges Rousse)是“在原位”来尝试这种对现实的改头换面。他在一些被废弃的、即将拆除的建筑物内,创造一些立体的和平面的图形,由此来重构一个世界。在这个空间的中心,他绘制一些诸如锥体、圆形、异色方格等几何图案。这些图案的首要作用不仅是创造一种幻觉,而且也是通过它们的存在来表现周围环境的结构。它们如昙花一现的雕塑,均依变形影像原理布置,只有精确放置的摄像机才能捕捉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方式来感知一个空间,而照片只是对这种做法的记载。
  摄影的主要作用是记录可见物,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实践之处。但是阿兰•弗雷谢尔(Alain Fleischer)的系列作品《幸福日子》,却展示了摄影艺术创造可见物的能力,或者更准确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可见物上添加可拖动的镜子上,照相机记录下了肉眼难以看见的一个转瞬即逝的运动的轨迹。弗雷谢尔将这种创作方法同样运用于其系列作品《银餐具及其他映像》。在这些作品中,具有反射特性的物体,如茶叶桶盖儿、烧水壶、勺子等,其日常功能都被他所改变。一个脸庞或一副躯体瞬间的、难以觉察的映像,通过摄影家的作品得以永恒。在照片中对于镜子的反复使用,是其对于图像出现和消失之条件的更广泛思考的开端。
  作为雕塑家和虚拟环境的作者,卡特琳姗•伊卡姆(Catherine Ikam)从没停止过实验图像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她和路易•弗雷利(Louis Fléri)一道对虚拟过程,尤其是通过网络软件(cyberware由一家加拿大公司开发的捕捉皮肤结构和外形的系统)技术捕捉脸部图像产生了兴趣。不久前,他们又开始研究如何让虚拟图像对观众——作者的请求作出反应。照片《她》第一次在两个目光之间建立了对话,它是人和技术创造物之间特殊的会面。
  综上所述,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摄影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它们对摄影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创新性的尝试。摄影艺术赢得了认可,塑造了一个新的形象。它不再是简单的光和影的文字,而是与一些日益先进的交流和感知系统一起,为一种复杂语言服务的语法。  第三代摄影家
  当代摄影是一个社会的写照,在这个社会当中,对于人体的颂扬成为人们主要关心的一件事情。
  让——克罗德•贝雷古(Jean-Claude Bélégou)用画家的方式拍摄一个女性的人体。玛丽——诺埃尔•德科雷(Marie-Noelle Decoret)将拍摄对象的矫正眼镜片安装在照相机的镜头上,这样,她所拍的照片就变得模糊不清。
  而查理•弗雷热尔(Charles Fréger)更喜欢拍摄一群盛装游行的少女,她们像模特儿一样,炫耀着自己花花绿绿的衣服。
  系列照片这种形式,也可以使作者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以便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瓦蕾丽•贝兰(Valérie Belin)使用这种形式对一种不朽的雕塑性的美和一种罕见的极端的暴力进行了盘点。麦克•杰克逊(Mikael Jackson)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自我崇拜的偶像和自己所有的焦虑不安的接收器。瓦蕾丽•贝兰跑遍世界,找到并拍摄了那些酷似麦克•杰克逊的人。他们笨拙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明星,因此变成了他的镜子。瓦蕾丽•贝兰还用她喜爱的深黑和亮白两种颜色拍摄了一套照片《健美运动员》。这些“比赛的牲口”,用高强度的体操运动雕刻自己的躯体。在摄影家的镜头下,他们使擦了油的肌肉凸现出来。前法国
  健美冠军和洛杉矶健美比赛冠军马尔蒂亚尔•谢里耶(Martial Cherrier)对可以使肌肉块变大的兴奋剂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拍摄了此类产品的包装盒(它们像人体的纸板外壳),然后进行数字处理,使用嵌入方式进行重替,最终制作成“与实物大小一样”的照片。
  在雅利浦•拉美特(Philippe Ramette)摄制的大幅照片上,超现实主义变成了幽默。摄影家把自己搬上照片。他穿着深色的衣服,打着深色的领带,或像氧气球一样升到空中,或者乘着“阳台”状的木筏穿过香港港口。拉美特拒绝使用电脑工具。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特殊的假器或不同寻常的机器,利用它们来挑战地心引力定律。弗朗克•斯库尔带(Franck Scurti)愉快而辛辣地嘲弄股市的下跌,而当今人类的堕落可与之相比。斯蒂芬•德昂(Stephen Dean)拍摄的则是闪烁着万点灯火的拉斯维加斯的五颜六色的老虎机。
  皮埃尔•雷迈尔(Pierre Reimer)使用一个最陈旧的物品——一枚叼在他嘴里的大头针,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他穿过一个由粉红色气球构成的令人窒息的空间,其中任何人体都看不到。气球慢慢地爆破,碎片撒满一地。一个平常的空间显现出来。欢乐、热闹的节日之后是节日后的忧愁。雷迈尔的这个“圆舞”是人生周期的“圆舞”。这就是为什么弗朗索瓦——克萨维耶•库莱日(Francois-Xavier Courrége)让一支生日蜡烛不停地旋转,直到燃尽为止。蜡烛系统的、规则的旋转,加上一段重复、单调的音乐,使录像片变成了催眠性的,就像弗朗克•达维德(Franck David)拍摄的蓝色的、银光闪闪的蝴蝶翅膀。它们被粘在一个人的眼睑上,以相同的节奏和眼睑一同开合。可是,生命在安娜•德雷博尔特(Anne Deleporte)的自动武器的子弹下悲惨地enne)的那只旋转于绳子上的蝴蝶可以幸免。
  然而,人在其灰烬中复生,就像一堆燃烧的灌木。纪尧姆•巴黎(Guillaume Paris)的作品《Burning Bush》既让人想起美国总统的名字,又影射圣经的象征体系:上帝在灌木丛中向摩西显现。
  如果说在当代摄影艺术中人体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话,它是将自己置于实验和实证当中供人观看。今天,作为一种混合艺术,摄影既不再是世界的映像,也不再是它的再现。它是世界的延伸,一个穿过镜子的副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2:21
影像艺术:有待收藏的价值洼地http://money.591hx.com 2011年07月08日 凤凰网
香格纳画廊负责人 劳伦斯·何浦林,90年代末就开始推广影像艺术。
法国 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作品
法国 于连·迪斯科里作品
  在书画和瓷杂等传统艺术品市场价格仍呈疯狂涨势之时,如果试图挖掘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价值洼地”和下一个热点,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的当代影像艺术或许在列。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富喜欢直接用“投资”表明自己进入当下中国艺术市场的目的,他们购买和收藏艺术品或许更在乎的是买进卖出间获得的利润。当然这无疑与2003年以来全球性通胀和资产价格暴涨使艺术品市场获得空前关注,以及200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连续上演的“暴富”神话有关。
  然而在尚未十分成熟的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新入场资金的表现大多是无序的,尽管某种程度上推升了艺术市场的繁荣,但由于艺术品有别于其他投资品种的特性,艺术市场迟早将回归以价值而不是价格为主导。
  有一种艺术叫“影像”
  影像艺术通常包含了运动影像、图片和新媒体艺术。毫无疑问它是跟随着人类社会技术与工业化的脚步而逐渐兴起。其中摄影艺术已有百年历史,而录像艺术则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影像艺术结合了光影、表演、装置和戏剧化的叙述方法,具有多方位质疑的能力,是某种观念性的视觉形态,是一个由胶片、电子像素构成的与过去人文时代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
  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影像收藏负责人奥迪尔·布尔吕洛(OdileBurluraux)告诉记者,在西方,基于影像,尤其是动态影像上的艺术实践,建立了一种所谓“后表现主义”的艺术——为什么要将作品凝固在一种形式里,而不是凝固在一种创意、一种思想、一种情绪或一种经验里?
  影像艺术家们的艺术模式呈现出6种特点:1.接近影像艺术的倾向——电影、电视、摄影、摄像等——重视从现实到再现,这个不易被察觉的过程;2.作品不一定存在统一的形式语言,但都趋于以激活其所处的环境为己任;3.他们呼唤观众的参与(身体的,触觉的,视觉的,语义的);4.通常建立在社会性的概念上;5.主张集体性的创作;6.试图引入作品其他关系并由此重新创造展览的模式。
  这家富有盛誉的美术馆成立于1937年,拥有超过八千件的藏品,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举办多种录像方面的展览。而中国的录像艺术则在1988年起步。
  今年5月,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与民生现代美术馆合作,将法国20位影像艺术家2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带到中国开展,借此拉开民生现代美术馆试图梳理中国本土影像艺术史的帷幕,民生也将在今年9月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大展。
  在他们的展览中有一件作品似乎能令人厘清影像艺术的意义。这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影像艺术家的《齐达内,一幅二十一世纪的肖像》,取材于足球明星齐达内在2005年的一场真实比赛。艺术家在赛场内不同视角放置了17架35毫米胶片摄影机,同时捕捉球场上齐达内的一举一动,而其他球员都是被忽视的。
  奥迪尔·布尔吕洛告诉记者,当初购买这件作品的其中一版,花费“十分昂贵”,而一部齐达内的纪录片,在超市里花费20欧元就可以买到。以至于她们在向巴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申报时,一些官员非常难以理解为何要以远远高于20欧元的金额,去购买这件作品。
  “但购买艺术作品我们必须考虑到艺术家的声誉和受欢迎程度,艺术性以及制作难度,在美术馆展览需要专门的装置和优质的声音系统。”
  在绘画和古玩等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类整体价格仍呈“妖魔化”状态之下,如果试图挖掘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内“价值洼地”和下一个热点,一直在艺术收藏领域处于“非主流”状态的当代影像艺术或许在列。
  20年前,当年的艺术新锐张培力带着他的第二个录像艺术作品《卫字三号》来到上海,在衡山路附近的一个地下车库内,参加“车库91展”,据称当时有301人参观了展览,这是录像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次正式公开展示,尽管还是处于“地下”状态的。现今,张培力的作品已大多被西方藏家收入囊中,每版作品的均价稳定在数十万人民币。
  也是20年前,解海龙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摄影作品,以一个充满渴求的“大眼睛”女孩感动了无数人。2006年,“大眼睛”在中国首次影像专场拍卖上创下30.8万人民币的最高纪录。这场拍卖会上,共有132幅中国摄影作品上拍,成交率61%,成交额240多万元。业内常常将此视为中国影像艺术市场的开端。
  收藏:继续跟在西方藏家身后
  尽管如此,对于这个更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影像艺术市场在欧美等国家早已十分成熟,装置和影像艺术品成为西方当代艺术主要表现手段和藏家主要竞逐对象,有取代绘画艺术主流地位之势。在拍卖界,影像作品的单张价格早已突破百万美元。而中国还停留在单张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的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香格纳画廊在90年代末已经与杨福东、徐震等年轻的影像艺术家合作。用画廊负责人劳伦斯?何浦林的话来说,“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很有意思,他们在学院里学习的都是架上绘画,但更愿意尝试新的材质和媒介进行多元化创作,这在中国必定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2年前后,画廊就开始接触一批又一批热衷于中国影像艺术的西方藏家。一对通过画廊收藏影像艺术的一对美国夫妇,一口气收藏了大约20件中国年轻艺术家影像作品。“价格非常便宜,第一批购买的是杨福东和向利庆的摄影作品,直接去刷卡,花费才几万元人民币。”他们曾是上海美术馆第一个自费做中国当代影像展的收藏家。
  “迄今,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仍然偏低,但事实上其作品价值都受到很高评价。”劳伦斯·何浦林说。
  更早对此发生兴趣的是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方面负有盛名的尤伦斯,他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就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影像艺术和装置艺术。
  “对于中国艺术收藏来说,影像作品的收藏似乎还处于零星、无规划的状态。当然也有很多力量,试图对影像收藏进行引领和推动,但总体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而西方的艺术机构和收藏家相对来说,已经能很成熟地对影像艺术作品进行系统收藏。”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生现代美术馆去年4月份成立了一个由郭晓彦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及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目前的重点就是当代影像艺术,范畴主要集中在运动影像。
  “事实上,国内的影像艺术几乎到2000年以后,才逐渐被‘合法化’,被学术承认为当代艺术门类中的组成部分。美术馆有责任去做基础梳理和收藏研究的工作。”她说。
  2002年,中国首家专业摄影画廊“百年印象”成立,这在国内影像收藏一级市场建立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当时,所有作品的入市价格均为600美元(约5000元人民币)一张,而这个价格远低于国际上的参照价格,他们95%藏家都来自欧美。大致分为:收藏机构、职业藏家、艺术爱好兼收藏者。同年的平遥摄影节,法国国家摄影中心大量收藏中国摄影名家的作品,出价二三百美元一张。
  相比之下,自2006年国内开始出现影像艺术专拍以来,成交率和成交金额都表现平平。在学术上,中国至今也还没有完整、权威的影像理论教材来系统阐述分类问题。
  由于当代影像史的学术梳理欠缺,国内藏家缺乏一个能够用来作为参考,并指导投资和收藏的评价体系。因此他们更愿意关注于有把握的、熟知度较高的艺术品门类,而对这种可复制的艺术品心存疑虑。
  对此,香格纳画廊的劳伦斯·何浦林向记者解释说,目前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家亲笔签名和版数限量,艺术品在进入市场时需要确定好规格和版数,以合理的版数和价格与市场对接非常重要,二者按照常规是相辅相成的。藏家按版收藏,版数成为稀缺性的体现,而这方面是由艺术家确认保障,画廊对此把关。一般来说前几版的售价相对较低,越到最后几版,价格提升就越多。
  目前,私人收藏以摄影作品和单屏录像居多,多屏录像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展示空间,相关的装置也要另外购买,这类艺术品收藏以美术馆和机构偏多。
  藏家收藏作品后,版权仍是艺术家的,如果要在公共场合播放,就要经过艺术家的同意。
  市场:下一个“潜力股”?
  从市场角度来说,尚不成熟的模式、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异通常意味着升值潜力与机会。
  据敲下中国影像专拍第一锤的北京华辰拍卖公司负责人李欣介绍,目前一般名家摄影作品市场涨幅约在10%到30%,孤品涨幅100%到300%,2006年几百元的单张摄影,如今大都已进万元级,甚至突破十万元。2010年北京华辰影像拍卖中,纪实摄影占成交额的60%,一张作品被拍卖一次,其价格就呈现10%至30%的增长态势。
  但相比当代艺术的其他品类,影像艺术品整体价格依然相距甚远。
  “中国影像收藏确实目前的门槛不是很高,也有很好的作品还在艺术家或者代理画廊的手中。而影像创作却是当代艺术中最活跃和有可能性的领域,也是年轻一代艺术家越来越投入力量的领域,未来的可能性很多。”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表示。
  画廊也同样看好这一领域,香格纳如今已经与国内20位左右的影像艺术家有合作,劳伦斯?何浦林认为,由于此前中国缺乏多媒体教育,对于稍早一批国内艺术品藏家而言,影像艺术肯定接受度不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化的“新富”们进入市场,影像和技术的捆绑特征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参照西方艺术发展,影像艺术的多媒体化趋势已明朗,在所有艺术品门类中影像是最有发展和前瞻性的艺术形式。
  同时,类似民生现代美术馆这样,对中国当代艺术史进行研究的机构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影像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影像艺术家的重要性都会不断被定义出来。这无疑将推动市场升温。
  如今,当国内藏家还在以几近疯狂的价格抢购那些大多是西方藏家在几十年前低价买进的中国绘画作品时,尤伦斯们,似乎又开始静静地吸纳着中国艺术市场的下一个“蓝筹股”。这个基本上由海外市场推动下形成并成长的新兴市场,随着近年海外市场实力减弱,国内藏家正面临更多机会在。
  以拍卖界的观点来说:“现在是收‘货’的季节,建仓的时候,投资影像的最好时机。”
  影像艺术ABC
  概念定义:通常包含了运动影像、图片和新媒体艺术,结合了光影、表演、装置和戏剧化的叙述方法,具有多方位质疑的能力,是某种观念性的视觉形态,是一个由数理、胶片、电子像素构成的与过去人文时代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
  内在价值:目前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家亲笔签名和版数限量,艺术品在进入市场时需要确定好规格和版数,藏家按版收藏,版数成为稀缺性的体现。一般来说前几版的售价相对较低,越到最后几版,价格提升就越多。
  藏家情况:目前,私人收藏以摄影作品和单屏录像居多,多屏录像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展示空间,相关的装置也要另外购买,这类艺术品收藏以美术馆和机构偏多。
  市场前景:装置和影像艺术品已成为西方当代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藏家的主要竞逐对象,有取代绘画艺术主流地位之势。在拍卖界,影像作品的单张价格早已突破百万美元。而中国还停留在单张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的阶段,未来升值空间很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