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摄影流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26
标题: 摄影流派
摄影流派


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27
写实主义摄影特点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28
绘画主义摄影特点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 1、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绘 画 主 义 摄 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28
自然主义摄影特点  最早向模仿绘画的摄影流派挑战,要求题材真实而不是有意设计或安排。认为只有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作品才是最高艺术。 一八八九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29
纯粹主义摄影特点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 64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当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29
印象主义摄影特点  借鉴绘画中印象主义风格。艺术上追求明暗和色彩在人的视觉印象中的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没有明确的线条和轮廓界线,亦不强调立体感和质感。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0
新现实主义摄影特点  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0
达达主义摄影特点  与传统和理性对立,宣称与美学无缘。通过暗房、拼接等技巧构筑作品。“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1
超现实主义摄影特点  认为将人类的下意识、灵感、梦幻形象化才是艺术的广阔天地。利用技法做出荒诞的、不可思议的效果情节。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1
抽象主义摄影特点  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升华。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2
堪的派摄影特点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3
http://wenku.baidu.com/view/a7970489d0d233d4b14e6900.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a7970489d0d233d4b14e6900.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a7970489d0d233d4b14e690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4
摄影“主义”与“流派”
类别:摄影一族  
发表于:2007-06-08

一、 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的变态和理想的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像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二、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

  1、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本章光郎和崛内初太郎等。  

  三、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主义原本是二十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种激进的、带有强烈虚无主义色彩的现代文艺思潮。

   “达达”原来是法语中婴儿说话中发出DA-DA的音节,没有含意。作为文艺流派的用语,最先出现在文学领域中的诗歌创作。它的思想特征是:厌恶战争,反对战争;叛逆阶级统治;无政府主义倾向。其艺术观念的本质是:崇尚虚无,蔑视理性和传统;鄙弃美学规律,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信奉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思想;崇尚非物质的非客观的“真实”,实质是倡导主观抽象。于是诗人们用破碎的艺术形象、零乱的艺术语言创作,使诗作像梦呓,令人不可解读。“达达主义”的冠名即由此而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乱使一些厌恶战争,悲观愤俗,但无法又无力改变现实的画家苦闷、彷徨。于是,文学中的达达主义思潮自然在美术领域得到共鸣和响应。这些美术家将艺术创造视同游戏,将一些被人废弃的毫不相干的零碎物件作为构成元素和某种意象符号拼构成画面视若作品、当作创造。于是艺术史家也把它们称作“达达主义美术”。

  1918年,摄影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达达主义摄影”流派。倡导者是摄影家曼瑞(MANRAY)和L.M。纳吉两人,但其思想启蒙可溯源到1915年A.斯蒂格里茨和E.J斯泰肯在达达主义画家M,杜桑(M.DUCHAMP)协助下创办名为《291》刊物上对达达主义美术的介绍。“达达主义摄影”的首次摄影作品展览于1919年在美国举办。这一摄影流派的创作方法大都将印刷品(如报刊)碎片和其他实物影像拼凑粘贴在一起再翻拍而成的。由于这些作品内容晦涩、含义不清,画面结构怪诞,不符合大众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加之又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支持,故而从1924年开始不到三十年代就被“超现实主义摄影”所取代。

   “达达主义摄影”的代表性摄影家有:P.哈尔斯曼等人。该流派的代表作品有《达达——MERIKA》(1919)、《花花公子》(1919)、《塔特林之家》(1920)、《丽达和天鹅》(1925)、《宇宙》(1925)、《城市·生命被研磨》(1929)。

  四、自然主义摄影

  19世纪末,画意摄影流派几乎主宰着全世界的摄影沙龙和展出,但也日益显示出它的保守和固步自封。特别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的摄影已经以闭关自守和毫无独创性而闻名,这就使得一些独具个性的摄影家感到了不满,开始了对画意摄影的挑战。1889年,以英国摄影家彼得·亨利埃默森(1856-1936)的《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为标志,自然主义摄影流派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展开了对矫揉造作的画意摄影的直接挑战,并且在摄影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自然主义摄影提倡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也就是要求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拍摄自然景物。自然主义摄影的原则是把眼睛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直接记录下,来要求主题的真实性而不是有意的安排或设计,选择构图和找好视点固然很重要,但构图应该以每处景物的内容决定,而不是要依据什么强加的“艺术准则”,任何过于复杂的人为加工,只会损害图像的内在美,破坏作品价值。这本在伦敦问世的《自然主义摄影》小册子在前三章中特别强调了作者对艺术理论的看法,并说明了每个时代的艺术杰作都是对自然界的直接反映和记录,人为地加工和影响会有损于而不是有助于艺术的表达。埃默森还同时提出了焦点摄影理论,他认为人的视觉边界是不明确的,中间部分清晰,边缘部分模糊。为了使照相机达到人类视觉再现的效果,他劝告摄影同行不必使影像都达到最清晰的程度,仅仅清晰地展现景物的部分完整细节,就能获得更自然的效果。

  由于他在书中指出画意摄影的方式是“支离破碎式的”,对鲁滨逊所涉及画意摄影的通俗读物《摄影的画意效果》进行强烈的抨击。因此在摄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令许多画意摄影流派的摄影家都感到了深深的震惊,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摄影流派的发展趋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他的摄影理论和实践影响了相当大一批摄影者,这些摄影者深入到英国的风景区和乡村,拍摄了很多影响深远的自然主义摄影作品。其中尤以英国摄影家里德尔·沙耶(1856-1895)、弗兰克·萨特克里弗(1853-1941)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他们在“自然主义宣言”提出以前已经开始进行同画意摄影风格不同的实践,埃默森的观点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念。这两位摄影家在经营摄影社的同时,不断地推出自然风景和风俗照片参加展出,留下了不少经典之作。

  五、后现代主义摄影

  当代艺术家的特点是更倾向于探索自己新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和表达。这种探索反映出当代思维观念和思维层次的复杂化,也揭示当代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在这么急剧变化的时代,摄影艺术思潮一反上个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变化节奏,反倒变得平和起来。四十年中只出现两个有影响的摄影流派∶“后现代摄影”和“新纪实摄影”。

  “后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于70年代后期跻身美国影坛,后逐渐遍及全球。这一摄影流派在骨子里“承接”上一时期现代派以创作主体为中心、为出发点的美学观念,但也重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用作品与生活对话。其次,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不甚重视摄影的本体特性,认为摄影与美术都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样式而已。他们只注意它们两者的共性,而忽视两者的个性。在后现代主义的摄影家心中,摄影和美术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德国艺术家G.里希特就这么说过∶“照片是最完美的绘画”。故而后现代主义的摄影家的摄影创作往往出现绘画倾向。当摄影进入数码时期,这一特征更为明显。他们在创作中以现实中的景物影像视作自己的艺术语言的词汇进行“造像”,以更大的自由度来表达、来抒发。当后现代主义摄影家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既不像纪实摄影家那样用生活自身说话,也不像现代主义摄影家那样超脱现实。摄影家对自己的摄影作品所诠释解读绝对是个人的,他不考虑画面影像与生活场景的对应关系。这类摄影作品其主题往往是隐晦的、象征性和比拟性的,表意晦涩曲折。后现代女摄影家L.西蒙斯有一幅身背一栋房屋的婷婷女郎的摄影作品,其创作目的就借此讽刺与鞭挞满足于安逸的中产女性。有些作品虽然拍自生活,但其意义却绝对是摄影家个人的人生哲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直接表现。由此可知,后现代摄影创作题材和内容有相当的随意性。

  在后现代主义摄影家的心目中,内容没有什么“禁区”和“忌区” ,格调也不分高雅和低俗。连“性”和“性事”都可以直接进入画面。如1985年J.索德克的《爱的连接》、1987年A.莫了迪卡的《纽约.特雷德韦尔》、1988年D.沃吉纳罗维茨的《屋子》和1990年J.孔斯的《高耸的伊洛娜之臀》等都是“后现代主义摄影”涉及性事的“典型”之作。其表现、其作品,无论是间接,或者是直接;无论是白露,或者是隐晦,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等同于社会上流行的一般的“色情”摄影。因为在后现代主义摄影家看来,性和性事是社会的存在、是人性的构成,不需要也没必要规避。上述这些艺术特征,一句话就是当代流行的存在主义、人类学、现象学和弗洛伊德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直接反映。

  这一摄影流派中代表性的摄影家有R.梅普勒索普、A.塞拉诺、T.斯特鲁斯、J.戴特、B.克鲁格、S.莱维、N.哥尔丁和森村泰昌等。名作有《整容》(1975)、《宴会》(1978)、《无题·取材自万宝路系列》(1980)、《你能》(1981)、《玛丽与巴贝》(1982)、《死》(1988)、《恶魔》(1989)、《无题》(1990)、《巴黎小猫》(1993)、《无题302号》(1994)。

  六、纯粹派摄影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丹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七、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转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5
http://www.hn8868.com/Html/sheying/22352169.html

http://www.hn8868.com/Html/sheying/22352169.html

http://www.hn8868.com/Html/sheying/22352169.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7
现代摄影流派以及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通过前人的摄影艺术活动、创作经历与作品分析,了解各种摄影风格流派及表现手法,对今天从事摄影工作和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需说明的是,摄影的流派又有别于其他艺术。
首先,摄影的所谓“流派”并不像绘画那样明晰,有的“流派”还仅仅处于一种新颖的表现手法阶段。近些年来山于摄影科技的发展以及摄影观念的更新.即使是照相机镜头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真人、真事、真场景的纪实摄影,也会由于摄影家们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其在表现内容和形式方而明显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摄影作品。在西方国家,除了从事报道性职业的摄影家外,许多现实主义摄影家也在注意吸收现代派的某些形式、手段和语言,使现实主义摄影有了新的发展。在我国的艺术人像摄影方面,尤其近十余年来,无论是技术手段的创新,抑或是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了可喜的突出发展。但客观而论,都还未能形成足以影响世界摄影艺术的发展而成为流派下面我们就曾经在世界摄影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一些主要摄影流派做一简要介绍以期使人们对今后摄影艺术、尤其是人像摄影艺术的发展走向及研究能够有所借鉴。
一、画面内容的不确定性
传统摄影鲜明的主题,是一种单向性思维方式,只能触及表层,并不能全方位地认识外在世界。
现代的艺术创作是个复杂过程,在这个主体交叉,五光十色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摄影家以自我情感为中介,听凭艺术想象力来构制形象。
只有不确定性才会调动观者的思考,也才能反映复杂多样的外在现象。
标题上大多中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观众无法从中窥见作品的意义指向。
照片越完整,多义性的可能就越小。现代摄影艺术,则努力破坏画面的完整性,以阻挠观者明白。这种在表现上的广泛性、不确定性就是产生多义性的心理基础。
现代摄影家认为,正是这种照片在作品的容量与表现力方面,才为其内涵提供了无限扩展的可能。

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传统摄影先期以来只接受一种模式,一种较单一的外在形成。这种表现形式的单一性,阻碍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现代摄影在形式上注意摄影家对于外在客观的主观意念和个人感受。
现代艺术摄影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审美方式。
毕加索说过:如今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只用最纯的艺术已经不够了,要用所有形式的艺术才行。
西方现代摄影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客观的现实基础。

三、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
传统摄影家把写实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他们以客观现实作为表现对象,以真实和具体的视觉形象塑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现代摄影艺术认为,以再现客观现实为主要目标的摄影活动已经过时。认为摄影艺术不应局限在纪实的表层范围内,摄影应跨越自身的局限,从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探索和寻求新的语言形式。
现代摄影艺术从客观走向主观,这是与西方的艺术思想分不开的。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已风行整个西文世界。他们以为,在人们之外不存在任何现实的东西,只有个人的感觉和智能方面的意识才是现实的。
为了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就要揭示人的内心情感。
他们拍摄的对象不是客观现实,而是追求一种心理和精神的表现。
客观外界的事物,只不过是摄影家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载体。

四、观者参与的互动性
一幅作品潜在的美学特征,只有在观者的理解和参与活动中,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
传统摄影家是让观者被动地接受其作品,而现代艺术摄影家则是让观者主动参与和积极介入。
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观者的参与意识是现代意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这是与整个现代文明中,人的主体意识的强化同步。观者愈来愈多地参与了艺术家的探索,共同介入艺术创造过程。
只有观者把各自不同意识契入照片中时,照片的创作过程才告完结。
观者的参与,扩展了表现度。现代摄影家在作品展出时,常常营造出一定的气氛,以便于观者的介入。
现代摄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不把作品看作是最终目标,而把作品的最后完成权交给观者。
现代摄影家并不想让他的作品流芳百世,而只是想让观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
现代摄影家认为,传统摄影利用是纯熟的技巧,驾驭光影色彩,结构等造型语言手段,塑造出美化,虚假画面,这些作品是观者容易看懂和看得习惯的。而现代摄影家,他们要改变观者对作品的欣赏习惯。在表现形式方面,表现畸形和荒唐反常的景象,是为了引起观者的惊奇和困惑。他们常以荒廖的思维原则和矛盾的表现方法,以极端矛盾对立、不可思议的方式来展示世界。

五、跨越时空
打破空间界限,冲破瞬间观念,在作品中拆除具有某种完整意义的视觉时空表现。
他们反映的现实不存在于普通的三度空间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心灵臆想的空间内。他们把超现实、梦幻和潜意识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

六、美丑观念的更新
现代摄影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对传统审美价值的怀疑和挑战。现代摄影家表现出对丑的偏爱,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摄影崇美抑丑的反叛。他们认为丑是千变万化的。而且丑比漂亮的美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现代摄影家认为:形式越可怕,也就越有吸引力。
排除预先的拍摄目的和意图,而去强调无意识的机缘性或偶然性,追求艺术创作上的自然无为。
他们淡化典型,选择生活“原生态”面貌。使观者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观察,去直接感受生活。
拍摄的题材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这些东西安排在一起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传统的艺术摄影作品是有秩序的完美的整体,每个细节都被安排在最佳位置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都被删除。现代摄影艺术认为这是僵化的创作形式,而随意性的游离状态才是最好的选择。毫无规范性的表现手法,才能给艺术表现上带来最大的自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8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85434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85434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8543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7 14:39
传统胶片摄影魅力依旧200多幅照片展现120年世界主要摄影流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日前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世界摄影流派作品展”表明:数码摄影在艺术原创性方面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胶片摄影。
  本次摄影展展出的是世界顶尖摄影作品收藏家石原悦郎40年来的藏品。这些作品的拍摄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展现了120多年来部分世界级的摄影艺术大师的200多幅精彩作品,反映了世界主要摄影流派的发展进程。如法国摄影家纳达尔拍摄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肖像照片,法国皮埃尔·伯第拍摄的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照片,法国摄影家罗贝尔·杜瓦诺1952年拍摄的毕加索照片(见左图),美国摄影家曼·雷拍摄的女性形象。
  对于这些用胶片拍摄的摄影作品,石原悦郎认为,数码照片或许能做出胶片的效果,但却无法产生胶片照片独特的韵味。因此,现在在世界艺术摄影的中心——纽约,已经有许多摄影家开始呼吁还原胶片时代。石原悦郎颇为自豪地说:“我并未收藏这些照片的胶片底片,但这些照片都是几十年前的 老照片。当时,制作、处理这些照片的环境和工艺现在已无法复制。这也是收藏摄影作品价值之一。”(张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