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罗拉多州艾格特小学仅有9名学生,一位教师同时教授三个年级。图片来源:美国科罗拉多教育新闻网 ■李新翠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世界各国应对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需要跨越的一道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追求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路上,他们都碰到了这把双刃剑。放眼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韩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曲折道路,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之处。 方便入学和以人为本是学校布局调整的归宿。虽然各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的重头戏都是“撤点并校”,但它们都没有忽视方便就学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实现孩子方便就学、能够就读高质量的学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促进他们的发展,各国政府大都能够正视大规模合并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认识到大规模农村学校合并产生的问题之后,果断推行小规模学校运动,多措并举扶持、恢复与建设了一些需要保留的农村小规模学校。2000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专项拨款法案,推出旨在帮助偏远农村小型学区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和为贫困指数在20%及以上的贫困农村学区提供附加资金的“农村低收入学校项目”。美国还通过增加农村教师资格条件的弹性和教师交流,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科学和弹性的布局标准是学校布局调整的关键。为避免盲目撤点并校,提高学校布局调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国比较注重学校布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制订了“学校生存能力标准”。该标准规定,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小学六年级,每个年级的人数达到20人时方可认定为有生存能力,若全校人数少于140人,则被视为无生存能力,将成为关闭或合并的目标。学区布局调整的标准大都以学区能否提供完整的基础教育来确定学区是否被纳入合并计划。以密歇根州为例,当一个学区不能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教育计划时,就需要合并到较大的学区,以便学生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标准既要科学,又要有弹性,既有横向的弹性,又有纵向的弹性。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