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最年轻院士”潘建伟:量子梦与家国情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9 23:40
标题: “最年轻院士”潘建伟:量子梦与家国情
“最年轻院士”潘建伟:量子梦与家国情 2012年01月16日  作者:徐海涛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1月16日电(记者徐海涛)27岁,他的科研成果入选“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他毅然离开国际顶尖的量子研究单位回国组建自己的实验室;2011年底,41岁的他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就是潘建伟。
  作为一名已在全世界声名鹊起的青年科学家,潘建伟的研究方向是量子信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门学科的奥妙,但世所公认,它是全球下一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研究,目前已成为国际科学界的前沿热点。
  20年前,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向传统的量子力学理论发出了质疑。
  “量子力学基础理论认为,微观粒子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这从日常思维来看简直是一种悖论。”潘建伟说,自己就想在本科论文中找个例证来否认这个理论。这个在今天看来不乏“莽撞”的举动,却引导他迈入了“量子之门”。
  1996年,潘建伟进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在这个国际量子力学研究的前沿之地攻读博士学位。他来的“正是时候”,导师塞林格教授正在组织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方面的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试图将量子信息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实验阶段。
  1997年,该项目组题为“实验量子隐形传态”的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完成实验数据测量和处理的潘建伟是论文的第二作者。该成果被评为当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并与“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时年27岁的潘建伟,就此成功进入国际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核心区。
  潘建伟说,“兴趣”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关键词。高考前填报专业时,他曾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物理还是更热门的经济、管理而困惑,爸爸则建议他按照自己的兴趣作出选择,因为“做喜欢的事情会更有耐心”。
  进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潘建伟的同学里有7名各省的高考状元,激烈的竞争让很多原来的尖子生产生挫败感。潘建伟的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偏下,但他说自己的心态很好:“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至于拿第几名就无所谓了。”也正是因为兴趣所产生的耐心和恒心,让潘建伟在日后的物理研究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自己专业领域小有名声的潘建伟萌生了回国的想法,对此他的导师感到不解,把他叫到办公室问:“潘,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像你这样一流的实验室。”
  潘建伟说,选择回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认为一个人对亲人、朋友的爱,对自己所在团体、所在国家的认可,是一种自然、朴素的情感。”
  怀着这样的梦想和情感,2001年,潘建伟回到中科大着手组建实验室。“建一个国际上领先的量子实验室,不仅需要理论人才,还需要电子学、光学、软件等支撑。科大当时没这个基础,怎么办?我就国内、国外两边跑。”潘建伟不断前往欧洲“取经”,同时,他陆续送出十几名学生出国进行针对性学习,让他欣慰的是,这些学生基本上学成后全部归国效力:“他们留在国外的话可能收入更高,能回来一方面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对国家的感情,也因为我们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这是事业留人。”  2003年以来,“潘建伟团队”的研究成果6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5次和4次分别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并在合肥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绝对安全的光量子电话网。不到10年间,他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已经牢牢地在量子信息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潘建伟说,随着中国量子通讯卫星在2015年左右的发射,将可以实现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广域量子通信。而他的导师也于近期两次来到中国,希望与弟子开展合作:“我现在真正理解了你要回国的原因,你不仅爱量子科学,也爱你的国家。”
  对于能在41岁成为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并未因此志得意满,他引用中科大前任校长朱清时的一段话描述自己事业之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地点,做适当的事情。”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我的梦想?我说,梦想不是你想要得到什么,而是你发现一个很美妙的事情,你想去做。”而让他深感幸福和幸运的是,量子研究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同时能给国家带来贡献,“我的梦想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尽力把量子信息做到极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