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大半辈子木匠,但最令他骄傲的是帮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成才梦 老木匠曹宪谱的“教育经” 给学生写回信 张青峰 摄 “县城西北一怪翁,本是鲁班一门生。终生业务做椅柜,培育弟子改了经。从来不讲玩斧锯,一心专供圣贤经。几十年辛苦没白费,半百弟子高材生……” 这是河北省宁晋县西城区曹家庄农民曹宪谱家中悬挂的一幅中堂,也是对曹宪谱大半生的真实写照。曹宪谱,69岁,不是大款,不是企业家,靠做木匠活儿维持生计,却在近50年的时间里,戒烟,戒酒,不打麻将,不下馆子,硬是挤出20万元资助了53名贫困学生。同时,他潜心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经”,先后教育出了20个硕士、两个博士、一个博士后,将53个孩子培养成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他对教育的痴迷不仅仅使这53名学生受益,他还总结育人经验,引得众多家长慕名前来咨询;他钻研学生心理,近万名学生向他倾吐心声与困惑;他研究高中历史教学,洋洋洒洒上万字的“顺口溜”囊括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这个只念过6年书的木匠,因为对教育的质朴热爱,成了远近闻名的编外“教育专家”。 ■本报记者 杨占苍 通讯员 张青峰 刘乃朴 坚强后盾 在采访中,曹宪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常跟孩子们说,有事找你曹伯伯,我来做你们的坚强后盾。”曹宪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时间追溯到49年前,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当时年仅20岁,还是木匠徒弟的曹宪谱去亲戚家串门,见到了两个家境贫寒、求知若渴的孩子。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己利用生产队劳动的剩余时间,起早贪黑做小方桌、盆架、纺花车挣来的20元钱分给了他们。此后的岁月里,他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类似状况的孩子,开始了漫长的资助之路。 真正意义上的资助开始于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曹宪谱在唐邱中学认识了学生刘奇。几天后,曹宪谱收到了刘奇的来信。刘奇在信中提到,因为家境贫寒,上完初三就不上学了。得知此事,曹宪谱骑车找到刘奇在裴家庄村的家。 刘奇的爹娘说,家里条件不好,房子漏着雨,还得给刘奇的哥哥娶媳妇,不打算让刘奇继续上学了。曹宪谱说:“有俩人搭伙做买卖的,咱们搞个创新,来个‘股份制大学生’,我们一起供刘奇上学,学费我包了!” 有一次,曹宪谱到学校去看刘奇。曹问:“你一个月伙食费要多少钱?”“曹伯伯,你猜一猜?”刘答。“一般学生一个月花12块钱左右,你10块钱就够了吧?”“用不了那么多,4块钱就够了。每个月我从家里驮一袋麦子到面粉厂换成面,再到学校食堂换成馒头票,一斤面加一毛钱,一个月下来就是4块钱。”“你不吃菜?”曹宪谱疑惑地问。“不用,有它呢!”说话间,刘奇从床头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罐头瓶咸菜和一个大咸萝卜。老曹当即掏出兜里仅有的50元钱递给了刘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3个月必须花完它,你以后上学的费用我全包了。”刘奇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了。 自此后,曹宪谱经常去学校找班主任了解刘奇的思想状况,找任课老师询问他学习的薄弱环节,星期天还陪着他一起学习。刘奇日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上大学时是班长、校团委副书记,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成为省直机关的一名处级干部。他的一路成长,始终有曹宪谱的关心和教诲陪伴。 正式资助了刘奇后,很多孩子主动找上了门。有一回,曹宪谱去宁中看望资助的几名学生,刚出校门就被一个孩子拽住了自行车。孩子说:“我有事想跟你说说。”原来,这个孩子的母亲得了尿毒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学校要求交100块钱的书费,父亲得知后迟疑了半天,才从兜里掏出一沓零钱,说:“你娘的药再有两天就吃完了,借了3天才凑了这100多块,你先拿去交了书费吧,我再去借。”孩子接过父亲的钱后,跑到屋里趴在床上哭了老半天,之后,将钱又交还给了父亲。他决定放弃学业,到村里的建筑队当小工挣钱,贴补家用。 遇到曹宪谱这天,正好这孩子到学校收拾行李。曹宪谱说:“你既然找到我,说明我们有这个缘分。你还小,不要轻易放弃学业。”说着从兜里掏出100块钱,递给了孩子。“上学才能有大出息,先把书费交了,安心上学吧,上学的费用以后你就不用考虑了。”曹宪谱说。如今,这个孩子已是石家庄市某街道办事处的党委书记。 除了给孩子们付学费、书费,曹宪谱还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集市买衣裳送给他资助的孩子们。有大有小,一次就是十几件。 每年高考,曹宪谱都会准时守候在考点学校门口,等待走出考场的孩子们。为了让他们中午好好休息,他在考点附近租住民房,领着孩子们吃饭后,就启动带来的电扇,让疲惫的孩子们纳凉。赶上停电,他就用大蒲扇给孩子们驱走蚊蝇。 这样的举动,曹宪谱连续坚持了15年。他对孩子们的点滴关怀,诠释了爱的力量。孩子们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从内心迸发出了无穷的动力,取得的进步让曹宪谱感到很是自豪。 |
编外辅导员 “曹宪谱是我的忘年交,是我的知心朋友,更是我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宁晋一中校长这样评价曹宪谱。 曹宪谱的故事流传开后,很多学校和家长都邀请他给孩子上课,他先后到宁晋一中、宁晋五中、唐邱中学、东汪中学等学校作报告120余次。 一次,他在城西的一所学校作完报告,收到了一个叫小莉的女生寄来的信。信中说,她对班内的一个男生产生了好感,给他写了一封信。但是信寄出去了,却没有音讯。这时,小莉觉得班里很多同学总是窃窃私语,仿佛所有人都在议论她、回避她,这让她感到无地自容。于是,她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曹宪谱看完信,立即赶到女生所在的学校,找到那个收信未回的男生。 “你收到过小莉寄给你的信吗?” “收到过。” “给她回信了吗?” “没有。” “这件事你跟别人说过吗?” “没有。” “那你是怎么想的?” “考大学是我的梦想,我根本没想过要早恋。” 曹宪谱就把小莉想自杀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个男生,并指导他给小莉写了回信。“早恋是个青苹果,我们这个年龄应该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让我们相约到理想的大学以后再交往吧。”一封信使两个临近高考的孩子都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记者注意到,在曹宪谱的“密室”里珍藏着一千多封孩子们的来信和上万张小纸条。那些信是他与孩子们的心灵之约,那些纸条是他在学校作报告后孩子们分享给他的“小秘密”。 学生们写给曹宪谱的信件中,一封署名“一个尊敬您的孩子”的来信吸引了记者:“我就叫您伯伯吧,昨天您找刘晓辉谈话时,我就坐在您旁边。当时我就被您的谈话深深吸引了,您说的学习方法有好几处正中要害,您可否教教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为这些天我上课总是走神儿,好像陷入了学习的低谷。期待着您的回信!” 曹宪谱说:“对这样的信,我一般不超过三天就会回。晚上先在脑子里想好,再抄清楚寄过去。” 曹宪谱这个编外辅导员,还特别注意呵护贫困学生的自尊心。 1993年的一天,曹宪谱为正在上高中的小菅配了一副近视镜。刚离开学校不远就听见身后两个学生的风凉话:“你知道咱为什么学习不好吗?”“不知道。”“是因为没人关心咱,没人给咱送眼镜啊!”听到这话,曹宪谱的心咯噔了一下,小菅会不会因为送眼镜这件事而受到同学的歧视吧?为此,他再次回到了小菅的班里,调查了所有学生的视力情况,为班里16个近视学生每人配了一副眼镜。 让孩子有尊严地学习。曹宪谱就是凭着这种想法和做法,让那些受到他资助的家庭贫困的孩子,收获了尊严和自信。 |
朴素的“教学观” 曹宪谱不仅研究教育,还有了让他引以为傲的“研究成果”。 “好少年爱学习,学好知识长出息。为祖国为‘四化’,比比谁的贡献大。为家乡为父母,长大咱要露两手。造卫星坐火箭,咱到月球转一转。这一切是理想,现在不对外人讲,憋足劲钻学习,打好基础是主题。”曹宪谱将深奥的大道理融入“中学生成才启示顺口溜”中,在学生中大受欢迎。 “礼拜天不回家,整天整夜泡网吧。返校时头脑昏,学习哪能有精神?”曹宪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们明白了“远离网吧,从我做起”的道理。 “一八三九年,广东人人念,总督林则徐,带头抄鸦片,运到虎门口,全部焚烧烂,气死英国佬,国民添笑颜。”曹宪谱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了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曹宪谱还根据自己多年读书的心得体会和育人经验,编成了《劝学歌谣》25篇、《名人成才歌谣》25篇、《历史纪元歌谣》和《近代史歌谣》,并自费出版1000余册,免费赠送给学生们。 现在,曹宪谱已经完成了高一历史课本顺口溜的编写工作。他说:“做学问跟做木匠有相通的地方,干一行研究一行,肯定能做好。” 凭着这股子认真劲儿,曹宪谱还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 “每次考试,向老师借前三名的作文认真研究,用不了半年,你的作文就会得高分。” “班主任在排座位时要考虑到学科搭配,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好的学生搭上一个差生,做到优势互补。” “看一遍不如想一遍,想一遍不如教一遍。” “学生每次考试若能自己与自己比,这次比上次长1分,这次比上次升1名,月月升,季季长,成绩就越来越优秀。” “教育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不能挖苦讽刺,更不能对孩子说‘你跟谁谁谁比是缺了根弦儿,还是少了一只眼,怎么那么笨’之类的话。” “老师指着鼻子跟学生说话与拍着肩膀和气地说,效果绝对不一样。” “幼儿园的孩子们只要学会唱歌、跳舞、做游戏就行了,不能拔苗助长,要不到了小学学习就没兴趣了。” …… 曹宪谱对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作业留多了,效果未必好。就像做木匠活一样,师傅不用给徒弟太多模子,给他一个模子仿做,在他看来不合理的地方就去改进,他只会做得更精巧。对于作业,老师也不能只是简单地打个对错号,要掏心窝地鼓励学生,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曹宪谱用最朴实的话语阐述着他对教育的理解,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