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旧书寻踪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4 14:26
标题: 旧书寻踪
旧书寻踪
   张引墨 雷蕾

   近一时期,旧书业悄然回潮,一些报刊开始关注旧书业。记者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北京较为著名的旧书交易场所,与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进行了多次交谈,记者发现如今的旧书业,不管是经营形式、经营品种、经营理念,还是消费者的年龄与购买方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经出现了连锁形式经营的旧书业,因为优惠的图书价格,深受日本读者的欢迎。其规模之大,势头之猛,给已经不太景气的日本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足以令他们再一次感到恐慌。日渐复苏的旧书业给日本出版界带来的恐慌难道不值得中国的出版业进行思考吗?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描述“旧”的:对于人类,旧是他们心灵世界的根基,惟有旧,一个民族的所谓“古典”一词才有内容。如果把它套用到旧书上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这也许可以成为大家喜欢旧书的一个理由吧:寻找心灵世界的根基。
   旧书市场
   中国在古旧书的经营方面有较长的历史。就北京而言,自康熙年间的中后期,在琉璃厂一带已经逐渐聚集了许多买卖旧书的书店,为进京殿试的学子提供服务。到乾隆年间,旧书店的数量还在增多,规模也在扩大。当年的书商用各种各样的经营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与读者建立起相当紧密的联系,使图书的成交量不断上升。进入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许多图书馆、个人收藏家开始委托中国的版本、目录学者在北京和上海采购旧书,此时的旧书业非常兴盛。40年代末期,由于长时间战乱引起的社会动荡,整个旧书业进入了低谷。解放初期的北京仅存了一些规模很小的旧书店,1952年政府为了挽救由于战乱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旧图书,成立了今天的中国书店。
   中国书店的成立,给战后中国的旧书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使旧书业步入了一个振兴阶段。当时,中国书店兼并了北京110多家旧书店,派遣20多位有经验的收购员常年在全国各地收购古旧图书,经过拣选、鉴别、整理,再出售。现存于国家图书馆里的孤本、善本图书中有2000多册都是由当时的中国书店提供的。其中宋版的《楚辞》、《史记传》等,直到今天也是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重要图书。由于那时的社会需求量大,又借助文化巨匠们的宣传与指导,再加上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旧书业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所抢救的文献数量与提供给国家、省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的馆藏书量都非常大。“文革”动乱,大量的图书被人为毁坏,使得旧书业元气大伤。虽然中国书店从1978年以后,重新恢复旧书业务,而且还在北京建立了十几家销售旧书的门市。但是,在全国各地收购的旧书,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品质上,都大不如前了。虽然,现在古旧书店的专业人员流失现象非常突出,古旧书发行人员的专业素质明显下降,影响了古旧书的经营。但是,中国书店仍旧保持着原有的经营理念,不断培育新人,与全国各地的藏书家、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丰富旧书经营品种,用各种形式吸引消费者。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古旧书业的发展,中国书店是很好的见证。中国书店在文化抢救、培养古旧书专业人才上所作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图书在当时那个战乱频繁,经济水平低下的年代里,可以说是非常奢侈的东西。购买图书在当时是身份的象征,文人学者用它作研究,有钱人收藏它标榜自己的学识。因为旧书业的兴盛,在经营古旧书的场所,聚集了很多文人墨客,书籍收藏家,社会名流,他们可以从那里找到各自想要的图书、版本,又可以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中国书店的副总经理吴凤祥是这样诠释“旧书”的:由于中国的历史比较悠久,按我国文物部门的要求,根据年代的不同把旧书分成古书和旧书两大类。古书是指在1911年前出版的任何图书,它只能在国内流通,禁止以任何形式在国际上交易。我个人认为旧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降价新书,应该是经过读者一次使用后又重新回到市场进行二次流通的图书。
   任何一部古书从内容到装帧,从用纸到印刷,都是一部综合的文化史与发展史的见证,可以反映出这部书所记载的一个年代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工业的发展情况,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现在古书的收藏目的已发生了变化,原来以学者和单位图书馆居多,偏重于图书内容的使用与研究。随着收藏热的兴起,现在多侧重于图书的经济价值。
   由此可见,古旧书业的兴衰与图书的出版、流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虽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源国,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落后、工艺流程的繁琐制约了图书的大批量生产。而且图书作为文化消费的产物,在人们物质水平落后的年代,更局限了它的流通,导致了旧书业的繁荣。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开始从原来的工业型向知识型转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年出书十五六万种,除去教材、教辅也有七八万种以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人们对旧书的需求逐步减少。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图书出版的分布也相对分散,新书的流通仍有障碍,一些图书也许需要几年才能与读者见面,有的图书则根本无缘与读者见面,但一些有价值的图书仍会在市场上留存,寻找再次流通的机会。
   旧书的购买就如同购买古董,有人愿意去古董店,也有人愿意到簋市上去寻找,即考了自己的眼力,又从中尝到讨价还价的乐趣。
   以旧货市场著称的潘家园,吸引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都想在这里淘到一两件自己喜爱的中国古董。潘家园的西北角,那个卖旧书的角落同样吸引着大量爱书人驻足。
   这是一个民间的旧书市场,90年代初马路两边有一些小书摊,还很不成气候。1995年,市场规范,摊位增加了几十倍,初具规模。现在,固定摊位已达65家,临时摊位也有120家,已是中国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在这里摆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周末,摊主们把周一到周五从各地抓的货拿到这里来销售。由于这里的图书价格便宜,又有很多在别处找不到的书,所以一些旧书爱好者常来光顾。
   报国寺是另一处旧书交易场所,规模要比潘家园小很多,其中还夹杂有一些卖古董的摊子,但这里要比潘家园整齐,有秩序,而且风景优美。
   由于消费者喜欢潘家园这种民俗式的摆摊销售的方法,使得这里总是熙熙攘攘,人气极旺。这里的货品大都来自民间,品种极多:报纸、刊物、书信、字画、老照片等等,成本低、价格低,摊位租赁费也低(200元左右/月)。这里销售的物品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新旧之别,商品价格由摊主定,只要买卖双方讲好便可成交。
   来这里买书的人,不管从年龄、职业,还是目的,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有三、四岁的孩童在妈妈的陪伴下买童话书的,也有十几岁的中学生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漫画书,还有一些白领女士找一些精美的旧杂志,但更多的还是仔细掏书的老人和一些被称为拿货的人。
   旧书交易
   在潘家园记者找到了一位已86岁高龄的卖书者杨晓安,凡是喜欢《红楼梦》,需要找与《红楼梦》有关书籍的人,一定都会来他这儿找找。
   杨晓安是在1969年干校劳动时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干校领导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干部要读五遍《红楼梦》,他当时买了一本,读第一遍,就被迷住了。退休后他开始四处寻找和《红楼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并且编写了《红楼梦研究分类索引》。书编好后,为了使家里大量的《红楼梦》资料派上更大的用场,1993年开始了他的卖书生涯。
   起初杨晓安卖的书都与《红楼梦》有关,后来凡是社科类的书他都卖。来杨晓安这里买书的人大致有三种:一是,真正搞收藏的,他们一般对书的要求较高。二是,抓货的,从这里拿书再到别处去卖,有自己的摊位。三是,用于拍卖的,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来这里抓到书后,再到拍卖行去拍卖,可以赚到很多钱。
   采访中老人觉得自己不能为记者提供旧书经营中更有趣的故事,想给记者推荐一位真正了解、又有研究的人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10年卖书史背后的故事,谦逊的杨老先生不肯多说。他只是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旧书交易的过程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记者是在网上结识胡同的,他是天涯社区闲闲书话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网民,为他获得名声的是他的布衣书局。4年前,胡同刚从山东到北京时,就爱去潘家园旧书市场闲逛。一本一本挑时,想自己看,一堆一堆买时,想收藏,等到斗室里聚满了书时,他萌生了开旧书店的念头,但他把旧书店先开在了网上。
   胡同最爱买书,就像女人爱买衣服。他去过潘家园、双龙、五道口、报国寺、琉璃厂、玉泉路等地,北京旧书的家底,几乎给他抄了个遍。
   和胡同第一次去潘家园旧书市场是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冬日,凌晨5点的潘家园市场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煞是热闹。记者一眼就认出了胡同,他背着一个硕大的军用双肩包。
   到了卖书的地方,记者才知道自己有多失策,黑乎乎的一片,只见人影魅魅,有几道微弱的光束闪来闪去,看不清书贩子从麻袋里掏出的书,胡同批评说:凌晨5点到潘家园买书而不带手电筒,简直是士兵上战场不带枪。记者只好在那里东游西逛,借别人照过来的光束扫上几眼书名,深深的体会着“借光”的含义,心里则懊悔不已。
   尽管这样,记者还是花10元钱买了《格调》、《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西行漫记》、《青年近卫军》(一)(二)、《妇女乐园》。慢慢的,书看得越来越清楚,记者才仔细打量这里的书摊,一家挨着一家,席地铺着一块塑料布或什么都没有,书脊朝上码着各种书。记者发现,在这里很难给旧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这里也有非常新的书。比如记者买到的宁肯的《蒙面之城》和海岩的《我笔下的七宗罪》,差不多是现在正畅销的。记者一边买书,一边向摊主打听这些书的来源,发现这里书的来源非常庞杂:有收破烂得来的,有从工厂图书馆论堆买来的,也有从出版社论斤称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印刷厂直接收来的。
   等记者拎着两袋子书的时候,失踪很久的胡同突然出现了。他此时的样子,记者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了,他买了无数的书,无数,至少有400本吧,看来他的布衣书局店主的身份已使他颇有些职业化了。由于还要去报国寺,没时间做过多的攀谈。
   赶到报国寺安置好潘家园买的旧书后,胡同再一次的不见了踪影,记者信步其中,继续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
   唉!这些旧书市场真是爱看书又没钱买书的人的天堂。记者找到了郑渊洁所写的12属相的故事书,共12本。以前,这套书要很长时间才出全的,一直眼巴巴等着,现在真幸福,一下子就买全了。
   等从报国寺撤退的时候已近傍晚,记者仍听到旁边有人说:这是谁家的书摊?怎么收得这么早。
   跑了整整一天,回家已是华灯初上,然而心中快乐无比。读书人喜欢逛书店逛书摊,看着一本本排着的书,也是一种乐趣。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虽然图书馆、书店、个体书摊随处可见,然而仍旧有我们想要而找不到的图书。当在旧书店或旧书摊上,在一堆又一堆旧书中的找到你梦寐以求的书时,那时的感觉,会让你忘乎所以,把它紧紧地抓在手中,确信它已经真正属于你,真可谓是进兴而归,这样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
   由于工作的需要,记者经常要出入各种书店,到了书店自然要买书。然而,新书的价格太贵、自己的钱袋又太瘪,对于一些不太急需的图书只能是望书兴叹。旧书虽然出版时间长了点,有的还是被别人淘汰的,但它不影响阅读,价格又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旧书绝大部分不再是那些古本密籍了,更多的是一些积压的打折书和前几年出版的书。这些书由于价格、流通渠道等原因,变成了旧书。旧书的购买者也由学者、收藏家转向了大众。
   中国书店的副总经理吴凤祥是这样看的:旧书业是依托着出版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世界出版业看,凡是发达的国家,就有发达的出版业,就有发达的旧书业。旧书店经营的主体应该是近20年出版的,有再利用价值的出版物,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通过旧书业图书更大限度地发挥它传承文化的作用,满足读者的需求。旧书业所起的作用是新书店不能替代的,它节约了社会的财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更符合环保要求,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潘家园旧书市场办公室主任则认为:旧书市场前景广阔,越旧的东西,数量只会越来越少。而且中国的老龄时代已经来临,老读者念旧的心情总是存在的。他们总想在旧书摊上找到自己熟悉的一些回忆。而且旧书市场是整个图书市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可以使图书购买天地得到扩展。
   杨晓安说:旧书交易正在趋向繁荣,在“中国书店”等地方拍的好书,有很多都是从国外回来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者的购买能力在逐渐增强。而且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旧书是可以升值的。有很多真正喜欢旧书收藏的人,为了使自己的藏书将来不至于被当成垃圾卖掉,所以宁可花很大的价钱买一些书的第一版。
   是的,旧书市场的复苏符合社会的发展,它是对当前出版业的一个很好的补充,也为出版业培育着潜在的消费者。旧书业在逐步发生变化,这不仅表现在旧书的交易目的、消费者的多元,同样表现在它的流通方式上。
   旧书网络
   与胡同在报国寺告别后,给他打了几个电话约他聊聊,他总是歉意地告诉记者等他把书单贴到网上再说。等记者终于坐到胡同位于鼓楼后街的小屋中时,深深地被小屋中铺天盖地的图书所吸引。
   胡同最早在五道口一个书店里寄卖他的书。后来到“当当”去卖,回信的人很多,来买书的却只有一个,那个人现在已与胡同成了朋友。2001年偶尔看了一个帖子,到了天涯。第一次在那里卖书贼认真,每本书的边都用细纱纸打过,像新的一样,只卖1块2块,很多人都来买,因为便宜嘛!这一次卖了一个星期。第二次卖了一个月,赚了500元钱。网上卖书钱汇来汇去很不方便,但因胡同已有了一定的信誉,已经有人预付一部分书款给他了。
   胡同告诉记者,其实需要买旧书的人很多,天涯上的书比《旧书信息报》上的价格还便宜,但因为没有规模,特别特别的小众,买卖双方缺乏联系,虽然上网的人很多,在网上买书的人也很多,可不知道网上卖旧书的人更多。所以,胡同在网上卖书,是赚不了什么钱的。
   在网上买旧书的人,水平都很高。硕士占一半以上,大学生和研究所里的人是一个主要的购买群体。至于旧书“脏”的问题,胡同认为,假如,一位名人去世了,大家跑过去抢购他的藏书,没人会去想他去世的原因。因为大家要得到的是书的内涵,而这种形式上的“脏”与“旧”,本身也为它增添了几许魅力。布衣书局店主胡同认为:旧书在网上交易是一个趋势,会越来越吸引人。
   除了胡同,记者还采访了孔夫子旧书网的主人“雨田”。他利用“五一”的7天长假,作出了一个私人性质的旧书网站。之所以叫孔夫子,是因为雨田以前的合作者姓孔。可惜这位合作者已弃他而去,到美国读博士了。他们做这个网站的原因非常有趣。这位姓孔的朋友藏书非常多,他特别想把自己的书捐给某所大学,但是遭到了拒绝。伤心之余,干脆决定自己建一个旧书网站。
   这个网站由两大部分组成,旧书店联盟和自由交易区,前者为开旧书店的网民服务,后者为所有那些想交换自己的旧书的网友服务。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雨田认为旧书这个行业是一个尚未成熟的领域,需要慢慢地来培养。
   孔夫子旧书网能够给网上卖买旧书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在这里申请一个免费的网上书店后,你可以享受到以下7种服务:
   1)进来后可以任意添加你想上架的书。
   2)让很多人大批量上书,减少上网费用。
   3)有个性,你申请一个空间,可以上自己的图片,还可以链接自己的网址。
   4)有公告栏,假如店主有事,可进行公告。
   5)申请一个书店,会有一个自己的BBS,可进行任何卖买书的交流。
   6)以后会走新浪模式,静态画面,速度快。
   7)店主很容易管理自己在网上的图书
   这一切都是雨田凭着对书的热爱在做。他说:这是我想做的一个事业,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前景非常光明,会被越来越多的图书爱好者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一定会好好做下去的。
   旧书状态
   应该说旧书业是属于世界的,很多国家都有著名的旧书市场。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不仅聚集着一些旧书店,而且到周末的时候还有一个交换、买卖旧货的跳蚤市场,很多人在这里交换自己的藏书。英国剑桥红狮市场外的小广场,就像旧时东安市场里的旧书摊。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校门外的电报街上有一家著名的旧书店——“莎士比亚”,离“莎士比亚”不远,还有一家专为学生提供用旧课本换新教材的书店,顾客络绎不绝。日本有一条很像旧琉璃厂的书店街,专门经营旧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旧书的理解与需求都发生着变化。日本旧书业的复苏已经开始威胁到他们的出版业,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向以规范管理著称的日本,在出版的管理上也非常规范。不管是出版与销售的分工,还是在出版物的价格控制上都有严格的条例进行制约。比如书价经过国家的审核后,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调价。在销售环节上,批发商不能用降低批发折扣来吸引零售商。这样的价格制度,出版、销售的严格管理虽然可以规范市场的秩序,但同样会导致出版体制的过于僵化。又由于近年来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的经济滑坡,人们的收入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大家在保证物质消费的同时,压缩了文化消费,影响了出版业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出现了一个专营旧书的连锁书店——“新古书店”。短短的几年间,已经发展了10几家规模很大的分店。早期的新古书店只是经营二次利用的个人用书,他们用10%的折扣收集人们用过的图书,经过清洗、整理、修复后,再以20%的价格行出售。现在发展到回收出版社库存积压的图书,低于定价出售,这种做法深受日本读者的欢迎。由于读者对它的青睐,经常光顾,加速了“新古”的发展。五、六年来日本出版业一直不景气,新古书店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日本出版业的恐慌。开始思考现有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新书价格是否真正被消费者接受,怎样使出版业从衰退中走出来。
   无论怎样,旧书都有自己的生存状态,不管这种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营它的人都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看到旧书业重新红火的同时,我们也应对日本旧书业对出版业的冲击进行反思:第一,我们的出版部门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一条通畅的流通渠道,让读者在第一时间里看到最新出版的图书,不让图书出现贬值的现象。第二,研究一下我国的图书定价是否合理,能否让需要图书的读者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第三,图书的内容是否能够真正贴近读者,激发读者的购买兴趣。最后,我们应该把人们的文化消费与可持续发展有效地结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