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称呼之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3 18:16
标题: 称呼之难
称呼之难                           启 阵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现在可以加上一句:出门开口难。

走出家门,来到这个纷繁扰攘的世界,于人有所求,或者只是说句话,都得有个称呼。可是,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男女,要想给予一个熨贴的称呼,往往大成问题。
中国人在称呼上本已讲究多多,可是相比之下,于今为烈。从前虽然名堂也不少,但似乎还是有条不紊的。在旧时代,假如是个男的,又是有身份的,那么,年纪大些的就叫“老爷”,年纪小些的就叫“少爷”;假如是个女的,年纪大些的就叫“夫人”,年纪小些的就叫“小姐”;大致不会出什么漏子。共和国之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情况就更加简单,不分男女,一律叫“同志”。细心些的,可能知道全国粮票“同志”之外,也有地方粮票的区别,比如北京通行“同志”,上海通行“师傅”,山东通行“老师”,政治中心、行会产业城市、孔孟故乡各有特色。大陆之大,也就那么几种称呼而已,十分容易记忆,而且琅琅上口。
可是,改革开放之后,百废俱兴、千奇竞出、万怪皆起,与此同时,讲究也就一下子多了起来。比如说,受话方是个男的,你叫他“大爷”,他可能狠狠白你一眼,心里悲哀脸上愤怒,因为他丝毫也不认为自己已经老到了大爷的地步;你叫他“叔叔”,他可能一脸迷惘地看着你,让你意识到自己仿佛是永远长不大的幼儿园小朋友,总也改不了逢男即叫“叔叔”、逢女即叫“阿姨”的奶声奶气;你叫他“大哥”,他可能会被你吓一跳,因为他“不做大哥已经好多年”了,你这么叫,他担心你会把警察给招来;你叫他“兄弟”,他可能更加一头雾水,视你如外星球来的怪物,纳闷你服用了什么永葆青春的药物,如此少相。如果受话方是个女的,那禁忌就更多。年龄、婚否、身份、职业、容貌无一不触动她们的敏感神经,稍有不慎,都可能惹得伊人凤颜不悦、杏眼圆睁、樱嘴斜抿,外带一个十分优雅的鼻音:“哼!”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我的蓄意夸张,现实生活里的确就是这样的。别的不说,单是对饭店里女性服务员的称呼,就非常伤人脑筋。以职业作为她们的称谓,径直称呼其为“服务员”,总觉得有些土气,把别人的摩登气质掩盖了,自己也有点像刚从乡下进城的;称呼其为“小姐”吧,眼下“小姐”这个称呼在很多地方有特定的含义(三陪小姐)了,受话人的自尊会受到伤害,许多地方都有了别的叫法,例如,海南要叫“小妹”,广东要叫“靓女”,云南民族多,叫法也多:“金花”,“阿诗玛”、“潘金妹”,莫衷一是。按照她们的年龄,“大妈”“大嫂”“大姐”“妹子”“姑娘”“闺女”,当然也并无不可,但是考虑到饭店的档次、女服务员的服装打扮、自己的身份年龄,总是很难找到一个叫者顺口、听者悦耳皆大欢喜的称谓。
撇开那些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单是笔者本人的遭遇,就颇有值得一说的。说两件事。一件是多年前,跟一位老家乡下的朋友通信,因为这朋友也算得粗通文墨,给我写信时每每于信的尾部有“夜此提笔”一语,所以有一回我在给他回信时一改“通俗易懂”的习惯写法,稍微转了一下文,抬头尊称对方为“贤弟”,落款自谦为“愚兄”。若干天后收到回信,开头是“愚兄:你好!”结尾是“贤弟夜此提笔”。当笑话跟朋友们叙述,有人开怀捧腹地笑,也有人幸灾乐祸地笑:“谁叫你转文不分对象呢!”还有一件是刻下,林中英女士给我写信、当面称呼时,称呼我为“启阵兄”,明知其中多有抬爱成分,但是我看起来顺眼、听起来悦耳,总之是:比较受用。可是我在给她写信时,心里就往往很费思量。称呼“女士”吧,怕委屈了灵秀型才女;称呼“中英姐”吧,从小做的是老大,没有称呼别人“哥”啊“姐”啊的习惯,同时也觉得太乡土市井气息了;称呼“先生”吧,觉得过于假模假式,总想起鲁迅先生、中山先生;称呼“小姐”吧,又想到那么多地方的人都忌讳它了;叫“林同志”“林师傅”吧,怕笑掉她的大牙!
噫吁兮!称呼之难,难于上蜀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2 01:21
没了“同志”称呼,我们生活中少了什么?
张放

“同志,您好。”
“同志,同志,您一定得把这钱收下,”
“真是雷锋同志再现了呀。”
“同志,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同志,这东西多少钱?”
“小同志,叫什么名字呀?”
“同志,你一定要把这钱转给组织,这是我的最后党费。再见了,同志……”
“不管你在世界的何处,也不管彼此之间是否相识,只要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找到同志和……”
“How are you, Comrade Li.”(连英语中,这个“同志”都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最标志性的称谓。)

多好的称谓!
多实用的称谓!
多不能替代的万能称谓!
影响了两三四代人的生活的称谓!
现在很多老同志们(六七十岁以上)仍在使用的称谓!
过去某个年代最正常也最常听到的也最常被称呼的称谓!

可现在,它竟成了一种不能说出口的东西,成了禁忌。
一个感动过那么多革命者或想参加革命却没来得及参加者的称谓,只因为香港殖民地文化的无限渗透,这个词竟给糟蹋了,玷污了,败坏了,损辱了,不能用了。
时代变迁真快。真快。不过二十来年!


没了“同志”,中国社会也由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称呼上也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能替代“同志”一词的词,却到目前为止,一点也没有什么新进展。本来,中国人在称谓上是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堪称世界上最复杂最不能有丝毫乱也最必须稳定下来才个个高兴到心安理得的关系。但事实却有些不对头,或者说与实际状况有出入。至少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替换万能的“同志”一词的词,仍在探讨和实践中。从目前替换词上来看,尽管有些词已经大有取代“同志”一词趋向,但却不一定经得起推敲。也因此显露出替换词的创意不够,力道不足,或韵味索然。

先说最普遍使用的“先生”、“小姐”两词。

把所有的男人,都改称为“先生”,这似乎有些不大对头。仅就字面意义上说,“先生”是“尊老”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是说您先于我出生了,于是,您就比我大,您就比我有资格,您就是我哥,我爹,我叔,我伯,我爷了。但,如果把所有男人都统统叫成先生,而不论生和卒的年,这不成了笑话吗?让一个四十多岁的我,叫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为先生(这种情形经常发生啊),这不是扯蛋吗?我就经常没有办法地叫那些三十多岁的人为先生。但除此而外,好像我们还真就没有了最适当、最表现时代特征的其他称呼了?

于是,人们的目光再投向香港,投向英语。Mr.和Sir这两个词很不错,国人们也邯郸学步地拿来使用,把男人都称作Mr.和Sir,(“蜜斯特”,和,“射”),后面和前面再加个姓氏,听着就甭提有多好听,多沾洋气,多叫人羡慕了。尤其在一些大饭店等高级场所里,那么一叫,一听,更是好听与顺耳。

英语中“蜜斯特”这个词,我还真就为写此文,很好奇地查了一下自己编辑出版的英语词根词典,它的根本意思是master(“马斯特”,不再是“蜜斯特”了)的另种简单表述形式。master的意思是great,意思是“更重要的人”,或“更受到敬重的人”。再看“射”这个词的根本含义,它等于“older”。也就是说,“射”才更表达出“老者”的意思。可我总觉着,大陆这么有文化氛围,又有那么多象样和不象样的专家学者天天研究着中国文化,怎么能学香港那些又臭又长,情节基本胡编滥造的电视剧,把李姓男称为“李射(Sir)”,把张姓男叫成“张射(Sir)”呢,又怎么忍心把一个好端端的男人,叫成什么“蜜斯特”呢?这么叫不太妥当,听上去,也太殖民地味儿,更丢泱泱大国几千年文明动进程中的中国文化人的脸面啊。

于是,突然之间,我感到竟找不到一个能替代“同志“的万能称谓。我感到了严重语塞。

更糟糕的是,没了“同志”,对于陌生女人,就更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年轻的叫小姐?可是,叫小姐跟“叫小姐”的发音却一模一样。尽管此“小姐”非彼“小姐”也。但总觉着做男人的这样叫人有些不太地道。此外,怎么就知道人家是小姐呢,我是说,怎么就知道人家就是未婚女人呢?

这可怎么办?

以前的“同志”称谓,没有性别区别,不管男也不管女,统统可以尊称为“同志”。顶多在同志前面放个“小”或“老”,以表年龄上的的区别。被叫者,小的感到自己的确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要学的东西也太多,可不就是小同志吗;老的感到自己的确应该受尊重,毕竟为祖国建设多做了很多贡献,多扛了几年枪,多打过几年仗啊,当之无愧。小的和老的,都被称作同志,因为大家志同道合。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了。于是,皆大欢喜。

可现在不行了。叫不了了。再叫人家“女同志”为“女同志”的话,在北京就是找挨抽,在东北就是找挨打,在南方就是老土,在海南岛则容易被同样性别的人骚扰了。到这份上,这不是难为我们么?那不叫同志,叫什么呢?“小姐”不成。叫“女士”?比如,“女士,您好?”这听着怎么有些别扭?这也不是喊人的用法啊。另外,这么叫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与心态习惯。那就还叫“小姐”?即便叫“小姐”,也得轻轻地叫,然后大声地说后面的事情。这样,才不至于让人感到不自在。比如“(轻声并尽可能被含糊地听到地、最快语速地)小姐(接着大声地)请问,王府井怎么走?”。

但如果在某种情形下,比如遇到一个50多岁的女人,连叫小姐也不成,怎么办,那也绝对不能叫“大姐”,这是万万使不得的。特殊年代里最常用的亲切称呼“大姐”,现在也不能滥用了。这个词让女人感到自己岁数太大,而今天,岁数大的女人使用着最好的化妆品,正尽量让自己年轻呢。人家花了那么多钱修饰自己,咱们怎么能忍心叫人家“大姐”呢。看来我们还真的没有一个介乎于“小姐”和“大姐”之间的所谓Ms(摹丝)的称谓。需要创造一个出来。

那到目前为止,也就只能含糊其辞地把所有男人统统称作“先生”,而不去想他到底是“先生”,还是“后生”。也就只能低声细语地把所有看着还算年轻的女人,包括刘晓庆那么年轻的女人,统统称作“小姐”,而不是大姐。把所有比大姐还大的女人称作什么,那就“自娱自乐”酌情处理了。

凡此种种,正表现我们对陌生人的称谓创意不够,力道不足和韵味索然。可喜的是,很多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有人继续发扬光大软弱无力的工人阶级留下的最漂亮的词汇遗产:把所有叫“同志”的地方,统统改为了“师傅”。

什么叫师傅?本来是“被从师于的人”的意思。在“同志”一词被宣告已死的目前情形下,启用本来就叫得词义上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师傅”一词,也多多少少符合了中国人“甘为人下人”的心态?或者说甘为“谦逊为大德”的心态?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不是替换“同志”的最好选择。

还有一个词,就是“老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所有看得上眼看不上眼的但肯定像个人头马面的人,都尊称为“老师”成为一种时尚。可这词仍替代不了万能的“同志”。试想如果有人敢在大街上与陌生人高声地称呼一下“老师,请问去王府井怎么走?”还不把被问的人吓个半死才怪,还不想,我也没当过什么人民教师啊,怎么会有鬼冒了出来?看来,这个词也不太行。

还有吗?依我看还真有一个万能词,可以代替“同志”,就是“喂”。尽管从各个方面都不遂人意,却明白无误地说明是在喊人。只是它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最基本的礼貌。但却是很多很多人见到陌生人时最想喊出的称谓。礼仪之邦里的人有时也未必都那么注重礼仪。

平心而论,我们国人在称呼方面,比老外们的,从来都是绝对发达的。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称谓都仅局限于亲戚朋友等认识的人之间,所用称谓词汇五花八门,却也乱中自有愉悦处。(只是苦了学汉语的老外们。)也就是说,林林总总的称谓,99.9%都是中国文化注重纲常(不是“肛肠”__作者注)后产生的特有文化景观。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使用的称谓上,用词却如此不准确也非常匮乏。这倒是一个非常值得国人们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越来越开放,人际交往也愈发增多。如何找到一个类似于“同志”这样的一种万能称呼,是个饶有兴趣的事。英语的“蜜斯特”和“射”不能用,用了会让人感到在装洋相,弄不好还会被人叫成汉奸什么的,犯不上,也用着不太雅。可咱也不能总从那个文化沙漠里捡东捡西啊。那就“先生”“小姐”这么对付着用?似乎有所不甘。

最后我奉献一个我的朋友的女朋友的小故事,从侧面说明称谓在生活上会造成什么样的困惑。

我的朋友的女朋友在一家电台当主持,也算个小名人吧。自我感觉就一个字:好。可是有一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她却愤愤地说,“今天我没胃口。”大家马上假装关心地问:“怎么了?”她不等大家的探询目光使用完,就唠叨开了:“今天上午在市场上买点菜,结果有一个小破女生说,大姨,您买我这个菜吧,便宜。”我们一下子就都明白了。问题出在了“大姨”两个字,一个称呼上。卖菜的那个小女生,也太没眼力了吧!人家可是还没出嫁的姑娘啊。大小也是个“小姐”吧。这不,菜不可能从小破女生那里买不说,人还憋着一肚子气,悻悻然去回家一直呆到晚上7点多朋友们聚会,这股愤懑的劲头也没丝毫减损其锐气。

由此可见,某种称谓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某种文化的意含,从中也更可以看出,一种称呼之于社会之重要性之所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2 01:23
“女士们,先生们”称呼在中国适用吗?
张放

前些天,就“中式英语”,鄙人发表了一篇博文,基本上赢得个“满堂彩”。英语学得一塌糊涂之人,马上跟贴,坚决支持鄙人的观点。英语习得有点模样的人,则有些左右摇摆。而自认为英语学到了“一把刷子”(象样__北方土语)的人,则对鄙人的观点大加挞伐。

再后来,鄙人又写就一篇博文,说的是如果“同志”称呼没了,怎么办?一时间,天昏地黑,妖魔鬼怪,牛鬼蛇神。却也让鄙人直感到好笑。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喜欢细读博文就开始评论,引得鄙人不禁哈哈大笑出来,连连在内心深处说:“高,高,实在是高”。鄙人指的是鄙人的手法很高。

这几天,鄙人又想了一个问题,又是一个“装灯装相”(装逼__北方粗语)之人整天喜欢使用,甚至有点卖弄的称呼;可总是被使用得不是个地方不提,还有些“咯拉八生”(半生不熟__北方土语)的感觉,即改装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原装为“女士们,先生们”在西方最普通也最吻合西方文化的一种称呼。

这乍说地呢?

先说“女士们,先生们”的真正来源吧:这称呼压根儿就不是俺们中华民族这人种能想得出来的。这称呼百分百是个舶来品,而且是个一点没有走味的原装正品。凡去过国外的国人都会有种感受,尤其是去过国外的中国女人们,则更是感受深刻:老外那地方,从来都是把女人作为全社会宠爱的对象加以对待的:女人优先!看人家那称呼:“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也就明白个八九不离十了。

女人永远是坐着的,男人永远是站着的;女人永远是对的,男人永远是微笑的;女人永远是娇嫩的,男人永远是“谄媚”的;女人永远是被男人宠的,男人永远是流汗也心甘情愿的。女人从小就是迷人的,男人从小就是嘴甜的。

看看,这问题不就来了吗?

在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女人永远是站着的,男人永远是坐着的;女人永远是头发长见识短的,男人永远是高瞻远瞩的;女人永远是柴米油盐操持家务的,男人永远是远大理想平天下的;女人永远是给男人面子的,男人永远是给了面子更装相的。女人从小就是准备为男人服务的,男人从小就是“小男子汉”的,或用现代词,叫从小装酷的。

再接下来,则更有趣:

当官的永远是男人,女人当官的,则人数少之又少;当官的男人永远是对的,女人当官的,则属于“聋子耳朵”__配搭,说话没什么对错可言。当官的男人永远是端着的,保持“权”所散发出来的“威”的,而女人当官的,总在说话或发言之后,再听男的当官的最后拍个板,定个夺。男人从小就是“学而优”则仕,则娶,则乐,则一切的。而女人则从小“琴棋书”还得加个“画”,还是为了配合男人装逼,或为“悦己”者而努力的。

就这样,中国人拖着中国文化,糊里糊涂地地走到了今天,走到了洋鬼子的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走到了洋鬼子的语言成了中国第一外语的今天,走到了洋鬼子放个屁都闻着有“洋味”的今天,走到了洋鬼子的咖啡,可乐,汉堡包,牛仔裤,hello, 点头“爷死”,摇头“闹”的今天,走到了见了女人也想变个洋人,也想给提供个方便,却总是羞羞搭搭,扭扭捏捏,胡勾八扯(扯蛋__北方土语)的今天,直走到了连开个什么大型会议,也照葫芦画瓢地来上一句“女士们,先生们”的今天,可这“女士们,先生们”的开场白怎么说着有些别扭?于是说着说着,就终于与中国传统上蔑视女人的文化嫁接到了一起,出现了媾和后产生的一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的怪怪的称呼来。

不伦不类?像驴像马?像杂种?

不对啊,我怎么忽然想到90年代初流行的一首香港歌,像雾像雨又像风呢?还好像有点像夏天里的冰雹,冬天里的春雨,狗唇不对狼嘴了?

你怎么骂人?有人一定这么问。

休怪老夫。鄙人并非无礼之徒矣!

也许是那句“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出了问题,呵呵,真不是鄙人的毛病!这不是明摆着把领导和各位来宾都当成了“中性人”了吗!!!而这就是很多人每天开会时使用着的开场白啊!“提另隔”(另外__北方土语)把尊敬的领导和来宾,或尊敬地,或拍马地提出来,这不是出了逻辑错误,骂领导和来宾非女,非男了吗?真逗。一个非常简单的“ladies and gentlemen”,到了汉语中,就这样硬生生地给汉化了,给汉文化化了,给“汉”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非常滑稽的情形:学过几天英语的人,或非常喜欢使用中式英语的人,听到有人这样开场致辞,叫他翻译,他还真的还原不回去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回译法”(我编造的词,一听一过)。什么“Distinguished leaders, honored guests,”然后才加上“Ladies and gentlemen”。令英语出现了“Long time no see”__最著名的中式英语“好久不见”之后,更加中国化,或者说更加中国文化化的中式英语,或叫英式汉语(?)出来。

其实,英语中,甭管有多大的官在场,一句“女士们,先生们”就全包括了,但一定得是先说女人,后说男。因为如上所述,人家把女人当回事,我是说,没有邪念地当回事。男人们只有在女人坐着男人站着的当儿,方现男子汉形象;男人们只有在为女人开门,开所有的门,之后自己方才进门,方现绅士形象;男人们只为女人拉开椅子,并先请女人落座,自己方才坐下,方现有文化有品位形象;男人们官位再高,也得懂礼节地向女人表示自己对女性的敬意,比如点头,比如微笑,比如手碰帽沿,比如简单交谈,方现男人是个男人的形象。

而所有这些,在我们这个表面洋化,实质没有任何改变的国度里实施起来,鄙人认为,一定,不,是注定,不,是命定不会行得通的。因为中国男人们还从未把女人当第一位的,本位的不是女人,而是“官”。而当官的似乎也没这细胞,想不起来他们之前还有什么其他人,尤其是女人会冠冕堂皇地被摆到他们的前面来?至于大部分中国的男人们,也玩不了这纯的洋玩艺儿。最要命的,是中国的女人们还没有什么思想准备,至少还没有从卑微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还受不了这洋式玩艺儿的恭维。你突然把女人们摆到了第一位,就会有太多的中国人,习惯地问,你什么意思?万一你走得更远一些,突兀地冲陌生女人一笑,那会让女人怎么想?当然,如果老外那么一笑,那就不一样了,那就是“百媚生”啊!

那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女人们还是自觉地把自己“眯了起来”(隐藏__北方土语),还是把自己摆到“领导”和“来宾”们的后面。也就不由自主地将第一位让还给了“本位”的官。使领导们和来宾们在前,成为不男不女的样子。这样,就舒服了,就帖妥了,就安心了,就女人味了,也就第二性了。而拍马屁的翻译官们,喜欢玩弄词藻的男人们,也就在这句洋式称呼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官本位”凸显了出来,使自己却不失一种“洋味”、“开放味”、又有一种“出国见过大世面味”。从未敢把自己摆到男人前面的女人们听到有领导和来宾在前面遮风避雨,好一个乐字了得,当官就从来没把女人当第一位的男人们听了,好一个爽字得了。

结论:
看来,我们还真需要这种汉化了的粘满洋味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的中式称呼,而不必像鄙人这样,硬生生地把领导和来宾们的性别搞错啊。

呵呵,好,实在是好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