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另一种读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5 22:00
标题: 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另一种读法
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另一种读法


文/曹文轩


一本书,在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但读书风气稀薄的国家发行200万册,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我想,除了出版人的精心和智慧之外,大概主要还是因为文本的质量。它一定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长处和能量。它一定在某些方面与读者心灵的柔软处发生了碰撞,从而产生了呼应,而呼应是一本书走俏得势的最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
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主人公,既不是豆豆,也不是那个叫小林的“校长先生”——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叫“教育”。它的小名叫 “巴学园”。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黑柳彻子的写作动机以及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固然与一个叫豆豆的小女孩有关,但更重要的吸引力却与一个词有关:教育。
我们从黑柳彻子的《学记》中可以得到证明。她谈论的话题,并不是豆豆,而是现代教育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化身校长先生,再以及体现这一教育理念的巴学园。
请注意一下这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便是:一个叫豆豆的小女孩,被一个学校拒绝了。更准确一点说,被一种教育理念甚至可以说是被某种教育制度拒绝了。她的母亲非常担忧地领着这个懵懂的但却天真无邪的女儿走向另一个学校——巴学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外表依然平静的母亲,其茫然、疑惑、毫无把握,不亚于是在悬崖峭壁之间。
幸运的是,那个具有西方教育思想背景的小林先生却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被其他学校淘汰出来的孩子。校长先生,差不多成了全日本第一个聚精会神地听一个小女孩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全部的叙述和描写中,巴学园一直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教育)的乌托邦而存在的。事隔多年之后,黑柳彻子还在疑惑,在那样一个时代,自由的巴学园为什么还会得到文部省和国家的许可而存在呢?她能找到的解释就是:小林先生不喜张扬。也就是说,这所孤僻的学校并不为太多的世人所知。所以,它存在了日本,存在了世界上。
再看作品的结尾,你可以更强烈地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着力之处——
巴学园起火了。
这里没有惊慌的、喊声震天的救火场面。大火在熊熊燃烧。黑柳彻子平静地、但却极其高超地描述了一个形象:
那时候,小林先生站在大地上,静静地看着巴学园在燃烧。和平时一样,先生穿着旧得有点儿走了形的、但非常得体的黑色三件套西装,两只手放在上衣口袋里,这也是先生平时的习惯动作。校长先生一边看着火焰舞动,一边对站在身边的儿子——大学生巴说:“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
这是神来之笔。
一个如此淡定的形象,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骄傲。这是许多日本人中的一个日本人。
大火在燃烧——燃烧的是它的私人财产,是他的一辈子的心血,这一切将化为灰烬,但它却把两只手放在上衣口袋里,看着火焰在问:“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大概也正是这个波澜不惊但却巨大的理想铸就了这一个永在天地间的形象。
校长不只是懂教学,更懂教育。教学与教育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概念。今日之中国,所谓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其实他们只懂教学而不懂教育。我们拥有成千上百懂教学的特级教师和优秀校长,但我们却缺懂教育的教师与校长。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道理也就在这里:他们喜欢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育。
家长们为什么也喜欢这本书呢?
道理也就在这里: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受如此教育、能如此顺应自然地成长。
问题是:校长老师们为什么也喜欢这本书呢?他们所代表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与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但,大概没有一个中国教师和中国校长会拒绝这本书。
秘密就在于: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向往如此教育的。
秘密还在于:黑柳彻子并没有向任何人强加她所喜欢的教育理念。她是通过温和的、宽容的方式去诉说的。即使豆豆被那所学校淘汰,那位母亲也只是无声地叹息。黑柳彻子在喜欢什么时,并没有去说她不喜欢什么。没有黑白分明的对立,更没有剑拔弩张的对峙。
这既是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式。
关于教育的小说,我们有的是。但是十有八九是极端的。我们的作家太爱做小孩的代言人,一副人权的样子,一副自由、民主的样子。与老师、校长作对,与学校作对,与整个教育制度作对,并将其妖魔化。因此,老师、校长、学校拒绝这些“聚众闹事”的书进入校园。我们总爱把事情弄得极端,弄得尖锐,弄得难以收场。
永远记住:小豆豆的校长先生既是一个具有自由民主教育思想的人,但同时他也牢牢记住了一个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是教育者,小豆豆是被教育者。校长与学生的关系,是老子与儿子关系的一个变体。这个关系是不可颠倒的,这是社会伦理、教育伦理。长大成人的黑柳彻子对小林宗二永远充满了敬仰之情,那是儿女对父辈的情感。
《小豆豆》的广泛流传,当然也在小豆豆。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形象,从一开始,我们就开始喜欢。她善良、富于想象,最迷人的是她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瘢痕的童真。一些细节难以忘怀:比如她跟校长先生借了两毛钱从一位大哥哥那里买了一块“健康树皮”,然后,不仅自己用它来测试是否健康,还用它为所有的人,还有狗都测试是否健康。当所有的人嚼了这树皮都说不苦时,小豆豆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很健康——她希望所有的人都很健康!
校长先生是伟大的,小豆豆也是伟大的。
还有母亲的那条叫“洛基”的狗,也是伟大的。
他们成就了黑柳彻子,成就了这部小说。

我说的第二个问题是:
它为什么会流行?从艺术上说——它的流行恰恰在于它的简单。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写作难度的小说。它的难度在于寻找和确定下这种没有难度的写作。一个接一个的故事,有联系的,大多都是独立的。按事件顺序进行,没有时空颠倒,一种很朴素、很原始的结绳纪年的方式。
这些故事就是原来的故事。这里没有编织,甚至没有构思。照生活行进的样子写。
复杂容易,简单难。
艰深容易,平易难。
有些作品的模式是可以模仿的,实际上大家一直在互相模仿。可是能够被模仿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越是复杂的东西,就越可以被模仿。
而这部作品是不可被模仿的,一模仿就陷入雷同。越简单的东西就越不能被模仿,因为由于它的简单,它的样子太容易被人指认了。
这份意义丰厚的简单,使它赢得了广泛的读者,这种广泛,使日本天皇都知道了。
何为现代写作?
现代写作就是将简单复杂化,让阅读成为受苦受难受罪的过程。那些背后的、底部的、黑暗深处的“哲理”是要通过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们加以暗示和明示,才得以显示的。主题显灵,是这种阅读的一个痛苦的期盼。由于艰深和玄奥,“现代”养育了一大批阅读的牧师,这些人负有解释和阐释权。阅读是在他们的复杂的指导下而得以进行的。从前朴素的、明朗的阅读,现在越来越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阅读的快感是在九死一生之后才获得的,大多数“俗人”都半途而废了。除去耗费我们的心血,“现代”给一般读者的直接感受是冷酷的、压抑的、沉闷的、无往的、绝望的、向下的、堕落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皇帝的新衣”现场效应中脱出时,一个简单的念头在升起:
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世界是不是会更美好一些?这个发问,对“现代”几乎是致命的。
我们有理由庆贺《窗边的小豆豆》在中国发行200万册。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