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张大春: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5 22:49
标题: 张大春: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张大春: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张大春:汉字在糟蹋、扭曲中发展流传
刚刚出版的《认得几个字》由89篇独立的小品式散文构成,张大春以父亲的视角,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面对一双儿女,从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汉字,由浅入深、追根溯源,在说文解字之间更融入了浓浓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不过昨天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早报文化讲堂上,张大春并没有把书中那些关于“字”的故事拿出来重新解读一下,而是以几个常用字和词,来说明中国汉字本身在不停地生老病死甚至重生复活。在他看来,我们可以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汉字在这个网络时代所经历的种种曲解、糟蹋,因为这种事情古人也在干。“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其实是非常现代的。”张大春说。
  “不突破文字法则,
  不会有真正创意”
  张大春首先用“钥匙”、“抬举”、“调戏”等词举例说明,我们的古汉语一直是开放的,在它的千百年历史中不断地吸收外来语,“因为这些词都不是汉语最初所有的,它们都是通过佛经翻译进入中国的。”而今,很少有人会把这些日常词汇与外来佛经联系在一起。
  “而当汉字从古典中一步一步走入我们日常生活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新的语言和文字的问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出现的新词也赋予了汉语新的因子。张大春说,在过去几年里常常有媒体针对网络语言问题采访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表达了一种焦虑,那就是网民们用这种不合格的文字或者故意错解的位子对不对?比如说‘囧’字。” “囧”作为网络上使用极其频繁的汉字,原本是表达光明的意思,但这个汉字极少被使用,而现在的用法是表达一种情绪。“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能让这个字‘借尸还魂’?我觉得,坚持这个字只有古典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今天使用的很多汉字都在错误地流通,比如‘雷’、‘牛’。这两个汉字除了字面意思之外,我们现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上还赋予它们其他含义。”
  张大春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到底是“每况愈下”还是“每下愈况”?张大春说,最早出现的是“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秋水》,意思为“你越想了解一件事物真实的情形,就越要接近它的底下”。几百年后,才由古人把这个词改造成“每况愈下”,但含义是“越比喻越糟糕”,再之后,才出现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含义“越来越糟”。“用错字是人类在使用文字的历程当中非常美好的一种经验。”张大春说,“如果我们强调那个字只能够在古典作品里面使用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禁止使用这个字,因为它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能随便偷窃古人的东西。有时候,我们需要遵守古典,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突破文字法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意。”张大春开玩笑地说,如果不小心读到一百年后编的《汉语大词典》,说不定会读到“囧”字更多的注释。
  “繁体字被遗忘或泯灭,
  非常可惜”
  《认得几个字》里,有关于古汉字的流传故事,也有张大春和子女一起认字的生活情趣点滴,“从四年前开始,我几乎用坑蒙拐骗的方式,想办法让我孩子和我学汉字。可是,我的孩子常常凭借他们最直觉、最简陋,甚至没有方法和逻辑的方式打破我对于这些字、词或者意义解释的惯性思维。我用这种方式保留我和孩子们在认字过程中的记忆。”张大春说。
  所以,在张大春看来,读者把《认得几个字》当做亲子书、教育参考书都可以,但“我更愿意这样说,这本书反映了一个时刻怀疑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能不能继续传递的问题。越怀疑,对某些事情我就越坚定;越怀疑,我们就会走向更多开放的答案。字是从古典当中一字一字走来的,走向了新方向,绝对不会是古典的,它走向了我们的生活,走向了我们的网络,走向了我们自己开发的创意”。
  不过,张大春表示,更希望大陆读者通过这本书能看到,“繁体字被遗忘或泯灭,是非常可惜的,就好像股市三秒钟压垮一群人,这群人的生命没有了。在大陆使用繁体字的人少,但是繁体字内部蕴含的能量非常丰富。”他同时表示,他并不是说要让繁体字“复辟”,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我非常渴望内地读者能够借由这本书,认识繁体字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经过的人为操纵和演绎以及人的刀斧交加的创造。文字学史就是字被人类侵害的历史,因为人要求方便,求沟通的愉快。这是繁体字带给我们的丰富信息。”
“说文解字”之间融入人文情怀
“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只要你翻开这本书,就会一直看下去。”著名作家阿城对《认得几个字》如此评价。《认得几个字》是台湾当代文坛领军人物张大春的近作,由于其文风让读者感到既温馨又逗趣,因此在台湾一经出版就获得“诚品选书”、“金石堂年度影响力选书”等称号。这本书也成为今年香港书展上较受欢迎的台版书之一。
  继2008年出版张大春作品《聆听父亲》之后,世纪文景又推出了《认得几个字》的内地简体字版,并将在8月13日开幕的上海书展举行首发仪式。据透露,内地简体字版的《认得几个字》不只是台湾版的“复制”,而是“后来居上”推出89篇的“完整版”。
    “认字”是对孩子深远的情感教育
    内地版《认得几个字》编辑告诉记者,该书由89篇独立小品式散文构成,张大春在书中以父亲的视角出发,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从最为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汉字为主题,由浅入深、追根溯源,在“说文解字”之间更融入了浓浓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同时,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语言也为“认字”这件事平添了许多乐趣。
  张大春列举许多看似熟悉而简单的汉字,以深厚的文字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功底,告诉我们认字不是仅限于启蒙儿童的功课,而是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对待的事。从人们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录于他的认字体系中,不仅问孩子,问自己,也问我们每一个人:“你认得字吗?”
  在张大春的笔下,“认字”既是活泼生动的家庭课堂,也是对孩子们意味深远的情感教育。在张大春看来,他并不只是在教孩子们认字,更是帮助他们建立与世界之间的鲜活关系。比如一篇专谈《幸福》,张大春开篇就说:“幸福二字连用,恐怕是宋代以后的事,而且连用起来的意义,也远非近世对于愉悦、舒适、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读者们能看到张大春的“另一面”
    张大春被认为是“当今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他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近年来已经成为台湾文坛的翘楚。他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等,近年来推出的《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更在华文地区引起了轰动,广受读者喜爱。
  2008年,张大春在内地出版的《聆听父亲》,一经推出就登上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08年十大图书”之首,并入选本报“文化广场”承办的“2008年度十大好书”。这部“长篇家史小说”的写作源头是张大春40岁那一年,他的父亲意外摔倒,从此再没站起来。在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张大春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从父亲及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因此,《聆听父亲》也成为他个人写作史上一部极为特殊的作品。
  “对于最新推出的《认得几个字》,读者们将能看到张大春的‘另一面’。”内地版《认得几个字》编辑透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张大春代表作近期也将由世纪文景出版,相继与读者见面。
梁文道捧场张大春:《认得几个字》让你汗颜
本报讯 (实习生 庄红 记者 乐梦融)“看过了我的文章的读者,不要以为港台作家就这水平了。他要比我厉害百倍,样样‘兵器’都能耍顺手。”梁文道的抬举很有喜剧感,说的高手正是台湾文坛高手张大春。
  本次前来上海书展,大春带来新作《认得几个字》,用一本书来研究70个字。梁文道逗趣道:“我一翻快吓出了汗,原来自己连字都不认识。”行程里排了三场讲座和一场签售,更有铁杆粉丝从东方艺术中心追到展览中心,再追到上海图书馆,场场必到。
  签售会上,张大春写行书让读者猜字,答对者当场送字。前四字皆从书中挑选,第五幅字“空如”蒙住了所有在场读者。粉丝也不在意:和大春玩“猜字”,连大作家阿城都要绞尽脑汁,我们害羞什么?
  张大春希望,读者看过书后,能了解繁体字在发展领域中的变化,而非对或错。他认为,虽然没有必要硬性规定非要把简体字改回繁体字,但是如果繁体字消失将是非常可惜的。《认得几个字》的封面照是自己的儿子,背面是女儿,大春平时会“坑蒙拐骗”地教授他们一些文字,所以希望这本书能让青少年读者记住一些繁体字。

张大春:海峡对岸汉字也整形 "俗成"大于"约定"
《认得几个字》引进大陆 解说89个看似简单的汉字——
  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的新作《认得几个字》日前在北京三联书店首发。张大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近日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44个汉字整形”事件表示非常不解,在台湾也有类似的规定,那些学者说汉字要“完美”,不能出一点“问题”,政府忙活儿半天最多把印刷字库改了,但大家该怎么写还怎么写,官方规定的很多东西不涉及到思想层面。
  -写“文字”专栏 讲“文字”背后
  《认得几个字》是一本以浅近活泼的语言、为孩子们解说日常生活情景中89个看似简单的汉字的“温馨逗趣之作”。就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张大春带着新作《认得几个字》,跟王安忆碰面时,很郑重地让王安忆“一定要看看这个书”,可见他对自己这本书的重视程度。
在一些人看来,作家就应该每天讲故事,写故事,每年出版10本、20本故事,满足读者。张大春说:“在他们的要求标准上,我是不合格的,而且差很远。”但是,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为了准备子女日后整理他留给他们的记忆,并把这分享给其他的父母,于是,他就在台湾、马来西亚等的报上开了专栏《认得几个字》。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30年、40年,甚至50年以后,再想到我,或者谈到我时,他想到的不是这个父亲对他们多么疼爱,或者是多么纵容或者是什么……而是会想起某一首诗,某一句话,或者是某几个字。”张大春说。
  梁文道认为,张大春在这本书中还想做的是拯救汉语的一种尝试,“到底今天汉语失去了什么?我们如何掌握文字灵敏的差异,细微的部分?如何恢复语言以前的鲜活?所以开始对我们现在语言当中的俗套进行反省。”
-焦虑网络用语不规范大可不必
  张大春说近来不少大陆媒体几乎都表达了一种焦虑,就是网络的网民们用这种不合格的语文或者故意错解的语文对不对?
  拿“囧”字来说,我们要回头想这个字原来是象形文,它就是意味着从有窗花的窗户透进光来,原本是表达光明的意思。但这个汉字极少被使用,可以说是已经“死”了,现在突然冒出来,被赋予新的意思。这种“借尸还魂”没什么不可以,甚至是件好事,大众对字词用法的改造,有时候也是帮助文字活化的力量。
  再比如说“雷”,字形没变,字音没变,字义比原来的天文现象多了一点意思,“这个意思属于诗意的延伸,把一个单纯的天文形象变成每一个人会用到的字符,‘把我镇住了,让我吓一跳,让我惊恐’。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我们不小心读到一百年以后的人编的汉语大辞典编了雷,这个雷除了天象用,网络语言也可以支持。”
  “我的意思是,用错字是人类在使用文字的历程当中非常美好的一种经验,如果我们强调那个字只能够在古典作品里面使用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禁止使用这个字?有时,我们需要遵守古典,有时,如果我们不突破文字法则,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意。”张大春说。
  -汉字整形:
  “俗成”的力量大于“约定”
  近日,“44个汉字整形”在大陆引起网友热议。《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宁8月21日解释说,这次调整的只是印刷宋体字,楷体字暂不调整。
  张大春告诉记者对于“汉字整形”台湾有关部门每年都干这个事情。有关部门一定要改,只能把“印刷字库”改了,“假如我是一个书法家,我怎么照它的写呢,我照我自己的意思写,书法家不理这茬,谁理呢?那就是学者,学者用电脑写字,字库是什么字就是什么字。”张大春说,“大家也大可不必这么愤怒,官方的很多规定涉及不到思想层面。”
  张大春认为,语言有约定和俗称两种方式,“约定”是发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被大家学习,就像拼音小报,但是再过一段时间,那个小报就不见了,俗成的力量会更大。“俗成”会不会犯错呢?会的,我们现在讲的很多成语里面都有重大的错误,甚至纠正别人错误的专家也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其实他们也是错误的。
  -《聆听父亲》肯定有续集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在大陆出版后颇受读者好评。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被读者追问起《聆听父亲》还有没有续集,张大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从七八年以前台湾出这个书的时候有的人说这本书一定写不完,台湾版封皮上有卷一,更可能这是一个还没有写完的书。”
  《聆听父亲》的续集写什么呢,张大春说:“我母亲那块不应该属于聆听父亲,母亲是母亲,该怎么整顿,我还没有头绪。《聆听父亲》的续集应该包括了我作为一个被聆听的父亲,也包括了前头那本书里叙述的老头,我也听他的,我怎么样接受我父亲的刺激,以及他的教诲,有的时候是他的玩笑,常常是他不经意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