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张改琴:书法养画 画养书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6 18:13
标题: 张改琴:书法养画 画养书法
张改琴:书法养画 画养书法

张改琴   张改琴作品

文化底蕴造就收藏传统
李树森:甘肃有8000年历史的大地湾文化,有伏羲文化、敦煌文化,还是炎黄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又具有崇尚文化的传统。甘肃字画收藏很热。您在甘肃工作、生活,对此有怎样的感受?
张改琴:甘肃这块土地上,就书画收藏传统而言,可以说与全国任何地区比都不逊色。近几年更是有一种蓬勃发展之势。究其原因,还是与历史积淀深厚有很大关系。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远古时期,就创造了以大地湾、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文明,此后历朝历代在这片土地上都有文化建树,更出现了以敦煌莫高窟这样集文化大成的艺术盛典。甘肃可谓文化根脉厚重,文化积淀深厚。这种积淀对甘肃人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胸襟的养育是明显的,使得甘肃这块物质匮乏的土地,在精神领域并不贫困,相反,形成了一种崇文敬贤、重精神、轻物质的民众心态和地域风尚。这种心态和风尚,亘古未变,历久弥新。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培养了甘肃全民性的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逐之情,即使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对书画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情愫。对于从事书画艺术或者爱好书画艺术的人而言,那种代代传承下来对书画的热爱之情更是炽热浓烈,对文化崇尚之风不减。这一切,既培育了甘肃书画收藏的热潮,也铸就了甘肃书画创作的人文环境。我出生在甘肃,也一直在甘肃工作,对这方面感受非常深。我非常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甘肃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我艺术风格的滋养,起了很大作用。
以学养涵养书法
李树森:您生长在甘肃这么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化热土上,又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对您的书法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张改琴:甘肃的文化底蕴,影响着甘肃的每一个人。就书画领域而言,可资借鉴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在我从艺生涯当中,这些文化遗产确实对我帮助很大。若论天分,我不敢称聪慧,实际上我比较愚钝。我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了这么一点点成绩,除了甘肃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对我的滋养之外,最大的感悟是“坚持”二字。所有的事坚持了虽然不一定成功,但不坚持是很难成功的,这是一个真理。我经常反思自己,与很多人比起来,我没有过高的天分,但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踏实和善于坚持的人。认准一条道路,能踏踏实实地、内心平和地、一身韧劲地坚持走下去。我喜欢钻研,喜欢思考。当然,这种钻研和思考,主要集中在书画这个领域。我的微不足道的成绩,应该说是我思考钻研的结果。甘肃人崇文尚艺的民风,影响了我的父辈,他虽生长在农村,但他还是把这份文化情怀传递给了我。我自小在家由父亲教我学习书法。最初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我把毛笔字写好,虽然起点低,进步慢,但我始终坚持往前走,一直坚持边学习边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在钻研中进步,在坚持中历练,这就是我的从艺之路,也是我的从艺体会。
从学养的角度讲,书法家应该是一个学者,是知识分子。虽然学问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饱学之士。在书法创作领域,我感觉法度、学习过程及对书法的认识和把握非常重要。而这一切需要借助深厚的学养,每一个人对自己艺术的把握、思考都不一样,但必须以学养来涵养书法,没有学养的滋养,一个书家的境界是不可能提高的。书法艺术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有其一套完整的法度,当然也不是一定完全按法度去写,石涛在这方面有深刻的论述。但起初一定要遵守一定的法度,然后在活学活用中求得进步和提升。每一个人对法度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及感悟、理解也不会一样,所以法应该是活的,不是死的。最高境界的法是无法,从有法到无法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学养去思索和感悟。成功者走过的路可以不一样,这要视个人的条件、环境决定,但最终好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