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国第一部慈善教材的编写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9 08:38
标题: 我国第一部慈善教材的编写
我国第一部慈善教材的编写
张国生


退休之后,我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慈善教材——《慈善读本》(小学版),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1110月出版。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艰难的、付出了巨大心血的工作。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这部教材开创了思想教育的一条新路——避免了思想教育中的说教、灌输、甚至欺骗等让学生和老师都厌恶至极、又有强烈逆反心理的惯常做法,将思想教育融汇到一系列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不露教育的痕迹,当然也没有逆反心理。

编写慈善教材的创意,是由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先生在2010年提出来的,集团属下的伟志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编李金凤博士认为此事甚有价值,并且很感兴趣,于是被陈董委派主持此事。为此集团成立了“慈善事业部”,李博士负责。
当时我刚刚完成在同济大学录课的工作,正在规划下一步“大语文”事业的发展,李博士抓住这个空档,向我描绘了一幅灿烂的前景——最初还不是编慈善教材,而是将我的语文课录制下来向全国,特别是广大的贫困地区发行,这当然会引起我的兴趣,于是把我吸引到慈善事业部,先负责编写慈善教材,还给我安排了个头衔:顾问、研究员。于是20106月,我来集团上班,成了李博士属下的第一个员工。
编写慈善教材,在我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从来没有人涉足,包括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我国的慈善事业都是捐钱捐物,对各种困难人群进行救助,何曾有人涉足过慈善教材的编写?何况慈善领域还有不少人是借慈善名义骗钱的。我从事这项工作当然是从零开始。此前对慈善事业和慈善教材的编写没有任何认识,当然也没什么兴趣,之所以从事此事,最初完全是为了李博士描绘的“灿烂前景”。
这部慈善教材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其中小学版难度最大。我虽是中学教师,但选择了最困难、最有挑战性的小学版。
现在这部慈善教材终于编写完成了,而且开创了一条思想教育的新路。若问我为什么能在这个不熟悉的领域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我的回答是下面几点:
一.动用终生积累我42年的教书生涯,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一是语文教学,二是思想教育。我对思想教育的最主要认识是,思想教育的诀窍在于感染,而不是灌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拖拉机手失去了双腿和左臂,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他的妻子却用自己的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自然会被这位伟大女性的精神所感动。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千万不要对学生说:来吧,我们来谈谈对这个为自己的亲人奋斗了十年的妇女有什么看法……如果这样来结束自己的谈话,就会把已经取得的一切效果破坏掉。”
我深知,思想教育应具有渗透性、隐含性的特点。要尽量不露“教育”的痕迹,尤其不要进行说教。要尽量“寓教于乐”,将教育化为学生喜欢的活动,例如玩耍,唱歌,看图,讲故事,做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角色扮演、探究问题……有时候还要故意隐藏教育目的,或采用“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法:例如明明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却故意说是组织玩耍,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我编写小学第一单元,我想用唱歌、用“爱心卡拉OK”的形式感染学生,但不能透露这个教育目的,却说是为了调剂枯燥的生活,为了增加积累,为了提高说话与作文能力,还讲了一通作文的“诀窍”。
我认为,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是通过活动渗透。我组织过无数的思想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阅读、写作、辩论、讲演、观察、调查、采访、编辑、游览、游艺、展览、演出、竞赛、探究、实践……集42年之经验和认识,我认为在活动中实施思想教育,最有效,最有趣,最少逆反心理,还最能发展思维,发展创造力。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强调“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所以我设计的总体方案坚持“以活动为纲”——每个单元都是一类活动,每类活动又分几个子活动。全书按活动形式分为六部分:爱心之歌、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爱心剧场、爱心行动。
我认为这套教材也不能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慈善教材,主要不是向学生传授慈善知识,而是进行感染,树立他们的爱心,因此不能有太多的理念、术语,不能将教材“德目化”。甚至不提“慈善”二字,也不说这是教材——慈善的核心是爱心,我主张这部教材命名为“爱心活动课”(但没有被采纳,最后定名为“慈善读本”)。
由于有以上认识,这本慈善教材基本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逆反心理。


大量读书查阅编写慈善教材,首先要研究慈善事业。我从书上和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慈善事业的资料:慈善事业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慈善事业、近现代的慈善事业、西方的慈善事业、教会的慈善事业、慈善人物、慈善故事、慈善理论、慈善法规、慈善名言、慈善图片、慈善知识、慈善组织、慈善新闻……可惜最需要的能用于慈善教材的内容很少。好像一个淘金者,面前金子太少,沙子太多。于是进一步读书,查阅能够用于慈善教材的资料,为此办了网上资料库的阅读卡,还多次跑到上海图书馆查阅。
首先是寻找能做“课文”的文章,于是翻阅了全套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童话、杨红樱童话,以及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翻阅了几乎全部的《慈善》杂志,多年的《读者》,也以“慈善”“关爱”“慈善文章”“慈善作品”“慈善童话”等为关键词,在网上查阅,但可惜的很,只找到不多的篇章。
还从“四书五经”找内容,终于选出了孔子论慈善,孟子、墨子、管子等论慈善的内容。还从“三百千”等古代蒙学教材中找到了需要的内容。
也想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估计各种“文选”中有合意的文章,于是买来几套文选,其中“语文读本”,小学、初中、高中各12本,共36本,一篇接一篇地翻阅,还真选出了一些可用的文章。
我们从网上查到,河南某县编写了慈善教材,在全县中小学使用。我们派人去,费很多周折找来,读后方知,那只是一本由慈善名言、慈善故事组成的小册子,多数故事并不很好,根本算不上“教材”,也很难上课使用。还听说上海某中学编写了慈善教材,找到前去,说明合作编写的意向,人家还不乐意,也不愿让我们看这份“教材”。后找来一看,更是一个由媒体的新闻报道组成的慈善资料集,而且其中有大量的官方媒体流行的官话、套话。以上两种“教材”根本不占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优势,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差之甚远,所以没有采用其中的任何内容。
不仅要选文章,还要为文章写导读,编写练习,于是通读了全套的《美国语文》,感觉美国的语文教材确实编写得比我们好,课文前有导读,后有各种新颖的练习,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点子库”,其实就是创意活动,目的是通过有趣的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还真给我们以启发,使我们产生了许多创意。
读书,时间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上班时间多用来读书和查阅,业余时间也多是读书查阅。到了我这个年纪,睡眠少了,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会醒来,然后再睡不着,于是就开始读书,或编写设计。等到8点多去上班时,已经相当于上了半天、甚至多半天班,每天一共工作十几个小时。
可以说,编这部教材以来,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期。

三.拜访专家学者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与会者有教育界的教授、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我们还多次登门拜访教育和教材专家,征询对教材编写的意见。其中给我们帮助最大的是下面几位:
一是李金凤博士引进了华师大出版社的梁红京博士,做为我们编委会成员。梁博士的主要贡献,是从网上查到美国的一个慈善教育网站,上面有美国慈善教育的课程标准,也有许多好的活动设计。例如有一个叫做“慈善木偶”的项目:
学生将通过文献和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来研究慈善家和环保主义者。学生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如:回收利用、垃圾填埋、酸雨、全球变暖、水污染、空气污染和能源问题等。学生的问题研究和回应将提供一个最后的木偶戏。他们将处理他们的研究,编写剧本,利用回收材料制作木偶,并为社区的其他人演出。通过这些木偶演出学生们将成为环保主义者和乐善好施的人,同时他们还教育和促进其他人关注这些问题。
博士亲自翻译了这些资料,这资料给我以很大启发,教材中一些活动设计就是从这里产生的灵感。
博士还提出,我们可以和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并且聘请会长范宝俊先生、《慈善》杂志的主编李玉林先生做顾问,也聘请教育部教材处处长有宝华先生做顾问。
接着我们登门拜访有宝华先生,也有巨大收获。在编写体例上,本来在我们内部是有巨大分歧的,我提出的“以活动为纲”的方案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但有宝华先生向我们指出,当代思想教育教材的编写方向,就是以活动为纲,这一点已经写进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他的权威意见扭转了我们编写的方向,这样我的设计方案才得到编委会的认可。有宝华先生还建议,如果我们聘请教育部的课程顾问、我国首屈一指的现代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先生做总主编,教材一定会获得通过。
于是我们又聘请钟启泉先生担任教材总主编。在钟先生参加的第一次编委会上,他对我的以活动为纲的编写方案大加赞赏,认为非常好,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方案。这给我以莫大的支持,有效地扭转了编委会的编写方向。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钟启泉先生的参与,就不会有现在的教材。
给我们提出具体意见最多的是廖增湖先生。廖先生是现当代文学博士、作家,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他发起了对我国语文教材的质疑,认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文学界、教育界都有很大影响。我和李金凤博士到上海作家协会拜访他,他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还给我们推荐了一批深受当代中小学生欢迎的名家名作,例如: E·B·怀特(美国)《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斯图尔特鼠小弟》,以及林格伦(瑞典)的《淘气包埃米尔》……他大谈当今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和娱乐倾向,还推荐了不少受中小学生喜欢的外国歌曲和动漫作品,让我们耳目一新。此后《夏洛的网》《淘气包埃米尔》被我们编入了教材。
再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王搏。这是甘肃的一个农民慈善家,他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却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部投入慈善助学活动。他亲自到贫困山区寻访贫困生,拍下他们的生活照片,然后动员社会力量捐助他们。这称作“王博爱心行动”,还为此建立了一个网站。目前他已捐助了几万名贫困生。他在山区几次遇到狼群,都侥幸脱险。还被政府部门误解,被“国安”的人追查,认为他有“国外敌对势力”支持,因此受到种种阻挠,但他仍然初衷不改。我们几次见到王博,他给过我们许多善意提醒。我们教材中使用的贫困学校和贫困生图片,多是由他提供,还声明不要钱,随便用。如果没有王博的图片,我们的教材将明显逊色。

四.问卷一线师生小学版慈善教材编写完成后,其中一些作品和活动设计在编委会内部仍然有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质疑“爱心歌曲”的形式是不是适合学校,《爱的奉献》是不是受学生欢迎,续写童话“喜羊羊与灰太狼”(我最有创意的设计)的创意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于是我们决定到一些中小学开座谈会,并问卷调查,既调查老师,也调查学生。我们先后去了上海市向阳小学、求知小学,以及集团下属的浙江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在这些学校,我编写的内容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我们来到一个教室问卷:喜欢唱歌的同学情举手——80%的学生举起了手。喜欢听歌的同学请举手——100%的学生举起了手。调查的结果完全和我对学生的了解一致——毕竟在这个圈内混了四十多年啊!
我还和李金凤博士来到廖增湖的家,请教他的女儿小乔——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有见地的小学生,征求她的意见,详细询问她平时看什么书、什么杂志,喜欢什么歌,看哪些电影电视,喜欢玩什么游戏……我们在她那里了解到,有一本儿童杂志叫做《哈哈画报》,装帧形式非常新颖,每页竟然都有立体的插页,深受学生喜欢。于是这本画报的美术设计也给我们以启发,我们的教材里也有了许多适合儿童心理的配图。
我们甚至在放学时间来到大街上,见到小学生就问:你喜欢哪一类歌曲?喜欢看什么动漫?目前什么动画片最受欢迎?你有续写“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兴趣和能力吗?……
我在退休前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自认为是了解学生的,教材的方案设计是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再加上到第一线的访问调查,自信编出的教材肯定会适合学校、学生的需要。

由于以上原因,我的小学版终于完成了,全部是由活动构成,能让同学们在有趣的“玩”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不露教育的痕迹,当然也没有逆反心理。而那时初中版、高中版还停留在讨论方案、框架阶段。钟启泉先生对我这个方案的评价是:非常好!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思想教育教材。20119月初的专家论证会上,我的稿子获得通过。

现在这部慈善教材出版了,我们的工作告一段落,但这项工程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争论,甚至发生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伤害了感情,也留下沉痛的教训,以后另文再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9 08:48
慈善教材岂可作假
——质疑自己“主编”的《慈善读本》(之一)
张国生


我编写的《慈善读本》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而且第一版就印了11万册本来是件很高兴的事,但今天看到了这本书,高兴之余,却大吃一惊,进而非常生气,因为:增加了许多不靠谱的内容,做了大量的增删,本来明明是我一个人“编著”,出版时却标明是“主编”……尤其恶劣的,是在第2-3页,有一个“生命诞生的感人故事”,是作假,是欺骗。文章见下:

记住,我爱你
一场大地震过后,大地一片狼藉。
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垮塌下来的房子里发现一具女性尸体,而她死亡的姿势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她的身体已经被压得变形了,但是双膝依然保持着跪的姿势,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臂着地支持着身体。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停止了呼吸,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
但是,在救援人员感到绝望之时,救援队长似乎还在期待着什么。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突然感到一种生命的存在,于是高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所有人聚拢过来,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废墟清理开,看到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一个孩子,包在一条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只有三四个月大。
在母亲身体的庇护下,孩子毫无损伤。救援人员抱出孩子的时候,他还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他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天崩地裂,他更不知道,是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动。
随行医生在包裹孩子的被子里还发现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面是这位母亲给孩子留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我的质疑】

(一)
1. 新闻的惯例,开首必须注明“某某通讯社某某记者报道”,即使是故事、散文、小说,也需要写上作者。但这篇故事却没有作者,没有通讯社或报社名称。仅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这是一篇作假的作品,而作者也知道自己作假,不敢署名。特别是考虑到,此文在汶川地震后“蹿红”,影响巨大,上千家网站,上百家报刊,包括人民日报,都转载过。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啊,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直至今日,不但作者不敢露面,甚至也没有哪个骗子敢于浑水摸鱼,声称是自己的作品。为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是造假,没人愿意承担这个恶名。
2. 新闻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真实、具体(这种常识连中学生都学过)。但这篇新闻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姓名,没有单位,救援队也不知是哪个队,来自哪省哪县,连“一场大地震过后”也不知是什么大地震,是汶川还是玉树,是台湾还是日本。这违反了新闻最起码的必须真实、具体的原则,只能说是一种胡编,甚至连编都不知怎么编得圆满。
3. 其中的情节经不起推敲。这个女人的身体都“被压得变形了”,可见压力之大,我估计骨头都被压酥了,但是身体下面的孩子却“毫无损伤”,这怎么可能?相比母亲,只有三四个月大的孩子骨头更软,抗压力更弱,但垮塌下来的房子把母亲压死了,却没有压死在她下面承受更大压力的孩子,这违反最起码的常理常识。
4. 母亲如果救孩子,最好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体的一边,给他一个空间,以免被压死,但这位母亲却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身体下面,让巨大的水泥板、砖石再加上自己的身体一起压住孩子。这究竟是救孩子,还是害孩子?
5.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母亲在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时,竟然还有心情玩了一把“浪漫”——给自己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发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可能吗?这位妈妈是不是有点傻得不透气:生命垂危时打电话或发短信不是向别人求救,而是让自己三四个月大的孩子记住自己,这违反起码的事理人情。再说发短信,在大量砖石、水泥板的重压下,她还能发短信吗?即使发了,孩子能收到吗?三四个月大的孩子会认字吗?能看懂吗?这么点的孩子可能有手机吗?再说,这个短信发到哪里?收件人是谁?还有,母爱是无私的,有母亲在孩子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要求他记住自己的爱的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经不住提问,经不住推敲。

(二)
有人说:我不把这篇文章当作新闻,就把它当作一篇故事,或者小说来用,故事和小说是允许虚构的,那不就行了吗?
我的回答是:那也不行。
诚然,故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必要求所写的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发生过,而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但是,虚构必须保持艺术的真实,必须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作家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学》第9章)。许多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主张,虚构的故事必须是可能的世界。据此,小说虽然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但必须摒弃生活的虚假,拒绝在绝无可能中生有。但是,《记住,我爱你》描述的却不是“可能的世界”,而是“不可能的世界”,甚至是“绝无可能的世界”,是“在在绝无可能中生有”。
故事、小说,不但要讲究真实,也要讲究艺术性的。而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也就没有了艺术。一篇连谎话都编不圆满的作品,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艺术?
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同时具备“四性”:思想性、经典性、文学性、可读性。而这篇文章也具备“四性”:荒谬性、欺骗性、拙劣性、矛盾性。所以,即使当做故事、小说,此文也绝不可用。

(三)
编入这篇假新闻进行慈善教育的人,如果不是缺乏起码的鉴别能力,就是人品有问题。因为用教材欺骗学生,是一种很恶劣的行为。
作假,欺骗,会让使用这教材的学生感觉:教育,就是欺骗;文章,可以作假;做人,更可行骗。这将使孩子们不相信教育,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社会……受此影响,被欺骗的学生将来也会作假、行骗: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说假话;会在法庭上作假证;假如他开店,一定会买假货;假如他开药店,一定会卖假药;假如他办厂生产牛奶、食品,一定会掺三氯氰胺,会用地沟油、苏丹红、吊白块、敌敌畏、福尔马林;假如他是记者编辑,一定会编假新闻欺骗民众;如果他当了官,更会当戈培尔第二,撒弥天大谎,欺天瞒地,欺骗整个世界,而且会将谎言重复一千次一万次,将谎言变成真理……
从媒体报道得知,这部读本还要印刷100多万册,还要向全国推广。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改正的话,这篇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也将会更大,甚至“臭名远扬”。
教材作假,将大大降低它的可信度,并且影响编写者、出版社的信誉。我们的慈善读本由新纪元教育集团和慈善总会发起,还会影响集团和慈善总会的声誉。当然更影响我这个“主编”的声誉(还有钟启泉先生)。

(四)


这篇拙劣的作品选入慈善教材,还有许多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
1. 这篇文章上面的小标题明明是“生命诞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不仅不是“诞生的故事”,相反却是“死亡的故事”。何以这样文不对题?何以命名这样矛盾的标题?(读本中这样的低级错误很多,我另文再谈)
这样低级的错误,说明其编写者缺乏起码的文字能力、鉴别能力,也缺乏起码的认真态度。这样的人怎么能参加教材的编写?须知编教材的,应是教育、课程方面的专家,以及出类拔萃的中小学教师,应当是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学者。出这样低级错误的人竟然也可以编教材,简直太不靠谱!
2. 既然我是这部教材的主编(实际是编著),而且被当作“专家”对待,那么别人修改我的文章或我主编的文章,起码应该让我知道,并征得我的同意,由我这个主编定稿。但这么大的修改,竟没人和我商量,也没有任何通知,我这个“主编”竟然完全不知道,这是不是太离谱!
我动用自己42年的思想积累,又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一年多才编著完成的教材,竟然交给几个在读的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去修改(张某、文某等),结果搞出这么一篇奇文。这么安排靠谱吗?
在编写队伍中,只有我一个人是来自中小学的资深教师,只有我一个人对中小学教育有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而别人全都是这方面的外行,特别是还有几个没有任何教育实践的学生。也只有我介入最早,投入最大,占有素材最丰富,研究最深入。而修改者既无中小学教育实践,又没有接触过慈善事业,有的才来半个月、甚至几天,就来修改我的方案。这种让外行改内行文章、让学生改“专家”文章的事,简直太过荒唐!
3.目前国内舆论对中小学课文作假一片指责之声。文学博士、上海作家廖增湖带头质疑,认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文学界、教育界都有很大影响。作假的课文及其编写者因此声名狼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编教材不但不引以为戒,还要“顶风作案”,引火烧身,这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
4. 这篇文章早在汶川地震之后不久就被证明是假新闻,有多家媒体报道过此事。该文以及所在的“爱心序曲”这一章,在20119月初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上,已经被执行主编宣布“作废”。宣布“作废”时没有任何人提出不同意见,包括它的编写者,但现在却又重新出现在教材中。这些编写者怎能这样妄自尊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全体编委会成员、全体专家之上?
5. 慈善读本修改和出版的消息,一直瞒着我。我几次打电话询问,都被告知:还没有出版,已经交到李玉林老师(慈善教材总主编,慈善杂志主编)那里,李玉林老师正在修改,还组织美编重新配图,不知搞得怎么样了。以后的工作由李玉林老师全权负责……直到今天(201221)我才偶然从网上得知,这部教材早在3个月之前即去年10月就已经出版,并赠送各地中小学。
请问,教材出版,又有那么大的印数,这本来是天大好事,却为什么要骗我、瞒我?骗和瞒,说明其中有鬼。如果没鬼,为什么要采用欺瞒手段?采用欺瞒手段,说明自己也知道见不得人,但还要做,是不是太卑劣?
某老师解释,这样瞒我是为了照顾我的身体,因为我做冠脉搭桥手术不久。这不能自圆其说吧?在这种情况下瞒着我修改、出版,以至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影响我的名誉,究竟是照顾我的身体,还是伤害我的身体?
6. 还有一点很吊诡-:作假行骗之事,将来一旦有人指责、质疑,污水会首先泼到我这个本册主编头上(其次还有钟启泉先生),黑锅也会由我俩来背。而真正的责任人虽然名字列入编委会,却并没有明确署名从事本册编写,因此反而会不受指责,他们只享受署名之利,却不承担造假之责。

(五)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非常珍视自己的名誉,是一个视名誉为生命,视自己的文章为生命的人,不允许自己的文章、作品有任何瑕疵,如果有,一旦发现立即修改。
为维护自己的名誉,也为了维护新纪元教育集团、中国社会出版社,以及慈善总会的名誉,我建议重新召开编委会或专家论证会,讨论和论证《慈善读本》的修改、再版问题。已经产生的错误已经无可挽回,但将要产生的恶果尚可避免。我认为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再版时将这篇假新闻以及“爱心序曲”删除,以免谬种继续流传,继续误人子弟,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还要考虑到,目前慈善总会的几个下属分会(如红十字会、宋基会等)处在全国人民的口水之中,声名狼藉。这也连累到慈善总会,致使我国慈善事业处在最低潮。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谨慎从事,消除一切可能引起质疑、引起恶评的因素,维护慈善总会的信誉。
201221 日深夜初稿,25修改

【补记】
今天有人告诉我,选入这篇假新闻,是某个领导的意见。因是领导,大家都不好说什么,只得编入。
我不知道这个领导是谁,但我的见解是:领导的意见不一定就对,领导也有受骗的时候。这篇假新闻就骗过无数人,当时上千家网站,上百家报刊,包括人民日报,都转载过它。既然人民日报都受骗了,这个领导更会受骗。
学者最可宝贵的品质,就是坚持真理,不向错误低头,不屈从持错误意见的领导。我想这个领导也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如果据理力争,向他说明利害,他未必坚持自己意见。但是,没人这样做,有领导一句话,就决定选入作假、行骗的内容,还进而加入不靠谱的、被宣布作废的“爱心序曲”,以至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我这个人向来是“一根筋”,只认真理,不认权势,再大的领导面前,也要坚持真理。希望这个领导能看到这篇文章,并指示下属改正错误,尽可能挽回影响。我认为勇于改正错误的领导是好领导。
23深夜补记,5日修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9 08:52
不靠谱的“爱心序曲”
——质疑自己“主编”的慈善读本(之二)
张国生


我编著的《慈善读本》小学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而且第一版印数就高达11万册,近期还要重印100多万册,全由企业家、慈善家买单,由慈善总会赠送各地中小学。这是大喜事,应当高兴才对,但打开读本一看,高兴顿时变为生气:我的“编著”变成了“主编”,开头还多出了一章“爱心序曲”——这本是编委会暨专家论证会上被宣布“作废”的内容,现在又莫名其妙地恢复了,在最重要的篇首堂而皇之地占据了14页。这是谁改的?怎么竟然不征得我这个“主编”的同意?
在看看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爱心序曲”太不靠谱。

框架结构不靠谱1.
“爱心序曲”的题目乍一看还不错,但它无法和后面各单元相配,破坏原有结构的严密逻辑。从逻辑上说,各单元名称应是并列关系,后面的各个单元正是这样,都是以表现形式命名: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剧场、爱心行动。但这个“爱心序曲”显然不是什么表现形式?也不能和各单元形成并列关系,它在这里显得不伦不类。如果“序曲”是歌曲,那么它应纳入歌曲单元,不能单独存在,但可惜“序曲”里面没有任何歌曲,也不像戏剧、电影的序曲,起“引子”的作用。即使有歌曲,那么第一单元是“爱心歌曲”,你这“序曲”不是正和这个单元重复吗?

2.
再看这个单元的3个小标题:

爱,在生命诞生的时刻


爱心扩展——记下你感受到的爱


用心写下“爱心慈善”

三个标题也显然不是并列关系,而且格式、句式不统一,更重要的是内容没有衔接。
应当与“爱,在生命诞生的时刻”衔接的,应是“爱,在生命成长的时刻”。但下面没有“成长”,却是“爱心扩展”——既然没有“产生”,哪该有什么“扩展”?第三节“用心写下……”更看不出与前两个有什么联系。总之,下无承上,上不启下,逻辑混乱。

3.
再看下一级的小标题:
【活动乐园】
【活动建议】
【活动过程】
这也是逻辑混乱的,“活动乐园”是个大概念,应该包括“建议”和“过程”。而“建议”也可以包括“过程”的建议。

4.
接着看具体的活动设计。
第10页,讲一个关于“善”的故事。
注意,活动的名称,是讲一个关于善的“故事”,但是下面的内容我们却看不到“故事”。请看接着的内容:

【活动乐园】
“善”是一个很古老的字,你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学习“善”的字源和字形,就可以了解慈善的内涵,并寻找到人们心灵快乐的秘密和幸福的源泉。
这不是故事。

你知道为什么吗?
“善”并不难写,但是你知道“善”字的上面为什么是个“羊”吗?
因为中国古人非常喜欢羊,也十分感谢羊,所以把羊作为善良、温柔、美丽、吉祥的象征,以至于在古文字中,很多表示美好事物和观念的词都用“羊”作偏旁。
这也不是故事。

你能发现下面文字中的“羊”吗?


祥  



这还不是故事。

国宝欣赏: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
<!--[if !vml]--><!--[endif]-->
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
这更不是故事。

你肯定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吧?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喜羊羊与灰太狼图片,略。
终于接触到“故事”了,可惜并不是讲故事,而是“说说为什么”。

下面终于是故事了: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理解善的吗?听听孟子讲的故事吧!
……(故事略)
可惜这个故事,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让学生“知道古人是如何理解善的”——是解释“善”的哲学意义。说是故事,而实际上不是故事,是理论。

活动的结尾,又离开“故事”了——解释“慈善”二字:
现在,你肯定能够把这个“善”写好了吧;再看“慈善”的“慈”,是“心”字底。古人说:“母爱为慈”,“慈”和“善合在一起,表示“大爱”之意。
慈(图)善
这个活动内容,题目为讲故事,但一共7项内容,却有6项与故事无关,甚至与慈善也无关,离题千里,这是什么逻辑!好像吃一个包子,咬了5口还没有馅,只有第6口吃到馅,然后第7口又没了;又像买了一瓶牛奶,结果七分之六是掺的水。

这样不靠谱的、文题不符的内容,在别的活动设计中还有。
例如第3-4页的活动“画一幅家庭爱心树”,后面名为“爱之树”的诗和画却与“家庭”毫无关系。最后一项活动“对联欣赏与创作”,然而只欣赏了4副对联,却欣赏了9条名言。真不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结构,什么逻辑!
总之,这一章在结构上,在条理上,在各项活动的题目与内容的关系上,太混乱,太不靠谱,太不合逻辑!


内容设计不靠谱这一章有许多内容不属于慈善教育。
从总体上说,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给过自己爱的人。应当说,这些内容都不属于“慈善教育”而属于“思想品德教育”。以作文比喻,这一章内容完全离题了,跑偏了!
我们提倡的慈善,是一种大爱,特别是对社会困难群体的爱,可不是仅仅爱父母,爱家人,爱给过自己爱的人——那只是一种小爱。让学生爱父母,爱家人,爱给过自己爱的人,不是慈善教材应有的内容,应当整体删除。
因为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这些内容在人教社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本里都能找到。我为了编写慈善教材,曾研究过人教社中学和小学的全部《思想品德》课本(小学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他们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此类教育内容,而且编得很好。我们的“慈善”教材也编这些内容,不是编成了“思想品德”教材了吗?不是和《思想品德》课本重复吗?不是在人教社教材面前班门弄斧吗?

如果内容设计得好,弄斧到班门也未尝不可,问题是许多内容设计得不靠谱。举例如下:

1
第6页,是20道选择题:
这是一个测试“感恩种子”的问卷。
你会记得吗?(请在所选选项的方框内打“√”)
<!--[if !supportLists]-->1.
<!--[endif]-->你会记得是谁给了你第一份压岁钱吗?
□会
□不会

<!--[if !supportLists]-->2.
<!--[endif]-->……
每个选“会”得5分,满90分就符合“感恩种子”的标准,你符合吗?

这项内容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内容没有价值。“你会记得谁给了你第一份压岁钱吗?”——“会不会”的问题没意义,会记得又怎样,不会记得又怎样?关键是记住谁给过,以便将来报恩。还有,为什么只问“第一份压岁钱”呢?难道后来给的就不是爱,就不该报恩吗?这道题不如这样问:
是谁给了你第一份压岁钱?
答:是某某

最好是:
你长这么大,都有谁给过你压岁钱?
答:有某某、某某某……

看来,这一章的编写者没有从事过教育实践,完全不懂教育,也不会出题!
2. 满90分才符合“感恩种子”的标准,太高了吧?不说会不会记得,单是下面3条,就会把贫困地区的大多数、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小学生打成不合格:
6.你会记得那个最让人感动的生日派对是谁为你精心准备的吗?
9.你会记得在上下电梯时为你把门的陌生人吗?
11.你会记得在公交车上你没有零钱时帮你投币的那个人吗?
因为,他们长这么大,可能从来没有举办过生日派对,甚至不知“派对”是个什么东西;从来没有乘坐过电梯,甚至连听都没有听到过;也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说“投币”的那种。
这样的题目,只能针对城市蜜罐里的孩子。据我所知,这道题本是美国人设计的,原来还有坐飞机换座位之类只有发达国家才能有的内容。论证会上我极力反对这种不顾国情照搬美国的做法,当时该方案被否决。但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又上了这部教材,而且瞒着我这个“主编”。

2
第3页,让学生画一幅“家庭爱心树”。这道题的意义,编写者说是:“了解自己的身世及家史,熟悉自己与其他家人的关系,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人的爱心。”下面还有附图——一棵大树,树冠上画着:女儿(两个)、爸爸、妈妈、姨妈、姨夫、外公、外婆。
这个设计问题就大了:
1.“家庭爱心树”上,竟然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大伯、叔叔、姑姑!却有姨妈、姨夫、外公、外婆,还有表姐妹(但没有舅舅、妗子)。这让人感觉,编写者是生活在“母系氏族”。不,“母系氏族”也不对:母系氏族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太不靠谱了!
2.人物位置关系不对。
外公竟然画在爸爸、妈妈的下面,乍一看给人的印象是爸爸是外公的儿子。
还有,“女儿”在最上,外公、外婆在最下,是不是也不对头?“家谱”的序列,应是长辈在上、晚辈在下的。但把这样的序列放在“树”上也不对:祖辈应当是干,父辈是枝……总之这种“爱心树”的设计就不科学。
3.名称有问题。
两个小女孩都标明“女儿”,“女儿”是谁呢?不明确,有歧义。标明是“我”、“表妹”才明确,才合适啊。
还有“家庭”一词。家庭,首先是指自己的直系亲属:爸爸、妈妈和自己。如果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生活在一起,算一个“家庭”也可以。但是“家庭”绝对不包括姨妈、姨夫和表妹。把这几个人列入自己的“家庭”,太不靠谱!
从这里可以看出,编写者的伦理关系是混乱的,头脑也不清醒。
4.没什么教育意义。
即使是加上爷爷、奶奶,把伦理关系、亲属关系理顺了,那么这道题也没有什么意义。仅仅知道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属,这就是爱的教育吗?就是慈善教育吗?就是“了解自己的身世及家史”“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人的爱心”吗?爱,要铭记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不付出实际行动,只让学生画一幅“家庭爱心树”的画,怎能说是慈善教育?可笑!何况哪个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呢?这种设计放在幼儿园的小班,或针对弱智学校学生倒还合适,可惜放错了位置。
从这项内容看,编写者对教育一窍不通,对教育理解太过浅薄,甚至荒谬!

3
第4页,是殷国明的诗《爱之树》:

很小的时候
妈妈教让我画一棵树
我不知道那是爱之树
有很深很深的根
有很大很大的冠
还有很多鸟儿在飞舞
上学的时候
老师让我栽下一棵树
我还是不知道那是爱之树
要浇很多水
要把土填实
还要走很多路
如今我长大了
天天在种树
我才知道这是爱之树

这首诗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首诗我有几个不明白。一是不明白它的准确意思(恕我愚钝),只感觉好像是提倡爱吧。二是不明白它放在“画一幅家庭爱心树”的标题下,与“家庭”有什么关系,难道关系就是都有“树”?三是不明白为什么没有标点,这有违中小学教材的规范。四是不明白为什么居中排列,因为这也不合规范。总之这首诗并不出色,起码达不到编入教材的标准,不该选入。
第二,殷国明先生担任慈善教材的“副总主编”,亲自起草了“爱心序曲”这一章。这就有问题了:表现爱心的诗歌,古今中外有的是,殷国明先生不选唐诗宋词,不选李白杜甫白居易,却把自己的诗选在这里,这合适吗?这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
如果这首诗确实很出色,出于私心选入也未尝不可,但下面我们进行一项对比:
我曾将白居易的《种荔枝》选编进这部教材(在“爱心之歌”):
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同时选入的还有郑燮的题画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个白胡子老人明知自己吃不到荔枝,却还要辛辛苦苦地栽种荔枝树;一位官员躺在床上,听到风吹竹叶,都联想到民生疾苦。这才是真正的“爱之树”、“爱之诗”!将这两首和殷国明的《爱之树》比一比,每个有健全心智的人立马就知道思想、艺术孰优孰劣,孰高孰低。但是,这两首名作被删除了(谁删的不知道),却保留了殷国明的诗,难道殷国明先生的诗竟这样好,以致超过白居易,超过郑板桥?这样删改取舍的人,你情何以堪啊!
选不选这首诗,以及删不删白居易、郑板桥的诗,让人感觉不是认识问题,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品质问题!
为突出这首诗,旁边还有配图,见下:

<!--[if !vml]--><!--[endif]-->

说老实话,这幅图我看不懂,因为我上学时学的是俄语,图中的英语(猜着是)单词我不认识。那么,用这幅图来“教育”我,不但毫无作用,还引起反感。那么,用它教育小学生,小学生就能看懂吗?就有兴趣吗?就不反感吗?
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放着自己的母语不用,一定要用外语?

4
这一章第三节是:用心写下“爱心慈善”。看到这个题目,我以为是教育学生把爱心,把慈善刻入心灵,落实在行动。但是看完之后才知道,非也,绝大部分内容是教学生认识和书写“爱”、“慈”、“善”、“羊”这四个字,而且占有很大篇幅。这就更不靠谱了。请看:


你知道吗?

你早就知道“爱”是怎么写吧?但是你也许不知道“爱”至少有上百种写法呢!……这里给你提供几种“爱”字的写法,分别是小篆、繁体和简体的写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你还可以自己去寻找啊!至于“心”呢,你可以自己去发明呀。
【活动建议】
1.在老师的指导下(老师介绍“爱”的笔画),模仿上面几种笔画,练习写“爱”字。练习中根据字的结构,可以展开想象,猜一猜这个“爱”字在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含义。
2.收集更多的“爱”的写法,和学生们一起欣赏。
3.最好与中国书法艺术相结合,来介绍欣赏。

二 你知道为什么吗?
“善”并不难写,但是你知道“善”字的上面为什么是个“羊”吗?
因为中国古人非常喜欢羊,也十分感谢羊,所以把羊作为善良、温柔、美丽、吉祥的象征,以至于在古文字中,很多表示美好事物和观念的词都用“羊”作偏旁。
你能发现下面文字中的“羊”吗?







国宝欣赏: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

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图片略)

让学生写字,了解字有多种写法,那是语文课、书法课的训练任务——甚至语文课、书法课也没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爱”字“至少有上百种写法”(我这个资深语文教师就不知道这上百种写法)。孔乙己炫耀“回”字的四种写法,已经够迂腐的了,成为经典的笑料,现在我们的慈善教材里竟然又出现了“爱”的上百种写法!这是不是比孔乙己更迂腐可笑?
写这几个字,即使写得再好,与慈善教育有多大作用呢?如果写好这几个字就是进行慈善教育的话,那么古代的秦桧就可以是标准的慈善家了——秦桧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还创立了便于印刷的宋体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让他写“爱”、“慈”、“善”这几个字一定非常漂亮,但不还是祸国殃民、残害忠良的大奸臣,被千夫所指,万代唾骂吗(这样“大奸大才”的还有蔡京、严嵩、康生等)?
慈善教育绝不是认字、写字,是把爱种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找“羊”字的设计更没意义。“祥”“样”二字中,傻瓜才找不到,太容易了,好像又是针对弱智儿童。“美”“義”二字中的“羊”已经变形,字义含有深奥的文字学知识,远非小学生所应了解,倒又像针对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但不论找到找不到都没用,都与慈善无关。
何况其中还有错误:“義”、“祥”、“美”还与“羊”有关,而“样”字虽然带着“羊”字,字义却与编写者所说的“善良、温柔、美丽、吉祥”没有任何关系,它只是声旁而已。况且“样”本来并不带“羊”,繁体写作“樣”,“羊”连声旁也不是。
同样没有意义的还有欣赏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与慈善教育有什么关系?都属离题跑偏的内容。
此文还有莫名其妙的内容,例如:
你还可以自己去寻找啊!至于“心”呢,你可以自己去发明呀。
这两句话跟上文没有联系,不知道让学生“寻找”、“发明”什么?以及怎样“发明”。
由此可以看出,这章编写者的知识水平、文字水平、工作态度都是很差的,思维也是混乱的,所以才编出这样拙劣的东西。

相比之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原来编写的“说文解字”。例如在歌曲《手拉手》之后,我设计:“手拉手”是什么意思?请看下面的“说文解字”:
友,甲骨文写作 <!--[if !vml]--><!--[endif]--> ,金文写作 <!--[if !vml]--><!--[endif]--> ,都像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
友,就是在困难的时候伸出一双手。
这种“说文解字”有趣味性,有知识性,而且与是课文联系紧密,受到参编专家的普遍肯定,执行主编李同兴还请我为初中版、高中版设计“说文解字”。但是,这样的内容却被不知什么人删除了,相反却保留了上面那些不靠谱的拙劣设计。真邪门了!
这样拙劣、邪门的内容还有一些,不再一一列举。

5
这一章有多项内容不切小学生实际
前文说过,有的内容太浅,像是针对弱智儿童;有的太深,像是针对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再举几个例子:
11页,有一篇“孟子讲善”: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理解善的吗?听听孟子讲的故事吧!
孟子是中国古代圣人,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经常讲到善,认为“人性皆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来源。
当他的弟子问:“什么是人的善性呢?”
孟子这样回答:“人性皆善,指的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皆有这四心善性……
孟子还解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人有四肢也。”
弟子高奇问:“老师说人性都是善的,有什么依据呢?”
……
这是一篇抽象的哲理故事,放在初中、高中都嫌深奥,在小学版更不合适。我们对小学生进行慈善教育,不应当灌输慈善哲理,而应当感染心灵,付出行动。
更让人不明白的是:我原来选编的许多故事性很强,又通俗易懂的故事被删除了,却为什么选这样一个既没趣又深奥的抽象哲理故事?

还有许多不靠谱、不切实际的内容
例如第12页介绍对联知识:
在中国,对联或对子是一种最常见的诗体形式,用来表达各种喜庆、有趣的愿望和想法,名目繁多,多种多样,深受人们的喜欢,所以每逢喜庆佳节,几乎家家都要贴对联,对对子,既是一种娱乐和游戏,又增加了生活的诗意和文化色彩。
一是与慈善无关,离题跑偏,二是后文有搜集名言、对联的内容,这里不该有此重复。三是让小学生编写对联,难度太大,应删除。

再例如14页是满满一页名言,也太深奥,不适合小学生,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德不孤,必有邻。
这些名言也与后文的“搜集名言”在内容上重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还与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论语十则》重复。更重要的是,这些名言属于“道德自省”类,与“慈善”二字不搭界。

6
最严重的问题是有造假与欺骗
第2-3页有一个“生命诞生的感人故事”,这是一篇假新闻,曾骗过无数人,当时上千家网站,上百家报刊,包括人民日报,都转载过它。但之后不久就被证明是假的,有多家媒体报道过此事。但现在,这篇假新闻在别处销声匿迹了,却又出现在我们的慈善教材“爱心序曲”中。
这是最不靠谱、最严重、也最恶劣的问题,对此我专写了一篇《慈善教材岂可作假》,请参看,这里不再重复。

结论:通观“爱心序曲”这一章,共7项活动设计,没有一项是有较强教育意义的,没有一项是新颖生动的,没有一项是讲究教育科学或教育艺术的,没有一项是没有说教的,没有一项是逻辑严密的。
总之,没有一项是靠慈善教育之谱的!


教育方法不靠谱这一章的编写,根本不讲究教育方法、教育艺术,毫不避讳说教的嫌疑。
教育,教材,最忌讳说教,因为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所以我在编委会上反复说明这个问题。在我编写的教材中尽量避免说教,尽量避免露出教育痕迹,甚至不提“教育”,不提“慈善”,也没有“活动目的”,还故意转移教育目的,采用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手法——明明是为了树立爱心,却说是为了调剂枯燥生活、提高口才文才、培养创造能力,尽量让孩子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但是“爱心序曲”这一章,却处处有说教:

其一
爱心的诞生
爱从哪里来?爱从你的父母那里来,爱和你的什么一起走来。
  你一生下来就伴随着哭声,因为你非常弱小,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能自食其力,不能保护自己,所以你感到不安全,感到恐惧……    
  但是,你很快不哭了,因为你从妈妈的体温中、眼光中、呵护中,还有爸爸的惊喜中,所有在场的护士、亲人的关怀中,感受到了爱、温柔、无限的期待和包容……
——爱是生命的源泉,是关怀和爱护,是让我们感到温馨和希望的家园。

其二
你知道吗,爱是需要表达的。当妈妈为你铺好了被子,当爸爸端给你一杯开水,当爷爷为你买来几本书,你会由衷地感谢他们吗?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心,并以自己的爱去回报他人吧。
……
爱心是一种循环,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越来越多。
有那么多人关爱你,帮助你,你怎么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恩和感激之情呢?……

其三
有了爱心,就有了慈善,就会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当你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也有人来关爱你,帮助你。
这就是爱心慈善的魅力。
因为有了爱心,有了慈善,我们感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公正,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地球,关爱别人。
所以,我们要用心写下“爱心慈善”四个字。

我在编委会上反复阐述过这样的道理:思想教育的诀窍在于感染,而不是灌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拖拉机手失去了双腿和左臂,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他的妻子却用自己的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自然会被这位伟大女性的精神所感动,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千万不要对学生说:来吧,我们来谈谈对这个为自己的亲人奋斗了十年的妇女有什么看法……如果这样来结束自己的谈话,就会把已经取得的一切效果破坏掉。”
但是,我们这一章的编写者偏偏不让小学生讲故事,却在没有故事的情况下讲一讲“有什么看法”:
你肯定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吧?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深受学生欢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就这样成了说教的内容,结果学生本来喜欢喜羊羊,但一说教,趣味没有了,逆反心理产生了,美好可爱的喜羊羊、美羊羊、暖羊羊也贬值了!

编写者处处用“慈善”说教。我用电脑将全书搜索了一遍,“慈善”一词,共出现101次,平均每页1.25次。
对此我只能说一句话:编写这些东西的人,都是根本不懂教育,不掌握教育艺术的人。


编写修改不靠谱(作者说明:内容暂时删除)


6.
出了这样不靠谱的事,编入、出版了这样不靠谱的“爱心序曲”,本不是我的责任,因为是别人违背我的编写思想,背着我搞的。但是,书上署名“本册主编”是我,还有钟启泉先生,那么读者发现以上问题之后,也会认为这是我和钟启泉先生的责任,他们会觉得:这个张国生和钟启泉是个什么玩意儿,竟编出这么拙劣的东西……而几个真正的责任者却可以不受谴责,因为“编委会”虽然有他们的名字,却没有明确署名参与本册编写,他们只享受署名之利,却不承担错误之责。背黑锅的,只能是我和钟启泉先生,所有的口水、污水都会泼到我们俩身上。
太丢人了!
太损害名誉了!
太让人难受了!
这种错误无法纠正,恶劣影响无法挽回,恶名也无法洗清!
怎么办?不知道。目前我能做的,只能是写作此文。
(2012.2.5)

说明:本文可能会“得罪”一些人,我也深知这点,但这些人做得实在太离谱,太过分,给我造成严重伤害(精神的和身体的),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敬希理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9 08:54
大语文学习法  目录




目录

初识张孝纯及其“大语文教育”思想
阅读材料
1.一种立意高远的语文教育思想 刘国正
2.语文教学的完整结构 张孝纯
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国生
探究活动
探究张孝纯


三寸之舌,可胜百万之师
阅读材料
1.
三寸之舌,可胜百万之师
2.
现代战争中的“舌战”
3.
唯一可依靠的
4.
凭借口才成为唐宁街10号的主人口才箴言
5.
怎样练口才
6.
练口才的故事
探究活动
探究奥巴马当选的秘密


日常交际中的语文学习
阅读材料
1.
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一副对联说起
2.
听说读写的比例
3.
沈从文,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4.
日常交际中的语文学习指导(10则)
探究活动
1.
比比谁更“人情练达”
2.
搜集整理“妙语大全”
3.
十二生肖成语集成



课外读写中的语文学习
阅读材料
1.
读书的回忆
陈从周

2.
我的“长生果”
叶文玲

3.
课外读书指导
探究活动
1.
点击韩寒
2.
社会调查

其他各科中的语文学习
阅读材料
1.
把各科课本当作语文课本来读
历史课本:秦王扫六合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2.
把各科表述性作业当成作文训练
3.
把各科听讲答问吸收为听说训练
4.
将各科知识积累为说写素材
思想品德课本7年级上册第三课
《珍爱生命》

《地理》8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5.
从美术、摄影作品中感悟语文
摄影与语文
6.
会议语文
探究活动
1.
我当主持人
2.
我当无冕之王——小记者活动策划

影视语文学习
阅读材料
1.
天下无贼
2.
从小说到电影——《天下无贼》剧本再创作之浅析
探究活动
1.
探究《让子弹飞》
2.
荧屏前的感悟
3.
搜集流行歌词佳句
4.
改编课本剧并演出

网络语文学习
阅读材料
1.
网络语文学习正在崛起
当代阅读宣言
2.
网络语文学习的四大优势
3.
网络语文学习的三大类别
探究活动
1.
搜集民歌民谣、手机短信
2.
在“BBS”上注册并参加讨论;
3.
创建自己的博客;
4.
关注网络社会热点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
阅读材料
1.朱熹诗三首
观书有感(两首)春日

2.讲座:信息社会与知识产权
3.批判性阅读
赵恒《劝学》
《神童诗》选读(三首)

探究活动:靠读书改变命运
1.
推荐阅读《知识改变命运》
2.
看电视片《知识改变命运》
3.
积累关于“知识”和“书籍”的名言
4.
智力竞赛:知识是什么
5.
社会调查:请用事实说明
6.
以前、今后“赚钱”方法的比较
7.
探究现代战争的开端——海湾战争

志向决定人生
阅读材料
1.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2.
为中学生题词
董必武

3.
陶行知诗三首
自勉并勉同志
自立歌
每事问

4.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探究活动
1.
搜集古诗、名句
2.
北大,我心中的圣殿
3.
走进清华
4.
20年之后的我

人生最重要的工具
阅读材料
1.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2. 略谈学好语文
苏步青

3. 语文天生重要(申士昌采访华罗庚)
探究活动
1.
人生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
2.
易中天为什么那么红?

十一
我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
阅读材料
讲座: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探究活动
1.
想象力训练:假如把汉字改成拼音
2.
搜集整理“常见错别字表”

十二
诀窍在于积累
阅读材料
1.
讲座:学语文、写作文的诀窍在于注重积累
2.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3.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探究活动
诵读《中华经典100句》

十三
补课蒙学经典
阅读材料
1. 三字经
2. 弟子规
3. 千字文
探究活动:走近经典
1.
经典探究
2.
经典积累
3.
参与“儿童读经热”讨论
4.
参考阅读:周汝昌《语文第一课》
5.
《百家姓》简介
6.
《千家诗》简介
7.
搜索《二十四孝》

十四
作文须重文外功
阅读材料
文外功讲座
1.
作文需要“文外功”
2.
什么是“文外功”
3.
“文外功“源于何处
4.
怎样加厚“文外功
探究活动
愚公究竟愚不愚?




十五
勇于探究和创造
阅读材料
5.
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6.
什么是探究
7.
语文课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活动
现实社会“皇帝的新装”



本书所附光盘光盘1
本书课件(10个)

1.
朱熹诗三首
2.
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3.
知识改变命运
4.
人生最重要的工具
5.
大语文学习法
6.
三字经
7.
弟子规
8.
中华经典100句
9.
北大,我心中的圣殿
10.
清华,工程师的摇篮

光盘2
“大语文课件”样例(20个)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