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那些公开课,学生都是上了好几遍的。”一位教师这样评价目前的一些公开课。的确,对公开课的诟病并不是今天才有。 作为展示教师风采、进行教学交流、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公开课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名师公开课中开阔了视野,取得了真经;从自己的公开课上悟到了缺憾,收获了真知。然而,与之伴生的种种问题也将公开课蒙上了质疑的阴影。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和现象阻碍了公开课发挥其原有的作用,甚至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那么,该如何寻回公开课的本色,让公开课回归航向,是本期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一线教师所展示的实践和想法。 千人一面失了个性 许多学校都有这样的传统:哪位教师要去赛课,就要先在学校里进行多次试讲,其他教师反复听课并提出修改意见,甚至细致到什么时间做什么手势等细节,以期完美呈现。可是,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参赛教师的课堂设计被打乱、杂糅,容纳了众多教师各自的优点,甚至最终面目全非。其实,我们强调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计划,并不等同于就划定条条框框、千人一面,使教师失去了个性发挥的空间。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 孟凡玲 为了气氛偏离重点一些公开课上出现了不围绕教学重点授课的现象。其实,教师对教学重点了如指掌,但他们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围绕教学重点讲课,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不说,学生还往往积极性不高,课堂没有波澜,而这是公开课所不允许的。因此,一些教师就将教学重点转换为“学生喜欢的话题”。这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发言也精彩起来了……教师要在定准教学重点之后再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否则,公开课就会看之有声有色,品之无香无味。 河南省郑州市第86中学 张春旺 无度表扬乱了方圆公开课上,教师大多笑靥如花,极尽表扬之功,即便学生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也会以“你真棒”、“你有作家的天赋”等褒扬之辞来回报。还有的教师会以“你想怎么坐就怎么坐”,“你想怎么举手就怎么举手”等来活跃课堂,这似乎成了解放学生个性的标志了,公开课的纪律标准一再降低。教师应把握评价用语的尺度,善用表扬与批评,注重鼓励也要注意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在课前课后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一以贯之,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陈健 教学手段过于复杂一些公开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复杂,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有教学形式全套上场:学生分组讨论,扮演角色,编课本剧,充当记者采访…… 多媒体课件也让人眼花缭乱,一会儿视频,一会儿音频,一会儿图片,教学方法由过去的“口灌”变成了“电灌”。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忘记了时间,停滞了思维,而课堂效果却难以与之俱进。 湖北省远安县鸣凤中学 朱道清 反观走向课改深水区的公开课 公开课暴露出的问题恰好是中国课堂教学的问题。公开课中的作秀恰好证明,课改已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进行深水勘探、深水测航、深水躲礁,从而更顺畅地前行。笔者就借着公开课的类型逐一展开评析,提出相应建议 公开课上有“麦霸” 大型公开课上,执教教师常要戴扩音器,学生发言也要拿无线话筒。舞台之上,众目之下,教师演练有素,学生也相当配合。不过,我们经常发现,转来转去的话筒大多只落在少数学生手中,“沉默的大多数”则成了看客,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公开课上的“麦霸”现象. 让“常态课”公开化 常态课是相对于公开课而言的,重在每节课都让学生学扎实,哪怕是做一道题或写一个字,只要学生学会就行。因此,常态课需要让学生静心思考,独立做作业。这样一来,听课人就会感觉容量太少,形式太单调。其实,我们评价的依然是教师,关注的是教师,却没有从学生层面去关注、思考和评价。学生做得怎样,学得怎样,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好与坏的根本. 公开课需要自然纯真 公开课似乎让人很纠结,有人喜欢,有人怨。但教师需要与公开课打交道,获得更快成长。那么,如何改进公开课?我想,公开课必须拒绝虚假的“表演”,反对单纯的“真实”,呼唤自然纯真. 带着三种意识观课 看过许多级别的公开课,自己也上过不少公开课,笔者发现,人们对公开课无论赞叹还是非议,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某些意识的缺乏。我将这些意识概括为创新意识、哲学意识和学习意识.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0日第4版 |
■江苏省睢宁县南门中学 王俊章 公开课似乎让人很纠结,有人喜欢,有人怨。但教师需要与公开课打交道,获得更快成长。那么,如何改进公开课?我想,公开课必须拒绝虚假的“表演”,反对单纯的“真实”,呼唤自然纯真。 回想我上公开课的经历,其中三次让我难以忘怀,对公开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次公开课,我准备的是校内公开课。开课头一天,听说县教研室领导也要来听,我又连夜重新查资料、备课。试讲时,我倾其所“知”,全部给学生讲解了一遍,甚至占用其他教师的课反复演练。几遍下来,我感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上课时,师生配合默契,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我向一位老教师请教,他却给了我“华而不实”的评价。这好似当头一棒,我的心里泛起阵阵苦涩。是啊,虚荣心作祟,课堂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一切都以“圆满”完成,一切都是在虚假表演。这样的公开课有什么实效可言?因此,我告诉自己,公开课一定要与虚假的表演决裂。 第二次公开课是教授《杨修之死》一文。为了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准备了十多份课件。课前,有位教师提醒我要让学生预习,但为了公开课的“真实”,我没有向学生透露任何信息。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结果这一教学环节占用了大量时间。尽管这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了充分铺垫,但预设的内容没有讲完。最后,我只好“自我了断”。每次想起这节公开课,我心中都有一丝遗憾。 公开课要回归真实,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听课教师觉得可看、可学、可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为了所谓的“真实”而牺牲公开课应有的价值又是得不偿失的。这次公开课忽视了课前预习,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投入战斗”,自然力不从心。可见,公开课不能一味追求完全空白式的“真实”。 第三次公开课是教授全县语文公开课《行道树》。课前,我告诉学生要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我。课堂教学如顺水行舟,特别是在引导学生领会“深沉”的内涵时,我引用了白岩松《你幸福了吗》中的语句、齐秦《痛并快乐着》中的歌词,以及“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例等材料,学生很快就轻松、准确地领会了其意蕴。评课时,几位教师都对我的公开课赞赏有加。课前师生准备和教师的要求,其实只是平时的常规教学方法,但却是公开课课堂精彩的必要条件。看来,公开课需要的就是自然纯真。 这三节课让我对公开课的表演与真实有了深刻的认识。虚假的表演让公开课变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单纯的真实让公开课退化,影响了实际效果;自然纯真,让公开课更能彰显风采、提升魅力。公开课是一种艺术,它不拒绝表演,但更需要自然纯真,这样方能赶走“苦涩”,消解“遗憾”,让喜悦悄然行走在师生的心间。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0日第4版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