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绣球[原创首发] 作者:周达君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2-2-14 12:08
标题:
绣球[原创首发] 作者:周达君
绣 球
周达君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4526&goto=lastpost#lastpost
《教师之友网》郑重声明:此为原创首发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人活着,要使别人生活得更好”(献身反法西斯战争的少年英雄马特洛索夫的名言 )
一、高挑的女护士
那是1953年年底,我因病卧床不起,咳嗽不止,痰中带血,组织上送我和其他病友回国治疗。
回国后,首先在离朝鲜最近的吉林通化县志愿军后方医院歇息了几天,接着就转到辽宁省铁岭市志愿军第17后方医院治疗。医院不大,只接纳了三、四十个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员。我住在一间住有16个病员的病房里(医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两边各8人,中间是走道。条件是简陋的,但比起朝鲜所住的民房要好到天上去了。因为病房里有火炉,我们这些患呼吸疾病的人,就是畏寒。房间暖和,病就好了一半,再加上服用了磺胺一类消炎的药,一天一天好起来,渐渐能起床活动了。
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鲁迅小说集》和一本《新华字典》。一有空就看,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并在笔记本上写几遍。
还有一位病友一有空就拉提琴,他是部队文工团的,他说,他将来就要靠这把提琴吃饭了。他很自觉,也真能吃苦,硬是在冰天雪地的户外拉提琴,为了不影响别人;要知道东北的冬天出奇的冷。
还有一位病友是一天到晚坐在凳子上,弓着腰,俯在床头柜上练习发电报——用食指敲打发报机的模具。他是共产党员,党的组织关系已转到医院来了,但还是引起了医院政治处的怀疑,怀疑他与敌特联系,并指派我去调查,因为我是病房团小组组长。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用的发报机模具,没有电线,也没有干电池。我问他天天敲打键盘干什么,他说,他是重庆人,是从重庆电报局参军的,将来复员回重庆电报局,还是要搞收发报工作的,手指不能生疏了;就像歌手要曲不离口,拳师要拳不离手。我建议他向组织上汇报一下他的这种想法,我也如实向政治处汇报了调查的结果,不存在与敌特联系的问题,请组织上放心。
但大多数病友一有空就去逛街,去剧院看日场的戏,什么评剧、京剧、二人转,晚上就去看电影。我也看电影,但有选择,值得看的就去看。比如有一部《夏伯阳》,是反映苏联革命初期传奇英雄恰巴夫斯基的军事奇才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我很喜欢,至今没忘;其中有一场戏,是他带领所属部队与白匪军拼死战斗,负了伤血流不止,女护士正紧张地给他包扎,他却向美丽的女护士提出了结婚的请求,让女护士哭笑不得,也让电影的观众哭笑不得。还有一部,片名忘了,是反映苏联一位科学家科研生活的,我特别欣赏他有一个研究室,书架上摆满了书,桌上摆满了仪器,他读书累了,他实验累了,推开窗子看看花园里的碧绿的树,彩色缤纷的花,或者到花园里散散步。当时(就是现在也是)喜欢这种生活,这就是我青年时代的追求。这个追求,现在基本上达到了,只是来日无多,特别珍惜现在“读书(包括读电脑上有真知灼见的博客文章),用电脑写作,累了下楼到校园走走,看看花草树木”的生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进来查房的是一位老医生,头发斑白,一脸慈祥。他第一眼就看见了透过窗子的阳光照射在我枕边的《鲁迅小说集》和《新华字典》上,他微笑着轻声地问道:“喜欢读书?”我低声回答:“嗯!”
旁边站着一位高挑的女护士,左手托着盘子,盘子里放着一袋袋纸包的药,小小的纸包上注明了病床的号码,还有体温计,还有已经打开了的小小的记事本,用来记医嘱和病员要求的;右手捏着一支笔。戴着白帽穿着白工作服,严严实实地戴着洁白的口罩,口罩上面是一双明亮的眼晴,眼睛深藏在眼窝里,有点像电视剧《西游记》女儿国国王的美丽的眼睛。她也在注视着阳光照射得十分醒目的《鲁迅小说集》和《新华字典》,眼神里透露出诧异,心里似乎在嘀咕:“眼前的这个青年是志愿军吗?”她从电影、报告文学和小说里看到的志愿军战士,都是黝黑的脸庞,虎虎生威的眼神,粗犷的嗓音;眼前的这一位却另类。她对志愿军的看法不全面。
二、她并没有察觉自己的美丽
刚进院,医生是每天来查房,第二个星期是两天来查房一次,第三个星期是三天来查房一次。随着病员病情日益好转,逐渐康复,从第四个星期开始,医生每周来查房一次。而那位高挑的女护士是每天都要来病房,开始的半个月,她每天都给我们量体温,给需要打针的病员打针。我们这些志愿军毕竟年轻,抗病力强,康复得快,半个月后就不需要量体温,也不需要打针了,然而,女护士每天来病房送药,有的是纸包的,有的是用纸袋装的。她静静地站在病床旁,看着你服下了药才离开;有时她还帮你拿起床头柜上的开水瓶,往你杯子里倒上小半杯水,好让你吞咽。
大概是我们病房里的16位病人都度过了传染期,高挑的女护士终于摘下了捂得严严实实的口罩。啊,那是一张多么年少的脸,看上去只有十六、七岁,一脸的孩子气;那又是一张多么漂亮的脸,东北城市女孩特有的白皙,因为这儿冬季长,关在房间里,日晒风吹少;瓜子脸,略带红润的脸庞,小小的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病员都希望她在自己病床边多呆一会,唠唠嗑(聊聊天),多看她几眼。她很单纯,甚至有点稚气,她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美丽,而是出于对最可爱的人志愿军的热爱,经常和病房里的同志谈着,讲着,笑着……
三、倒真是个秀才
1954年即将来临了,医院里也在忙着迎接新年,打扫卫生,修缮房屋,采购鱼肉,挂起了红灯笼,准备出一期辞旧迎新、歌颂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墙报。高挑的护士急匆匆地来到病房,走到我的病床边,笑着对我说:“我们病房的秀才,请你为元旦专刊写一篇稿。”我没有吱声。她仍然笑着,补充道:“这是党支部和政治处布置的。”说着她把手里拿着的几页红色的信笺递给我,平时量体温和送药时,手指紧握着体温计和药,生怕闪失,手握成拳头似的;这一次手掌伸开了,十指纤纤。我接下了红信笺。她又说;“三天内交稿,誊写在红信笺上,这是统一规定的。这样墙报整齐美观。”
她走了后,我陷于了沉思,在打腹稿。想了一阵子,终于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国家像条巨轮,冲出了冰封,战胜了施虐的风雪、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驶进了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辽阔的海洋,虽然前程仍然会有施虐的风雪、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但有共产党把舵,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祖国这条巨轮一定能达到幸福的彼岸。按照这个思路,我赶紧写,赶紧誊。因为《鲁迅小说集》中的《呐喊》和《彷徨》两部分虽然读完了,但《故事新编》还没读。我得抓紧时间读完,好去买一套《红楼梦》读。 我不能在写稿上耽误时间。第二天,我就把誊好在红信笺上的稿子,交给了高挑的女护士。她欣喜又略带惊讶地说:“倒真是个秀才!”
欢庆元旦的墙报,元旦的前一天31日就张贴出来了。一出来就围满了人看,一色红彤彤的信笺,在白皑皑积雪的屋顶下面,在白皑皑的积雪的地面的上面,交相映衬,给人带来温暖和祥和的感觉。刊头是新华书店买来的一张8开的宣传画,画的是天安门城楼上挂着大红灯笼,城楼下面是人山人海的游人,许多孩子的手中还举着红气球。刊头放在墙报上端正中间,左右两端和下方就都是16开红信笺写的稿子了。出于对志愿军的热爱,隔壁病房张教导员的稿子排在左上端,他用政工干部的语言,准确地阐释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说明了建国以来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新的一年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勉励大家勤奋工作,做出贡献。整整6页,排满了左上端。我的稿子仅一页,排在紧靠刊头的右上端,靠我稿子右上端五页的位置,院党支部书记的稿子占了3页,院长的稿子占了2页;下方的三排就是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稿子了。
当时元旦只休息一天,元月2日查房,头发斑白的医生和高挑的女护士,查完了1、2号病床,来查看3号病床的我,老医生有点激动地望着我说:“没想到你这么个年轻的军人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有文采!”高挑的女护士含着笑,插了一句嘴:“倒真是个秀才!”老医生接着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很喜欢文学,也常常舞文弄墨,但家父是医生,爷爷也是医生,一定要我学医,继承祖业。就是现在,有空也翻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论语》什么的。”女护士说:“杜医生前年还开着一家诊所,收入很多呢!去年志愿军后方医院医护人员紧缺,政府上门请他来这儿工作,他就关了诊所,来这里了;师母(指杜医生的爱人)也来这里工作了,也还是当护士,还是这儿的护士长哩。收入减少了些。”杜医生说:“钱够用了就行了。再说,志愿军命都不要了,去朝鲜打仗,负了伤生了病,回到国内却没有医生看病,不叫人寒心。”女护士继续介绍道:“杜医生觉悟高。去年还评上了先进工作者。”杜医生把脸转向女护士,说:“小高,你的觉悟也很高嘛,响应党的号召,救治志愿军伤病员,提前一年毕业来这里工作。家在省会城市吉林(解放初期吉林市是省会,后来吉林省的省会改在长春市),按期毕业就分配到吉林工作了。”小高护士说:“省卫生厅分配我们到志愿军后方医院时许诺,等志愿军伤病员救治任务完成后,调我们回吉林工作。我还要回去照顾体弱多病的老妈、培养刚读初中的弟弟。”杜医生转过脸,笑着对我和邻近几个病床的病友说:“高瑞芝同志是出名的孝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4 18:08
绣 球(2)
周达君
四、善解人意的女孩
第二天,我上新华书店买杜医生提到的那三种书,可是没有,倒是在地摊上找到了,是旧书,是黄草纸印的,字迹模糊,不过,其中的《论语》有白话译文。只花了一元八角钱就买了三种书(当时我一个月的津贴费是五元)。买回来后,我就赶紧读《唐诗三百首》中的绝句,我特别喜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能是思念牺牲在朝鲜的战友了,也夹杂着庆幸自己能生还祖国的情绪。我情不自禁地吹起口哨来,吹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共青团员之歌》:
祝福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了,亲爱的故乡!
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
别难
突然,女护士小高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温柔地说:“吹得很动听,只是有点忧伤。”我没有吱声,我还没有从回忆中出来,脑海里浮现出牺牲在美军炮弹中的好友李汉江的那英俊而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脸,明亮的眼睛里透露出深邃的目光,总是面带微笑,总是喜欢和我谈论一些文学和哲学上费解的问题,激动起来挥舞手臂,要你听他的,信他的。我们是一起在丹东的海边叫浪头的地方誓师赴朝的,飞机的轰鸣,炸弹的呼啸,炮弹的四处开花,机枪的扫射……我经受了,终于看到了傲慢的美国佬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终于回国了,而我亲爱的战友李汉江却永远安息在朝鲜的土地上。我觉得我应该继承他的遗志,争分夺秒去读书,在文学上有所作为……小高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她没有再说一句话,打断我的回忆和沉思,破坏我的情绪。她悄悄地走了。
从此以后,小高来到我们病房,总要在我病床边呆很久,有时还拿把椅子放在病床末端边的空处坐一阵子,跟我讲一些有趣的事,直到同室的其他病友有事呼唤她,她才离开。一次,她跟我说:“说东北白山黑水,我们吉林最有代表性,我们吉林背靠长白山,从山上流下的雪水,经过茂密无边郁郁葱葱的森林,被映衬得碧绿,远远望去似乎是黑水。多美啊!”说话的语气是自豪的,脸上的笑容是快活的,心里一定充满着热爱家乡的感情。不禁引起了我思乡的情怀:江海关(现在叫武汉关)的钟声是否仍然那样悠扬动听,我家住在六渡桥朝东走的前进一路的末尾,夜深人静的时候都听得见那钟声;长江江面上倒影的岸边无数灯光的一条条火龙,是否仍然那样闪闪烁烁、扑朔迷离,令人产生许多离奇的遐想;成群的江鸥是否仍然追逐着过江的轮渡,勇敢地穿进轮渡楼上没有遮拦的船舱,快速地飞离,然后继续在江面上翱翔……小高温柔地说:“想家了吧!想妈妈、姐姐和妹妹了吧!你不是有个哥哥在长春工作吗,写信叫他来看你嘛!”我回答道:“那要等‘五一’才行,连同星期天有两天假,可以住一晚,第二天回去,第三天上班。”我纳闷她怎么知道我的家庭情况,知道得这么清楚。于是问道:“你对我家里的情况,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她笑着回答:“我在医院政治处看过你填的履历表。”原来如此!她对我作过调查。
五、下决心:疏远她,冷落她
此后,她每天来病房送药,来处理一些病员的突发事情,比如有的病员不小心碰破了手,给他搽点药,甚至包扎一下;有的病员腹泻不止,给他打针;有的病员受了凉感冒了,给他另外加上治感冒的药……她忙完了工作就到隔壁的工作室,整理药品、器具、清扫工作室,洗手。然后又来到我们病房,坐在我的病床的末端,和我唠嗑(聊天),天天如此。一天,她问我:“你的东北话怎么说的这么地道?好像我们吉林的口音。”我回答道:“我在全是东北人的警卫团工作了一年多,他们大都是吉林和黑龙江的人,朝夕相处,自然而然说东北话了。”她又笑了,说:“难怪你的口音像我家乡吉林口音的。说实话,吉林的语音纯正、清脆,接近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员的语音;铁岭的口音瓮声瓮气、拖泥带水,听了叫人难受。”说完,她把脸一转,将整个病房扫视了一番,幸好这个病房的病员中没有铁岭人,也没有辽宁人;她伸了伸舌头,表示自己说走了嘴,有点后怕。可是,我不同意她的乡音至上,把铁岭的口音说得那么难听。但又觉得她的话也不是没有合理的成分,于是就一笑了之。
就这样她天天来我病床尾坐着聊一会天,说笑一阵子,有时说着说着,忘记了时间,其他的护士来找,她就赶紧离开。我也喜欢她的到来,一天没来,就盼着她来;最终没来,就有点失落。我紧张起来,开始审视自己心中的这种感情:是好感?是知己?是爱恋?但千万别是爱情。因为我已读过了《鲁迅小说集》中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鲁迅告诫世人特别是青年道:“人必生活,爱才有所附丽。”我不愿重演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我还不满二十岁,她也才只十七岁。我还是个一无所成、无一技之长的平头兵——当时志愿军内部规定,付排级(含付排级)以下军人都得剃平头,因为我们处在战斗最前列,最危险,一旦负伤,如蓄长发,动手术剃发麻烦、困难,拖延了手术时间,而且长发嵌入伤口,不容易清除,还会造成感染。我家里有年迈的奶奶、妈妈和患肺结核休学在家治病的妹妹,一直是哥哥、姐姐供养负担,我成年了,也要挑起赡养奶奶、妈妈和照顾妹妹的责任。再说,我还有读大学、当作家的梦想呢!哪能坠入爱河!必须清醒起来,用理智的后土埋藏这还没有发展成的爱情的米粒般的爱的萌芽。于是,我下定决心:疏远她,冷落她。
六、相逢何必不相识
下定决心后的第二天,小高来我们病房工作完了,到隔壁小工作室清理完了,她又坐到了我的病床尾。她正准备和我聊天,看见我低着头,装着聚精会神地看书,她就不说话了。她是何等聪明的女孩,坐了一会,气冲冲地走了。第三天她送给我的小药包下,放着一张小学生练习本那么小小的医用处方纸,纸上写着:“装模作样,书看得进去吗?聊会天,就影响了你远大前程吗?秀才同志!”再以后,她坐在我病床尾跟我聊天,我不在装模作样看书了,只是点头回应,有时“嗯”几声,她自觉无趣,不一会就走了。就这样过了几天后,我的小药包下,又有一张小小的处方纸,纸上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致瞿秋白)我是把你当知书达理的兄长看待。老兄,别紧张!”她还知道鲁迅的这句话,有文学修养,字也写得比我好,娟秀、飘逸,好像是隶书。毕竟她是中专毕业生,而我初中都未毕业。多读了两年半的书与少读了两年半的书,就是不一样。我自愧不如。听杜医生说,她心灵手巧,又肯钻研,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给伤口缝针、换药、包扎……样样行;记忆力又强,各种药物的名称、用途、服用剂量、服用方法、注意事项,都记得牢,说得清;心肠又好,把病人当亲人,服务周到:是护士长的接班人。家庭成分又是城市贫民,是党的培养对象。真是前途无量。想起了杜医生对她的这些介绍,心里更是惴惴不安。我信守苏联卫国战争为国捐躯的少年英雄马特洛索夫的名言“一个人活着,要使别人生活得更好。”我确实喜欢小高护士,至于爱,我不敢说,不愿说,也不能说——即使是爱吧,爱一个人,就要让她幸福。像她这么聪明,这么漂亮,这么年轻,家庭成分好,又有文凭的女孩,找一个年青有为、志同道合的好医生、组成幸福家庭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
找一个年纪轻、职位高的医务干部也是完全可能的。为她着想,为她多病的妈妈和年幼的弟弟着想,为她将来一辈子的幸福着想,我必须用理智的厚土埋藏对她爱的萌芽,再见到她时,要脸不变色心不跳,平平静静,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她仍然每天做完了事后,来我的病床尾坐着聊会天,津津有味地讲许多趣事:儿时的淘气,小学时的顽皮,读初中时的倔强,上护校时的紧张……我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笑着应和几句,再也不向她介绍她感兴趣的东北没有的武汉风情,再也不向她讲述她好奇的我三年来在朝鲜战争中经历的惊险故事。她是何等聪明的女孩,她发现我在应付,在戒备,在回避。于是,再送给我的小药包下面又有一张小小的医用处方纸,纸上写着:“为什么给心上了锁?难道有人会偷走它吗?同是革命路上人,相逢何必不相识?”我刚读了杜医生我推荐的《唐诗三百首》,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相逢何必不相识”不是在和“相逢何必曾相识”唱反调吗?看来,小高读中专时语文课里学过《琵琶行》,而且是用心学的,不然怎么用得这么恰到好处呢?最近,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张瓌一著的《修辞概要》,快速的浏览了一遍,有的章节还认真地重读钻研过,“给心上了锁”、“偷走”“心”,这不是采用了移就的修辞手法,“相逢何必不相识”不是采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虽然她可能不知道“移就”、“仿词”这些修辞术语,可话语却说得如此俏皮,耐人寻味。小高这小女孩怎么这么聪明灵巧,这么有才干!这更增加了我对她的尊重,更不敢也不能去和她谈情说爱了。我没有大英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气概,却有着“学无所成,何以家为?”的理智。我想,我必须尽快离开这医院,什么“兄长看待”,古往今来,哥呀!妹呀!相处久了,自然而然地不可抗拒地走入狭窄的爱情胡同,然后结婚生子,劳劳碌碌、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这样的人生少吗?我的心在爱与不敢爱、不能爱的矛盾中挣扎着。我是病人,她是照护我这个病人的护士,每天都见面,她得送药给我呀!而且,工作之余,她又喜欢坐在我的病床尾跟我聊天,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我呢?想见她,又怕见她;想跟她谈,又“欲说还休”。真是尴尬!这日子难过。走吧,走吧!一走了之。但我是个军人,一切都要听组织安排,服从领导,不能随心所欲。只有在难过的日子里受煎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5 19:02
绣 球(3)
周达君
七、她像大姐样关爱我
3
月的头一个周一,杜医生来查房,小高跟随着,仍然是左手托着盘子,盘子里摆放着整个病房十六个病员服用的药(有的用小纸片包着,有的用小纸袋装着)、体温计、摊开的记事本,右手捏着笔,准备记医嘱。杜医生对我说;“你来这儿住院治疗已两个多月了,病情好转了,咳嗽基本止住了,但支气管炎并没有根治,一受凉就又咳起来。最近我仔细研究了你的病历,我发现你的鼻下颊肥大,鼻中隔弯曲;这是阻碍你支气管炎根治的原因。我建议把你转到阿城志愿军第十八后方医院去治疗,他们是五官科医院,那里可以做手术,切除下颊肥厚的部分,矫正中隔。当然,这要看你本人愿不愿意,”我立即回答:“愿意!愿意!谢谢杜医生的关心!”除了摆脱尴尬的局面和难熬的日子外,我想彻底治好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迎接崭新的生活:刻苦学习,力争考上大学,毕业工作后与哥哥、姐姐分担赡养奶奶、妈妈和供养妹妹、治疗好她的肺结核病的费用,还有我那难以释怀的作家梦。
小高马上插嘴道:“你到了阿城医院,马上跟我们来信!”杜医生说:“哪能说去就去。我们医院要去公函阿城医院联系,他们回函同意后,我们才能派人护送小周同志去。最快也得半个月后。”听完了这些话,小高在杜医生旁边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果不出杜医生所料,
20
天
才办妥我转院去阿城治疗鼻子的事。
在这等待转院但
20
天里,小高可没闲着,她虽然比我小四岁,却像个大姐姐样关心着我,不时地来报告打听到的阿城的信息。
一天,她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说:“铁岭到哈尔滨有火车,坐火车只须四、五个小时。”
又一天,她央拖拖地走来对我说:“哈尔滨到阿城还没通汽车,因为雪没有化,汽车打滑,危险。只有坐马车了。”我心里埋怨道:东北也真是的,公历
3
月
,在我们湖北已是“五九、六九,河边看柳”的时候;东北却是积雪满地,风雪漫天。离转院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有一天,她突然又跑来,对我说:“阿城可比铁岭冷,路途上就更冷了。
”
我说:“我知道,哈尔滨的纬度比沈阳高。”小高笑着说:“秀才,转院可不是地理考试,要你答北纬多少度;转院是出行,你又是个病人,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免受风寒。”说着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我一番,问道:“厚手套、厚袜子有吗?”我赶紧从床头柜里,拿出厚手套、厚袜子来给她看。第二天,她送来了一个绒线领圈(围脖),说:“有呼吸疾病的人,尤其要做好颈部保暖。
”
我接过来一看,是崭新的,还贴有商标。我问:“多少钱?”说着我从衣袋里掏钱。她质问道:“我们之间还计算钱吗?”我反问道:“为什么不?”她回答道:“我们是革命同志、战友——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共同目的相交相识的战友。”我无话可说,接受了这份饱藏着战友温暖的礼物。
人,其实是很奇怪的,很矛盾的。虽说,我想早日摆脱尴尬的困境,巴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离,真要离开了,又无限依恋。
我依恋什么呢?这只有一两条街的县城吗?汉口可比这儿繁华多了,那江汉路的新华书店,书架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书,任你选购;书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供你阅读。不像这儿,连一本《唐诗三百首》,书店里都买不到,要到地摊上旧书中找寻。离家前我读过屠格涅夫的《门槛》,太令人感动了,那优美的文字,那崇高的思想,那伟大的人格,激励我参加革命,走上战场,落得一身病痛也无怨无悔;多想买一本《屠格涅夫散文集》啊,可这儿的书店没有。
我依恋什么呢?新结识的病友,那飘着风雪的日子里,在屋檐下苦练小提琴的文工团下来的小吴同志,那从早到晚不停敲打发报机模具、从
SS
军军部报务室下来的小张同志……我们在短暂的两个多月里成了知交,因为我们都有理想,有追求,并付诸行动——勤奋、刻苦、努力去实现;我们都牢记部队首长送别时,殷切地叮嘱:“回地方要大显身手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革命军人来自五湖四海,也走向五湖四海,特别是在医院治病邂逅相聚,分别是迟早的事,既然分别来临,就道一声“彼此珍重”。
我依恋什么呢?两鬓斑白的杜医生,他不但精心治好了我的病,而且介绍三本好书让我读,我从《唐诗三百首
.
》、《古文观止》、《论语》三本书中,窥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纠正了我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以前我片面地理解了鲁迅先生的话,以为他不要我们青年读古代的文化典籍。其实他是怕青年受古代文化中糟粕的毒害。杜医生引我来到了中国文化宫殿的门前,让我看到了宫殿的雄伟壮丽,亭台楼阁的精巧华美,园林的清新优雅……杜医生是一个爱国敬业、追求进步而且有很深的文化修养的好医生,我会永远记住他对我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指引。
八、这美丽的绣球,我承受不起
我还依恋什么呢?那,那……那当然是对我照护得无微不至的小高护士了。
她让我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女性的温柔、体贴和关爱。我生长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家庭,祖父(实际上是外祖父)为了延续周家的香火,让母亲和入赘的父亲结了婚,父亲对妻子、孩子和家庭毫无责任心,不求长进,仰仗妻子家里有钱,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就这样过早地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孤儿寡母受苦。幸好祖父是一个家庭责任心强、又有远大眼光的人,他坚持要两个孙子和两个孙女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他又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商人,日寇占领武汉八年,他安排一家人住在汉口法租界简陋的平房里,自己也不在日本人统治下经商,省吃俭用,坐吃八年。
母亲一心想把儿女,特别是两个儿子培养教育成和自己丈夫完全不同的人。她满脑子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筷子头上出忤逆子”的思想,我哥哥初中一毕业,她就托人将哥哥带离沦陷区武汉,带到当时的国统区重庆读书。对我也是从不溺爱迁就,我六岁上小学,她只开学第一天送了一次。以后就要我独自上学,而从家里到学校要走两站路,经过两个十字路口。她很爱四个子女,特别爱我,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她一心希望儿女争气,成才,成大才,让她扬眉吐气。但她整天愁容满面,经常叹气,有时甚至“眼泪泡饭吃”。我从母亲那儿从来没有得到过温柔的爱和无忧无虑的快乐。小学读的是法汉小学,全部是男生。中学读了两年文华中学,也全部是男生;还读了半年的汉口市立第一男中。
革大倒是男女同校,但男多女少。我们小组十个学员中只有一个女的,她比我大四、五岁,心事重重,我怀疑她是从家乡逃婚出来的。她学习用功,发言也积极,劳动勤快,不苟言笑,庄重而矜持,拒人千里之外。我写了一篇稿子《浅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学习社会发展史的心得,被选登在大队的黑板报上,受到大队领导同志们的赏识,说我文笔不错,调我去搞文艺宣传。我说,我不会唱不会跳,这不是为难我吗?大队教导员说:“不需要你唱,也不需要你跳,只需要你去演唱组编写新的曲词;曲调是现成的,他们很熟悉,唱的也很熟练。你接受了革命思想,正好去编写革命新词。”我回答说,我恐怕还没有那个水平,难以胜任。教导员又说:“组织上不是随随便便做出这个决定的。我们了解到你学习非常用心,除认真听政委讲课,还到仓子埠新华书店,买了干部必读丛书中的《社会发展史》和胡绳编著的《上下五千年》。你的笔记完整,发言经常引用毛主席的名言警句,听说你来革大前就读了毛主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新民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许多精彩的话,你都背得下来。编写革命新词的任务,你完全胜任,这个任务交给你了。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是大队部集体讨论的决定。”当时的革命干部,深入群众,及时听取汇报,广泛了解下面的反映;作决定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同时,尊重个人的意见。我非常喜欢这种发扬民主、尊重个人、集体领导的好作风。我想,我们革命者也正是凭着这种好作风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好作风退色了,代之而起的是独断专行,将“集体领导”当摆设,视“个人意见”为儿戏。但愿在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能重新“复旧”——恢复那“发扬民主、尊重个人、集体领导”的好作风。
文艺宣传队直属学校,主要任务是到附近的乡镇村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当前的大好形势,宣传老百姓的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未来。虽说是业余性质,宣传队的成员只听讲大课——政委作报告,不参加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活动——排练或去四邻八乡演出。文艺宣传队下分三个组:书画组,负责办黑板报、墙报、流动报,写标语贴标语,展出图文并茂的政治宣传画;舞蹈组,排练、演出和教学员跳秧歌、打腰鼓、舞红绸;演唱组,用演唱的形式进行政治宣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6 12:05
绣 球(4)
周达君
我被分配到为一位唱天津评弹的女同志编写革命新词,还有一位男同志拉二胡配合演唱。我们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小组。那位唱评弹的女同志,是天津人,是富家小姐出身,在平津战役的前夕,离开天津,来汉口投靠当中学教师的姑父的。武汉解放后,她本想回天津的,姑父劝她不要再回家过那种无所事事、百无聊耐的生活,又有高中毕业的文凭,去报考革大吧;再说,老是要找一个有共同爱好(文艺)的伴侣,都拖到
28
岁了,革大的学员来自各地、各个方面,肯定会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她听了姑父的话,报考了湖北革大,和我一样分到黄冈仓子埠附近的湖北革大三部来。凭她的文化程度,学革大的功课,毫不费力,她闲时就唱唱天津评弹,唱的动听,惊动了他们大队长和教导员,见她人也长得漂亮,就推荐她到学校文艺宣传队来了。替她伴奏拉二胡的男同志,原是广水县剧团搞伴奏的,解放前夕,剧团散了,湖北全省解放了以后,从县城里贴的告示上,看到湖北革大招收学员,年龄上限是
35
岁,他
30
岁,于是报考,和我们一样被录取,分到三部来。他身材修长,眉清目秀;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也读过高中,因为家里供不起他读书了,于是弃学从艺,去剧团搞伴奏拉二胡。他们二位倒是有共同的语言,除了切磋如何唱,如何伴奏、如何演外,还有说不完的话。虽然他们对我都很友善,但都认为我是个
15
岁的“小不点”,把我晾在一边,只顾他俩倾心交谈。这倒好,我有时间自顾自地读书。他俩的姓名,现在我都忘记了,据说,学习结业后,都分配到汉口民众乐园说唱团当政工干部,也算是人尽其才了。又听说,他俩结了婚。
小高是第一个走进我心中的女性。她温柔,细致,开朗,乐观,美丽。她以她对我的青睐和赏识,拨动我心弦上美好的乐音——自信,自尊,自重,自爱,但不自恋。她,我是难以忘怀的,不能忘怀,也不应该忘怀。只是我不能接受她抛过来的绣球:为了她,为了我自己。这绣球虽然美丽,但太沉重
,
我承受不起。
九、《十八里相送》
又一天,小高兴冲冲地来到病房,对我说:“医院派老魏同志护送你到阿城医院去,那我就放心了!”听了她的话,好生奇怪,她“放心了”,她是我妈吗?是我姐吗?是……“老魏可是医院后勤处的模范工作者,工作踏实,认真,细致;他会护送好你的。”小高补充道。
这时挂在门上边墙上的广播匣子,正在播放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唱曲的《十八里相送》。前年,越剧《梁祝》在北京地方戏剧汇报观摩演出,获二等奖,它的唱曲风靡全国。我们在朝鲜打仗,没有收音机,部队也没有条件安广播器,没有听到《梁祝》的唱曲。但解放前也有一部《梁祝》的电影,我看过;也有《十八里相送》的歌曲,我还依稀记得曲子是这样的:“出了城,过了关,前面到了翠萍山”。立即屏幕上出现满是青翠浮萍的湖面,湖面游荡着一对鸳鸯,它们时而拨动着湖水你追我赶,时而交颈嬉戏;湖的后面是影影绰绰的一派青山。祝英台启发地问:“湖里游着的是什么鸟?”梁山伯回答道:“是鸳鸯。”“鸳鸯象征什么?”“鸳鸯就是鸳鸯。”祝英台只好摇头叹气。接着往前走,走到一口井旁,祝英台要梁山伯低头看井里有什么,乘机摘下男冠,井里出现梁山泊头旁边,挨着有一头秀美的云鬓,一张俊俏的女儿脸。“怎么井下有个美女?”想到以往看过电影的这些情节,我不禁笑了,说:“哪有这样呆的男子?!”小高却说:“有!今天还有!我们这儿就有!”我不做声了。
离去阿城医院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拉提琴的小吴和敲打发报机键盘模具的小张,一定要为我饯行。他俩邀我到铁岭街上的一家小酒馆,点上一盘花生米,一盘炒肉丝,一盘烧豆腐,还要了一瓶葡萄酒,边吃边喝边谈。小吴浓眉大眼英俊的脸庞泛起了红晕,他从荷包里掏出一盒烟,将烟卷掏出来放进荷包里,然后将烟盒拆开,铺在酒桌上,掏出胸前口袋的钢笔,刷刷地写起来。写完后让我和小张看,我们看完了,他说:“就用苏联歌曲《战友欢歌》的曲子唱吧!”这个歌在志愿军中学生出身的青年军人中十分流行,大家都会唱,于是,三个人一起唱起来:
即将分别的日子里,
几个好战友,
相聚在一起;
为艰苦战争的岁月,
为胜利归来,
为美好的未来,
干一杯,再干一杯!
……
我不禁又一次想起了我最好的朋友李汉江,长眠在朝鲜,我觉得眼睛湿润润的,歌声也哽咽起来;我看见小吴和小张俩眼睛里也充满泪水,歌声哽哽咽咽,他俩也在思念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啊!这是一场付出极大代价的战争,数以万计的优秀的年青的中华儿女牺牲在这场战争中,长眠在朝鲜;数以万计的中国的家庭,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要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然而,我们却和世界上头号强国打了个平手,逼得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是一百多年来不再赔款割地的战争,这场战争避免了八国联军践踏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悲剧重演,避免了南京大屠杀血腥场面的再现;这场战争,教训了美国和它的随从国,使它们明白了中国不再好欺侮,不再任人宰割,长了被压迫民族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我们都为参加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一瓶葡萄酒快喝完了,三个人的脸都喝红了,在朝鲜战争的岁月里,能吃上饭就心满意足了,哪里喝过酒,都不会喝酒。一瓶葡萄酒醉了三个人。小吴大声嚷嚷起来:“小周,你小子艳福不浅,小高护士竟然看上了你。她可是医院的一朵花。”一向敏于事慎于言的小张也插了一句嘴:“院花!”小吴激动起来,挥动着手,指着我说:“你小子竟然不领情,竟然拒绝。我不知道小高为什么看上了你。虽然你长得跟我一般高,可瘦得像个猴,没有我魁梧。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我和小张都是读了高中的。我会拉提琴,小张会发电报;你又没有一技之长。只会成天地看书,看书能当饭吃,地地道道的一个书呆子。不会跳舞,歌也唱得不怎么的,没有一点生活情趣。小高真是瞎了眼。说老实话,我向小高示好过,她不理不睬,反倒去巴结你。”小张怕我听了小吴的话生气,赶紧插进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我哪里会生气呢!遵循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的原则,我想,我确实有小吴说的那些缺点
。但愿小高对我也有小吴同样的看法想法,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这里了。突然,小吴拍拍我的肩膀,说:“小老弟,别往心里去,我说着玩的。其实,我很佩服你读书的狠劲,坐得住;我就坐不住,可能是拉提琴站惯了走动惯了吧!”我说:“你说的不错!除了读书以外,我也要参加其他活动,学习其他技能,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吴说:“对呀!否则,你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了书呆子,现代的孔乙己。”小张马上表示异议,说:“小周可不是书呆子,他扛过枪,过过江,经受过战火的考验。在朝鲜的三年,有几本书他读,朝鲜又没有新华书店,也没有卖中国书的地摊,老百姓家里有书,他又不识朝鲜文字。他喜欢读书,回国后,一头砸进书堆里,可以理解。”小吴说:“对不起,今晚沈阳的名角来铁岭剧院演出评剧《刘巧儿》,我得去看!先走一步了。”说完后,急冲冲地走了。
小张望着他的背影说:“他就是这么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心不坏,只是自视太高。他练琴刻苦,对演出的业务,也肯钻研。”我说:“很佩服他玩命地练提琴的精神,从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刻苦’。各人学习的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学习的方式当然有所不同。学习不仅是读书。”小张兴奋地说:“小老弟,不简单呀!不但有自知之明,还有知人之智。其实,我高中只差半年就毕业了。但在电报局工作的姑父说,电报局有空缺,要我去。我想,家里也供不起我读大学,就去了。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就当话务员了,管发报收报。工作不到半年就解放了,又工作了半年,解放军需要大量熟练地报务员,到全国各地的电报局招募。我们局里我最年轻,又没有成家,局领导动员我说:‘你去,等你在部队培养了报务员,你随时都可以回局里工作。’我分到了
SS
军,
SS
军开赴朝鲜打仗,我就到了朝鲜。在军部机要室报务组,我倒是培养了几个报务员,都能独当一面了。我也入了党。”我说:“老兄贡献不小,进步很大。”他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只想治好病,复员回重庆电报局工作,家里还有母亲要我供养,弟妹要我培养,女朋友盼我早点回重庆她身边,她在大学读三年级了,学的也是电讯,”我说:“这一天很快会到来的。”小张笑了。离医院已不远了,在一座路灯下,我请小张站一会。我从荷包里掏出一封信来交给他,说:“后天,我走了以后麻烦你交给小高护士,信我没封口。”小张笑着说:“这点教养我还有,我不会看信的。
”
我也笑着说:“写信的人同意你看信。”他将信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衣服口袋里。
回到病房才八点钟,墙上挂着的广播器又在播放《十八里相送》,不知是铁岭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喜欢这支曲子呢,还是医院的播音员喜欢这支曲子,老是播放它。好不容易排遣去了的惜别情绪,又被它勾引起来,真叫人无奈;小高说梁山泊那样的呆子今天还有、这儿就有时的气愤神情,又浮上我心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6 12:12
绣 球(5)
周达君
十、再见吧,在梦中!
我在病床上坐下,拿起床头买了两天的《契诃夫小说选集》,翻到折了角的《姚纳和他的马车》这篇小说的最后一页,发现夹着了折叠着的粉红色的信笺,打开一看,是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血汗熄灭了战火,
满身伤病归来,
微笑着,从不言苦;
我为能洗去你的伤病自豪。
惊诧你埋头读书的背影,
钦敬你言谈中吐露出的善良,
爱慕你遮掩不住的美梦,
喜欢你的文质彬彬。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
缘分自天定。
“再见!”是句空话,
藏在心中吧!
在梦中再见难忘的形影。
百日啊,竟是一瞬!
相逢相交相识,
知人知面知心,
这革命路上的朋友,
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
这红信笺,字字都是火苗,炙灼着我的心。我毕竟是个凡夫俗子,再也读不进翻开的书了。我想,我要是契诃夫笔下的姚纳就好了,除了赶马车,空下来就心安气闲地读书,虽不知书上说的是什么,却无比地喜爱字母拼成的音节,响亮地读着,没有苦恼。睡吧!睡着了,苦恼也就没有了。反正后天吃过午饭就要离开这恼人的地方,受煎熬也只有四十个小时了。
于是,我脱下外衣外裤,蒙头就睡。然而,睡神也幸灾乐祸,竟然迟迟不肯来临。十点钟熄灯,病房漆黑,渐渐听到病友的鼾声,隔壁小工作室的挂钟敲响了十一点……十二点,再只剩下一天了,快了,快了……一点……两点。睡神似乎故意刁难我,让我受折磨,就是不降临。三点……渐渐地迷迷糊糊了……我看见了小高。她站在月台上,我坐在火车的车厢里。东北的冬天寒冷,车厢的玻璃窗是不打开的,她一个劲地嚷嚷,可我什么也听不见;我站起来,侧着身子贴近窗玻璃问她,她也听不见。她是何等聪明的女孩,她立即解下脖子上的红围巾,不停地挥舞,那意思是“一路保重!”;又用手指不断地指指自己的眼睛,那意思是“盼望来信!”。“嘟—”火车动起来了,渐渐地快起来,穿着藏青色的棉袄,伸长了手臂,手里挥舞着红围巾,追着火车奔跑,仿佛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壁画中的女神舞动着红绸,在天上飞奔。我侧着的脸紧贴着窗玻璃向后望,那女神看起来,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以致看不见了……
我听见了搪瓷缸子撞击搪瓷脸盆发出的声音,病友们陆陆续续起床了。我也赶紧爬了起来,顾不得洗嗽,赶紧上街买信笺。街上只有几个踏着积雪上学的学生、收拾垃圾的清洁工和上早班及下夜班的工人,商店都还未开门,只有一所学校侧边的小文具店在营业,大概是方便学生购买急需的纸笔和练习本。我走进店里问有没有信笺卖,店主人回答“有”。我选择一本蓝色的信笺,我觉得蓝色是冷色调,严肃,庄重,含有警示的意味。回到病房里,我赶紧写一首诗,其实这首诗在我心里已酝酿了很久,写好后誊正在蓝色的信笺上。我尽可能把字写好点,把字与字的间隙、行与行的距离、段与段的空行排列得好看点,但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怎么也比不上小高的。我的诗是:
白山黑水一雪莲,
迎风向阳惊人艳。
洁白衣衫心纯净,
红润笑靥情无限。
除去伤病任辛劳,
赢来健康作奉献。
救死扶伤功无量。
福星会伴君向前,
小高来病房送药时,我大大方方地交给了她,说:“写了封感谢信,谢谢你!”小高也大大方方地接了过去。病友们都说:“应该的,应该的!”对床的病友冯排长嚷嚷道:“应该买张大红纸誊写出来,贴在医院的墙上;最好贴在医院的门口,让过路的老百姓都看到。”我只好苦笑,小高也只好苦笑。
小高送完药就回隔壁小工作室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小高又进病房来,走到我的病床边,对我说:“谢谢你的感谢信!”周围的病友都说“应该的,应该的!”她挤进我的病床和冯排长的病床中间的过道,将床头柜上摆放的开水瓶和喝水的缸子向后移了移,装着是怕我和冯排长行动起来把开水瓶碰翻,侧过身子,用极其轻柔的声音说:“敬而远之的托词!”这句话只有我一个人听得见。她说完转过身子就离开了,她去唤一位病友打针。不一会,她带着那位病友到小工作室去了。哪儿有张病床,有简易屏风;当时主要是在臀部做皮下注射,因为国家还不富裕。下午她又来了病房两次,一次是唤一位脚冻伤长了疮流脓的病友去换药,一次是唤一位腹泻的病友去打针。两次都路过我的病床,因为我的3病床是必经之地,除了1病床和16病床之外.。她四次路过都目不斜视,我偷偷地观察她的表情,发现她一脸的不高兴。晚上,小高来病房巡查,碰巧我从8号病床报务员小张那儿话别完了回自己病床,在狭窄的过道里,与小高直面正视,她点点头,我也点点头。我们俩都在直面这人生中的无奈,正视这难成的没由来的姻缘。这一晚,我又没睡好,忍受着鼾声和隔壁小工作室报时钟声的折磨,一直到三点钟以后才入睡。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小高在小工作室,坐在工作台边的椅子里,读完了我写给她的那首诗,气愤地撕得粉碎,然后,站起来,走到门边,将撕碎的信扔进装着粘血带脓的纱布棉签和其他赃物的垃圾桶里。
离开铁岭医院的那一天,上午10点多钟就把我的午饭送到病房来了,因为是下午一点钟的火车。护送我的老魏同志说:“只有人等车,车可不等人。”午饭是一大碗肉丝面。我正吃着热腾腾的面,突然病房内一阵骚动,对面病床的冯排长叫我看玻璃窗外。早上竖在我们玻璃窗外的长竹梯,是等电工师傅来换路灯灯泡的,还要检查电线。现在小高却爬梯子上去了,头都高过屋檐了;下面围着一些人,这些人在嚷嚷,其中就有杜医生。小高下来了,杜医生走到小高面前很激动地跟她讲什么,因为隔着紧闭的玻璃窗,我们听不见。过了一会,杜医生进病房来了,我想,是来跟我话别的。杜医生气还未消,开口就说:“小高这丫头,今天不知发什么疯,去爬长竹梯,踩滑了摔下来,不是摔断了腿,就是摔伤了腰。这孩子最近有点反常。小周同志,听说,小高和你很谈得来,你等会儿临走前,开导开导她。”我羞愧难言。杜医生接着说:“到阿城医院后,该做的手术就都做它 ,不要害怕。”我说:“我不怕。”他说:“手术做得好,你的支气管炎就可能根治。你将终生受益。”我说: “那太好了!”杜医生殷切地叮嘱我“一定要防寒,御寒,防止感冒。还要加强锻炼,打打球,跑跑步,不能从早到晚没完没了地看书。”
终于到了离开铁岭医院的时候,医院要雇辆马车送我到火车站。我不同意,因为医院距离火车站只有两里多路,又有老魏同志帮我背行李。送我的有杜医生、护士长(杜医生的爱人)和我的好友小张、小吴,我们从病房向医院大门走去,边走他们边嘱咐我,上下车要注意安全,路上要放下帽子俩边的护耳,围脖要围严实……杜医生突然问道:“小高怎么不来送行?”护士长也说:“小高是主管小周这个病人的护士,她是应该来送行的呀!”我和小吴、小张都知道个中缘由,但都闭口不言。成功的爱情,人们津津乐道;夭折的爱情,人们更是喜欢探究底细,猜测究竟,蜚短流长,使得当事人,不得安生,难做人。爱一个人,就要让她生活的好,我不能说;小吴喜欢她,不会说;小张敬佩她,不愿说。当我们转身走出大门时,远远看见小高向我挥手,是向我送别。大家都看见了,杜医生和护士长微笑地看着我。
十一、仍然在我心里萦绕
火车终于开动了,坐在我旁边的老魏同志在打盹,我靠窗坐着,看着高高低低的房屋向后急速地退去,铁岭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然而,百日的铁岭生活仍然在我心里萦绕,写给小高的那封信此时浮上了我心头:
小高同志:
百日来,杜医生精心的治疗,你的无微不至的看护,基本上治愈了我严重的支气管炎,谢谢杜医生!谢谢你!小高,战友同志——你说得对,我和你是战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抗击侵略保卫家国相遇相聚;我在前线战斗,你在后方为伤病的战士疗伤治病,我们为同一个目的奋斗。虽然相处仅百日,但彼此知音,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这情谊弥足珍贵,我将永志不忘。
你委婉地批评我,说我是当今的梁山伯。我不是梁山伯,也不愿做梁山伯,更不喜欢梁山伯。不管从古至今,人们多么同情梁山泊伯,喜欢梁山伯;而我却不喜欢。人生中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梁山伯为爱情而死,他想过生他养他希望他成才的母亲吗?他母亲老了,谁来赡养照顾?他对母亲负责吗?梁山伯死了,连带葬送了祝英台的年青的生命。一个人活着,就要使别人生活得更好。一个人死了,也不要拖累别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惜,我不是君子,我不敢、也不能、因此就不愿去追求那“窈窕淑女”。那窈窕淑女确实是“好逑”——人生的最佳伴侣;那是要道德高尚、才能出众、有所作为的君子去匹配的呀!只有那样的君子,才能保证她一辈子生活的幸福,享受到夫唱妇随、琴瑟合好的快乐生活。
不相匹配的婚姻(爱情的归宿就是婚姻),会遭到家庭的反对、朋友的指责、同事的讥讽、社会的歧视。婚姻不仅仅是爱恋着的两个人的事,它联系着两个家庭和家族,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古往今来不争的事实。只有被恋爱冲昏了头脑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之不理,于是酿成许多悲剧。
小高同志,你这么善良、这么聪明、这么有才干、家庭成分这么好、又这么美丽,一定会有一个政治条件好、道德高尚、才能出众、有所作为的英俊青年男同志成为你终身伴侣的。但愿过了几十年后,我能有幸看到:你和你的老伴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簇拥着的快乐幸福的景象。
祝
健康、快乐、进步!
战友周达君1954年3月29日
(全文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6 12:14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4526&goto=lastpost#lastpost
《教师之友网》郑重声明:此为
原创首发稿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2-2-17 16:36
赞《绣球》:
一对“最可爱的人”的初恋秘史,
一腔去国怀乡的诗人情怀,
一尊援朝群英的庄严浮雕,
一番细腻入微的心理自白,
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壮歌!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2-2-20 11:45
标题:
吴平益 胡君靖读后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2-2-20 03:56 编辑
读了周达君的《绣球》,勾起了我60年前的许多回忆。我也是“入朝抗美三年整”回来的一员,经历相似,年纪相仿,感慨多多......
——吴平益。
周达君《绣球》已拜读。此文的确生动感人。
——胡君靖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