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溜”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思索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6 11:01
标题: “溜”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思索
“溜”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思索

——《匆匆》教学设计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何先成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品析课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将无形的时间通过有形的事物具体表现的独特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时间的特征,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简介朱自清。
2、揭题板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一边读一边思考,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2、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老师梳理学生的收获。
三、品读课文,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的独特感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怎样深刻揭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的。
3、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你感受到朱自清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感受。
4、无奈、惋惜、后悔、疑惑,真是百感交集。让我们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感情。
5、指导朗读。
6、配乐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朱自清先生用诗意的语言,用不断地追问,表达出了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日子去了,不再复返,它们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又藏在何方?朱自清先生在心里默默地算着。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自己听读后的感受。
4、引导学生体会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朱自清对时光飞逝、时间短暂的独特内心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的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朱自清在心里默默地算着,算出了什么呢?
理解“时间的溜去”与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内心感受的联系,体会朱自清对时间独特的内心情感。
(2)在默默里算着,这是对时间的思考、感悟、觉醒。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朱自清的心情,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的“溜”去,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默默里算着,朱自清算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的感受。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时间是怎样匆匆而去的?画出有关的语句。
2、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两组句子,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句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他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1)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觉察到时间是在人们平平常常的生活琐事中,不知不觉地溜去的。
(2)师生合作读。
(3)聪明的你,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会怎样的匆匆呢?谁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
(4)这部分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时时处处在不知不觉中溜去的。原来日子就是这样的匆匆。
句2: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引导学生关注“跨、飞、溜、闪”这四个动词,想象画面,感受时间“溜”去的轻巧和轻快,体会朱自清先生对时间的特殊理解与深刻感受:分明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却就是抓不住它的身影,只能掩面叹息。
(2)读读这段美妙的文字。
(3)日子原来就是这样的匆匆,看似无声,却是有形。现在我们明白了时间怎样的匆匆吗?
3、引读感悟全段,在脑海中进一步明确:时间溜去时“又是怎样地匆匆”。
四、小结内容,升华情感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溜去,一去不复返,我们想留也留不住,但是我们可以留住什么,又能留下些什么?朱自清先生在深深地思考,我们也要深刻地思考!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预习课文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写出你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并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1、学习四、五自然段。2、总结全文。3、指导背诵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20小学   廖安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感悟本组课文的阅读策略。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本组课文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理清文章内容上的联系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 ,提纲挈领
1、由本组课文引入学习

课    题
民族风情特点(内容)
表达方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威尼斯的小艇》


《与象共舞》


《彩色的非洲》


2、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浏览全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找出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生答师板书:  奇丽的景色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4、明确策略一:从整体入手,抓住它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再深入的探究。
二、深入探究,感受“神”“形”
1、自主探究。课件出示——
默读或小声自由读课文思考:
“我”见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奇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画出有关句子,再读一读。
2、品读奇丽:
①指名学生读找到的句子,并课件出示两句话。
②随文教学生字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③品读一下这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奇丽的画面。
④出示图片,以图导读。
⑤师生共同吟诵这首奇丽的诗。
3、感受奇特:
①奇特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读相关句子)
(学生汇报句子的过程中随机引导学习生字“脊”及“莞”)
②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一说奇特之处。
4、理清文章内在联系
①为什么会有这些奇特的风俗习惯?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理清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幻灯出示策略二:深入学习课文,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弄清内容是如何服务中心的。生齐读。
5、理解中心句。
①结合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结合身边的现象,感受类似的境界
6、感悟第一个语言特色,教师相机板书
语言精练,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7、质疑问难,小组合作探究
①齐读策略三:分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
②预设一:“美丽没有改变”
③预设二:花的梦,思乡的梦
④感悟第二个语言特色,教师板书:平淡中见真情。
7、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三、回顾学习历程,总结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1、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要内容。
2、深入学习课文,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弄清内容是如何服务中心的。
3、发现问题,并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四、作业:老师推荐阅读本单元其它篇目
(本单元的另外三篇课文也介绍了异域风情,这些散文各具特色,大家可以试着用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来研究它们的“神形”。)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精练意味深长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特的民族                          平淡中见真情

入童话之境    扬想象之帆

——《面包房里的猫(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  喻静蕾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词语,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默读课文。
3、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读1-4自然段,感受童话想象的奇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词语,学写4个生字。
2、想象童话情境,感受童话的趣味和意味。
教学准备:CAI课件、词卡、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色,入童话之境
1、介绍故事的主角:“莫格”和“琼斯太太”。
2、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故事情境。
3、板书课题。
4、范写“猫”字,学生书空。
5、齐读课题。
二、情境识字,熟童话之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酵母”,教师简要介绍酵母的作用。
3、创设生字学习情境,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①课件呈现面包房做面包的情境,直观感受酵母的作用,为后文学习作铺垫。
②多种形式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重点指导:“伞”、“扇”、“盆”和“扭”。相机认读词语“歪七扭八”。
③随机再读所有田字格里的生字。
   4、创设生字学习情境,认读双横线里的生字:
①分组呈现生字,寻找认读规律:
第一组“禁”、“镇”和“震”;
第二组“胀”和“倾”。
②重点指导读好“禁”、“镇”和“震”的前鼻音。出示词语“震惊”、“小镇”,引导学生区别同音字“镇”和“震”。
③重点指导读好“胀”和“倾”的后鼻音。出示词语“膨胀”“倾盆大雨”,在词语里强化读准字音。
④认读“喂”、“裂”、“绵”和“驴”。
5、游戏中认读词语:
①从“喷嚏”到“九个喷嚏”再到“一连打了九个喷嚏”,逐步突破学生认读的难点。
②从“湍急”到“湍急的河水”,“温暖”到“温暖的火炉”,指导词语连读,初步感知词义。
三、趣读故事,觅童话之奇
1、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学习第1自然段。
创设情境,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
3、学习第2、3自然段。
(1)情境描述,学生自由读第2、3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抓住重点词“太淘气”,读好句子“一天,琼斯太太见莫格太淘气,就要它到外面去玩。”
②通过展开想象和抓住“透”字,引导学生了解“淋得透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和句子。
③通过听音直观感受和抓住“倾”字,引导学生了解“倾盆大雨”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和句子。
④通过动作演示,抓住“一连”和“九个”体会“一连打了九个喷嚏”,指导学生读好词语和句子。
⑤配乐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出示第3自然段,创设情境,教师补白琼斯太太给莫格喂掺着酵母的牛奶的原因。
②播放第3自然段故事录音,引导学生听录音想象故事情境。
(4)教师语言描述,小结2、3自然段内容,让学生感受莫格和琼斯太太亲密无间的关系。
4、学习第4自然段
(1)情境描述,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第一版块:
出示第一到第三句话,抓住“发起来了”和“胀得越来越大”等词语,通过问答式朗读练习,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3)学习第4自然段第二版块:
①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要求:划出写莫格被发起来的句子。
②反馈交流,相机出示写莫格逐步变大的五个句子:
A.抓住“一只绵羊”、“一头驴子”、“一匹拉车的马”、“一头大河马”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莫格胀得越来越大的变化过程。
通过播放“撑裂”音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莫格身体变化之神奇。
B.抓住 “起初”、“接着”、“后来”、“再后来”、“最后” 等词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莫格身体胀得越来越大的变化顺序。
通过摆放词语、复述句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有序。
③播放莫格变大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莫格奇特的变化过程。
④配乐朗读写莫格被发起来的句子,强化感受。
(4)创设情境,回扣句子:“酵母把莫格发起来啦!”
(5)配乐师生合作读第4自然段。
四、识记生字,学写字之法。
1、齐读田字格中的八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识记前面的四个生字:“猫、格、盆、伞”。
3、指导书写。
(1)提示写字要点:
“猫” 和 “格”,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盆”的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扁一点,下面的“皿”字底要写得托住上面的“分”字。
(2)形象识记“伞”,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五、留下悬念,延童话之乐。
教师总结,拓展猜想。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5-6自然段,学写其它生字)
  
丑小鸭(第一课时)

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实验小学   杨艳平

教材解读: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自传体童话。这个故事就像是一个人生寓言,阅读这样的寓言,可以使每个人都怀有梦想,让人在暂时处于人生困难阶段时,懂得如何去安慰自己,即使身边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抛弃你,不爱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应该懂得欣赏自己,懂得自爱!带着美好的信念,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正因为此,“丑小鸭”的形象成为了一个经典符号。
设计理念:
  《小学绿色课堂“四导一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是我校全体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课堂改革与创新,践行《新课标》精神的智慧结晶。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兴奋点和发展点,把课堂分为情境导入、探究导学、实践导练、反馈导思“四个核心板块”。对于《丑小鸭》这样一篇充满人文气息和生命感悟的作品,我想,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像人类的美好未来,追求生命的意义。故事的结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开课就让学生欣赏了美丽的天鹅。但我们的孩子,和丑小鸭分明是不同的,丑小鸭从一出生就遭受命运的不公,就连自己的亲人都排挤它,抛弃它,这种委屈和苦痛是难以言说的,就连家都失去了温暖,被迫独自离家的日子,又孤苦伶仃,经历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它的生命,一路在承载着坎坷。而我们的孩子,娇生惯养,很少经历风雨挫折,怎样才让孩子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呢?这是本课的困惑点。所以,课堂重点放在了丑小鸭不幸遭遇的部分,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充分朗读,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的情感,旨在让他们纯真的心灵与“丑小鸭”产生共鸣,体会丑小鸭的可怜,产生同情之心,从而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初步体验到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二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重点理解“篱笆、欺负、冻僵”等词的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对其中自己关注的词句反复体悟,慢慢融入丑小鸭的内心世界。
     3、使儿童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永不放弃对命运的改变,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四点:
1、兴趣点:丑小鸭到白天鹅的神奇变化。
2、兴奋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丑小鸭的特点和苦难。
3、困惑点:体会丑小鸭的可怜,产生同情之心。
4、发展点:想象丑小鸭遭遇,感悟要善待他人,热爱生命。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趣导入
春天来了,太阳暖烘烘的,湖边的丁香花开了,清澈的湖水就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一个漂亮的影子,它是谁?夸夸它。可是,这只美丽的天鹅小时候却很丑很丑,人们都叫他“丑小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字词导学
1.自由地朗读这个故事,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来帮忙。(板书课题)
2.: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认读二类生字:烘、卧、剩、裂、僵,注意正音。全班齐读!
3.认读生词:指名一行一行读;齐读;理解“篱笆”(图解释)
4.开火车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过渡:丑小鸭小时候是什么样儿?请同学们自由地读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感悟,学文导思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那句话描写了丑小鸭的样子?指名读,指导齐读。
2、这一段还有哪个词描写了丑小鸭的样子?填空引读。
3、看着这只丑小鸭,鸭妈妈会说什么?看看哥哥姐姐的表情,他们会说什么?
5、这只鸭子除了长得丑,还有什么地方和其它鸭子不一样?
6、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因为丑,给他带来了哪些不幸呢?请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
1、家里人怎么对丑小鸭的?
2、答后看图填空引读。(句1句2)
3、丑小鸭在这个家里,亲人不疼他,朋友不爱他,主人不关心他。他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临走时,他给妈妈留下一封信,请你们帮他补充完整。(课件出示信)同桌练一练吧。
4、指名填空读,全班配乐齐读。
(三)学习4、5、6自然段。
留下这封信,丑小鸭离开了家。在家里,没有温暖,离开家,他就找到朋友,找到快乐了吗?请拿起书来,默读4、5、6自然段。
1、他找到朋友了吗?(没有。)在树林里,他遇到了谁?(小鸟) 课件
创设情境,引导体会丑小鸭的孤单。
引读课文第四段。
2、他找到快乐了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3、出示课件;演示冻僵,体会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的可怜。齐读。
4、想象说话:此时,你想对丑小鸭说什么?
你想对欺负他的人说什么?
5、 轻轻呼唤丑小鸭的名字——
四、学写生字,规范导练
“鸭”字怎样写才好看呢?老师示范写。
欺负,“欺”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
负,是角字头,他让我想起了动画片里的小头爸爸,书上练习。
五、本课小结 ,美好祝愿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特别的丑小鸭,它最终怎么变成白天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最后,老师也祝愿你们这一只只小天鹅长大了更美丽!
板书设计:
丑小鸭
                         丑——  苦 —— 美

品味吆喝声声   感受市井风情

——《吆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武汉小学  王桢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细读课文1-4自然段,品味老北京的吆喝声,感受老北京的市井风情,以及吆喝人的生活境遇和生活态度。
4、感悟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学习文章总分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难点:品味老北京的吆喝声,感受吆喝人的生活状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京韵
1、情境揭题。
2、学习字词:
(1)认读生词,相机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大米粥、馄饨、硬面饽饽、雪花酪、烤白薯】
(2)了解儿化音,感受语言风格。
【课件出示:大小金鱼儿、三分一根儿、变着法儿、嗓门儿、小玩意儿、葫芦儿】
二、一读,整体感知
1、师: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对吆喝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对吆喝的印象。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吆喝是什么的词句。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板书关键词。
三、二读,品味感悟
(一)读吆喝,感受其声。
1、【课件出示: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2、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切入,读2-4自然段,整体把握段落结构。
3、从“叫卖声”切入,引导学生从2-4自然段中找出作者直接引用的叫卖声。
4、初次模仿吆喝声。
(1)学生试着吆喝。
(2)依次读叫卖声,集体评议。
(3)抓语言训练点,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4)体会叫卖的热闹、精彩、四季不同。
①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老北京胡同里的吆喝情景,议一议:小商贩们如何吆喝。
②多名学生再次吆喝。师生对话:觉得这叫卖声怎么样?指名谈感受。
③学生自己自由读2-4自然段中相关的语句,然后指名读。
(二)读吆喝,感悟其人。
1、再度模仿,琢磨吆喝意,感受吆喝人的智慧。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琢磨吆喝词的用意。
(2)学生再次读文,品吆喝、读吆喝。师生相机对话,感受智慧。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贩,体会其情感,齐读吆喝词。
2、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感悟吆喝人的生活。
(1)【课件出示: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从“没个停”、 “不论”切入,引导学生再读2-4自然段,抓关键词,读出吆喝人的生活状态。
(2)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3)教师创设情境,引读2-4自然段。
3、再读第1自然段,升华情感。
四、三读,学习表达
1、引导学生回顾1-4自然段,发现段落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总分关系的表达方法,并围绕第一部分的总起句展开学习,品味到吆喝声的魅力,感受到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以及老北京的市井风情。
五、存疑,留下悬念
    那些小商贩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它还是一种“口头广告”,一种“叫卖艺术”。这两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威尼斯的小艇

   仙桃市实验小学   朱文荣

教材简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教科书选编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独特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
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的生活及威尼斯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风景及人们独具风情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预习反馈。学生凭借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对“威尼斯”的了解。
2、出示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威尼斯,再读课题。
3、三读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威尼斯美丽的风光里,最别致的是小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艇给威尼斯增添了哪些别样的风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师生交流初步读书之后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样子、驾驶、白天、晚上等关键词,初步理清文脉。
三、围绕小艇,感受威尼斯“别样的风景”
(一)小艇的样子
1、出示小艇图片,说说小艇别致在哪里。抓住又窄又深,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三个特点来读。
2、加上三个比喻句再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形象、恰当)。
3、师范读,生齐读,整体感受小艇带给威尼斯的别样风情。
(二)船夫的驾驶技术
1、过渡: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也是威尼斯一道别样风景,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当船夫,请他来驾驶小艇,从他的朗读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他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出示第四自然段)
2、集体交流,围绕“操纵自如、平稳、速度极快”等词语,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3、男女生比赛读。
四、集体交流,感受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一)关于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
1、播放浏览威尼斯的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自由体会,感受威尼斯说不完的情趣。
2、联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构成了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创设情境,师生合读,感受威尼斯夜晚的静谧之美。
五、首尾呼应,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总结全文:假如威尼斯没有小艇,就不会有这些别样的风景,也不会有人们这种别具风情的生活,更不会有威尼斯这座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3、再读课题。

清平乐· 村居

黄石沿湖路小学   李峥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词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通过“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借助注释,了解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3、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体会词人的感情。
4.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体会词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人,理解词题
1、听《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录音,让学生感知词的基调,与《清平乐·村居》形成强烈对比,为后面深入感悟词情埋下伏笔。
2、板书课题,了解词人及背景。
3、读好词题,强调读音及词题的格式。
二、多重朗读,感知词之味道
1、师配乐范读词,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3、聚焦难读词句,扎扎实实读好词。
(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理解“吴音、媚”,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强调“亡赖、剥莲蓬”的读音,初步体验古诗词的韵味。
(3)指名读词,检查学习效果。
4、结合注释、配图,轻轻松松明词义。
5、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读词,整体感知画面。(板书:景、人)
三、品味语言,体味词之意境
1、学生默读,抓重点词句,体会词境。
2、交流感受。
◆预设
A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抓住“低小、青青草”引导学生想象美丽的画面。
②指导朗读,体会画境。
B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翁媪恩爱。
②指导朗读,感受词眼。
C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抓住“卧”,体验小儿的淘气、可爱。
②指导朗读,品味用词精妙。
D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朗读,体会两儿的勤劳、孝顺。
四、反复吟诵,品出词之情韵
1、整体回味画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时代背景,读出作者的心声。
3、背诵词,升华情感。
五、延伸拓展,激发爱词之情
1、师小结。
2、课后学习建议:
(1)把《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篇短文。
(2)搜集辛弃疾其它的词,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 村居

         景
                                     醉
         人
                                                                                    黄鹤楼送別

黄冈市团风县实验小学  刘敏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包诗”这一体裁已经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这种文体的特点。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是对古诗的解读;从编者的角度来说,是引导理解古诗的方法;从教者的角度来说,是借助前面的文来引导学生理解后面的诗,从而学会如何透过古诗的字面看到其背后的情、背后的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借助现成的文本解读,较为容易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的意境和诗中蕴含的情。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让学生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里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的内容就将诗的意思、意境“还原了其本来面目”。所以设计时确定了先学文,再学诗的思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四下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为此本堂课将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好方法,分享同伴间的学习收获,同时也便于更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潜在学情,引导他们深入学文。
因为学生第一次和我见面,加上现场的氛围,有很多老师听课,所以考虑到班上会有部分同学心中有话羞于表达,也会有部分同学发言极为踊跃。为此,在整堂课的设计和预设过程中,也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真实状况,尝试运用同桌互学,合作分享,相互补充等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思维投入,鼓励彼此的交流分享,生成多元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希望更好的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与学习水平。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简介以及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
(二)教师准备
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以及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水平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导入新课:这节课就让我们到黄鹤楼边去见证一场千古传颂的送别。
2、齐读课题。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反馈。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渗透学法。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
2、生默读思考,划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学生交流: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的读书感受?组织全班交流,师梳理脉络,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四、品读,含英咀华悟深情
(一)美景图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读书思考:指名生读这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体会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交流,抓关键词语:
(1)相机理解“仰望”“远眺”。
(2)品“藏”字:藏得愈深就愈表明感情深啊!
3、指导朗读。
(二)话别图
投影呈现:“孟夫子……”。
1、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可以在书上圈划出你关注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默读。
3、学生交流:
李白的话别
(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这段话中你关注了哪些字词?体会到什么?
A、品“敬仰”
(1)六个“您”字体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三句话中,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已经体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一般的称呼是你,而情真意切的用了六个“您”。
教师引读。
(2)“夫子”“兄长和老师”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也可见他对孟浩然的敬仰。
教师补充资料:当时李白只有28岁,孟浩然比他大12岁,但并没有影响二人之间的交往。李白带着他的诗篇慕名找到孟浩然,向他请教。他们一起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所以,在李白的心中,他早已经把孟浩然当成了自己的兄长和老师。
(3)“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是说孟浩然的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是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原因。
教师补充资料,指导朗读。
B、品“难舍”
(1)抓关键句“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
(2)质疑:这满满一杯的仅仅是酒吗?
孟浩然的话别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
4、回归话别的场面。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作别图
1、目送故人。
(1)音乐《阳关三叠》响起。师配乐范读。
(2)(出示第四自然段)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生交流。相机理解“伫立”、“凝视”。
(4)教师指导朗读。创设情境,教师引读,一咏三叹。
2、补白想象:这离别之情就在久久的伫立中,在这深情的凝视中。李白啊,相信此时你的心情会像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想起了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
3、吟诗作别: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无从说起,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名诗——出示诗。指名读。
教师:真是情深意长啊!李白的情深意长,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吟诗人,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
4、结课:同学们,品一首诗就像品酒,品茶,愈品愈醇,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6 11:03
仰 望 智 慧——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几点所得 




 五月份参加了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这次观摩活动既是一场全省小学语文教坛高手的角逐,一场小学语文教学绝活的盛宴,也是一次全省语文教学思想的大交流,一次先进语文教改成果的大展示。

   所得一:四个读懂

    在观摩会场,移动屏幕上反复呈现四个读懂,即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四个读懂”,很平常的16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内容太丰富。
     我肤浅地体会到:读懂了课标,教师就明白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从“学”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能紧密结合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读懂教材,就能有效运用文本,文本解读恰当适度,能结合年段目标合理运用文本,关注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遵循文本阅读的一般规律。既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有对细节的品味揣摩。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指导适时、得法、有度,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点拨、提升作用。     读懂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实际水平,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读懂课堂,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灵活调控课堂,恰当科学地运用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创意的学习,追求教学实效,教学方法新颖独到,有特色,富有创新。   

  所得二:课前互动  

   观摩11节语文优质课,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十分钟与学生互动。互动中,教师巧妙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师生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比如:师生自我介绍,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师郑焱,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1师板书“火”,问学生由“火”想到什么?2板书“炎”,问学生“炎”的意思是什么?3再板书“焱”,问学生“焱”怎么读?这一系列课前活动,学生觉得又好奇又好玩,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然后,老师话锋一转:“焱就是老师的名字,老师姓郑。”4老师又问学生老师的父母为什么给她取此名?有的学生说:老师的父母希望您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学生说:老师的父母希望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的学生说:老师的父母希望您有火一样的热情等等。总之,学生是畅所欲言,逗得郑焱老师和观摩老师笑声不止。5然后,学生也用不同的方式向老师介绍自己。师生间其乐融融。   

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课前互动中,老师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传授课前预习的方法,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引入课文学习。例如,执教《渔歌子》的教师,引导学生补充歇后语。其中有一句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接着很自然引出两首与钓鱼相关的古诗《小儿垂钓》《江雪》,师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吟诵两首古诗,然后引入课题《渔歌子》。这一课前活动,不仅提示了学生课前要认真预习,搜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注重了知识的深度链接。  

   所得三:关注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老师们都注重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执教《扁鹊治病》的夏芳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蔡桓公言行”的句子时,先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再引导学生品味蔡桓公的内心,然后引导学生感悟蔡桓公的性格。由“言行——内心——性格”,品得有层次,品得细致入微。也让学生品出了精彩片段的阅读方法。而且老师在小结阅读方法的时候不忘指导写作——通过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由读书,到读书方法的启示,再到写作方法的指导,多么巧妙自然!多么水到渠成!这是一节智慧课堂,一节高效课堂。     武汉王桢老师执教鄂教版《吆喝》,阅读指导突出了读书,读书活动贯穿整节课,读得有层次。一读,整体感知。二读,品味感悟。三读,学习表达。在“二读,品味感悟”这一教学环节,“读吆喝,感受其声”,引导学生从“叫卖声”切入,模仿吆喝——学生试着吆喝——评议吆喝——吆喝声放回课文再读句段,而且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从而感受叫卖的热闹精彩,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的智慧不断生成,学习兴趣盎然。

     参与教学观摩活动,我们听课老师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置身流光溢彩的课堂,我们感受到教学智慧的生成、名师教艺的精湛。让我们一起在观念和方法的争鸣中分享、反思、成长!                                          


    黄梅三小黎红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