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8 20:09
标题: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2012年02月18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郑琳



本报推出的“学雷锋特别行动”后,接过第一棒的是著名作家黄亚洲,作为30万字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他显然对雷锋、对雷锋精神有着更接地气的理解。
在豆瓣的书评里,这本书到目前为止仅有一条评论,打分者寥寥。可批判黄亚洲的倒是层出不穷,可见很少有人读过《雷锋》,仅凭印在脑海中的宣传标语,就条件反射地开炮了。
挨了骂的黄亚洲不免要惊讶,继而郁闷。
他走访了那么多实地,见了那么多雷锋生前的战友和朋友,写完小说后却猛然发现被泼了一身脏,心生不平。
接受记者采访时,黄亚洲指着办公室的那张雷锋“摆拍”的擦车照片叹道:“摄影师给人拍特写,有不摆的吗?”
或许打假斗士们都该先看一看《雷锋》这本书。正如本报首席评论员戎国强所言,它应当是“目前为止最接近雷锋本人真相的描述。”当雷锋还原成一个人,而非一堆符号,真相自然呼之欲出。
“我是当兵的。也许没人会看到这个书评,或者会有许多人不会去看《雷锋》。但是我发自内心地说,看书的时候真的热泪盈眶。”这是豆瓣上那条唯一的评论。
事实也是如此,起码,当记者读完这本书以后,猛然觉得,《雷锋》应该被归入“成功人必看”类别。用时下流行的词来形容,是有一种“治愈”和“励志”的效果。
雷锋就是当年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男人典范。外表帅气,性格热情,走到哪里都被树为先锋,被师傅宠爱、被领导重用、受女孩子欢迎。以1.54米的小个头,被男人们奉为纯爷们,被女人们围着签名。最后还被毛主席题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雷锋这样的人,如果活在今天,大概就是《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当我们在微博上进行“爱传递”时,当我们高喊着“学雷锋”时,我们不妨先随着黄亚洲的叙述,来看一看那些年,我们所不知道的雷锋故事。


大名鼎鼎的“雷队长”
雷锋的本名叫雷正兴,还有个乳名叫“庚伢子”。
庚伢子生在贫苦人家,父亲被日本人打死,哥哥和弟弟相继夭折,母亲因受地主侮辱含冤自尽。他自己小时候被地主的狗咬过,被地主的刀砍过,苦大仇深。于是解放军成了这个孩子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8 20:10
当解放军离开雷正兴的家乡简家塘,这个10岁的小孩就背着红缨枪一直跟在后面,铁了心要入伍当兵。那么小的孩子已经能说出煽情的入伍宣言:“解放军带乡亲们打倒了地主老财,为我亲人报了仇!我也要跟着解放军,为天下的穷人报仇!解放军干么子事,我也干么子事!”
满身正气,一腔热血,部队里的指导员关士祥就被这个孩子打动了,送给他一顶军帽,教会他行军礼,并许下一个约定:“等长大了,到部队来。”
这个很像热血漫画的情节,在若干年后真的兑现了。
拿到军帽后的雷正兴,先加入了学校的腰鼓队。从这个时候开始,雷正兴就显露出他“浮头鱼”的特性。
因为个子太矮小,老师不让他打腰鼓,雷正兴很乐意地接受了看衣服的任务,把同学们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还很有觉悟地表示“这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当腰鼓队中有孩子怕苦哭闹,雷正兴积极补位,并用自己的音乐天赋露了一手,博得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后来,他就成了腰鼓队队长。很快,“雷队长”的名声就传开了。
四次出人意料的跳槽
雷正兴从县委办公室的公务员,一个月拿36块薪水的“铁饭碗”职位,转到新建的团山湖农场当拖拉机手,接着又离开农场,千里迢迢奔到鞍钢当推土机手,并改名为“雷锋”,要当时代先锋。
在好不容易成为卓越的推土机手之后,他又一次响应政府的号召,去了最艰苦的鞍钢弓长岭铁矿焦化厂当工人,最后,应征入伍,拿了6块钱的工资,成为人民解放军。
雷锋的选择,出于他内心的职业理想和信仰。作为一颗螺丝钉,“要把自己拧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雷锋在做好事
雷锋是看到国家动员令就血管冒泡的人。他的一根筋,在那个年代是最被珍视的“政治觉悟”,而这也是在任何时代成大事者的气质。因为雷锋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总是满腔热情,干活麻利。
雷锋像年少时在腰鼓队一样,凭实力和毅力获得青睐。所以他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就立刻成为中坚力量,领导的得力干将、先锋和标兵。
女孩最爱的蓝颜知己
雷锋是一个很受女人欢迎的男人。他长相清秀,嘴甜,一口一个“姐姐”、“妹妹”,干事又利落,有求必应。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在哪里都是先进。对那个时代的女孩来说,没有什么比“先进”更吸引人的品质。
雷锋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红颜知己”,她们会主动为他送饭,当他要选择离开的时候,也总有女孩哭着要跟他一起去革命的最前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8 20:11
但是雷锋心中,所有的女孩似乎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射手座,雷锋对每个人都关怀备至。
有时候他似乎显得很不解风情,在女孩子说要他做哥哥的时候,他会挺胸说:“我是个孤儿,新中国就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领导探他口风:“你是不是爱上王佩琴了?”雷锋立刻回答:“我爱全国人民,怎么会不爱王佩琴呢?”
但是,这样“不解风情”的雷锋总是让女孩子欲罢不能。于是,每一个目送他离开,去往革命的下一站的女孩,最终从雷锋手中接过的,都是一本日记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19 21:24
长沙“读书达人”自筹500万元 创办“雷锋精神励志堂”

  发表时间: 2012年02月16日
来源:红网



长沙“读书达人”袁浩(左二)给大学生上励志课


    自费500万元创办励志场所,6年来共开设300多场励志课,帮助1000多名青少年走上成功路。2月16日上午,由名望黑茶创始人袁浩创办的“雷锋精神励志堂”再次开课,“大学生创业如何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如何处理上学和创业的关系?”这些热门话题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位于长沙市城中心的这家“雷锋精神励志堂”里,挂满了各种横幅标语和雷锋照片。这里原来是名望黑茶经营的一家高档会所,光租金每年就要花费30多万元,虽然会所生意一直非常红火,但袁浩毅然将这里改成励志场所,帮助广大青少年成才。几年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全国人大代表文花枝、著名评书曲艺表演大师单田芳等知名人士纷纷应邀来这里讲课。
  
  60后的袁浩出身农村贫困家庭,自幼喜欢读书,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去年,长沙市为迎接建党90周年举办的“读书达人”大型学习竞赛活动中,他还获得“读书达人”特别奖。在袁浩开发的茶叶产品包装上,赫然印有“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等字样。他对此解释说:“这也是在宣扬雷锋精神。”
  
  “这些年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个事,凡是进入我视野的青少年,我有一种责任感,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获取成功。”谈及创办励志堂的初衷,袁浩表示,希望受到自己帮助的人,也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举重冠军陈梦、在读博士生杨怡、贫困生孙莹……这些都是在“雷锋精神励志堂”走向成功的典型。
  
  1976年出生的陈梦是湘西人。9岁那年,她被举重教练看中并开始了举重生涯。1992年,她参加了湖南省青运会,一举获得了银奖。而在整个湘西州的体育竞赛中,她一连获得了3块举重金牌,成为当地的举重冠军。10岁那年,陈梦考进了贺龙体育运动学校。可命运跟陈梦开了个玩笑,因为贫血,陈梦从体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开福区新河街道群芳园社区工作。
  
  2009年开始,陈梦在袁浩在帮助下,两人全力打造“名望黑茶”,在安化建起了黑茶生产、加工、制作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名望黑茶”成为了高档黑茶,在去年农博会颁奖典礼上,“名望黑茶”获得了农博会金奖。
  
  湖南一师的孙莹是来自吉林一个贫困家庭的大二学生,一直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在外打工,以减轻家庭经济的压力。一个偶尔的机会,她来到“雷锋精神励志堂”,并成为这里的工作人员。短短几个月后,她升任企业门店店长。“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推销自己。”
  
  去年12月,中南大学精神与心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杨怡也慕名来到“励志堂”,虚心向这位茶企同行前辈取经。原来,这位24岁的在读博士生一手创办的茶叶企业遇到了资金、市场营销等难题。在袁浩的精心指导下,杨怡所创办的企业从“品牌、生产、市场营销”进行全方位规划。目前,杨怡决定与名望黑茶进行深度合作,把企业做大做强。(刘怡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2 12:05
雷锋小学39年续写雷锋日记  贾晓燕 2012-02-22
  昨天,雷锋小学的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校友们的雷锋日记。从1973年开始至今,雷锋小学的学生们已经连续39年续写雷锋日记。记者 方非摄
  “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向我们解释了校训——‘像雷锋那样做人成才’的含义。我们每名同学都应该成为讲文明、爱学习、知感恩的人……”昨天,雷锋小学的升旗仪式上,六年级(1)班学生李晨阳大声宣读全班同学续写的雷锋日记。
  从1973年到现在,雷锋小学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一直在坚持写这本特殊的日记,39年来已写了30多本、1500余篇。
  39年前,雷锋小学还叫双寺小学。时任大队辅导员的卢锦华给远在抚顺的雷锋班写了一封信,没想到,雷锋班第九任班长曾树林很快回信:“现在,我们就在老班长雷锋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给你们回信……接到你们的信,我们全班同志都激动得流泪了。首都北京的同学们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向雷锋同志学习!”
  从那时起,学校号召全校学生续写雷锋日记。
  1973年的第一本雷锋日记是用一根红绳子订起来的一摞方格纸。那里面,记载着很多学雷锋的故事。六年级(1)班的赵仁钢决心帮助同班同学佟安顺加入“红小兵”。二年级(3)班的李瑛在中队会上听到雷锋的故事,很受感动,自己泡了白灰带到学校,修补教室的破墙。
  1980年,雷锋班的叔叔们一针一线绣出一面小红旗,寄给雷锋小学的孩子们,鼓励他们传扬雷锋精神。雷锋小学把雷锋精神作为校魂,孩子们把“学雷锋”当作了习惯。
  2006年,两个三年级孩子发现学校附近60路车站的公交工作人员经常没有水喝,就自发每天给他们送水。现在两个孩子早就毕业了,但送水的任务却被学弟学妹们接过来,一直坚持到现在……
  32开的、16开的,缎面的、硬纸壳的……当年的日记本如今已经泛黄,一些铅笔字也已模糊不清,但雷锋精神却在孩子们的这一本本日记中传递。一茬又一茬学生用小手在各式各样的日记本上记录下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快乐助人的点滴小事。无论是写出板报的感受,还是总结广播操比赛的得失,很多班级都在日记中提到:“我们要继续以雷锋叔叔为榜样,学习雷锋精神,刻苦学习,在学校班级各项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雷锋小学却将“学雷锋”纳入了校本课程。每学期,学校都会确定续写雷锋日记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轮一次,记下老师和孩子们共同传承雷锋精神的行动与体会。今年,学校还将评选“雷锋特色中队”,在校园中再掀学雷锋的新高潮。 (记者贾晓燕 通讯员 费秋林)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2 12:18
雷锋:一别五十载 从未曾离开 组图  陈振凯 2012-02-21   
  雷锋和战友们在学习(资料图片)
  雷锋在擦拭运输卡车(资料图片)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迅、梅兰芳等杰出文学家、艺术家,1个是科学家钱学森,还有1名普通士兵。那就是雷锋。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只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曾经的年代,工人有王进喜,农民有陈永贵,士兵有雷锋……而今,几乎所有人仍经常会提起,不少人仍经常在学习的,却仅剩一人。那就是雷锋。
  ……
  一切的一切,指向一个问号。
  为什么总是“雷锋”?
  这两个字魅力何在?
  为什么是“雷锋”?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被还原为“时髦青年”的他,又如此多维、可爱,而由他冠名的精神与时代同进。
  雷锋出生在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入小学,进少先队,当机要员,到钢铁厂,参军。
  他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因表现优异、“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前即是“名人”,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布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软处。
  有人梳理雷锋日记,发现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时常义务劳动,在火车上帮旅客端茶送水……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抵达人心。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迅即温暖全国。
  雷锋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几代人的口中,他一直是“雷锋叔叔”。如同邻家大叔,可亲可近。他并不“高大全”,甚至十分普通。前年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披露了他“时髦青年”的一面。他爱照相,曾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留影,他爱美,穿皮茄克,留过“刘海”。
  他爱生活,会采摘野花插在玻璃瓶里装点房间。《雷锋全集》新近上市,披露雷锋是个“文青”,写过诗歌和小说,也有过朦胧的青春情感。如此“贴地气”,不但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倒赢得更多拥趸。
  “平凡的仁者”雷锋,他的理想、奉献,他的干一行爱一行,他的所有品质,我们都能学到。历史的启示总是穿越时空:抵达人心便是抵达久远。
  雷锋所以恒久远,还因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雷锋”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有不同内涵,它们顺应并推动时代。每一次学习雷锋之后,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
  50年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时代进步。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介绍,党中央曾号召学习雷锋三次。每一次学雷锋之后,总让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掀起高潮,社会风气非常好。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又是学雷锋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去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三次发出号召。
  时代造就了常谈常新的“雷锋文化”。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发出不久,《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问世,很快妇孺皆知。与此同时,诗人贺敬之写出长诗《雷锋之歌》。随时代更迭,越来越多的雷锋题材书籍、电影等出现。进入新世纪,雷锋的故事仍然备受关注。
  近年,经过加工,雷锋故事拍成了电视剧,其中“初恋”戏份成为宣传噱头。此外,青年人中刮起“复古风”,雷锋头像走上文化衫、茶杯、书包。
  “雷锋”在哪里?
  过于匆匆的脚步,时常把灵魂落在后边。在中外都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时代,媒体开始了新的寻找雷锋之旅。
  在脚步匆匆的时代,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往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焦躁中,连学雷锋活动,一些地方也流于形式。曾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突如其来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空间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有时因偏听偏信,造成严重负面社会效应。人最可贵的便是自省,媒体也是如此。之后,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太多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在东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国每片土地,都找到了“雷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坚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锋。十年,它为时代树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凉山深处跋涉20多年、创造邮路传奇的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雷锋是“感动中国”者心中的标杆。
  因为找到“雷锋”,人心不再冰凉。
  “雷锋”在身边!
  借用罗丹谈美的话——生活从不缺少雷锋,缺少的是发现雷锋的眼睛。多少时候,我们对雷锋视而不见。雷锋会越来越多。
  雷锋是个体。
  “雷锋”这块金字招牌,被一代代“雷锋传人”擦亮。
  有“一抓清”之称的售货员张秉贵、为抢救落入粪池的掏粪老农而献出24岁生命的大学生张华、骑着旧自行车常年奔波于6000多户居民中间的水电维修工徐虎、让乘客如沐春风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不同的时代,这些最为普通的人,赋予“雷锋”新的内涵。
  近年,“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走进国人视野。
  2012年2月20日13时27分,“鞍钢郭明义”微博粉丝有5858638个。之所以一定要标明具体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丝都在增加。
  据记者观察,15时27分,他的粉丝增长到5863854个。两个小时增长5116个。照此速度,每过一天,他的粉丝增长6万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万粉丝,在生活中,他有亿万拥趸。郭明义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为他是“当代雷锋”。
  雷锋也是群像。
  有时,他们冠着“雷锋”二字。如,“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车队”、“学雷锋小组”等等。
  有时,他们是“志愿者”、“义工”。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数十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们义务服务……
  有时,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他们在“多背一公斤”,他们在义务支教,他们为远方孩子的午餐捐了不多却暖的钱款……
  他们,就是雷锋。
  正如郭明义的粉丝在增长,正如雷锋的原名雷正兴,新的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日渐增多,雷锋精神方兴未艾。
  雷锋是一个人名,雷锋更为一个伟大精神冠名。
  雷锋是一座塔名,雷锋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
  再过50年,今日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制图:潘笑天 文:记者 陈振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3 16:29
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




 2012年02月23日  作者: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老人笑着说,媒体可能误读了他,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着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支撑着他一直这么坚持的,正是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他没想过那些孩子会回报自己,没想过外人的赞美,更没想过有一天媒体的关注会让他成为道德楷模——没有什么比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露出笑脸,更能让人快乐了,这份单纯的快乐,足以支撑他的爱心。
  老人的快乐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深深地感染并震撼着我,他的这种快乐,让人羡慕,让人忌妒,让人尊重,并促人反思。我们面对一个道德楷模的时候,都习惯强调他们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品德高尚,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衬托高大,在苦与痛的铺垫中凸显高尚,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快乐,忽略了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号召向雷锋学习,我们所追寻的雷锋精神的真谛,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助人为乐”的核心,就是“快乐地助人,助人中获得快乐”。
  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微笑,就读懂了雷锋精神;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真正读懂了雷锋。
  我们习惯于描绘一个高大的雷锋,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捧上高不可攀的圣坛,而忽略了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人,雷锋是快乐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锋的内心,感受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有人会说:你不是雷锋,你怎么知道雷锋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从他的日记中读出来,从他留给我们的影像中品味到。
  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雷锋能写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话语。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雷锋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
  雷锋留下许多照片,翻看这些照片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军人,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是微笑的,可每一张照片上都能从他的脸上看到阳光。脸上洋溢的阳光,正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助人是阳光的,这种阳光洒在心中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仅属于一个人,而且会感染到身边的人。甚至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染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
  那位老人读懂了雷锋精神的真谛,雷锋的很多战友也读懂了。一个名叫吴锡有的普通的雷锋班战士,他当兵当了8年,做好事做了8年,他喜欢称自己为“快乐兵”,他的一段名言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大的快乐。谁碰到这些事都会管,何况我是个当兵的。你不必问我是谁,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快乐。你幸福,我快乐。8年来,吴锡有每次资助困难学生,汇款单上都留有这个名字:“快乐兵”——这样的留名,绝非矫情,而是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感动中国人物”已经办了十年,翻阅这些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其实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好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是他们的快乐;倾听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心灵故事。这种快乐,可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充满阳光的脸上看到,从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从平凡女孩孟佩杰的笑脸中看到,从忠诚卫士刘金国的坚守中解读到。你不得不羡慕并忌妒他们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将他人幸福与自己相连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感、灵魂净化感和价值实现感。
  不同的时代,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种快乐是相通的,它穿越千年而亘古不变且历久弥新,那就是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收获的快乐,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越这种高贵的情感。今天这个丰裕的时代,我们有很多可以获得快乐的手段,获得一个奖品会快乐,得到梦寐以求的名包会快乐,吃到一顿大餐会快乐,得到名人的签名会狂欢尖叫——可这些可以用钱购买的快乐,都是浅薄并短暂的,短暂到甚至只能称之为“快感”。物质的丰裕,掩饰不住我们内心的空虚和快乐的贫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大的快乐,绝不是坐拥亿万家产而产生的那种富可敌国感,而是捐赠和散财而产生的幸福感。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是追寻一种达致快乐的心灵钥匙,追寻那种快乐的情感。
  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学习雷锋,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乐——这不是拙劣的绕口令,而是关于快乐的哲学。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就像那个可敬的、行善并快乐着的老人那样,这样的快乐并非不可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获得。(曹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5
雷锋处女小说叫《茵茵》 美国西点军校也知道雷锋精神 2012年02月23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选自雷锋日记

雷锋旧影
曾经是文艺青年
“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这是雷锋创作于1958年8月一首名为《南来的燕子啊》的一部分。
总政办公厅编研室原主任、《雷锋全集》编辑整理主持人邢华琪说,雷锋的诗是有情的血和肉,不是无味的水和墨;雷锋的诗是辛勤和智慧的花朵,不是懒惰和多余的饶舌。就在雷锋一边播种诗歌的同时,也一边开始了小说的习作。
1958年,也就是在雷锋18岁那年,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已写下两篇小说、两篇散文和9篇诗歌,还有未完成的三篇小说短章。
雷锋的处女作小说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茵茵》,雷锋特意在手稿上注明:“本文为‘小说’。”在邢华琪看来,这篇以女子芳名作为标题的小说,真可谓简练而隽永,似有清风流贯的芬芳。“虽然有人评价这篇习作还缺少文气,缺乏裁剪,缺些结构的匠心,但雷锋毕竟走出了小说创作的第一步,朴实中仍见文采,自然中可见真情。”
邢华琪说,“虽然后来他也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入伍后还被《解放军报》聘请为特约通讯员,但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不知何因,并没有延续下去,其天资聪颖、极其好学的特质主要都通过日记表现而出。”一位作家这样评价说,“《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以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选自雷锋日记

雷锋旧影
曾经是文艺青年
“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这是雷锋创作于1958年8月一首名为《南来的燕子啊》的一部分。
总政办公厅编研室原主任、《雷锋全集》编辑整理主持人邢华琪说,雷锋的诗是有情的血和肉,不是无味的水和墨;雷锋的诗是辛勤和智慧的花朵,不是懒惰和多余的饶舌。就在雷锋一边播种诗歌的同时,也一边开始了小说的习作。
1958年,也就是在雷锋18岁那年,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已写下两篇小说、两篇散文和9篇诗歌,还有未完成的三篇小说短章。
雷锋的处女作小说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茵茵》,雷锋特意在手稿上注明:“本文为‘小说’。”在邢华琪看来,这篇以女子芳名作为标题的小说,真可谓简练而隽永,似有清风流贯的芬芳。“虽然有人评价这篇习作还缺少文气,缺乏裁剪,缺些结构的匠心,但雷锋毕竟走出了小说创作的第一步,朴实中仍见文采,自然中可见真情。”
邢华琪说,“虽然后来他也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入伍后还被《解放军报》聘请为特约通讯员,但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不知何因,并没有延续下去,其天资聪颖、极其好学的特质主要都通过日记表现而出。”一位作家这样评价说,“《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以至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6
捐款记录手稿首次公布
在互联网上,有人质疑雷锋捐款的真实性和去向。不过,雷锋的同事、战友等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雷锋生前有两次100元的捐款行为。第一笔捐给抚顺和平人民公社,第二笔捐给辽阳水灾区,这200元捐款出自每月只有6元津贴的士兵,令人不可思议。
雷锋收入和捐款是多少,细细看一看《雷锋全集》就可知道。雷锋参加工作及入伍6年间,收入约1200元。而从书中还可看出,雷锋第一次给和平人民公社捐款200元时,返回来100元;第二次给辽阳灾区捐款100元,辽阳市委退了回来。
但雷锋在辽阳市委退款后,转手将钱捐给了河南干沟的民办小学,这在书中收入的《入党转正申请书》中有提及。雷锋在申请书中说:“我准备卖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以支援他们办学。当首长没有同意我这种做法的时候,我心里感到很不安,连觉也睡不着。我左思右想,后来拿出自己在部队一年零九个月集留下来的全部津贴(一百元)。”雷锋说,他把钱寄出去,心里也就快活了。
据了解,这段关于雷锋捐款的记录手稿是首次公之于众。
赠言背后藏故事
华文出版社社长罗争玉介绍,由于《雷锋全集》中涉及大量人名,从去年开始,全书开始了繁琐的整理工作,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人名注释。而在加注释过程中,编者又一次了解到雷锋的一些诗歌、散文、书信,尤其是每条赠言背后的故事。
“请你记住:伟大的思想,产生伟大的毅力,愿你在保卫祖国的岗位上,创造出奇迹。”这是1962年2月26日雷锋给女战士姚桂琴的赠言。编者在加注释的过程中发现,2月26日当天雷锋应邀到沈阳军区通讯总站长话连作报告,这是个女兵连,雷锋那一天先后为28位女战士写下了赠言。
“刘胜利同志:请你记住,伟大的理想生于伟大的毅力。祝你在学习战线上创造奇迹。”这是1962年2月22日,雷锋出席共青团代表大会时的赠言。编者原以为刘胜利是参会代表,后来经调查得知,他在沈阳市八一中学读书,学校让他和部分同学为大会做接待工作,他特请雷锋在其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从中也可看出,雷锋对所有人的尊重。
和赠言有关的故事非常多。1962年3月至8月,雷锋牺牲前,随部队在辽宁省铁岭地区施工,雷锋所在的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住在横道河子乡下石碑山村,雷锋曾先后在刘东林等四户农家住过,“雨夜送母子”、“智擒磨刀人”等许多耳熟能详的事迹都在此发生。调整住地时,刘东林的妻子请雷锋给一张相片留作纪念,雷锋身边没有相片,战友刘兴学手里正好有一张雷锋的相片,相片背后还有赠言,雷锋想把赠言重新修改一下,刘兴学说:“赠言不用改了,我姓刘,房东也姓刘,我们是一家子,一家子就不说两家话了。”就这样,此张绝版相片一直保留在刘东林家。
对己严苛对人感恩
雷锋对自己严苛,对别人总是抱以感恩之心和奉献之举,这在《雷锋全集》中也可随处看到。
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中,雷锋写道:“因工作的需要,经常外出汇报,在生活上形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作风。比如,有时候不请假外出,礼节不够周到,军容有时不够整齐。”他还说自己“个性急躁,办事一口气得成”。
“雷锋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快乐,帮助别人就是他的生活。”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陈茁介绍,雷锋战友周末想去逛街,会跟雷锋说一声:“班长,我衣服帮我洗了吧。”爱干净的雷锋会高兴地帮他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雷锋去世前早已是抚顺的名人了,抚顺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雷锋爱的足迹。陈茁说:“有一次,雷锋原本发烧是要去医院,他路过一处工地,人们正忙着推砖,他便也加入了推砖的队伍。”当天下午,工地工友敲锣打鼓地找到了部队,说做好事的人个子不高,是南方人,领导立刻回答说:“那一定是小雷。”雷锋所在部队遇到类似的情形实在是太多了。
展现感情生活
雷锋在送给王佩玲的笔记本扉页上写道:“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散着芬芳!”
全集中还收录了雷锋写给王佩玲的信。1958年6月,雷锋在信中说:“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我是多么愉快呀。”
对于王佩玲,《雷锋全集》做了注释,1958年春,王佩玲与雷锋一起在湖南望城县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1958年11月9日,雷锋北上辽宁鞍钢,王佩玲以“你姐黄丽”的名义,在一本烫金日记本扉页上,给“亲如同胞的弟弟”雷锋写下了350多字的“临别赠言”,预言雷锋会“把光和热发遍全世界”“人们都会知道你的名字”“都会热爱你和敬佩你”。据王佩玲所说,其临别赠言倾注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思念之情。
王佩玲曾于1996年向相关部门写信,默认自己就是“黄丽”。为什么隐瞒了这么多年才说?王佩玲回答,雷锋是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她普普通通毫无作为,愧为雷锋的“姐姐”。“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有损雷锋的形象,因此之前从未披露此事。”邢华琪说。
纪念馆馆长谈雷锋
在昨天举行的《雷锋全集》出版会上,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馆长陈茁也赶来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6
从未再穿的皮夹克
雷锋一张身穿皮夹克的照片曾遭到质疑。对此,陈茁专门到雷锋当年的工友易文珍那里进行了调查。
陈茁说:“1959年,雷锋在鞍山钢铁厂当工人,工资很高,每个月38元,加上补贴一共有40多元。”当年,雷锋才19岁,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也是个爱美的年轻人。
雷锋当时尽管每个月已经挣40多元了,但还是穿着从家乡来时那种补丁撂补丁的破旧衣服。工友劝他买一件新衣服,雷锋就到商店精挑细选了一件皮夹克,穿上皮夹克的他还到照相馆拍了张照片。随后,雷锋兴高采烈地写了一封信给老家湖南望城县委书记,他原以为听到的是赞美,没想到县委书记在回信中批评了他:现在全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你不能忘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从此以后,这件皮夹克被雷锋收了起来,再也没有穿过。
未能实现的大学梦
在雷锋短暂的学生生涯中,虽然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但人世间孤儿与贫困的阴影又不时笼罩着这棵幼苗。雷锋10岁才走入校门,小学6年间,换了4所学校,曾先后寄居在3个远房亲戚家中。懂事的他,知道自己是“吃闲饭”的,放学回家总要打一捆柴。
终于,上到小学6年级的雷锋辍学了。但他还是念念不忘上中学,以至进大学。两年后,雷锋得知,著名的“养猪姑娘”冯健因成为劳动模范,两次上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已被保送到湖南农学院读书。他真是又高兴又羡慕,就去找冯健:“冯姐,我想跟你一块去农学院读书,你看可以吗?”冯健,这位和雷锋同为望城第一批拖拉机手的聪颖姑娘,当然希望雷锋能与她一道上大学,可是这要组织来决定,她爱莫能助。雷锋还专门送冯健去省城农学院,但自己并没有真正跨进大学的门槛。
西点军校的“雷锋情结”
抚顺雷锋纪念馆从1964年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6000万人次,每年接待110万至130万人次。在来参观的29个国家的国外友人中,还包括来自美国西点军校的6名学员。
陈茁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曾向抚顺雷锋纪念馆传来信息,美国西点军校在招生简章上印上了雷锋画像,于是,纪念馆领导决定考证一下。当大家到西点军校实地考察后发现,学员办公室里挂着的正是雷锋画像。
2004年,西点军校教官真的带着学员来纪念馆参观了。陈茁说,据翻译介绍,6位美国人原本都是着便装,但临进纪念馆前,他们特意在车里换上了军装。他们说,雷锋精神体现军魂,所以是怀着尊重的心情穿上了军装。
相关新闻
一系列“雷锋”新书将面世
《雷锋》作者与读者共忆雷锋精神
(记者路艳霞)为配合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除了旗下华文出版社推出的《雷锋全集》外,中国出版集团近期还组织策划出版了《雷锋》《雷锋精神读本》《雷锋1940-1962》等系列读物。
尚未面世的长篇小说《雷锋》由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谭仲池创作,该书结合时代价值观,塑造了一个血肉更加丰满的雷锋形象;专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雷锋精神读本》,分为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生版、高中生版等四个版本,配以大量的图片和照片,通俗易懂;《雷锋1940-1962》由作家师永刚编撰,讲述了雷锋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此外,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现代出版社还将出版《漫画中华英雄——雷锋》,知识出版社也将再版推出于20世纪60年代、由两位中国少年报记者实地采访后撰写而成的《向雷锋叔叔学习》。
《雷锋》作者与读者共忆雷锋精神
(记者李洋)2月29日14时,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著名作家黄亚洲将在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二层多功能厅,与读者面对面聊聊自己的创作感受。这是东城区图书馆在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60周年之际特意安排的活动。
“雷锋至今让我心潮起伏。”黄亚洲的这部小说出版于2010年,在小说里,他再现了雷锋从一个旧社会乞儿到新时代偶像的成长历程。小说特别呈现出雷锋在辽宁省营口市新兵连的生活,向人们讲述一个真实的雷锋,而非一个概念化,泛政治化的时代英雄。黄亚洲很想对读者们说,“雷锋”的名字依旧响亮,他的精神依然感动着每一代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7
雷锋日记摘登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1959年10月25日
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时时刻刻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作自己思想行动的指导,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1959年12月20日
雷锋诗歌摘登
可爱的工厂
汽笛,对着初升的朝阳,
情不自禁地高声歌唱,
迎接英姿焕发的工人走进工厂。
啊,钢铁的心脏——鞍钢,
为了祖国的工业化,
你永远不知疲倦地繁忙。
你那高大的厂房,
建筑在数十里的土地上。
红彤彤的铁流,
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
昼夜不停地奔忙。
如果谁要是在远处瞭望,
就能看到鞍钢全部的景象:
从森林般的大烟囱里,
吐出一股股黑黑的浓烟;
夜晚像无数条火龙在闪闪发亮,
把浓烟映得像五彩缤纷的彩云一样。
在这浓烟下面,
就是我们工作的厂房。
呀!真仿如神话般的天堂,
这里的工厂主人,
都在日以继夜地繁忙,
热情地歌唱。
歌唱我们的新生力量,
歌唱我们的厂房——鞍钢焦化厂。
——1959年于鞍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7
雷锋小说摘登
小说《茵茵》片段
(1958年)
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劳勇敢的18000多名钢铁战士,不怕千辛万苦地和冰雪战斗。人山人海,挑土筑堤。那挑战的喊声,加油的口号声,打夯的号子声,还有小学生们来慰问时的鼓声,混合一起,响彻云霄。人们为了根治沩水,修筑长堤,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得流下热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本版照片由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提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8
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雷锋大哥影响我一生2012年02月22日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高逸平



2012年2月20日,乔安山在擦拭雷锋墓碑。 据新华社
“我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好事”
雷锋精神是什么?
相信,对此,乔安山感知得更为真切。“大爱,爱所有的人,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利益。”与雷锋相处4年,经历雷锋之死的意外、个人遭遇的起伏,乔安山用“大爱”来形容。
在本报记者和他的交谈中,可以从他的声音里,感觉到一位充满激情,却又硬气的东北汉子,尽管他已年过七旬。
虽然,在雷锋去世的50年里,作为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原型的乔安山也避讳提及雷锋,但他始终都在践行,将爱给周围的人。在他看来,雷锋精神,是可学的,是贴近生活的。
“雷锋大哥影响了我的一生”
“大哥”,乔安山一直这样称呼雷锋。
其实,在入伍前,他们就同在鞍钢工作,同住一个宿舍。1960年,在雷锋的鼓动下,乔安山与之一起入伍,进了同一班。他们的关系,很铁。
但1962年的那场意外,改变了原初的单纯。退伍后,乔安山要求调离熟悉的环境,前往辽宁省铁岭市。从此,他尘封了这段岁月,不对外提及与雷锋间的关系。
有人说,他的“隐居”是因为背负着压力;也有人说,他做好事,是因为怀着内疚。但对这一切的说法,50年后已步入古稀的乔安山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很多人都问过我”,再没有其他。
在一次采访中,乔安山曾这样回忆,“当时他的牺牲对我的打击是最大的,因为好朋友走了。我干什么,就像没了靠山。这种益友,这种像亲兄弟的感觉,没有了。他走了对我的影响太大,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好事”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岗过、捡过破烂、打过更,但无论日子如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
在乔安山家里,始终放了一张雷锋的照片。“把雷锋的照片挂在我的墙上,我把这个照片当作我的一面镜子,像雷锋那样做。我出门前看一看,我应该怎么去做,回来后,我再看,我不管受到多大委屈,我看到照片,就心安理得了。”
但其实,乔安山这样的坚持,却总不被人理解。“憨傻”、“二百五”、“缺根弦”,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甚至因为做好事,还“吃了大亏”。老人摔倒事件,就曾发生在他身上。一夜间,救人者的身份反成了“肇事者”。
但无论怎样的“委屈”,50年来,乔安山从未放弃过做自己,“我心态很好,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他始终觉得,“别人慢慢就能理解,只要锲而不舍地去做好事。”
“自己要有主意,自己认对了就去做,为什么总要在意别人的说法呢?”乔安山反问道。倘若,因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对的事,那么,“做好事还单纯吗?那是不是在为别人做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5 16:29
“对个别质疑雷锋的说法,我特别气愤”
其实,在乔安山看来,像这样摔倒的“讹人”事件,只是个案。很多人偏激地看待这些道德丑闻,但我们不能以个例去否定全部,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向善的。
对于网上发出雷锋事迹“虚伪”的质疑声,让乔安山特别气愤。上周,在央视录制节目的现场,他特别为雷锋“昭雪”。
比如,针对雷锋背老大娘的照片,是事后部队记者为了宣传,找来老大娘“摆拍”的说法。乔安山说,这件事本身,雷锋确实是做过的。只是因为当时宣传需要,记者事后进行的补拍。
至于“做了好事要记下来给人看”的雷锋日记,乔安山说,“他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不管出车多累多晚,回宿舍就记。”好多次,雷锋为不影响乔安山睡觉,用报纸遮住灯光。这个习惯,怎么能说成“为了宣传自己而记下来呢?”
“雷锋做的事,是你我都可以做的平凡事”
在乔安山看来,雷锋是可学的。“他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做的都是小事,你我都能做的平凡事。”而他的这种贴近,也正是我们都愿意去学雷锋的原因。只要为他人着想,诸如在公交车上让座,都可以叫雷锋精神。
乔安山用“大爱”来形容雷锋精神,“把爱给大家,爱所有人”。雷锋因为感恩,所以懂得爱。如果,我们都能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与人相处;那么,爱也会播撒得更多。
但雷锋之所以又伟大,区别与常人,就在于“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雷锋难学,就难在锲而不舍地坚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7 12:23
北大学子与四位"雷锋班"班长座谈共话雷锋精神  2012年02月25日  作者:王玉山  来源:新华网
青春雷锋,青春北大——北大学子与4位“雷锋班”班长对话侧记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王玉山)2月25日,北京大学团委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座谈会,4位“雷锋班”班长应邀与北大学子共话雷锋精神。
  面对百余位北大青年师生,4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雷锋班”班长,就“广大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畅谈感悟和体会。
  “雷锋班”第21任班长李桂臣介绍了自己几年前在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弘扬雷锋精神,出色完成修路架桥、运送物资等工作的经历;第22任班长吴锡有向同学们展示了雷锋事迹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收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北大学子“时时学雷锋、人人做雷锋、处处有雷锋”;第23任班长薛步瑞现场背诵了大段雷锋日记,一段段精辟的格言警句,体现着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第24任班长、也是现任班长黄帮维回顾了自己从一名青年学生到合格士兵的转变,以及“雷锋班”一茬茬战士成长进步的事例,阐述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变化?”“学雷锋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信息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培养雷锋精神?”……座谈中,学生们积极提问,从理论学习到生活实践,从点滴小事到世情国情,与“雷锋班”班长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学雷锋,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内心做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0级本科生伍叶露表示,在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中国,怎样坚守住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涵盖的现实意义是跨越时代、超越国界的。通过和“雷锋班”班长们的交流,自己看到了他们的质朴纯真与坚毅执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9级本科生梁千里说:“雷锋精神与心系天下的北大精神是相契合的。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只有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积极实践,才能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贡献力量。”
  “学雷锋活动,让每个人更文明;拥有雷锋精神,整个社会更健康。”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前夕,4位‘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座谈交流,对于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在北京大学全面营造‘学雷锋,树新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7 14:49
雷锋罕见骑摩托照片曝光 评:学雷锋不可暴力化(图)2012年02月27日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李晓亮


(罕见的年轻时候雷锋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的照片)
3月的“雷锋日”即将到来,日前,湖南省会长沙千所学校、百万学生举行了“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活动启动式,重温《雷锋日记》,续写《雷锋日记》,践行雷锋精神……。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应该如何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
“续写雷锋日记”是一种反教育
□王军荣
现在的“续写雷锋日记”,无非是学雷锋活动的一个新形式罢了,而且还搞得相当得隆重。如此轰轰烈烈学雷锋,真的能够践行雷锋精神吗?
学雷锋,贵在平时,贵在自觉。其实,没必要一定要选择在三月份学雷锋,现在很多人选择做义工、志愿者的方式学雷锋,在我看来,这也是践行雷锋精神,而“续写雷锋日记”,则很有可能变成一种“虚假日记”。
学雷锋,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而轰轰烈烈地学,很有可能变成一种运动式的学习,只图表面热闹和光鲜,骨子里却根本就没有学到,反而,会给学生一种好高骛远凌空蹈虚的印象。这是反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是给学生一种暴力倾向的“示范”。同一天的媒体上还报道了两件令人悲痛的事。其一,2月7日郑州一所名校的高二学生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凶手供述杀人动机时说:“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其二,2月17日深夜,南京15名年轻人在街上随机殴打路人,连续有4名无辜路人被打受伤。据嫌疑人交代,他们是在玩一款“暴打路人甲”的现实暴力游戏,没有固定的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时间。无论是因学习压力大弑母,还是为寻刺激街头随机殴打路人,都在表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当教育只追求表面的“成绩”,当教育变得极端功利主义,我们对教育还存有多少爱心和耐心?孩子的虚弱也就被暴露无遗了。
弑母和“暴打路人甲”,虽然只是个别,但却似乎能够在轰轰烈烈的“续写雷锋日记”中找到踪迹。
还原一个真实的可以接受的雷锋
□李晓亮
学习一个东西、一项技能、一种精神,首先你必须能够识别,然后才能够体认,最后才能真的践行。“学雷锋”当然也是如此。长沙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的活动仪式在湖南大学启动。雷锋日记一直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的文化的载体,续写日记,仪式性确实很强,而且是号召了百万学子,声势浩大。可是,如果不解决“学生、年轻人眼里的雷锋,到底是个什么形象”这个问题,那么无论日记如何续写,精神传承都会大打折扣。
日前,华文出版社出版《雷锋全集》一书,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很多内容首次面世。透过久远的墨痕,或能接近更真实的雷锋:雷锋也曾是个怀揣作家梦的追梦的文艺青年,这点很像今天的韩寒和小四;他对自己抠门却对别人大方;他也曾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写下“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发散着芬芳!”,“慧眼姐姐”王佩玲或就是其初恋;质朴的雷锋,也有很潮的一面,也有皮夹克,“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同样有热爱生活的爱美之心”;他得到了爱,也传递爱,感恩之心充盈一生。这些都是近日青年学习雷锋时,可以观感比照的可亲近触摸的鲜活的雷锋精神谱系。学雷锋,并非必须做一个六根清净无欲无求的苦行僧。
年轻人学雷锋,必须还原一个可以接受的可以辨识的清晰的雷锋精神谱系。只有认可了这个“雷锋”,才谈得上效仿和学习他。
雷锋精神不应被泛娱乐化
□丁运时
今的社会生活中,娱乐化甚至泛娱乐化倾向日趋严重。所谓“泛娱乐化”,乃是指将非娱乐化层面的社会事件或人物引入娱乐的范畴,有意消解其严肃的社会意义、忽略其深刻性与现实性,却仅仅拈取某些无关痛痒、无足轻重的因素,对其进行娱乐加工和演绎,使之凸显娱乐性元素、改头换面地呈现于社会公众面前。
泛娱乐化的热衷者这次将矛头对准了助人为乐的典范人物雷锋,在有关雷锋精神的热烈讨论之外,赫然出现了雷锋题材的网络化游戏以及有关雷锋“初恋女友”的网络电影,从而将亿万人的偶像了拉入了泛娱乐化的“泥淖”。
随着“雷锋也骑摩托”、“雷锋也喜欢时尚着装”等“新闻”的披露,以往模范人物私生活被人为掩藏的宣传模式被打破,这对消除榜样人物的“神秘感”,还原为一个真实的雷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彰显了现代社会人性化的一面。但是,将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这种道德品质教育活动“游戏化”,解构了雷锋精神的实质,使得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误以为这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游戏,而非现实生活中应笃行的品德。况且,“游戏化”的做法本身就是对雷锋的“不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8 10:24
当年用过的作业本还记得吗?雷锋图像让人觉亲切  贺文兵 2012-02-27
  “我当年上小学时就用过这种有雷锋图像的练习本。几十年过去了,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些当年的练习本和作业本,似乎又回到了自己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昨日,在雷锋纪念馆,当45岁的刘福清看到展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最具代表性的雷锋图像练习本、作业本时感慨不已。
  雷锋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有很多初中、高中、大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为了更好地让他们了解雷锋、认识雷锋,吸引他们的眼球,雷锋纪念馆在去年的提质改造中,特意设计了一面‘雷锋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展览墙。”雷锋纪念馆馆长陈亮伟告诉记者,展览墙决定选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封面上印有雷锋图像的练习本、作业本等进行陈列。
  由于馆里没有馆存,于是通过网上向全国征集。短短3个月,全国各地的热心网友给纪念馆寄来了200多本印有雷锋图像的练习本、作业本。“这是我上小学时留下来的3本有雷锋图像的作业本,有收藏爱好者出价1000元要买,我没舍得卖。”一位网友说。
  “这个展览墙让青少年看到感到非常亲切,没有距离感,成年人看到这些物品时能回想起童年趣事,与观众产生共鸣。”雷锋纪念馆讲解员刘晓云说。(记者贺文兵)
转自长沙晚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2:01
汉川市垌冢镇吹响“学雷锋集结号”
时间:2012-02-29
  来源:汉川市垌冢镇中心初中  作者:王安明  


2月26日,时值周末,汉川市垌冢镇二千多名师生齐聚垌冢中学,举行了“学雷锋、树新风、见行动”誓师大会。随后,师生们走上街头,开展了“共建文明卫生一条街”的清洁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打扫街面,有的清扫庭院,有的捡拾垃圾,有的擦洗护栏,认认真真地干了一个多小时,为垌冢镇居民美化了生活环境。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雷锋叔叔为榜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关爱他人。
为了让雷锋精神常驻校园,杜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现象发生,垌冢镇中心初中建立常态学雷锋机制,常年开展了“讲雷锋的故事、办学雷锋专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为社会献一份爱心”的活动,并将学雷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对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以及每年评选出来的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4
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
部署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讯(记者 焦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2月27日,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印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通知指出,青少年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各级各类学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对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对于凝聚师生员工的意志和力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要求,当前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要紧密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确保取得实效。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9日第1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6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2012年02月28日  作者:任仲平   来源:人民日报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7
 (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帜。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拒绝亲人给的走私手表,即便被称作“临时工”也兢兢业业,这是“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一干20多年,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新时代雷锋”徐虎;
  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达到620多万,这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是在一代又一代“雷锋”传棒接力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7
(四)这是一种怎样的象征?  50年来,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曾被还原为骑摩托车、戴瑞士表、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这样一个年轻战士,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曾堵过枪眼,不曾拦过惊马……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用短暂的一生,回答了植根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问:“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如果能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就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这是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总有人一次次被雷锋打动,他的精神因此能超越时空、穿越时代;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小个子战士的灿烂笑容,依然要经历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拷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8
(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碾碎欧洲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让狄更斯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镀金时代”,也面临贪污腐败盛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精神危机。  而我们同样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徐本禹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最美妈妈”用双臂托举的精神之花,也有彭宇诉讼引发的道德迷思。
  当交换成为很多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短长,“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的物种。有人断言,雷锋早从社会上消失,换算成明码标价的各种服务。
  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人生面具,意义和价值在怀疑中消解,行动与实践在质问中延宕。扶起跌倒老人会不会反被诬陷撞人?爱心捐助会不会反被贪污挪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有人感叹雷锋若在也寸步难行。
  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中,对雷锋的呼唤也从未停止。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学雷锋》网络游戏风行一时,时尚明星荧幕再现雷锋音容事迹……
  一边是对雷锋的疏离、怀疑甚至解构,另一边却是对雷锋的认同、呼唤乃至回归。这样的矛盾,正凸显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社会如何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个人如何构造一种心灵的支撑?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时代如何唤回一种实践的德行?
  (六)“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变动的时代,如何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今天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的痛切思考,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雷锋精神再次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这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一环,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8
(七)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雷锋”代表了什么?“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雷锋命题”需要怎样的答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我们需要秉持公民精神,正如雷锋一样,他不会袖手旁观社会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他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权衡再三退避三舍;他会把奉献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会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甚至谦卑,而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一个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文关爱和家国情怀。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八)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续写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那个在部队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视线——
  他就在六盘山下武警某部一连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奉献中,他就在北京东四七条小学孩子们19年不避寒暑义务服务的坚持里,他就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他就在白方礼老人艰难蹬行的“支教三轮”上,他就在陈贤妹面对无助孩子“救人最重要”的一闪念,他就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为雷锋阐释的“自我与他人”增添了时代的温度。这个时代,有放弃“体面工作”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大学生司占杰,有离开大城市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的年轻白领李英强,汶川地震后10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百万青年人热情服务……价值、奉献,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价值,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把雷锋描绘的“有限与无限”光大出生命的力量。当上不起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中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当西部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内响起支教者的爱心合唱,当青岛募捐册上成千上万的“微尘”奏响道德乐章……公民精神在实践中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在践行中丰富和升华。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这些普通人身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让抱怨者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勉力去建设。正是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赓续了雷锋的精神,塑造了社会价值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前行的信心。以雷锋之名,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以雷锋之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3:29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任仲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7:22
教育部要求将“学雷锋”纳入学生素质考评2012年02月2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今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完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该方案提出,要在教育系统广泛进行雷锋事迹、雷锋精神和雷锋式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努力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该方案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将学雷锋活动当作一项常态的工作来抓,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制定完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要适应时代发展和育人需求,改进和创新学雷锋活动的内容、载体和形式,确保学雷锋活动坚持不懈、常抓常新。
该方案强调,要全面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每年3月5日前后,围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认真组织学校班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通过学雷锋主题演讲、报告座谈、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队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
此外,要在广大教师中广泛开展以“学习雷锋、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弘扬和实践雷锋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组织广大教师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广泛开展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提高师德素养,树立良好学风,专心教学、潜心育人,争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在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中,开展以“践行雷锋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雷锋精神为引领,走进学校、走进师生、走访家长,查隐患、查实情、查问题,解困难、做实事、惠群众。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广泛动员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踊跃参与学雷锋活动,迅速在教育系统掀起学雷锋活动的高潮,不断形成学习雷锋、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
该方案指出,应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各地各校实际,组织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打造具有鲜明教育特点的品牌项目,构建更加完整的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以及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帮扶活动。组织中小学生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广泛开展文明礼仪、维护秩序、保护环境、爱粮节水等活动。组织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雷锋为民服务周”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高校学生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基地。
该方案要求,需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学雷锋活动,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把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与每年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下去。探索提炼高校师生普遍认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高校辅导员誓词。支持鼓励师生创作一批弘扬雷锋精神的短信、诗歌、话剧和文学作品,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形式、新的手段和新的文化样式。通过组织开展“雷锋榜样进校园”、“雷锋精神大家谈”、“雷锋事迹在身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雷锋的浓厚氛围,促进和带动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组织开展学雷锋网上系列活动,在教育系统主流媒体、网站开设学雷锋活动专栏和微博,搭建学雷锋网上交流平台,举办雷锋精神视频、摄影、动漫等网上作品展评活动,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该方案提出,要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通过举办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在教育系统大力宣传郭明义等模范人物,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进校园巡讲活动,在校园掀起学道德模范、见实际行动的热潮,激励青少年争当雷锋精神新时代的传人。大力宣传表彰教育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开展“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表彰活动。扎实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及表彰活动,评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和“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推动广大师生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及时发现和选树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高尚风范和优良品格,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
此外,方案还要求教育系统认真开展雷锋精神研究。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支持一批重点研究课题, 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组织教育系统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阐释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新时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模式与方法,深入挖掘新时期雷锋精神与培育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内在关系和融合方式,促进研究成果与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为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推动学雷锋活动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积极探索构建雷锋精神学术研究体系,鼓励、支持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加强指导,推动交流。
在学雷锋活动的组织保障上,该方案指明,各地教育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意义,把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和实践雷锋精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注重工作实效,严防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宣传阵地;建立长效机制,将学雷锋活动当作一项常态的工作来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7:28
出版涌现雷锋潮:新书还原“全球知名度最高士兵”2012年02月29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雅婧



(三联书店推出的《雷锋:1940-1962》)
(《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更多从职场和教育培训角度诠释雷锋精神)
(雷锋主题图书扎堆涌现,多个书店开设了雷锋专柜或展台)

本报讯 (记者刘雅婧)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全社会又掀学雷锋高潮。出版界响应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的倡导,以“雷锋”为主题,扎堆出版了涉及全集、普及读物、文学、画传等多种形式的出版物。
普及精神读本形式多元
在诠释雷锋精神方面,普及读本表现形式多元。继《雷锋全集》出版后,华文出版社3月5日前将推出《雷锋精神读本》,由《雷锋全集》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有小学低年级版、小学高年级版、初中生版、高中生版四版本。以普及读本的形式,用新鲜视角诠释雷锋精神。
而在三联书店3月初将推出的《雷锋:1940-1962》中,编著者用300张图片还原了这个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士兵,其中包括对雷锋精准的人生职场法则的解密,对雷锋摆拍的十六幅图片是书中主打内容之一。
新华出版社于近日出版的《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更多从职场和教育培训角度入手,诠释雷锋精神。该书可作为雷锋精神的最新学习培训读本,是专门针对企业职工而设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材。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我们如何学雷锋?学雷锋什么?以及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是什么?书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思考和解读。
长篇小说偏重纪实路线
在针对雷锋主题的创作中,主流出版社多走非虚构的纪实路线。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3月推出的长篇小说《雷锋》,以大量新近的采访为基础,作家谭仲池以平视的角度,结合今人的价值取向,打量雷锋形象,继而奠定并塑造了一个更丰满立体的雷锋形象,书中重视生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对雷锋精神行为的影响。。
而3月2日,另一本同名的长篇纪实小说《雷锋》将在杭州首发,该书由华夏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作者黄亚洲再现了雷锋从旧社会孤儿变为新时代榜样这一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将雷锋“去神话”,着力展现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奋斗的不凡人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9 17:41
北京市将每周六定为“学雷锋日” 学生续写雷锋日记2012年02月29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郭少峰



本报讯 昨天,市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3月起,今后每个周六定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开展
《实施意见》列出7大项活动,常态化在全市开展。其中,开展“永远的雷锋”志愿行动,3月起每周六定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这一天,全市将动员市民开展学雷锋志愿行动,广泛参与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便民利民的社会志愿服务。
中小学生续写雷锋日记
各级各类学校将把弘扬雷锋精神与践行北京精神紧密结合,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班日、主题队日、主题团日、“三个一”(学一次雷锋事迹、做一件好事、续写一篇雷锋日记)等活动。
把“北京精神”纳入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之中,开发实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北京精神地方课程,推进北京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设基金鼓励学雷锋活动
全市将成立首都学雷锋协会,并建立首都学雷锋基金,加强全市学雷锋活动协调指导、沟通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学雷锋活动。
届时,社会各界学雷锋队伍,可以通过学雷锋协会这个平台,进行互通、互动、互助。
新时期雷锋精神5大内涵
1、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把爱国精神化作建设首都、推动发展的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
2、要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不断培育包容的胸怀和厚德的品格,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3、要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努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4、要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
5、要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克己奉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学雷锋7项重点任务
1 开展学雷锋宣传周活动
每年3月初,组织召开学雷锋座谈会,总结交流学雷锋活动经验,部署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专家学者研讨会,研讨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加强学雷锋活动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发动市民广泛开展学雷锋大家谈活动,深化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推介典型经验做法,围绕推动学雷锋活动建言献策。
2 开展学雷锋树典型活动
开展“与雷锋精神同行”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每年总结推广一批学雷锋活动的先进经验、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每两年组织开展首都道德模范、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和文明北京新市民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3 开展“永远的雷锋”志愿行动
将每周六定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志愿行动。以学雷锋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为引领,培育一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团队,进一步加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动员广大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应急救助、便民利民的社会志愿服务。
4 开展“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有效衔接。开展“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践行北京精神,争做文明小使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德艺双馨文化名人的育人作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5 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
党政机关要开展“践行雷锋精神、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执政为民的良好作风为全社会学雷锋作出表率。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把雷锋精神转化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6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围绕弘扬雷锋精神组织创作一批文艺作品,编辑出版一批优秀读物,制作播出一批影视作品和公益广告片。组织名家创作《首都道德模范系列连环画》,开展“雷锋精神放光芒”曲艺节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巡演活动。
7 建立完善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
把学雷锋活动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不断健全完善学雷锋长效机制,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纳入到精神文明创建考评之中,推进首都公民道德建设十大工程,开展文明区县、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创建工程,推进首都军(警)民共建“五项工程”。
■ 相关新闻
学雷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依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制定完善考评措施,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部党组提出,“青少年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各级各类学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鼓励、支持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加强指导,推动交流。
雷锋在我心中征集微博寄语
本报讯 近日,首都文明办面向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开展“雷锋在我心中”微博寄语征集活动。参评寄语以“雷锋在我心中”为主题,表达对雷锋高尚品格的崇高敬意,对“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和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感悟,以及对身边雷锋式好人的价值认同,投稿截止时间为3月31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1 10:22
高初建:学雷锋重在把握精神新涵义
作者:高初建2012-03-0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年年学雷锋,今年有不同。与往年每到3月5日前后搞几天学雷锋的活动相比,今年,“学雷锋”这三个字有了新的意义。从今往后,学雷锋活动将常态化、机制化。
  1962年牺牲的雷锋,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位普通士兵。他所获得的题词之多,以他为题材创作的歌曲、文学和影视作品之多,已经创造了吉尼斯记录。整整50年来,不仅几代中国人敬仰他、学习他,包括美国西点军校教官在内的一些西方学者也在研究这位中国士兵,研究这个士兵留下的精神遗产对普通军人或对社会公众究竟有什么价值。
  过去说学雷锋,主要是学“雷锋精神”。具体包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以及雷锋以朴素为美、以节约为美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多年来,这样的“雷锋精神”曾激励许多人,去学习雷锋好榜样,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
  上世纪60年代,“学雷锋,争先进”的风气浓厚,社会道德状况良好。后来,闹起文化大革命,搞阶级斗争,在极大地摧残了文化与文明的同时,雷锋也不知被扔到什么角落去了。传说当年邓小平说过一句“雷锋叔叔不在了”,还为此挨过批判。但那个时候社会风气的糟糕,人心的堕落,足以使“怀念雷锋”引起人们心底深处的共鸣。记得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革”之后,曾大力提倡学雷锋,对于当时拨乱反正,纠正种种不正之风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当我们今天提出要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时候,显然有了新的涵义。比如,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由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人们私欲泛滥,导致一些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出现偏差的时候,在新形势下“重构”学雷锋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道德建设的热情,进而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我这里所谓“重构”学雷锋活动,既有较高的要求,比如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也有一般性的要求,那就是引导、说服、鼓励每一个人多做好事。而做好事的范畴是格外宽泛的,大的方面如见义勇为、抨击腐败、敢于在坏人坏事面前作斗争;小的方面可以是捐助、献血,扶残障人士过马路,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捡拾垃圾,爱护公物,诸如此类。做好事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数量要求。每天做一件好事,或经常做好事,或不怎么做好事但决不做坏事,都没有根本的区别。
  好事做多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国民个人品德建设的水平不知不觉就提升了。“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应该是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所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1:49
媒体还原雷锋真实生活:年少轻狂偶尔炫耀军功章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如今,人们对这个道德楷模,产生了各种疑惑:雷锋不计报酬的做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伦理;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于是现在探讨“雷锋精神”,有种特别的意义。

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此之际,新京报制作专题“雷锋@精神”。@在微博时代表示“传递”,专题含义是,“雷锋”传递一种对善的信仰。

专题有3期,第一期还原一个真实雷锋;第二期探讨当下社会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通过第三期,人们会发现雷锋的普世价值在每个人心中。

雷锋生于1940年。那一年,约翰列侬在英国出生,李小龙在香港出生。日后,三人皆为民众偶像。不同的是,雷锋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

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被定为“雷锋日”。

改革开放后,去除特定时代的铬印,重新发现雷锋的当代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雷锋周边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提供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直到2006年,雷锋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的照片,被出版界公开,一个健康、阳光、时尚的小伙子终于跃然纸上。

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

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

爱美“潮男”

这是雷锋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旅行。

1958年11月,他拎着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沉甸甸的棕皮箱子,皮箱里塞着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把幸福牌口琴,从湖南奔赴辽宁。

辽宁鞍钢在湖南招收工人。雷锋放弃当时时髦的开拖拉机的工作,进入钢厂。

那个年代,“钢铁工人”是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的职业。

武汉,雷锋途经的第一站。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神情庄重,突然开口跟同行的刘必华说:“原来全是钢铁啊……这需要多少钢铁啊!”

在修建才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拍了一张照,右臂上耷拉着一件外套,左手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

照片上,芦编提篮的鲜花曾在六十年代,被纪念馆的人用技术抹掉——鲜花在当时意味着“小资情调”。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雷锋爱美,爱照相。”部队宣传员季增曾给雷锋拍过很多照片。他说,雷锋逝世后,搜集到雷锋自己在照相馆拍的照片共54张。

武汉留完影,雷锋拎着鲜花提篮,来到北京。

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雷锋坐了许久,和一名执勤战士讨论“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问题。



之后雷锋在天安门前照完全身照,又瞥见旁边的青年跨着一辆摩托车,他跑过去,骑上去,也拍了一张。

这是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雷锋身体前倾,脚蹬皮鞋,一脸灿烂,仿佛正在长安街上飞驰。

1959年底,雷锋在鞍钢已是一名先进青年,月收入30多元。

他上下班总穿一套工厂发的劳动服和大头鞋,同事们劝他去买件流行的皮夹克,雷锋不肯,后来在女老乡的再三鼓动下,雷锋终于去商场买了件“光荣花”牌皮夹克,棕黑色的,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定价44元,还有一条深蓝色的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和一瓶“友谊牌”雪花膏。

宿舍里,同事们赞不绝口,都说“现代化的工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天,雷锋老家的县委领导来信,寄语他在伟大的工人阶级队伍中,艰苦奋斗,永不忘本。看完信,雷锋就不怎么穿皮夹克了。

“此人懂些哲学”

雷锋爱演讲。小学毕业那天,他走上讲台,面对全校师生,宣布他的人生目标:当个好农民、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士兵。

此后6年,雷锋都在认真完成这一人生规划。

小学毕业,他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农村当一个“新式”农民;鞍钢招工,他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成为一名学徒工;在成为一名先进工人后,他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参军梦。

每次“跳槽”,雷锋的收入都在“减少”。

在农场开拖拉机时,每个月拿32元;鞍钢做学徒时,每月是22元;参军后,每月只有6元战士津贴。

在鞍钢,有一工人师傅问他,为什么要来鞍钢。他说,为了“1070”。“1070”是当年党中央定下的钢铁指标,要求1958年全国钢产量翻番,达到1070万吨。

怎么处理金钱和职业的辩证关系,雷锋有他的原则。

毛泽东看了《雷锋日记》后则说:“此人懂些哲学”。

1959年,雷锋忙着参军。他身高1.54米、体重54.5公斤,还有鼻窦炎,这些都不符合参军标准。

此后,雷锋从钢厂请假,踏着山路,步行几十里,到辽阳市武装部。为了见武装部时任政委余新元,他在值班室蹲了一宿,随后向余新元说自己的苦难史。

雷锋在老家也曾用过这招。1956年,雷锋要争取乡政府通讯员的职位。笑容可掬的他,在组织部干事询问家庭状况时,脸色一暗,瞬间落泪。他还展示了一本自制的小册子“苦难家史和我的理想”,随后他成为乡里的公务员。

跟政委说完苦难史,雷锋在兵役局住下,他四处抢活儿干,引人注意,讲述他参军的愿望。

余新元被打动,他向时任辽阳市委书记曹琦争取,最后给出的权宜之计是,让雷锋获得一个候补名额,顶替到部队后复检不合格的人,成为便衣通讯员。

第二个阻力来临:鞍钢不出具政审表,称1958年雷锋进厂时没有原始档案。入伍计划再次搁浅。

仅仅7天,雷锋已赢得了时任团军务参谋戴明章的好感。雷锋曾在溜冰场用激昂的语调宣讲年轻人应当应征参军、保卫祖国,他每到一处都无例外的会招引许多人,听他进行演讲。这个场景让戴明章印象深刻:“他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宣传员。”

在与各方通报后,戴明章动用了“特权”,在他掌握的新兵机动名册上填进了雷锋的名字。

自学与“诗情”

战友乔安山回忆雷锋时说,他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雷锋和我们不一样。

怎样能尽早完成工作任务,在食堂开饭时抢着一份好菜,积攒下几块钱寄给家里,这些似乎是乔和身边的同龄人的命题。

雷锋不同,他会在夜里敲乔的门:“小乔,有电影,去不去?”遇上10里以外的地方放映,连跑带颠也要赶过去。

他还爱跳舞,接受新事物快,个子虽矮,但舞姿潇洒,颇得钢厂女员工的喜爱。

在雷锋照片中,还有一张雷锋文人气质的照片。

他脖子上围着“五四”青年式的围巾,手里拿着书卷,脚上穿着黑皮鞋,嘴唇红红,一副浪漫文人的造型,背景则是小桥流水。照片上的颜色,是后来人工着色的。

当时,雷锋在鞍钢夜校兼职语文教师。

雷锋虽然只有高小毕业,但一直爱看书。

他有个藤条箱子,里面放着《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沉浮》、《刘胡兰》等各种书。雷锋在老家农场时,女同事王佩玲总会向他借书看。

王佩玲在20世纪90年代的回忆文章中说,“有时我晚上到河边洗衣服,雷锋执意陪着我,并且把书本上或报纸上看到的故事讲给我听。我感到很幸福,少女的浪漫情怀得到了很大满足。”

在望城公务员的合照里,雷锋是唯一一个从夹克里翻出白色衬衣领子、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的人——这是60年代里文学爱好者的装束。

1958年,他写的《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刊发在小县城的报纸上。

在农场,雷锋以自己经历为背景,写了篇短篇小说《茵茵》,小说开头是:“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雷锋作过9首诗,其中一首以“南来燕子”为意象,描述所在的团山湖农场的变迁:“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偶像也有缺点

部队宣传员张峻已80多岁,曾和雷锋有长时期的相处。雷锋能让他感动,因为雷锋是个普通人,有缺点,也会犯错误。

张峻回忆,雷锋也会年少轻狂,会偶尔向人炫耀一下他的军功章;他在外面做好事,常常会回得晚,在部队就是不守纪律,所以也受批评;他甚至直接到厨房自己拿吃的,炊事班说两句后,他气得“呱”就把盆摔了,第二天又主动去检讨,说自己做错了。

这些所谓的“小瑕疵”从未妨碍雷锋行使心中的善;也不妨碍雷锋省下钱、支援灾区支援人民公社建设;也不妨碍他做好事,不妨碍他见义勇为。

1960年八九月间,雷锋所在的团连续收到两封表扬信,表扬雷锋将积蓄捐给灾区和人民公社。此后,雷锋被安排作报告,去各地演讲,开始日益“走红”。

雷锋成名后,被拍摄的机会很多。最初面对镜头时,他有些羞涩,忸怩着,不知如何是好。报告的场合越来越多,照相越来越密集,雷锋也越来越懂得照相,他知道如何按照季增和张峻的意图去摆出姿势。

雷锋甚至给张峻拍了张照片。在一个午后,他摩挲着张峻的照相机,还没来得及弄懂如何调光圈,如何把人眼、相机和所拍摄的物体构成一条线时,着急地按下快门。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和战友开着卡车,运送棉衣,回到连里,装卸完,他们准备洗车。雷锋在车外指挥,卡车突然撞折一根柞木杆子,杆子砸中雷锋太阳穴,雷锋没吭一声,倒在地上。

12时5分,雷锋的遗体被蒙上白床单。

那年雷锋22岁。

拍摄故事

部队宣传员张峻老先生向记者说了,以下那些雷锋照片的拍摄故事。他说,1961年2月,中国的部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高潮,沈阳军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10团筹办雷锋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展览筹备小组准备用照片来反映雷锋入伍后的事迹,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为此还专门做了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张峻草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具体内容。补拍照片的拍摄提纲是以雷锋1960年9月荣获“节约标兵”称号、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忆苦思甜》,以及他本人的口述、日记等资料为依据拟定的。

雷锋“情书”

“小凌: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一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4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谈话并没中止,写到这里告一段落。1958年6月”

这是雷锋写给王佩玲的信。雷锋一生有过3个最敬慕、最爱慕的女性。王佩玲是其中一位,她曾是望城县坪塘区的营业员,1958年,与雷锋在团山湖农场相识,此后雷锋去了辽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5:57
永远的雷锋(周思明)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河北日报 周思明
  每年3月5日,是全中国人民缅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雷锋同志的日子。
  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道德规范,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已经成为跨越时代的人类文明同义语、先进文化之表征。周总理将雷锋精神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曾经,有人对雷锋的捐款提出质疑,新近出版的《雷锋全集》收录的一篇手稿也提及此事。雷锋在1961年9月19日《入党转正申请书》中写道:“我接到河南省一个民办小学校的来信,他们说,因几年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了一些暂时的困难,要我给予他们以经济帮助。我看了这封信后,就向首长请示,准备卖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以支援他们办学。当首长没有同意我这种做法的时候,我心里却感到很不安……后来拿出自己在部队一年零九个月集留下来的全部津贴费(一百元),支援了干沟民办小学校。我把钱寄出去了,心里也就快活了。”据主持整理编纂《雷锋全集》的邢华琪介绍,这段雷锋关于捐款的记录手稿是首次公之于众。《入党转正申请书》是要在组织考察的时候念出来的,不可能有半点虚假,这也有力地回应了“雷锋捐款质疑”。
  雷锋,不是一个刻板无趣之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情淳朴、可爱的小伙儿。比如他对爱情,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亲历。“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在祖国的土地上发散着芬芳!”这浪漫亲昵的文字,就出自雷锋送给一个名叫王佩玲的姑娘的笔记本扉页上的赠言。关于王佩玲,据说她是雷锋的初恋。《雷锋全集》有这样的注释,1958年春,王佩玲与雷锋一起在望城县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1958年11月9日,雷锋北上辽宁鞍钢,王佩玲以“你姐黄丽”的名义,在一本烫金日记本扉页上,给“亲如同胞的弟弟”雷锋写下350多字的临别赠言,预言雷锋会“把光和热发遍全世界”、“人们都会知道你的名字”、“都会热爱你和敬佩你”。据邢华琪透露,王佩玲曾于1996年向相关部门写信,默认自己就是“黄丽”。王佩玲说,雷锋是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她普普通通毫无作为,愧为雷锋的“姐姐”,她不希望因为自己而有损雷锋的形象,因此之前从未披露此事。提及那篇赠言,王佩玲说,赠言倾注了一种难分难舍的思念之情。而这句赠言,也成了雷锋一生的最佳写照。
  不论时代社会怎样变,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比如人类文明趋向、优秀传统道德、助人为乐品行等等。面对新时代新情况,面对各种艰难困窘,人们更需要春风化雨般的雷锋精神,也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大力倡导,以之来抗衡和匡正那种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冷漠麻木者的言行思想及其负面影响力。如今,笔者所在的城市深圳,已经有5.8万名注册义工,展开16类30多个服务项目,且《义工服务条例(草案)》已进入立法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深圳不仅有数以万计的身穿红马甲忙碌地穿梭于每个角落、无偿地奉献着时间和技能的义工,且84%的市民认为义工值得尊敬;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91%的人愿意做义工。
  雷锋精神,不仅具有民族意义,也有着世界意义。网上流传着一个故事:某日凌晨,一女二男三位中国留学生,利用假期驾驶小轿车前往堪培拉旅游。当行驶到悉尼至堪培拉国家主干公路百多公里处临近首都的一个“S”形急转弯时,不慎与迎面呼啸而来的载货卡车相撞。女驾驶员当即死亡,前排左侧乘员和后排乘员伤势严重,生命垂危!值此危急关头,从一辆过路的小轿车上跳下一名澳洲军人,他迅速打开紧急救援信号,待大批救援人员和车辆赶到后,这名澳洲军人坚持护送伤者来到堪培拉国立医院急救中心,并倾囊相助。动大手术需亲属签字,他毫不犹豫地提笔代签。一个来医院探视病友的中国留学生看到这位在手术室外徘徊不安的澳洲军人,问明情况后,要给这名澳洲军人照相,他却婉言谢绝。问他姓甚名谁,令人意外的是,他用生涩汉语道出两个字:“雷锋!”“走进绿色的怀抱,走进富饶的山村,我们深情呼唤雷锋的名字……”也许,时间的流逝,带走很多记忆,然而那个笑容如阳光般温暖着人们心灵的战士,却永远被岁月镌刻。“雷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坐标。”谈到雷锋,《走进雷锋的故乡》歌词的创作者、湖南作家谭仲池满怀感触。他认为,雷锋代表的是时代精神,雷锋已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不少人担心,由于离雷锋逝去的日子已远,在人们普遍变得现实的今天,雷锋精神会否成为只有3月5日才被人打出的旗帜?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几十年来物转星移,但雷锋精神却如绵绵的春风,永远拂煦着人们的心灵,且日益显现出厚重的历史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在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雷锋精神更加弥足珍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5:58
雷锋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非遗”(红孩)

2012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 孩

  华夏文明五千年,英雄人物层出不穷。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我们是生活在英雄的时代。在众多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当中,雷锋算得上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今年三月五日,是雷锋同志因公殉职五十周年,各地将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纪念活动。
  我们纪念雷锋,不仅要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还要把他的精神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跟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一样,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条条奔流跳跃的小溪,在时间记忆的长河里汇聚成我们民族永恒的文化符号。
  曾几何时,在人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开始被大人灌输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事,不留名。曾几何时,学生在雪天里为五保户扫雪、打扫卫生,战士们到敬老院为老人剃头、洗澡、洗衣服。曾几何时,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落水农民而英勇献身,一度成为人生价值观讨论的中心话题。曾几何时,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公演后,被人们争先恐后观看,再度成为群众议论的话题。我们注意到,在相当长的时间,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去研究雷锋的精神内涵,而专门无事生非地研究雷锋到底是公伤还是自伤,他有没有私房钱,他为自己买没买过好衣服穿,甚至造谣污蔑雷锋这个典型是假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站出来为雷锋说话,为雷锋精神说话。
  毫无疑问,雷锋有着苦难的童年。是共产党、新中国把他解放出来,使他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在他的心灵深处,党、祖国、军队和人民群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以随便分割的。这一点我们从他的日记里,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来。在五六十年代,像雷锋那样的年轻人,怀着对共产党、新中国的热爱,在本职工作上作出突出成绩,在社会上乐于助人的普通人到处都是,雷锋不过是那一时期这一英雄群体的一个缩影。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固然有伟大的影响力,但如果没有当时全民族整体的时代热情相结合,恐怕也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宣传力量。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扶危济困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它的先进性在于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群众把其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正如周恩来总理给雷锋的题词所总结的那样。
  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逐渐出现危机。典型的如:当有人出现落水、车祸,以至路边摔倒时常常无人问津,更有甚者,还有人竟然喊出救人给多少钱的要求!还有个别医院,当病人急诊急于做手术,因一时交不上住院费、押金而延误治疗导致病人死亡的事件屡见报端。诚然,人分三六九等,出现碰瓷儿、故意讹诈的人总会有,但总不至于处处都是、人人自危吧?去年高考试卷曾围绕诚信出了一道题:甲委托乙购买福利彩劵,结果乙没有中奖,而甲中奖,问乙该怎么办?结果,在考卷上绝大部分同学都写乙要如实告诉甲。而在考试后,很多同学在讨论时则提出不告诉甲,或告诉甲,但甲要出一半钱给乙作为报答。当然,更多的人认为,如果是三五十元也就罢了,如果多就要让对方有个说法。同理,在很多家庭房产纠纷当中,也遇到相似的情况。如此推理则便可得出:小事学雷锋,大事就要因事而议了。想来,这样的推理是非常可怕的。
  引申开来,我们过去学习雷锋公而忘私,那么现在是不是就可以公而有私,即公私兼顾了?也可以先私后公,或者是大公小私、大私小公?社会在发展,社会在多元,在过于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的今天,让所有的人都做到公而忘私、“狠斗私字一闪念”显然不合时宜,但做到不损公肥私应该是道德的基本底线吧?可这底线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在这里,我把雷锋精神提升成一种精神文化符号,无非是在提醒告诫人们:不论社会怎么高科技、市场化,我们已经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万万不能丢失的。它们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当下不是在抢救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我看雷锋精神就是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5:59
蒋方舟:雷锋难得的是利他主义
2012年02月28日
来源:新京报


  “最难得的是利他主义”
  新京报:你认为雷锋精神是什么?
  蒋方舟: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两者缺一不可。小时候写作文,写自己帮助人之后永远说:“就叫我红领巾吧。”
  新京报: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老一辈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蒋方舟:我有一个朋友,是70后。有一天,他和他母亲说,雷锋在那个年代被拔高了,他母亲就哭了,拍案大骂,你到底要干什么。那个朋友摧毁的不仅仅是父母对雷锋的理解,更是他们那一代的记忆。我们现在不能带入那样的情景当中。对我们而言,雷锋做了那么多好事儿,有点遥不可及。
  新京报: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
  蒋方舟:他的本质精神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我始终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要做道德标杆,而让每个人都有行为的空间感。
  新京报:雷锋提倡的勤俭节约,在现在年轻一代看来有什么不同?
  蒋方舟: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缺吃,不缺穿,勤俭节约不是金钱的原因。但你发现,我们会提倡环保。现在做公益环保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意识到,未来资源稀缺,需要节约。
  新京报:你觉得雷锋最需要年轻一代学习的是什么?
  蒋方舟:他最难得的是提倡利他主义。这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会有人说世界很寒冷,要带来些温暖,要呼吁道德重建。你会发现,当道德触底的时候,人活着是不舒服的。而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满足后,利他是会传递的。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你取得再大成就,也不知道快乐的来源是什么,你在某种程度会枯竭。帮助他人会给你活下去的理由。
  “我很有螺丝钉精神”
  新京报: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也在做利他的事情吗?
  蒋方舟:我有几个70后的朋友,冬天在车里塞着棉被和大衣,去桥洞底下送给流浪的人。还有一个朋友,看到一个年迈的老奶奶在卖菜,他每天都会绕远,去那里买菜。这都是很小的事儿,帮助了别人,他们会感觉到快乐。
  新京报:你觉得你自己和雷锋精神最大的契合在哪里?
  蒋方舟:我自己觉得我还挺有螺丝钉精神的。我特别清楚自己能力到哪一步,面对名利上的诱惑,不太愿意做。比如办杂志,拍电影,写畅销书。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有些钱也不愿意去赚。我花一两年写一部小说,可能别人用一两年时间就已经功成名就,在虚假繁荣的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我经常会说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一个人可能做很小一件事儿,赚很少钱,但他觉得自己做得有意义,都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满分都是十分。
  新京报:像雷锋一样的坚持和执着,是不是更需要强调?
  蒋方舟:我发现年轻人的坚持,不浮躁,在职场上,还是很缺的。许多人会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过得更好,收入更多。总是去看别人的生活,沉浸在对别人的羡慕之中。总是会羡慕那些运气特别好,不劳而获的人,仿佛那些是成功的捷径。这样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不计较所谓的得失。
  个人简历
  蒋方舟,1989年出生。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从12岁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并任《新周刊》杂志主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6:01
神圣道德殿堂——参观雷锋纪念馆有感(陈媛媛)

2012年03月01日
来源:光明日报 陈媛媛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历经几十年传颂而更加响亮,他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追求、信念和操守,红遍了半个世纪整个中国,他就是雷锋。
  1962年,年仅22岁的雷锋在其服役的连队因公殉职。雷锋是平凡的,但是人们提到雷锋,无不赞其伟大。因为他“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更因为他把好事做得连贯、如一,做得长久、自然。
  雷锋的家乡在长沙望城。怀着景仰之心,我又一次前往望城雷锋纪念馆,去追寻雷锋当年的足迹,感受雷锋精神发源地的魅力。
  雷锋纪念馆位于长沙汽车西站西侧约四公里处的雷锋镇。走近纪念馆,就看到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石碑,上面刻着“雷锋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这是1991年3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来此参观,亲笔题写的馆名。
  进入纪念馆,便是雷锋塑像广场。远远望去,身着笔挺军装,头戴军帽的雷锋,双目炯炯,神采奕奕。虽是三九严寒,馆内树木依然挺拔苍翠。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1990年、1998年和2003年三次进行了改扩建,馆区面积不断扩大,内部设施不断完善。雷锋纪念馆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领导多次来到雷锋纪念馆考察指导,体现了党中央对弘扬雷锋精神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写进了《决定》。几十年来,雷锋家乡坚持以雷锋精神育人,将雷锋精神的强大力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望城、发展望城”的自觉行动,这里呈现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以雷锋不同时期的日记为展览线索,收藏了雷锋生前亲友、战友、同事、领导提供的珍贵实物20多件,捐赠、复制、仿制的实物400多件。在这里,我看到了雷锋生前反复学习过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他驾驶过的13号“嘎斯”汽车,他紧握过的冲锋枪,他训练使用过的手榴弹,体现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节约箱,当校外辅导员佩戴过的红领巾,为战友和群众理发的工具,随身携带的针线包,装着《毛选》和钢笔、笔记本的黄挎包等等。这些遗物、图片和仿制物在我眼里都是有生命的灵物,每一个物件身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诉说着主人公的艰苦奋斗和乐于助人。馆内还有湖南艺术界人士创作的许多以雷锋为题材的雕塑、油画、书法作品。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看着展厅里内容丰富的图片和实物,一步步感受雷锋的成长及雷锋精神的形成,心灵一次次被“傻子”、“钉子”、“螺丝钉”和艰苦奋斗、勤俭节俭的精神触动和感动。
  雷锋爱学习是公认的。他学毛泽东著作,学科学知识,学汽车驾驶理论;他读小说、抄诗歌和写日记。展览馆展出的雷锋日记手迹,让我倍感亲切。日记中的很多名言,我小学时就学过、背诵过,现在依然耳熟能详:“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我们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雷锋在学习上的“挤”劲和“钻”劲是出了名的。为了挤时间学习,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挎包,一有空闲就看书。不管在哪儿有多嘈杂,他都能沉下心来。雷锋就是这样一个爱学习、乐助人、不怕苦、挑重任的年轻人。人们喜欢他,他总是做好事不留名;领导干部喜欢他,他年轻肯干是模范;战友们喜欢他,他待人诚恳思想好。
  雷锋故居是纪念馆的重要部分。依原样复建的当年地主给佃户建的茅屋,极为简陋。破败的居室、堂屋、厨房,是雷锋一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记录了雷锋苦难的童年。解放前,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先后惨死在这里。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把它分给了雷锋。雷锋在这里出生、成长,又从这里出发。
  领袖名人题词碑廊是纪念馆的又一景。毛泽东1963年3月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潇洒苍劲。依次展出的是刘少奇的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小平的题词“谁愿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等。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之后,还有诗人、学者们激情澎湃的题字和诗篇。
  走出雷锋纪念馆,行驶在雷锋大道上,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雷锋只走过了22个年头的人生旅程,却像天空划过的一道流星,留下了耀眼的光辉。他的形象完美无缺,他的精神纯洁无瑕,他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始终不变的精神之星。他的微笑和善举,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具有无穷魅力。他早已不是一个名字,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的标杆和旗帜。雷锋精神,可以使人淳于心、焕于外,她穿越时空,辉照人间。雷锋已经成为真诚与爱心的化身,成为永远的时代丰碑,成为社会衡量个人行为的道德标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6:02
雷锋传人郭明义接受本报专访 称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

2012年03月01日来源:新安晚报


  核心提示:3月5日“学雷锋日”前夕,记者电话采访了被誉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说安徽好人,谈爱人女儿;议雷锋精神,论爱心慈善……
  本报讯 “这么多年我是做了一些小事,但也得到了很多,包括荣誉、社会对我的关心关注等等,没有觉得吃亏,当然做好事本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3月5日“学雷锋日”前夕,记者电话采访了被誉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说安徽好人,谈爱人女儿;议雷锋精神,论爱心慈善……
  郭明义是辽宁鞍钢的一名工人,从1990年开始,他献血超过6万毫升;自己存款无几,却资助180多名特困儿童;家境一般,却把新买的电视、自行车转手捐赠。因为做了太多好事,被称为“一个不开窍的傻子”,但更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好人,称他是“雷锋传人”、“当代雷锋”。
  从来就没有过时,以前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谈雷锋精神
  新安晚报:您坚持二十多年学雷锋做好事,现在社会上都叫您“雷锋传人”,怎么看这个称号?
  郭明义:我是雷锋传人吗?我自己最近也在思考,够不够资格称得上这个“雷锋传人”。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和雷锋还有差距。
  新安晚报:有人说您做好事有点过了,您觉得过头了吗?
  郭明义:我觉得我做得太少了,怎么叫过头呢?我觉得我没做啥啊,只是一些小事。
  新安晚报: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作为好人精神代表的“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您怎么看?
  郭明义:怎么就过时了呢?从来就没有过时,以前不过时,现在不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你身边,我身边都有好人啊,而且很多人都是在默默地做,可能我们的目光都还没发现,社会上还是好人多。
  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实质性的中国道德现状。
  ——谈爱心慈善
  新安晚报:去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人很痛心,让人怀疑我们的道德是不是滑坡了,您认为呢?
  郭明义:昨晚我还在和老伴叨咕这事,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实质性的中国道德现状。我宁愿相信可能是事件发生时地方暗,太狭窄,视线受限,加上孩子太小,没人看到。
  新安晚报:“郭美美事件”让人对慈善机构产生怀疑,您怎么看社会上的慈善机构?
  郭明义:不能因为一个郭美美事件就否定全部,红十字会还是做了很多事的。
  新安晚报:您在微博上经常发一些正面的人物和事迹,出于什么目的?
  郭明义:我经常收集一些革命烈士、爱心人物、见义勇为英雄等等的事迹,用我自己的话发在微博上,基本上每天写一条“好人故事”,感觉一辈子都写不完,这样做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这个社会从古至今都不缺好人,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谁给她找工作啊,靠自己找。不能靠我的名啊,我有啥名啊 。
  ——谈爱人女儿
  新安晚报:您会要求爱人、女儿和您一起做好事、献爱心吗?
  郭明义:不会强求她们和我一样,但她们也都愿意做好事。我在外面做事,她们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比我还伟大。
  新安晚报:您女儿在南京读大学毕业后,找您这个“名人爸爸”帮忙找工作了吗?
  郭明义:谁给她找工作啊,靠自己找。不能靠我的名啊,我有啥名啊 。要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会在社会上靠自己,慢慢去适应这个社会。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老家在你们安徽阜阳的赵玉斌夫妇在我们鞍山靠拾荒养弃婴的事,我也在微博上呼吁好心人去帮助他们。
  ——谈安徽好人
  新安晚报:2008年至今,安徽共有近500人当选“中国好人”,全国排名第一,您知道安徽有哪些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吗?
  郭明义:知道那个“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去年她和我一起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今年央视春晚我们还一起参加了,非常好的一个人。“磨店好人”那个事情我也知道。
  新安晚报:您的爱心团队现在有多少人?有安徽人加入吗?
  郭明义:现在有多少人我也数不过来,刘丽就是我们爱心团队的。安徽人是很有爱心的,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老家在你们安徽阜阳的赵玉斌夫妇在我们鞍山靠拾荒养弃婴的事,我也在微博上呼吁好心人去帮助他们,很多安徽老乡去看望了他们,阜阳市委书记表示愿意为他们全家提供最大帮助。
  【相关新闻】我省拟建“好人馆”
  本报讯 胡文传、“磨店好人”、“信义兄妹”……一个个好人的名字涤荡着我们的心灵,而这样的人在我省越来越多。数据显示,自2008年举办“中国好人”的评选后,安徽连续四年荣登榜首,近50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我们正在筹划,将专门设立资金资助好人!”近日,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考虑筹备建立安徽好人馆,“不能让学雷锋的人流血流汗还流泪,得在整个社会弘扬正确的道德观。”
  除了“中国好人”稳居全国之首,我省的全国道德模范人数也逐年增长,“江淮大地好人多”已成为我省响当当的品牌。对此,省文明办副主任朱训义认为,除了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8年来坚持寻找好人,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好人不是一天炼成的,要不断地发现和鼓励,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从去年底到现在,朱训义等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一直在跟企业家们谈一件事情,那就是劝捐。好人越来越多,生活困难的人也不少,做了好事要有好报,最起码要有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为此,省文明办需要为这些好人募捐资助资金。2009年,省财政按每年100万元拨付困难道德模范专项资助资金。与此同时,还有全省宣传文化事业经费进行适当配套。此外,省见义勇为基金会也在为困难好人想办法,除了每年一次的表彰和慰问外,他们还设立了“爱心账户”救助渠道,每年挑30到40个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300元到500元不等的救助。
  “为鼓励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家参与,下一步我们会更透明地运作帮扶资金。家庭困难的,要有相关证明,资助资金多少等等,全部都要在媒体上进行公示,这样让企业家明白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为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朱训义想出了这样的点子。
  除了在经济上帮助好人,朱训义认为,让他们的精神流传,熏陶更多人是更为重要的事。这两年,朱训义一直在想一个方案,能将好人的事迹多宣传并熏陶他人,于是他想到了要建一个好人馆, “现在还只是个想法,也跟企业家们谈过,如果愿意提供场地和经费,我们将设立一个好人馆。”朱训义说,“到时候肯定是免费开放,市民可以去看,我们就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熏陶教育更多的人,尤其是可以作为学生的一个教育基地,陶冶他们的情操。”
  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朱训义解释说,是因为好人需要培育,“好人不可能偶然出现,只有长时间的积淀,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看到成效。”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周晔 孟洋 文兵 刘建昌 采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6:03
“我们可以做不发光的雷锋”

2012年02月28日
来源:新京报


  当时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吴洪源认为很多“雷锋精神”对现在仍有意义,只是提法不同
  吴洪源,1949年参军,1963年,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组,创作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后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歌曲编辑部编辑,1984年离休。
雷锋出现在课本里。
雷锋出现在宣传画里。
雷锋出现在T恤上。
Flash《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雷锋出现在现代油画里。
  雷锋精神被提倡了近50年,许多精神都带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鲜明的时代烙印,如集体主义,螺丝钉精神,舍己为人,勤俭节约……
  这些精神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还有什么样的价值,怎样传承?我们找了两位受访者,一位是为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写词的吴洪源老先生,一位是代表80后90后的新生代作者蒋方舟,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回答这些共同的问题。
  有趣的是,他们都在雷锋身上找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吴洪源老先生说,过去讲集体主义,现在讲团队精神;过去讲螺丝钉精神,现在讲敬业;这些都是共通的。蒋方舟认为雷锋的利他行为具有传承意义。正如吴洪源老先生所说,对于雷锋,我们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
  “反驳雷锋的人也有‘雷锋精神’”
  新京报:当时怎么会创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
  吴洪源: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上午,军区政治部给我们的任务,我来负责填词。
  新京报:此前你见过雷锋吗?
  吴洪源:没见过。写完这首歌,我去了他的部队生活了一段时间。
  新京报:你崇拜雷锋吗?
  吴洪源:崇拜。那个时代都有英雄情结。但战争过去,堵枪眼也没机会堵了,举炸药包也没地儿举了。可是雷锋告诉我们,和平年代也可以当英雄。
  新京报:现在你会给孩子们讲雷锋吗?
  吴洪源:有时,我讲了,他们也笑话我,得了,你甭讲这个了。可我发现,他们有这种观念的同时,还有雷锋精神的萌芽在他们身上。
  新京报:怎么说?
  吴洪源:比如说,我那个小外孙,我一和他说(雷锋精神),他就说现在不流行这个了。可是有一天,他回家和我说,一个老太太摔在马路牙上,过往行人还有很多,他没办法,看见老太太无助,他还是把她扶起来,爱赖不赖。我说,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吗?你怎么不自我,不把老太太扔那儿?你看,这很有意思。
  新京报:为什么说有意思?
  吴洪源:现在很多反驳雷锋精神的人,他身上也有很多雷锋精神,他自己就在学雷锋。
  “当时讲集体主义,现在讲团队精神”
  新京报:当时你写歌想表现什么样的雷锋精神?
  吴洪源:奉献精神。现在不讲奉献,那会儿最讲奉献。
  新京报:你在歌词里写的爱憎分明,艰苦朴素,集体主义等,是你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吗?
  吴洪源:是我的理解。那时候没有规范雷锋精神是什么。我就把所有的报刊对他的评论和报道拿过来看。对他学习都学习哪些方面,我就自己概括。
  新京报:现在来看,这些精神还需要吗?
  吴洪源:有些不需要了,比如,那时候讲立场,提阶级斗争,现在不提了,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新京报:哪些精神对于现代社会还有价值?
  吴洪源:很多精神对于现代社会都有价值,比如,那会儿讲集体主义,现在企业都讲团队精神;那会儿有螺丝钉精神,现在岗位责任制;过去说干一行爱一行,现在说敬业,只是说法不一样了,实质上都一样。你不敬业,工厂老板开除你。
  新京报:但为什么有些人觉得“雷锋精神”过时了?
  吴洪源:我们应该对雷锋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提的是雷锋精神,现在我们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素质要求。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来说,都是一致的。五千年的精神到现在仍然发光,千古不变。
  “可以做有限的奉献”
  新京报:但毕竟时代在变,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吴洪源:是在变。比如奉献,那时候的奉献是无限的,现在的奉献是有限的。这就是变化。
  新京报:怎么理解“有限”和“无限”?
  吴洪源:过去我们总讲奉献,我们每个月的生活费就是6斤小米。那时候觉得这是应该的,要奉献的。但现在,很多人都向钱看,都是以索取为主的价值观。
  新京报:所以有人认为过去的雷锋离我们很远。
  吴洪源:其实,雷锋离我们特近,他不是神,是人。雷锋做的很多事都是很小的事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新京报:你遇到过有“雷锋精神”的人吗?
  吴洪源:有啊,我看不惯一些小青年,头发染得黄黄的,戴着耳钉,嘴里叼根烟。可就在他们身上,我看见了很多好的素质,甚至还有雷锋精神。有一次,我差点儿摔一跤,旁边一个人搀我一下。我一看,就是那样打扮的青年。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要相信的。
  新京报:善对于现代社会有多重要?
  吴洪源:太重要了。大家看到那么多黑暗面,就是雷锋精神没有发扬光大。每个人做好事儿,都会觉得欢喜。雷锋为什么高高兴兴?因为他对社会奉献,社会也会对他微笑回报。这个荣誉和崇敬是很了不得的。现在有的崇敬和荣誉就是有钱,这很麻烦的。现在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新京报:你认为行善,社会才能多些希望?
  吴洪源:人本性的真善美不会完全泯灭。我儿子去汶川地震灾区,回来和我说,到那儿以后人的整个价值观都变了。你到那儿不干点什么,你都会谴责自己。在大灾面前,人类的奉献都会被激发起来。这就是本性,也是社会的希望。
  新京报:每个人都具有?
  吴洪源:这就是人性的光辉。雷锋是把善良、奉献放大了给你看,是耀眼的。在你身上可能是一点点。你给人让座,为什么?因为你心灵满足,站着比坐着舒服。
  我总在想,那个年代,学习雷锋是无比光荣的。现在,学雷锋,有些人会有怀疑。可是我们不做发光的雷锋,做有限的奉献,行不行?每个人多做一些奉献,人生会很快乐。我有多大贡献,就奉献多少。
  雷锋在哪里
  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雷锋成为全民偶像。起初,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出现在课本里、宣传画上,随着时代变化,“雷锋”开始在各种流行物品、艺术品中出现。
  □本报记者 张寒 周亦楣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浦峰 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6:11
《雷锋全集》:寻找雷锋20年

2012年02月23日10
来源:新京报
  《雷锋全集》除了收录已经流传几十年的雷锋日记外,还收集了他的小说、诗歌、散文、信件及首次面世的赠言和附录等内容。



  今年是雷锋逝世50周年,华文出版社于近日应势出版了《雷锋全集》,囊括了雷锋工作、生活、学习、思想道德情操等多个领域的作品。
  共和国唯一一部士兵全集
  据华文出版社社长罗争玉介绍,该书收录了雷锋生前写下的330余篇日记、眉批、诗歌、小说、散文、讲话、书信、赠言等,近20万字。史料真实、内容翔实,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雷锋个人文集,也是“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唯一出版的一部士兵全集”。
  华文出版社副社长李红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华文社曾于春节前推出《雷锋全集》简体版,春节期间赶工增加了新的影印资料和照片,2月9日,推出珍藏本,一周内售出897本。本书中,很多珍贵资料首次面世,并首度对雷锋赠言的“受赠者”进行了逐一考证与加注,收录了雷锋手迹48幅。
  资料收集耗费20余年
  以解放军总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邢华琪为首的共70多人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邢华琪告诉记者,早在20多年前他就提出要重新编撰雷锋著作的想法。而寻找和发现雷锋的工作,以民间和半官方形式已经持续了20余年。
  上世纪60年代,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全国出版雷锋相关著作一时成风。但大部分是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相关的资料并不十分完整,且因历经动乱,雷锋手稿没有得到妥善保留。上世纪80年代,邢华琪在长沙军事院校学习,去雷锋生活和工作过的望城地区走访了雷锋当年的同事和战友。从此,做一本完整雷锋出版物的想法,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随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雷锋的资料。而在他的召集下,长期从事雷锋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雷锋生前的同学、同事、战友、老师、领导以及雷锋照片摄影人,共70余人,加入了这个历时8000多天的寻访搜集资料的过程。
  从北京到沈阳,从望城到鞍钢,从营口到抚顺,邢华琪等人分了四个阶段寻找雷锋。
  ■ “寻找雷锋”四阶段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邢华琪收集了大量散落在报纸上的报道资料,相当部分来自《前进报》和《解放军报》等主流报纸,耗时半年多。
  第二阶段,是收集社会出版物的阶段,邢华琪作为《全国学雷锋大事件》的记录者,记录了由1960年至2003年的大部分纸质出版物。因此,对大部分雷锋出版物的始末较为熟悉。他曾对300多本出版物一一作出评价,这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社会资料跟进阶段。邢华琪坐镇北京,查阅和调阅了包括在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和总政档案馆在内的所有馆藏的雷锋资料。同时,在总政编研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台固定电话,邢华琪用它便利地联系全国各地雷锋的老战友、同事和受援者。他们及时把手中的资料收集进展反馈给他。而包括总政编研室、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等八家单位给以馆藏支持。
  其中,抚顺雷锋纪念馆收集了雷锋各类文物和作品共2万件。馆长陈茁告诉本报记者,早在雷锋21岁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时当地相关机构就已经收集了相当多的雷锋汇报材料,为日后重新发现雷锋打下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资料整理和加注阶段。这一阶段于2001年至2002年间启动,《雷锋全集》中的新内容——雷锋给各种人物的48个赠言,共耗费了将近十年,直到作品出版前夕还在继续。收集赠言的工作耗时费心,邢华琪举了一个实例,《雷锋全集》314页有一条雷锋于1962年2月22日写给刘胜利的赠言,这一题赠的过程发生在1962年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上,邢华琪等人以为,刘胜利也是当时的列席代表,结果花了很多功夫,遍寻无着,后来才知道,刘胜利只是当时沈阳八一中学的一名学生,负责大会的接待工作,在给雷锋倒水的时候,请雷锋题的字。“有时,为了确认一个赠言的真实性,要打30个电话。”
  爱时髦、爱文学、有初恋:多角度发现雷锋
时髦的雷锋借别人的摩托车在天安门前留影。资料图片
  50年来,人们怀念雷锋,学习雷锋精神从未间断。雷锋似乎一直是概念和宣传中的那个拟定形象,从《雷锋全集》中,可以看见有血有肉和更加立体化的雷锋,李红强认为。
  邢华琪介绍,《雷锋全集》中首次披露了雷锋各种有血有肉的生活细节。“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是一个完整的人。”
  首先,雷锋爱照相,团代会、党代会、演出、演讲和人大会议结束后,他都要照相留念,这一习惯从他小学时代开始。“他也是一个荣誉心强的人”,邢华琪介绍,雷锋虽是个很谦虚的人,但长期习惯把奖章高调地佩戴在身上,“这个细节很有意思。”雷锋还有皮夹克,“去世时他才22岁,他其实是个爱整洁,青春时尚的年轻人”。
  另一个雷锋有血有肉的表现也可在书中发现,除了读者关注的雷锋初恋问题,雷锋还爱给女同志题字,书信中经常以“亲爱的某某”打头。
  邢华琪还告诉记者,雷锋曾经希望当一名作家,书中收录的雷锋手稿,字迹往左边倾斜,但很清秀,还收录了他创作的30多篇诗歌、3篇小说以及10篇散文。其中一则雷锋学习诗歌创作的学习笔记,上面详细记录着诗歌的分类、民歌的特点等。雷锋18岁时曾投寄给报社诗歌、散文和小说。
  ■ 雷锋的初恋
  《雷锋全集》收录了雷锋的“初恋”王佩玲写于1993年和1997年的两篇回忆文章,记录了她与雷锋的相识过程。
  1958年春,19岁的望城县坪塘区供销社营业员王佩玲,到团山湖农场劳动锻炼,结识了17岁的雷锋。王佩玲经常向雷锋借书,常在一起谈心得体会,并交换日记看,“他的聪明才智深深地吸引了我。”王佩玲撰文回忆说,“也许是从小失去母爱的缘故,也许是我的落落大方使青春年少的雷锋感到踏实和温暖,雷锋越来越亲近我,我也暗暗地喜欢他,我们以姐弟相称,互相鼓励,携手共进。”
  在生活上,雷锋俨然像个“大哥哥”,体贴她,照顾她,王佩玲那段时间常常生病,雷锋就一天三五趟地来看她,送药递茶。有时她晚上到河边洗衣服,雷锋执意陪着她,并且把书本或报纸上的故事讲给她听。王佩玲感到很幸福,少女的浪漫情怀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好景不长,农场对男女之间的交往管得很严,两人的朝夕相处让人开始说闲话。在农场劳动四个月后,王佩玲被派到湘潭学习,两人开始通信,每次信的开头都写“亲如同胞的弟弟”,信的内容都是关于工作和学习,但王佩玲发现雷锋给她的信被人查看过了。王佩玲结束学习回到农场不久,雷锋调到乡里当通信员。1958年11月,被调往鞍钢。临行前,雷锋到农场与她道别,安慰她说:“别难过,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的。”逗留了一个上午后,临走送王佩玲一张照片,王佩玲送给雷锋一个日记本,上面有一段留言。这一天,成为两人永别的日子。
  1963年,王佩玲从报纸上看到了雷锋的照片和事迹,既为雷锋的成就高兴,更为失去一位“好弟弟”而悲泣。“当时所感到的打击,实在是达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大病一场后,直到1965年,27岁的王佩玲经人介绍,与湖南日化厂工人丰振泉结婚。而这个雷锋的姐姐“黄丽”,让雷锋的同事寻找了三十余年才浮出水面。
  ■ 雷锋诗歌
  歌颂领袖毛泽东(1958年)
  河流奔腾向海洋,
  海上升起了红太阳。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领导我们走向胜利和解放。
  您领导我们生产建设,
  把困难贫穷埋葬。
  您领导我们战胜敌人,
  把祖国变得繁荣富强。
  ——于团山湖农场
  ■ 雷锋信件
  给王佩玲的信(1958年6月)
  小凌:
  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1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四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
  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
  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写到这里告一段落。
  雷正兴
  摘自《雷锋全集》
  (刘雅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2 18:54
武大党委书记:我要去给孩子们拍笑脸照


2012年03月02日  作者:崔梦欣 吴江龙  来源:武汉晨报
孩子们的笑脸感动着所有的人。记者崔梦欣 翻拍
  本报讯(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吴江龙)“我们做个约定,等到第20间‘魔法教室’落成,我过去给孩子们拍笑脸。”昨天(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当面跟“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创始人赵书影,做下这个承诺。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由武汉大学“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梦想花开团队”发起,创始人是包括赵书影在内的四名志愿者,“魔法教室”是他们在当地学校里改建的一间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文体活动室,从2009年第一间“魔法教室”创办至今,在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11间,有超过100名志愿者为 “魔法教室”提供过志愿服务,累计为孩子们上课超过4000课时。2010年8月本报率先报道后,引来全国媒体关注。
  目前已是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赵书影介绍,她目前是项目组顾问,两名90后成员俞丹妮、邹淯鹏已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魔法教室’茁壮成长,我们的目标是100间。”赵书影说,除了学校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为了筹措“魔法教室”的运营资金,团队成员设计了三套明信片,除了武大风光系列,还有一套全部是志愿者们拍摄的山区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享受到了“魔法教室”的快乐,照片上的他们笑得分外开心。他们用这些明信片在校园内义卖,筹到了4万多元。
  赵书影将孩子们的画作、笑脸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健。“孩子们个个都像花儿一样”,李健接过明信片后一一翻阅,不禁感叹。他随即与赵书影约定,当第20间“魔法教室”创办时,他会亲自去看看,还会带上他的照相机,去跟孩子们拍照。
  李健说,“梦想花开”团队的志愿者们非常可敬,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就是“雷锋精神”,现在80后、90后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孩子们的笑脸感动着所有的人。记者崔梦欣 翻拍
  本报讯(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吴江龙)“我们做个约定,等到第20间‘魔法教室’落成,我过去给孩子们拍笑脸。”昨天(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当面跟“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创始人赵书影,做下这个承诺。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由武汉大学“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梦想花开团队”发起,创始人是包括赵书影在内的四名志愿者,“魔法教室”是他们在当地学校里改建的一间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文体活动室,从2009年第一间“魔法教室”创办至今,在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11间,有超过100名志愿者为 “魔法教室”提供过志愿服务,累计为孩子们上课超过4000课时。2010年8月本报率先报道后,引来全国媒体关注。
  目前已是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赵书影介绍,她目前是项目组顾问,两名90后成员俞丹妮、邹淯鹏已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魔法教室’茁壮成长,我们的目标是100间。”赵书影说,除了学校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为了筹措“魔法教室”的运营资金,团队成员设计了三套明信片,除了武大风光系列,还有一套全部是志愿者们拍摄的山区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享受到了“魔法教室”的快乐,照片上的他们笑得分外开心。他们用这些明信片在校园内义卖,筹到了4万多元。
  赵书影将孩子们的画作、笑脸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健。“孩子们个个都像花儿一样”,李健接过明信片后一一翻阅,不禁感叹。他随即与赵书影约定,当第20间“魔法教室”创办时,他会亲自去看看,还会带上他的照相机,去跟孩子们拍照。
  李健说,“梦想花开”团队的志愿者们非常可敬,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就是“雷锋精神”,现在80后、90后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5 17:39
黄亚洲创作小说《雷锋》 称受救灾精神感召

2012年03月05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为读者签名。
作者黄亚洲介绍小说《雷锋》。
  昨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雷锋》新书首发式暨作者签售会,在新华文轩成都购书中心举行。该小说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剧作家黄亚洲创作。
  首届“雷锋班”班长、四川南充人张兴吉也来到现场,讲述了与雷锋的革命友情和往事。
  受救灾精神感召坚定创作信念
  黄亚洲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诗集《行吟长征路》获第四届中国鲁迅文学奖。
  在首发式上,黄亚洲透露,《雷锋》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四川有着很深的渊源,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9天,他和一群作家朋友赶往灾区现场,“在那里待了10天,见证很多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记得在彭州灾区碰到一个从上海赶来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了救援,三天没洗脸没洗脚,只吃方便面。”部队官兵、基层干部、怀里紧紧搂着孩子的老师……在黄亚洲眼里,他们都是奋不顾身的“雷锋”。
  正是这段经历,让黄亚洲坚定决心要写小说《雷锋》,“特别是面对危难的时候,千万个‘雷锋’就会站出来。雷锋精神,存在于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树起民族精神标杆 90后要学雷锋
  时代不一样了,要这样宣传雷锋,到底现实不现实?面对这个问题,黄亚洲用作品交出了答案。
  黄亚洲坦承,“我也认真思考过:在当下时代,雷锋精神还能不能闪光?”为此,黄亚洲飞赴东北各地,探寻雷锋当年的踪迹,和雷锋当年的老战友们座谈,他的创作信念越来越明晰,“一个有骨气的民族,必须有一些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标杆’,这些标杆应当烁烁闪光,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心向往之。雷锋就是这样的精神标杆”。黄亚洲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这种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成都七中的高一学生方同学告诉记者,自己虽是90后,但对雷锋事迹并不陌生,“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雷锋精神依然值得学习,比如帮助身边同学等。”
  再现雷锋音容笑貌 读者排队买书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为该书作序,序中提到,“应该感谢亚洲,他用将近50万字的篇幅,从1岁的雷锋写到了22岁的雷锋,而且这种写法是文学的、典型化的,充满智慧的,叫人流泪的。”万伯翱认为黄亚洲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雷锋》一书也受到成都读者的欢迎。排队等候签售的成都市民杨先生说,“学雷锋学这么多年了,终于等来了一本好书。”
  据出版方透露,该书销量很好,目前已经安排加印。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摄影 郝飞
  新闻链接
  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
  “雷锋是我生命中的兄弟”
  雷锋生前的战友、“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也专程赶来成都参加了《雷锋》一书的发布会。张兴吉生于1940年,四川南充蓬安县人。在现场,他深情讲述自己与雷锋的革命友情和战友往事,“1959年,我参军到沈阳军区。后来当上了运输连二排四班班长。1960年初,结束新兵训练的雷锋分到我们的班上,当时我任班长。1961年,雷锋因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四班班长,我被调任三班班长。1962年,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牺牲。后来,四班被授予‘雷锋班’称号。”
  张兴吉说,“我和雷锋作为战友共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雷锋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雷锋是我生命中的兄弟。”
  对于长篇小说《雷锋》,张兴吉说:“身为雷锋的战友,对黄亚洲及出版单位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再现雷锋光辉形象,深表感谢。学习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我们当下社会涌现更多的真善美,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黄亚洲感言
  “一个有骨气的民族,必须有一些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标杆,雷锋就是这样的精神标杆。”
  “特别是面对危难的时候,千万个‘雷锋’就会站出来。雷锋精神,存在于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5 20:31
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2012年03月03日  作者:高靓 

  雷锋精神在教育战线薪火相传,焕发出勃勃生机——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有一个名字,总能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有一种精神,犹如春日里的阳光,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雷锋,一座永恒的丰碑,一个永远的榜样,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雷锋,从未离去
  “今天是我感到最高兴、最光荣的一天,我又戴上了红领巾,做小朋友的辅导员。我要做好工作,做你们的大朋友,我们都要做祖国的接班人。”1960年秋天,新兵雷锋成为辽宁省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生前就关心教育,担任辅导员、给学生写信、作报告……在他短暂的22年生命中,和多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3月,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此后的近50年间,在邓小平、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的学校里从未间断过。
  那些曾经与雷锋有过交集的学校,主动扛起雷锋的旗帜,把传承雷锋精神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1年,建设街小学被辽宁省抚顺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雷锋小学”。从校门口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到走廊内雷锋的照片和日记,再到学校独特的雷锋展室,仿佛雷锋从未离开过。伴随雷锋小学孩子成长的还有当年雷锋亲自设计的“三件宝”——“针线包”、“储蓄箱”、“节约包”。现在,这三件宝融入了时代特色,演变成为“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和“绿色节约箱”。
  “自从今天陪五保老人过小年,听到那声‘谢谢’,我才体会到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快乐!”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初中生危子毅在日记中写道。在雷锋的母校,雷锋当年的教室、用过的课桌依然如故,学生参加学雷锋小组,联系五保户、特困户的传统也从未改变。
  在雷锋的故乡,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雷锋小学,雷锋日记已经写了39年。30多本、1500余篇日记,记录了几代人参与集体活动、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雷锋学校20余所。它们或以雷锋名字直接命名,或被有关机构授予雷锋学校的荣誉称号。它们还自发组成联盟,定期交流如何将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是到了学校,他就不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办起了“雷锋在线”网站,利用网络宣扬雷锋精神。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的义务打气队坚持了18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而广大师生学雷锋的故事又何止“一火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化成一对白鸽的翅膀,一双紧握的大手,一颗火红跳动的心。
  北京大学“爱心社”、清华大学“紫荆服务总队”、北京师范大学“白鸽志愿者总队”、东北林业大学“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志愿服务团体活跃在高校及社区,南京大学创建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科,建立了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残障人士提供帮助……
  据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数据显示,84.1%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雷锋精神已在公益、帮扶和支教等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生根发芽。”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耀臻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5 20:32
他们,像雷锋一样  通过践行雷锋精神,师生中也涌现出不少雷锋式的人物。尽管他们做事并不一定以雷锋的名义,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曾经受到雷锋精神的感召。
  “只要在这里一天,我就想多教给孩子们一点知识。”四川省巴东县教师谭定才用质朴的话语和28年独自坚守山村小学的行动,诠释着雷锋的“螺丝钉精神”。谭定才以代课教师的身份,撑起山里孩子们求知的空间,即使双腿残疾,每天拄着拐杖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向我们证明,什么叫做甘于奉献。当年,大学毕业的汪金权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主动申请调到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20多年来,汪金权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任劳任怨,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
  “我和她是最好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从记事开始她就这样了,照顾她是应该的。”90后、北京女孩,这些标签不会影响北京顺义区杨镇二中学生雒梦妍助人为乐。八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雒梦妍每天背着个头和自己差不多的患病同学上学、放学,从小学背到中学。
  “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不怕牺牲,挺身而出”,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做到了,他们在求生的机会面前实践着“先人后己”。听到落水少年的呼救,正在江边游玩的大学生毫不犹豫地跑向江边,手挽手组成一条向江心延伸的生命线。
  2010年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郎坤,走到哪儿就把公益和志愿的精神带到哪儿。从大一开始,她便和同学到一所打工子弟小学支教,一干就是4年。本科毕业后,郎坤远赴贵州山区支教一年。在那里,她为自己的学生组建雏鹰志愿服务小队,将助人为乐的种子播撒在留守儿童的心里。郎坤说:“我时常反思,这样一群本身就需要别人帮助的农民工子女都把自己的爱给了同样在困难中的小伙伴,更何况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呢?”
  长期以来,教育界各类优秀典型层出不穷。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教育系统占12位。在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有9位大学生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有3位大学生当选全国道德模范,8位大学生荣获提名奖。这一切不是偶然,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榜样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
  雷锋精神,时代的呼唤
  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几代孩子心目中的雷锋叔叔,已成为现在小学生口中的“雷锋爷爷”。这些90后,甚至更年幼的孩子,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多的物质刺激、文化冲击和激烈竞争。
  当人们为扶不扶倒地老人而争论的时候,当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事件频频威胁食品安全的时候,当“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这样的字眼儿频频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雷锋?我们该怎样教今天的孩子认识雷锋、学习雷锋?
  李耀臻肯定地说:“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学雷锋活动的开展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过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可以给青年学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标杆。”
  有媒体在杭州10所中小学开展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学生表示,雷锋精神不过时。天津市对10所高校500名学子学习雷锋精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被调查者认为,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是依然还要学习雷锋精神。
  我们可喜地发现,在学子的心目中,雷锋的形象已经不再被定格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雷锋精神也超越了时代得以流传。
  这种超越的力量,来自于雷锋精神本身。重读《雷锋日记》,会发现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热词:爱国、忠诚、坚强、乐观、奉献、敬业……这种超越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国家、社会、教育界对雷锋精神的大力弘扬和提倡。这种超越,也来自于乔安山、郭明义等一个个“新时期雷锋”对雷锋精神的诠释与丰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去年年底,南开大学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致力于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优秀人才”。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实践证明,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与南开始终秉持的‘允公允能’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学雷锋,不仅仅是做好事,更不是让现在的孩子把雷锋做过的事再做一遍。”北京雷锋小学校长刘淑银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雷锋应该成为一种精神引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每天做到讲文明、爱学习、知感恩。”
  “学雷锋,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内心做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0级本科生伍叶露说。刚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和雷锋班班长座谈,伍叶露被一种质朴纯真、坚毅执著的品质所感染。
  一场新的学雷锋活动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道德的力量正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中不断生发。(记者 高靓)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1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5 20:32
郑水泉教授:道德多元的当下如何弘扬雷锋精神   作者:李薇薇 刘洪飞 刘海峰 杨申 张继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道德多元的当下如何弘扬雷锋精神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思政教育研究学者郑水泉教授 
冯英杰 绘
  ■本报记者 李薇薇 
  记者: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与上个世纪60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学习与弘扬雷锋精神成为当今的主旋律,但新时代有新课题。在大学校园热烈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也有一些思考的声音——该如何看待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有激励才有动力,提倡学雷锋讲奉献,讲敬业的同时是否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激励机制?等等。 
  郑水泉: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校园人对雷锋精神时代价值的追问与思考。要回答这些问题,核心的是如何认识社会道德的先进与广泛、多元与主导、“实然”与“应然”的问题。 
  在复杂的社会中,社会成员道德状况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有的普通。就整个社会而言,先进总是少数, 社会多数人奉行的是普遍性、广泛性、基础性的道德规范,同时还存在少数落后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社会的道德状况更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乃至落后性并存的现象非常突出。例如,我们的社会既有一大批像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式的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也发生了像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这样反面的案例。 
  因此,我们今天非常有必要开展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针对当前的现实状况,我们要强调道德要求的先进性,坚持道德的理想追求,同时要考虑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包容道德的多元,还要鞭挞落后的道德,谴责和惩罚不道德的行为,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记者:一些人认为,随着社会道德多元现象的发展,应降低道德要求,更有人提出要“否定崇高”、“远离崇高”,甚至渴望堕落,在他们眼里学雷锋似乎是一个过时的命题。 
  郑水泉:这是完全错误的。社会道德越是多元,越要倡导先进、学习先进、践行先进。我们承认道德现状的多元,但决不是鼓励落后,鼓励人们长期在低层次道德上徘徊不前,而应当引导、激励每一个社会成员沿着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这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的期待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小悦悦”事件就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讨论和反思,它表明,人们急切期待社会道德的改善和提升。 
  提倡学习雷锋,就是鲜明地树立我们社会的道德标杆、道德目标,它表明我们社会道德的旗帜在哪里,道德的方向在哪里,否则就会丢掉道德的旗帜,社会道德的基础会不断受到侵蚀、瓦解,道德水准会不断下滑。历史证明,道德既要适应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保证社会大多数成员能接受与做到,又要倡导先进性,对广大群众起到感召、激励、航标的作用,从而使社会道德不仅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必须始终倡导。 
  记者:社会成员有先进落后之分,为了更好地倡导先进性,是不是在社会道德的实践上对社会的先进群体、先进个人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郑水泉:就社会整体而言,“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不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都是雷锋,都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要求社会的先进群体、先进分子应当模范地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推进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要在全民范围内坚持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要求的同时,应在全体共产党员中坚持、在广大群众中倡导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应当在道德追求上体现先进性,应当在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记者:保持先进性是时代的高端追求,在学雷峰活动中,我们是否应也尊重和理解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以体现广泛性? 
  郑水泉:今天,社会道德的多元已是客观现实。广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我们要勇于承认道德广泛性要求的合理性、合法性、合义性。如果只讲先进性,否定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不加区别、不分层次,把所提倡的道德追求作为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用不可能人人都达到的先进性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就会曲高和寡,脱离群众,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例如,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工人上一天班,要求老板给一天工资,这是合法、合理,也是合道德的。我们提倡学雷锋,是倡导学习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而不是简单地硬性要求社会所有成员都做好事不求回报。 
  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倡导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激励机制,对践行先进性要求,对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要尽可能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和补偿,努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环境,让先进事迹得到肯定,让英雄模范受到褒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者予以奖励,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雷锋,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今年的三月,轰轰烈烈。“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席卷神州。 
  初春的大学校园,生机勃勃。“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清澈,学雷锋活动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校园里关于新世纪怎么学雷锋,如何赋予学雷锋新内涵的话题讨论也此起彼伏。本期邀请有关学者、企业家及大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如何看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的校园热议话题,以引导读者能更深层次、更多元角度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只有如此,先进的道德观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不要让雷锋穿破袜子”
  ■刘洪飞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雷锋精神对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种美德,而是两千年儒家文化“道德治国”的缩影。 
  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尤为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军、治政、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到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的地位,肯定道德是可以育人、可以治世的。马克思曾提出,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 
  但过于强调道德奉献,而忽略制度法规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明停滞,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学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总结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我们再来从世界的范围看。如果说雷锋精神标榜的是个体道德,那么“慈善事业”就是把众多有奉献精神的的人组织起来,做更大的好事。近年来,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美国富豪,热心于慈善事业,把高达几百亿美金的财产用来做慈善基金。他们的举动让中国企业家无比汗颜。而西方世界之所以慈善基金盛行,是因为遗产税高达55%,很多富豪为了过世后能让子女继续掌控财富,选择慈善基金的方式避税,也确实造福了不少世人。 
  可以说,是税法制度“逼迫”了西方慈善事业的盛行,因此说制度有助于美德的盛行,不能为过。 
  作为一个公司管理者,每天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对内要激励员工,对外要让客户和合作伙伴满意。如果标榜让员工发扬奉献精神,不与公司计较利益,短期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员工难免会感觉上当受骗——凭什么老板赚钱,让自己奉献?员工就算自己发扬风格,还让他们家属也跟着风餐露宿?给予员工等价回报,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 
  同理,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是不是给那些愿意服务别人的学生,如学生会成员、社团志愿者,更多的精神层面的鼓励,以利于学生更有热情、后顾无忧地投入到奉献中去。 
  学生迟早要走上社会,成为职场人士。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靠竞争。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什么是商业模式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激励制度。 
  举例来说,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在成立之初的收入模式一直是给门户网站做技术支持,获取劳动报酬。这种收入模式,激励作用有限。而百度CEO李彦宏创新性地提出“竞价排名”的方式,让企业收费对象由门户网站,变成了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一下子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规模,企业的创造力被空前释放,收入连年成倍增加。 
  另外一家值得称道的企业,是华为。华为是世界企业500强中为数不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创始人任正非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华为全员持股的激励制度。在华为,表现优异的员工有权购买公司的股份,一旦购买后,员工就可以享受企业的分红和股权的增值。这样一来,掏出真金白银的员工,就把自己的财富和企业未来挂钩,拼命工作,让投入的财富不要亏损。靠着激励制度的创新,华为从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在高科技的电信领域,打败了思科、西门子等国际巨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不让雷锋穿破袜子!”是任正非提出的口号。这句口号也生动地说明了,给予干得好的员工合理回报,正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把企业范围再扩大,就是社会。一个社会,要想有生命力,就要让努力奉献的人,获得合理的回报。 
  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时,可以先不计较短期得失,以多奉献来换取锻炼机会,为的是个人价值提升,赚取更长远的收益。但切记不要只“学雷锋、做好事”,而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还是以华为为例,他们每年都会招收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不少大学毕业生肯吃苦,爱钻研,通宵加班,办公桌下面就有床垫,甚至为了给客户调试设备,一连几天睡在机房!正是这种“床垫文化”的奉献精神,造就了华为名震天下的业绩。而促使大学生们这么做的,是华为股票的高额回报,成就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锻炼出无数的企业家。其中最知名的人莫过于研发总监李一男,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为,短短8年后离开时已然是千万富翁,并在百度、移动12580等多家公司担任高管。这就是“不让雷锋穿破袜子”的魅力。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盛大公司。他们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游戏企业。在企业内部,盛大用游戏的方式激励员工。谁完成了一件工作,就加多少“积分”;谁做了一次好事,就给予一个“宝贝”。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会像做游戏一样记录起来,而每季度的员工评定,就及时给予“游戏积分高”的员工以现金激励。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本质上就是:要对好人好事,予以认真记录,及时反馈激励。这样才会迅速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积极向上的风气。 
  (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现为无锡买卖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富润屋 德润身 
  ■刘海峰 
  雷锋已成为特定时代奉献精神的一个符号,是中国传统行善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雷锋精神有许多方面,如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等等。这里着重就助人行善与道德重建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厚黑学”盛行,过去比较单纯的人际关系,往往被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所取代。现在亟需重建道德秩序,崇尚道德行为,贬斥失德现象,引导人们知是非界限、明荣辱之分,增强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 
  然而,学好如登,学坏如崩。要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简单的道德说教对年轻人效果有限,因此不仅要宣传灌输,更重要的是探寻春风化雨的途径。最近媒体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雷锋,在生活中,雷锋也是一个爱美、爱照相、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这就在高大的形象之外,让人感受到一个更具亲和力的雷锋。 
  在目前大学校园重塑文化精神的时候,笔者认为提倡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报也无不可。要像雷锋那样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确实很难,但有人这样做或想这样做应该值得肯定。有人做好事是希望善有善报,然而确实也有人做好事不求回报,只因助人为快乐之本。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自己精神上也得到一种满足或快乐。 
  中国有格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或曰行善不求回报,才是真善。从助人者来说,施恩不求回报,为善不欲人知,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从受助者来说,我们也应该提倡报恩或懂得感恩。 
  当然,与现实社会中多数人的道德水平相适应,还是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更为可行。今天你帮助了别人,说不定哪天别人也会帮助你。中国古人认为行善能够积德,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积德甚至对身体健康都有好处,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等说法,都说明修德可以养寿。 
  在提倡学雷锋、做好事的过程中,笔者觉得应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资源。老百姓喜闻乐见、民间流传很广的读物中,便有许多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当时提倡善的方式还是潜移默化的。例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等,都是提倡行善积德的格言,在社会上流传很广。这与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相通的。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心存大爱才能无私奉献 
  ■邵亚闻 
  这是一部十六年前的老片子——《离开雷锋的日子》。没有精致的图像,没有高清的画面,没有令人赞叹的技术效果,然而,因为雷锋对战友的无私帮助,因为乔安山的不畏权势,因为老人及家属诬陷乔安山,因为乔安山之妻那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因为青年志愿者们积极践行雷锋精神,笔者几乎是含着眼泪度过这一个半小时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平凡小事。 
  整部影片没有正面叙述雷锋身前的事迹,而是以他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助人为乐的小事为主题,让观看者体会到雷锋精神的真谛。影片刚开始时,乔安山失手伤害了他最敬重的班长——雷锋,为此,他的身上背负起了或许永远也卸不下的包袱。在关禁闭期间,那封他家中寄来的信湿润了我的眼睛。雷锋一直都在默默地照顾着乔安山的家人,鼓励着他早日戒烟识字,这种胜似家人的情感不仅是乔安山,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为此而感动。 
  三十多年来,乔安山一直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他曾暗下决心,将与人为善作为终身的追求。他的雷锋之路是坎坷的,在还不是完美无缺的社会中,他遭遇了各式各样的阻碍。面对陈站长的无理要求,乔安山公私分明,维护道义,坚决与恶势力作斗争。笔者相信雷锋精神已溶于乔安山的血液,行善事已不再是他报答学习雷锋班长的行动,而是他发自内心的声音。 
  在看到乔安山救起的老人点头指认他为肇事司机时,笔者的心凉了一大半。都说好人有好报,而当做好事沦为他人利用的工具时,试问还有谁愿意付出真心?看到这段时,笔者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涟漪,不断地问自己:如果在马路上遇到了同样的事,自己是否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答案是“会”。纵然当今社会失德现象常现,但笔者依然坚信不计回报地热心帮助他人是值得树立的一种高贵品质。我相信坚持与人为善,无私奉献,总有一天那些滑落在道的边缘的人会被我们所感染,让雷锋精神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影片最后出现的青年志愿者们是国家的希望,更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他们虽然稚气未脱,却拥有海一般宽阔的胸襟。昨天的他们正是我们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为他人多多着想而不仅仅在“雷锋日”这一天,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处处洋溢着玫瑰的芬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本科生)  


  14年唱响同一首歌 
  ■通讯员 杨申 张继华
  日前在中宣部举行的“践行雷锋精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介绍,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是一个创新也是能够把学雷锋活动落到实处和常态化的重要举措。大学各类社团中聚集着最有热情、最有抱负的志愿者,无疑,他们将担负起这个创新使命。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每年初春,扬州大学商学院红色讲解团招募新志愿者时,都会教唱、重温这首久远的老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歌声是红色讲解志愿者队伍的集结号。每当学唱完毕,赴扬州、江都等地烈士陵园义务讲解的工作也就开始了。从1998年社团成立至今,志愿者们一茬茬地进来,又一茬茬地离开,歌声却一直流传下来,响彻菁菁校园。 
  奉献之歌 
  “太高兴了,终于迎来咱们班的第一次春游。墨涵你真的不去吗?”面对舍友的询问,扬州大学商学院2010级学生陈墨涵坚定地点点头。 
  其实,来自外地的陈墨涵很想参加班级春游,和大家一同领略扬州美景。但看到桌面那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义务讲解员标牌,还是咬牙放弃了春游的机会,选择去扬州烈士陵园义务宣讲英雄革命烈士故事。 
  墨涵说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讲解员其实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讲解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不仅要熟背演讲稿,还要反复练习语音、语调、语速、表情和形体等,力求尽善尽美。上岗之后,每天面对来到烈士陵园祭扫的不同的客人,要保持严肃的表情,清晰地表述和重复讲解同样的内容。所有这些,都需要志愿者们能够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地付出。 
  责任之歌 
  “一个对工作有责任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都没有人会不尊敬信任他。”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相海妮谈起自己的讲解经历,感触很多。 
  相海妮是来自内蒙古的姑娘。去年三月,相妈妈来到扬州看女儿,顺便想领略一下扬州的美景。但让相妈妈吃惊的是,自己的女儿竟然只有晚上的时间才能陪自己,而且还带着一身的疲惫,常常不能按时吃饭,这让相妈妈特别心疼。 
  原来相海妮并没有因为妈妈的到来而推掉讲解工作。“虽然妈妈来一次不容易,我也特别想好好陪陪她。但既然已作出选择,就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对父母之爱的回报。”相海妮说。 
  章咪是与徐明珠是同一批讲解员,现在在扬州一家银行工作的她坦言:“红色讲解员讲的不仅仅是烈士背后的故事,讲的更是文化的传承,讲的是责任。讲解过程中要求记住烈士生平事迹的每一个年份和每一个细节,这样反复的重复更考验了我的耐心,也让我更能胜任现在的工作。” 
  创新之歌 
  2009年,国家号召文明祭扫。红色讲解团专门组织了精通几个计算机技术的的志愿者,帮助扬州有关部门建设网上烈士陵园。清明前夕,扬州革命烈士陵园在全省率先开通了网上祭扫功能,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向革命先烈献花、点歌、点烛。 
  网站开通后,当时的小分队队长王鑫还带领自己的成员走进社区,帮助老人、残疾人开展网上祭扫活动。一位因为身体不便而通过学生帮助在网上对战友进行祭扫的老党员王华老人动情地说道:“今天我在网上祭扫看到了我们党的昨天,而从这些小孩身上看到了党的明天。” 
  对于今年的讲解,团长徐明珠又有了新主意:“每年都会有一些外国友人来烈士陵园参观。今年我们打算增加英语讲解员,专门向外国友人讲解。”  

  校园达人:见义勇为的张亚丽 
  ■北京化工大学 冯宽昕 王命财  
  清晨的北京化工大学,沐浴在初升的霞光中,宁谧清新。 
  张亚丽保持着每天晨跑的习惯,这天也不例外。 
  晨跑结束后,她走进了东校区3号学生公寓,一个背着黑色挎包的陌生女子迎面走来,穿着打扮不像学生。 
  张亚丽出于好奇地盯着陌生女子多看了一会。就在此时,一个同学对陌生女子说:“我看你刚从我们寝室走出来,你是找人的吗?”陌生女子没有回答,只是加快脚步往前走。那位同学又重复问了一次,此时,陌生女子惊慌失措,拔腿就跑。 
  接着,楼道里有人大喊:“坏了,我的电脑没了!”张亚丽意识到,这是入室盗窃。来不及多想,她立刻迈开双腿,疾步如飞地跟了出去,小偷拼命奔逃,她穷追不舍。追到了学校南门口,张亚丽急中生智地想起门口正在执勤的保安。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呼喊“抓-小-偷——”终于,在几名保安的协助下,该小偷连同校门外前来接应的同伙一起被抓获。 
  之后,派出所的民警告诉她,此次抓捕的盗窃团伙近期在北京高校频繁作案,却一直逍遥法外,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栽到了一个女学生手里。 
  【达人档案】 张亚丽:23岁,新疆人。北京化工大学2011级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北京市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校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5日第8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5 20:37
雷锋精神跨越世纪的财富 2012年03月03日  作者:本报评论员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了半个世纪。今天,从南国椰林到北国草原,无数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雷锋。人们高兴地看到,汶川、玉树地震中,大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展露的动人微笑。扎根大山支教的徐本禹、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好青年、好少年,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赢得了几代人的崇敬。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长久生命力和感动社会的永恒魅力。
  雷锋精神跨越两个世纪。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把体现民族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融入其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天,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时代进步节律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透过《雷锋日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看到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亲切形象。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贵在践行。教师对讲台的坚守、学生对功课的钻研,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点群体,让学雷锋活动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战线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抓教育,就是要推进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挖掘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内容,使雷锋精神真正为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抓实践,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不断设计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新光芒,成为社会走向和谐、民族走向复兴的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4版




 2012年03月03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了半个世纪。今天,从南国椰林到北国草原,无数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雷锋。人们高兴地看到,汶川、玉树地震中,大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展露的动人微笑。扎根大山支教的徐本禹、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好青年、好少年,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赢得了几代人的崇敬。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长久生命力和感动社会的永恒魅力。
  雷锋精神跨越两个世纪。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把体现民族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融入其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天,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时代进步节律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透过《雷锋日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看到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亲切形象。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贵在践行。教师对讲台的坚守、学生对功课的钻研,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点群体,让学雷锋活动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战线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抓教育,就是要推进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挖掘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内容,使雷锋精神真正为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抓实践,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不断设计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新光芒,成为社会走向和谐、民族走向复兴的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4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了半个世纪。今天,从南国椰林到北国草原,无数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雷锋。人们高兴地看到,汶川、玉树地震中,大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展露的动人微笑。扎根大山支教的徐本禹、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好青年、好少年,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赢得了几代人的崇敬。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长久生命力和感动社会的永恒魅力。
  雷锋精神跨越两个世纪。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把体现民族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融入其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天,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时代进步节律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透过《雷锋日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看到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亲切形象。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贵在践行。教师对讲台的坚守、学生对功课的钻研,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点群体,让学雷锋活动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战线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抓教育,就是要推进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挖掘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内容,使雷锋精神真正为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抓实践,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不断设计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新光芒,成为社会走向和谐、民族走向复兴的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4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5 20:42
万名当代中学师生关于雷锋精神认知的调查报告  2012年03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1962年,22岁的年轻战士雷锋离开了人间,此后,他的名字成为回响在中华大地的一个传奇。
  50年过去了,如今的青少年对雷锋还了解多少?在他们心中,雷锋精神过时了没有?我们今天学雷锋又该怎么学?……
  为此,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在北京、山东、湖北、广东、海南等五省市13所中学开展一项当代中学生关于雷锋精神认知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18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47份。这些学校既有大城市的一流中学,也有中等城市的普通中学,还有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中初中生4241人,高中生7306人。
  同时,为了解当前中学教师们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的理解和思考,记者还对这些学校的217位中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
  半数以上学生对雷锋“非常”或“比较”了解
  调查显示,10.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44.5%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42.9%的学生表示“知道,但了解不多”,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调查还显示,43.9%的学生表示知道哪一天是雷锋纪念日,56%的学生表示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从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结果看,这些学校对雷锋“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6%和23.3%,仅相当于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知道雷锋纪念日和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1%和24.4%,尚不及平均水平的一半。
  当今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雷锋的呢?调查显示,49.5%的学生是通过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29.6%的学生是通过父母、老师介绍,此外是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等方式。
  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学生,他们大多对雷锋的名言、事迹有所了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名言,我一直记在心里,‘虽不能及,心向往之。’”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中学生郑文超说。
  那么,雷锋在学校教育中有没有被遗忘呢?从对老师们的调查结果看,16.1%的老师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向学生教导过雷锋或者雷锋精神,52.1%的老师表示教导过1至4次;31.8%的老师表示教导过5次以上。
  一些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当前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容易流于形式。调查显示,58.2%的老师认为,目前对雷锋精神的宣传“非常有必要,但形式很陈旧”。
  “教育学生‘学雷锋’也应该与时俱进。”北京市朝阳区宏善学校校长方泽顺说,“我觉得应该多挖掘雷锋人性的一面,让雷锋的形象尽量生动丰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当代中学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近七成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不过时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如今的中学生怎么看待雷锋和雷锋精神?在他们心中,雷锋是否遥远?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及雷锋离自己是否遥远时,有41.4%的学生认为雷锋很遥远,“是60年代人的偶像”,“只存在于学习活动和课本中”,其余近六成学生认为雷锋并不遥远,“大家都很了解雷锋和雷锋精神”,“身边也有‘雷锋’”。
  “超过40%的学生觉得雷锋很遥远,这可能是因为雷锋过去多少有些被神化了,形象太‘高大全’,这样反而显得不太真实,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距离感。”北京市石景山区华奥学校校长王桂云说。调查也显示,53.5%的老师认为,雷锋与学生之间有隔膜。
  但当问及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68.6%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雷锋是可以学习的榜样。
  那么,如今的中学生又是如何理解雷锋精神的呢?调查显示,对于雷锋精神最重要的内涵,73.2%的学生认为是“助人为乐”,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是“勤俭节约”或“集体主义”等。
  “我认为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太功利,整个社会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学生郑锐敏说,“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即使陷入困境,也不会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大多数学生依然认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但认同归认同,他们是否愿意践行呢?
  调查显示,对于过去一年是否参加过公益活动,26.9%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54.6%的学生选择“参加过一两次”。当问及“假设身边有雷锋式的人,你怎么看他/她”时,63.1%的学生选择“敬佩,并要向他/她学习”,30.4%的学生选择“佩服,但感觉自己做不到”。
  海南中学高二学生吴洋说,雷锋精神在当下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学生这一特殊阶段,正是培养青年人树立良好品格的阶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感觉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帮助别人的,比如学习时互帮互助。”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身边缺少雷锋式人物
  青年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那么,当代中学生怎么看待当前的一些道德事件?在他们眼中,“雷锋”是越来越少了还是越来越多了?当今时代又该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调查显示,当问及“你身边是否有像雷锋一样的人”时,27%的学生选择“有,很多”,54.5%的学生选择“有,但是很少”,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或不清楚。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雷锋式的人很少,这个结果也许并不令人惊讶,但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是什么影响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0.7%的老师认为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做事情讲求回报”,42.4%的老师认为是“做好事往往吃亏,全社会缺乏促人为善的机制体制”。
  在这种时代氛围中,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会敬佩雷锋式的人物,但当问及“你的偶像是哪类人”时,28.1%的学生选择“企业家,像比尔·盖茨、巴菲特”,18.6%的学生选择“明星,像周杰伦、姚明”,17.6%的学生选择“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钱学森”,13.2%的学生选择“领导人,像毛泽东、邓小平”,仅有7.2%的学生选择“道德模范,像雷锋、郭明义”。
  “学生们更愿意把企业家、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反映了年轻人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其实也无可厚非。”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我们既不能忽视对理想、信仰和道德的培育,也要保障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王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过多地强调无私奉献,而忽视了个体的幸福。今天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个人正当权益的基础上,褒扬善行,鼓励奉献。
  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鸿朗说:“学雷锋不一定要让大家去当英雄,更应从小处着手,立足于行为习惯、生活细节,培养大家的爱心和公益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羞耻心,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记者陈玉明、李舒、赵叶苹、廖君、郑天虹、陈灏、王思海、赵琬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6 10:51
精神宣传还是形式主义?昆明“雷锋公交”惹争议(图)2012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顾一航




图为昆明公交车上的雷锋画像。任东摄
中新网昆明3月5日电(顾一航)恰逢雷锋纪念日,昆明的城市街道上跑起了印有大幅雷锋画像的公交车。在全社会上下掀起一年一度的“学雷锋”高潮时,“雷锋公交”也让昆明市民议论纷纷:这究竟是对“雷锋精神”的公众宣传,还是一种“形式主义”。
5日,记者在昆明市北市区公交车场看到了“雷锋公交”。K1路公交车车身上两侧均印有约4平方米的雷锋画像,以及“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的标语。据了解,昆明公交公司涂装了100台这样的雷锋形象公交车投入运营,分布在K1、23、169、208、210、C4等公交线路。
“在雷锋纪念日看到这样的公交车很应景,”在公交车站等车的老大爷刘建告诉记者,“这是对公众的一种提醒,在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依然不可或缺。”另一位乘客高梅则对“雷锋公交”持另一种看法,“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感觉只是搞个噱头。”
自“雷锋公交”出现后,网友也对此议论纷纷,许多网友认为此种做法华而不实。苏里说:“100张公交车的装饰花掉了多少钱倘若这些钱花到真正的社会补助上,那才是真正深入民心的一种精神。”微红小炒也表示:“把雷锋放大在眼前,倒不如铭记在心里!”silira则直言:“形式这么重要吗”。
也有网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东东9110说应该倡导多宣传雷锋,“现在年轻人不知雷锋是何人向雷锋学什么”法制小苑则说:“现在社会最缺的就是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重树社会正气,可贺!”
昆明公交公司负责人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公交是城市的缩影,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大家能够再次重视雷锋精神,一起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3-6 10:54
雷锋在美国也有影响力?西点军校曾挂雷锋照片2012年03月05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张再青



昨天,马水泉顾不上喝一口水,他忙着给一拨又一拨来参观的人讲解雷锋精神。昨天一天,杭州市雷锋纪念馆的参观人数突破了1.2万人次。
说起马水泉,在杭州名气不小。他是杭州天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有媒体报道:嘉兴老人李克孝,收集了4000多件雷锋纪念品,经常拎着大包小包挤公交车去各处讲解雷锋精神,他希望有一个固定场所通过展览雷锋纪念品来宣传雷锋。
马水泉看到这篇报道后深受感动,主动与李克孝联系,表示愿意免费提供场地。
一开始,展览安排在马水泉自己的天地农副产品市场,条件比较简陋。后来,马水泉租下了杭州城西山水人家小区的会馆酒店,把二楼最大一个区域改建成雷锋纪念馆。再后来,随着藏品的增多,他干脆把整个楼层都用来陈列雷锋纪念品。它是目前收藏雷锋资料最多最全的纪念馆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由个人提供展品、民企出资创建的雷锋事迹纪念馆。而今,杭州雷锋纪念馆的藏品已增加到一万多件。
一提起学雷锋,马水泉就特别投入。他的纪念馆馆长本来是兼职的,但现在却成了专职工作,企业的事务都交给下属处理了。
马水泉还把雷锋精神宣传到了海外。去年,趁到德国参加世界农产品展销会的机会,他带着雷锋像和纪念品赠送给国际友人。今年2月,马水泉到美国旧金山参加世界农产品展销会,又随身携带了七八十公斤重的雷锋资料,在展位上展出。
为了求证美国西点军校是否挂过雷锋画像,马水泉抽时间两次飞往美国纽约。第一次,西点军校博物馆馆长David Reel接待了他们。Reel很年轻,并不知道雷锋的典故,但他很高兴地接受马水泉赠送的雷锋纪念物,并回赠了西点军校的校徽。随后,他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请求联系再次到西点军校考察事宜。
这次接待他的是西点军校公共事务办公室的负责人Jim Fox。Jim Fox知道,雷锋是中国最著名的军人之一。Jim Fox证实,西点军校的汉语教室里确实曾悬挂过雷锋的照片。“可见雷锋在美国也是有影响力的,西点军校的学员,对于雷锋精神也是持友好的看法,他们也崇尚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马水泉激动地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