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读书达人”自筹500万元 创办“雷锋精神励志堂” |
发表时间: 2012年02月16日 来源:红网 |
长沙“读书达人”袁浩(左二)给大学生上励志课 自费500万元创办励志场所,6年来共开设300多场励志课,帮助1000多名青少年走上成功路。2月16日上午,由名望黑茶创始人袁浩创办的“雷锋精神励志堂”再次开课,“大学生创业如何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如何处理上学和创业的关系?”这些热门话题吸引了一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位于长沙市城中心的这家“雷锋精神励志堂”里,挂满了各种横幅标语和雷锋照片。这里原来是名望黑茶经营的一家高档会所,光租金每年就要花费30多万元,虽然会所生意一直非常红火,但袁浩毅然将这里改成励志场所,帮助广大青少年成才。几年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全国人大代表文花枝、著名评书曲艺表演大师单田芳等知名人士纷纷应邀来这里讲课。 60后的袁浩出身农村贫困家庭,自幼喜欢读书,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去年,长沙市为迎接建党90周年举办的“读书达人”大型学习竞赛活动中,他还获得“读书达人”特别奖。在袁浩开发的茶叶产品包装上,赫然印有“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等字样。他对此解释说:“这也是在宣扬雷锋精神。” “这些年我一直在坚持做这个事,凡是进入我视野的青少年,我有一种责任感,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获取成功。”谈及创办励志堂的初衷,袁浩表示,希望受到自己帮助的人,也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举重冠军陈梦、在读博士生杨怡、贫困生孙莹……这些都是在“雷锋精神励志堂”走向成功的典型。 1976年出生的陈梦是湘西人。9岁那年,她被举重教练看中并开始了举重生涯。1992年,她参加了湖南省青运会,一举获得了银奖。而在整个湘西州的体育竞赛中,她一连获得了3块举重金牌,成为当地的举重冠军。10岁那年,陈梦考进了贺龙体育运动学校。可命运跟陈梦开了个玩笑,因为贫血,陈梦从体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开福区新河街道群芳园社区工作。 2009年开始,陈梦在袁浩在帮助下,两人全力打造“名望黑茶”,在安化建起了黑茶生产、加工、制作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名望黑茶”成为了高档黑茶,在去年农博会颁奖典礼上,“名望黑茶”获得了农博会金奖。 湖南一师的孙莹是来自吉林一个贫困家庭的大二学生,一直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在外打工,以减轻家庭经济的压力。一个偶尔的机会,她来到“雷锋精神励志堂”,并成为这里的工作人员。短短几个月后,她升任企业门店店长。“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推销自己。” 去年12月,中南大学精神与心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杨怡也慕名来到“励志堂”,虚心向这位茶企同行前辈取经。原来,这位24岁的在读博士生一手创办的茶叶企业遇到了资金、市场营销等难题。在袁浩的精心指导下,杨怡所创办的企业从“品牌、生产、市场营销”进行全方位规划。目前,杨怡决定与名望黑茶进行深度合作,把企业做大做强。(刘怡斌) |
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老人笑着说,媒体可能误读了他,他从来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悲情,而且一直非常快乐。想到那些坐在教室中读书的孩子,觉得非常快乐;想着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想到自己能帮到别人,觉得非常充实和幸福。支撑着他一直这么坚持的,正是这种快乐感和幸福感。他没想过那些孩子会回报自己,没想过外人的赞美,更没想过有一天媒体的关注会让他成为道德楷模——没有什么比看到别人因为自己的帮助而露出笑脸,更能让人快乐了,这份单纯的快乐,足以支撑他的爱心。 老人的快乐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深深地感染并震撼着我,他的这种快乐,让人羡慕,让人忌妒,让人尊重,并促人反思。我们面对一个道德楷模的时候,都习惯强调他们的难能可贵、他们的品德高尚,在悲情中渲染崇高,在沉重中衬托高大,在苦与痛的铺垫中凸显高尚,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快乐,忽略了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号召向雷锋学习,我们所追寻的雷锋精神的真谛,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助人为乐”的核心,就是“快乐地助人,助人中获得快乐”。 读懂了这位老人的微笑,就读懂了雷锋精神;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真正读懂了雷锋。 我们习惯于描绘一个高大的雷锋,阐释一个神圣的雷锋,将雷锋捧上高不可攀的圣坛,而忽略了这样的现实:作为一个人,雷锋是快乐的。很少有人去走近雷锋的内心,感受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快乐。有人会说:你不是雷锋,你怎么知道雷锋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从他的日记中读出来,从他留给我们的影像中品味到。 很难想象,如果做好事不快乐,如果不是因为快乐,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他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对雷锋最经典的评价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能超越这种“坚持做好事”的艰难。只有做一件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并非昙花一现而能沉淀在内心,历久弥坚,才会使坚持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内心的快乐,雷锋能写出“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话语。把同志的愉快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这就是雷锋在直接表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说过:人,不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们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祸福,使别人的幸福成为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幸福而引起的快乐以外,并无丝毫利得。 雷锋留下许多照片,翻看这些照片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军人,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是微笑的,可每一张照片上都能从他的脸上看到阳光。脸上洋溢的阳光,正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在面孔上的显现。助人是阳光的,这种阳光洒在心中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仅属于一个人,而且会感染到身边的人。甚至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感染几十年后今天的我们。 那位老人读懂了雷锋精神的真谛,雷锋的很多战友也读懂了。一个名叫吴锡有的普通的雷锋班战士,他当兵当了8年,做好事做了8年,他喜欢称自己为“快乐兵”,他的一段名言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己会得到更大的快乐。谁碰到这些事都会管,何况我是个当兵的。你不必问我是谁,我只是在寻找自己的快乐。你幸福,我快乐。8年来,吴锡有每次资助困难学生,汇款单上都留有这个名字:“快乐兵”——这样的留名,绝非矫情,而是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感动中国人物”已经办了十年,翻阅这些感动中国的好人故事,其实最打动人的并不是这些好人在困境中的坚守,而是他们的快乐;倾听每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其实都是在倾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心灵故事。这种快乐,可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充满阳光的脸上看到,从烤羊肉串的阿里木朴实的话语中感受到,从平凡女孩孟佩杰的笑脸中看到,从忠诚卫士刘金国的坚守中解读到。你不得不羡慕并忌妒他们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是任何金钱买不到的,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它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私和功利而将他人幸福与自己相连所获得的一种精神愉悦感、灵魂净化感和价值实现感。 不同的时代,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可能不同,但有一种快乐是相通的,它穿越千年而亘古不变且历久弥新,那就是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中收获的快乐,没有一种快乐能超越这种高贵的情感。今天这个丰裕的时代,我们有很多可以获得快乐的手段,获得一个奖品会快乐,得到梦寐以求的名包会快乐,吃到一顿大餐会快乐,得到名人的签名会狂欢尖叫——可这些可以用钱购买的快乐,都是浅薄并短暂的,短暂到甚至只能称之为“快感”。物质的丰裕,掩饰不住我们内心的空虚和快乐的贫乏。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大的快乐,绝不是坐拥亿万家产而产生的那种富可敌国感,而是捐赠和散财而产生的幸福感。 所以,今天,我们重提雷锋精神,很大程度上不是去救助和拯救别人,而是拯救我们自己,寻找我们丢失的心灵钥匙,找回那种让我们充实、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的高贵情感。我们倡导向雷锋学习,是追寻一种达致快乐的心灵钥匙,追寻那种快乐的情感。 雷锋是快乐的,学雷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学习雷锋,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快乐——这不是拙劣的绕口令,而是关于快乐的哲学。学雷锋不是一种道德负担,不是由外而内的强制律令,而是我们内心自为的追求;学雷锋并不悲情,而是一门关于快乐的学问;学雷锋并不崇高和神圣,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就像那个可敬的、行善并快乐着的老人那样,这样的快乐并非不可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快乐地获得。(曹林) |
青春雷锋,青春北大——北大学子与4位“雷锋班”班长对话侧记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王玉山)2月25日,北京大学团委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座谈会,4位“雷锋班”班长应邀与北大学子共话雷锋精神。面对百余位北大青年师生,4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雷锋班”班长,就“广大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畅谈感悟和体会。 “雷锋班”第21任班长李桂臣介绍了自己几年前在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弘扬雷锋精神,出色完成修路架桥、运送物资等工作的经历;第22任班长吴锡有向同学们展示了雷锋事迹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收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北大学子“时时学雷锋、人人做雷锋、处处有雷锋”;第23任班长薛步瑞现场背诵了大段雷锋日记,一段段精辟的格言警句,体现着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第24任班长、也是现任班长黄帮维回顾了自己从一名青年学生到合格士兵的转变,以及“雷锋班”一茬茬战士成长进步的事例,阐述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变化?”“学雷锋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信息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培养雷锋精神?”……座谈中,学生们积极提问,从理论学习到生活实践,从点滴小事到世情国情,与“雷锋班”班长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学雷锋,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内心做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0级本科生伍叶露表示,在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中国,怎样坚守住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涵盖的现实意义是跨越时代、超越国界的。通过和“雷锋班”班长们的交流,自己看到了他们的质朴纯真与坚毅执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9级本科生梁千里说:“雷锋精神与心系天下的北大精神是相契合的。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只有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积极实践,才能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贡献力量。” “学雷锋活动,让每个人更文明;拥有雷锋精神,整个社会更健康。”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前夕,4位‘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座谈交流,对于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在北京大学全面营造‘学雷锋,树新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
汉川市垌冢镇吹响“学雷锋集结号” |
时间:2012-02-29 来源:汉川市垌冢镇中心初中 作者:王安明 |
2月26日,时值周末,汉川市垌冢镇二千多名师生齐聚垌冢中学,举行了“学雷锋、树新风、见行动”誓师大会。随后,师生们走上街头,开展了“共建文明卫生一条街”的清洁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打扫街面,有的清扫庭院,有的捡拾垃圾,有的擦洗护栏,认认真真地干了一个多小时,为垌冢镇居民美化了生活环境。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雷锋叔叔为榜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关爱他人。 为了让雷锋精神常驻校园,杜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现象发生,垌冢镇中心初中建立常态学雷锋机制,常年开展了“讲雷锋的故事、办学雷锋专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为社会献一份爱心”的活动,并将学雷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对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以及每年评选出来的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任仲平) |
媒体还原雷锋真实生活:年少轻狂偶尔炫耀军功章 | |||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如今,人们对这个道德楷模,产生了各种疑惑:雷锋不计报酬的做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伦理;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于是现在探讨“雷锋精神”,有种特别的意义。 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此之际,新京报制作专题“雷锋@精神”。@在微博时代表示“传递”,专题含义是,“雷锋”传递一种对善的信仰。 专题有3期,第一期还原一个真实雷锋;第二期探讨当下社会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通过第三期,人们会发现雷锋的普世价值在每个人心中。 雷锋生于1940年。那一年,约翰列侬在英国出生,李小龙在香港出生。日后,三人皆为民众偶像。不同的是,雷锋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 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被定为“雷锋日”。 改革开放后,去除特定时代的铬印,重新发现雷锋的当代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雷锋周边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提供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直到2006年,雷锋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的照片,被出版界公开,一个健康、阳光、时尚的小伙子终于跃然纸上。 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 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 爱美“潮男” 这是雷锋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旅行。 1958年11月,他拎着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沉甸甸的棕皮箱子,皮箱里塞着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把幸福牌口琴,从湖南奔赴辽宁。 辽宁鞍钢在湖南招收工人。雷锋放弃当时时髦的开拖拉机的工作,进入钢厂。 那个年代,“钢铁工人”是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的职业。 武汉,雷锋途经的第一站。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神情庄重,突然开口跟同行的刘必华说:“原来全是钢铁啊……这需要多少钢铁啊!” 在修建才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拍了一张照,右臂上耷拉着一件外套,左手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 照片上,芦编提篮的鲜花曾在六十年代,被纪念馆的人用技术抹掉——鲜花在当时意味着“小资情调”。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雷锋爱美,爱照相。”部队宣传员季增曾给雷锋拍过很多照片。他说,雷锋逝世后,搜集到雷锋自己在照相馆拍的照片共54张。 武汉留完影,雷锋拎着鲜花提篮,来到北京。 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雷锋坐了许久,和一名执勤战士讨论“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问题。 之后雷锋在天安门前照完全身照,又瞥见旁边的青年跨着一辆摩托车,他跑过去,骑上去,也拍了一张。 这是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雷锋身体前倾,脚蹬皮鞋,一脸灿烂,仿佛正在长安街上飞驰。 1959年底,雷锋在鞍钢已是一名先进青年,月收入30多元。 他上下班总穿一套工厂发的劳动服和大头鞋,同事们劝他去买件流行的皮夹克,雷锋不肯,后来在女老乡的再三鼓动下,雷锋终于去商场买了件“光荣花”牌皮夹克,棕黑色的,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定价44元,还有一条深蓝色的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和一瓶“友谊牌”雪花膏。 宿舍里,同事们赞不绝口,都说“现代化的工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天,雷锋老家的县委领导来信,寄语他在伟大的工人阶级队伍中,艰苦奋斗,永不忘本。看完信,雷锋就不怎么穿皮夹克了。 “此人懂些哲学” 雷锋爱演讲。小学毕业那天,他走上讲台,面对全校师生,宣布他的人生目标:当个好农民、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士兵。 此后6年,雷锋都在认真完成这一人生规划。 小学毕业,他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农村当一个“新式”农民;鞍钢招工,他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成为一名学徒工;在成为一名先进工人后,他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参军梦。 每次“跳槽”,雷锋的收入都在“减少”。 在农场开拖拉机时,每个月拿32元;鞍钢做学徒时,每月是22元;参军后,每月只有6元战士津贴。 在鞍钢,有一工人师傅问他,为什么要来鞍钢。他说,为了“1070”。“1070”是当年党中央定下的钢铁指标,要求1958年全国钢产量翻番,达到1070万吨。 怎么处理金钱和职业的辩证关系,雷锋有他的原则。 毛泽东看了《雷锋日记》后则说:“此人懂些哲学”。 1959年,雷锋忙着参军。他身高1.54米、体重54.5公斤,还有鼻窦炎,这些都不符合参军标准。 此后,雷锋从钢厂请假,踏着山路,步行几十里,到辽阳市武装部。为了见武装部时任政委余新元,他在值班室蹲了一宿,随后向余新元说自己的苦难史。 雷锋在老家也曾用过这招。1956年,雷锋要争取乡政府通讯员的职位。笑容可掬的他,在组织部干事询问家庭状况时,脸色一暗,瞬间落泪。他还展示了一本自制的小册子“苦难家史和我的理想”,随后他成为乡里的公务员。 跟政委说完苦难史,雷锋在兵役局住下,他四处抢活儿干,引人注意,讲述他参军的愿望。 余新元被打动,他向时任辽阳市委书记曹琦争取,最后给出的权宜之计是,让雷锋获得一个候补名额,顶替到部队后复检不合格的人,成为便衣通讯员。 第二个阻力来临:鞍钢不出具政审表,称1958年雷锋进厂时没有原始档案。入伍计划再次搁浅。 仅仅7天,雷锋已赢得了时任团军务参谋戴明章的好感。雷锋曾在溜冰场用激昂的语调宣讲年轻人应当应征参军、保卫祖国,他每到一处都无例外的会招引许多人,听他进行演讲。这个场景让戴明章印象深刻:“他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宣传员。” 在与各方通报后,戴明章动用了“特权”,在他掌握的新兵机动名册上填进了雷锋的名字。 自学与“诗情” 战友乔安山回忆雷锋时说,他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雷锋和我们不一样。 怎样能尽早完成工作任务,在食堂开饭时抢着一份好菜,积攒下几块钱寄给家里,这些似乎是乔和身边的同龄人的命题。 雷锋不同,他会在夜里敲乔的门:“小乔,有电影,去不去?”遇上10里以外的地方放映,连跑带颠也要赶过去。 他还爱跳舞,接受新事物快,个子虽矮,但舞姿潇洒,颇得钢厂女员工的喜爱。 在雷锋照片中,还有一张雷锋文人气质的照片。 他脖子上围着“五四”青年式的围巾,手里拿着书卷,脚上穿着黑皮鞋,嘴唇红红,一副浪漫文人的造型,背景则是小桥流水。照片上的颜色,是后来人工着色的。 当时,雷锋在鞍钢夜校兼职语文教师。 雷锋虽然只有高小毕业,但一直爱看书。 他有个藤条箱子,里面放着《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沉浮》、《刘胡兰》等各种书。雷锋在老家农场时,女同事王佩玲总会向他借书看。 王佩玲在20世纪90年代的回忆文章中说,“有时我晚上到河边洗衣服,雷锋执意陪着我,并且把书本上或报纸上看到的故事讲给我听。我感到很幸福,少女的浪漫情怀得到了很大满足。” 在望城公务员的合照里,雷锋是唯一一个从夹克里翻出白色衬衣领子、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的人——这是60年代里文学爱好者的装束。 1958年,他写的《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刊发在小县城的报纸上。 在农场,雷锋以自己经历为背景,写了篇短篇小说《茵茵》,小说开头是:“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雷锋作过9首诗,其中一首以“南来燕子”为意象,描述所在的团山湖农场的变迁:“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偶像也有缺点 部队宣传员张峻已80多岁,曾和雷锋有长时期的相处。雷锋能让他感动,因为雷锋是个普通人,有缺点,也会犯错误。 张峻回忆,雷锋也会年少轻狂,会偶尔向人炫耀一下他的军功章;他在外面做好事,常常会回得晚,在部队就是不守纪律,所以也受批评;他甚至直接到厨房自己拿吃的,炊事班说两句后,他气得“呱”就把盆摔了,第二天又主动去检讨,说自己做错了。 这些所谓的“小瑕疵”从未妨碍雷锋行使心中的善;也不妨碍雷锋省下钱、支援灾区支援人民公社建设;也不妨碍他做好事,不妨碍他见义勇为。 1960年八九月间,雷锋所在的团连续收到两封表扬信,表扬雷锋将积蓄捐给灾区和人民公社。此后,雷锋被安排作报告,去各地演讲,开始日益“走红”。 雷锋成名后,被拍摄的机会很多。最初面对镜头时,他有些羞涩,忸怩着,不知如何是好。报告的场合越来越多,照相越来越密集,雷锋也越来越懂得照相,他知道如何按照季增和张峻的意图去摆出姿势。 雷锋甚至给张峻拍了张照片。在一个午后,他摩挲着张峻的照相机,还没来得及弄懂如何调光圈,如何把人眼、相机和所拍摄的物体构成一条线时,着急地按下快门。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和战友开着卡车,运送棉衣,回到连里,装卸完,他们准备洗车。雷锋在车外指挥,卡车突然撞折一根柞木杆子,杆子砸中雷锋太阳穴,雷锋没吭一声,倒在地上。 12时5分,雷锋的遗体被蒙上白床单。 那年雷锋22岁。 拍摄故事 部队宣传员张峻老先生向记者说了,以下那些雷锋照片的拍摄故事。他说,1961年2月,中国的部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高潮,沈阳军区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10团筹办雷锋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展览筹备小组准备用照片来反映雷锋入伍后的事迹,这样就需要补拍一部分照片。沈阳军区工程兵首长为此还专门做了关于补拍雷锋照片的指示:拍摄照片必须真实,必须是雷锋实实在在做过的好人好事。张峻草拟出一份补拍雷锋照片的具体内容。补拍照片的拍摄提纲是以雷锋1960年9月荣获“节约标兵”称号、事迹报告《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忆苦思甜》,以及他本人的口述、日记等资料为依据拟定的。 雷锋“情书” “小凌: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一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4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谈话并没中止,写到这里告一段落。1958年6月” 这是雷锋写给王佩玲的信。雷锋一生有过3个最敬慕、最爱慕的女性。王佩玲是其中一位,她曾是望城县坪塘区的营业员,1958年,与雷锋在团山湖农场相识,此后雷锋去了辽宁。 |
孩子们的笑脸感动着所有的人。记者崔梦欣 翻拍 本报讯(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吴江龙)“我们做个约定,等到第20间‘魔法教室’落成,我过去给孩子们拍笑脸。”昨天(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当面跟“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创始人赵书影,做下这个承诺。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由武汉大学“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梦想花开团队”发起,创始人是包括赵书影在内的四名志愿者,“魔法教室”是他们在当地学校里改建的一间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文体活动室,从2009年第一间“魔法教室”创办至今,在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11间,有超过100名志愿者为 “魔法教室”提供过志愿服务,累计为孩子们上课超过4000课时。2010年8月本报率先报道后,引来全国媒体关注。 目前已是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赵书影介绍,她目前是项目组顾问,两名90后成员俞丹妮、邹淯鹏已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魔法教室’茁壮成长,我们的目标是100间。”赵书影说,除了学校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为了筹措“魔法教室”的运营资金,团队成员设计了三套明信片,除了武大风光系列,还有一套全部是志愿者们拍摄的山区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享受到了“魔法教室”的快乐,照片上的他们笑得分外开心。他们用这些明信片在校园内义卖,筹到了4万多元。 赵书影将孩子们的画作、笑脸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健。“孩子们个个都像花儿一样”,李健接过明信片后一一翻阅,不禁感叹。他随即与赵书影约定,当第20间“魔法教室”创办时,他会亲自去看看,还会带上他的照相机,去跟孩子们拍照。 李健说,“梦想花开”团队的志愿者们非常可敬,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就是“雷锋精神”,现在80后、90后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
孩子们的笑脸感动着所有的人。记者崔梦欣 翻拍 本报讯(记者崔梦欣 通讯员吴江龙)“我们做个约定,等到第20间‘魔法教室’落成,我过去给孩子们拍笑脸。”昨天(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当面跟“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创始人赵书影,做下这个承诺。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由武汉大学“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恩施项目组——梦想花开团队”发起,创始人是包括赵书影在内的四名志愿者,“魔法教室”是他们在当地学校里改建的一间融合了现代元素的文体活动室,从2009年第一间“魔法教室”创办至今,在当地已经陆续开办了11间,有超过100名志愿者为 “魔法教室”提供过志愿服务,累计为孩子们上课超过4000课时。2010年8月本报率先报道后,引来全国媒体关注。 目前已是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赵书影介绍,她目前是项目组顾问,两名90后成员俞丹妮、邹淯鹏已接过了接力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魔法教室’茁壮成长,我们的目标是100间。”赵书影说,除了学校和当地政府提供的物质援助,为了筹措“魔法教室”的运营资金,团队成员设计了三套明信片,除了武大风光系列,还有一套全部是志愿者们拍摄的山区孩子们的笑脸——这些孩子享受到了“魔法教室”的快乐,照片上的他们笑得分外开心。他们用这些明信片在校园内义卖,筹到了4万多元。 赵书影将孩子们的画作、笑脸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健。“孩子们个个都像花儿一样”,李健接过明信片后一一翻阅,不禁感叹。他随即与赵书影约定,当第20间“魔法教室”创办时,他会亲自去看看,还会带上他的照相机,去跟孩子们拍照。 李健说,“梦想花开”团队的志愿者们非常可敬,志愿者服务的本质就是“雷锋精神”,现在80后、90后是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是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以新的形式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
雷锋精神在教育战线薪火相传,焕发出勃勃生机——50年,雷锋在校园里扎根 有一个名字,总能让人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有一种精神,犹如春日里的阳光,让道德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雷锋,一座永恒的丰碑,一个永远的榜样,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雷锋,从未离去 “今天是我感到最高兴、最光荣的一天,我又戴上了红领巾,做小朋友的辅导员。我要做好工作,做你们的大朋友,我们都要做祖国的接班人。”1960年秋天,新兵雷锋成为辽宁省抚顺市建设街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生前就关心教育,担任辅导员、给学生写信、作报告……在他短暂的22年生命中,和多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3月,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此后的近50年间,在邓小平、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的学校里从未间断过。 那些曾经与雷锋有过交集的学校,主动扛起雷锋的旗帜,把传承雷锋精神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1971年,建设街小学被辽宁省抚顺市政府正式命名为“雷锋小学”。从校门口雷锋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到走廊内雷锋的照片和日记,再到学校独特的雷锋展室,仿佛雷锋从未离开过。伴随雷锋小学孩子成长的还有当年雷锋亲自设计的“三件宝”——“针线包”、“储蓄箱”、“节约包”。现在,这三件宝融入了时代特色,演变成为“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和“绿色节约箱”。 “自从今天陪五保老人过小年,听到那声‘谢谢’,我才体会到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快乐!”湖南省长沙市雷锋学校初中生危子毅在日记中写道。在雷锋的母校,雷锋当年的教室、用过的课桌依然如故,学生参加学雷锋小组,联系五保户、特困户的传统也从未改变。 在雷锋的故乡,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北京市西城区的雷锋小学,雷锋日记已经写了39年。30多本、1500余篇日记,记录了几代人参与集体活动、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雷锋学校20余所。它们或以雷锋名字直接命名,或被有关机构授予雷锋学校的荣誉称号。它们还自发组成联盟,定期交流如何将雷锋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人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但是到了学校,他就不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办起了“雷锋在线”网站,利用网络宣扬雷锋精神。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七条小学的义务打气队坚持了18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而广大师生学雷锋的故事又何止“一火车”。 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化成一对白鸽的翅膀,一双紧握的大手,一颗火红跳动的心。 北京大学“爱心社”、清华大学“紫荆服务总队”、北京师范大学“白鸽志愿者总队”、东北林业大学“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等一批志愿服务团体活跃在高校及社区,南京大学创建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志愿服务项目,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科,建立了曙光志愿者服务队,为社会残障人士提供帮助…… 据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滚动调查数据显示,84.1%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理念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雷锋精神已在公益、帮扶和支教等各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生根发芽。”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耀臻说。 |
道德多元的当下如何弘扬雷锋精神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思政教育研究学者郑水泉教授 冯英杰 绘 ■本报记者 李薇薇 记者: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与上个世纪60年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学习与弘扬雷锋精神成为当今的主旋律,但新时代有新课题。在大学校园热烈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也有一些思考的声音——该如何看待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有激励才有动力,提倡学雷锋讲奉献,讲敬业的同时是否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激励机制?等等。 郑水泉: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校园人对雷锋精神时代价值的追问与思考。要回答这些问题,核心的是如何认识社会道德的先进与广泛、多元与主导、“实然”与“应然”的问题。 在复杂的社会中,社会成员道德状况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的先进,有的落后,有的普通。就整个社会而言,先进总是少数, 社会多数人奉行的是普遍性、广泛性、基础性的道德规范,同时还存在少数落后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社会的道德状况更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乃至落后性并存的现象非常突出。例如,我们的社会既有一大批像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式的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也发生了像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这样反面的案例。 因此,我们今天非常有必要开展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活动。针对当前的现实状况,我们要强调道德要求的先进性,坚持道德的理想追求,同时要考虑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包容道德的多元,还要鞭挞落后的道德,谴责和惩罚不道德的行为,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记者:一些人认为,随着社会道德多元现象的发展,应降低道德要求,更有人提出要“否定崇高”、“远离崇高”,甚至渴望堕落,在他们眼里学雷锋似乎是一个过时的命题。 郑水泉:这是完全错误的。社会道德越是多元,越要倡导先进、学习先进、践行先进。我们承认道德现状的多元,但决不是鼓励落后,鼓励人们长期在低层次道德上徘徊不前,而应当引导、激励每一个社会成员沿着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这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道德的期待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小悦悦”事件就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讨论和反思,它表明,人们急切期待社会道德的改善和提升。 提倡学习雷锋,就是鲜明地树立我们社会的道德标杆、道德目标,它表明我们社会道德的旗帜在哪里,道德的方向在哪里,否则就会丢掉道德的旗帜,社会道德的基础会不断受到侵蚀、瓦解,道德水准会不断下滑。历史证明,道德既要适应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保证社会大多数成员能接受与做到,又要倡导先进性,对广大群众起到感召、激励、航标的作用,从而使社会道德不仅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必须始终倡导。 记者:社会成员有先进落后之分,为了更好地倡导先进性,是不是在社会道德的实践上对社会的先进群体、先进个人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郑水泉:就社会整体而言,“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不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都是雷锋,都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是要求社会的先进群体、先进分子应当模范地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推进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要在全民范围内坚持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要求的同时,应在全体共产党员中坚持、在广大群众中倡导以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性要求。共产党员应当在道德追求上体现先进性,应当在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记者:保持先进性是时代的高端追求,在学雷峰活动中,我们是否应也尊重和理解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以体现广泛性? 郑水泉:今天,社会道德的多元已是客观现实。广泛性、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我们要勇于承认道德广泛性要求的合理性、合法性、合义性。如果只讲先进性,否定道德要求的广泛性,不加区别、不分层次,把所提倡的道德追求作为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用不可能人人都达到的先进性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就会曲高和寡,脱离群众,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例如,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工人上一天班,要求老板给一天工资,这是合法、合理,也是合道德的。我们提倡学雷锋,是倡导学习雷锋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而不是简单地硬性要求社会所有成员都做好事不求回报。 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倡导学习雷锋精神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激励机制,对践行先进性要求,对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要尽可能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和补偿,努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环境,让先进事迹得到肯定,让英雄模范受到褒奖。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者予以奖励,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雷锋,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今年的三月,轰轰烈烈。“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席卷神州。 初春的大学校园,生机勃勃。“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清澈,学雷锋活动热火朝天。 与此同时,校园里关于新世纪怎么学雷锋,如何赋予学雷锋新内涵的话题讨论也此起彼伏。本期邀请有关学者、企业家及大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如何看学雷锋做好事不求回报”的校园热议话题,以引导读者能更深层次、更多元角度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只有如此,先进的道德观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
“不要让雷锋穿破袜子” ■刘洪飞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雷锋精神对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种美德,而是两千年儒家文化“道德治国”的缩影。 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尤为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军、治政、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到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的地位,肯定道德是可以育人、可以治世的。马克思曾提出,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 但过于强调道德奉献,而忽略制度法规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明停滞,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学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总结道:“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我们再来从世界的范围看。如果说雷锋精神标榜的是个体道德,那么“慈善事业”就是把众多有奉献精神的的人组织起来,做更大的好事。近年来,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美国富豪,热心于慈善事业,把高达几百亿美金的财产用来做慈善基金。他们的举动让中国企业家无比汗颜。而西方世界之所以慈善基金盛行,是因为遗产税高达55%,很多富豪为了过世后能让子女继续掌控财富,选择慈善基金的方式避税,也确实造福了不少世人。 可以说,是税法制度“逼迫”了西方慈善事业的盛行,因此说制度有助于美德的盛行,不能为过。 作为一个公司管理者,每天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对内要激励员工,对外要让客户和合作伙伴满意。如果标榜让员工发扬奉献精神,不与公司计较利益,短期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员工难免会感觉上当受骗——凭什么老板赚钱,让自己奉献?员工就算自己发扬风格,还让他们家属也跟着风餐露宿?给予员工等价回报,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 同理,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是不是给那些愿意服务别人的学生,如学生会成员、社团志愿者,更多的精神层面的鼓励,以利于学生更有热情、后顾无忧地投入到奉献中去。 学生迟早要走上社会,成为职场人士。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靠竞争。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什么是商业模式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激励制度。 举例来说,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在成立之初的收入模式一直是给门户网站做技术支持,获取劳动报酬。这种收入模式,激励作用有限。而百度CEO李彦宏创新性地提出“竞价排名”的方式,让企业收费对象由门户网站,变成了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一下子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规模,企业的创造力被空前释放,收入连年成倍增加。 另外一家值得称道的企业,是华为。华为是世界企业500强中为数不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创始人任正非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华为全员持股的激励制度。在华为,表现优异的员工有权购买公司的股份,一旦购买后,员工就可以享受企业的分红和股权的增值。这样一来,掏出真金白银的员工,就把自己的财富和企业未来挂钩,拼命工作,让投入的财富不要亏损。靠着激励制度的创新,华为从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在高科技的电信领域,打败了思科、西门子等国际巨头,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不让雷锋穿破袜子!”是任正非提出的口号。这句口号也生动地说明了,给予干得好的员工合理回报,正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把企业范围再扩大,就是社会。一个社会,要想有生命力,就要让努力奉献的人,获得合理的回报。 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时,可以先不计较短期得失,以多奉献来换取锻炼机会,为的是个人价值提升,赚取更长远的收益。但切记不要只“学雷锋、做好事”,而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还是以华为为例,他们每年都会招收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不少大学毕业生肯吃苦,爱钻研,通宵加班,办公桌下面就有床垫,甚至为了给客户调试设备,一连几天睡在机房!正是这种“床垫文化”的奉献精神,造就了华为名震天下的业绩。而促使大学生们这么做的,是华为股票的高额回报,成就了数以万计的百万富翁,锻炼出无数的企业家。其中最知名的人莫过于研发总监李一男,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为,短短8年后离开时已然是千万富翁,并在百度、移动12580等多家公司担任高管。这就是“不让雷锋穿破袜子”的魅力。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盛大公司。他们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游戏企业。在企业内部,盛大用游戏的方式激励员工。谁完成了一件工作,就加多少“积分”;谁做了一次好事,就给予一个“宝贝”。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会像做游戏一样记录起来,而每季度的员工评定,就及时给予“游戏积分高”的员工以现金激励。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本质上就是:要对好人好事,予以认真记录,及时反馈激励。这样才会迅速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积极向上的风气。 (作者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现为无锡买卖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了半个世纪。今天,从南国椰林到北国草原,无数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雷锋。人们高兴地看到,汶川、玉树地震中,大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展露的动人微笑。扎根大山支教的徐本禹、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好青年、好少年,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赢得了几代人的崇敬。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长久生命力和感动社会的永恒魅力。雷锋精神跨越两个世纪。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把体现民族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融入其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天,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时代进步节律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透过《雷锋日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看到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亲切形象。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贵在践行。教师对讲台的坚守、学生对功课的钻研,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点群体,让学雷锋活动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战线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抓教育,就是要推进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挖掘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内容,使雷锋精神真正为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抓实践,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不断设计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新光芒,成为社会走向和谐、民族走向复兴的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4版 |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了半个世纪。今天,从南国椰林到北国草原,无数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雷锋。人们高兴地看到,汶川、玉树地震中,大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展露的动人微笑。扎根大山支教的徐本禹、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好青年、好少年,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赢得了几代人的崇敬。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长久生命力和感动社会的永恒魅力。雷锋精神跨越两个世纪。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把体现民族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融入其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天,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时代进步节律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透过《雷锋日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看到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亲切形象。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贵在践行。教师对讲台的坚守、学生对功课的钻研,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点群体,让学雷锋活动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战线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抓教育,就是要推进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挖掘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内容,使雷锋精神真正为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抓实践,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不断设计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新光芒,成为社会走向和谐、民族走向复兴的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4版 |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了半个世纪。今天,从南国椰林到北国草原,无数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雷锋。人们高兴地看到,汶川、玉树地震中,大学生伸出的援助之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志愿者展露的动人微笑。扎根大山支教的徐本禹、跳进冰窟救人的徐伟、15年如一日资助老人的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还有无数不为人知的好青年、好少年,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雷锋。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雷锋精神以其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鲜明价值取向,赢得了几代人的崇敬。雷锋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长久生命力和感动社会的永恒魅力。雷锋精神跨越两个世纪。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它把体现民族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融入其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今天,经历了时代变迁的雷锋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时代进步节律相衔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其实质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追求,传递给社会。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透过《雷锋日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看到一个坚强、乐观、奉献的亲切形象。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雷锋精神无须仰望,贵在践行。教师对讲台的坚守、学生对功课的钻研,这些看似平凡的事,其实就是在践行雷锋精神。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点群体,让学雷锋活动大众化、常态化、机制化,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在教育战线大力提倡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使雷锋精神永驻校园,必须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实践。抓教育,就是要推进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挖掘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内容,使雷锋精神真正为青少年所感知、所认同,进而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抓实践,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不断设计推出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让我们行动起来,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新高度,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新光芒,成为社会走向和谐、民族走向复兴的坚不可摧的巨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3日第4版 |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1962年,22岁的年轻战士雷锋离开了人间,此后,他的名字成为回响在中华大地的一个传奇。 50年过去了,如今的青少年对雷锋还了解多少?在他们心中,雷锋精神过时了没有?我们今天学雷锋又该怎么学?…… 为此,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在北京、山东、湖北、广东、海南等五省市13所中学开展一项当代中学生关于雷锋精神认知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1813份,回收有效问卷11547份。这些学校既有大城市的一流中学,也有中等城市的普通中学,还有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中初中生4241人,高中生7306人。 同时,为了解当前中学教师们对雷锋精神和“学雷锋”活动的理解和思考,记者还对这些学校的217位中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 半数以上学生对雷锋“非常”或“比较”了解 调查显示,10.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44.5%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42.9%的学生表示“知道,但了解不多”,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调查还显示,43.9%的学生表示知道哪一天是雷锋纪念日,56%的学生表示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从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结果看,这些学校对雷锋“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6%和23.3%,仅相当于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知道雷锋纪念日和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1%和24.4%,尚不及平均水平的一半。 当今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雷锋的呢?调查显示,49.5%的学生是通过电影、电视、报刊、书籍等,29.6%的学生是通过父母、老师介绍,此外是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等方式。 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学生,他们大多对雷锋的名言、事迹有所了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名言,我一直记在心里,‘虽不能及,心向往之。’”山东省济南市济钢高中学生郑文超说。 那么,雷锋在学校教育中有没有被遗忘呢?从对老师们的调查结果看,16.1%的老师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向学生教导过雷锋或者雷锋精神,52.1%的老师表示教导过1至4次;31.8%的老师表示教导过5次以上。 一些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当前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容易流于形式。调查显示,58.2%的老师认为,目前对雷锋精神的宣传“非常有必要,但形式很陈旧”。 “教育学生‘学雷锋’也应该与时俱进。”北京市朝阳区宏善学校校长方泽顺说,“我觉得应该多挖掘雷锋人性的一面,让雷锋的形象尽量生动丰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当代中学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近七成学生认为雷锋精神不过时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如今的中学生怎么看待雷锋和雷锋精神?在他们心中,雷锋是否遥远?雷锋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及雷锋离自己是否遥远时,有41.4%的学生认为雷锋很遥远,“是60年代人的偶像”,“只存在于学习活动和课本中”,其余近六成学生认为雷锋并不遥远,“大家都很了解雷锋和雷锋精神”,“身边也有‘雷锋’”。 “超过40%的学生觉得雷锋很遥远,这可能是因为雷锋过去多少有些被神化了,形象太‘高大全’,这样反而显得不太真实,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距离感。”北京市石景山区华奥学校校长王桂云说。调查也显示,53.5%的老师认为,雷锋与学生之间有隔膜。 但当问及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68.6%的学生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雷锋是可以学习的榜样。 那么,如今的中学生又是如何理解雷锋精神的呢?调查显示,对于雷锋精神最重要的内涵,73.2%的学生认为是“助人为乐”,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是“勤俭节约”或“集体主义”等。 “我认为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太功利,整个社会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学生郑锐敏说,“相反,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即使陷入困境,也不会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大多数学生依然认同“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但认同归认同,他们是否愿意践行呢? 调查显示,对于过去一年是否参加过公益活动,26.9%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54.6%的学生选择“参加过一两次”。当问及“假设身边有雷锋式的人,你怎么看他/她”时,63.1%的学生选择“敬佩,并要向他/她学习”,30.4%的学生选择“佩服,但感觉自己做不到”。 海南中学高二学生吴洋说,雷锋精神在当下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中学生这一特殊阶段,正是培养青年人树立良好品格的阶段。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感觉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帮助别人的,比如学习时互帮互助。”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身边缺少雷锋式人物 青年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那么,当代中学生怎么看待当前的一些道德事件?在他们眼中,“雷锋”是越来越少了还是越来越多了?当今时代又该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调查显示,当问及“你身边是否有像雷锋一样的人”时,27%的学生选择“有,很多”,54.5%的学生选择“有,但是很少”,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或不清楚。 一半以上的人认为雷锋式的人很少,这个结果也许并不令人惊讶,但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是什么影响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0.7%的老师认为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做事情讲求回报”,42.4%的老师认为是“做好事往往吃亏,全社会缺乏促人为善的机制体制”。 在这种时代氛围中,虽然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会敬佩雷锋式的人物,但当问及“你的偶像是哪类人”时,28.1%的学生选择“企业家,像比尔·盖茨、巴菲特”,18.6%的学生选择“明星,像周杰伦、姚明”,17.6%的学生选择“科学家,像爱因斯坦、钱学森”,13.2%的学生选择“领导人,像毛泽东、邓小平”,仅有7.2%的学生选择“道德模范,像雷锋、郭明义”。 “学生们更愿意把企业家、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反映了年轻人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其实也无可厚非。”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王文章说,我们既不能忽视对理想、信仰和道德的培育,也要保障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王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过多地强调无私奉献,而忽视了个体的幸福。今天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障个人正当权益的基础上,褒扬善行,鼓励奉献。 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李鸿朗说:“学雷锋不一定要让大家去当英雄,更应从小处着手,立足于行为习惯、生活细节,培养大家的爱心和公益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羞耻心,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记者陈玉明、李舒、赵叶苹、廖君、郑天虹、陈灏、王思海、赵琬微)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