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墨戏”中的生命与文化底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2-22 13:49
标题: “墨戏”中的生命与文化底蕴
“墨戏”中的生命与文化底蕴


  书法一旦与文学相结合,它就成为作家内在精神的表达,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一样,作家书画也是在传统的承袭中实现自己的创造,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因而当代青年作家要建立起对中国书法的文化自觉。
  文学与书法有着一种天然的不解之缘。作家是以写作为职业的,自然离不开爬格子的基本元素:汉字。而中国汉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成就了一门最独特的艺术,就是书法。
  当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当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时候,秀美的字迹一行行、一页页,逐渐堆积如山,那份收获的喜悦,是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那是一种人类精神的升华与满足。
  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大书法家。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通经史,辨音律,晓天文,亦善书法,著有《笔论》 《九势》 。唐代诗人李白,他的诗歌有着特有的激情与浪漫色彩,其书法现有“上阳台”字迹存世,也超凡脱俗,飘飘乎有仙气存焉。白居易的诗写得好,素以通俗晓畅著称,他的书法也端庄温和,颇具大唐气象。苏东坡更是宋代一个大文豪,吟诗作文,写字作画,洋洋洒洒,无所不精,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他善于通过文字的书写,把心灵的欢呼、感慨、叹息,淋漓尽致地宣泄而出,有时候喝醉了酒写字,“便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
  再说王羲之的《兰亭序》 。 《兰亭序》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东晋时的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一天,王羲之与他的好友谢安、孙绰等40余人来到绍兴西南30里的兰渚山兰亭聚会雅集,饮酒赋诗,俗称修禊。王羲之为此作序,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又感慨人之生死无常以至乐极生悲。心手相应写出了千古不朽的书法名篇。由此看来, 《兰亭序》是先为文而后有书。其特点在于“无念而成” ,不是为写字而写字,所以写得那么随意自然、行气流畅、一气呵成,具有潇洒、清秀的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现当代中国作家群里,有相当一批文艺通才,精于文学创作,又兼擅书画。他们承续着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风流余韵。或者说他们是把书法当做一种“墨戏” ,然而在这种“墨戏”中,却蕴含着深层次的生命与文化底蕴。
  书法一旦与文学结合,它就成为作家内在精神的表达,即所谓人文精神。反之,书法艺术之所以不同于写字,是因为书法要结合文字内容表情达意,使之形神兼备,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正如唐张怀瑾所论:“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 ”
  我们且看几幅作家手札:周而复的“爱的呐喊” 、曹禺的“爱的新月” 、冰心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吴祖光的“绝唱” 。联系到他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曹禺的《雷雨》 《日出》 ,冰心的《繁星》 《春水》《致小读者》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长城万里图》等,我们就可以感到,这些作品是他们内心情感的迸发。
  黄宗英书写过“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黄宗英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作家,她写了著名的《大雁情》 《小木屋》等,从深入生活现场采访到构思脱稿,每完成一部作品,总是全身心投入,搞得心力交瘁,如同生了一场大病。等到身体慢慢恢复,又重新投入新的创作。这“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是病床上以腿垫纸而写,语短意长,正是她事业与人生的生动写照。
  艾煊是我国散文大家,他写的《碧螺春汛》等名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在病重期间,他以自己一生的实践凝聚起自己散文写作的精粹,用颤抖的笔触留下这珍贵的手札:“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现在可嫁接遥远的过去,身边可嫁接茫茫太空。散文的对象是宇宙和人生,一切外物都是心灵的反映,物与心交融,景与情相通,化实为虚,构成一种灵妙的境界” 。读了使人深为感动,也深受启发。
  中国书法,具有相当大的传承性。在传承中发展、提高、变化,后人总结出几句话,所谓“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明尚趣,清尚朴” ,这是对书法发展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的提炼与概括。作家书画,也是在传统的承袭中实现自己的创造。老一辈作家,多半有较好的“幼功” ,即自小受家庭或学校(包括旧时的“私塾” ) 、社会的熏陶,从历代碑帖的研习中打下较好的基础,再加上自己由于出身、经历、性格、学养所造成的独特的艺术气质,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郭沫若是著名的现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取法颜、米,喜读孙过庭《书谱》 ,以行草见长,任情适性,自成一家。他的“胸中激浪,笔底波澜”手迹是郭老1977年8月所写。其时,以钱、亚、宋、魏为代表的金陵画派赴京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巨幅山水画作品,其间郭沫若接见画家,为随行记者的长篇通讯书写了标题,原题“胸中激情,笔底波澜” ,因“情”是下平,声律欠工,故改为“激浪” 。茅盾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子夜》 《春蚕》《林家铺子》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初以陆润庠为楷本,陆润庠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字写得很好。后又追本溯源舍陆而求诸晋唐法帖。他的书法一如其人,结构紧凑,骨格清奇,峻峭挺拔。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学问与书画俱佳,据说他曾手抄过全本红楼梦,其用功之深可见一斑。他的手札,是丰厚学养的不经意流露,灵气飞动。而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从自己数百万字的小说创作中,从大量的读帖中,悟得汉字笔画的趣味。贾平凹的性情是独特的,禅意甚浓,其书法亦气息内敛,饶有质朴、清脱的雅趣。由于书名鹊起,求者如云,以致难以招架,在好几年前就仿效郑板桥贴出自订润格。没想到求者更多,一时长安纸贵。有人说他的字的确有一种吸引人的东西,让人着迷,被称为“贾平凹书法现象” 。
  中国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从甲骨、金文,秦篆、汉隶,以至楷、行、草书,从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到历代碑版石刻,只要潜心从中汲取养分,凭着作家自己的性情、才气、悟性,便自然能创造出具有自己面貌的书法作品。
  作家张香华得到友人一盒新茶,信手写下一句:茶/不说话/只静静一旁/飘香。顿时,一股温馨的诗意,从他笔端流出。娟秀飘逸的书法,传达的是文人特有的情怀,我想象不出一般书家会写这样的句子。
  在作家书法中,较多感受到的是涵蕴其间的文人气,较少见到的是那种剑拔弩张的霸气或缺少文化的粗俗之气。这是作家丰富的学养使然。作家,并非以书法为职业,书法对他们仅是抒发闲情逸致的“余事” 。他们的书法作品,往往并非刻意“创作” ,或力追某种“技法” ,而是一种自然书写,写性、写情,也是写修养。因为先有了“文心” ,而后又产生“墨韵” ,加之作家多半是公众人物,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书法的文化价值。例如胡适手札,据说在市场上已拍到百万元的高价。胡适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学者。“五四”时期参与编辑《新青年》 ,倡导白话文运动。后来进一步主张废除旧诗格律,用白话写诗,并表示“从此以后不再作文言诗词” 。这在当时对推动文学革命有一定积极意义。胡适是一个历史性人物,他的手札被人们视为珍宝。他的一幅手札残篇《前度月来时》 ,里面还有点逸闻趣事。1956年12月9日,胡适在文友张充和家中为朋友写字,写到第六句,因墨点弄脏了纸面,便随手丢进了废纸篓中另写。待胡适走后,“以通驭专”的女才子张充和从字纸篓中拣出了那张被揉成一团的废稿熨平,补全没写完的句子,一直珍藏了50多年。后来再加上自己的题跋,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转赠给南京一位朋友。这幅手迹格调清新雅逸,又因为一段佳话变得更显难得了。
  有人说,现在都电脑时代了,写稿子敲敲键盘,比爬格子快多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以为,更重要的问题是:以汉文字为特征的中华几千年文明要不要延续?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说得好:电脑写作与汉字书写可以兼容。新时期青年作家也要有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承接,以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拿起笔来书写。那种来自远古的深厚的文化,能够滋养你,让你受益无穷。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赵绍龙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